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用手测量的教案(通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13:24:31 |
  • 李耀Y |
  • 9页

编写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整和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阅读这些教案范文,相信大家对教案的编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一

用左手轻轻抚摸右侧乳房,反之,用右手轻轻抚摸左侧乳房,共3分钟。抚摸可以是旋转的、纵向的、横向的,三者可以交替进行,也可以是无特定线路的任意抚摸。

这3分钟的轻轻抚摸,在整个乳房按摩中都是极显重要的。如果在抚摸时配上丰乳按摩乳效果更好。

2.点按揉胸法。

这种方式是比较常见的揉胸方式,首先是将文胸脱掉,对着乳房的周围慢慢的用食指压住,这时乳房会轻轻的反弹,把手指抬上来,再一次轻轻的点压,这样反复几次,那么就可以有效地缓解胸部的疲劳。

3.手掌抚摸法。

手掌抚摸是比较粗暴简单的手段,将手掌平铺开来,五指并拢,一只手放在胸部的上房,一只手则放在胸部的下方,放在上方的手,慢慢地往下推,放在下方的手则往上推,这样交替几次,可以有效地促进胸部的血液循环。

可以让胸部变大的食谱。

丰胸汤。

做法:

1、准备好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适量。

2、将这些药材全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

3、用大火将水煮沸,之后再用小火煮3分钟。

4、将药材渣过滤掉,直接喝汤。

功效:四物是很多女性必备的一种中药药材,因为四物具有良好的调养身体的功效,不但可以补气益血,对于丰胸也同样有不可忽略的功效。这四样中药的药材做成食膳,可以让四种药材同时发挥其功效,从而刺激乳腺,让胸部快速地变大。与此同时,四物丰胸汤除了有丰胸的功效之外,还可以起到养颜美容的功效。因此是mm的必备中药食膳。

加味黑豆鸡。

做法:

1、准备乌骨鸡或母鸡,党参,姜,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黄耆,黑豆,红枣,麻油等材料。

2、除红枣之外,将其他的所有药材放入一个纱布袋中。

3、将鸡、姜和纱布袋放入锅中,加上一定量的水和米酒,用大火煮。

4、待到锅中煮沸之后,过滤掉锅中的浮沫,之后改为小火。

5、用小火慢慢炖1个小时左右,之后将纱布袋取出,加入适量的调味料就可以食用。

功效:加味黑豆鸡是用多种的中药药材来辅助烹调而成的,因此这个加味黑豆鸡中会锁定了各种中药的营养成分,并且让这些成分完全被鸡所吸收,从而可以使人很好地摄取入体内,被人体吸收。而这些药材,大多是具有活血补血的功效,同时也可以让刺激到身体内荷尔蒙的分泌,让胸部在大量分泌的荷尔蒙中慢慢生长,最终达到丰胸的效果。而且,这个加味黑豆鸡的味道也极为容易接受,所以各位mm可以尝试一下。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二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一、导入新课。

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1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它常在水面张开血盆大口,把虾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着闭嘴滤出海水,把小虾吞进腹内。一头蓝鲸每天要吃约4吨重的小磷虾。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饿得发慌,好像是永远吃不饱似的。所以它经常潜入水深三四十米处,搜寻食物。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喷泉。)。

3、揭示课题: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鲸鱼,轮船,卡车载重量,大象体重,一堆石头……)。

4、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教学新知。

1、初步认识吨。

(1)观察课本第31页主题图。

(2)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列式:100×10=1000(千克)。

(5)指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6)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2)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例8。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1)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2)第2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七”第3题。

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三

太紧的内衣容易使乳房血液循环不良,太松的内衣则不能支撑乳房,而致使胸部下垂,因此在选择内衣时,较为丰满的女生,应该选择支撑力好的全罩式内衣,并注意肩带够不够强韧,是不是能完全支撑乳房的中量。

经常游泳。

小游泳其实是女性塑身最好的运动,而且对胸部的健美也相当有帮助,因为水对胸部的挤压能够锻炼呼吸肌,长期坚持可以让乳房坚挺、饱满,完全摆脱胸部下垂的烦恼,而且游泳还能使女性拥有性感的s曲线。自我丰胸的快速方法,美眉们还可以多做一些挺胸运动,将含胸及挺胸运动交替进行,每天坚持反复练习,虽然是最基本的扩胸运动,但是坚持下来能让胸部变得挺实。

补充胸部营养。

为了避免脂肪死守在下半身不动,自我丰胸的快速方法就是要打通全身的血液循环,好让上半身也能吸收到营养,尤其想让胸部长大的话更是不能少。在饮食上不如多补充营养,建议女性可以多摄取能够刺激雌激素分泌、激活乳腺细胞的食材。像是核桃、杏仁、芝麻、花生等坚果类食物,都是很健康的丰胸食材。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四

一、雨量筒是测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液体,和固体降水总量的仪器引,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筒,为保持同口的形状和面积,筒质必须坚硬,为防止雨水溅入,筒口呈内直外斜的刀刃形,雨量器有带漏斗和不带漏斗的两种类型。

二、雨量器是用来收集降水的专用器具,并通过与之配套的雨量量筒用来,测定以毫米为单位的降水量。

三、虹吸式雨量计能连续记录液体,降水量和降水时数,从降水记录上还可以了解降水强度,可用来测定降水强度和降水起止时间,是用于气象台水文台农业林业等有关单位。

四、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是一种水文气象仪器,用以测量自然界降水量,同时将降雨量转换为以开关量,形式表示的数字信息量传输,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记录,和显示等的需要。

五、雨量记录仪可广泛应用于气象,农业工业自动化工程,智能楼宇系统车间仓库,博物馆实验室,温室等应用场合。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五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及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物理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学会读数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物理殿堂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良好时机。

本节《走进实验室》是本章《走进物理》的中心节。本节课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了两种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认识了国际单位制及误差。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一节《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奠定了测量的基础,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对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层面

学生在小学学过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学生经历过。

二、能力层面

初三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对三落四,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容易产生片面性。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测量错误,漏写单位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尽管学生前面学习过大部分长度单位及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对于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熟练。

1、知道时间和长度的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测量的注意事项。

4、通过观察实验室,了解观察对物理学的意义,了解收集信息的途径。

5、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1、通过“模块一”中的长度的测量以及“反馈练习一”,检测目标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先分小组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组长带笔记录小组同学观察实验室的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结合课本第7页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了解观察的相关知识。

2、在班级找两位身高相似,但由于体形等原因容易造成视觉错误的两位同学(事先考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右两侧。

提问:目测,哪位同学高一些?

比较,用一人的身高去测量另一人的身高,引出原始尺(一人的高)。找一参照物,分别与他们的身高比较,引出刻度尺(参照物)。

提问:若一人在我们教室,而另一人在遥远的美国,怎样方便地知道谁高呢?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确定解决方案。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六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和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

纸带、小棒、小立方块、标记棒、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2.那用什么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会更准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小朋友们看一看,可不可以用来测量?(橡皮筋、弹簧、小棒、小立方块)。

3.今天我们就用小棒和小立方块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学习测量方法。

第一关:考一考。

1.看视频,学习用小棒如何测量桌子的高度;

2.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演示测量方法,其他小朋友找一找操作错误的地方;

3.看关键步骤图,学习用小立方块测量的方法;

4.小游戏:火眼金睛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三、测量活动。

第二关:量一量。

1.出示测量要求:

(1)仔细测量,比一比谁量得最准;

(2)两人一组,相互合作;

(3)听从指挥,铃响立刻坐端正。

2.小组测量活动。

四、研讨数据。

第三关:想一想。

1.分别分析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桌子高度的数据:(1)聚焦大多数相同的数据,引导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2)如果有差异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或测量误差原因。

2.用小棒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与小立方块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一样吗?

五、课堂小结。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七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

6课时。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八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一、导入新课。

2、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教学毫米产生的意义。

1、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拿起你的数学课本。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长大约25厘米;宽大约18厘米;厚大约1厘米)。

2、提问:大家都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进行了估计,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来进行验证。

4、组织汇报测量结果:如长是26厘米零1小格;宽是18厘米零3小格;厚不够1厘米,只有6个小格。

5、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我们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板书: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

提问:用手指指一指行吗?有什么问题吗?(手指太粗指不清楚)那怎么办呢?(可以用铅笔尖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尖指出1毫米。

(3)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来数一数。

提问: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谁能告诉大家?(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4)小结:通过数1厘米里面的'小格,我们发现,只要是1厘米,它里面都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厘米=10毫米(板书)。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提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尖呢?(因为1毫米很短)。

(2)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用手给大家比一比吗?

让学生比划,挑3—5名学生;然后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单位呢?谁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4)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让学生捏一捏课本纸,实际感受一下。交流汇报,指出:像我们数学课本张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用毫米测量。

1、以毫米做单位,用直尺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你是怎样量的?

生1:一小格一小格的数,6格,就是6毫米。

生2:在每个1厘米之间,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些,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还多出1小格,因此是6毫米。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1)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

三、巩固新知。

2、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2)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有了毫米,测量就更准确了。

五、布置作业。

实践作业:练习五第1题。

毫米的认识。

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九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一、引入新课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十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十一

教科书第27页例6,“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第6—15题。

1、巩固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2、巩固千米和米的换算,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3、提高估测能力,加深对长度观念的理解掌握,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对具体情境中的距离使用合适的长度的单位进行估测。

正确地进行估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并用手势比划出来(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1千米有多长?(1千米=1000米)说一说生活中的1千米。

2、填一填:6千米=()米5000米=()千米。

7千米=()米3050米=()千米()米。

3、导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或者不必要准确地测量出一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距离的长度,只需对物体的长短、距离的长度进行估测就可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测。(板书课题:估测)。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同学们,你家住在什么地方?离我们城区三小大约有多远?你会估计吗?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本第27页例6.

(2)自学课本第27页例6,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

(3)提问:例6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估计的?(提问3—5名学生)。

(4)小结: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来估计。

2、应用:

(1)说一说,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距离学校有多远?你是怎么进行估计的?

(2)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三间教室长10米左右,宽5米左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6题(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让学生独立练习,评讲时找出每一种路线,再比较。)。

4、完成练习六第14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汇报。)。

5、完成练习六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六第8、11、13题。

2、课外作业:练习六第7题,第12题,阅读第30页“生活中的数学”。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了解测量的意义,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知道他们的用途。

3、使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学生分组,定好组长;标杆若干、每组一个卷尺、一根测绳;安排测量场地(如操场)。

一、引入新课

1、测量的意义。

说明:我们在生产、生活里经常要测量土地。例如在平整土地、修筑堤坝、开河挖渠或者造桥、修路、建造房屋等方面,都需要测量土地。怎样进行土地测量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实际测量。(板书课题)

2、认识测量工具。

分别出示标杆、卷尺和测绳,介绍结构、用途,让学生认识。说明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直接测量。让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二、组织测量

1、说明:测量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要先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沿直线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让学生按事前分好的小组,到测量场地。

要求观察要测量的a、月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不能直接测量。思考怎样测量。

3、指名一组做示范。

说明:先在a、b点各插一根标杆(让学生示范)。

提问:在两根标杆中间再插一根标杆,怎样才能看出三根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说明:让a点的学生指挥,另一名学生在中间插标杆,使中间的标杆挡住b点的标杆(让学生示范)。

请每个同学到a点看一看,三根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吗?谁再来插一根标杆,使它也在这条直线上?(让a点学生指挥,另一名学生插标杆。) 4、说明:沿着这条直线上的标杆,一段一段测量,可以测得a、月两点的距离。

让示范小组的学生测出两点间的距离。

三、学生测量

1、每小组按老师的指定,测出教师事先确定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2、事先在一点固定一根标杆。

组织学生测量,每组从一个不同的点测出到标杆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步测和目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和计算求两地间的距离。

2、使学生初步学会目测的方法,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实际距离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准备步测。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一根标杆;再在另一条直线上分别量出20米、30米和50米的距离,并设置目标(例如放上篮球)。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时,或者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什么是步测,什么是目测,初步学会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二、教学步测

1、说明步测的意义。

什么是步测呢?就是如果已知自己一步有多少长度,再一步一步地量两点之间的一段距离一共有多少步。(板书:一步长度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求出两点间大约相距多少米。这种方法就叫步测。

2、教学步测的方法。

(1)提问:想一想,用步测的方法测量地面上的距离,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那么怎样可以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呢?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量出一段几十米的距离。(板书:量出距离)自然均匀地走上三、四次,(板书;走三、四次)记下每次的步数,接着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书:——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一步的平均长度。(板书:一一步长度)

(2)教学例1。出示例1,读题。

(3)教学例2。

提问:知道一步长度,怎样就可以测出两个地方之间大约多少米?用什么方法来算?(在前面板书中完成:一步长度x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出示例2,读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4)谁来说一说,怎样进行步测?(让学生根据板书说出步测的过程)

3、组织实践活动。

把学生带到准备的步测场点。让学生按“练一练”第l题的要求进行,在课本表上填出距离30米,再走四次,每次填上步数。要求课后算出自己每步的平均长度。

三、教学目测

1、提问:我们学校门口大约到哪里是1千米?你是根据什么来估量这一段是l千米的呢?说明:我们用眼睛看来估量一段距离大约有多长,这就是目测。

2、初步建立实际距离的观念。

把学生带到目测场地,在50米目测距离的5个标杆旁各站一名高度相同的学生。让学生观察10米、20米、30米、40米和50米的长度,并要求看一看标杆和学生相应的高度。

3、组织目测实践活动。

让三名同样高度的学生分别站在另一段距离的20米、30米和50米处,组织学生看一看,到各个目标大约是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各找一个目标,估计大约距离多少米,再用步测测量大约多少米,然后用卷尺量一量实际多少米。比较结果,看目测、步测的结果与工具测量各相差多少米。

四、组织练习

1、测量教室。

让学生用卷尺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在作业本上计算教室的面积。

2、室外练习

让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和宽,记下数据。

(1)在某点设置目标,让学生目测,写出大约多少米。让每人步测,算一算步测结果大约多少米。用卷尺量一量实际多少米,使大家知道。

每人对比步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距离相差多少米。

(2)在另一点设置目标,让每人目测,写下大约多少米。告诉学生实际多少米,让学生比一比目测与实际相差多少米。

五、布置作业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十三

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对沙石都特别的感兴趣,一堆沙石足以让幼儿兴奋地玩上一整天。于是,我想以沙石为研究对象,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进行一次幼儿科学观察与测量的活动,通过对沙石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激发幼儿对周围熟悉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在一种幼儿自由,主动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新的科学认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该活动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3,通过观察沙石的'分离操作和体积测量,让幼儿获得简单的观察测量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相关的材料(两个同样大小有刻度的杯子,分别装着石头和沙子);

2,幼儿已有的关于事物体积和容积的认识经验;

3,教师课前所拍摄的沙石的照片,网上搜集的图片及教学课件(ppt);

4,教室里事先准备好一些沙石和若干个沙漏斗。

四,活动过程。

(一)认识沙石,交流经验。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有趣的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小黄沙和小石头。它们还真是本领大,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老师想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们觉得它们都能干什么呢?”

让小朋友自由大胆发言,调动起每位儿童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并且用开发性提问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欣赏图片,再度认知沙石的用途,表达感受。

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看屏幕上的图片和照片,“小朋友们刚才的回答都很棒,可是老师也看到了好多沙石兄弟的贡献,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屏幕上的这些图片,然后再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什么?”

老师跟据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沙石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最后老师再稍作总结。

(三)互动交流并动手操作分离沙石混合物。

“接下来,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办法了。小朋友仔细听,有一天啊,一堆小黄沙和一堆小石头在一起玩耍,玩着玩着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抱在了一块,分也分不开,想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可以最快的将他们分开呢?”

老师向小朋友呈现一盆沙石混合物,旁边放着若干个沙漏斗。先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的去分离沙和石,然后老师再引导小朋友观察沙漏斗,“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呀,可神气了,它的名字叫沙漏斗,别的本事没有,可是专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快速的把小黄沙和小石头分离出来。老师先示范下,小朋友仔细看好了噢。”

老师示范过后再让小朋友们分组,然后各自示尝试下这个方法。

(四)测量沙石的体积。

“好棒,小朋友今天又学到了一件本事——分离沙石,下面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小黄沙和小石头的体积呢?”

老师取出一个有刻度的透明杯子,先往杯里注入a毫升的水,记录在纸上,然后往杯里加入小黄沙,水面上升至b毫升刻度,那么老师告诉小朋友,刚才加的黄沙的体积就是(b—a)毫升。

“老师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测量下小石头的体积,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写下来,告诉老师。”

老师知道幼儿完成操作,然后引发小朋友思考“还有那些不规则的东西,可以用这个办法测量呢?”然后请小朋友各自尝试,并记录下自己所测量物品的体积测量结果。(如:橡皮,小刀——————)。

注意点:

(1)加入物品后水不能溢出杯子外面;

(2)所加物品必须沉入水中或悬浮。

五,活动延伸。

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其中两个分别放了半杯石头,半杯沙子,若把沙子和石头放在同一杯子里,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使沙子和石头放进去同一杯子更省空间。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十四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一、故事导入。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我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基于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上进行学习的,同时需要学生对体积、容积概念的明确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前预习,即自主看书去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在新课学习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操作验证以及探究测量原理上面,这是因为考虑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出测量方法的不实际性做出的决定。

在导入部分通过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然后分组进行操作验证,让学生经历操作感受测量方法的原理,即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同时在学生们理解了算法之后提出类似的问题:如何计算1粒黄豆的体积,如何计算1粒玉米和花生豆的体积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最后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通过画图来解释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孩子们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力。

总体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还算不错,但在最后问题的拓展中学生虽然有了思路,但是语言的表述不够简洁明确,不能清楚反映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想象期望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中的数形结合特别是图形的绘制还是需要练习巩固,立体图形的绘制不是很规范,虽然是草图仅供说明问题,但基本的立体框架要正确,还是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示范,规范画图,树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感觉自己有些急于求成吧,算是完成本节学习任务后给孩子们的提高训练吧。

用手测量的教案篇十五

教科书第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一的第1.2题。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一、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

1、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新知。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3、验证刚才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七、作业设计。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毫米。

小刀长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略)。

3、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2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线段。

教学后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