2023年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09-13 02:51:02 |
  • FS文字使者 |
  • 13页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一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 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6╳2= 12(元)

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

生:6╳40=240(元)

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

生:6╳200=1200(元)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生:(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2括大20倍是40,积12扩大20倍是240。

师:2括大20倍是40,也就是另一个因数乘2,积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师:说得很清楚。再把(3)式和(1)式比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师:大家比的结果和他一样吗?

生(全体):是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

生2:(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 ,积也除以5。

生3:(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 ,积也除以100。

生4:老师,我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生:我们可以自己找一些乘法算式的例子用刚才的比较方法研究,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具有相同的特点。(其他同学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生1:把60乘9等于540,另一个因数8不变。

师 :你猜猜看,积会怎样?

生1:积也会乘9,等于4320

师:那你们横着算,540乘8是等于4320吗?

生2:也是4320。

师 :祝贺你们猜对了。再来试一次。

生3:我把6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0,猜积也乘30。

师 :你们横着算一算。

生4:对,也是14400。

生5:你们都举的是乘几的变化,我来出个别的,60除以12等于5,8不变,积也除以12,是40,横着算,5乘8的确等于40。

师 :你的研究意识真强。除次以外,还可以有多少种变化.。

生 :无数种。

师:下面,你们同座位之间也这样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作标准,自己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观察积的变化情况。,好吗?计算比较大的数时,可以用计算器帮忙,开始!

汇报情况略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师 :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 :说得太棒了!

小精灵: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那就跟我走吧!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

师 :32×50的积是多少?

生1:等于1600。

师 :怎样算的?

生2:以8×50=400为标准,把32×50与它作比较,一个因数5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也乘4等于1600。

生3:还能以16×50=800为标准,把32×50与它作比较,一个因数5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等于1600。

师 :很有数学头脑,运用规律算得可真快。

……

时间可行( )千米。

生 :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 :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 :第二个问题呢?

生 :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 :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生 :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 :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生3;我还学会了研究规律的方法。

……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 18×15=

18×5= 54×5=

……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二

例[4]通过学生观察两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探索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并从中归纳出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变化规律。第一组呈现的是: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第二组呈现的是: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成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成原来的几分之一。在教学中,侧重的是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理解数的变化,至于如何准确的表述出来,并不重要。

练习九的5题练习题都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要引导学生先找到变化规律,理解题意后再解答。特别是第4题,苹果5元3千克,不能算出1千克多少元,只能应用变化规律来解答:5元能买3千克,打算买6千克,千克数是原来的2倍,积也是原来的2倍,即5×2=10元。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上册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一出示尝试题,唤起学生得探求新知的欲望

同学们的计算能力非常强,能快速口算这些题吗?(出示)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点拨:扩大的倍数相同

教师进一步引导: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

如果扩大30倍呢?如果扩大100倍呢?

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同学们来查一查你写的算式,对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4、同学们,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刚才同学们通过积极得动脑思考,交流探究,发现了……(学生读板书)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同时板书课题)

运用这个规律,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数学问题。想不想试一试?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教学建议和教学思路

本课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已的想法和发现的规律,对所得到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概括,教师则作适时的提示、补充和纠正。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三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出示尝试题,唤起学生得探求新知的欲望。

同学们的计算能力非常强,能快速口算这些题吗?(出示)

非常好!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点拨:扩大的倍数相同。

教师进一步引导: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

如果扩大30倍呢?如果扩大100倍呢?

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同学们来查一查你写的算式,对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5.同学们,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6.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刚才同学们通过积极得动脑思考,交流探究,发现了……(学生读板书)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同时板书课题)。

运用这个规律,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数学问题。想不想试一试?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59页3、2、4、5

四、结束。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59页内容。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它是学生的思维由单一、松散向灵活、多样化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法口算、笔算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学生对以前所学乘法计算的一个规律性的总结,它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探索能力,本节课在教学安排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去探究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旧知,巧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相互了解了,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你们的计算能力强不强?真的很强吗?我可找到对手了。

2、543+380=( )

1、543+382=( )

3、546+382=( )

师:出示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有困难的同学可笔算。

师:大家算的真的挺快啊,这是个小小的热身,比赛开始。

出示2题,这么快啊,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

生:我发现543是一样的,382变成380少了2。所以我想,和也少2,就是923。师板书学生的发现。

师:好眼力,通过你的细心观察,发现了规律,还能利用规律,形成了计算的技巧。敢不敢再来一道。

出示3题。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的说出了结果,有困难的学生也会了方法。

师:说说你为什么算的快?

预设:我发现,382没变,546比543多3,所以,和也多3,就是928。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预设:如果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加几,和就加几,要是另一个加数减几,和就减几。

(设计意图:小小的巧算环节,兼顾着不同学生的需求,会使学生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由不会巧算到算得很快。同时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很自然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去探究新知。也暗示了先观察,再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这一探究的方法。)

二、引导观察,巧探究。

积的变化规律也需要在算式中发现。

6×2= 5×4=

6×20= 10×4=

6×200= 20×4=

师: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1、在第一组中,6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变了,积也不一样。

2:我发现6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后面多一个0。积也多一个0。

3:我发现6不变,第二个因数2乘10得20,积也乘了1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组内可补充)

师:在第二组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哪组愿意说?

预设:我发现4不变,5乘2的10,积由20乘2得40。5乘4得20,积也乘4得80。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使学生尝到了探究新知的甜头,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师:你们真的太厉害了,其实啊,在这算式中还有规律呢?刚才我们是怎么观察的?(从上往下),如果我们倒着看,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先想想,在于小组同学交流。

请2-3个组汇报。(边指边说)

预设:1、一个因数不变都是6,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 。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

……

你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猜想,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前面已经探究出一个规律,这里教师就放手了,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研究过程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最后疑问的提出,是想看看学生能不能想到0除外的问题。)

师:孩子们我们数学追求的是准确,简练。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呢?先独立想,在汇报。

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试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要求: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写一个算式,右边的同学运用规律写一个算式。比一比谁做的快。

汇报,这几组同学说的都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算式。还可以写怎样的呢?(除以几的)再写一组,同桌交换。

谁和老师合作,你说一个算式,我来写第二个,好吗?

7 × = 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0不能做除数,学生会发现,在这条规律中应加上(0除外)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这个设计表面看是对新知的巩固,其实,暗含着对0除外的问题解决。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对待数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三、巩固拓展,巧运用。

1、师:我们找到了规律,有什么用啊?我们来做组练习吧。(课件出示)

2、想想?是谁。

4×50=200

(4 ×2) × 50=200 × ?

4×(50 × 3)=200 × ?

(4 ×2) × (50 × 3)=200× ?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启发性、挑战性。通过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6×2= 5×4=

6×20= 10×4=

6×200= 20×4=

规律 : ------------------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让过程和方法进课堂”的新理念。

1.精心选题,巧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伊始,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里,引导观察,激发学生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发现一些新的结论。

2.合作探究,体快乐。

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注重学生对比较,猜测,验证,思辨等数学方法的习得,同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探究经验,从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让学生学得开心,真正体验到学习得快乐!

3.学练结合,显梯度。

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亦学亦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练相得彰显,最后练习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知识巩固,又注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整节课的设计,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实处。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五

今天听了赵艳波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受益匪浅。赵老师在教学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经历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在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积的变化规律。过程的设计很紧凑,老师的讲解清晰、简洁,设问、追问都处理的恰如其分。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追问中得到开启,不失为一堂很实的课。一环扣一环的层层剖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巩固练习中,可以看出教师平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年轻教师在课堂中能把问题的设置运用自如,确实难得。我比较欣赏。

1.小结时,可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再整理完善。

2.板书再工整些更加完美了。

如果是我执教这一内容。我会这样设计:

1.出示两组乘法试题。

2.提问:你能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让学生在尝试写算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这个过程,手脑并用,使规律的探索落到实处。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六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教程

一、唤起学生得探求新知的欲望

1.口算。

6×2= 80×4=

6×20= 40×4=

6×200= 20×4=

2.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3.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有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如果扩大30倍呢?如果扩大100倍呢?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同学们来查一查你写的算式,对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

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5.同学们,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6.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7.小结:我们是怎样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第59页3、1、2、4、

四、送一首小诗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数学上的规律,真了不起。只要大家肯动脑筋,数学中还有许多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大家有信心吗?送大家一首小诗。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

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

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美,

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创造生活中的美。

教后反思

《辞海》将“规律”解释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趋势。至于“探索”,则是当代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强调独立思考和发现。因此,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1.探索规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多种学习方式并存,我们应该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划一或者替代。因为“学什么与怎样学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本身也无本身的优劣。而作为探索规律的教学,应该依托内容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探索规律的内容更需要自主思考。在出示两给算式之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

从元认知的发展来说,学生要思考的不仅是结果是什么?而且还要思考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学生反思探索规律的过程,陈述有观察,有猜想,有验证。探索规律过程中蕴藏着更多的问题,就更需学生自主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总结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并让大家应用这一过程发现“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当然这一环节的教学展示得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课标精神。

探索规律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合作是来自老师的指令,而并非是学生自觉性的合作,理想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因学习需要而自主寻求合作。学生自主验证规律,如果只出示一个或两个算式验证,这一验证过程是不规范的。虽然验证规律这一环节从组织形式分析,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我们可以想见,与学生独立学习相比,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从知识形成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规律是更具数学的普遍性,因为例证不是来自于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

探索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不仅天然地成为其普遍的学习方式,反过来,探索规律这一内容也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一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相比,探索规律的教学具有更大的思维强度,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和思维的驱动性。

2.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育俗语“跳一跳,摘果子”,是寓意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才会乐于参与,才会产生学习的成功感。从教育学“成就动机理论”也同样可以发现:当问题的成功可能性p=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最大,最愿意参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随随便便的成功,学生很难有深刻的体验”。由此,与一般的教学内容相比,探索规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就具有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挑战的一种潜质,探索规律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不易,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七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与不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一开始我选择这一个内容,还以为只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条规律,可是经过仔细阅读教材之后,才发现这节课要解决的是商的三条规律,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就很多,从量上来讲就很足,一堂课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这给我上好这堂课出了一个大难题。于是,思考过后,要同时完成这些内容,那么这节课就只能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编排的时候,把被除数不变时,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放在最前面,接着是除数不变时,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最后是商不变的性质。因为我们知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于是,我把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放在第一个,这样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反比例,学生想度来说较容易理解。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得出规律、表述规律和应用规律来进行教学。当然学生在学习这三条规律时,也是一条比一条轻松。第一条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第二条第三条规律就放手让学生学生自己去观察算式,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听我试讲,不断帮我改教案、帮我指点的老师,真的感谢你们!另外,在我的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在场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希望你们能给我多提一些宝贵的建议。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八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

本课的教学思路:用口算导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数变化的对比题,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后,教师板书:3564×158=?你能口算吗?怎么办?使学生明白用计算器方便我们进行大数目的或复杂的运算。

新课教学,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积的变化是什么意思?跟谁比变化了?怎样计算?在计算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积会怎样变?能提出你的猜想吗?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填写教材中的表格。集体交流,提出问题:你的猜想正确吗?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写出一道算式,运用刚才的方法去试一试,并在你的小组里交流。小组汇报,并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几。

巩固练习,由浅入深。先是模仿例题的练习,根据规律直接填表;然后是直接根据一道算式填出变化后的得数;最后是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同一种商品,数量发生变化,总价也跟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一、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如: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时,提的问题太多,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题练习,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

三、练习设计可以更有深度。如:设计逆向思维的练习,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积的变化求因数的变化;拓展练习——因数同时变化,求积等。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九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教程

一、唤起学生得探求新知的欲望

1.口算。

6×2= 80×4=

6×20= 40×4=

6×200= 20×4=

2.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3.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有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如果扩大30倍呢?如果扩大100倍呢?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同学们来查一查你写的算式,对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

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5.同学们,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6.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7.小结:我们是怎样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第59页3、1、2、4、

四、送一首小诗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数学上的规律,真了不起。只要大家肯动脑筋,数学中还有许多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大家有信心吗?送大家一首小诗。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

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

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美,

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创造生活中的美。

教后反思

《辞海》将“规律”解释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趋势。至于“探索”,则是当代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强调独立思考和发现。因此,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1.探索规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多种学习方式并存,我们应该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划一或者替代。因为“学什么与怎样学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本身也无本身的优劣。而作为探索规律的教学,应该依托内容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探索规律的内容更需要自主思考。在出示两给算式之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

从元认知的发展来说,学生要思考的不仅是结果是什么?而且还要思考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学生反思探索规律的过程,陈述有观察,有猜想,有验证。探索规律过程中蕴藏着更多的问题,就更需学生自主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总结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并让大家应用这一过程发现“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当然这一环节的教学展示得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课标精神。

探索规律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合作是来自老师的指令,而并非是学生自觉性的合作,理想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因学习需要而自主寻求合作。学生自主验证规律,如果只出示一个或两个算式验证,这一验证过程是不规范的。虽然验证规律这一环节从组织形式分析,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我们可以想见,与学生独立学习相比,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从知识形成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规律是更具数学的普遍性,因为例证不是来自于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

探索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不仅天然地成为其普遍的学习方式,反过来,探索规律这一内容也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一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相比,探索规律的教学具有更大的思维强度,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和思维的驱动性。

2.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育俗语“跳一跳,摘果子”,是寓意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才会乐于参与,才会产生学习的成功感。从教育学“成就动机理论”也同样可以发现:当问题的成功可能性p=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最大,最愿意参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随随便便的成功,学生很难有深刻的体验”。由此,与一般的教学内容相比,探索规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就具有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挑战的一种潜质,探索规律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不易,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旧知,巧导入。 

2、543+380=( )

1、543+382=( )

3、546+382=( )

师:出示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有困难的同学可笔算。

师:大家算的真的挺快啊,这是个小小的热身,比赛开始。 

出示2题,这么快啊,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

师:说说你为什么算的快?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二、引导观察,巧探究。

积的变化规律也需要在算式中发现。

6×2= 5×4=

6×20= 10×4=

6×200= 20×4=

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

师:在第二组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哪组愿意说?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请2-3个组汇报。(边指边说)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

……

你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

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试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谁 和 老师合作,你说一个算式,我来写第二个,好吗?

7 × = 可以吗?

三、巩固拓展,巧运用。

2、想想?是谁。 

4×50=200

(4 ×2) × 50=200 × ?

4×(50 × 3)=200 × ?

板书设计:

6×2= 5×4=

6×20= 10×4=

6×200= 20×4=

规律 : ------------------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让过程和方法进课堂”的新理念。

1.精心选题,巧引入。

2.合作探究,体快乐。

3.学练结合,显梯度。

整节课的设计,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实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