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模板9篇)

  • 上传日期:2024-04-08 15:58:13 |
  • zdfb |
  • 7页

最后,我们需要在报告中列出参考文献,以便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报告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冗长或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我们特意为您准备了一份精彩的报告范例,以供参考和学习。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篇一

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零基预算管理,出台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上线运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全市全覆盖。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2022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要点。

2022年是x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我市2022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坚持“四个聚焦”改革总体思路,围绕实现“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目标,围绕建设现代化x都市圈,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为努力实现“四强两优三争先”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x绚丽篇章赋能加力。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制定出台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施方案,争创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在x集聚。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深化产业园区“亩均论英雄”改革,创新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机制。持续实施“引金入洛”,做好渤海银行在洛设立分支机构,实现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覆盖。加快推动企业上市,争取2家企业上市。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x银行转型升级,稳妥化解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推广普惠金融兰考模式,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重。完善专利资产评估服务,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探索建立数据要素产权管理和市场化交易机制,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2.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研究制定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加强市属企业内部业务板块梳理和子公司整合重组。推进市属企业二、三级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完成国宏集团、旅发集团等市属企业子公司混改项目3个以上。支持具备条件的优势国有企业实施核心业务、优质资产上市,或通过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探索开展分类授权放权、事中事后监管、差异化考核,完成全市国资国企实时在线监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国宏集团深化改革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型发展。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完善市属企业党组织落实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制度文件,理顺党委和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关系。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大范围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持续深化地企合作,全年签约项目(协议)300个以上,金额600亿元以上。

3.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健全完善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做好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提升示范县创建工作和50家民营企业对标提升工作,围绕“四企活动”,持续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建立一站式企业服务云,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年市场主体达到61万家。拓宽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和意见处理反馈机制,建立企业诉求响应智慧平台,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全年减轻实体企业负担50亿元以上。引入第三方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评估。

4.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清理多部门重复审批、变相和违规审批。探索推进都市圈内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依托省统一受理平台,实现100项政务服务事项“x都市圈通办”。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积极推广“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案例,便利市场主体准入准营,企业开办全面实现“一日办结”“零成本”。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和政务数据共享,推广应用“豫事办”“洛快办”app,推广电子认证、“快递+政务服务”,确保不见面审批占比达到92%以上,“一证通办”事项350项以上,“掌上办”事项1800项以上。推进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实现“12345”一个号码服务。进一步优化不动产登记,实现就近受理、跨市县(市、区)域办理、“异地最多跑一次”。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深入推进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区域评估、联合审验等,提升全流程在线审批效率。加快“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和应用,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分领域制定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监管示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研究出台《x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2版)》,构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高标准做好市县营商环境评价,建立营商环境监测服务平台,积极申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和省级营商环境示范试点。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零基预算管理,出台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上线运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全市全覆盖。持续深化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优化税务执法方式,加强部门间涉税数据共建共享,统筹推进非税收入改革。积极申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二)完善x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6.承接落实好省赋予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向x市x市和x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通知》要求,督促指导市直各相关部门持续强化向上沟通对接,争取省直部门在业务指导、设备共享等方面给予后续支持,同步做好权责清单调整、政务服务平台衔接、工作力量充实等各项工作,按规定程序和途径向社会公开公布,确保省政府放权文件中涉及x的244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规定时限内接得住、用得好。抢抓省直部门出台支持x副中心城市建设配套文件中给予x的53条先行先试政策机遇,科学拟定承接实施方案或配套政策,为都市圈联动发展提供动力活力。

7.健全x都市圈内部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引导约束机制,认真细化落实《x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编制都市圈国土空间、综合交通、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都市圈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信息互联互通、归集共享。强化政策协同,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持续推进洛济深度融合发展33条措施落实落地,编制洛济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推动洛平30条、洛三32条落地实施,洛焦联动发展尽快破题,激发调动区域内各类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强力支撑。创新生态保护新模式,推进区域环境污染共保共治。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成立都市圈旅游协作体,打造都市圈文旅品牌。创新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机制,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加快都市圈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加快建设区域公积金一体化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争取省级层面开展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规划编制,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

(三)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8.加快推进自创区建设、深化“三区融合”。突出自创区创新引领示范作用,贯彻落实郑洛新自创区条例,用好促进自创区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措施,出台促进x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文件。优化“一区多园”建设布局,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园区等纳入自创区辐射范围,加快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放大自创区的示范效应。持续深化高新区“三区融合”管理体制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大放权力度,开展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在开放合作、科技创新、产业生态、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升赋能定位。发挥“三区叠加”优势,探索建立制度规则融通创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聚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全链条发展,提升产业规模能级,突出开放创新龙头引领作用。

9.持续健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引育机制。围绕打造“一谷两廊四中心”,启动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完善多层次创新载体,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体系,新建创新平台(载体)30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行业研究院、共性技术平台,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或院士工作站1—2家,联合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3个。加快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10.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推行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技术总师)负责制,争取全省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落实省促进创业投资办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扶持政策。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

(四)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11.构筑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市和各县(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探索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加快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运营好首期规模100亿元的x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制造业“五大攻坚行动”,形成“4+4+x”高质量制造业体系,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引领区。

12.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实施新一轮更高水平的“三大改造”,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力争认定5个以上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持续开展“智能化诊断进企业”活动,“上云”企业900家。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丰富拓展“1+n”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推广应用。加快5g网络建设及细分领域应用,建设5g+融合创新示范城市。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引导设计企业嵌入制造业链条。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农机装备、省轴承创新中心建设提质提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高水平举办中欧(x)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加快建设“工业设计之都”。

13.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实施“6+3+x”新型产业专业园区建设行动,建立园区建设、推进、考核机制,加速优质要素资源集聚,提升载体支撑能力。推动“六大产业园”建设提速提质,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

(五)积极融入“双循环”打造双向开放新高地。

14.建设高水平开放通道平台。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完善“四路协同”发展机制,巩固提升开放通道优势。高标准建设自贸区x片区,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出台自贸区x片区制度创新升级版方案,推进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自贸区x片区特色产业链、事项全周期梳理配套制度清单,加快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建设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推动综保区按计划封关运营,申建xb型保税物流中心。提速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编制实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2—2025发展规划。推动航空口岸扩大开放,争取x一类航空口岸扩大开放事项列入x省“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加快机场三期改扩建进程,积极拓宽x国际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大幅增长。积极融入中欧班列体系,加密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建设一批综合物流枢纽和保税仓库,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实现大幅增长。

15.推动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实施外贸企业培育工程,积极申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申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施“洛企出海”行动,支持优势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借力借势x与北京、江浙沪战略合作,实现精准定向招商向高端化迈进。

(六)健全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6.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为建设现代化x都市圈提供强力支撑。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百园增效”行动,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实现产业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工业用地亩均税收15万元。深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伊滨产业集聚区“三区”套合改革,破除制约伊滨经开区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伊滨板块全面发力。鼓励县域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省级研发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县申报第二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

17.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争创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放宽城区落户条件,常驻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探索推进x都市圈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落实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稳妥推进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七)全面实施促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18.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三链同构”。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六大特色产业和富硒农业,实施“五个百万亩”行动计划,创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家。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多种形式,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争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孟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现全市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全覆盖、10万元以上达到80%。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探索农田水利和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管护机制。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19.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健全乡村振兴七大专班工作机制。促进市域内土地指标交易,保障交易收益支持县区乡村振兴。完善返乡入乡创业“引人”“育人”“留人”政策措施,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返乡入乡创新示范区(县)、产业园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落实,稳定完善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帮扶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沟域生态经济扩面提质,持续做好“产业、特色、生态、融合”四篇文章,提升53条、新打造10条市级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年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二、深化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领域改革。

(八)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20.改进和加强代表联络群众工作,出台关于加强代表联络站建设实施意见,开展星级代表联络站创建活动,进一步畅通代表联系群众渠道。坚持和完善向人大代表通报情况和征求意见机制,畅通市人大代表随时提出意见建议的渠道。健全代表反映问题处理反馈机制,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加强和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提高立法与备案审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监督,认真落实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情况制度,推进国有资产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

(九)完善政协协商和统一战线工作机制。

21.制定政协协商工作规则,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深化“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建设,开启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新模式,形成多渠道、广覆盖、更灵便的协商议事格局。完善政协委员履职考核和结果运用机制,健全政协委员退出机制。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应用型政协智库,激励智库专家深度参与政协履职活动。有效破解市县政协基础工作薄弱、人员力量薄弱问题。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建立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沟通联络机制。

(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22.持续深化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继续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选取部分乡镇(街道)作为试点,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逐步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道、县乡联动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制定公布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推进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县级以上政府按照“一级政府只设立一个行政复议机关”的要求,集中行使行政复议职责。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十一)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23.建立健全破产案件府院联动机制,提升破产案件审判质量、执行效率和社会效果。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深入开展专项检察监督和重点案件评查,健全法院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改判、发回重审、指定再审案件的信息通报、跟踪督办、异议反馈制度。推进公益诉讼检察指挥中心建设,形成一体化办案工作机制。全面推开公开听证。配合做好省市县三级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平台建设。引入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加快推进未成年人检察业务集中统一办理。依法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机制。

(十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

24.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组织助推、社会组织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探索推进“智治”与“自治”“法治”“德治”有效融合,提升党建引领和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依托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事项“就近办”“掌上办”“网上办”,不断提高基层治理“含智量”。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自治载体。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畅通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建设智慧化城管系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健全“雪亮工程”网络和运行机制,推进诉源治理。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25.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应急体系能力建设和区域性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建设x市应急指挥平台和豫西应急救援中心。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分级响应和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十三)完善x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制机制。

26.积极融入x文化带建设,参与x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先行区创建,编制《x市x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加强部门协作、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推进x地区x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展示。一体推进x流域重要文化工程建设,建成x非遗展示中心、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精心策划筹办x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系列x文化活动,建设x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打造具有x特色、国际影响力的x文化品牌。开展x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x文化创造性转化专题研究,研究阐发x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十四)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

27.推进x广电传媒集团组建,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组建x文化演艺集团,构建“三院两公司一中心”格局。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推动成立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完善监管规章制度,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制定主业优化方案、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开展文化经济政策落实情况效果评估。加大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建立x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

(十五)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28.深化新闻媒体内部改革,健全事企分开、采编经营分开的运行体制,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和薪酬管理制度。推动新闻单位与相关传媒企业进一步理顺事企关系,健全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实施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构建市县一体化新媒体传播体系。持续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一地一端”建设。健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社区化、社会化建设,加快“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深化提升“书香x”建设,完善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统一管理服务制度和多元化投入运营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城市书房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打造示范性城市书房20座。

(十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29.建设国家级x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成x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全面启动x遗址申遗,积极参与“万里茶道”第二阶段联合申遗工作。争取开工建设汉魏x故城博物馆,确保x博物馆等9个博物馆建成投用,推动xx遗址博物馆等3家博物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推动“东方博物馆之都”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着力整合各类文旅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文化+”,提升文化产业能级,持续办好“两节一会一论坛”,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

四、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十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30.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继续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学位比例,新增公办幼儿园22所,新增公办学位3000个,落实好支持社会力量办园政策。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适应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部署需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工程、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行动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布局建设x大学城,推动x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加强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督导体系。

(十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1.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成市疾控中心提升改造,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国家中医骨伤科、呼吸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量,加强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管理,抓好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开展村医“乡聘村用”改革。完善“健康x”电子健康卡平台,深化三色电子健康码融合,实现就医全程扫码,具备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在辖区内可查询调阅,实现全市居民电子档案信息统一身份认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企业医养结合机制。全面推开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

(十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2.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积极参与全国统筹。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全面做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工作。聚焦“一老一小”,深入推进普惠养老试点和普惠托育服务试点。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养老产品市场提质扩容,发展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建设x养老产业园,加快建设国家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双试点”城市。推行电子社会保障卡,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深化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改革。加快推广电子医保凭证,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一单制结算。配套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政策,加大扶持保障力度。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借助大数据筛选等办法,使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保障。落实财政支持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机制,完成农村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服务设施建设。

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二十)完善x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33.制定实施x市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x市x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扎实开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建设x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带。全面落实河长制,推动“四河五渠”综合治理任务清零。建立沿黄地区国土绿化、水土保持和矿山整治统筹推进机制。争创x滩区“三滩”综合治理试点。落实省域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支持。

(二十一)推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34.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编制完成x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二十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35.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研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多领域低碳试点创建。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探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和区域能评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推进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十三)积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

36.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初始分配和市场化交易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提升垃圾分类覆盖率和准确率,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和分拣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推进快递包装可循环、可降解、易回收。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

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十四)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37.探索上级纪委同下级党委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上一级纪委书记定期与下一级党委书记谈话等监督方式,加强对“一把手”和下级党组织的监督。落实《关于加强各级纪委对同级党委及其班子成员监督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破解同级监督难题。落实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工作办法,健全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机制。推动派驻机构改革向基层延伸,深化市管企业和市管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分管领导定期约谈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制度,完善派驻机构向纪委监委报告工作、主要负责人述职等制度。启动监委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制度。制定实施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方案,选择部分县(市、区)指导开展村(杜区)集体“三资”提级监督试点,指导县(市、区)加强“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

(二十五)深化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改革。

38.健全党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优化议事协调机构,规范职责关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一批鼓励担当作为、关心关爱、容错纠错的典型案例,强化对干部的正向激励。适应实施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x副中心城市建设等任务需要,健全干部流动机制,统筹用好干部资源。巩固拓展机构改革成果,扎实做好职能转变、人员转隶后半篇文章,推进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进一步完善,适时开展机构改革总结评估。全面推行县以下事业单位建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深化提升“x党建计划”,深化党建引领、“四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织密筑牢基层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优化拓展基层服务体系。健全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

(二十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39.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探索实行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深入实施《x英才计划(2020—2025年)》,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探索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团队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对2022年工作要点统筹协调落实。夯实分层推动责任。各专项小组要加强对本领域改革的研究推动,加大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力度。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积极主动协调各方面抓好任务落实。继续实施重大改革攻坚。从工作要点中进一步筛选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事项,由市领导领衔推动,定期向市委深改委报告进展情况,示范带动各级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抓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注重各项改革协调推进,探索开展集成改革试点,加强经验总结、复制推广,激发改革整体效应,为各地深化改革探索路径、作出示范。强化改革宣传引导。加强改革政策宣传解读,注重挖掘先进典型,鼓励基层探索创新,营造浓厚改革氛围。市委改革办要会同专项小组,加强对各项任务的跟踪督察落实,开展改革成效评估,客观真实反映改革成效,及时发现矛盾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报告。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篇二

20xx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认真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xx年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的内容抓好改革工作落实,以“四权同确”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将20xx年我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篇三

当前媒体竞争激烈、传统的广播节目已不再适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改革节目编排、设置,创新制作时尚、另类的电台节目,提高收听率,让节目拥有更多忠实听众,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为县百强县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节目创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占领受公市场,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前提是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节目品位。节目理念要创新主要是树立以下四种理念和意识:

1、“对象”理念和意识。

2、领先理念和意识。

3、变动理念和意识。

4、品牌理念和意识。

节目创新的核心和灵魂是内容创新,节目内容要创新,要遵循前瞻性原则、关注性原则、典型性原则。

在节目延展上创新。

2、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各省市电台网站,借鉴片头、片尾、片花,实现节目包装新颖化;

3、抓住最大电台市场——汽车听众,汽车是电台这个媒体与听众沟通交流的最好载体。

在节目编排形式上创新。

2、新开辟《读报》、《我是女主播》、《吃喝玩乐大搜索》、《每日一招学英语》、《看电影》、《车行路上》等节目板块,,娱乐类节目《麻辣乡音》、《娱乐大巴》、《开心茶馆》继续精化,使节目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赢得更多听众,给广大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赢得了广大听众的认可。

3、把广播服务渗透到节目中,让听众得到最新的信息、较多的知识、有益的休闲。

1、加强主持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召开研讨会,每位主持人根据自己的主持风格定位一档节目,分管局长负责督促落实,节目成型后由局领导班子审听,确保节目质量。

加大电台自创节目的创优力度,打造老百姓心目中的电台主持人形象,以提高广播电台知名度;加强栏目的选题策划和内容包装,在美容饮食、健康养生、衣食住行等方面选好着力点,把电台栏目办得丰富多彩;注重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培训,提高电台员工的整体形象。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篇四

健全完善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做好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提升示范县创建工作和50家民营企业对标提升工作,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市2022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是x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我市2022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坚持“四个聚焦”改革总体思路,围绕实现“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目标,围绕建设现代化x都市圈,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为努力实现“四强两优三争先”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x绚丽篇章赋能加力。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制定出台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施方案,争创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在x集聚。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深化产业园区“亩均论英雄”改革,创新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机制。持续实施“引金入洛”,做好渤海银行在洛设立分支机构,实现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覆盖。加快推动企业上市,争取2家企业上市。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x银行转型升级,稳妥化解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推广普惠金融兰考模式,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重。完善专利资产评估服务,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探索建立数据要素产权管理和市场化交易机制,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2.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研究制定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加强市属企业内部业务板块梳理和子公司整合重组。推进市属企业二、三级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完成国宏集团、旅发集团等市属企业子公司混改项目3个以上。支持具备条件的优势国有企业实施核心业务、优质资产上市,或通过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探索开展分类授权放权、事中事后监管、差异化考核,完成全市国资国企实时在线监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国宏集团深化改革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型发展。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完善市属企业党组织落实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制度文件,理顺党委和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关系。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大范围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持续深化地企合作,全年签约项目(协议)300个以上,金额600亿元以上。

3.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健全完善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做好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提升示范县创建工作和50家民营企业对标提升工作,围绕“四企活动”,持续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建立一站式企业服务云,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年市场主体达到61万家。拓宽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和意见处理反馈机制,建立企业诉求响应智慧平台,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全年减轻实体企业负担50亿元以上。引入第三方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评估。

4.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清理多部门重复审批、变相和违规审批。探索推进都市圈内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依托省统一受理平台,实现100项政务服务事项“x都市圈通办”。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积极推广“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案例,便利市场主体准入准营,企业开办全面实现“一日办结”“零成本”。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和政务数据共享,推广应用“豫事办”“洛快办”app,推广电子认证、“快递+政务服务”,确保不见面审批占比达到92%以上,“一证通办”事项350项以上,“掌上办”事项1800项以上。推进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实现“12345”一个号码服务。进一步优化不动产登记,实现就近受理、跨市县(市、区)域办理、“异地最多跑一次”。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深入推进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区域评估、联合审验等,提升全流程在线审批效率。加快“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和应用,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分领域制定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监管示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研究出台《x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2版)》,构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高标准做好市县营商环境评价,建立营商环境监测服务平台,积极申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和省级营商环境示范试点。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零基预算管理,出台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上线运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全市全覆盖。持续深化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优化税务执法方式,加强部门间涉税数据共建共享,统筹推进非税收入改革。积极申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二)完善x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6.承接落实好省赋予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向x市x市和x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通知》要求,督促指导市直各相关部门持续强化向上沟通对接,争取省直部门在业务指导、设备共享等方面给予后续支持,同步做好权责清单调整、政务服务平台衔接、工作力量充实等各项工作,按规定程序和途径向社会公开公布,确保省政府放权文件中涉及x的244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规定时限内接得住、用得好。抢抓省直部门出台支持x副中心城市建设配套文件中给予x的53条先行先试政策机遇,科学拟定承接实施方案或配套政策,为都市圈联动发展提供动力活力。

7.健全x都市圈内部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引导约束机制,认真细化落实《x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编制都市圈国土空间、综合交通、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都市圈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信息互联互通、归集共享。强化政策协同,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持续推进洛济深度融合发展33条措施落实落地,编制洛济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推动洛平30条、洛三32条落地实施,洛焦联动发展尽快破题,激发调动区域内各类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强力支撑。创新生态保护新模式,推进区域环境污染共保共治。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成立都市圈旅游协作体,打造都市圈文旅品牌。创新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机制,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加快都市圈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加快建设区域公积金一体化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争取省级层面开展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规划编制,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

(三)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8.加快推进自创区建设、深化“三区融合”。突出自创区创新引领示范作用,贯彻落实郑洛新自创区条例,用好促进自创区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措施,出台促进x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文件。优化“一区多园”建设布局,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园区等纳入自创区辐射范围,加快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放大自创区的示范效应。持续深化高新区“三区融合”管理体制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大放权力度,开展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在开放合作、科技创新、产业生态、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升赋能定位。发挥“三区叠加”优势,探索建立制度规则融通创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聚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全链条发展,提升产业规模能级,突出开放创新龙头引领作用。

9.持续健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引育机制。围绕打造“一谷两廊四中心”,启动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完善多层次创新载体,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体系,新建创新平台(载体)30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行业研究院、共性技术平台,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或院士工作站1—2家,联合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3个。加快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10.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推行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技术总师)负责制,争取全省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落实省促进创业投资办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扶持政策。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

(四)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11.构筑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市和各县(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探索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加快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运营好首期规模100亿元的x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制造业“五大攻坚行动”,形成“4+4+x”高质量制造业体系,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引领区。

12.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实施新一轮更高水平的“三大改造”,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力争认定5个以上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持续开展“智能化诊断进企业”活动,“上云”企业900家。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丰富拓展“1+n”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推广应用。加快5g网络建设及细分领域应用,建设5g+融合创新示范城市。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引导设计企业嵌入制造业链条。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农机装备、省轴承创新中心建设提质提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高水平举办中欧(x)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加快建设“工业设计之都”。

13.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实施“6+3+x”新型产业专业园区建设行动,建立园区建设、推进、考核机制,加速优质要素资源集聚,提升载体支撑能力。推动“六大产业园”建设提速提质,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

(五)积极融入“双循环”打造双向开放新高地。

14.建设高水平开放通道平台。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完善“四路协同”发展机制,巩固提升开放通道优势。高标准建设自贸区x片区,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出台自贸区x片区制度创新升级版方案,推进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自贸区x片区特色产业链、事项全周期梳理配套制度清单,加快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建设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推动综保区按计划封关运营,申建xb型保税物流中心。提速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编制实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2—2025发展规划。推动航空口岸扩大开放,争取x一类航空口岸扩大开放事项列入x省“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加快机场三期改扩建进程,积极拓宽x国际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大幅增长。积极融入中欧班列体系,加密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建设一批综合物流枢纽和保税仓库,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实现大幅增长。

15.推动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实施外贸企业培育工程,积极申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申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施“洛企出海”行动,支持优势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借力借势x与北京、江浙沪战略合作,实现精准定向招商向高端化迈进。

(六)健全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6.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为建设现代化x都市圈提供强力支撑。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百园增效”行动,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实现产业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工业用地亩均税收15万元。深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伊滨产业集聚区“三区”套合改革,破除制约伊滨经开区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伊滨板块全面发力。鼓励县域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省级研发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县申报第二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

17.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争创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放宽城区落户条件,常驻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探索推进x都市圈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落实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稳妥推进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七)全面实施促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18.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三链同构”。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六大特色产业和富硒农业,实施“五个百万亩”行动计划,创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家。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多种形式,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争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孟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现全市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全覆盖、10万元以上达到80%。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探索农田水利和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管护机制。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19.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健全乡村振兴七大专班工作机制。促进市域内土地指标交易,保障交易收益支持县区乡村振兴。完善返乡入乡创业“引人”“育人”“留人”政策措施,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返乡入乡创新示范区(县)、产业园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落实,稳定完善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帮扶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沟域生态经济扩面提质,持续做好“产业、特色、生态、融合”四篇文章,提升53条、新打造10条市级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年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二、深化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领域改革。

(八)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20.改进和加强代表联络群众工作,出台关于加强代表联络站建设实施意见,开展星级代表联络站创建活动,进一步畅通代表联系群众渠道。坚持和完善向人大代表通报情况和征求意见机制,畅通市人大代表随时提出意见建议的渠道。健全代表反映问题处理反馈机制,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加强和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提高立法与备案审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监督,认真落实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情况制度,推进国有资产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

(九)完善政协协商和统一战线工作机制。

21.制定政协协商工作规则,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深化“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建设,开启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新模式,形成多渠道、广覆盖、更灵便的协商议事格局。完善政协委员履职考核和结果运用机制,健全政协委员退出机制。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应用型政协智库,激励智库专家深度参与政协履职活动。有效破解市县政协基础工作薄弱、人员力量薄弱问题。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建立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沟通联络机制。

(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22.持续深化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继续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选取部分乡镇(街道)作为试点,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逐步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道、县乡联动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制定公布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推进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县级以上政府按照“一级政府只设立一个行政复议机关”的要求,集中行使行政复议职责。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十一)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23.建立健全破产案件府院联动机制,提升破产案件审判质量、执行效率和社会效果。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深入开展专项检察监督和重点案件评查,健全法院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改判、发回重审、指定再审案件的信息通报、跟踪督办、异议反馈制度。推进公益诉讼检察指挥中心建设,形成一体化办案工作机制。全面推开公开听证。配合做好省市县三级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平台建设。引入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加快推进未成年人检察业务集中统一办理。依法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机制。

(十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

24.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组织助推、社会组织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探索推进“智治”与“自治”“法治”“德治”有效融合,提升党建引领和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依托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事项“就近办”“掌上办”“网上办”,不断提高基层治理“含智量”。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自治载体。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畅通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建设智慧化城管系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健全“雪亮工程”网络和运行机制,推进诉源治理。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25.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应急体系能力建设和区域性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建设x市应急指挥平台和豫西应急救援中心。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分级响应和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十三)完善x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制机制。

26.积极融入x文化带建设,参与x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先行区创建,编制《x市x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加强部门协作、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推进x地区x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展示。一体推进x流域重要文化工程建设,建成x非遗展示中心、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精心策划筹办x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系列x文化活动,建设x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打造具有x特色、国际影响力的x文化品牌。开展x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x文化创造性转化专题研究,研究阐发x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十四)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

27.推进x广电传媒集团组建,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组建x文化演艺集团,构建“三院两公司一中心”格局。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推动成立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完善监管规章制度,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制定主业优化方案、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开展文化经济政策落实情况效果评估。加大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建立x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

(十五)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28.深化新闻媒体内部改革,健全事企分开、采编经营分开的运行体制,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和薪酬管理制度。推动新闻单位与相关传媒企业进一步理顺事企关系,健全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实施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构建市县一体化新媒体传播体系。持续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一地一端”建设。健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社区化、社会化建设,加快“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深化提升“书香x”建设,完善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统一管理服务制度和多元化投入运营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城市书房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打造示范性城市书房20座。

(十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29.建设国家级x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成x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全面启动x遗址申遗,积极参与“万里茶道”第二阶段联合申遗工作。争取开工建设汉魏x故城博物馆,确保x博物馆等9个博物馆建成投用,推动xx遗址博物馆等3家博物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推动“东方博物馆之都”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着力整合各类文旅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文化+”,提升文化产业能级,持续办好“两节一会一论坛”,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

四、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十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30.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继续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学位比例,新增公办幼儿园22所,新增公办学位3000个,落实好支持社会力量办园政策。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适应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部署需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工程、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行动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布局建设x大学城,推动x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加强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督导体系。

(十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1.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成市疾控中心提升改造,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国家中医骨伤科、呼吸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量,加强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管理,抓好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开展村医“乡聘村用”改革。完善“健康x”电子健康卡平台,深化三色电子健康码融合,实现就医全程扫码,具备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在辖区内可查询调阅,实现全市居民电子档案信息统一身份认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企业医养结合机制。全面推开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

(十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2.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积极参与全国统筹。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全面做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工作。聚焦“一老一小”,深入推进普惠养老试点和普惠托育服务试点。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养老产品市场提质扩容,发展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建设x养老产业园,加快建设国家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双试点”城市。推行电子社会保障卡,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深化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改革。加快推广电子医保凭证,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一单制结算。配套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政策,加大扶持保障力度。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借助大数据筛选等办法,使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保障。落实财政支持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机制,完成农村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服务设施建设。

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二十)完善x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33.制定实施x市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x市x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扎实开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建设x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带。全面落实河长制,推动“四河五渠”综合治理任务清零。建立沿黄地区国土绿化、水土保持和矿山整治统筹推进机制。争创x滩区“三滩”综合治理试点。落实省域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支持。

(二十一)推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34.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编制完成x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二十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35.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研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多领域低碳试点创建。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探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和区域能评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推进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十三)积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

36.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初始分配和市场化交易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提升垃圾分类覆盖率和准确率,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和分拣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推进快递包装可循环、可降解、易回收。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

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十四)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37.探索上级纪委同下级党委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上一级纪委书记定期与下一级党委书记谈话等监督方式,加强对“一把手”和下级党组织的监督。落实《关于加强各级纪委对同级党委及其班子成员监督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破解同级监督难题。落实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工作办法,健全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机制。推动派驻机构改革向基层延伸,深化市管企业和市管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分管领导定期约谈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制度,完善派驻机构向纪委监委报告工作、主要负责人述职等制度。启动监委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制度。制定实施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方案,选择部分县(市、区)指导开展村(杜区)集体“三资”提级监督试点,指导县(市、区)加强“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

(二十五)深化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改革。

38.健全党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优化议事协调机构,规范职责关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一批鼓励担当作为、关心关爱、容错纠错的典型案例,强化对干部的正向激励。适应实施x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x副中心城市建设等任务需要,健全干部流动机制,统筹用好干部资源。巩固拓展机构改革成果,扎实做好职能转变、人员转隶后半篇文章,推进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进一步完善,适时开展机构改革总结评估。全面推行县以下事业单位建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深化提升“x党建计划”,深化党建引领、“四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织密筑牢基层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优化拓展基层服务体系。健全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

(二十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39.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探索实行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深入实施《x英才计划(2020—2025年)》,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探索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团队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对2022年工作要点统筹协调落实。夯实分层推动责任。各专项小组要加强对本领域改革的研究推动,加大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力度。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积极主动协调各方面抓好任务落实。继续实施重大改革攻坚。从工作要点中进一步筛选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事项,由市领导领衔推动,定期向市委深改委报告进展情况,示范带动各级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抓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注重各项改革协调推进,探索开展集成改革试点,加强经验总结、复制推广,激发改革整体效应,为各地深化改革探索路径、作出示范。强化改革宣传引导。加强改革政策宣传解读,注重挖掘先进典型,鼓励基层探索创新,营造浓厚改革氛围。市委改革办要会同专项小组,加强对各项任务的跟踪督察落实,开展改革成效评估,客观真实反映改革成效,及时发现矛盾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报告。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篇五

县社理事会主任、党组书记石浩同志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根据《合浦县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我社综合改革工作的落实进行深入指导,多次在大会小会上强调供销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对合浦供销系统进行高度整合,积极协调县各有关部门关系,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我县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篇六

我镇将切实贯彻落实改革要点,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领导,严格贯彻。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每项改革有人管,明确分工任务;

3.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发展目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摒弃腐朽观念,鼓励领导、干部大胆改革,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在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不断激发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篇七

深入推进人口计生“点金富家”和“暖家帮扶”行动,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社会救助长效机制。

1、积极实施“点金富家”项目。2020年,我委按照创新人口计生“生育关怀”工作机制要求,自筹资金,计划分三年时间,为全县100户有主动创办种植、养殖等致富项目并先行自筹资金搭起项目框架的计生困难家庭无偿提供0.5-1万元政策资金帮扶。2020年帮扶23户计生困难家庭,共发放帮扶资金14.1万元;20xx年帮扶38户计生困难家庭,计划发放帮扶资金13万元,第一批已发8.4万元。一是存在问题。该项目所需资金目前是计划生育公益金中一部分,我委自筹一部分,尚未完全纳入县财政预算,因资金有限致帮扶面不大、帮扶度不够,2020年可能因资金的问题导致这项工作不能如期实现。二是建议。县政府要将该项目帮扶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拨给项目所需专项资金,确保“点金富家行动”深入持久的开展;各镇党委、政府要积极做好项目户跟踪服务工作,县农委等相关部门要在技术上给予项目户最大政策支持,确保项目户实现致富的目标。三是下半年工作安排。继续做好项目户的跟踪服务指导,加大资金使用评估,筹集并落实第二批项目资金。

2、扎实推进“暖家帮扶”行动。重点解决我县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简称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实际困难,及时兑现省特别扶助政策,对年满60周岁人群提供养老政策保障服务,为农村、城市无业的扶助对象缴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保额500元的家庭成员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及家庭财产损失综合保险,对有再生育意愿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给予资金上的扶持,联合住建局提供城镇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联合教育局为残疾独生子女提供免除高中阶段学杂费、入院校就读补贴50%学费及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助的保障,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政策扶助家庭。一是存在问题。目前部门联动、综合实施扶助保障不够。二是建议。要以县政府牵头,对各部门的优惠政策、救助保障范围进行梳理整合,统一出台文件进行规范运作。三是下半年工作安排。进一步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政策人群调查核实,切实把各项保障有效落实到位。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篇八

切实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全乡深改工作。一是创新形式强化学习效果。统筹村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会、群众院坝会,进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充分运用简报、信息、网络等各种媒体,发现、总结、推广学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引导党员干部,努力形成学习先进、争当优秀的良好风气,营造浓厚的学习贯彻氛围。二是狠抓学习提升贯彻力度,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坚持丰富载体学,充分发挥好“三会一课”、农民夜校、主题党课、职工会等学习宣讲平台;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切实把全乡党员干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上来,全面提升贯彻执行力。三是立足工作确保贯彻实效。坚持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实现五龙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的重要指南,不折不扣地将十九大精神落到工作细处,紧盯管党治党、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重点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确保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报告篇九

加大政策宣传,加强舆论监督,激发职工的维权意识和唤醒企业的重视与责任,扩大制度影响力;完善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流程及实务,推进住房公积金缴存强制执行的司法合作,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将更多群众纳入建缴,增加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量。

2、完善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

围绕我市经济大局,完善房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合理配置资源,探索拓宽使用范围,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效能,发挥住房公积金政策优势,保障首次购房,支持改善性购房,禁止三次贷款购房,发挥政策功能推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同时逐步削减债务规模,消化存量借款,存贷率逐步回归正常比值,保持资金使用率稳定可控,预计到20xx年,彻底消除我市住房公积金资金流动性风险。

3、构建管理体系,保障工作有序运行。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新的工作要求梳理风险点、预警机制并落实相应的流程制度,明确各类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建立风险管理的持续与改进机制,保证风险控制的有效落实;建立科学的分析决策体系,从机构、职责、制度方面完善业务管理决策体系,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决策科学、执行有序、效果明显。

4、加快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升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建立全市住房公积金业务数据集中互联,完善网上办理住房公积金业务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工作全面发展。加快推进与市政大数据平台的接入,实现与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业务管理效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