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通用9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21:11:06    小编:zdfb
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通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1:11:06 |
  • zdfb |
  • 14页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明确目标,将重点放在关键的知识点或重要的工作成果上。总结写作是一项关键的能力,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一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二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相交d。

相切d=r。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外离dr+r。

外切d=r+r。

相交r—r。

内切d=r—r。

内含d。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弧长。

扇形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三

首先,要抓住基础概念,将其作为技巧突破口。数学试题中的所谓解题技巧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来源于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的灵光一现。要寻找差异——因为做了大量雷同的练习,所以容易造成对相近试题的判断失误,这是非常危险的。

其次,要抓住常用公式,理解其来龙去脉。这对记忆常用数学公式是很有帮助的。此外,还要进一步了解其推导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进行探究,这样做胜过做大量习题,并可以使自己更好地掌握公式的运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要抓住中考动向,勤练解题规范。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能拿到满分了。其实,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比最后的答案要重要得多。所以,要规范书写过程,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形。

最后,要抓住数学思想,总结解题方法。中考中常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讨论法、面积法、特值法、数形结合法等,运用变换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化归思想等来解决一些综合问题,在脑海中将每一种方法记忆一道对应的典型试题,并有目的地将较综合的题目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个小题目,做到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分步突破;而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要将较为简单的题组合成较有价值的综合题。中考题最大的特点是浅、宽、新、活,因而,在复习中要回避繁、难、偏、怪的题,否则,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心理负担。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四

1.因式分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有“x2+px+q是完全平方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五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六

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七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八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s矩形=长×宽=ab。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九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d。

相切d=r。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7、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

外切d=r+r。

相交r—r。

内切d=r—r。

内含d。

8、正多边形和圆。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9、弧长和扇形面积。

弧长。

扇形面积:

10、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11、(附加)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