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高中课文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课件六篇(大全)

  • 上传日期:2023-06-06 16:31:24 |
  • zdfb |
  • 8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种树郭橐驼传高中课文原文种树郭橐驼传课课件篇一

生:《庄子》。

鲁有兀者王骀(tá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闉(yīnqí)跂支离无脣(chún)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du)肩肩。

(兀者:断足之人;闉跂支离无脣:曲足、驼背、无唇之人;脰:颈项;肩肩:瘦小的样子。)

生:虚构的。

师:庄子正是用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只要有过人的本领,形体上的缺陷就会被忽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柳宗元笔下的一位驼背种树人郭橐驼。

请每一位同学出声读一遍文章,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字请你举手向我示意。(学生自由读文章约4分钟。)

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文章。(约3分钟)

这位郭橐驼和《庄子》中的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郭橐驼的身体也是残疾畸形的,也有过人的本领:树种得好,而且还懂政治。

师:郭橐驼的为人怎么样?

生:他是个驼背,乡里人给他取外号“驼”,他不仅不生气,还说“甚善,名我固当”,并且自己也叫自己“橐驼”。可见他很豁达、乐观,这种自信也许正暗示着他也许是个“世外高人”。

师:很好,橐驼的为人确实是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

生:“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无论是把树作为观赏的豪富人还是卖果子为生的人都争着雇佣他,可见他的技术很全面。

生:“或移徙,无不活”,我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但郭橐驼种的树移植了还能活,这也是他奇特之处。

生:“硕茂,早实以蕃”,他种的树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说明他种的树质量高,品质优。

生:“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怎么都模仿不如他,这是他的独门本领。

师:看来,郭橐驼种树有“四绝”:一绝——技术全面;二绝——树挪能活;三绝——树品质优;四绝——独门本领。

生:他先将自己植树和他植者植树进行对比,然后再将将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两者加以比较的。

师:请同学们将找一找写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的句子,并用笔划出来。请全体女同学读一读他植者植树的表现,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官吏为政的表现。

谁来说说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哪些表现是相似的?

生:他植者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的表现有:“旦暮来而呼”,“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并且还“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师:如此植树和治民,结果如何?

生:他植者的结果是勤虑害树,官吏治民的结果是繁政扰民。他们的共同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勤劳反而坏事。

生:养树术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术应该是“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生:不行。因为从种树到为政之道作者用了类比的方法,两者表现相似结果才相似。如果抽掉了这两句就不能推出勤虑害树这个结果,那么接就不能推出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繁政扰民”这个理了。文章主旨的出现就会显得很突兀。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由此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要从前面的一个故事得出后面的一个道理,应该写出它们的相似点。

看来,这位种树的郭橐驼确实厉害,能从养树之术推知养人之术。那么,这位究竟郭橐驼是真有其人还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讨论)

生: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说明这是一篇传记,并且有具体名号、籍贯、职业等。

生:我认为是虚构的,因为只知道他的绰号而不知其真名,种树的水平好得太神奇了,更何况一个普通种树之人居然懂得治民之法,有点违背常理。

生:我也认为是虚构的,它不像一篇传记,更像一则寓言。作者痛恨繁政扰民的现象,但在古代直言进谏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作者借助一个种树的故事来警示统治者要顺民之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设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又可是虚构的。本文中,既可能是柳宗元为了表明对繁政扰民的痛恨而虚构了一个橐驼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个驼背的种树人而引发作者写这样一篇寓言。所以,认为郭橐驼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都是有道理的,真是“亦真亦幻”郭橐驼。

生:不好。虽是虚构,但也要符合事理,太夸张,不合事理,故事就站不住脚了,那么后面的理也就站不住脚了。

师:我们写文章,为了要表明一个道理,也可以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像前面《庄子》里的两个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没关系,只要这故事要合情合理;并且这故事和所要表达的道理相似,写好它们的相似点。

这亦真亦幻的郭橐驼能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我们同学们能否将所领悟到的写作方法移之写作实践呢?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印发讲义《一棵核桃树》,学生看文章、写句子。)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

(写好后交流。)

生:看一个事物,不能被它各式各样的表象所蒙蔽,要看它的本质。

生:也许有的人一直生活在角落里,但只要拿出自己的果实,大家照样会懂得你的价值。

今天我们通过对《种树郭橐驼传》这一篇寓言体传记的学习,掌握了一种由事入理的写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还能记得,还能运用;并祝每一位同学在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累累硕果!

种树郭橐驼传高中课文原文种树郭橐驼传课课件篇二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种树郭橐驼传高中课文原文种树郭橐驼传课课件篇三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橐(tuó)驼:骆驼。这里指驼背。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始:最初。

病偻(lǚ):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隆然: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

有类:有些像。

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

之:代词,指起外号事。

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当:恰当。

因:于是,就,副词。舍:舍弃。其名:他原来的名字。

谓:称为。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

业:以……为业,名词作动词。

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为,从事,经营。

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郭橐驼),取养:雇用。

或:或者。移徙:指移植。徙,迁移。

硕茂:高大茂盛。

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蕃:多。

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窥伺:偷偷地察看。效慕:仿效,慕也是"效"的意思。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效仿。

莫:没有谁,代词。如:比得上,动词。

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

木:树。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寿且孳(zī):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

天:指自然生长规律。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致,使达到。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凡:凡是,所有,表示概括,副词。植木之性:按树木的本性种植。性,指树木固有的特点。

本:树根。欲:要。舒:舒展。培:培土。

故:旧。

筑:捣土。密:结实。

既然:已经这样。已:(做)完了。勿动:不要再动它。

勿虑:不要再担心它。

去:离开。顾:回头看。其:如果,连词。

莳(shì):栽种。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

置:放在一边。若弃:像丢弃了一样不管。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得到了。则:那么,连词。者:助词,无义。

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根拳:树根拳曲。土易:更换新土。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焉:句中语气词,无义。

苟:如果,连词。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

甚者:更严重的。甚,严重。

爪其肤:掐破树皮。爪,掐,作动词用。以:表目的,连词,用来。验:检验,观察。生枯:活着还是枯死。

疏密:指土的松与紧。

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

不我若:不若我,比不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

之:助词,的。道:指种树的经验。

之:代词,指种树之“道”。官理:为官治民。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而已:罢了。

理:治理百姓。

长(zhǎng)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

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焉:代词,同“之”。

而:但,连词。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

官命:官府的命令。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

勖(xù):勉励。植:栽种。

督:督促。获:收割。

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

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

字:养育。

遂而鸡豚(tún):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顺利地成长。豚,猪。

聚之:召集百姓。聚:使聚集。

木:这里指木梆。

吾小人:我们小百姓。辍飧(sūn)饔(yōng):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以:来,连词。劳吏者:慰劳当差的。且:尚且。暇:空暇。

何以:以何,靠什么。蕃吾生: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

病:困苦。怠:疲倦。病且怠:困苦又疲劳。

若是:像这样。

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其:大概,语气词。类:相似。

嘻:感叹词,表示高兴。

不亦善夫:不是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

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传:作传。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戒:鉴戒。

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四段。

四、五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一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指家乡。

2、(既然)已,勿动勿虑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去)不复顾

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4、不抑耗(其实)而已

5、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6、(其实)害之

古义,两个词,其,这,实,实际上;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7、(字)而幼孩

字(古义,抚育;今义,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

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地位低下的人,指老百姓;今义,人格卑下的人。

9、故(病)且怠

古义,困苦;今义,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

10、得(养人)术

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

三、一词多义

1、虽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虽然)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然)

2、故

(1)其土欲故(旧,这里是原来的土)

(2)故不我若也(所以)

3、实

(1)早实以蕃/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2)其实害之(实际)

4、若

(1)其置也若弃(像)

(2)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3)故不我若也(比得上,赶得上)

5、长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生长)

(2)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名词用为动词,治理)

6、病

(1)病瘘(患,患…病,名作动)

(2)故病且怠(困苦)

7、而

(1)鸣鼓而聚之(表承接)

(2)字而幼孩(通“尔”,你们的)

(3)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8、然

(1)隆然伏行(…的样子)

(2)既然已(这样)

(3)然吾居乡(然而)

9、以

(1)早实以蕃(而且,表递进)

(2)以致其性焉尔;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

(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地,表修饰)

(4)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

(5)而卒以祸(因为)

(6)又何以蕃吾生(用)

10、且

(1)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2)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3)故病且怠(又)

11、则

(1)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

(2)他植者则不然;则又爱之太恩(却)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病瘘(病:患,患…病)

(2)名我固当(名:称呼)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爪抓,掐)

(5)移之官理可乎(官:做官)

(6)见长人者(长:治理)

(7)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8)传其事以为官戒(传:作传)

2、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

(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4、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致: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硕大茂盛)

(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果早;蕃,使…结果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衍生息;安,使…安定。)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业:以…为职业)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官理,非吾业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么)

②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凭什么)

(2)定语后置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富豪人家)

3、省略句

①苟有能反(于)是者

②然吾居(于)乡

③而卒以(之)祸

④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zhòng shù guō tuó tuó zhuàn)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本文是带有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人物传记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种树郭橐驼传高中课文原文种树郭橐驼传课课件篇四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处或作者: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1.英语六级考试翻译原文及解析

2.如何翻译数字?

3.重复法翻译

4.高级日语翻译

5.日语翻译资格考试之日语翻译技巧

6.2016年翻译资格考试英语十大翻译方法

7.翻译资格考试四大翻译原则

8.翻译资格考试十大翻译方法

9.2013年翻译资格考试英语十大翻译利器

种树郭橐驼传高中课文原文种树郭橐驼传课课件篇五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①。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①橐驼(tuó_tuó):即骆驼。种树人郭某因为驼背,故称为“郭橐驼”。

②蚤实:蚤,同“早”。实,果实。蕃:结果实多。

③寿且孳:长寿而生长繁茂。

④本:树根。培:培土。故:旧,指原来培植树留的土。筑:指砸土。密:指砸得结实。

⑤莳(shì):种植。

⑥不我若:不如我。

⑦官理:官治,为官治民。避高宗李治讳,改“治”为“理”。

⑧长(zhǎng)人者:做官的人。长,治理。人,民。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面“吾小人”“养人”,同此。烦其令:烦琐地发布命令。卒:终于。

⑨勖(xù):勉励。缫(sāo)而绪:煮茧抽取蚕丝。而,同“尔”。缕:线。字:扶养。遂:成长。

⑩飧饔(sūn_yōng):晚饭和早饭。劳吏:慰劳差役。

养人术:指治民的办法。养民。

本文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性散文,为一个种树者立传。作者借种树喻居官治民,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说明治理国家,必须顺应百姓要求,去烦除扰,人民方能“蕃吾生而安吾性”,对扰民政治进行抨击,与《捕蛇者说》异曲同工。作者是在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时写这篇文章的,尤显出对中唐时期政乱令烦、民不聊生的不满。以“传”立“说”,层次井然,对比生动,语言富于哲理,耐人寻味。

文中把种树与治国摄撮成文,构思奇妙,借粗明精,借浅明深,转常为奇,体物精,取喻当,涉笔成趣。在具体写法上匠心独运,一篇之中,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前半为宾,后半为主;前半隐喻,笔笔暗伏,后半实说,处处照应。叙议契合,事理昭著。段落与段落之正反相生,顺逆回应,错落有致。一段之中,又跌宕起伏,用笔极尽变幻。

◇妙评 政在养民,即唐虞不废戒董,以其能致民之性也。后世具文烦扰,而民始病。郭橐驼种树之道,若移之官理,便是居敬行简一副学问。即充而至于,禹之无事,不越此理。然前段以种植之善不善分提,后段单论官理之不善,但云以他植者为戒,不说以橐驼为法,盖知古治,必不易复省一事,斯民间省一扰,即汉诏以不烦为循吏之意,非谓居官可以不事事也。细玩方知其妙。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

养树养人分两段,而养人一段亦向橐驼口中得之。何也?善若从旁推论,必将养人之术贴定养树,洗发殆尽,议论虽畅,而亦少含蓄矣。此只就橐驼居乡所见,冷冷数语,语未毕而意已透,使读者尚有余味。此等处皆文章妙诀也。

此本为有爱民之心而烦扰者言之,然世之官吏往往本无爱民之心而故为烦扰,以粉饰故事。此种又须分别。故后段“若甚怜焉”,放作活句以该之。谁识良工心苦!

——清·吕留良《古文精选·柳文》

种树郭橐驼传高中课文原文种树郭橐驼传课课件篇六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登高》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