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大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26 11:30:59 |
- zdfb |
- 10页
报告可以归纳和整理已有的数据和信息,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借鉴。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首先要明确报告的目标和受众。在阅读报告范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改进的空间。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一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傅。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傅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傅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傅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傅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面鱼"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傅佩服至极。
我的家乡。
在山西,我喜欢我的家乡,爷爷和奶奶经常给我讲山西的一些民间风俗和传说,所以我了解一些山西的民间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山西做客!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国庆佳节期间,我们乘坐旅游团包机,从滨城大连飞往西北高原.航程只一小时客机就徐徐降落太原机场,瞬间我们就来到了“东有太行,西有吕梁”的山西省境内.我们是第一次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伴随着旅游过程才日渐对它有所了解和认识.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缘,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它东立千里太行巍峨屏障,西伏吕梁缠绕汹涌九曲黄河天堑,北临内蒙古苍茫塞外大漠,南踞汾河两岸富饶原野沃土.这一方夹峙于黄河峡谷和太行丛山之间呈桑叶形的沃土,山河壮丽,风光无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古老的黄土地孕育了山西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佛教文化.山西竟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来旅游是难以想像到的.无怪乎有人戏言,到山西旅游脚一落地就踩着文化了.这句戏言也并非夸饰,我们到这里来旅游方知确实如此.山西从北到南,都是文化的锦绣相联结——晋北五台山佛国圣域的佛教文化,晋中晋商院落群的民俗文化,晋南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山西既有古代遗址,佛教圣地,又有众多的革命史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风光秀丽的北岳恒山,景色如画的武当山,排山倒海的黄河壶口瀑布……自然景观也引人入胜.真是走进山西,才见别有天地.我们这次山西的旅游观光,仅仅去了晋中与晋北的一部分景区,但也初次看到了山西的“庐山真面目”.我们先后游览了豪华气派的乔家大院、气势恢宏的平遥古城、高耸险峻的雁门关、惊险奇绝的悬空寺、巍峨壮观的云岗石窟、规模宏大的五台山佛教圣地等,都在脑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无论听导游讲解,还是实地观看景物,都使我们沉浸在历史的文化的氛围之中,经受了一次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零距离接触时,耳闻目睹其历史兴衰与现实状貌,我们思维凝结在久远而深邃的历史天空.祖先巧夺天工的非凡创造力,英勇悲壮抗击入侵敌寇的爱国精神,晋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智慧和辉煌业绩,都使我们深感震惊和喟叹!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二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承并将之发扬光大!一、淮阳概况。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位于河南省周口市。
10县市中心。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为国。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燃升了人类文明的xxx。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建都始称陈,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到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道教始祖老子生于陈国苦县,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上古时代,这里一直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厚重的历史文化,构筑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史可查的达3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其中位居全国十八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庙,耸立龙湖北岸,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圣地。
本次调查活动主要在以下地点进行:太昊陵、龙湖、画卦台、弦歌台等。共整理出5份调查报告。
三、调查方式:队员们于上午八点半进入太昊陵景点进行调查,主要通过走访群众,与当地居民聊天以及徒步调查的方式进行的。
四、调查内容:1.关于太昊陵的历史文化。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太昊陵坐落于历史悠久的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它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他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之一。原占地875亩,是一座气势磅礴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黄朝圣地”,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关于太昊陵的景点。
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通常会在墓的周围抓一。
以示尊敬。殿的四周墙上雕刻着伏羲一生的丰功伟绩,兴渔业、造农耕……除了有雕刻颂扬伏羲的一生外,还有碑林对此大加赞美。那里有从甲骨文至今的所有字体,充分展现了伏羲传奇的一生,以及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太昊陵的门很多,像先天门、太极门、道仪门等都具有百年历史,且都保持着原貌。始建于明代的钟楼和鼓楼相对而坐,苍苍而庄重,幸运的游人可能还会听到它们独特的声响。历史文化氛围浓重的陵园内,独秀园可谓别具一格。园内有很多古老而稀有的树木,其中柏抱檀更是具有9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树杈中间神奇的长出一棵小树。此外,里面还有很多园林艺术作品(见上图。它们都是用树修剪成动物的形状——老虎、鹤和二龙戏珠等,真是独具匠心。岳飞祠堂也是游客必到之地,游客会敲打跪在岳飞面前的秦桧的头,来为岳飞打抱不平。另外,陵园还有玉皇观、女娲观、玉清观、天仙观等一些旁园。凡是来访陵园的游人,都会陶醉于太昊陵的古老与神秘。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3.太昊陵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平日除了来参观太昊陵的游人,淮阳的居民也是经常来往其中。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你都会在太昊陵艺术馆前面看到练毛笔字的老人。他们的字苍劲有力,在太昊陵浓厚氛围的映衬下更是具有艺术韵味。早晨除了前来练字的老人,还有来此晨练的老人。他们一边打着太极,一边感受着伏羲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谓是乐在其中。
善并承办下去,做成像绿色营一样的社会实践项目,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泥泥狗。
一、调查时间:2010年2月2日二、调查地点:淮阳县。
“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赠送亲友,可以消灾、祛病,颇为神圣。况且价格低廉,物质精美,是庙会游人必购之物。工艺上,泥泥狗是用胶泥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后用大红、黄、白、绿、桃红五色点画出由圆弧曲线、直线和点组成的各种图案,线条稚拙而生动,色彩绚丽又不失沉稳。泥泥狗造型古朴浑厚,形状奇特怪异,其题材包罗鸟、兽、鱼、虫与人物,可谓无奇不有,个个充满着一种虚幻的超脱神秘感,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和野性的芬芳。看着各式各样的泥泥狗,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声音悠远明亮,呜呜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神话。泥泥狗是淮阳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淮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直接体现。
泥泥狗设计精美、品位高雅有很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俯拾皆是。
(三画卦台。
一、调查时间:2010年2月2日二、调查地点:淮阳县。
与文化专家的交流。我们得知这样一个传说:。
6500年前,天崩地裂,伏羲带领族人逃难。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三
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程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家相看。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妇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
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结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之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
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亲。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
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取笑,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丧葬: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二等。2006年,“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孟门镇隆重举行,与百名民俗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山西,我祖祖辈辈的故乡,山西有好多的名胜古迹和民俗习惯可谓魅力山西。
山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四
从腊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里家家户户就都开始进入了过年的准备过程,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谷,就是把玉米、小麦、高粱、黄豆、瓜子等放在锅里炒熟,以此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不生虫害。五谷炒好后,孩子们把自己的小口袋装得满满的,然后整个村子地串门,互相交换着尝尝哪家妈妈的手艺最好,炒出的五谷又香又酥……炒五谷的香味和着孩子们的欢笑,回荡在村庄上空,轻轻地拉开了年的序幕。
腊月三十,过年的高潮已酝酿到了极致,除夕下午家里的男主人会扛着大扫帚,认真地把屋前的大院扫得干干净净,而在他身后的屋子里,心灵手巧的女人,会用粉红、金黄、翠绿、天蓝、浓紫等色彩艳丽的纸张,剪出网状镂空、带有穗子的五色纸,形状像是一朵盛开的花,在除夕傍晚,这些美丽的“花朵”就会被粘贴在对联、院墙、福字、堂屋等显眼的位置上。当天的年夜饭是不吃饺子的,饺子包好了,年初一早上煮来吃,这叫做吃“连年饭”,大约是取衣食丰足,一年连一年的意思吧。
正月初一,真正的年来到了,一整天,村人都会四处游走拜年。正月初二,在我们这里是在外的游子归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们燃放大量烟花爆竹,表示破除过年期间的众多禁忌。家乡有句俗语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个正月里,所有人家都会不断走亲戚或款待亲友,处处都是欢声与笑语。
二、太原河西——羊肉饺子年味足。
提起春节,让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大年初一的.那顿羊肉饺子。
为了这顿饺子,人们往往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七月炎夏时节,有经济能力的人家便会开始挑选羊。这选羊还别有一番讲究。据老一辈太原人讲,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选骨骼刚长成、身上还没开始长肉的“架子羊”。选好了羊,就要在院子里圈一个只够一只羊容身的羊圈,把“架子羊”赶进去后,只需好吃好喝地喂养就可以了。这样,一直到大年三十。半年前的“架子羊”此时已长得膘肥体壮,人们磨刀霍霍的时机也就到了。宰了羊,羊肉会被剔出来,而羊头、羊蹄和羊皮都会被另外放置起来。
年三十晚上,羊头、羊蹄和羊皮便成了当晚的主角。家中的长辈会拿出一个祭盘,将羊头和四个羊蹄按整羊的样子摆好,然后用整张的羊皮将祭盘蒙住,只露羊头和四个羊蹄。随后,便是祭拜天地神的仪式。简单的仪式过后,祭盘便留在神龛上,直到整个新年过去。
而剔下来的羊肉会在守岁的时候端出来,这时已有人将羊肉剁碎,并加好佐料。于是整个除夕夜,便是一家老小围坐在热乎乎的炕头,欢欢喜喜包羊肉饺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便是带着家乡味道的羊肉馅饺子。
三、左权——豆腐头脑和面茶。
春节要守岁,要吃饺子,还要放炮。故乡在晋冀交界,春节风俗和多数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有两样习惯,却是在外地很少见到的。
一个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但故乡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但为什么这样吃,爷爷奶奶辈的人也说不上来。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节日专吃炒豆腐的风俗,似乎只有苏南人有冬至吃大葱炒豆腐的习惯,但一个在苏南,一个在晋中,应该只是巧合吧,说不上有什么渊源。
另一个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广东一带有喝早茶的习惯,左权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畅喝,而茶也不是广东习惯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种“面茶”,加水煮开,满屋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面茶里还要煮素饺子和豆腐条,总之都是素食,绝无半点荤腥。曾经问过很多人,只知道河北一带有这样的炒面茶法,但没有人说得清正月喝面茶的来历和讲究。
四、盂县——点燃年草迎年神。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户户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迎神,大约是早上五点,天还没有亮,人们点燃提前一天准备在院子里的年草,其实就是一些庄稼的秸秆,这与山西好多地方不同,盂县也是产煤大县,可是却不是用煤烧旺火,而是烧年草,期望通过这个仪式,驱除往日的烦恼与不幸,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所有美好的憧憬。
这堆年草大约能烧半个钟头左右,在这半个钟头里,全家老小都得起来,穿好新衣戴好新帽,然后大声向自家的长辈们道“过年好”,仿佛新的一年的运道都在这新年第一缕阳光到来之前的祝福声里了。每一个接受祝福的人,都会有一年的好心情,好运气。
然后是家里成年的男人们,开始燃放爆竹,这几乎是各家同时开始,刹那间,金蛇狂舞,银舌腾空,一派火树银花。于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黎明来到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希望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天亮了,一家人相伴三五成群地出去给本家族的人拜年,走在街上,无论碰到谁,都是三个字的问候“过年好”,原先晚辈给长辈们拜年是要磕头的,现在伴随着移风易俗,这个跪拜的仪式免了,可是新春的祝福一点也没有少,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时的祝福才最合时宜,最有力量。
赶到快八点的时候,出门拜年的人,陆陆续续回来,家里已经熬好了土豆豆腐的素头脑,煮好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当然还有满盘满碗儿的各式佳肴,新年的第一顿饭就绪了,怀揣着每个人真挚的祝福,吃饭的胃口当然会格外地好。
五、乡宁——枣花馍馍送亲友。
乡宁的春节,承继了整个晋南热烈、浓重的风格。按照乡宁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许动火做饭的,因此人们要在春节前把面食准备好。但现在“不生火做饭”的习俗已经改变,但在年前准备面食的风俗还是保存了下来。
蒸“枣花馍”是家家户户最开心的事儿,春节期间蒸年枣花馍不仅供自家食用,它还是正月拜年走亲戚时的主要馈赠礼物。因此蒸馍时,在数量上要比平时多得多。在农村,街坊邻居,三五合伙儿,互相帮忙,往往一户人家要蒸上一整天,待到天黑时,户均一百二十多个枣花馍也就蒸成了。枣花馍分为两种,即“大馍”和“小馍”。“大馍”是给比自己辈分大的亲友准备的,“小馍”是给平辈亲友准备的。枣花馍的样子像一把金“如意”,美味自不必说。“枣花馍”,和乡宁人的“年”贴得最近。红枣和面粉,谁家都有,做成枣花馍,最普通却最有年味儿。
六、寿阳——送出穷土过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寿阳县,人们习惯在大门左右寄放红纸条裹的黑炭,相传红纸代表秦琼,黑炭代表尉迟敬德,意即“辟邪”。除夕,这里家家通宵不眠,谓之“熬年”。次日凌晨早起的人们燃旺火、放鞭炮、拜尊长、吃饺子、喝头脑。饭后出拜邻居长辈,人人见面互相庆贺。在初一至初四这四天当中,扫地土不外倒,到初五清晨才一并倒出,被称为“送穷土”,北乡人称“送五穷”。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灯节”。届时,寿阳家家张灯结彩,村村鼓乐喧天,从正月十四开始城镇高搭牌楼,花灯齐悬。各商行店铺门前遍垒“塔塔火”。男女游街串巷,谓之“走百病”。正月十六,村村绕歌鼓吹,扮有杂戏。有的还闹“风公鸡”,也叫“撵虚耗”、“逐瘟”。
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天内,该县县城设有灯官衙门,灯官坐八抬明轿,模拟县官出巡,灯官似小丑,滑稽幽默,妙趣横生,对衙门多有讽刺。在该县南乡松塔一带,十五清晨点旺火,放鞭炮,谓之“接半神”。正月廿谓之“小填仓”,其活动与正月初五“送五穷”相似。到正月廿五谓之“老填仓”,即画地作仓囤状,放上五谷,压之以石,象征仓盈囤满,丰衣足食。
七、广灵——全村出动迎喜神。
一年一度春节到,岁岁年年风俗同。广灵县过年时有留接年饭、喝糖水、点旺火、供家神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而家家户户最重视的一项风俗莫过于过大年迎喜神了。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的说法是,只有焚香磕头迎了喜神,一年到头才会财旺、运旺、人丁旺。
每年喜神降临的时间由一些懂得易经、八卦的老先生推算,大约在每年初一到初五的某一天。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要穿戴一新,牵上骡、马、牛、羊等走出家门迎喜神。传统的迎接方法不但要焚香、磕头、烧纸钱,而且要大放鞭炮,默默祈祷,这样喜神才会跟着回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除了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还会按部就班地遵循以前的程序迎喜神,大多数年轻人到了那一天虽然也要出门迎喜神,但不再向老人一样中规中矩,放了鞭炮,鞠个躬也就了事,并且不再带家畜迎喜神,而是带着汽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等。
沿袭了多年的迎喜神风俗,除了有“迎接喜神进家门,保佑全家福财旺”的象征意义之外,这一天还是全村人的一个大集会之日。一般各村都会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迎喜神地点,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走出家门到此迎喜神。在这特定的时间地点,在外工作的、常年卧病的、不爱出门的都能遇上,大家除了互相嘘寒问暖,说些恭喜的话之外,还会七嘴八舌谈论谁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的年过得讲排场。这一天有个共同的禁忌就是谁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年轻人还会相互来比谁的新衣服好看,有档次,谁家买了汽车,谁拿上了手机,谁换了摩托车。这一天还是大家看新媳妇的日子,村里前一年娶回的新媳妇,在外工作的人带回的新媳妇,这天都要出门迎喜神,乡亲们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欣赏,老婆婆、姑娘、婶子们还会对新媳妇品头论足。近中午时,全村人才会在欢笑声中依依不舍地散去。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五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六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更多热门文章:
3.山西春节习俗山西过年的习俗。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七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父。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父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父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父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父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面鱼"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父佩服至极。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八
这几天读柴静的《看见》,其中一章“山西,山西”说到山西煤矿开采带来的种种巨变。
柴静家就在山西,那是汾河边上一做清朝古宅。家乡有清澈的河水,水边芦苇丛从,明黄的水凤仙、累累红珠子的火棘,还有蓝的发紫的小蝴蝶穿梭其中,屋檐下是燕雀在嬉戏,欢笑美好得不真实——确实,对现在山西的孩子来说,你很难叫他对着焦黄色的天,焦黑的满是煤渣的地,充斥着焦油味儿能见度不到十米的空气,一块一块稠黑泥结成的板状的“河水”,来想象当年的鸟语花香。
——“你不怕住这儿的后果?”
——“习惯了就行,人的进化能力很强的。”
——“你的孩子将来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多。”
《庆余年》中写道:不能怪这些百姓,他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知道自己能知道的,放弃自己无法知道的,享受自己能享受的,愤怒与被允许愤怒的。村中煤矿的事村长一人做主,村委主任竞选,选票当分红,一户能领两千五百块,大家伙儿都眉开眼笑。维权?环保?吃饱了撑着吧你!只有个老人,家住煤矿正上方,已经没有水用了。他对着记者哭叫着几乎疯癫,村里人看着都笑了。爱看热闹的国人只有在大难临头时才开始惊慌失措。
破坏轻而易举,而重建需要漫长的努力却不一定能复原。这才几年,对,才几年,原先缤纷的大地像得了色盲症,色彩在退去。老头儿看了柴静一眼,摇头道:“你们这代不行了……”再也看不到汾河水了。地下都被挖空了,指不定哪天一脚踩下地狱。一辆辆运煤车驶过,谁顾得上不远处云冈石窟中大佛微笑的脸上沾满厚厚的乌黑的煤灰?塑佛的砂岩逐渐腐蚀剥落,昔日的蛙声踪迹全无,塌落在尘埃中的青砖上依稀可见当年繁复美丽的砖雕——“十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生存,汾河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岗”“四千五百年前,晋南兴起的陶寺文化,是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是华夏的根基”。而今,高度文明的我们,却要亲手将她毁掉——整片土地都被黑雾笼罩着,寸草不生。黑风在城市上空呼啸着,那是文明发出的沉重叹息。
“我不想再回山西了”柴静说。
这篇读后感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从柴静《看见》对家乡山西的叙述中来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算不算文明的进步?对于矿产的掠夺式开发受益的是谁?受害的是谁?这是我们所该思考的。此文立意深刻,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值得一读。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九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十
“起床了,起床了小猪!”正在睡梦中的我被妈妈叫醒了。
穿衣洗脸吃饭后,我们来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皇城相府。同学们,你们知道皇城相府是什么地方吗?是陈廷敬居住的地方。他既是康熙的老师,也是当朝的宰相。
进入大门,我们先上了城楼,城楼上挂着康熙赐给相府一个四字牌匾—“午亭山村。”接下来,我们参观了陈家的祠堂、点翰堂、小姐院、书院、河山楼及花园。这些房屋古色古香,建筑上图案雕刻精美,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山楼,这座小楼高33米,是陈氏家族躲避战乱和土匪攻打的,非常坚固。最后,我们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皇城相府景色尽收眼底,整个相府依山建造,房屋错落有致,非常地壮观。
其实,皇城相府不只是陈廷敬的故居,是整个陈氏家庭居住的地方,陈氏家族有好几十个人在朝中做官。正是因为陈廷敬的祖父非常注重教育,他们的家族才会一代一代兴旺地传下来。
所以,我们也要多读书,多学习,不光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良好的品德!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十一
摘要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载体,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戏曲表现艺术,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建筑形态和建筑艺术。徐沟城隍庙形式之美,建筑之精,是我们值得关注研究的重要文物。
关键词戏台城隍庙庙会社火。
城隍崇拜由来甚久。城即城墙,隍谓护城河,城隍历来被认为是各府州县司民监政、护国守土之神。城隍二字最早见于《周易·泰卦》上六爻辞:“城复于隍。”正义引子夏传曰:“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陪扶乃得为城。今下不陪扶,城则陨坏,以此崩倒,反复于隍。犹君之为体,由臣之辅翼。”关于城隍庙祭的起源,历来有始于汉和始于魏晋六朝两种说法。始于汉说,见元代王恽的《汴梁路城隍庙记》:“汴梁之庙事城隍,其来尚矣……世说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命与王知,领城隍阴事。’虽傥侃不可致诘,然自汉至今,遂为天下通祀。”这一说法颇为流行。至于城隍庙祭之事,较早的,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庙,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城隍庙戏台坐落于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内,历史上城隍庙规模较大,布局也很严谨,是徐沟镇老百姓祭祀、贸易、演剧等重要活动场所。1983年8月17日,城隍庙和西边文庙一起被列入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xxx期间占为仓库,现已搬出,但没有维修,整体保存较好,山门有所损坏。城隍庙西侧有照壁一座,琉璃制作呈龙腾状,传说人们为了不让这条龙偷喝旁边池塘的水,将龙的下颌打掉了。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先是山门,然后献殿、正殿、后殿。城隍庙现存两进院,前院分三层。
第一层院较深,从戏台至中层院,长度米,院东西各有厢房小三间,院宽米。在此上一平台为前院中层,两侧有配殿各五间。
第二层院即中层院,深米,宽米。
第三层院,即献殿与正殿一层院,院深米,宽19米。戏台主体小六椽,中间两金柱直抵七架梁。下檐斗拱五踩双昂,明间、补间三朵,次间两朵,两面出八字墙。献殿卷棚歇山,三间,小四椽,面阔12米,深米,院东西两侧各有小屋三间,卷棚顶。正殿悬山,五间六椽,阔米,深米,五花山墙。后院有后殿,为硬山三间,六椽。斗拱五踩双昂,柱头、补间各一朵,五架梁。前后单步梁共四柱,殿阔12米,深米。两侧各有配殿小三间。柱榫眼至地面米,因增改为仓库,故地面铺上水泥,实际应比此数据大一点。
在漫长的岁月里,庙会场地渐渐变为买卖货物的集散地。最初,敬神祈祷、酬答深恩的焚香还原者多,买卖货物少,后则演变为交易者众敬神者少,故庙会又称庙市,成为集市形式之一。五十年代以后,庙宇神像无存,焚香上供者绝迹,庙会已成为纯物资交流会。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扩大,庙会物资交易功能已不复存在,庙会也消失了。然而,社火保留下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每到庙会期间村民们总会依照惯例组织人们去办各种社火,图个吉利。
城隍庙会于五月进行。民间传说,五月十一日为城隍诞辰日,是日佛晓,有官宦绅商选出主祭一人,助祭若干人,长袍打扮,一次排列在城隍庙正殿前,司仪高呼:“奏乐!”一时间,罄镝叮当,钟鼓齐鸣。有主祭申文纳表,焚香摆供,献牲献爵,给城隍上万年寿,为百姓祈祷平安。全城文武官员应邀前来为城隍祝寿。是日五更起,城乡各地还原、许愿、求子求寿、免灾、却病的善男信女亦纷纷赶来,用各种盘具端上供品(香、烛、锡箔、神纸等)献给城隍。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男女老少比肩接踵,络绎于途,游玩者更是人山人海。凡前来赶会者,均需交两个铜板(折合当时二分钱)方许入庙。在会场中设摊叫卖的各业商贩,每天都要出地铺款。整个庙会,白日唱戏献神,夜间除演戏外还有和尚对坛念经。在庙的附近空场中设置棚房,有售卖各种日用杂货、地方小吃,及农副产品,甚至京津客商也来推销货物。除此之外,还有使拳、卖艺、变戏法、耍马戏、演西洋景的。
社火活动始于“祭社”。自古天子祭天、诸侯祭地、庶民祭社。《辞源》中说:“祭土神也曰社。”社火,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耍。中国古代民间“祭社”、“闹红火”活动的宗旨与目的,主要是乞求上苍赐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次才是民间娱乐。徐沟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县址所在地,这里的背铁棍中外闻名。据说在明末清初,由民间抬神、迎神祈雨活动演变而来。相传明朝末期,徐沟民间每逢大旱无雨之年,便需置办猪、羊祭品双份,击鼓奏乐,鸣锣点炮,召集全村大、小人等赤膀顶香,由乡、村、族长带领,排着长队,到关帝庙前摆开祭品一份,长跪祷告,再三乞求伏魔大帝关云长大发慈悲,出面替民众到龙王那里讲情降雨。随后将木雕或者铁铸的关公神像“请”入彩阁内抬着,浩浩荡荡来至龙王庙前,重新摆开另一份祭品,然后照例是全村跪拜再三,并由村长等人将关公神像抬进龙王庙大殿,好让两位神祗面对面磋商降雨事宜。与此同时,一队披头散发的妇女,尚需在庙门外的水井边(古时候,龙王庙前一般都有水井)进行另一种乞雨仪式。她们一边假扮从井中打水状,一边假扮倒水状,模样可怜地面对苍天……并口中念念有词。之后徐沟民间逐步将抬彩阁装神像乞雨形式演变为抬彩阁装带神像面具的真人形式,这是一次进步。后来徐沟民众发现,在抬扮神活人乞雨这种形式中,存在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含量,于是便将其加入进社火活动行列并取得了观众认可,是谓“抬阁”。如今有些“社儿”为了在“社赛”中出奇制胜,夺取“彩头”,居然又从“抬阁”中派生出来“背阁”。从“抬阁”、“背阁”到“铁棍”、“背棍”,是徐沟民间更进一步的文艺改革,“棍”比“阁”的优点在于:
(1)更有高度。在人山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把长期规划与近期安排结合起来,锲而不舍。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群众使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获得启迪。要努力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提高素质。要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要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由浅入深的教育,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广泛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眼实践,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只有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化为大众的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人们“学有榜样”。通过培育和宣传来自群众身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典型,引领人们根据身边实实在在的模范的人和事去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二是紧紧抓住诚信建设这个重点,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推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扎实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相互关爱、服务社会的文明风尚;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7).
[3]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学习时报.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人教版(大全19篇)
- 2023年网约车过户合同(实用14篇)
- 酒店主管自荐书(汇总11篇)
- 2023年简历格式翻译优质(通用8篇)
- 医生竞聘上岗演讲稿(优秀14篇)
- 最新店里国庆放假通知(优秀9篇)
- 最新和老师对话交流日记23篇(精选)
- 最新线路检修通讯稿(大全19篇)
- 2023年幼师爱岗敬业演讲稿实用(实用19篇)
- 寝室推送文案4篇(实用1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