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古报告(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0:25:36 |
- zdfb |
- 14页
报告可以帮助组织和团队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在报告中,我们可以借鉴相关文献、案例和调研结果,以增加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阅读范文时,我们可以注意范文中的亮点和思路,借鉴其优秀之处。
考古报告篇一
今天是我们西北大学2010级考古班田野考古实习的第一天,作为本科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开端,具有很大的意义。
清晨7:30,我们集合在文化遗产学院门口,准备乘车出发,8:10开往甘肃甘谷磐安镇毛家坪的大巴车终于启动,全车老师和同学们都怀着期待和憧憬的心情上路。这个是我们中大多数同学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的经历,因此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必将很有启发。
在行驶了将近7个小时的路程之后,我们乘坐的大巴停在了本次实习的住宿地点――东南街小学旧址。住宿的环境比想象中的要好很多,而且到达之后的第一餐――臊子面也很爽口。午饭过后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都相继出门采购生活用品,因为住址就在磐安镇中,生活十分便利,晚饭也很丰盛,凉热菜都有提供,并且老师还宣布了实习各方面的注意事项,晚饭过后,一天的生活也随之结束了。
考古报告篇二
巩固秘书专业的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丰富实际工作和社会经验,掌握操作技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实习内容。
环境的转换、人员角色的替换,相处之道的完全转变,在这巨大的转换中,等待我们的可能是彷徨、迷茫,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叫人欣喜的新尝试。
我是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的,所干的都是一些比较琐碎的工作,如打字、复印、打电话、文件递交、部门沟通等。由于初来驾到,对业务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刚开始我基本上只能打打字接接电话,经过不断地请教和学习,慢慢地我开始可以参与一些比较有实在性意义的工作,如参与部门会议的前期工作安排,自身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使得工作起来不致于过于吃力,当然向前辈们请教是不可避免的。相较于学校,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是工作中应用最多的,我的工作离不开电脑屏幕,打字、收发文件等。有时我还需要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英文单据。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员工拥有现代化技能。文职类工作必须通过继续深造来不断增长知识和提高技能,特别是在办公技术方面,必须紧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步伐。自身的硬件是最大的本钱,当然专业理论知识的高低亦是检验个人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得极快,单靠原来的一点知识是肯定不行的。这就要求自身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不单指个人能力,亦包括自我定位。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做到了自觉、自律、自学、自新。自己虽是实习,但我以对正式员工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考勤、办公管理等规定。坚守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严于律己。实习期间最大收获在于体验到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那种“创造顾客、贴近顾客、服务顾客、感动顾客”的经营思想,那种“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理念,使我深深认识到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新亚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这可以从企业平时与客户的业务往来模式及相关人员对客户的态度看出。企业注重平时与客户的沟通联系,对客户的反馈意见十分珍视,并根据意见对业务工作及员工态度等进行客观地改进。
实习总结。
通过实习使自身的思想和各面的能力在不同程度上一定的提高。实习期间也让我在与人的相处之道上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升华。凡事多沟通,宽容些客观些,不管同事还是上司,让他们理解你的意思。
以下是我针对实习工作所做出的一些小结:
自身存在问题。
第一自身能力不够全面。自己的财务知识有限。不能经常请教同事,以至很难对公司作出较大的贡献。
第二若干项工作需同时解决,有时不能很好的区分工作的主次轻重,工作效率不是特别高。缺乏协调的技巧。多部门需要我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我未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等部门负责人协调后才开展工作。文员、秘书的工作性质需要在多位领导之间周旋。这就要求在我们心里必须要有一杆平衡秤,准确地拿捏轻重,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先做、什么可以晚点做等。应始终坚持按重而急—重而不急—急而不重—不重不急的标准来办理上头所交代的工作。
第三未能积极地与公司高层沟通。自己没有主动地与公司高层接触沟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四操作技能有待加强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能。
公司存在的一些不足:
第一招聘录用不是非常规范。未能对应聘者进行结构化的了解,很简单就是“自我介绍”,然后追问一两个问题就决定录取于否。这样很可能导致能力强但缺乏面试技巧者被筛选出去,或没能力但熟练掌握面试技巧者进入公司。不管出现哪种情况,对公司来说都是个损失。
第二培训机制有待完善。封闭式培训,培训讲师大多是部门表现出色的人员,但上起课来明显力不从心。纪律比较松散,缺少激励士气的课程,未能形成一套规范的培训体系。
第三对员工关怀不够。不能定期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虽然有但互动次数较少。
第四分配不尽合理。实习生小李是学行政管理的,应聘时也说明了她的职业取向,但最后她却负责财务工作。对公司而言,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对她而言,是自己的选择得不到尊重。
实习体会。
实习期转眼即瞬,过程虽然艰苦,但教人欣喜。我的工作虽简单但马虎不得,试想一下,文职工作虽然大都是文字工作,但若打少一个字或打错一个字造成语义不当,随时会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不仅是指经济上的更多的是指人际关系。书本上的理论看似简单但当亲临其境方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不易、意识到自身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希望能在工作中积累更多的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走上真正的、更好的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文档为doc格式。
考古报告篇三
三峡考古实习记略考古学在公众心目中是一门充满浪漫色彩与神秘气息的学科,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们常常把它与奢华富丽的陵墓、湮没于荒漠的古城以及各种奇珍异宝联系起来,这就更为考古学增加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体对各地的考古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随着老山汉墓发掘、雷峰塔地宫开启等一系列电视直播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古代文明的辉煌原来就重现于小小的手铲和竹签之下,由此公众才贴近了真正的考古学。
也许因为大家都是刚刚二十岁的青年,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所以与紧张不安相比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对前途的憧憬。出发前夜,在与亲朋一一电话话别后,我在日记中写道:“明天及以后几个月的日子里会有许多我生命中的第一次发生吧!不管是喜是忧,好好体验,热爱生活吧!”
xx年9月18日下午,以厦门大学考古专业98级同学为主组成的厦门大学xx届考古队一行22人离开了阳光下的鹭岛,乘火车奔赴实习地——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畲家嘴村。
xx年9月21日凌晨,考古队到达重庆。
早晨八点左右,我们登上大客车由重庆前往实习地点。客车在离开前先在市内兜了一圈,以便我们浏览一下山城风光。这时薄雾已经散去,山城的铮铮铁骨和雄浑气魄昂然显露,群山如聚,广厦如鳞,长桥似虹,大江如怒,整座城市仿佛一位在蓝天下振臂高呼的巨人,浑身充满了力量和斗志,让观者深感振奋!
客车离开城市驶向群山,不久之后就驶上了惊险的盘山公路,每逢转弯都会让人感觉整辆车已突入空中,即将下坠,就在重力和恐惧抓住人心前一刹那,客车又回到了路上,虚惊环生!
我们住在一幢老乡刚建好的四层小楼里,一楼是餐厅和公共活动场所,老师住在二楼,三楼是女生宿舍,四楼是男生宿舍。走进宿舍,推开窗户,眼前的视野十分开阔,长江就横亘在眼前,蜿蜒而来,又浩荡而去。但新鲜和惊奇很快就让位于疲惫,吃过晚饭后大家很快都休息了。新的生活、新的见闻都留给明天吧!
22日清晨,酣睡醒来,轻轻登上天台开始仔细端详整个村庄。青山为邻,长江作伴,让人心旷神怡。整齐的楼房像双翼一样在我的两侧展开,勾勒出新村里唯一的街道。山间薄雾仍未散尽,老乡却已早起务农,牛哞鸡鸣远远传来,感觉清新而自然。似乎一夜之间,拥挤的街道、无边无际的高楼大厦、奔驰的车辆都永远在眼前消失了,从心中抹掉了,目光得以舒展,心灵可以松驰;似乎一夜之间,永无休止的噪音、味道难闻的废气都踪迹全无,不复出现,鼻子更加敏感,灵性重归双耳。这种身心得以释放的感觉让人悠然陶醉。
顺口做首打油诗:起而望长江,睡而栖竹床。辛勤掘黄土,忘忧回故乡。
当天上午我们在云阳县文管会聂所长的陪同下,首先来到江边,见证这条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魂与血脉的大河!当地一位同志很自豪地介绍:长江最窄、最深处——巴阳峡就在畲家嘴村附近。然后我们大致熟悉了附近的地形和道路。
田野调查工作于23日开始进行。我们学习利用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地层剖面寻找文化层,根据地面上的遗迹、遗物寻找文化遗存。考古调查进行了近3天以后,老师和同学们已共同确定了几个适合发掘的地区,并从25日下午转入考古发掘阶段。为了方便规划,整个畲家嘴遗址以巴阳小学为基准点被分为北、西、南三区,首先开始的是北区的发掘。
在发掘正式开始之前,看着地面上划好的整齐方格,不由回想起自己一段短短的经历:因为对历史的兴趣而喜欢上考古,渴望有一天能目睹世界七大奇迹的壮观、秦始皇陵的珍奇。1998年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地来到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学习,两年后的今天终于要开始企盼已久的考古发掘了,这应该是我一生中极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时刻。当时我们像做早操一样整齐地站在属于自己的探方中,望着老乡带着各式各样的工具从远处赶来。在民工被分配给各位同学以后,大家不由先对视一眼,然后又好奇地审视着脚下的地面,这片当地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下会有什么“宝藏”呢?锄头挥起来了,这正是考古人向大地和时光求解的方式。
30日,在云阳县文管所有关领导的热情邀请下,我们冒雨参观了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并有幸欣赏了一些云阳县境内的出土文物,最后还顺便游览了一下云阳县县城。老师们决定在10月1日放假一天,但是因为大雨连绵,所有人只能固步室内,假期名存实亡。
10月2日,当全国大多数人或在家中静享节日的轻松,或外出旅游时,我们考古队员顺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探方旁,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探方都积了二、三十厘米深的水,有的探方甚至有近四十厘米的积水,当天的发掘被迫改为排水,男生把鞋一脱,用水桶倒水,女生则负责把水舀进桶里。大家一起动手,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连钟老师也跳进了混沌的泥水中与我们一起劳动,手指划破了都毫不在意。大家群策群力终于用半天时间把水排干了。吃过午饭之后,谁也顾不得衣服上溅满了泥星就躺倒在床上,来不及叫苦就进入了梦乡。此后,当地“秋冬多雨”的气候还给发掘工作制造了不少麻烦。烈日与暴雨轮番出场,生旦净末,反复展示着考古工作的辛劳,我们就像无知的晚辈任由它们数落。
考古报告篇四
各国游人膜拜在它的脚下。
我们这次实习共有师生120多人,分七天完成实习任务,第一站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然后依次是半坡博物馆、永泰公主墓、乾陵、阳陵、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钟鼓楼等。
秦兵马俑博物馆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景点。有俗语言秦始皇陵“头枕骊山,脚踏渭水,一手抓金,一手握玉”,这句话准确而生动的描述了其位置------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区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盛产金和蓝田玉。建立在秦始皇从葬坑之上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就在此,它气势宏伟,是国家5a级景点、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进馆后由一位女导游带队开始参观,首先是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称为“安车”、“高车”的两辆大型彩绘铜马车。遗憾的是当天我们看到的是仿品,真品因世园会的需要被带到了别处,但是仿品以假乱真丝毫不影响游客的兴致。
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它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好一个2000年前的军阵,这不禁让我想到战国时期的最大战争-----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就是用这样的军阵密切配合,歼赵军40余万的吧!我们在二号坑还看到了考古发掘现场及遗址顶部木迹和部分陶俑、陶马的出土现状。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它规模最小,与一号坑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恰好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忠实的站立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象征着保卫陵园的卫戍大军。
三个墓葬坑看完之后我们随导游从大厅出来,开始听她讲始皇帝陵的整个布局。秦始皇陵园占地多达56.25平方公里,由内外城两部分组成,在陵墓的北面还有许多宏伟的地上建筑,如寝殿、厢房、角楼等建筑群。秦陵地宫也有大量珍宝,目前还没有挖掘。地宫周围有许多陪葬坑,已发掘了珍奇异兽坑、马厩坑、兵马俑坑、刑徒墓地等600多座,其中兵马俑坑是秦陵东部最大的一组陪葬坑。
秦始皇陵如此宏大的布局,是古今中外历史所罕见的,真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此景点除了帝陵兵马俑给我的震撼外,这里的游人之多也让我惊叹。那天并不是节假日,而且还下小雨,但还是游人如织,可以用“比肩接踵”来形容。我们在拥挤的人流中时刻得注意着所跟导游的动向,生怕跟丢了,所以根本不能认真仔细的参观,只能匆匆在攒动的人头缝隙中看几眼,大部分是听导游讲的。我觉得应该考虑到此景点的游客承载力,不能只看到利益而忽略了游客的满意度,我们要有世界级博物馆的姿态。
一的横穴窑,而且新近调整的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运用了电子虚拟和幻影成像等现代化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半坡远古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在半坡细细观赏,收获颇多。
永泰公主墓阴冷、深长的墓道,“珠胎毁月”的墓志铭,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仕女图壁画、雕刻精美的石椁以及天井、雨道、盗洞等,都给我留下了墓室形象的深刻印象。以前我总无法想象出墓的结构与陈设,永泰公主墓的参观不仅使我亲身体验了墓的构造,也感受到了李显对女儿李仙惠的伤感与自责。永泰公主的墓虽然级别很高,但是相比乾陵、阳陵来说,就逊色很多。乾陵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合墓,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墓前石刻、无字碑和六十一尊王宾像,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乾陵以山为陵,有四个城门,从朱雀门外向远处高耸的陵墓望去,可见墓前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其中有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等。无字碑巍峨厚重,立于碑前我不自禁开始猜碑为何无字,千年来每个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疑惑,但我觉得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立无字碑,测武则天作为女人这一生都是成功的。排列于内城东西闹楼的61尊石人像虽然大多没有头颅,但从其服饰可以看出都为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可见唐代的开放与对外交流的频繁。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整体规模并没有乾陵宏大、有气魄,但阳陵博物馆的遗址文物也让人记忆深刻。博物馆内展出一千多件西汉文物,有各式兵器、印章,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代彩陶了,阳陵出土的人物陶俑大小相当于真人的1/3,可是每个彩俑,表情各异,制作得十分精巧,陶俑均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我想这正是“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所致吧。除陶俑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这些考古发现既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也应该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吧。此处陶猪之多也让我惊叹,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遗址中那排列整齐、紧密相连的陶猪,一排排数不胜数,我终于深刻体会到“猪是财富的象征”这句话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离慈恩寺、大雁塔很近,我们在感受了陕西在周、秦、汉、唐的盛况后,就去慈恩寺体验玄奘取经后译经、讲经的历程。我还专门等到晚上,一睹夜幕下的西安音乐喷泉、西安电视塔以及华灯闪耀的西安古城墙、钟鼓楼等,在夜色和彩灯的装扮下,西安这座古城越发显得神秘而充满魅力。第二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登上了西安明城墙,城墙蜿蜒逶迤,玲珑有致,沿着城墙走走,风景各异。景致最好的一段是和平门到南门,往城里看,是古色古香的民舍,往城外看,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偶尔能听到城墙下公园里传来的秦腔,韵味十足。但那古朴苍桑的城墙、古色古香的元花灯又让人有一种梦回古代的感觉。
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碑林中的为仿品。石刻室还陈列着北朝、隋唐的佛教造像,形式多样,都为传世精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千佛石雕,在很小的长方体六面都整齐的刻有佛像,每一个佛像神态都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碑林除了碑刻和石雕外,还有高大的牌坊、古朴的泮池、肃穆的棂星门、庄严的戟门,这些也都显示着昔日壮观、辉煌的孔庙。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在碑林只参观了两三个小时,但对于碑林如此多需要仔细品赏的文物来说,短短几个小时只够走马观花式的看一遍,要真正去学习、弄懂,恐怕要在里面呆几年了!
在参观完碑林、明城墙后,我们七天的实习也落下了帷幕。此次西安之行,我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西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过繁华昌盛,也体验过艰苦危难,千年后仍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遗存的历史建筑屈指可数,但在西安仍然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建筑,西安也在新时期经筹划经营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更加显得宏伟壮丽,充满魅力。在西安的许多遗址景点,都有大量的外国友人,不管他们是怀着对中华文明的好奇,还是一种对历史的执着追求,他们的态度都令人钦佩,也使我们惭愧。
我在亲密接触了历史、感受了历史之后,才深刻体会到自己所学太过狭窄、浅薄,经过这次实习,我会更加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考古实习已结束,但我们的历史学习仍在继续,实习也更加激发了我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会带着实习时的热情更加主动、深入的去学习历史。
考古报告篇五
20xx年是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实现发展升级的跨越之年,也是田野考古、科学研究、人员培养等各项工作的收获之年。一年来,考古所紧紧围绕区(局)提出的“建设美丽西湖”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效能建设,稳扎稳打,科学谋划,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推进考古所单位建设,强化长效管理细节。
20xx年考古所稳步推进考古所的建设,在年初获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的基础上,9月份考古所被中国考古学会吸纳为单位会员,更有8名考古专业人员成为中国考古学会个人会员,为杭州地下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增加了动力,更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良好的局面。
在单位长效管理上,以开展效能与行风评议“回头看”为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从“细节”入手,细化工作程序,细化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档案、固定资产、爱国卫生、图书资料、办公用品以及信息宣传等各项工作制度,安全生产、综治维稳、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确保单位管理制度体系通畅运行。
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人员编制受限的前提下,以科研课题带动为战略,吸引干部职工主动加入课题小组,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业务人员的科研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专业人员的培养步伐,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建设的长远大计,安排业务骨干陆续参加“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培训”、“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等教育培训和天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今年,考古所引进专业人员1名,四名业务骨干入选杭州市“131人才”,两位业务骨干取得文博副研究员职称,一位业务人员被评为“最美西湖人”。另外,考古所还按照区局工作部署完成中层竞争上岗、岗位设置、绩效工资改革等各项人事工作。
三、大杭州考古战略持续深入推进。
全年共完成考古项目46项,处理突发性非正常出土文物应急事件14起,其中考古调查、勘探38项,发掘10项,勘探面积983890平方米,发掘总面积8900平方米,出土器物690余件(套),对杭州地下文物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城区考古工作。推进临安城考古工作,完成南宋临安城遗址西南段城墙的调查,基本明确该段城墙的走向和结构。引入物探和遥感考古等新技术,对太庙遗址、皇城遗址、嘉会门遗址等区域进行了地球物理探测实验,同步推进了临安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大运河申遗工作中,对西兴运河史迹进行梳理和研究,滤布派员赴西兴镇指导大运河整治工作中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圆满完成运河申遗迎检西兴永兴闸遗址的讲解工作。
在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考古所还对九堡文体中心海塘遗址、半山石塘八卦墩遗址、十字港河道整治工程发现的吉如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吉如遗址发现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土台1处、房址1处、墓葬1座、灰坑12个、沟1条,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数十件完整器、大量良渚文化陶片以及少量动物骨骼,对研究良渚文化社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杭州区域考古工作。20xx年大杭州区域考古成果丰硕,先后完成萧山湘湖湖山墓地、萧山湘湖老虎洞遗址、富阳三桥乌龟山古墓群、临安青山湖西环路墓葬群、余杭东明寺遗址等项目的考古发掘,还完成了临安天目窑窑址址、建德寿昌江流域、淳安汾口史前遗址的初步调查。其中,萧山老虎洞遗址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遗址内至少8处干栏式建筑基址和大量灰坑,并出土了壶、坛、瓮、罐、瓿等印纹硬陶,以及原始瓷豆、盂、碗、盘、碟和杯等等,填补了杭州地区商周聚落考古的'空白。
在做好野外考古工作的同时,紧抓出土文物保护工作,考古所科技保护室重点开展萧山西山墓葬群出土青铜文物和余杭禾丰遗址的木质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已完成萧山西山墓葬群出土青铜文物的初步的清理、去锈、修复和部分样品加固与金相分析。完成余杭禾丰遗址木质文物的抗菌防霉处理、脱水试验和加固处理。此外,还配合其他考古发掘项目进行文物现场保护。
四、学术研究收获颇丰。
今年,考古所陆续出版了《南宋御街遗址》(上、下册)、《南宋临安府治与府学遗址》、《萧山柴岭山土墩墓》、《余杭小横山东晋画像砖墓》(上、下册)4本考古报告和1本《杭州蒋村古钱币窖藏》图录。在《文物》、《中国文物报》、《东方博物》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共计20余篇。《五代吴越康陵》的考古报告已经完成,将于年底出版。另外,余杭百亩地汉墓、望湖宾馆发掘项目、萧山溪头黄汉墓群以及老虎洞遗址等多个项目的室内整理工作皆取得阶段性成果。《杭州萧山西山墓葬群出土青铜文物的科学分析与保护探讨》和《临安城相关文献集成》获得区(局)科研项目立项,正按计划逐步开展。其中临安城遗址相关文献研究已成立课题组,制定《临安城相关文献集成实施方案》,已进入文献搜集阶段。
考古所还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派员参加了中国南方基建考古区域协作会议、中国考古学会第16次年会、天目国际学术研讨会、杭州城市史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均在会议上做了主旨发言。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过程中,由考古所和萧山博物馆联合发掘的柴岭山土墩墓晋级25强,入围终评。
五、宣传工作有声有色。
围绕年度重点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对外宣传的组织、协调、联络与信息发布工作。对内开辟宣传栏,将重要来文、单位发文与工作简报、规章制度予以公示,并自行制作多期宣传海报,开辟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专栏。对外及时跟进考古项目并将考古新成果与大众共享,参加了区(局)统一组织的文化遗产日广场活动。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搭建平台,独立策划组织了针对高中生的考古现场体验活动,反响热烈。目前,考古所已编发各类简报39篇,召开新闻发布会2次,接受各大纸媒、网媒、电视台新闻报道近80次。此外,还组织人员参与配合中日韩三国合作《纸的力量》、央视《海上丝绸之路》等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考古报告篇六
为了丰富广大研究生同学的业余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身体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的国球精神,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于x月x日在校体育馆举办了冬季乒乓球比赛。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由22名考古专业03级本科生和9名04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由考古系白彬和于孟洲带队,前往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进行了为期x天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1月6日下午,金沙遗址考古实习汇报会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马继刚、副处长廖沐川,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霍巍、副书记鲍成志,考古系主任李永宪,考古系资深教授张勋燎、宋治民等60余人出席了汇报会。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的西二环路与西三环路之间,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41′,东经104°。该遗址发现于xx年,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5年来,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沙遗址20多个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已超过15万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区、大型墓地等,出土珍贵文物上万件,其中太阳神鸟金饰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初步研究表明,这里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又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当公元前1200—前850年)古蜀王国都邑之所在。
此次四川大学考古发掘实习所在的蓝光工地,位于金沙遗址中部摸底河南岸一级台地上,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与金沙遗址黄河地点仅一墙之隔,为金沙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大实习发掘区位于蓝光工地的东南部,共布设5×5㎡探方55个,10×10㎡探方12个。
实习队队长白彬副教授从实习的基本情况,教学大纲内容的执行情况,业务考核标准的执行情况,考古工地、文物库房及学生、民工的.管理情况,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情况,发掘的主要收获等六个方面总结和汇报了此次考古发掘实习的情况。他指出,3个多月的田野考古实习,不仅锻炼了实习队伍,圆满完成了考古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三轮探方共完成发掘面积2575㎡,清理灰坑354个、灰沟70条、墓葬66座、窑4座、房址2座、井1口;遗址堆积可分商周、秦汉、唐宋、明清四个大的时段,这为深入认识金沙遗址面貌提供了坚实的地层学证据,尤其是唐宋时期地层的辨析和确认,在成都地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都是不多见的;发现和复原了近百件完整器物,为金沙遗址的细致分期,并探讨金沙遗址的发展、变迁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资料;灰坑、灰沟、墓葬、窑、房址等一大批遗迹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性质及金沙遗址的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资料;采集和浮选、筛选出较多的炭样和植物、动物标本,有助于金沙遗址古环境的复原研究;对采集人骨标本的13c测定,可以反映金沙遗址居民的食谱,有助于了解成都平原古代先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参加实习的本科生代表胡松鹤、谢莉亚,研究生代表杨佩玲先后发言,各自汇报了在发掘实习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此次考古实习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认为此次实习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操作规范、管理有序、训练完整、提取信息量大,在积极推进考古实习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是我校本科教学迎评创优工作的一个亮点和闪光点。希望考古系师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密切川大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动西南地区考古事业的发展。
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是9月19日抵达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9月20日-11月30日为野外发掘阶段,实习学生先后完成实习方、考核方、基建方三轮探方的发掘。11月26-27日,四川大学和成都博物院联合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考核。12月1日-29日为室内整理阶段,完成陶瓷片和小件标本的清洗,陶瓷器的拼对、粘接和修复,陶、瓷片的标号(写字),陶质、陶色、纹饰和瓷器之胎、釉的统计,拣选标本,绘图,制作器物卡片,排版,拓片,文物摄影,器物排队,筛选、浮选等。12月22日-24日,实习师生分赴邛崃下霸石器地点,平乐冶铁遗址,临邛大渔村果园山庄窑址,临邛西江村尖山子、罗山墩窑址,固驿瓦窑山窑址,火井镇盐井溪,油榨乡唐城遗址、火井遗址等9个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
发掘和整理期间,金沙遗址工作站站长朱章义副研究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李明斌副研究员先后为实习师生作了题为《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考古发掘出土人骨材料的处理》、《成都平原史前古城调查方法》的学术报告。
发掘、整理和调查期间,实习师生观看大型歌舞剧《金沙》,先后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正在发掘中的龙兴寺遗址、邛崃十方堂1号窑址和平乐秦汉驿道、平乐古镇、文君井等。
成都博物院对此次发掘实习和考古调查的顺利进行,给予了慷慨和无私的帮助。12月2日,孙卫国副校长在教务处、学工部以及历史文化学院领导陪同下,到工地看望和慰问实习师生。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亦对此次实习极为关注。考古专业04级、05级,历史学基地班03级,考古学05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旅游学院文化遗产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先后来工地参观。我校考古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师生先后来工地视察和指导工作。
考古报告篇七
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可厚非要二者兼注意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一直都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考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20xx年12月7日在考古学专业老师的安排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乎!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75400平方米。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它是中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盘龙城遗址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对盘龙城博物馆陈列室进行了参观。里面包括石器展厅、铜器展厅,玉器展厅,陶器展厅。展厅里陈列了古代先民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所用的遗物及制造这些东西所需的模具。工具和武器有臿、斨、斧、锛、凿、锯、钺、戈、矛、刀、镞;礼器有鼎、鬲、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在这些遗物中,特别最引人注目有一个青铜大圆鼎,高达85厘米,是迄今出土的我国商代前期最大的圆鼎;长达94厘米厚仅1厘米的玉戈,显示了高超的琢玉技术,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商代前期最大的玉戈;高达1米的大陶缸,系商代陶器之精品,显示了精湛的制陶工艺水准。
之后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了曾经的考古发掘现场。那里耸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大书“盘龙城遗址”,上面有着盘龙城遗址的简介。然后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遗址的发掘情况,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年和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合作,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1979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又进行多次发掘。经过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每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坡。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方向同城垣一致。一号、二号基址已发掘。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介绍完毕。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工具探铲并阐述了其用法。它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握住手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遗址。然后他向我们演示其用法,并让我们亲自体验了一把。
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在田野发掘中所见到的两种地层关系并教我们如何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称叠压关系;另一种是挖破的地层,称打破关系。叠压的地层关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顺序相叠的地层,关系并不复杂。打破的地层关系则较为复杂,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也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有的没有时代区分,只是有时间早晚先后的不同,有的则有时代不同的区分,因此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被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代要早,因为,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和土质的不同,同时还必须善于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把握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就容易处理好复杂的地层关系,避免造成混乱。
而后,老师介绍了田野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介绍了进行发掘所需的工具,其一就是确定方位的指南针,主要是用于判定探方边沿的南北方向是否准确,即判定探方的方格是否为标准正方形。其二为野考古最基本的工具手铲,参加田野考古的人员每人至少要有一把手铲。主要用于刮地、壁,以辨认土质土色。手铲的有几种使用方法,在对不同的遗物、遗址进行挖掘时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其中一种是刮土,这是在挖掘中用的比较多的方法,用手握住把,大拇指放在把柄上,然后与地面成锐角,慢慢的刮地面。
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体发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首先用指南针于要发掘的探方西南角确定一个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然后开始拉线,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演示过程中是5×5的方格),需要对方格进行统一的编号,分工发掘,以便将发掘资料汇集、纳入总体记录中。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以便发现和控制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观察文化堆积的和层次。发现遗址后要事先观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仔细清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相互作用巨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古学提供信息,为考古发掘提供一定的方面。同时,考古发掘遗物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考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需要历史文献的记载来作为研究的参考。
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首先考古学的发展纠正了许多错误的历史观点。例如盘龙城考古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是对商王盘庚迁都之前历史的有力补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商代早期起就共享着同样的文明。商文化南渐,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体和青铜文化的出现,同时大量矿产资源运到中原地区,又促进了商文化的发展。所以,盘龙城成为殷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帮助补充了文献资料记载之不足,丰富历史记载,开扩人们的历史眼界。例如盘龙城属于商文化早期遗址,距今3500多年了,历史记载较少,距今时空差距甚大,人们对当时的生活、生产、思想观念的认识非常表面,想要在对那段时期的认识取得突破,都需要取得考古发掘的支持,考古资料的发掘就更显得非常重要。考古的发掘以实物的形式加深了人们对商代经济水平、生活状况的了解,可以说,盘龙城考古帮助弥补了史料记载之不足。同时,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丰富了历史文献记载。
虽然那天天气很冷,但是对于此次的考古实习,大家都很积极。临别时听着考古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讲着他的考古经历,令我一片神往。通过此次实地考古学习,让我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可以很好的指导实践。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需躬行。特别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每天束缚于教室,而应开眼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
考古报告篇八
二、研究范围、思路和方法三、学术史回顾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唐三宫的堪舆、建设过程与规模。
(一)太极宫:唐对隋大兴宫的继承和改造。
1、隋代的大兴宫与唐代的太极宫。
2、历代增修与覆灭。
(二)大明宫:唐代政治权利的地理中枢。
1、始建大明宫。
2、历代增修。
3、大明宫的消亡。
(三)兴庆宫:以园林著称的盛唐帝宅。
1、建造兴庆宫的缘由与过程。
2、盛极一时的兴庆宫和安史之乱后的衰败。
(四)唐三宫的规模。
第二章太极宫的布局及其特点。
(一)太极宫平面形制介绍与太极宫的三分格局。
1、平面形制、位置、宫墙、门。
2、太极宫的三分格局。
(二)外朝的布局与功能分区。
1、承天门前庭广场。
2、太极殿前庭与三省六部衙署。
3、两仪殿前庭。
(三)内庭的布局与功能分区。
1、延嘉殿东诸殿及园林。
2、延嘉殿西诸殿及园林。
(四)太子东宫与掖庭宫。
2、掖庭宫。
(一)太极宫的周围环境。
(二)太极宫布局特点。
第三章大明宫的布局及其特点。
(一)大明宫平面形制、位置、宫墙与地基。
1、平面形制和位置。
2、城墙、城门与地基基础。
(二)外朝的布局与功能分区。
1、含元殿前庭。
2、宣政殿前庭与三省六部衙署。
3、紫宸殿前庭。
(三)内庭的布局和功能分区。
1、太液池南部区。
2、太液池北部区。
(四)大明宫周围环境。
(五)大明宫布局特点。
第四章兴庆宫的布局及其特点。
(一)兴庆宫形制、位置、宫墙、门。
(二)北部朝政区。
(三)南部园林区与兴庆宫的园林文化。
(四)兴庆宫周围环境。
(五)兴庆宫布局特点。
第五章唐三宫布局的对比研究及其文化思想根源。
(一)唐三宫的对比研究。
1、三宫在布局上的对比。
2、三宫在功能上的对比。
(二)唐三宫布局的文化思想根源。
1、《周礼・考工记》与儒家礼序。
2、象天立宫。
3、阴阳五行学说与风水堪舆。
4、道教色彩。
5、其他文化第五章、唐三宫的历史地位与对外影响。
(一)唐三宫建筑布局方式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中的地位。
1、唐三宫所取得的建筑成就,标志着我国宫苑建筑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2、由唐太极宫、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古代中国宫殿布局制度。
3、唐三宫奠定了后世中国皇家园林体系的基本造园原则。
(二)唐三宫建筑布局方式的对外影响。
1、对日本的影响。
2、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考古报告篇九
为了配合11年北京奥运会敦煌研究院携手天津博物馆隆重推出了《丝路放歌情系奥运---20xx年天津敦煌艺术大展》,而我则非常荣幸的成为了此次敦煌展的一名志愿讲解员。
我们都知道敦煌石窟在中国,但它的声名却远播世界。它的辉煌过去再为人所知,竟起于19xx年一次传奇性的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举世震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时逢晚清国势衰微,列强横行,藏经洞文物惨遭浩劫,其结果是发现的数万件文物流散异国他乡,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最伤心的一章。待到国人惊魂甫定,回首西顾,犹幸它的母体——敦煌石窟本身,依然静默地屹立在大漠深处,遗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
百年沧桑,古老的中华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欢迎;并昭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造新的辉煌。
这次展出为了让观众对敦煌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的展出分为以下几个大块: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3,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被劫史实展示4,敦煌藏经洞文献展示。而我们的讲解就是带领着大家全面的欣赏这些瑰宝。
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敦煌会有留下这么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从历史追溯渊源。答案就是:丝路咽喉,文化重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通漠北,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和集散之地,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敦煌郡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欧亚大陆诸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
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这是展出数量最多,也是最吸引观众之处。图版展示的敦煌石窟建筑、复制洞窟、敦煌石窟彩塑、敦煌石窟壁画。共有6个复制洞窟分别是:莫高窟158号窟、莫高窟249号窟、莫高窟220窟、莫高窟45号窟、榆林29号窟、莫高窟17号窟。复制洞窟除158窟外都是1:1临摹复制,也就是在真正的敦煌这些洞窟是什么样子,我们在这里展示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这些复制洞窟都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就像开凿于南北朝西魏时期的249窟,此窟壁画内容中最富特色最有意趣的是窟顶四披的壁画。覆斗形窟顶,中心饰垂莲藻井,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正披画阿修罗王、前披画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右披和左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较多地体现神仙思想;四披下部绕窟一周则尽是山林野兽及狩猎等地上人间的生活场景,构成天地神人共处的想象空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里壁画的内容融合了佛、道和中国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中的阿修罗,道教中的飞仙、东王宫、西王母,还有古神话中的风雨雷电四神。这些充分说明了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深受我们文化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更能反映这种中国化的还有这座石窟两侧壁画中央的说法图,在说法图里我们看到四尊飞天,有两尊是典型的西域式的飞天,她们的特点是上身裸;而与她们形成对比的则是身着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我们都知道正是我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才产生了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又一次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建于初唐的220窟,记载了明确的开凿时间,典型的家族窟,翟氏家族历代供养了300余年。莫高窟中的特窟,建于盛唐时间的45窟,正壁佛龛中保存非常完好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塑像,美轮美奂,形象逼真。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盛世唐风。榆林29窟,带有浓厚的西夏特点,走进她带给人一种神秘感。莫高窟17号窟,她的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藏经洞。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近代的劫难,从这个不到十米见为,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它是石窟艺术的主体,信仰崇拜的主要偶像,与石窟建筑,绘画共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公司的其他员工对我也就十分的照顾,给我解释工作时都十分耐心,有什么不懂得的事情请教他们时,无论多么复杂他们都能不厌其烦的帮我讲解,有时还会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去做。
作为一名内勤,每天做的工作都很琐碎,每天做的也都不尽相同,这和我在社联办公室的工作也有了共通之处,让我更好更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作为内勤要尽全力为外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我手头工作做完后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他们在宣传册上盖上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再打包帮他们拿走,或许事情并不复杂,但是这样能让辛苦了一天的他们得到片刻的休息,我也是非常开心的。
这一个月让我了解了工作的艰辛,内勤每天有做不完的小事,而且要仔细、认真,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错误很难查出来。外勤每天东奔西跑,风吹日晒,有时连水都喝不上,离办公室远的地方坐车得两个小时,还要提很多东西……一直在社联工作着,曾以为自己早已能够适应社会上的节奏,面对工作也能够比其他人显得更加的从容些,不过真的实践了才发现,我还差得很远。社联只是让我们初步适应,它与实际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区别,这次的实践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当然,工作虽然辛苦,可是有时的一句“谢谢”或者“干得不错”就能让我无比快乐,忘了所有烦恼。
最后还要感谢学校让我们走出校门感悟工作中的辛酸,更要感谢国家干细胞产品产业化基地间充植干细胞库的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场所,及各位员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这一个月的经历将成为我以后工作时的一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
考古报告篇十
四月的西安,似已入夏,我们便来到古都西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百二十余师生,先后考察了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永泰公主墓,乾陵,汉阳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在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工作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知识,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能,知道了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之余的生活,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帮助下也度过的很愉快。整个实习,既锻炼了身心,又拓宽了眼界,大家收获良多。
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如下: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2个男子和4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是张易之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
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放着彩绘陶涌、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锦带,带上缀有荷包;有的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妻恩爱。
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王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的安详的社会氛围。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喜悦的是,亲眼见到了很多文物古迹,领略了古城西安的风土魅力,感觉自己的阅历和见识长了不少。遗憾的是,毕竟实习时间短暂,我们对考古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只是在看别人成果,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处理一些具体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历史(考古)知识的基本理解,丰富了我的历史(考古)常识,使我对考古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历史(考古)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不要以为考古工作是很无聊和乏味的,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和爱护,并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文物遗迹的重要性。
考古报告篇十一
为了配合20xx年北京奥运会敦煌研究院携手天津博物馆隆重推出了《丝路放歌情系奥运---20xx年天津敦煌艺术大展》,而我则非常荣幸的成为了此次敦煌展的一名志愿讲解员。
我们都知道敦煌石窟在中国,但它的声名却远播世界。它的辉煌过去再为人所知,竟起于19xx年一次传奇性的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举世震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时逢晚清国势衰微,列强横行,藏经洞文物惨遭浩劫,其结果是发现的数万件文物流散异国他乡,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最伤心的一章。待到国人惊魂甫定,回首西顾,犹幸它的母体——敦煌石窟本身,依然静默地屹立在大漠深处,遗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
百年沧桑,古老的中华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欢迎;并昭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造新的辉煌。
这次展出为了让观众对敦煌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的展出分为以下几个大块: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3,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被劫史实展示4,敦煌藏经洞文献展示。而我们的讲解就是带领着大家全面的欣赏这些瑰宝。
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敦煌会有留下这么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从历史追溯渊源。答案就是:丝路咽喉,文化重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通漠北,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和集散之地,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20xx年)建敦煌郡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欧亚大陆诸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
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这是展出数量最多,也是最吸引观众之处。图版展示的敦煌石窟建筑、复制洞窟、敦煌石窟彩塑、敦煌石窟壁画。共有6个复制洞窟分别是:莫高窟158号窟、莫高窟249号窟、莫高窟220窟、莫高窟45号窟、榆林29号窟、莫高窟17号窟。复制洞窟除158窟外都是1:1临摹复制,也就是在真正的敦煌这些洞窟是什么样子,我们在这里展示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这些复制洞窟都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就像开凿于南北朝西魏时期的249窟,此窟壁画内容中最富特色最有意趣的是窟顶四披的壁画。覆斗形窟顶,中心饰垂莲藻井,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正披画阿修罗王、前披画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右披和左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较多地体现神仙思想;四披下部绕窟一周则尽是山林野兽及狩猎等地上人间的生活场景,构成天地神人共处的想象空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里壁画的内容融合了佛、
道和中国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中的阿修罗,道教中的飞仙、东王宫、西王母,还有古神话中的风雨雷电四神。这些充分说明了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深受我们文化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更能反映这种中国化的还有这座石窟两侧壁画中央的说法图,在说法图里我们看到四尊飞天,有两尊是典型的西域式的飞天,她们的特点是上身全裸;而与她们形成对比的则是身着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我们都知道正是我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才产生了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又一次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建于初唐的220窟,记载了明确的开凿时间,典型的家族窟,翟氏家族历代供养了300余年。莫高窟中的特窟,建于盛唐时间的45窟,正壁佛龛中保存非常完好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塑像,美轮美奂,形象逼真。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盛世唐风。榆林29窟,带有浓厚的西夏特点,走进她带给人一种神秘感。莫高窟17号窟,她的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藏经洞。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近代的劫难,从这个不到十米见为,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它是石窟艺术的主体,信仰崇拜的主要偶像,与石窟建筑,绘画共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公司的其他员工对我也就十分的照顾,给我解释工作时都十分耐心,有什么不懂得的事情请教他们时,无论多么复杂他们都能不厌其烦的帮我讲解,有时还会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去做。
作为一名内勤,每天做的工作都很琐碎,每天做的也都不尽相同,这和我在社联办公室的工作也有了共通之处,让我更好更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环境。(20xx年度大学毕业生会计实习报告)作为内勤要尽全力为外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我手头工作做完后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他们在宣传册上盖上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再打包帮他们拿走,或许事情并不复杂,但是这样能让辛苦了一天的他们得到片刻的休息,我也是非常开心的。
这一个月让我了解了工作的艰辛,内勤每天有做不完的小事,而且要仔细、认真,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错误很难查出来。外勤每天东奔西跑,风吹日晒,有时连水都喝不上,离办公室远的地方坐车得两个小时,还要提很多东西……一直在社联工作着,曾以为自己早已能够适应社会上的节奏,面对工作也能够比其他人显得更加的从容些,不过真的实践了才发现,我还差得很远。社联只是让我们初步适应,它与实际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区别,这次的实践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当然,工作虽然辛苦,可是有时的一句“谢谢”或者“干得不错”就能让我无比快乐,忘了所有烦恼。
最后还要感谢学校让我们走出校门感悟工作中的辛酸,更要感谢国家干细胞产品产业化基地间充植干细胞库的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场所,及各位员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这一个月的经历将成为我以后工作时的一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
考古报告篇十二
考古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并重建过去的文明。而考古报告则是考古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准确而详尽的成果。在阅读和撰写考古报告的过程中,不仅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也提高了我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第二段:收集信息。
撰写考古报告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图书和学术论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特定考古遗址的背景信息、发掘历史、文物种类等。这些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此外,现代科技也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遥感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考古遗址的地理环境和周边情况。
第三段:分析数据。
在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之后,接下来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个过程对于考古学家而言是一项艰巨而且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根据发掘的文物、构筑物和遗迹等,进一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除了文物本身,考古学家还需要关注地层、遗骸和化石等其他相关数据,通过对比和推断,绘制出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图景。
第四段:撰写报告。
整理和归纳分析结果之后,考古学家需要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书写和整理,形成考古报告。撰写考古报告需要注意组织结构、数据分析和使用术语准确等方面。一份好的考古报告应当包括清晰准确的摘要、详尽的背景介绍、实证数据的分析和推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而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参考相关的学术规范和要求,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
第五段: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考古报告的撰写,我不仅深入了解了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提高了我的学术素养和写作能力。在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查找和筛选文献资料,如何理解和运用统计数据,以及如何给出合理的结论和推论。在撰写报告时,我也更加注意了表达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锻炼了自己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此外,考古报告还提醒我,只有通过扎实的学术工作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古代文明的奥秘和意义,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
总结:
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研究的产物,是对考古学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在阅读和撰写考古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和学术的重要性。通过搜集信息、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我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也更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我相信,未来在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中,考古报告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教师教育心得体会500字(优秀10篇)
- 2023年安全生产演讲稿题目(通用17篇)
- 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心得体会通用(通用15篇)
- 2023年施工现场主管岗位职责(实用8篇)
- 最新大学生职业规划1000字(大全9篇)
- 最新信念与责任的演讲稿优秀(优秀17篇)
- 2023年建筑工程预算实训报告800字大全(大全16篇)
- 2023年教师调动申请书理由(优质18篇)
- 最新责任心的演讲稿300字精选(实用13篇)
- 2023年大学生职业规划800字(模板14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