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大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9:31:49 |
  • zxfb |
  • 13页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支持的一种手段。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掌握的核心问题。教案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以下是一些针对性强的教案建议供您参考。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板上每个角的度数都比较熟悉,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板上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进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逐层加深。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兼顾到了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学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师:这些是我们早已认识的平面图形,那么你们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四个角一共是多少度?(360°)。

师:你是怎么算的?(90°×4=360°)。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显示出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通过刚才的回忆,同学们知道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唤醒学生的认知。借助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从而质疑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以问题情境开始,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比较图形的面积主要还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格子是一种方法,但在数之前也应该两个图或一个图的特征,再采用较为简单快捷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快又不容易出错。

本节我设计了,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想一想,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以轻松的话题引入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但在在找面积关系时,图形面积间的关系是相当地多,使得学生汇报了多种情况,甚至在教师喊停后,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学生会说很好,但这样显得有些混乱,使一些不爱思考的同学听得云里雾里,针对一情况,有些困惑,怎样采能让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

《比较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是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科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以自主探索为主、合作交流、多媒体演示验证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每位学生都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比较的方法,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本节我设计了,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想一想,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以轻松的话题引入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大屏幕中5副图形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探索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的主体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当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刻,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吸引着学生,同学们睁大了双眼,努力的寻找着,渴望发现更多的奥秘,我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先观察判断图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再使用学具动手操做验证,并作好记录以便交流。目的是抓住一切机会培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经过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动脑观察,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在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机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体现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真正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当我使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时,同学们紧盯大屏幕,屏住呼息,等待自己的发现和方法得到证实,与此同时全体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发现和比较方法的全过程,同时感性认识也得到了提升。在练一练节中,我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直观演示,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它的形象、生动,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眼球,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学生学习趣盎然,求知欲望高,课堂气氛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练一练时,对习题缺乏沿深,假如能对习题加以沿深这样即可以突出练习的目的。又可以为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提供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前几天听了一位四年级老师上的课《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迁移而来的。课上老师把课堂调控得有声有色,学生也学得有滋有味。

生1:我用5×6×23算到一共有690人参加比赛。

生2:我用23×5×6也算到一共有690人参加比赛。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用5×6算到全校一共有几个班,再乘23就算到一共有690人了。

生2:我是这样想的,先用23×5算到一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再乘6就算到一共有690人了。

生:会,23×5×6=23×(5×6)。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等式,你知道“=”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1:乘数是一样的。

生2:它们的计算结果一样。

生3:它们的计算结果一样,但是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

生4:老师,我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乘数不变,运算顺序不同,思路也不同,但是它们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生:(a×b)×c=a×(b×c)。

课上到这儿,似乎顺理成章,师生合作得很和谐,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都掌握得不错。可是听着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反复想了想,豁然开朗。我们都知道“数学来自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而这个环节缺少的就是数学的应用,以上的教学中,我们能学会知识,但是却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而这恰恰是数学课要给予学生的极其重要的东西,究其实质,这节课的真正意义正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去应用知识,体会乘法结合律给日常生活中的计算带来简便的数学价值。所以,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在学生得出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式之前,教师作了如下设计,课就显得厚重得多了,从中学生能体会到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

生:当然是23×(5×6)简单。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先算5×6正好算到整数,这样算比较好算。

生:(a×b)×c=a×(b×c)。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学过程: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目标:

(1)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教学反思: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获得了整体发展。在学习《中彩那天》中,围绕解决“难题”,开展争辩探究:(1)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生:获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给库伯。)(2)到底给谁呢?同意给父亲的举手,同意给库伯的举手。(3)读书找理由,意见一致的可一起学习。(4)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角度)展开争辩,发表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a出钱的角度。b抽奖人的角度。c家庭状况的角度。d库伯不知道的角度。e“”字的角度。f内心愉悦的角度。(5)层层辩论,解决难题。(过程略)(6)得出结论:诚实、信用是一笔看不见的人生巨大财富。(7)升华情感,课外延伸。搜集有关讲述“诚实、信用”这一美德的故事,读后讲给同学听。

6万年牢。

一、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反思:

本课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恰当地进行归纳。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高潮迭起。因为语言优美,教学活动以读为主。特别是“真情播音员”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进入了角色,听的同学也陶醉在温馨美丽的画面中。给画面取标题,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拟标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很高。

2、导读第6自然段。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破坏环境的严重性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教学反思:

我们从《蝙蝠和雷达》一课中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探路,在飞机装上了雷达的发明就是由于认识了“事物之间所共通的相似规律”,其思维的过程恰恰是“求同”而不是“求异”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因此,真正的创造性思维,不在于“求同”还是“求异”,而在于要顺应并相似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我在执教本文时重点落实在“悟读交汇”及“情理交融”两方面。

通过战争前后自然景物的截然不同,由此生发出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在教学中揭示了这种写法叫“对比”,渗透了写法的指导,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对比”的好处,在最后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的教学中,学生就能带着质问、愤慨、不满去朗读、体会。

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对文本的感悟还不够深入;老师用了诗一般的过渡语和小结,但是不够朴实;对现代诗歌的教学的探索,还需要我不断的努力。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的:

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教学过程: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教学目标。

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教学反思:

学习课文前,我首先让学生查找有关古希腊神话中诸神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了解.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等办法解决,也可以通过向老师,同学请教或和老师同学讨论来解决。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读书的能力,围绕“普罗米修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怎样的神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透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以此来认识人物的不同特点。

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发言涌跃,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虽然学生都知道这并非是真实的故事,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古代神话的魅力,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

没想到学生查到的资料如此丰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经常查资料,锻炼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1《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展示。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选学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古诗,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效果就比较好。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九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

教材分析:《大地的话》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抒写了大地母亲博大的胸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诗歌语言通俗,学习难度低,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更好地体味了大自然的魅力,感受语言情趣,也能够继续以“大地”或者其他人称向所有她想与之对话的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就是能够做到仿照文本,继续文本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多学生能够在自学中掌握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词。我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能够针对课文中的某段话、某个词发表自己有个性的感受,并随手写在书上以备与他人讨论交流。我班学生特别喜欢诗歌,因此在教学中不必给学生做过多琐碎的讲解,学生就能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完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然后组织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三个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八个生字,重点指导“蕊”的写法。

2、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够仿照诗歌续写,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教师直接板书“大地”,激活学生思维,思考: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个十分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着板书完课题,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尽量将课文读通。

2、生字出示生字、词。

吐蕊一嘟噜枝丫筑巢驱赶嫌宝藏。

学生“开火车”领读生字。学生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读课文,说说大地在和谁说话?

三、细读诗歌、品读赏析。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读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自己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设计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一)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内容,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情境,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