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读书心得体会(优秀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6:18:25 |
  • zdfb |
  • 10页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采用自由写作或者提问自己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倾听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我们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听”,“听”有各种不同的听,可以是泛泛的听,可以是用心的听,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倾听力,教师的倾听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倾听习惯,甚至决定了教师是否具有强大的教育力,可见,倾听力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干预应该从倾听开始。学生的学情蕴藏于他们的对话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时,要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对话,准确判断学生的学情。最近读了李政涛老师著的《倾听着的教育》一书,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倾听的魅力,李老师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倾听的重要性,下面就读书感悟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谈谈自己的感悟。

有强大教育力的教师,是能够将爱与听融通起来与学生形成共生共在关系的教师。只有教师真心、用心、专心的倾听学生,这样学生必然会感受到教师倾听中的尊重、信任和虚心,同时这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品质。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的老师很善于倾听,老师微侧着头,脸上带着微笑,给学生以尊重、鼓励、赞许,有时尽管学生言说时,不流畅,不清楚,不准确,甚或有错误,教师也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那里的倾听与回应。教师通过语言、眼神、动作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眼神,不协调的动作,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不一样的情感表现,教师在参与学生合作,关注学生汇报时,要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对于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让学生充满自信,体会的教师的无时无刻的关注。我们教师要带着对学生的爱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没有了爱的倾听,就意味着对学生的疏离、漠视,甚至无视。

倾听是教师的一种品质,教师的这种教育品质使教师更像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信赖的伙伴、值得尊敬的长者。通过倾听实现师生共生,双方各自通过倾听向对方表明——我听故我在,展现由于倾听对方而来的在场感、存在感。但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负有首要责任,他需要通过绵绵不断的倾听与回应,告知并召唤学生:我听故我在,我听故我们同在。只有让学生通过教师无微不至的倾听,感受到教师与他同在共生,我们的教师才更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改变学生和发展学生,才能充分展现出教育的伟力。

教育智慧,从来与倾听智慧不可分割。倾听之所以与“智慧”有关,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思维含量”,教师倾听时,总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做出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缺乏思维的倾听,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最终成了空壳和形式。课堂上,有些教师通过倾听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着的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最鲜活的信息,抓住教育时机,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求最佳效果,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并愿意与老师进行心灵对话。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也逐渐学会倾听课堂里学生的心声和发现课堂的活力,能够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不断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善于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关注、感受到教师的同在,教师的教育智慧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生成。

教师以何种角色进入课堂并与学生交往对话,影响了甚至决定了教师听什么,如何听,以及听得质量。“学讲”实施以来,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师作为倾听者,只有真正朝向学生的听,才能对来自于学生的话语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捕捉、判断、组织,对于出现的问题,才能排除局部障碍并基于学情进行课堂进程的灵活调度。教师作为倾听者,还需要倾听并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原先由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将从只是听教师“问”与“说”,拓展为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并努力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作为倾听的对象,进行捕捉、判断、组织,以及排除学生倾听中的障碍。

很多教师在观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困惑:教师一个问题下去,发言学生较少,发言质量不高,课堂中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无法适应逐渐开放了的课堂。我们还发现,目前的课堂较多地强调学生的个人观点,所以学生较多地陈述自己的想法。事实上,真正互动的课堂,需要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或者借鉴,或者提出反对意见,或者补充他人的发言。现在的孩子,独断的类型较多,个人的表现欲强,因此,很少关注他人的发言,使课堂中没能出现有效的多维、多层、多向的互动。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陈大伟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倾听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强调平等、尊重、移情。作为一种艺术,它需要等待、鼓励和支持”。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和谐、生动、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倾听,老师必须学会倾听,教学中教师的干预必须从学会倾听开始!

倾听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你听到过风的声音吗?你正专心地看书,一阵风呼地吹过,书页哗哗翻动,连你自己也不知道看到那儿了。蚂蚁把树叶当作运动场,风来了!呼的一声,树叶变成了飞毯,蚂蚁去旅行啦!人们刚把衣服晾好,风就来捣乱,它一使劲,衣服就随着风声的伴奏,在空中跳舞了。

你听到过雨的声音吗?花儿傲然地挺着腰,雨开始哗哗地下了,它敲打着鼓点,它毫不留情地把花儿打落了。雨打在雨棚上,嘀嘀嗒嗒地落下,天长日久。地面竟被打出了一个小洞。雨噼哩叭啦地落下来,它踩着鼓点打在你的伞上,便破碎开了,像一朵朵绽开的水莲。

你听到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片片雪花飘飘洒洒。大自然悄悄地给大地裹上了毯子。花儿在地下睡着了,大概是听见了雪的催眠吧,沉沉入睡了。雪给大树涂上了奶油,还给孩子们一个欢乐天地。但是,不久,它又悄悄地消逝了。

如果上面的声音你都没听到过,那你总该听过笑声吧。微笑能让人感到亲切,轻轻的笑能让人感到轻松。要是哈哈大笑呢,则会让人感到快乐。

你开始笑,先是轻轻地笑,接着大笑,大自然就苏醒了,这时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在跟着你笑。

倾听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读完了《倾听生命》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倾听生命,我更加深层次地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说到生命的意义,我想起了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说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是的,生命只有一次,它是脆弱、短暂的,是一张“单程票”,但它同时也是坚强、永恒的。生命的意义在于灵魂,在于做回自己,在于坚强地活下去,生命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生命的意义在于灵魂。如果生命是一棵大树,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给大自然多增添一些绿色和一缕清新;如果生命是一块石头,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给人们留下一点点回忆和喜悦;如果生命是一滴清水,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让大家感受到一丝清凉;如果我们代表着生命,那么我们的使命就是无私奉献,让他人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哪怕只是一点点,灵魂也会得到安慰,感到充实、美好。

生命的意义在于做回自己。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钻石,有翡翠,有玛瑙,有水晶,红的火红,黄的金黄,白的雪白,绿的碧绿……而我是什么?我只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鹅卵石,对,没错,我就是喜欢做一块普通的石头,远离人们的视线,悠闲自在。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做回自己。为什么非要和别人一样呢?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真正地享受自己――大自然的奇迹,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如何倾听生命,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正如书中所说的:“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做个乐观主义者,先生存下去,才能在世界上无私奉献,然后做你自己,你的生命就会充满意义!

倾听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修好一颗心用心去工作——读《用心去工作》后感最近,公司组织读书交流活动,通过阅读《用心去工作》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心中感触颇多。

感觉平时工作中一些经常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心中顿时豁然开朗。

一、用心工作,用心做小事。

从面对面接踵而至的小事面前穷于应付,这显然是不成功的。

这就体现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在工作中,我们不止是个体,还是环节,我们反映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

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集体来说都很重要。

这个集体需要我们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专意,一心一意,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地去做每一件小事。

二、用心工作,态度决定一切。

你与领导的工作思路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从乐观的态度来看,至少我们从工作中学到了什么,比起昨天,我对工作更加熟悉了,比起上一次,比起上个月,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这些就是收获。

当今社会风气浮躁,各行业发展形势严峻,多种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与现实仿佛有着打不完的架,不断地拉扯我们每个社会人的心。

总会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感到迷茫,彷徨,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图谋不轨的心,却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没有用自己的心去投入到工作中。

就像有时候我们会在工作中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并不是我目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干不好这件事,而是态度不端正,没用心去做。

因此,修好一颗心,用心去工作,端正态度使得在工作中极大程度地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显得如此重要。

三、用心工作,履职尽责。

地看透细节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用心工作,就是要让自己比过去做得更好,比别人做得更好。

有时侯我们在工作中犯一些低级错误,并不是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够,而在于没有用心去做。

用心工作是提升自身价值的前提,同时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一个称职工作的人,是接受任务而完成之;一个用心工作的人,是了解任务而卓越之。

用心,它不仅仅只是一种方式方法,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也是我们提升自身价值的前提,同时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保证。

作为一名龙矿员工,要时刻秉承着“修好一颗心,用心去工作”的态度与信念,做好本职工作,更要结合自身岗位的工作体会,将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做得更快,更好,还要把自身岗位工作做得更完美。

四、用心工作,保持积极的心态。

一个人工作的好坏心态很重要,具有消极被动心态的人,他们只是指责和抱怨,并一味逃避,他们不思索关于工作中的问题:

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工作是为什么?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工作,就会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并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与创造性,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总之,用心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敷衍工作,最大的受害者也必定是自己。

工作是人生在世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尽职尽责、尽善尽美、用心做好目前的工作,才能获得价值的提升。

工作就必须学会担当。

用心工作,不仅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读完这本书,更是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最大的困难不是工作,而是自己的心态。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放弃了,气馁了,最后渐渐的习惯了,麻木了。

那时候的我们更应该满怀信心,与所谓的困难抗争到底,然后吸取教训,迎接更大的挑战。

修好一颗心,用心去工作。

我相信,做任何工作,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把它做好。

倾听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在20xx年我读的书单里,最触动我心灵的是李政涛教授写的《倾听着的教育》一书。20xx年暑假,我有幸在我之前任教的学校聆听这位教授的报告,后来在学校组织的学习中又学习了他关于小组合作方面的论文。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能感受到谦虚谨慎的学者风范,从他的论文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学术研究的深刻和细致态度。而读他的这本书,是源于读了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和《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在他的这两本书中谈到了培养教师和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提高师生的倾听能力呢?我在他的书中没能找到切合我实际的操作方法。趁着双十一,我在淘宝上搜索“倾听”,想找找有哪些书可以买,搜到了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双十一没有搞活动,定价也有些贵,但看到作者是李政涛,就毅然下了订单。果然,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受益匪浅,而是唤醒与震撼。

在书的序言里,他谈到在他上研究生期间,能师从叶澜教授就源于叶澜教授对他的倾听。他提到叶老师有一个记录习惯: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人发言,她总会记个不停。她始终以一种专注的姿态对待每个人的言说,不是表演和作秀,而是来自内心的自发和自觉。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听别人发言时,听到不喜欢的或肤浅的言论会面露难色。这是多么不会倾听的表现啊!佐藤学在他的书中也谈到从异质那里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好坏的最好体现。有人说我是一个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也自以为是这样,但随着我读得书越多,见得人越多,我越觉得自己的学习力低下。我崇尚终身学习理念,但怎样才是终身学习?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篇文章“终身教育,终生倾听”点醒了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谈到他曾有幸和一位成果颇丰、学术造诣很高的学者同桌吃饭、同台亮相,作者观察到这位老先生对年轻人的态度是几乎只对赞同之言、赞美之声和恭维之语有所反应或呼应,除此之外,就是“静默中的庄严”和“不屑中的漠然”了。李正涛在文章中表达出十分尊重这位学者的学术造诣,本想心向往之,但与他的隔膜与疏远却油然而生。

“对于老者、长者和高者,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仅在于其年龄、地位,也不仅在于他的职业成就,还在于他在高龄和高位之际,是否还有主动倾听后辈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是否还能容纳与自己长年累月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视角和眼光不同的声音。”

“这或许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尺。这里的终身教育不是面向他人的教育,而是面向自我的教育。阻碍人的自我终身教育的障碍,常常在于自我堵塞、自我关闭了倾听的渠道。”

以上这两段话都来自文章,我太喜欢这两段话了,反复读了很多次,每读一次,我就反省一次。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而我,却常常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的某些方面而不愿去听他们说话,不愿去和他们交往,这是多么的自我封闭啊!记得我从高中到大学时的座右铭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时的我在学校里,面对学识渊博的老师和“高手”云集的同伴,我谦虚的甚至有些自卑。我不停地读书,向老师请教,向同伴学习,直至工作。工作后,面对形形色色的同事和良莠不齐的学生,每天忙于教学和应付不同的人际交往,静下心来思考和读书的时间少了,盲从和放纵自己的时候多了,整个人不知不觉中变得烦躁和消沉。彷徨与无奈之后,我又钻进书本以求安慰。确实,读书让我成长了不少,我更加坚信“终身学习”理念的正确性。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终身学习”的理解就是不断从书中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能用到的东西,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终身学习并不是终身只学习自己喜欢的和自己认为能用到的,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具体在实际的学习中,要先从学会倾听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相违背的见解开始。

有一句俗语说得很好: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要想打开自己的耳朵,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气和心胸。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故事,说得是西方有一个武士,几年都不舍得脱下国王赏赐给他的金盔甲,直到他儿子忍不住提出要求要看一看爸爸的真容。但是,这位武士无法取下盔甲,直到在一位法师的指点下经历三个城堡:沉默之堡、知识之堡和勇气之堡。沉默之堡象征着要静下来聆听自己;知识之堡意味着学会放下已有的经验,突破既定的框框;勇气之堡代表着唤醒真正的力量,战胜生命中的各种恐惧。这三大城堡其实就是让这位武士真正放下已有的荣誉,战胜失去荣誉的恐惧,唤醒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力量,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人人都可能成为穿盔甲的武士,这盔甲是自己多年来努力换来的各种光环。有可能是学历、经验、资历、年龄、地位、财富、各种证书等等。光环越多,盔甲就越厚,就越不想取下来。因为一旦取下来,就有可能让别人质疑你、小瞧你,甚至伤害你。但如果不取下来,你就无法用最真实的姿态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无法解放自己的耳朵,无法给对方敞开心扉和你沟通的勇气。

“在我看来,卸下盔甲的钥匙,就是倾听,三个城堡的实质都是倾听之堡:在沉默之堡中,倾听自我的声音,寻找最真实的声音;在知识之堡中,倾听与己不同的声音,包括非议的声音、质疑的声音,甚至斥责的声音,让他者的声音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声音;在勇气之堡中,直面自己的生命,倾听生命的忧虑与恐惧之声,包括年长者常有的被后辈超越和忽略的恐惧,位高权重者、荣誉等身者常见的对权利旁落、名誉丧失,以致被冷落、被排斥、被打入冷宫的恐惧……用倾听,发现他们,捕捉它们,进而压倒和催伏它们……”

“这样以倾听为底蕴和根基的生命,就是能够不断除却盔甲的生命,因而就是在终生自我教育中持续蜕变和发展的生命。”

以上两段文字是我又忍不住从文章中摘抄的,说得太好了。我读了很多遍,但现在读来,还是有一种温暖、贴心与被理解的感觉。

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我们先要卸下“盔甲”,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与需求。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卸下“盔甲”,虚心聆听周围人的不同声音。

归根到底,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倾听,姿态与心态的改变是第一步。

倾听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今天,我看了《倾听生命》这本书,书中的故事与道理让我收获了不少,书中的故事也深深的吸引了我。因为我从《倾听生命》丛书中找到了答案,不仅了解了生命的诞生,更学习了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读书之余我不禁想起了雅安地震,地球如此轻轻一抖,夺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原本美好的城市瞬间失去了原色,变成了废墟。可是,谁会放弃一丝生的希望,没有一个人放弃,被压在巨石下的伤员没有放弃,救援工作者没有放弃,这场可怕的灾难中,许多孩子被救了出来,但消防队员找到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被妈妈紧护在身下,而妈妈不幸遇难了,妈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成了孩子们的生存,这伟大的母爱是生命意义最好的体现。在这片废墟上,有忙碌的身影,志愿者的前仆后继,支援,寻觅,拯救,关怀,有被救伤员喜悦的神情,渐渐地,各地好心人士纷纷捐款。我的妈妈也是一名爱心自愿者,不但捐款,还收集了好多衣服,送到红十字会,去捐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因为全国人民同心协力的爱,人们对生命的尊重,让这片充满着死亡的土地又升起了希望的“花火”,到如今,雅安已经脱离了困境,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惜,维护一个和谐的地球,我们都可以做到。

看完《倾听生命》这本书,它使我感受到:生命是个奇迹,它是脆弱的,但我们的品格可以坚强,在生活和学习中[size=14.5pt]不但要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自己身体健康,避免伤害;同时也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不能轻言放弃,应当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只要认真、坚持、奋斗,我们一定获得成功。

倾听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我们的眼界。你知道倾听读书。

倾听的重要性:通过倾听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构成一种学习资源,在相互倾听中了解其他同学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于自己的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的思维倾向。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各自的想法、思路清晰化,在倾听中学生可以不断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德育教育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需要注意的地方:

1、引导倾听,明确目标。

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的发言,因而在课堂上常常出现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在干别的事情的状况,他们觉得不管自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明确目标,告诉他们“听”的目标,细化“听”的要求,让学生在“听”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听与说”的重要性,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要经常在课堂上说:“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他说得怎么样,比较与自己的答案有哪些不同,你对他的回答有哪些补充?”

2、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因此注意力的保持时间与学生感兴趣的程度有关,兴趣永远是最能调动学生主动去倾听的,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是每节课讲授知识的重要前提。

3、鼓励倾听,适当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倾听的妙处,除了他本身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外,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特别要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满足感。

培养学生好的倾听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在课堂上逐渐去浇灌,让学生养成倾听的能力,有益于学生一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倾听寂静》这本书的作者是金波,这是一本。

散文。

集的书。这是金波的。

简历。

金波,原名王金波。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河北冀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少年作家班编委,“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评委。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回声》《风中的树》、《我们去看海》(十四行儿童诗集)等;童话集《小树叶童话》、《窗外飘进一朵云》、《踢拖踢拖小红鞋》、等;歌词集《林中的鸟声》、《金波。

诗词。

歌曲集》散文集《妈妈的爱》等作品。《春的消息》获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快乐的节日》获全国第一届幼儿图书二等奖;《会飞的花朵》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在我和你之间》获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等八部委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林中月夜》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在书中,我最喜欢母亲的红金鱼这个故事,这是以。

日记。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这里运用了好多修辞手法,可以读出鱼是有灵性的,也可以读出妈妈对鱼的爱,在书中他写道,鱼一看妈妈身患重病,就快快的吃食惹妈妈开心,母亲已经病的住进医院,嘴里还说要给鱼换水,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每时每刻,自己心中总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读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人们总会说会有助提高素养,提升整个人的气质,有助于你理解人生,发现生活的种种美感。我绝对不敢否认它的这种作用,或许我也正在享受着读书带来的这种好处,但我还是要思考,因为我需要自己发现的答案。

过去,无数优秀人物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了验证。今天,100多个国家以“让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现实选择作了回答。

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的激情召唤到“书是人类发出最美妙声音”的深情吟唱,人们相信,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丰富人生。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好书,就象一艘航船带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读书改变人生。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至巨,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人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观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读书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国家的富强和腾飞必然要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知识经济社会,读书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是文化底蕴的基石。一个国家是否有广泛的大众阅读,是否有乐于读书的社会风尚,决定了国民能否主动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提升国民素质,营造文明氛围,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时代变化了,信息传播方式多样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但读书作为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只有5、阅读率持续下降的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唤起读书激情,亲近图书,全民阅读,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

读书吧!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倾听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在如今新课程改革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第一章正好也提到了“主体性”。书中写道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更多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但是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但是今后的教学则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因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学生不断地应答“是的”“是的”,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因此佐藤学先生明确提出了“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

回想自己平时上课,总是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经过思考后的答案,只想让更多学生来发言,形成一种热闹的课堂。然而这种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差不多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我们应该知道,有时倾听会比发言更重要,我们往往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认真对待“倾听”,特别是对那些不加思考就乱回答的学生更是应该要先懂得认真倾听。其实学生懂得倾听后,对于其发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在认真倾听完同学的回答后,学生会再经过进一步的思考,重新整合出更好的答案来,从而促进学生更好更精彩的发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