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项目实施方案(模板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11:00:08 |
  • zdfb |
  • 7页

方案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或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步骤和计划。制定方案时,我们还需要考虑长期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注重综合效益。探索创新的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篇一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在邮电通信行业、信息产业领域,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发轫于19__年,在抗战时期交通部邮政总局原址上开办邮政人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先后举办西南邮电分校、重庆邮电学校和重庆电信学校;19__年由国务院命名为重庆邮电学院;19__年成为当时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20__年由原信产部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部市共建。近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加强建设,加快发展,20__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20__年成为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占地3800亩,校舍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电子)图书250余万册,建成新一代数字化校园,2万余台微机联网运行。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在职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教授等正高级职称160余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近400人,24位博导,400余位硕导,外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英国、加拿大、美国、波兰、印度等国20余名院士及100余位知名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由于建校时中心食堂设计规模较小,占地面积不足,以致现在食堂紧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深入发展,学校办学规模难于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办学需求却日益增长,供需矛盾必须得到解决,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标本兼治",通过多元化渠道,引入资金,扩建校园,将是重庆邮电大学办学史上一次改革方式的重大突破,此举必将拓宽重庆邮电大学的发展的空间,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第二章项目概要。

2.1项目名称。

重庆邮电大学中心食堂扩建项目。

中心原食堂地址,占地约为700平方米,建造为更加规范的餐饮服务性建筑。

2.3建设规模及内容。

认真规划,在食堂原址之上新建3层,建设各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000多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学生食堂以及配套的其它辅助设施,如:校园通道,绿化工程等。

2.4项目法人及法人代表。

项目法人重庆邮电大学。

3.1现状分析。

重庆邮电大学注重科学的定位,明确培养目标,针对市场需求办学,广泛联系企业,加强职业指导,实现了高就业率。就业率以及继续深造率稳定居高,某些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而且招生人数也是历年呈现增加的趋势。

3.2重庆邮电大学中心食堂现状。

(1)我校发展形势喜人,由于学校位于重庆主城区,新建食堂费用过大,只能对原食堂进行扩建,在原食堂基础上新建三层。校区现有人数20000人左右,而食堂面积不够,每到开放时间,都会人满为患。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基础条件的不足,学校需要重新建设食堂。

(2)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服务,学生食堂的'管理与服务工作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食堂扩建工程就是基于以上背景提出的。

4.1建设规模。

根据学校教学和后勤服务需要,主要建设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各种建筑物,项目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

4.2主要建筑规划控制指标。

1)学生食堂(内含教工餐厅):四层,按4500规模、满足2400人同时用餐规划;。

2)生活服务用房和后勤服务用房及设施:面积100平方米;主要有开水房,浴池等公共设施。

本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自20__年11月至20_年5月,共6个月。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2、20__年11月至20__年12月,规划编制,完成可研报告;。

3、20__年12月至20__年12月中旬,分批清理原食堂内设施,并转移;。

4、20__年12月,施工图设计及审查批准;。

5、20__年1月,施工招标;。

6、20__年1月至20_年4月,房屋建筑及配套设施施工;。

7、20__年5月,工程收尾及竣工验收。

第六章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资金筹措如下:。

1、申请国家专项资金200万;。

2、省市专项资金200万;。

4、向银行申请贷款200万元。

5、项目建设期为6个月,建设资金按每月16%的比例投入。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1、通过研究表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点。

是人才的竞争,党中央,国务院上个世纪来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使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华北科技学院校园扩建项目是合理配臵教学资源,完善扩大教学规模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完善办学规模和教育设施,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2、项目建设场址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质稳定,外部水、电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建设条件。

3、项目的生源丰富,项目建设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项目本身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7.2建议。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及结论,建议上级领导机关和投资单位尽快批准项目实施,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扶持,使项目早日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篇二

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等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xx—20xx年)的通知》(皖政办〔20xx〕8号)、《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以及《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阜阳市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xx-20xx)的通知》(阜政办秘〔20xx〕16号)等文件精神,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通过加强智慧学校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20xx年,以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为重点,实现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

(一)建设支持远程互动和本地互动的智慧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二)建设支持智能推送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智慧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开放式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

(三)提高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一)把握时间节点,制定好时间表和线路图。按照全省统筹安排,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拟建设智慧课堂项目学校保证原在线课堂项目运行良好,网络带宽达标;新增教学点准备好专用教室和相应的基础设施。省统一招标结束及合同签订后,县市区配合施工单位统筹安排施工进度,制定施工线路图,保证按时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二)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安排专门人员,实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县市区教育局安排专人负责协调解决施工进程中的问题,并于每月26日前向市教育局报送建设进度表。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除全程监督施工进展外,要随岗学习,为后期的运行维护奠定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教育局成立协调小组,负责各地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抓好项目具体实施和教学应用。各县市区财政局统筹和保障省拨经费和县市区配套经费的支出和资金监管。

(二)加强互联互通。落实学校联网攻坚行动,为教学点提供基础网络保障。应用好省级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学校与省级两平台互联互通。

(三)加强应用培训。采用网络研修、线上线下相结合、骨干集中培训等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对教师智慧学校应用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备课教研等。以乡村教师教学信息化应用竞赛、在线课堂教学评比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四)加强督导评估。将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智慧学校建设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依据,促进智慧学校建设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本方案由阜阳市教育局、阜阳市财政局负责解释并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篇三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64人,学生大多为农村孩子,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学生的家庭藏书量及其有限。中心校有教职工__人。班主任教师虽然敬业但素质一般,科任缺乏特色教师,不具备创建艺体特色的条件。多数教师不能主动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面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教师的不断提高拓展途径”的原则,将创建书香校园作为我校创办特色学校的突破口,使学校在凸显基础扎实、亮点纷呈的办学理念的同时,张扬办学个性,创办具有我校特色的书香校园。

二、特色定位。

1、校园环境充满书香。包括学习环境和休闲环境,让师生在成长中学习,在休闲中学习。

2、师生气质充满书香。通过营造读书环境、氛围,开展读书活动,让全校师生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培养树立师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具有儒雅气质的师生。

3、展示有特色的读书成果。

三、创建实施时间:20__年3月—20__年1月。

四、特色管理。

1、成立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保证此项工作的顺畅执行。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组员:各班班主任。

2、大力宣传创建书香校园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和对学生、教师的发展的重要性,让书香校园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师生甚至家长的心中。

3、实施人文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健全奖励制度鼓励、定期举办读书讲座、开展教师学生读书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师生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持久的读书热情。

4、用教育科研指导书香校园特色建设。开展校本课题《小学生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培养的研究》,通过研究,集中力量突破特色建设中的难点,使我校的书校园特建设能具有前瞻性和一定的理论高度。

五、具体实施办法。

(一)创设书香环境,营造读书氛围。

1、在校园内布置与我校校本课程相得益彰的古诗文壁画,用图文结合的古诗文向学生展示灿烂的古代文化,吸引他们去解读每首古诗的典故、每幅图画的内涵,充分利用学生的随意注意,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能学习、积累。

2、在各个教室开设开放式图书角,由学校图书室定期更换图书,学生自己填写借书、换书记录,完全实行自主管理。墙上的名言和书架上的鲜花相得益彰,花香伴着书香,让读书更加自由、惬意。

3、布置舒适、优美的教师阅览室,让读书成为享受。教师读书是创建书香校园的关键,只有丰富教师的内涵和底蕴,学生读书才有正确的向导,才能让学生读得深刻。把教师阅览室办成集教师休闲、沙龙研讨、读书交流的综合场所。

4、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古诗文,墙壁上刻有励志古训和古诗文,绿树成荫,花木繁盛,可供师生在这里读书、交流,将成为我校创建书香校园的浓重一笔。

(二)实行书香引领,引发读书情趣。

1、每月举办一次读书讲座,本校教师讲座和购买光盘相结合,本校讲座注重结合学校实际、贴近学校生活,以好书推荐、读书指导为主;把央视的《百家讲坛》和《子午书》等优秀栏目推荐给师生,提升师生读书品位。

2、开办校级和班级两个层次的读书板报,校级由教师轮流负责,班级由学生自主办报。利用板报交流师生的读书体会,增强学校的读书氛围。

3、每学年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学习至少两本书,学习形式采取校长提前学习利用集体学习时间采取讲座与体会相结合的形式带领教师共同学习全书学习结束后每位教师写出学习体会—校长阅读每位教师的学习体会,总结。

4、每个班级每月办一期读书手抄报,报刊规格、名称与内容要符合学生年段特点,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评选。优秀班和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5、开辟校园图书交易市场,让学生以书换书,既增加了学生的读书量,又减少了买书的支出,同时也符合“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读书心理。

(三)搭建书香舞台,展示读书成果。

1、每学期举办一次四、五年级读书知识竞赛,初赛采取笔试,学生全员参加,决赛采取口答的形式,根据初赛成绩按比例选取学生参加,决赛时将向全校学生展示,让学生看到身边的榜样,激励全体学生的读书热情。

2、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师读书活动,教师全员参加,活动形式视情况而定,学校对读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考核加分。

3、举办校园读书节活动,团体展示与个人展示相结合,通过读书节活动,总结推广书香校园建设中的经验,查找不足,及时调整我校的特色学校建设工作。

4、举办“成语故事表演赛”“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配画展”手抄报等活动,把读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让读书充满乐趣。

以上方案将在工作中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做好我校的书香校园创建工作。

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篇四

根据区教育局勤俭办公布的粮、油中标单位,我校先逐个了解中标的单位的食品来源、生产方式、食品的价格等,然后与中标单位进行沟通和洽谈,并到中标单位进行实地考查,这些准备工作为我校顺利选标打下基础。

在先前了解的基础上,学校召开校长会,各位领导将了解的情况以及个人的想法逐一交流,经过讨论研究,大家一致同意选用溧水区和风镇沙塘庵的米及菜及送公司的油和生鲜食品类(蔬菜、猪肉、禽、蛋、水产及豆制品等)作为我校食堂的食材。分管食堂校长及主任与这几家中标单位商谈食品的质量、食品的价格、配送的方式、付款的方式、合同的签订等注意事项,对合同的文本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并得到双方的一致认可,然后再将具体情况上报一把手校长,由校长进一步的去审查,最后再由校长代表学校与这几家中标单位逐一签订合同。同样,调味品等日杂品和早点也进行了同样做到规范操作,严格程序的签订相应的合同。

我校在统计需要的物品后,以采取电话的形式通知配送单位提供本校的食品的需求量,配送单位得到信息后,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向我校提供优质、新鲜的食品。同时配送产品还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提供相应的质量检验报告。未列入生产许可目录的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我们明确要求生鲜食品类(蔬菜、猪肉、禽、蛋、水产及豆制品等)的配送时间为每天早上6点半之前,配送单位必须备有“配送专用车”凭“专用通行证”进入学校。其余食品原料视我校的具体需求进行配送,但都要确保食品新鲜、优质、安全可靠。尽量不配送一些容易引发群体性中毒的食品,如马铃薯、四季豆等。

我们还要求配送的食品价格应低于市场的零售价,对于质量疑是有问题的食品坚决不用并及时退货,更换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食品同时提出警告,连续出现两次类似的问题取消配送资格。要求配送单位不得强制向学校配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食品,对出现有关质量的问题按合同相关事宜进行处理。

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篇五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27号)精神,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出如下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27号)要求,深入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学校体育两节双提高工程”(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一节特色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水平,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完善课余训练和学生竞赛体系,提升学校体育工作保障水平,加强体质监测和课业评价,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领域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坚持健康第一宗旨,提高思想认识。体育和健康教育是人的生存、生活最基本的教育需求,应将其置于育人之本的位置和“健康第一”的高度,提高认识,充分重视,优先发展,贯穿始终。

——坚持遵循育人规律,大胆改革创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探索推进课余训练课程化,竞赛活动教学化。

——坚持两个导向原则,强化政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问题出发,补课时师资不足短板,调教学方法内容结构;坚持目标导向,以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锐意改革,大胆实践。

——坚持三数并举策略,逐级组织落实。秉持“底数清、路数明、招数高”的三数并举策略,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逐级推进,逐级落实,周密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考核监督。

2020年的主要工作目标:全区100%的中小学校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100%的中小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体育课程标准;100%的中小学校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其中包括每周一节体育特色课,足球特色学校要保证至少两节足球特色课)为主要形式,确保100%的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100%的中小学校配齐体育与健康教师;90%以上的学校形成以“一校一品”“一人一项”或“一校多品”“一人多项”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文化品牌;100%的中小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100%的中小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综合运动会或体育节;普通高等学校基本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90%以上的体育与健康教师经过培训和继续教育适应工作需要;体育专业师范类教育水平和毕业生素质明显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及教学延伸活动质量显著提高;学校、旗县(市、区)、盟市、自治区四级体育竞赛活动机制进一步规范;学生、教师、学校、地区四级学校体育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实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总体目标。

(一)逐学段增加体育课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为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期保障机制,切实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和质量,从20xx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中逐步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工作;2017年,各学段至少增设一节体育课;到2020年,各学段全面实现每周五节体育课。

统筹零散时间系统组织教学。各地各校要统筹现有体育课时和在校期间零散体育锻炼时间,将校内有关体育活动、竞赛、课间操、大课间、课余训练等零散的时间,化零为整,系统安排,代之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呈现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多班集体教学或活动课。同时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逐步(20xx-2020年)和阶梯式(小学-初中-高中)发展为有课程计划、有教学大纲、目标、考核等内容的课程体系。

逐学段逐年度落实课时要求。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本地本校师资、课时、场地等条件,从小学学段开始逐步增加体育课时数。即1-2年级由每周4节增加到5节,3-9年级由每周3节增加到5节,10-12年级由每周2节增加到5节。高等学校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将锻炼时间、质量与学分挂钩,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或文体课(活动)。幼儿教育阶段和小学低年段要率先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活动课)。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学生顶岗实习期参考高中课程要求,制定并实施学生体育锻炼计划。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新增设的体育课要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授课方式可以采取多班级授课、年级授课、专项授课等多种形式。授课内容以集体项目、团体活动、技能教学、体能素质为主,可以与大课间活动、课余锻炼、兴趣活动内容相结合。新设的授课内容要与原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互补充,并逐步过渡成为有教学计划、有教材教案、有考核验收的完整课程体系。

合理保证课时师资场地需求。要充分调动在职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合理安排课程,发挥其学校体育教学主力军的作用。可以采取行政人员、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兼职、顶岗、助教,多种方式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聘请专业教练、专业团队入校助教,开展各类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体育课程和活动;可以采取共用学校附近公共体育设施,分段分区利用场地,多种途径解决场地不足等问题。

(二)推广每周一节特色课,推动各项目全面发展。

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增设的体育课时,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校内外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学校体育技能特色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到2018年,各盟市50%以上的学校形成“一校一品”和“一人一项”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态势,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至少保证两节足球特色课;到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形成“一校多品”“一人多项”的学校体育育人模式。

全面推进校园足球工作普及深入。坚持育人宗旨,遵循足球规律,深入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校园足球工作三年推进计划》,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推进自治区校园足球普及工作。加大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强化足球文化和技能课堂教学,丰富发展足球“4+1”联赛活动,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足球特长学生升学成才的直通车。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保证每周至少两节足球特色课,积极开展班级间、年级间竞赛活动,培育和发展 “校长杯”校园足球文化。

大力推动各类体育项目协调发展。推广借鉴校园足球工作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课程教学,打造竞赛平台,坚持特色引领,遵循体育规律,营造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校园体育工作新局面。下大力夯实田径、体操等综合项目基础,持续推进篮球、排球、毽球等集体项目,广泛开展网球、搏克、武术等优势项目。积极推进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群众性、基础性项目及冰雪、沙地运动等特色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科学推进课余体育训练课程化进程。各级各类学校要在体育普及教育基础上,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专项因材施教,专业系统施训,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奠定成才的基础。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升华,要坚持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系统制定教学训练计划,科学组织教学训练活动。各校要通过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联合体校、俱乐部,加强专业指导,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运动学校要在推进课余训练课程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打造“一校一品”校园体育品牌文化。各校应根据本校师资和场地等实际,选择田径、球类等基础项目,跳绳、武术等群众性体育项目,速滑等冬季项目作为本校特色体育项目,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教学训练工作,发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学校文化的标志品牌。可采用40%的课时用于必修基础技能教学,40%的课时用于学校特色技能教学,20%的课时用于学生其他自选项目教学等方式,科学处理好基础技能与特色项目、体育锻炼与课余训练、学生个性与群体共性的关系,推进“一校一品”工作科学发展。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水平。

各地各校要坚持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导向,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提高,创新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创新考核办法,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到2018年,各盟市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合格率要达到100%,其中优秀率达到30%以上,地方和校品课程到位率要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执行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合格率均达到100%,优秀率均达到70%以上。

丰富发展创新课程内容。严格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丰富和发展地方和校品课程。要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运动技能学习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教学与锻炼相辅相成。关注学生体质和能力差异,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和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校要精细设计、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拓展体育教学的响应半径。高等学校要根据学校和专业实际,为学生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和学分,开好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支持区内高等学校发挥专业优势,牵头组建运动项目教学或工作区域联盟。支持引导区域内中小学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提升区域内体育教学水平。

竞赛活动规范化教学化。加大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建设力度,并逐步向规范化、常态化、教学化、多元化发展。严格执行教育部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完善竞赛选拔机制,多种途径提高训练专业化水平,畅通学生运动员成长的渠道。学校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旗县(市、区)要组织区域内校际体育单项竞赛,每年至少举办一届综合运动会;盟市要培育本地优势和特色项目,坚持开展区域内县际单项赛事,每两年至少举办一届综合运动会;自治区要在整合各类赛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区内和省际间的各项竞赛活动,每三年定期举办全区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构建学校、旗县(市、区)、盟市、自治区四级相互衔接的竞赛体系。努力推进竞赛活动教学化进程,将育人宗旨和教学理念厚植于竞赛活动,将赛场内外作为重要的课堂,教授规则、裁罚和技术知识,传递团队合作、勇敢顽强的体育精神,引导球迷、志愿者、拉拉队、解说、新闻等延伸文化。

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接轨国际现代体育理念,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创新、共享体育教学资源,增强体育教学内涵和引力。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教研机构或学校设立全区或区域性学校体育研究基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学校体育科学化水平。支持和鼓励各地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支持和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支持和鼓励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开展区域间和跨省青少年体育的合作活动。

(四)强化培养培训考核,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体育是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学科,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各校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从加强培养、保证待遇等方面入手,切实维护体育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到2018年,各盟市要全部配齐学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率要达到100%;到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师合格率要达到100%,优秀率达到50%以上,高等学校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优秀率要达到70%以上。

补齐配强体育专业师资人员。各地要利用现有政策和渠道,按编制和课时的有关标准和核定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教师和教研人员编制,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保证体育教研活动发挥平台优势。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和考核兼任体育教师,填充学校体育专业空隙,提高体育教学专业水平。

办好体育专业培养合格教师。努力满足我区学校体育事业发展需求,打造高水平体育学科专业,培养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后备力量,重视和支持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体育教学部门和队伍建设。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向,改善师范类体育教育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高校生源结构,增加学生入校助教、见习、实习周期,努力提高本科段和研究生段的教育质量。引导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区输送思想和专业过硬、理论和实践能力合格的优秀体育教师。

强化在岗教师培训考核工作。加强全区体育教师师德和体育专业道德建设,增强职业荣誉感,坚定理想与信心。结合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细化培训方案和考核办法,组织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考核工作。继续加大自治区体育名师培养计划实施力度,着力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教师、体育名师等专业领军教师。实施自治区学校体育分项专业资格等级考核计划,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教练员、裁判员、营养师、康复师等级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

保证和提高教师各方面待遇。各地各校要加快推进竞赛活动教学化,课余训练课程化的进程,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内容,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计入课时待遇和绩效工资。要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高等学校要针对体育教学、科研、实践的学科特点,完善体育专业课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服装费标准。

(五)注重评价机制建设,深化体育考试制度改革。

认真落实教育部《学校体育三个办法》,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深化体育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激发学校体育发展的内源动力。到2018年,自治区建立完成高等学校和盟市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各盟市建立完成高中、初中、小学和学前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

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设置中考体育考试内容,努力提高考务工作水平,科学确定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纳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中阶段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教育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普通高考体育测试办法》,提高体育技能考核要求。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和在校期间的培养。

将体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严格执行《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深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有效。依据《国家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突出过程管理,全面评价学生出勤、课堂、知识、技能、体质、锻炼、活动等各方面情况,利用网络等平台监测、监控、公示各地体育课质量。

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对政府的考核。针对县域内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机构、教研力量的匹配、教师队伍建设、围绕区域内各校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教育质量、保障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各级体育工作示范校、各类体育项目特色校创建情况,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等群体性活动组织开展情况,科学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对各级人民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对于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削减挤占体育课时的行为,实施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和查处有关学校和属地政府的责任。

(六)夯实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障机制和体系建设。到2018年,各盟市学校体育设施配备率、工作经费到位率、运动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完成率要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保障机制全部到位,保障条件明显提高,满足学校体育工作需要。

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标准化。各地要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把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学校建设标准、设计规范,充分利用多种资金渠道,既要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又要确保设施设备安全和学生身体健康。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

建立稳定的体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学校体育给予倾斜。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学校要保障体育工作的经费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

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各地各校要建立学校体育运动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科学妥善分类管理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对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并进行经常性的风险排查。增加体育课程中安全教育比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积极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盟市和旗(县、区)要把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学校、教师的目标责任制,加强领导、强化统筹,落实责任、有力保障。同时要找准影响本地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并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要进一步健全本级学校体育工作管理部门的机构和职能,配足配强工作人员。

本实施方案包括 “学校体育两节双提高工程”的专项督导,由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牵头负责。要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逐级督导,逐级验收。《自治区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另行印发。

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篇六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发展学校体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各市县政府、各部门不断出台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要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保证课程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调动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统一基本标准,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得到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和监测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教体结合、充满活力的海南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一)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增强体质、培养兴趣、提高技能、促进智力发展的目标导向,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执行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合格率均达到100%,全面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全面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完善体育课程。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我省的有关规定,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市县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小学每周不少于4节体育课,初中每周不少于3节体育课。普通高中要按照《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要求,保证体育必修课程的11个学分。特殊教育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规定,保证相应的体育课程课时。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一年级开设不少于72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二年级开设不少于72学时的体育选修课,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开与职业生涯有关的水上运动、野外运动和防卫运动等系列中的某一项为相关专业学生的体育限选课。高等学校要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同时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选修课。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要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体操等基础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有效开展游泳、帆船、帆板等水上运动项目和围棋、象棋等智力运动项目。要努力挖掘整理海南民族民间体育来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建立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依据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因地因校制宜,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促进有效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省直有关单位和各市县政府要支持高等学校牵头组建运动项目全国教学联盟,为中小学开展教改试点提供专业支撑,促进中小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依托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全国学校体育研究基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学校体育科学化水平。

强化课外锻炼。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结合实际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广泛开展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重视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组织学生做广播体操或开展其他体育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应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寄宿制中小学(含中职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中职学校和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职业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注意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和学生冬季长跑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各市县政府要组织开展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创建活动,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

(二)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充分发掘资源,广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各市县政府要形成完善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

开展课余训练。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坚持教体结合,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妥善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各级教育、文体部门要完善大、中、小学与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优秀体育人才相衔接的选拔、训练机制,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优秀运动队”双轨并行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加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试点市县(区)的建设力度。

完善竞赛体系。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建立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年级、班级体育比赛,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要制定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构建校、县(市、区)、省三级竞赛体系。各市县政府要在整合赛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构建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区域内竞赛活动,定期举办综合性学生运动会。全省学生运动会每年举办1届,省直有关单位要联合制定体育竞赛规程,开展跨区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推动校园足球蓬勃发展。通过完善竞赛选拔机制,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

(三)增强基础能力,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基础能力和保障水平,到2020年,各市县政府要全部配齐学校体育教师,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备率、工作经费到位率、体育教师培训率、运动伤害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完成率要达到90%以上,建成较为完善的学校体育工作保障体系。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长期致力于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心。各市县政府要利用现有政策和渠道,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需要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办好省内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逐步扩大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中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补充体育教师的力度。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传统体育项目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顶岗支教置换活动等途径,着力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重点提升乡村体育教师、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教师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水平。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高等学校要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齐体育教师,不断完善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及相关学校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充分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把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中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力度,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推动全省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标准,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装备。各市县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各市县政府要建立与体育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学校体育给予倾斜。全省各级教育等部门要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在体育基础建设、体育资源社会购买服务、体育训练和比赛、学生运动队员营养改善和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学校要保障体育工作的经费需求。各市县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中要保证体育发展的基本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建立学校体育器材补充机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建设纳入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项目规划,合理配置体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区域内体育均衡发展。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省直有关单位和各市县政府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的指导和监督,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运动伤害预防、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完善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制定校内外体育活动和竞赛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学校体育活动意外伤害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学校安全管理问责机制。加强对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各学校要制定和实施体育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加大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力度,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要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并及时维护,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鼓励市县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各市县政府要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加深同港澳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合作,加强学校体育国际交流。

(四)加强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认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精神,到2020年,我省要建立完成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市县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完成高中、初中、小学和学前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准确率、合格率要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完善考试评价办法。省直有关单位要研究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体育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初中毕业升学总分。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测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体现人文关怀。

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各市县政府要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每年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及时上报并纳入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同时在学校内部公布,并将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学生家长反馈。省教育厅每年对各市县政府、各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进行抽查复核,并将结果通报全省。鼓励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体育课质量进行监测、监控,并对开展情况进行公示。

实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各市县政府、各学校要按时上报学校体育工作情况,并将所报情况进行公示。重点报告和公示学校体育课开课率、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和上报等情况。各学校利用公告栏、家长会和校园网等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省教育厅要适时公布各市县政府、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学校体育工作相关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管理责任,找准影响当地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认真履行发展学校体育的职责,将学校体育发展纳入本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体育领导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工作方案,并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加强体育制度建设,为推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深化体育综合改革。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学校体育发展。体育部门要把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在技术、人才、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编制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采取措施破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紧缺问题。校长是所在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二)强化考核激励。

各市县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各市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教育督导评重要估内容,研究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并将督导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告。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加强学校体育督导检查,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省教育厅要会同省直有关单位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

(三)营造良好环境。

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认真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要求、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加大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篇七

以《河南省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表》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逐步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为目标,以加大投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期的努力,使学校环境和条件更加完善,技术装备全面达标;教师队伍配备整齐合理,专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教育内涵得以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校园更加平安和谐,力争步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先进行列。

具体目标:

(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使教育教学仪器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标,使学校布局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专用教室建设更加规范、标准,校园环境更加优雅整洁,学校文化建设品位得以提升,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二)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把强化学校管理作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法治校,实施科学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三)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整体素质全面提升。通过外出学习和校本研修,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三、具体规划。

(一)具体规划。

学校3月新置液晶电脑20台,专用教室建设更加规范、标准,教育教学仪器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标。力争到20__年底,完成操场的改建工程,新建厕所全面竣工。

(二)阶段推进目标。

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从20__年2月底启动,至20__年12月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__年2月)。

1、对照标准化初验结果,查找问题。

第二阶段(20__年3月—20__年6月)。

1、新置液晶电脑20台。

2、建标准化教师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

3、按规定标准配齐教学仪器,配全各专用教室的设备设施。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绿化、美化校园。

4、改善学生住宿条件,达到一人一床。

第三阶段(20__年7月—20__年10月)。

1、完成操场的改建工程。

2、新建厕所全面动工。

3、扩大运动场面积。

四、保障措施。

(一)观念保障。

校领导充分把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切实精髓,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进而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组织保障。

学校将具体内容进行任务分解,迅速启动由学校一把手主管、主抓、总务主任具体负责,相关管理人员具体落实的层级落实体系,由德育、教学、财务、后勤等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目标考核,细化分解、明确要求、规定时限,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位。

(三)队伍保障。

校长和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建设中起决定性因素。解决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同时我们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办学保障。

一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落实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师角色,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转化为教学行为,认真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进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的管理理念。规范办学行为,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创办特色学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确保学生就近入学。

(五)投入保障。

一要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专项拨款,做到专款专用,推进教师培训和仪器设备更新。二是积极向社会争取资金,并保证该项资金全部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

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篇八

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优质、安全、高效、便利”的原则,对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原材料集中招标采购进行统一配送,减少产品采购和流通环节,降低原材料成本,加强索票索证溯源管理,切实保障供应食堂食品质量和安全,提升学校食堂服务质量,杜绝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食堂。

(一)实施目标。

通过统一招标采购,打造“全程透明配送供应链”,围绕“质保、价惠、安全”的目标,把我区学校食堂服务管理工作建成“透明工程、安全工程、示范工程”。

1.物资来源透明。所有采购物资均需在贵港有符合相关资质要求的固定种植或养殖基地、加工基地或批发代理。

2.配送车间透明。所有供应商必须建设固定配送车间,建立完备的冷藏、分割、包装、检测、留样、监控系统。

3.配送过程透明。有统一标识的专用厢式冷藏配送车辆、专用司机,采取点对点、固定路线、全程定位配送。

4.配送价格透明。

(1)所有食品原材料价格参考广西价格检测平台贵港市公布的食材价格乘以供应商承诺的价格下浮系数确定相应的食品原材料价格。

(2)没有在广西价格检测平台公布价格的食材定价由供应商和学校采购代表每个月根据在贵港市安居市场、三合市场、石羊塘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本月的食品原材料的市场批发平均价。平均价乘以供应商承诺的价格下浮系数确定相应的食品原材料价格。

(二)责任实施单位。

责任实施单位:港北区教育局。

(三)责任实施单位职责。

1.统筹、组织、协调学校食堂管理,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确保广大师生的食品安全。

2.完善学校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有效处置突发情况。

3.不定期对中标单位、学校食堂进行抽检,督促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4.不定期进行市场价格考察,确保食品价格透明供应。

5.开展招标采购前期工作,拟定招标要素,负责招标组织工作。

6.监督中标单位的履职、履约情况。

7.抽查供应商落实原材料进货查验制度、购销登记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商品质量承诺制度、检测检验制度等情况。

(一)招标配送范围。

1.配送对象。参加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配送的学校为港北区有食堂的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

2.招标范围及方式:本次采购按3个片区4种货物类型共12个分标进行招标,投标人可对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分标投标。

3.配送学校划分为3个片区。

4.如果供应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送货的,业主有权选择在12个标段中标供应商中进行临时供货。

(二)配送期限。

共两年,从签订合同之日起满两年止。

(三)采购内容。

港北区学校食堂开餐所需要的全品类食材(包括:大米,花生油,猪肉,牛肉,鸡、鸭、活鱼等生鲜肉类,调味品、干杂货食品,豆制品、奶制品,蔬菜类,糕点类、粉类等学校学生食堂所需的所有食品原材料)。

(一)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资格条件: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一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在中国国内依法成立的法人。

(三)对在“信用中国”网站等渠道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及其他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供应商,不接受参与采购活动。

(四)配送供应商应具有相关经营范围资质,有经年检合格的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必须具有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食品流通许可证》。

(五)配送供应商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六)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配送到学校食堂的原材料食材必须符合新的《食品安全法》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中的规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2762-20xx标准,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符合gb2763-20xx标准。不得采购转基因食品或利用转基因食品原料加工的成品。食品原料新鲜、清洁卫生,同时对每批次食品原料进行检测,具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质量检验报告(同批次)。具体要求为:

(一)大米必须符合gb/t1354-20xx标准,并拥有“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等级要求是一级或二级米,必须提供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产品包装要求机械封装,印上产品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外包装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为了保证货源稳定、供应充足,配送供应商要具有200平方米以上(含200平方米)的生产加工场所及仓储300吨以上能力。加工场所和仓储应安装有监控系统。

(二)花生油必须符合gb/t1534-20xx标准,并拥有“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等级要求是一级压榨花生油,必须提供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产品包装要求机械封装,外包装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为了保证货源稳定、供应充足,配送供应商应具有150平方米以上(含150平方米)的固定生产场所及月产量在5吨以上能力。生产场所和仓储应安装有监控系统。

(三)猪肉、牛肉等生鲜肉。

1.宰杀至交货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肉质新鲜,色泽好,有弹性,无变质无异味、无冰冻,无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无传染病和致人中毒的毒素、无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种有害激素以及大肠杆菌不超标;严禁病死禽畜肉、无瘦肉精等禁用物质。

2.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生产标准和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相关的要求。肉类必须经防疫部门检验合格。每次供货必须提供当批次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等检验检疫证明。

3.产品必须经过固定合法牲畜屠宰场所屠宰,符合食品卫生生产标准,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

4.配送供应商成立有肉食配送公司,具有150平方米以上(含150平方米)符合卫生标准的固定的肉类加工场所并有年供应6万公斤以上的能力,生产场所和仓储应安装有监控系统。

(四)调味品、干杂货食品等必须是在市场上流通的,且具有“qs”食品质量认证标志。产品必须是定点厂家制作,定型包装、有明显的标签、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保质期、产品合格证、贮存条件、执行产品标准号等,每次供货必须提供相应的检验合格证明。严禁供应假冒伪劣过期产品。配送供应商应具有150平方米以上(含150平方米)的固定生产场所。生产场所和仓储应安装有监控系统。

(五)鸡鸭肉、活鱼等。

1.宰杀至交货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肉质新鲜,色泽好,有弹性,无变质无异味、无冰冻,无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无传染病和致人中毒的毒素、无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种有害激素等禁用物质;严禁病死禽畜肉等。

2.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生产标准和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相关的要求。肉类必须经防疫部门检验合格。每次供货必须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检验检疫证明。

3.每次供货必须提供相应的动物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4.配送供应商具有100平方米以上(含100平方米)符合卫生标准的固定的肉类加工场所,生产场所和仓储应安装有监控系统。

(六)豆制品,奶制品等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提供食品生产许可证、批次检验合格证。奶制品必须是当前市场上正在流通的产品。配送供应商应具有150平方米以上(含150平方米)符合卫生标准的'固定生产场所,生产场所和仓储应安装有监控系统。

(七)蔬菜类必须保证新鲜,绿色环保,无公害、无污染、无农药残留;蔬菜残留农药检测合格,提供残留农药检测合格证明。质量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1-2001),尽量采用时令新鲜蔬菜,并要提供每批次的农残检测报告。配送供应商场地卫生条件良好,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有专门检测室,有检测农药残留设备,有专人负责全天检测并记录。

(八)糕点类、粉类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必须提供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具有生产许可证编号或具有“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产品包装要求机械封装,印上产品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外包装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产品要求为即产即销。

1.糕点类供应商应具有300平方米以上(含300平方米)符合卫生标准的固定的生产场所及日产量达2万只以上能力,生产场所和仓储应安装有监控系统。

2.米粉类供应商应具有150平方米以上(含150平方米)符合卫生标准的固定的生产场所及月产量达8万公斤以上能力,生产场所和仓储应安装有监控系统。

(一)配送供应商须具备较强的基地生产或食品原材料采购供应渠道。

(二)要求每天配送一次,要具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封闭厢式保鲜的专用的足够的配送车辆及符合食品运输要求的固定司机。司机相关证照、健康证等报主管部门备案。

(三)可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要求。

配送供应商能够对生产和销售的食品材料追溯种植源头,原材料从生产到加工每个环节实行实时监督。实行商品质量责任制,有严格的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保证体系,有稳定的进货渠道。销售商品在保质期内。商品质量、卫生检测合格,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四)安全监管要求。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原材料进货查验制度、购销登记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商品质量承诺制度、检测检验制度以及其他按照行业管理规定必须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

如因供应商的食材质量问题,导致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因此造成的损失和责任由供应商全部承担;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采购人可以单方解除合同,供应商要赔偿因此造成的全部损失和并依法承担有关责任。

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篇九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提升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公开透明、公开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信誉优良、服务周到、质优价廉、有经济实力的定点供应商,统一服务学校食堂供餐需求,减少学校后勤服务压力,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实现“阳光”采购。

临渭区中小学学校食堂食材供应采用“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采购:米面油、牛奶面包等预包装食品由区教育局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实行合同管理、价格监控、质量监督、送货到校。

定点采购:干菜调料、鸡蛋、新鲜蔬菜水果、肉类等其它食材由学校在区市场监管局、区教育局联合定点的供应商处采购。

全区各中小学校食堂。

组长:邢唯远。

副组长:郭锋、李渭军。

成员:党攀峰、郭伟、宋卫平。

领导小组负责临渭区中小学学校食堂食材公开招标及定点采购工作,对涉及学校食堂采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学生资助和后勤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宋卫平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学校食堂食材采购日常管理工作。

(一)集中采购。

1.统一招标。

临渭区中小学学校食堂食材采购领导小组按照《临渭区中小学学校食堂食材采购实施方案》,对全区学校食堂米面油等大宗食材进行统一招标。

2.统一采购。

全区各学校在中标的生产商或供应商处,按照区域划分及种类界定进行采购。各中标供应商与区教育局签订统一采购合同。

3.统一配送。

临渭区中小学学校食堂食材采购领导小组按照学校所在地划分服务区域,中标的供应商以服务区域为单位,按照学校要求的时间节点、食材种类和数量进行配送,不得因其他原因故意延迟配送或拒绝配送。

4.统一价格。

临渭区学校食堂采购领导小组成立区域询价人员库,负责每月采集三个大型食材市场零售价,进行汇总后,按照招标优惠率确定基准价并进行公布。同一区域内的同种食材,各供应商不得因配送时间、距离、数量等原因,擅自提高价格,须做到区域内同种食材价格统一。

5.统一服务。

临渭区中小学学校食堂食材采购领导小组对中标的供应商划分服务区域,对指定区域内的学校进行配送及售后服务。学校每月对供应商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轮供应商投标资格遴选的重要依据。

6.统一结算。

各供应商每月五日前与学校进行上月配送清单核对,根据临渭区中小学学校食堂食材采购领导小组公示的价格开具税务票据,学校收到票据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结算转账。

(二)定点采购。

1.发布公告。

20xx年7月22日,在临渭区政府的网站发布《关于20xx-20xx学年度学校(幼儿园)食堂大宗食材集中定点采购供应商资格审定的公告》。

2.资格审查。

8月1日至8月5日,供货商根据要求提交资料,进行资格初审。

时间:8月1日至5日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

地点:临渭区学生资助和后勤管理中心(渭南市实验初中院内)。

3.现场查看。

8月10日至8月17日,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对符合初审要求的供应商进行现场实地查看。

4.磋商公示。

8月18日-8月19日,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对供应商按供应区域及供应种类进行评判,初步确定定点供应商名单,进行公示。

5.公布定点供应商名单。

公示无异议后,在临渭区政府的网站发布《关于印发20xx-20xx学年学校食堂定点采购供应商名单的通知》。

6.学校定点采购。

学校成立定点采购领导小组,组织本校食堂定点采购工作。邀请中心校、教师代表、家委会代表对定点供应商进行考察,确定本校定点采购供应商。与选定供应商签订供货协议、安全承诺书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