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汇总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3:06:17 |
  • zdfb |
  • 8页

了解天文知识的重要性,对我们扩展视野、培养科学素养都有很大帮助。了解总结的目的和重要性,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如果对总结写作有困惑的话,不妨参考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帮助。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一

实验环节教学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演示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2)验证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3)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4)综合性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5)研究性实验教学技术模式;。

(6)创新实验技术教学模式。不同的实验技术教学模式可归属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即基础层教学、提高层教学和创新层教学。以下重点探讨创新层教学,即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

(1)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式。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实验为主。教师只起辅助性的指导作用。整个实验从立题、设计到安排,从实验过程设计到实验操作,从结果分析到完成实验报告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给定的实验器材条件来设计,完成该项实验内容。一个实验台可以完成多项实验。学生在自主性实验过程中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实验室来独立完成自己所选的项目。自主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位的,例如方案设计、方案比较、方案实施、归纳与分析、团队意识、相互协作等等。可以从实验过程的多个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学习能力等等。

(2)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在自主设计性实验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系统工作原理和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每种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原理和可行性分析、画出必要的原理图。通过分析与比较,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确定后,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分析与设计,确定出最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使用仪器,确定出数据处理方法。完成可以实施的实验设计方案。最后完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有机会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到实践中去理解、深化、掌握,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满足实习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可开发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立应该是广泛的、全面的,能基本覆盖整个专业的内容,使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今后的工作环境及方向,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还可发现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专业问题,以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案:。

(1)暖通设备基地:以设备生产厂家为基地,使学生从中了解各种设备的生产过程,深化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对工程中应用设备的多样化需求有所了解,拓宽思路。

(2)系统运行管理基地:以工厂的通风除尘车间、具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商场、旅馆、办公楼等建筑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参与各系统的运行管理,有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在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学生可了解到在系统设计中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尽量减少同样问题的发生。还可对一些初建成或者已运行一段时间的系统进行调试和参数测定,以了解系统形式设计的合理性,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设备安装基地:以建筑安装单位为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参加安装加工的过程中,了解各专业设备、管道及部件的加工情况,增加一些实践经验,这样可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三、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环节是学习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要强化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一是要设计综合化。针对课程设计单独设置存在的众多弊端,把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和供热工程三门单个课程设计整合为4周左右的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整体设计能力的培养。进行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改革后,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感觉比较吃力,无法按时保质完成设计,甚至自暴自弃,应付差事直至抄袭舞弊。为了保证这些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设计任务,允许他们执行原来的设计模式,即三门课程设计仍然分开做,且给他们增加了1周的学时。二是要题目多样化。传统的单一命题模式有诸多弊端,学生选择的余地小,无法避免相互抄袭和应付差事的现象。打破单一命题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设计命题,可以避免因全班同学做同一题目而产生的抄袭舞弊现象。以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为例,通过建立囊括办公建筑、娱乐休闲建筑、宾馆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学校建筑等七个类型的多样化题库,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七个设计组。每个组基本上都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课程设计团队。这种开放自由的设计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方向,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团队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设计灵感。三是要方案个性化。鼓励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其实,通过命题的多样化,每个人提出的设计方案应该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设计小组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设计方案肯定有所区别;即使同一设计小组内的学生,由于设计地点的不同,气候、能源条件和采暖空调习惯的不同,也会使设计方案有所区别。设计方案论证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分组讨论,最终确定合理方案。例如在空调系统方案设计中,有的学生选择全空气系统,有的选择空气-水系统;有的采用定流量系统,有的采用变流量系统;还有的学生则大胆尝试多联机空调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等。再如在冷热源方案选择中,有的学生选择电动冷(热)水机组,有的采用溴化锂直燃机组,有的选择空气源热泵或水源热泵,还有部分设计地点位于北方的学生则利用城市热力管网作为热源等。通过设计方案的个性化,学生对课本上所学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可以有效杜绝同一设计小组内方案雷同或相似等软作弊现象。

四、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计划的完成,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毕业设计的选题的好坏对毕业设计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贯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即根据每个学生自身不同的特点制订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已经考上或保送研究生的学生,指导老师出研究型的题目让这些学生做,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也可尽早的完成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渡。对于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的学生,指导教师就出工程设计型、工程技术型题目,学生可结合就业实习,在用人单位或校外其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这类学生完成的多为。对于其他的学生,教师可以出工程型设计型、研究型、软件开发型等型式的题目,让他们在学校得到规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总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设置更应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理论,而且要具备生产劳动技能和管理知识,使得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二

本专业面向现代建筑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以智能建筑电气技术为主线,以信息与控制工程理论为基础,融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于一体,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智能建筑工程教育。

具有到大中型建筑设计和施工企业、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公司、建筑智能化专业公司、大中型智能化体育场馆以及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智能建筑工程领域有关的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设备安装与调试、信息处理以及综合技术支持与管理等方面工作或到相关企业、院所和管理部门工作的建筑电气设计、安装、系统集成、智能建筑管理、建筑智能化开发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与控制理论、建筑设备、建筑电气、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设备管理、公共安全、信息设施与信息化应用、建筑节能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接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设计与调试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设计院、工程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应用研究和开发等工作。

三、主要课程

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房屋建筑学、自动控制理论、微机通信与接口、检测与传感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信息设施系统、电气工程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筑供配电与照明、通信系统、建筑环境学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工程制图实习、载体结构认识与工程实习、金工实习、设备认识与电气设计实习、电气控制与生产认识实习、电子设计制作与工艺实习、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生产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等。

分散实践:大学物理实验、电路测试技术、电子测试技术、电机及拖动实验、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自动控制实验、微机通信与接口实验、检测与传感技术实验、信息设施系统实验、电气工程基础实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实验、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建筑设备及自动化实验、公共安全系统实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实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实验等。

五、学制、修业年限、学位授予

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

六、专业辅修

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房屋建筑学、自动控制理论、微机通信与接口、检测与传感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信息设施系统、电气工程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筑供配电与照明、通信系统、建筑环境学等。

七、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2) 2、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见附表3) 3、课程学期进程表(见附表4)

八、课程结构分类统计与毕业学分要求(见附表1)

附表1 课程结构分类统计与毕业学分统计表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综合应用的基本技能,以建筑物为对象,以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为特色;侧重加强电气学科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同时注重建筑设备知识培养 ;注重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能在建筑行业中的设计院、安装公司、智能化设备安装公司、监理公司和装璜公司等从事电气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理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电气、建筑环境设备、建筑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建筑设备和智能化技术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控制、计算机技术及建筑设备等方面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面广,适应性强,又具有建筑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调试、安装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建筑供配电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

(3) 具有建筑智能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工程与设备的主要规范与标准和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以与建筑弱电工程、智能建筑技术研究、建筑智能化系统及产品开发为主要业务范围,掌握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选型及方案制定、施工调试和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三、学制:四年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六、主要课程(学位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建筑供配电工程、楼宇自动化技术、建筑通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梯控制技术、暖通空调、建筑设备控制技术。

制器课程设计、建筑电气控制工艺实习、暖通空调课程设计、建筑电气照明课程设计、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设计、建筑影音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制及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楼宇自动化技术实验、电梯控制技术实验、暖通空调实验等。

九、教学计划:

1、总体安排表

2、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单位:周

3、理论课教学安排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三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上海[99个]、北京[79个]、深圳[39个]、广州[35个]、杭州[27个]、福州[26个]、南京[23个]、天津[23个]、成都[21个]、武汉[20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聊城[24999元]、贵阳[12499元]、淄博[11467元]、乌海[7195元]、上海[7041元]、北京[6792元]、杭州[6119元]、唐山[6079元]、重庆[6059元]、南京[5852元]、无锡[5774元]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四

"建筑电气工程"就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土建和电气两大类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下设"工业与建筑电气应用专业委员会",其出版刊物为《电气工程应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五

本文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数控专业为研究对象,目前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其余学期主要以在校授课及校内实习为主总结近几年的顶岗实习实施状况,发现该专业学生在现行顶岗实习模式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思想认识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生不能正视岗位分配,单位将学生分配到不同岗位,有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产生失落感,会出现当逃兵,开小差等现象。二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此阶段,恰恰是学生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出差错的一个时期,学生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心理恐慌。三是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差,一方面,学生到异地实习,时间比较长,个别学生恋家思想严重,私自离开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管理明显不同,个别学生达不到实习要求,适应不了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违反实习纪律,出现中途离岗。

(二)学校监管不到位。

由于实习单位众多,实习地点分散,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只能是巡回检查或远程指导,不可能长期派教师跟随学生。因此,一些学生在期间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沟通和直接指导,导致一些学生被解雇或自己轻易放弃实习机会同时一些指导教师放松对学生管理甚至完全撒手让学生自行安排,缺乏必要的监管也影响了实习质量。

(三)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不少企业考虑到本企业利益、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等因素,对高职实习生,持不欢迎的态度,有的干脆拒绝。勉强同意学生实习的,往往在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培训指导方面意识不够浓厚有的把顶岗实习学生当作廉价的工人来使用;有的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看一看生产线,很少动手操作;有的安排一些可有可无的跑腿、打杂工作;实习整体质量不容乐观。

(四)实习评价流于形式。

在评定的过程中,成绩的评定往往流于形式,实习指导教师写评语较为随意,实习单位把关不严,而学校无从得知学生在企业的具体表现,实习评定有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成果。

二、学期中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以2011级数控1班为观察研究样本,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从第三学期开始至第五学期,每学期开展为期一至两个月的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并对其进行跟踪调研,综合实习完毕后的评价结果,证明该模式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和制度。

采取的具体方法:在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的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中,将数控1班分为3组,分配到万州地区3个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每组10-12人,实习条件安排如下:

对三个组的初始条件进行不同设置,以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实习效果的具体差别。

注:1.实习专项资金:企业每接收一个实习学生,学校提供相应的补贴资金。2.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监管指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每周一次去企业了解汇总情况;3.指导教师驻厂监管指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每天与实习学生同在实习单位,亲自监管指导。4.校企联合成立顶岗实习工作组:学校与实习单位联合成立顶岗实习工作组,该组由双方安排具体人员组成,负责学习中顶岗实习运行管理全套工作。

实习专项资金,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对实习学生的重视程度及培养质量与资金有无直接影响关系;指导教师的监管指导方式,主要用来比较哪种监管指导方法更适用于学校的监管指导。实习评价体系: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计算最终的`评价结果,各项评价所占权重不同。评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工作业绩等、学生填写实习满意度调查表,对学校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各具体小项进行打分评价企业填写实习反馈意见表,对本次实习作出整体评价,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

三、取得的效果。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能力。

开展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可以弥补原有顶岗实习模式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能力。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能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尽快地熟悉工作岗位,熟悉企业内部的运营方式,加强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学习,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学校的教学内容总要滞后于实际工作的要求,不少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这是许多学校的共识仅靠每年一两次的教学调研和为数不多的企业访谈、专家座谈会很难切实整改优化滞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该模式的开展,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难得的机会学生和教学一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走进企业,切实感受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知识要求之间的差异,通过自身的观察,日常与学生、企业的访谈,确定下一步需要改进的方向,明确了目标,就为后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三)建立新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成果。

四、结论。

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切实可行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能力,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对教师,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对教学,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对学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应木地区、本校、本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和制度。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六

本专业的就业率高,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建筑行业工程单位、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企事业单位或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及规划管理等工作。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七

编辑出版本科专业自1985年设立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随着编辑出版业界环境的飞速变化,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不断前行。虽颇见成效,但从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多年来的微变、实践教学的稀缺、考核主要看研究以及教学人员与编辑出版业界分离等现状可以看出,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还需明确,步伐还应加大。尤其是丰富多元的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时代,对编辑出版有了新的界定,给编辑出版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发挥空间。在发展迅速的媒介环境下,对于实操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编辑出版来说,实践教学的突破与创新理应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与根本。

一、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定制实践环节。

媒介融合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突出表现在实践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大量培育上。现实的矛盾是,一方面有不少大学生在求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归根结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社会所需没有完美衔接,学生动手能力差,从而反映出编辑出版实践教学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偏差。那么,实践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与效果?如何以学生为本,充分激发、塑造并培养学生的个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考虑编辑出版行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采取以学生为本,层次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对教学资源、办学优势、学生主体特点等进行综合调研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多个培养方向,如出版经营管理方向、编校技能与人文素养方向、新媒体技术方向等,并进行专业性的“小众”实践教学。

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定制实践环节应成为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可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在新闻出版单位就职及其熟悉编辑出版业务的工作背景,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特长与优势,采用“工作室”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帮助不同的学生主体实现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根据个人的兴趣、特点、专长以及发展方向,学生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加入工作室。工作室既是课堂教学的学习小组,也是学校与出版社、网站、新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合作项目的任务执行小组。每个学生可以加入多个工作室,以熟悉不同的媒体并参与编辑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编辑实践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定制。

同时,可在实践教学中实行竞赛制、招标制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自由组队参与与出版社、网站、新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合作项目的投标,参与校内外的版面设计大赛、编校大赛、数字多媒体制作大赛、网络编辑竞赛等行业相关赛事。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自我鞭策、相互比较和借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快速激发其创作力与实践能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要注意实践反馈,也就是说,在学生练习和实践后,教师应答疑解惑,给学生展示不同的题解以及优选答案,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中不断进步,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在反复实践中不断缩小与编辑出版行业规范要求的差距。

当然,工作室式、竞赛制、招标制等实践教学方式还需有教学目标、组织管理、成绩评定等制度和规定与之配套。比如,在成绩评定方面,应丰富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过程、创新成果给予持续性评估和综合性评价,保证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实践精神的强化与塑造。

二、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模式。

很多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感慨,上学时学的知识都忘了,在学校学的和实际工作是两码事。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应由学生买单。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脱节等情况更多反映的是實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应用型学科的务实性特点决定了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单纯地先理论后实践、课堂模拟实验的实践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下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闻出版环境不断变化,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首先,应树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理念,完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制度,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不应拘泥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场所、方式等都应灵活安排。“鼓励个性化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成长与创新绝不是在被动与封闭的环境中激发出来的,而是在积极、主动、自觉、自学的开放状态中生发的。其次,“请进来、走出去”应成为实践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请进来”,一是指把编辑出版业界高级编辑、业务精英、经营管理高级人才请到学校来,请到课堂上来;二是指把编辑出版业务、项目请进学生的工作室。“走出去”,一是指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挂职锻炼,直接参与编辑出版实际工作;二是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编辑出版业务实践。这种实践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提高了实践教学供给端的教学质量、效率、创新性和活力,使其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丰富实践教学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环境。近年来一些高校在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中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改革,但未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未完善“请进来、走出去”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度与管理方式,“请进来”或“走出去”只是偶然、随机的尝试,未使之常态化,当然不能收到良好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教学效果;二是实践教学成了新闻出版机构的负担,输送的学生大多数不能做业务,有时甚至会添乱。二者之间若不是共享与共赢的关系,那么这种合作既不会持久,也不会产生良好收益。因此,唯有使“请进来、走出去”成为常态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度与管理方式,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他们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实现课业成果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实踐教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课业成果以及编辑出版业界需求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造成供需脱节的局面。学生的课业成果不应仅作为学习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指标,他们每次参与的教学实践、完成的课程作业以及毕业作品应成为其择业与就业的砝码与优势。一些专业教师将带学生参观出版社、报刊社、印刷厂、新媒体、互联网企业等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将撰写调研报告和课程论文作为课业考评的指标。这些做法虽然对学生了解、认识编辑出版业务及业界大有裨益,但真正掌握有用的理论和技能还需坐下来认真编、校、改、读、经营运作与思考,实实在在地深入编辑出版业务,否则,实践教学也就成了客串。

在此,吴培华教授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吴培华教授对自己的研究生就实践环节提出“五个一工程”的要求,即完成100万字的初校、完成100万字的三校、责编一本书、参加一次图书订货会、下一次印刷厂。此外,浙江传媒学院的“四年一本书”项目,也达到了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分析上述两个较为成功的实践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二者都将编辑出版的实际业务作为课业考评的内容,学生的课业成果几乎等同于编辑出版业务作品。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在择业时呈现自己的专业优势与成果,又有利于缩短他们就业时的适应期,让他们快速上手。

要实现课业成果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还需要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中的课程作业进行巧妙而有效的布置与考评。事实上,除了专业教师布置的模拟式课业如图书选题策划案、书刊创意设计等,全国各级编辑出版相关赛事也可以作为实践教学中的课业选题,如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等。这些含金量高的项目和比赛会自然调动学生创作和实践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此外,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内容。一些高校仅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均作为学业考核的指标,甚至鼓励学生做毕业设计,从而全面且直观地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诚然,编辑出版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而又与时俱进的课题,仅靠上述的几项改革并不能产生特效。但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注重实践创新过程,建构开放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一定是当下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所需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希望以上思考可以对正在进行或未来进行的全面、具体、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肖超.我国编辑出版类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j].今传媒,(4).

[2]王武林.数字化进程中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1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八

摘要:为艺术设计专业专科层次教育的基础课寻求新的思路与改革方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基础课授课方式的改革,并总结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已在我国职业院校的领域里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一致,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翻版,而不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职业专科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基础课的改革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基础课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

谈起艺术专业的基础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训练,基础教学贯穿的主线是造型训练、配色训练、表现技法训练,这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更与后两年专业系科的教学体系相脱节,基础教学也因此经常受到忽视,课时被削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平低的教师教基础课,而主力教师才能胜任专业设计课。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基础课本身有待完善。

事实上,基础课对于专业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产生创意并能用具有美感的形式表达创意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二是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这两点相辅相成,同时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同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得到的,其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同时,设计艺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门引领时尚的艺术,设计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时尚的眼光与品位是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的。所以,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已经成为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基础课阶段正是重点训练和培养上述能力的关键时期。

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技法的重要性,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要求制作精细,符合生产。这些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事实上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审美观以及在基础训练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恰恰是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其在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提出这样的教学目的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高,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能够做到有意识地应用形式美法则组织素材并根据设计课题的具体要求调整画面效果。相对应的'是,着重写生的基础课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在做设计课题时,临摹的比例非常大,审美品位在一年的训练后几乎没什么长进。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问题的调整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做的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的统一,培养学生对形式美法则基本原理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基础课的安排与内容调整。

素描、色彩、构成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艺术设计中形体的塑造及画面构成、画面色彩以及造型的空间表现等问题。针对笔者提出的教学目的、基础课的安排,每一门基础课的内容设置、基础课之间的融合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等问题仍然有深究的必要。

(一)基础课程计划与调整。

艺术欣赏课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加并逐渐加大力度的一门基础课。

要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欣赏分作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绘画作品欣赏与设计作品欣赏两个内容,将一些重要的流派、著名的艺术家、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第二部分是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艺术,包括影视、书籍、环境及服饰、化妆、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将对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流行元素结合起来,既是对其他基础课程的综合理解,又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增加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也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二)基础课的内容调整。

具体到现有的几门基础课,学生普遍反映看不出这些基础课与专业设计有多少联系,因此也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做好内容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素描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快速表达这种想法的能力。仅仅是用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来写实对象使素描课与艺术设计专业脱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用结合图形创意与速写表达的“设计素描”来代替“明暗素描”,将着重点从素描转移到设计上来,把评判标准从很写实、很见功夫转移到很有创意、很有设计感上来。

图形是构成设计作品的基本元素,它涉及具象、抽象两种形式和一定的创意性。因此,对简单形的写实训练还是必要的,当然,对抽象形的创意和表达作为改革的重点要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设计素描中当然受到重视,其中,风景、建筑、静物等的描写应代替人物速写成为训练的重点,这样的练习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构图和黑、白、灰排布的能力,相对简单易行,富有趣味。

经过这样的调整,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科层次学生通过素描课的学习应达到的要求是:(1)具有对简单形体的写实能力与相应的表现技巧;(2)能够将图形元素按照创意或设计需求来进行取舍;(3)能够根据形式美法则来构图。

同样,单纯学会再现自然色彩并不是色彩课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学会色彩的表现,才是设置色彩课的初衷。色彩教学也存在和素描同样的问题,重写实轻抽象、重艺术轻设计。老套的写实训练使学生延续了考前的绘画思维而不能和设计相连接。在色彩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与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紧密相关的“设计色彩”来代替“写生色彩”并始终贯彻着以下要求:(1)掌握色彩知识与规律。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能够更加专注地感受不同色彩给人心理造成的不同印象,也就是不同的感情特征,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在物理学上的特性及不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动性的设计色彩。要求学生从表现对象中发现尽可能多的色彩,然后根据从素描训练中掌握的构图规则、装饰画技巧、图案规则等来设计这些色彩。(3)加强色调训练。在学生的色彩设计中强调有意识地进行多色和单色的色调练习,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认识色调的魅力。

如果色彩课能做到以上几方面,能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色彩知识,又可以和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有效地连接,强化设计意识,打破思维定式,最终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构成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虽然枯燥和手绘的重负也一直与其相伴。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笔者对构成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削减构成课。在素描课中加入了平面构成的内容,在色彩课中加入了色彩构成的内容,构成课的课时相应地可以缩减。(2)构成课与专业课的结合。构成课作为基础课是对一些固定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如果不与专业课或一些设计课题相连,会显得枯燥无味,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后的应用范围和一些应用技巧。(3)构成课的长时间手绘也是使学生厌倦的一个因素,安排部分作业在电脑中完成既可缩短作业时间,又可增加表现技巧,与后期设计工作相连,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能改变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现在的基础课真正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基础课授课方式的改革问题。

根据以上基础课内容整改的思路及课程设置的实际调整,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大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毕竟是视觉艺术,不可能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教学,已经开设的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介绍经典作品,而在其他的基础课中应着重给学生欣赏优秀学生作业与教师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过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针对课题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绘制大量的草图,多次快速的方案练习以及包含构思心理的综合性文本制作等。

加强教学环节的连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信息收集、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材料选择、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点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整合性。在内容上整合图案、构成与绘画的门类知识,在认知上整合观察、借鉴、分析、选择、变体、比较、重构等层面,在形式上整合具象、抽象、意象等样式,在媒介上整合写实表现、摄影图像、视觉记录、色彩、装饰、文字等材质,在表现上整合描绘、变体、拼贴、肌理、平面、立体、装置等手法。

二是课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设计编排为成套课题形式,以这一形式强化课程展开的过程性、实验性、可操作性,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精巧融会,在严谨中透射出自由意蕴,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主题、内容、媒介、构成、技法进行有机的重构编排,体现课程的内涵与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林家阳,等.设计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赵云川,安佳.色彩归纳写生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九

培养能够从事与建筑智能化技术领域有关的设计、管理、研究等工作,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宽专业知识面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及具备执业注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工技术、控制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及建筑电气的理论和技术,学生受到现代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楼宇自动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前景篇十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土建类,其中土建类共15个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土建类专业中排名第8,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70位。

在土建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水务工程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