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汇总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03:59:07 |
  • zdfb |
  • 12页

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何有效策划和组织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案例和经验分享,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

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篇一

1、20冬至时间:12月21日18:44:07,农历2016年十一月(大)廿三。

2、冬至时间:12月22日00:27:53,农历20十一月(大)初五。

3、冬至时间:12月22日06:22:38,农历20十一月(大)十六。

4、冬至时间:12月22日12:19:18,农历20十一月(小)廿七。

5、冬至时间:12月21日18:02:12,农历20十一月(小)初七。

6、冬至时间:12月21日23:59:09,农历20十一月(大)十八。

冬至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也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也叫“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称其“长至”,是基于古人对天象变化的观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谓“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后的白昼,便一天天延长了。称其“亚岁”,就是仅次于元旦(即今之春节)。而在我国民间,则更有“冬节大于年”的说法。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了解了2016年冬至是几月几日,我们来看看2016-年数九日历。

冬至过后将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气候,三九、四九(2017年1月8日-25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保暖哦!

三九天开始后,河面结冰、江河封流,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俗话说: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说的也就是三九天的寒冷天气了。

一九:2016年12月21日-2015年12月29日。

二九:2016年12月30日-2017年01月07日。

三九:2017年01月08日-2017年01月16日。

四九:2017年01月17日-2017年01月25日。

五九:2017年01月26日-2017年02月03日。

六九:2017年02月04日-2017年02月12日。

七九:2017年02月13日-2017年02月21日。

八九:2017年02月22日-2017年03月01日。

九九:2017年03月02日-2017年03月10日。

十九:2017年03月11日-2017年03月19日。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汉末年。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篇二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篇三

开始时间:月21日星期一。

结束时间:1月5日星期二。

冬至的特点。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叫冬至线),因此冬至日北半球全球各地这天白天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而在冬至日过后,阳光逐渐向北偏移,白天也就越来越长了。这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但是它在天文学中被当做是冬季的开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横跨的时区较长,所以很可能把这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但各地实际最冷的时日则不尽相同。

各地的冬至习俗。

我国各地对于冬至非常看重,每当冬至日来临的`时候,都会有相应庆贺的活动,为接下来的日子做准备。北方有吃饺子、包馄饨;南方有吃赤豆饭、吃狗肉的习俗。有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足以证明我国对于冬至的看重。

冬至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冬至: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结就是冬至日蚯蚓蜷缩着身体,麇角解就是冬至日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水泉动就是冬至日山泉流动。古人认为每隔5天是一候,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时间算出冬至的每一候的起止时间。

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篇四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二。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传说之三。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一、御寒。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动。

二、养藏。

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

三、补阳。

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顺应这一趋势,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药食,注意生活规律,定时开窗换气,常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篇五

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或农历十一月十五(满月)前后共30天范围内之1天。

冬至的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篇六

计算方法。

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例外:19和20的计算结果减1日。

一种城市文化,其发展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易移。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她悠久而又厚重。有人预言未来不久的世界将是中华文化的天下,这说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倚重。知道了2016冬至是几月几日几点后,我们来看看广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广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在广州又叫过冬、冬节、小年。广州的冬至是没有冰雪的,但是广州人对冬至的重视却不能质疑。冬至在广州就像过大年一样地热闹。广州的风俗习惯也是广东文化的一种体现,一种表达。

旧时,广州人过冬至,有自己的一套。敬神明、拜祖先、饲耗、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鸡杀鸭炖八珍。冬至所食汤圆要是咸的,叫“咸汤圆”,以沙葛、猪肉、虾米做馅,配鸡汤,味道“有得弹”。在乡下,还要给耕牛吃一顿糯米糕,以及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

广州冬至吃吃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广东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广州冬至吃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号,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一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想起广州冬至吃什么,联想到汤圆也是我国传统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可口;温州县前汤圆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驰名的美味食品。如今在广东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汤圆。

广州人开化,也传统,言语到习俗,古风尚存。在冬至,人们为何粘糯米丸喂老鼠(饲耗)呢?相传,最初的谷种,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送来的,因此,人们约定每年镰禾时,要留下一些稻谷给老鼠食。但在神话中,耗是虚耗。

古籍记载的虚耗,是恶鬼。其“所至之处,令人损失财物,库藏空竭”。所以,随着钟馗的故事在唐代传播,民间就有了驱除虚耗的照虚耗(用灯照)、打耗(击鼓吓)、饲耗(给食物)的习俗。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饲耗”也极为少见。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吃“冬至圆”为何长一岁?

史料显示,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夏以今农历一月为正月,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小寒;周则同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

周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经是“正月”。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说的来头。

冬至具备“阳气始至”的特殊特点,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开始萌动。因此,在冬至日吃汤圆,又何尝不是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呢?因此长了一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篇七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冬至第一候:蚯蚓结】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冬至第二候:糜角解】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冬至第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篇八

计算方法。

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例外:1918年和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冬至,在古代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由于冬至的日期和时刻比较容易测定,所以我国古代历法曾以冬至作为判定季节的标准并作为历元,其他季节,依一定法则,由冬至推出。我国位于北温带,冬至时中午太阳位置最低,日影最长。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以后,进入最寒冷的季节。

俗话说“冬至大似年”,古人一直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据说先秦君王每逢冬至便接连五天不理朝政,在内宫听音乐。汉代的皇帝继承先秦天子的遗风,冬至之日也在宫内听八音。汉朝以后,人们也一直把冬至作为一个特定的节日来过。宋朝有“冬至三h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日肥冬瘦年,互送节物。”

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明代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己巳年)以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冬至节都是很热闹的。

己巳年“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清军俘虏)后此节顿废。但此后,民间一直还在过冬至节。

民间的冬至习俗也很丰富,“冬至馄饨夏至面”是有讲究的。古代历法家常将历法中的上元积年与想象中的宇宙开辟时代相联系,宇宙是由混沌状态演化而来的,而上元积年的元h都始于冬至。所以,冬至吃馄饨,含有纪念宇宙开辟的意思。

历代统治者在冬至这一天都要祭天。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圜丘就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圜丘由三层汉白玉石砌成,每层石块的块数均为九的倍数,以象征天为阳数。

读者也许不能理解冬至为什么要祭天。阳为天,阴为地,冬天寒冷阴盛,应该祭地呀。古人却不这样认为,夏至虽阳气达到极盛,却是阴气开始回升之时。冬至虽然阴气达到极盛,却是阳气开始回升之时。故自夏至开始代表阴,为地;自冬至开始代表阳,为天。所以,明清时,夏至于北京地坛方泽祀地,冬至于天坛圜丘祭天。

旧日的种种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躲进了典籍和野史之中,如今只留下一些有关冬至的民谚,如“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至后,卖牛去买被。”意思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在农历月初,这年冬天就暖,如果在月末就冷。再如说“晴前冬至落到年。干冬至,邋遢年。”这是以冬至这天是否下雨来预测当年的旱涝。这些谚语只能说是老百姓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人们的某种认识,至于科学不科学,还要做深入的研究。

其实,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冬至并非节日,它像夏至一样,是寒冷或炎热时节到来的标志,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古代官家、民家则都很重视它,把它称之为“亚岁”,像过年一样去庆贺。因为它并非一般的节气,在季节变化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冬至是位于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节。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其余时间,太阳的位置在两者之间变化。因此,夏至是北半球太阳位置最高的时节,冬至是北半球太阳位置最低的时节。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与照射地面的角度有关,所以地球有寒暖的变化,夏热冬冷,但是地面有较大的热容量,在寒暖变化时,有一个积聚和散发热量的过程,不过对于北半球来说,冬至这一天虽然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的热量最少,实际却不是最冷的时节。一般说来,冬至以后一个月的时候最冷,而冬至这个时刻,阴气确实已达到极盛,自此以后,阳气开始上升,阴气逐渐下降,白天逐渐增长,俗谚曰“吃了冬至饭,巧女多使一条线”。阳气上升,故值得庆贺。在民间,不少地方有过冬至的习俗,时间于每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者二十三日。

俗话说:冬至大似年。历史上,各代皇帝大都在冬至节到太庙“薪新”,用新黍米做食品祭祀先主,以求其能够长时间做统治者。

据史载:先秦君王每逢冬至均不过问国家大事,听五天音乐,老百姓也在家里作乐。汉朝皇帝这一天也在宫内举行音乐会,同时进行又日暑、核历法、算阴阳。东汉时从上至下盛行臣子向尊长“献鞋袜”之风。明代则时行相互拜贺之风,其规模仅次于春节。民间多上坟祭祖,大家族还要在本族祠堂行祭祖礼和集体进餐吃“老坟饭”,新县人谓之祭“冬至祖”。古有春祭日,秋祭月,冬祭天,夏祭地的风俗,祭日祭月的观念容易理解,而祭天祭地的观念则往往被误解为夏天炎热阳盛、冬天寒冷阴盛。夏至虽阳气达到极点却是阴气开始回升之时;冬至阴气虽然达到极盛,却是阳气开始回升之时,所以自夏至开始代表阴,为地;自冬至开始代表阳,为天。因此,韩愈《昌黎集明水赋》说:“或将祀圆丘于玄冬,或将祭方泽于朱夏。”这就是明清时夏至祭地,冬至祭天的来历。在民间,也都有于冬至祭祖的习俗,据《四民月令》记载,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相同。

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以前,在农业社会,冬至前一两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并准备做汤圆,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压榨水份后,成为「圆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来,把它搓成圆仔,圆仔又分为红白两种,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合家围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还有一种说法: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潮汕民俗在南方一势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据说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冬至在头还是在尾冷篇九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二。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传说之三。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一、御寒。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动。

二、养藏。

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

三、补阳。

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顺应这一趋势,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药食,注意生活规律,定时开窗换气,常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