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声声慢》教学目标(通用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22:32:25 |
  • zdfb |
  • 11页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体。总结的完美是基于对自身成长的深入思考和整理。请参考以下总结范文,了解不同领域的经验和经验分享。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一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领导、老师以及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

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但由于前部分的问题处理结束之后已经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己没有做出很好的应变措施,及时的删减一些内容,还是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设定进行,以致影响了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了后面的环节都是匆匆带过,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前松后紧。

3、学生在班上讨论时,应让学生站起来,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因为既然是讨论,那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组内部的讨论,小组与小组间的讨论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也会影响上课效果,不可忽视。再有当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做出展示的时候,没能做到小组的评价奖励机制,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竞争意识较弱。

4、对于诗词的鉴赏,没能加强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在学生展示环节只是几个学生频繁展示,应该做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展示当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5、课堂上的环节衔接过渡准备不好显得生硬,应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一环扣一环。

另外,还有两个弱点:

1、自己在课堂上对于授课语言的表达还不是很规范,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够好,给人感觉不严谨,随意性较强。

2、口头禅非常多。“对不对”“是吧”之类的词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这让人听来会感觉不舒服。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二

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教学设想是: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诗歌鉴赏课的特色,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艺术情境;重视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形象思维的训练及诵读训练。所以我这节课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线,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

设计亮点:

2、《声声慢》与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的《绝望》进行了对比,来彰显中国古典诗词意象那种蕴藉含蓄的艺术之美。

3、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诵读pk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1、小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在对李清照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集合全组智慧探究问题。

2、活动法: 恰当的活动(如诵读pk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博客这一记录平台,让学生享受发表的快乐。

长期以来,学生辛辛苦苦写出一篇作文,读者就只有老师,从唯一的读者那里得到的鼓励认可少得可怜,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发表平台,利用它进行课堂片段写作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传到班级博客,读者就成了全体师生。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发表的快乐,也能使他们不随便应付差事,同时也方便师生共同点评。

效果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文本的内容以及小组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就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生在班级博客踊跃发言,语言及思维的训练非常有效。

3、从诵读pk环节的当堂反馈情况看,学生欣赏美再现美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三

已经是开学的第五周了,这个学期一直都在学习古文。前面已经讲了几首唐诗宋词了,每节课都是我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今天学习《声声慢》,这是李清照的一首词,词的字面意义较简单,意境也比较的明晰。考虑到以上的一些因素,我决定实施我考虑了很久的一个想法:让学生自己来上一节课。让一个学生完整地上一节课是不太可能的,于是我决定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这样容易准备,每个宿舍派一个代表来讲解课文。在我给了他们一些指导后,他们便开始准备了。

我任教了两个班,这两个班的情况有些不同。9班的学生学习认真,我布置的任务也能够认真的完成。但是10班却有一些学生学习不认真,并没有很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任务,因此这两节课就会有一些差距,但是总体来说,两个班的学生都给了我一些惊喜。10班的梁婉莹同学就李清照词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分析讲解得感情充沛,有理有据,透彻深入,见解独到。可见她查了许多资料,而且对于清照词有独到的.理解和感受。9班的同学因为整体准备充分,因而在课堂上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通过这次课,让我看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总是以为传授给学生知识是我们的责任,总是认为他们还太小,而不敢信任他们。其实,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四

2 、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1,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此对联为郭沫若手书,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漱玉泉的后端)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自画像,引出《如梦令》、《醉花阴》: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出示幻灯片5:知人论诗(其人其诗)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她后期的一篇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6:〈声声慢〉文字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一男生读,一女生读,全班齐读

2、听录音:一同感受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

3、自由品读一分钟,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幻灯片7: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声声慢〉

1、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愁情)词人又是如何将抽象的愁丝具体化的? (借助意象)

出示幻灯片8:意象释义

2、找出意象:学生找出并回答。

出示幻灯片9:词中六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3、分组讨论鉴赏: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第一组:酒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0: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出示幻灯片11: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第二组:风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2:“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第三组:雁代表发言

“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3:“过雁”意象

鸿雁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归乡之思鸿雁传书

(4)齐读上阕,再次体会、

(5)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6)第四组:黄花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4: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7)自由回答:梧桐雨

出示幻灯片15 ,16:梧桐及雨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牵愁惹恨秋雨:凄冷愁丝

(8)出示幻灯片17:全词意象:寒风淡酒,长天孤雁,憔悴落花,

阶前雨滴,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9 )齐读下阕

(10)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11)出示幻灯片18:小结

感时、伤世、怀人

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茕茕独伤,悲深愁绝

(12)听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13)学生齐读

(14)作业出示幻灯片19: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两词的不同愁情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五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赏析、诵读法。

第一课时。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1、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2、全词赏析。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背诵这首词。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

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

生(齐):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2.鉴赏意象。)。

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

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

(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

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

生:试试吧。

(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

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众笑)。

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

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生:这段文字中“寻寻觅觅”是一个“找”的状态,“冷冷清清”是有一种环境,一种冷清的气氛,“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的感受,换位不足以清楚地表达意思。

师:这几个叠词很讲究顺序,“寻寻觅觅”是一个过程,“冷冷清清”是一个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内心,“冷”在这里不仅指的是环境的冷清,而且也指“心冷”。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再读一遍。体会叠词应用的效果。

生:有升华感情的作用。

生:起到强调的作用。

师:除此之外,叠词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因此叠词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升华、强化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再次读,教师板书:鉴赏词的基本方法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师:《声声慢》读后让人有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之感,是缘于意象词合理的选用,同学们试着找找这些意象词。

生:梧桐、黄花、雁、淡酒、细雨。

师:意象是古诗词的生命细胞,意象词准确的解读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心灵。“三杯两盏淡酒”里“淡酒”能换成“浓酒”吗?“梧桐更兼细雨”里的细雨能换成“大雨”吗?生:不能,因为快乐时光已经远去,任何美味佳肴对李清照来说索然无味,何况酒呢。生:“淡酒”来写作者的“浓愁”,酒的烈压不住作者情的愁。

生:我觉得这里的“细雨”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师:理解意象词一定要找到意象词本来的意义,然后分析它渗透的情感,像这个“细雨”与“滂沱大雨”相比,如实如物,如梦如幻,表达了连绵不断的愁思,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给人雨打梧桐叶的感觉,一声声,一叶叶,字字都是愁,可以说,作者把自己的愁融进了字里行间,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几个意象词,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赏析,注意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不要当一个旁观者。

生:我觉得通过“窗儿”这个场景将作者那种浓浓的愁意散发出来,强调了那种孤独的氛围。生:“黄花”我觉得写出了那种凄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孤苦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心情。

生:把自己比作黄花,如黄花一般凋零,表达了她亡国之恨的苦意。

生:首先我觉得第一个“黄花”是以花喻自己,愁得像“黄花”一样,第二个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来。

生:这里的“黄花”并不是自己,这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什么?史书记载,李清照当年也是一个爱美的词人,曾和丈夫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可以这样说,他们“诗书唱和,绣花捕蝶”,生活得非常有雅兴和诗意。

生:我鉴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里的“雁”。因为北雁南飞,雁走了,只留下思念与期盼,由雁群看到悲愁,悲从中来,触景生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生:因为雁属于候鸟,候鸟每年都随着气候而迁徙,过雁象征离愁,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因为一些原因迁到南方,自己看见大雁可以北归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归,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师板书: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四.潜入,知人论诗,解读作者“愁”情。

师: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融进了太多愁,那么到底为何而愁,真实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经历呢?她又在寻觅什么?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传媒大学陈冰晶在cctv—3深情的朗诵《李清照》。

以她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忠肝义胆,铁骨铮铮。)。

(动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

生1:因为后来她流落到南方,所以我觉得她在寻觅依靠,寻觅家的感觉。

生2:她在寻觅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安慰的人,可到最后才发现依靠已经没有了。

生3:李清照先寻,寻不见继而觅,觅不见继而发出感慨,她寻找的是她温暖的港湾和甜蜜的回忆。

生4:李清照与丈夫曾经共度欢乐时光,谈古论今,花前月下,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丈夫已死,她寻觅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仅寻觅一个温暖的小家,而且还在寻觅一个温暖的大家。

师:《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此时,诗词包含的感情已经从简单的儿女情长上升到国家失去中原的一种忧郁,词里的愁已经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

(师板书: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像《声声慢》整首词,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我主要采用了由意象词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通过读、听、赏、悟,最终达成目标。我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本节课,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学生朗读时的配乐以及《李清照》朗诵视频的欣赏,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三个主问题合理设置几个支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3.替换法的应用。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很多,但我感到替换词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替换比较中更容易使学生发现语言应用的差异性,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例如,淡酒换成浓酒,细雨换成滂沱大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等,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

高飞鹏,语文教师,现居内蒙古包头。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七

1、 诵读品味,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 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4、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3、 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让学生回忆有关“愁”的诗词名句)。教师总结:真是愁有景,愁有声,愁有泪;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吧!

二、 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

1、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做最后总结,强调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简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风格清新婉丽;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让学生分别猜出《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属前期还是后期作品,以加强学生对作者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词要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要知人论世,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

(出示幻灯片,显示前两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声声慢》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极具音乐性。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词,边读边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2、提问:朗读《声声慢》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明确:愁苦。

3、让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出本词的朗诵方法并作示范朗读。

4、全班同学按以上几位同学总结的方法齐读全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点。

5、(出示flash朗读课件),听范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师总结: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好我们的声音。诵读时还应尽快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象自己现在就是孤苦零丁、凄婉哀绝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讨,理解意象。

1、提问:请大家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2、词中描写了哪些场景?面对此情此景,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

淡酒浇愁。

秋风急吹。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3、过渡:是啊,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极易让人忧愁的景象,词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连“愁”字都无法表达她忧愁之心。这种把诗歌中的形象、景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其中用来表达情感的形象与景象,我们则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在诗词鉴赏中,通过把握意象来理解情感,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虑到高一学生较难理解“意象”,在教学中用探讨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意象”在整个诗词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运用。)。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4、 本词写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样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

明确:淡酒,秋风,过雁,梧桐,黄花,细雨。

教师示范分析“过雁”这一意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其他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老师适时点拨释疑。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五、鉴赏品味。

让学生说说《声声慢》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师生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熟读成诵。

2、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鉴赏。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鉴赏。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七、联想拓展,体验创造美。

请同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创造美。1、读或唱。

2、写对联,赏意境。

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可以相互讨论,集中集体智慧。(多媒体呈现上联。)。

学生讨论酝酿后,交流发言。教师随机评点三至五名。示例并品读: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出示幻灯片,显示佳作)。

3.请大家用几句诗意的话写写自己的酸甜苦辣,试着使用“借物言情”的写法。

八、布置作业。

为了帮助同学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我选了几首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同学们可以任选一首,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

九、课堂小结。

教师自作一首小诗,师生共读一遍表达我们对一代才女的钟爱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诗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归去,

心向故土度进退。

梧桐细雨藏离愁,

天接云涛溢豪情。

清丽婉约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灯片,显示诗作)。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八

《声声慢》编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在这一单元中,编者主要选录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词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经历了王朝更迭后晚年的代表作,相比柳永的词更多了些国仇家恨在其中,意境更为开阔,赏析这首词对理解李清照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对婉约派词风的把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声声慢》也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 首先播放《一剪梅》这首歌曲来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导学生自己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论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最后,在拥有细腻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按照读、辨、品、背、写四步进行。 设计亮点:

分析课文时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

1、初读课文。开篇我就请一名同学初读课文,叫另一位同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学诗歌的状态中来,通过出示多媒体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李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李清照愁情发出感慨。

2、再读课文。学生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的一句千古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学生明白,这句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的体现,她不但在填词方面非常独特,而且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从而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李清照的钦佩之情。

3、品读意象。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联系所学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知识,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小组讨论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

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特别是赏析第二组意象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分析: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 第一、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了,但因听课的老师和领导比较多难免有些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 个人素养还要加强。

第二、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设计的教学课件在操作时由于一些因素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影响了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凄凉处境,从而影响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导致学生总是局限于作者的丧父之痛,对于国家之痛、家亡之痛理解不到位。

第三、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就能完成的,教师尽量少讲,学生交流完的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置,在课堂上注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九

首先,定好学习目标,将探究问题及品位语言、了解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异同之处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来着重把握。其它的目标比如积累字词,激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等,在教学重点解决的过程中,这些目标就会一同完成。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有关影子的谜语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搜集的有关丰子恺的小故事,并处理字词,以增加他们对作者的了解,培养他们自我动手发现学习的能力。

丰子恺之所以作为一名艺术大师,是有其原因的,引导学生探寻原由。学生在快速默读课文之中,了解文章大概,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这个问题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中的“读”、“说”。

接下来,进入对文章的局部合作探究阶段。由于学生对问题发现和解决方式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我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先作了一个示范,提出一个问题,并于以分析解决,然后让学生按照大致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小组不明确的问题写出来。其中的问题涉及知识性的也有语言特色的,学生的发现能力是非常敏锐的,若引导得法,他们的收获也是比较大的。在其中,他们自我讨论,听取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他们运用了“听”和“写”的能力。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第二个重点,了解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异同,则是从学生发现的问题之中自然引入。为此,我给学生呈现许多幅中国画与西洋画,让他们在直观的欣赏中谈自己的发现,补充一些比较深入的不同之处,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这就达到了适时而教,化繁为简的目的,使学生容易接受。

最后,布置个性化的作业,根据他们自己的特长或唱或写一些东西来赞美自己的童年。

这个教学思路代表了我在一年之中的大致教学所得,但其中学情分析、学习目标的定量化、学生的调动、教学环节的流畅性、时间的把握、课堂的教学效果检测等问题存在很多不足,自我始终在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希望能得到其他老师的指点。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十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整首词最后收束到了一个“愁”字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这种“愁”的三个切入点,以便学生自主完成赏析任务,就像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我担心学生都从“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这一点来品读,这样容易导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脱离文本,不够深入。于是,我就决定由自己来完成这一点,让学生集中精力从二、三两个切入点进行品读。

在我语言的感召带动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发言,特别是从第三个切入点赏析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赏析完全词后,学生朗读整首词时。这一遍朗读,和初步感知时的朗读真是天壤之别。当学生由这三个切入点,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了。

当然,最令我满意的还是教学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分析了《声声慢》和《一剪梅》中的“愁”,并且比较了这两首词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这种赏析的方法也是贯穿在整堂课的赏析过程中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读不充分。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况是一首词。正式上课时,我却因为紧张,几处都忘了让学生朗读。特别是在赏析“寻寻觅觅”这句时,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很不当。还好学生极赋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次,在给学生提示,降低问题难度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处理。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十一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回顾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从学生课堂的表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

1、朗读不够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

2、在“缘愁选景”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3、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环节不能充分展开。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十二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整首词最后收束到了一个“愁”字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这种“愁”的三个切入点,以便学生自主完成赏析任务,就像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我担心学生都从“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这一点来品读,这样容易导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脱离文本,不够深入。于是,我就决定由自己来完成这一点,让学生集中精力从二、三两个切入点进行品读。

在我语言的感召带动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发言,特别是从第三个切入点赏析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赏析完全词后,学生朗读整首词时。这一遍朗读,和初步感知时的朗读真是天壤之别。当学生由这三个切入点,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了。

当然,最令我满意的还是教学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分析了《声声慢》和《一剪梅》中的“愁”,并且比较了这两首词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这种赏析的方法也是贯穿在整堂课的赏析过程中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读不充分。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况是一首词。正式上课时,我却因为紧张,几处都忘了让学生朗读。特别是在赏析“寻寻觅觅”这句时,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很不当。还好学生极赋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次,在给学生提示,降低问题难度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处理。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注意简练自己的评语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十三

知识:

1.能准确地叙述人际沟通和护患沟通的意义。

2.能准确地阐述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

领会:

1.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下列名词:沟通、人际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倾听、同理、自我暴露、执行会谈。

2.能解释人际沟通的特征。

应用:

1.在护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病人健康信息,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

2.通过正确的运用沟通技巧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分析:

1.区别沟通的层次。

2.区别阻碍护患沟通的因素。

综合:

1.设计模拟人际沟通。

2.组织有关护患之间沟通的情景表演。

评价:

1.比较人际沟通与护患沟通的差异性。

2.评定沟通技巧对护理工作的价值。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十四

《声声慢》编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宋词。本单元主要选录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词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以及词人深沉的家国愁情,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的.教学设计从三个方面展开:即怎样入愁,如何写愁,为何生愁。首先课前播放安雯的《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力求让学生早点进入课堂情境。导入我选择了李清照前期的两篇代表作《如梦令》和《醉花阴》,引出与这两首词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接下来是诵读,包括教师范读、名家范读,学生自读三个方面,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诵进入课程情境。整个教学设计的中心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首先探讨怎样入愁,即分析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蕴含的情感基调。其次分析如何写愁,即探讨意象所蕴含的愁情,由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这些意境传递的情感。最后分析为何生愁,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以说本首词写出了词人的情愁、家愁、国愁,和《醉花阴》里的愁不一样,这是一种永恒的难解之愁。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践了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分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讨。总体来说,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课文。导入的时候我就让学生齐读《如梦令》和《醉花阴》,让学生对于学习过的文本有所复习。开篇由我自己范读课文,然后再听名家朗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学习诗歌的状态中来,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2、品读意象。意象在诗歌赏析中是重点中的难点,“愁”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如何在宏观层面表现愁,就是词人选取什么样的意象,意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愁的特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联系所学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3、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将全班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汇总,由小组代表发言。这样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一、课程设计取舍不当,应变能力需要加强。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很多,但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这就占用了很多分析引导的时间,导致教学时间不够,结尾处处理有所欠缺,日后定当有所取舍,详略有致。

第二、课堂语言应该精炼。语文课堂随机生发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一个问题切忌重复多遍,语言要精炼准确。

第三、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就能完成的,教师尽量少讲,学生交流完的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次公开课的教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学会在反思中成长,在同事的互助中成长。未来的教学生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十五

学习目标2、3。

1课时。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十六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十七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一课时。

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

《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3、过片“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憾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让人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起首三句比较形象,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蕭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滿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师:(打开“二泉映月”音乐)让我来随着音乐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词,大家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一个女词人,经历了战乱离散,终于因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着无数后人。让我们记住这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记信这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悽悽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地,

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教学目标篇十八

我想,作为当代大学生,有目标并为美好的生活努力才是充实的人生,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有机会走向成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目标,正因为目标的吸引,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有了成功的喜悦,因为目标成就了我们的未来。古往今来,很多的名人志士都拥有自己的目标,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许我们的目标有可能不切实际,遥不可及,但是,有总比没有好,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总比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强。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随时做好准备,接受任何风浪,任何痛苦失败了不可怕,站起来,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我的目标将分为三个部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从计划开始之日起,计划时间为一个月„„。

第一、学习基本的专业课知识;

第二、在空闲的时间积极备战学习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全国计算。

机等级考试;

第三、在月末对一个月的所学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总结。中期目标:

从计划开始之日起,计划时间为一个学期„„。

第一、对短期的目标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比如大学生“挑战杯”

创业大赛等,留出足够时间;

第二、对一个学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总结;

第三、对一些自己参加的比赛进行理性的总结。

长期目标:

从计划之日起,计划时间为四年„„。

第一、大学结束后学习成绩平均绩点在3.4以上;

第二、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第三、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在学生会锻炼自己;

第四、使自己的思维和想法逐渐理性化和可实施化。

目标概述:

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适应新的生活,了解大学学习内涵及其外延,彻底改变高中固有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好基础知识,认真对待每个科目。学好基础知识,为以后专业的外延打好基础。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提高社交能力。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和自己专业有关的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向老师和一些毕业的人士请教一些相关问题。

自我认知:

又陌生的。迎新会上,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我告诉自己:笨笨地,慢慢来,不要装,走好第一步,然后坚持走好每一步。笨笨的去学习,意味着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一种谦虚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对知识,新生活,要求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笨笨的,认证面对一切新事物。

慢慢来。我要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凡是欲速则不达,只有认真走好每一步,才能有所收获。我要慢慢地,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把坚持当做是一种幸福,坚持才能最终完成计划,实现梦想。有人说有梦想的人是充实的,而为梦想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人是勇敢的,是更幸福的,我会“慢慢地”对待今后的学习。

对待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一定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要装,摆正态度,因为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态度决定命运。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坚持“笨笨的,慢慢的,不要装”。坚持走过每一步,为今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