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人教版(优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2:59:52 |
  • zdfb |
  • 7页

编写教案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差异进行灵活调整。教案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备课准备。学习好教案的编写方法,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人教版篇一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30,先算4030=70,再算705=75。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3,先算53=8,再算408=48。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

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小棒的兴趣已不如先前。加之学生认识了个位和十位后,热衷于在计数器上拨数。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列出算式4530之后,又很快说出得数是75。于是,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由于学生的计数器上没有标明数位,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用水彩笔补上,但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也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看来,让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我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直接在4捆下面摆了3捆,下面的学生也随即附和。当时,我为了图省事,也没有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没能展现一个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不够深刻。

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人教版篇二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注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用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计算愿望,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创造”的算法,逐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教材中在教学45+30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拨小棒得出结果,第二层次是拨计数器进一步感受算法,最后是脱离学具,抽象算法。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中,我觉得处理小棒的操作是重中之中,教材中体现的是将几捆和几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了摆放,这不但向学生揭示了算理,即两位数加整十数,应该先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同时这样的小棒图也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以后布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的真正目的。教材在小棒图的后面,安排了计数器图,也是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的算理以及渗透竖式的对位思想。而小棒图之所以安排在前面,是因为小棒的操作同计数器的操作相比,更具思考性。毕竟学生在拨珠时都很清楚加几十就是往十位拨珠,加几就是往个位拨珠。学生对数位对齐的思想认识是不深的。

感受一教、扶、放相结合,学会怎么算。

1.第一个例题45+30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学生模仿着老师和同学的样子学。

2.巩固练习26+2050+34。

3.第二个例题45+3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你会像刚才那样想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把你的想法与同座位说一说。”

4.巩固练习26+25+34。

5.26+2050+34和26+25+34进行了对比。

6.进行了六道计算题的练习和一道解决问题的练习。

第二次是“想想做做”第1题,比较学具操作过程和计算时的思考,从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变化到整十数或一位数加整十数。教学时让同桌一起先拨第一组算式,拨好后,让学生谈谈拨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感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本质区别。比完第一组后再拨第二组,讨论两个算式拨法的区别。讨论完再对两组算式做横向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变化到整十数或一位数加两位数的区别,这样可以让学生比较的更彻底,更容易整理和归纳算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差别。

第三次是“想想做做”第2题,分别比较三组题的计算,得到概括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对这一题进行了改编,把单纯的计算答案比较变成了一个比较算式答案大小的形式,通过比较大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在计算上的不同也导致在答案上的不同。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的思想火花得到碰撞,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上有所总结,而且在数学思想、教学方法上也会得到升华。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人教版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加和整十数加一位数,而这些已在前一课时学习过,所以,这节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它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说学生】。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某种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形成经验,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已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也就是说学生能类推出本节课的计算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并不感兴趣,所以,赋予课堂生动的讲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成了教师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鼓励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相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同时,由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观察、交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让学生借助实物计算到脱离实物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

【说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趣,复习引入。

1.口算。

40+20=40+2=50+30=50+3=。

2.口答。

(1)7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4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5,这个数是()。

(4)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8,这个数是()。

师:挑战成功,去森林公园要坐车,就让我们一起去停车场看一看吧!停车场里相继开来了大客车、中巴车和小汽车。谁来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巴车有30个座位;小汽车有3个座位。)。

提问: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师:怎样列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45+30、45+3、30+3、45+30+3。

提问:四道算式中,我们已经学过了30+3,结果是多少?(30+3=33)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其余的几道算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45+3。

提问:会算吗?瞧,你的手边有小棒,能不能利用它们来帮助算一算呢?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同桌合作学习。

方法一:摆小棒。

提问:谁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算的?上台演示。

教师提问:先摆哪个数?(45)然后呢?

追问:把3摆在哪一边?

把3捆根小棒摆这一边,你们同意吗?这样摆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它们都是单根的小棒,这样摆看得很清楚)。

提问: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根?(48)。

追问: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来的?(5个一和3个一合起来是8个一,4个十和8个一合成48)。

方法二:口算、数的组成。

提问:如果不用小棒,你会算吗?谁来说一说。

先算5+3=8,再算40+8=48。

归纳算法:。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和口算,都得到了45+3=48。想一想,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都先算了什么?(都是先算5+3=8,再算40+8=48。)。

2、教学45+30(幻灯片7)。

45+30会算吗?自己尝试着做一做。你是怎么算的?

你能用小棒来验证一下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提问:3捆小棒为什么要摆在这里?(先算…再算...)。

小结:先把4捆小棒和3捆小棒合在一起,就是7个十,再加5个一,就是75。

3、优化算法。

提问: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4、对比总结。

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板书课题)。

提问:45+30和45+3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吗?(引导:45+30先算的是40+30=70,再算70+5=75;而45+3先算的是5+3=8,再算40+8=48)。

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也就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我们首先去大森林的小动物家,要想见到它,需要把它们出的题算对,你能做到吗?(生答:能)你能说说35+4和35+40算法有什么不同吗?(35+40先算的是30+40=70,再算70+5=75;而35+4先算的是5+4=9,再算30+9=39)。

2、接下来请你当一名小法官,判断小兔子算的对不对?

4、品尝胜利果:狮子王送给我们一个魔力大苹果,苹果上有个数是58,只要我们随便说出两个数相加结果是58,魔力大苹果马列上就变一个大苹果出来,让你品尝。

5、生活中数学:

师:森林公园的游玩就要结束了,今天,有哪些女生和男生参加了?(生答)你能提个问题吗?请你在本上解答出来。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

2、师:课后请每个同学象聪聪一样去找一找,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2、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人教版篇四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另外我在练习的设计上进行了改变,这节课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趣味练习和应用体验。这些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本课的重点,分层次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在整个练习阶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引导了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特别是符合了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学会,又应用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我认为这种开放式分层次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值得继续发扬。

不足的是在教学时,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和探究算法时,理性够多,感性不足,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直观性的教学,如利用学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导致了中下生对算理的一知半解。今后教学中要多利用直观性的教学,或者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理解题的方法和算理会记忆更加深刻。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好!大家看,今天谁来作客了--。

今天大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口算。)。

笔算题是:

13203。

+13+6×2。

口算题有:

2×43×31×56×25×87×9。

40+4030+30+3020+20+20+20。

8个十是()10个十是()15个十是()56个十是()。

(学生分别一一作答。)。

师:大家口答的很好!我们再来看一看,黑板上三位同学做的对吗?

生:对!

师:这些题目答案中的6都在哪一位上?

生:都在个位上。

师:个位上的6都表示多少?

生齐答:都表示6个一。

师:对。那这里两个2又表示多少?

生1:这两个2都在十位上。

生2:这两个2都表示2个十。

【学习例1】。

师:看来小朋友以前的知识学得非常扎实。

大家看--大象在干什么?

生:大象在用鼻子搬木头呢。

师:有几头大象在搬木头呀?

生:3头。

师:每头大象搬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先数一堆是10根,两堆就是20根。

生2:我用10×2得到20。

师:想得都很好。大象到底运来了多少木头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我用3×20。

生2:我用20×3。

生3:我用20+20+20。

师:大家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前面两种方法,也就是“乘法”。(板书)。

那这题20×3等于多少?

生(齐答):是60根。

师:哦,那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呢?

生1:我是用20+20+20得到60根的。

生2:我是看图上有6堆,每堆10根,就是60根。

生3:我先想“二三得六”,再把那个0加上等于60。

生:我是这个0先不看,乘出来后,再把这个0加上去。

师:用这种方法想时,先不看0,也就是先算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再在6后面写0。

师:请看屏幕,又来了一些大象,现在一共运来多少根木头呢?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生1:一共有5头大象,我用20×5。

师:可以的。20×5又等于多少呢?

生1:等于100根。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20+20+20+20+20,结果等于100根。

师:不错。有没有同学跟他的想法不一样?

生2:我是用“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来算的。

师:哦,用“二五一十”,那这个0--。

生2:先不看这个0,等到乘出结果后再添上去。

师:为什么要再添上0?

生2:先用2×5=10,表示10个十,是100,所以要再添上一个0。

师:像图上这样,如果一共有8头大象,一共运来多少根木头呢?

生3:20×8,想口诀“二八十六”,再添上0,就等于160根。

师:看来,很多小朋友喜欢用这种方法来解答。那有没有小朋友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想法呢?

生4:我不是这样想的。开始5头大象一共运来100根,后来3头大象又运来60根,这样8头大象一共运来160根。

师:真好!很会动脑筋,这种方法其实也不错啊!

(老师和同学为这位同学鼓掌。)。

师:现在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78页的“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大家直接把得数写在课本上,在计算时边做边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汇报计算结果,投影随机显示答案)。

师:好,刚才这四组题都算对的小朋友请朝老师笑一个。

生:(纷纷作笑脸状)。

师:这四组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可以用口诀来算。

生2:每组上下两题都想同一句口诀。

生3:每组下面算式的结果都比上面多一个0。

师:那每组下面算式的结果为什么都会多写一个0的呢?

生3:因为每组下面算式算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都是几个十了,所以会多写一个0。

师:象这样的算式你们还会算吗?

生齐答:能!

师:好的,下面老师出一道,请咱们小朋友来对一道,看哪位小朋友对得快?4×6=24,请小朋友来对一道几十乘几的。

生1:4×60=240。

师:不错!还可以怎么对?

生2:40×6=240。

师:很好!其他同学想对吗?

生齐答:想!

师:请同桌一位同学照老师那样先说一道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另一位同学来对一道一位数乘整十数的,然后把答案算出来,同桌之间交换进行。

(全班学生同桌互动,分别举例、计算,老师深入小组参与互动。)。

【学习例2】。

师:同学们,请看--猴子也来到我们中间啦!看了这副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生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

生2:一只猴子采了14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14只。

生3:14只桃子都是10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4只放在另一个筐里。

师:那么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1:14+14。

生2:14×2。

生3:2×14。

师:那这道题你是怎么算的呢?同桌间可以商量一下。

(学生交头接耳进行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出结果的的?

生1:我是用14+14,得到28的。

生2:我是看图的,右边筐里一共是8个,左边筐里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生3:我是用乘法来想的,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14是2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

师:哦,你这种想法真好!

(全班学生为生4热烈鼓掌)。

师(指着屏幕):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呀?

生:是图上右边的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

师: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

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的和左边筐里的桃子都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的桃有多少个。

(师逐步板书如下:)。

14。

×28……4×2=8。

20……10×2=20。

28……8+20=28。

师:象这样一种算法,我们称之为--。

生齐答:用竖式计算。

师:对,是一种用竖式进行计算大方法,象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试吗?

生齐答:想!

师:好,请大家拿出自备本。我们一起来用竖式计算23×2,11×5,31×3。

(请三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31132。

×2×7×3。

676。

207090。

267796。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的竖式。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它们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乘。

师:你观察很仔细。

(师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

生2:第一次乘下来都得一位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两位数。

生3:我发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整十的数。

生4:我发现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得的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的数。

师:大家观察都很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

生1:比较清楚。

生2:清楚是清楚,不过有点烦,有些好象不要写两次的。

师:是啊,要是能简单些就好了。

生3:其实这个竖式积里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动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可以擦去的。

师:哦,你的想法挺好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

(屏幕上动画演示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

师:老师也来写一次,你们看--。

这样写比原来是否是简单多了?

生齐答:是!

师:我们以后列乘法竖式时,可以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写。

师:刚才写的三道竖式式,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改成简单的写法?

(原来板演的三名学生上台,其余学生也动手用橡皮将初始写法改成简单写法)。

师:刚才这道题14×2与2×14都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但是我们写竖式的时候,一般都将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师:请打开课本看第77页“试一试”,在课本上完成竖式计算3×21=。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并互相校对)。

【巩固应用】。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简单的竖式写法来算课本第78页第2题。

24113143。

×2×5×3×2。

(全体学生自主解答练习题)。

师:(选择一位学生的作业投影展示反馈)。

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从这幅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饮料每箱有12瓶,一共4箱。

生2:问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师:那请我们小朋友先在本子上写横式,再用竖式算出来,好吗?

(全体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说明在写算式时,一般把两位数写在竖式上面)。

师:谁能够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12×4=48(瓶)。

师:真好!这里的单位名称可不能忘记,算对的小朋友请朝老师笑一个。

生:(纷纷作笑脸状)。

师: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这样的标价,

你们感觉怎样?

生:很便宜。

(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

师: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大家能够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竖式。

(学生自主列竖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徐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我先10+11=21(元)。

师:那你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呀?

生1:这是一套衣服要花多少钱。然后21×3=63(元),三套一共要花63元。

师:有没有小朋友不是这样想的呢?

生2:我是先算3条裤子,共要10×3=30(元);再算三件衣服,共需11×3=33(元),然后再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就得30+33=63(元)。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师:星期天,一个班级小朋友到游乐园去乘飞机--。

你们能够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呢?

生1:一共有3架飞机。

生2:每架飞机只能乘13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上面写着“限乘13人”,多乘了就出危险的。

(同学们和老师都肯定的笑了)。

生3:这个班级有40个小朋友去乘飞机。

生4:第35号小朋友在想“这次我能上飞机吗?”

生5:第40号小朋友也在想“我呢?”。

师:大家可以先互相商量,再汇报。

(学生互相讨论)。

生:35号小朋友这次能够上飞机,但40号小朋友这次不能上飞机。

师:那为什么呀?

生:因为有3架飞机,每架飞机可以乘13人,那么总共可以乘39人。所以35号小朋友可以上飞机,但40号小朋友这次就不能飞机了。

师:最后请大家到商店里去瞧一瞧--。

大家仔细看一看有哪些玩具,价格分别是多少?

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要买几只随便。

你,不过,要准确计算出自己要花多少钱。

(学生看图自主选择玩具,计算价钱)。

生1:我想买3辆汽车,21×3=63(元)。

生2:我想买2只小狗,23×2=46(元)。

生3:我想买3个机器人,32×3=96(元)。

生4:我只买一个机器人,不用算就知道要花32元。

(同学们都笑了)。

(同学们和老师情不自禁地笑了)。

师:哦,徐老师首先祝你生日快乐!其实买42个机器人,用42×32列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要怎样算呢?我们以后会逐步学习的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先自己想想办法。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人教版篇六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他们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20+50=3+2+4=。

10+80=8-5-2=。

30+70=8-6-2=。

师:你们在做连加、连减题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做的?(从左到右)如果题目中的数变大了,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的连加.板书:30+20+40=。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0、20和40这三部分合并起来)。

问:你会算吗?

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谁和他想得不一样?

(先算30加20等于50,再算50加40等于90.)。

(想:3加2加4等于几,就是几十.)。

(1)师:这道连减的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80里面去掉50这部分,再去掉20那部分或从80里面去掉50和20这两部分)。

问:怎么算?(学生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80减50等于30,再算30减20等于10.)。

(想:8减5再减2等于几,就是几十)。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各组进行汇报.。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到右,不同的是计数单位,10以内的连加、连减是以“一”为单位的,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是以“十”为单位的.)。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口算:2+5+1=9-4-3=1+3+4=8-2-6=。

问男生代表: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因为每组题相加减的数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第2行不用算,根据女生算的结果推想一下就可以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50页的第4题.。

3、应用问题。

(1)有50个花生,大猴吃掉30个,小猴吃掉10,还剩多少个?

师:请你帮小猴算一算.。

订正:你是怎样算的?

师:你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4、出示图片“填一填”

把10、20、30、40、50填在圆圈里,使。

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人教版篇七

已经好几年没教低年级了,一走进教室,第一感觉是孩子们好小啊,这么小的孩子肯定要费很多力气来组织课堂,但是我却发现孩子们表现得特别安静。可见平时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

特别听了孟老师上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是我个人听课的一些收获。

一、注重算理讲解,用多种形式探究计算方法。

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孟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学生汇报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学具操作的直观刺激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十分清晰地理解算理,逐步完成了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

二、注重习惯的养成。

每次动手操作完都叮嘱孩子收拾好学具。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特别注重语言规范的指导。另外,在新授结束时,让学生闭眼回顾本节课内容,这是一个整理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三、板书直观,利于学生理解。

我的一些反思:

一、时间在调控一下,两个例题详略处理,一个精讲,一个略讲,这样有层次性,就留出了练习的时间。

二、教师可放手多让孩子说一说,教师引导的话较多,根据课堂孩子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比如:在请孩子提出问题时,孩子直接说出了算式,那么是不是可以直接追问孩子这是求的什么,问题就直接出来了。

三、练习设计层次分明,由简到难,在练习中巩固算理,学生掌握会更牢固。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索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