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优秀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14:18:34 |
  • zdfb |
  • 11页

制定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在制定计划时,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个人能力和资源的限制,并合理评估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时间成本。下面是一些旅行计划范文,希望可以为你安排一次完美的旅程。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一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二

班级人数学力基础(上期末检测成绩)。

男女合计学科素质。

(二)教学进度。

1、我的自画像2课时。

2、别人眼中的我2课时。

3、心中的阳光2课时。

4、温馨的港湾2课时。

5、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2课时。

6、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2课时。

7、说说我们的学校2课时。

8、校园里的发现2课时。

9、给学校画张地图2课时。

10、在学校工作的人们2课时。

11、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2课时。

12、看地图,找家乡2课时。

13、家乡的山和水2课时。

14、我的家乡变了样2课时。

15、家乡的明天更美好2课时。

16、我喜欢过年2课时。

17、家乡的风味小吃2课时。

18、小城故事多2课时。

19、一起采风去2课时。

(三)教学措施。

1.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

2.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3.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并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热门话题的关切。

4.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教研(改)项目。

怎样合理的将品德教学融入生活的内容,用生活来教育。

(五)教导处审查意见(略)。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4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4组教学内容(可参看目录)。它们依次是:亲情树下我成长;成长的摇篮;交往是堂必修课;安全伴我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共有13篇课文,分4个单元。第一单元分为三部分“家庭万花筒”“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单元以小诗“倾诉的声音”导入,让学生通过读诗体味其意境,然后以老照片,时空隧道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亲情。第二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前两课围绕“我以母校为荣”展开教学活动,最后一课以“母校以我为荣”展开教学活动,两层意思之间含有因果和递进关系。第三单元也分为三部分,单元以社会交往的图片和散文引入,希望学生通过图意的理解和散文的体味对本单元的设计有个总体的把握。最后一单元分四部分,从四方面“居家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户外活动安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通过活动学习一些安全知识,并使自己的自救、自护能力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港湾,欢乐的源泉;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教育;每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与父母、老师、同学以及与他人的交往;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充满诱惑,甚至危险,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小事是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等一切方面。甚至危险。帮助学生学会生活,使之真正为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成长服务,正成为小学品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在与孩子们接触中有了不少的了解,我发现他们有的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对父母、老师有一颗感恩的心,有的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家中不听父母的话,不尊重父母和老师的辛勤劳动。在校也不是个文明学生,有一点儿小事就斤斤计较,没有一颗宽容的心。有的孩子安全防范意识较强,能时刻注意安全,也有的孩子们安全意识淡薄,对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知之甚少。因此,全面了解它,正确利用它,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孩子自身的需要。

1.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亲情,承继传统的家庭美德关爱家人.试着与父母相互了解,主动沟通,架设起沟通的桥梁,成为特殊的朋友.承担起创建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的重任,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生活习惯,共同建设幸福的家.

2.珍惜小学学习生活,体会到个人的成长是和学校老师的辛勤培养以及同学的真诚的帮助分不开的.在校园中经历的欢乐和伤心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成长历程.感受体验真诚的师爱,珍惜同学友情.激发热爱学校\热爱班级体的集体荣誉感.热爱和尊重老师,能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辛劳,理解老师的劳动.热爱母校,增强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争做学校小主人\和学校共荣辱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3.体会诚信、宽容、互帮互助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诚信、宽容、互帮互助的价值.主动把诚信\宽容\互帮互助应用在自己日常的社会交往中.

4.感受生命的可贵、安全的重要,树立安全意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做一个维护安全的有心人.

四、教学策略与措施: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社会》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对话中引导行为。并将家长、教师请进课堂,共同参与学习交流,充分利用家长、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一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点击精彩世界,享受健康的生活。

1、关注“今天”,在生活中立德。

国家新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成尚荣在《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成长》一书中说,“孩子们的名字既叫明天,又叫今天。孩子们的明天应当是美好的,孩子们的今天也应该是幸福的。”竭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服务是品德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从其发展的现实和需要出发,始终用儿童的思维教育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引导儿童,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如课前调查、体验,通过多方观点的碰撞,呈现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道德。

2、主体参与,在体验中收获。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它离不开少年儿童的主体参与。教学中力图走进儿童世界,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上我引导他们体验、提高兴趣,引导他们在与师长的平等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从而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享受健康的生活。这些内容和形式都贴近儿童的生活,使儿童乐于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

3、对话交流,在碰撞中生成。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有一种“对话”的意识,要让对话走进我们的课堂。对话式教学策略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所以在整个教学中,老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适时的提出问题,邀请家长参与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在这样的自由的对话中,学生的各种想法有效地碰撞,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当然,教师也是对话的卷入者,在对话的过程中,或引发互动,或启发激励,或总结提升,或表明看法,进行价值引导,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师长的互动、交流,使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实现在对话中倾听,在倾听中碰撞,在碰撞中领悟。

4、开发资源,在文化中育德。

德育呼唤文化视野,生活是个文化磁场,开发品德的课程资源从广义上说就是实施德育的文化浸润。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还是生活。不仅是器物或艺术,还有人的行为方式等等。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期课程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如何统一学生、教师、家长三方的观点,是儿童实现合理网络生活的重要环节。将家长、教师等请进课堂,让他们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对少年儿童产生影响,增进了课程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课程、学生、家长、老师有机地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社会文化的浸染,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同时也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产生了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要让孩子真正过上有道德的生活,要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真正为少年儿童的生活服务,那么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之内、满足于师生之间,而要把我们的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儿童生活,要开发多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架设起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立交桥,让道德在每一座桥梁上都能畅通无阻,使每个孩子真正过上和谐的道德生活。

日期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家庭万花筒。

父母我特殊的朋友。

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

1、了解家庭模式变迁的历程,知道忠孝节义是传统家庭所倡导的美德,

2、继承传统家庭的美德,有效地发扬于现代家庭生活中。

3、知道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明确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4、了解父母与自己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学习和父母沟通的方式。学会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难忘的校园生活。

园丁赞歌。

我为母校添光彩。

1、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激发热爱和尊重老师的思想感情。

2、通过采访身边的老师、设计和参与教师节活动,增进师生情感,理解和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3了解母校的历史,通过问卷调查、主题队会等形式,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以校为荣的集体荣誉感。

4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制作母校宣传册,想新生家长进行宣传。

诚信真可贵。

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我们同行。

1、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诚信、宽容,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互帮互助。

2、明白社会交往中诚信的价值、宽容的重要、互帮互助的意义。

3、在日常交往中,学着诚信、宽容,能辨别在怎样的情况下应该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我是小小安全员。

小心“电老虎”

红绿灯。

遇到危险我不怕。

1、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在发现安全隐患时,能及时地提醒家长注意,做到防患于未然。

2、知道居家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学会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

3、知道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危害少年儿童的事例,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四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规范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生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同学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依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出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规范的各局部和各条均不是依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出现的。每一条规范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同学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同学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规范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出现。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生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偏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沛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平安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平安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偏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全面掌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助同学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同学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同学已有的经验,结学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起探究学习主题,不时丰富和发展同学的生活经验,使同学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同学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同学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同学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同学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同学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和时鼓励同学的各种尝试和有发明性的考虑,引导同学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空虚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同学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同学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和时丰富、空虚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同学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同学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同学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发明条件让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在生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身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身的学习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收入自身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身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身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辛苦劳累,选择一些自身可以承当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平安标志,维护自身。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方法多。

4、建立自身的平安卡。

我与同学:

1、为自身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身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抵触,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方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方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协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身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身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保守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同学、同学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议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在与同学进行充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同学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同学巩固进步,修正缺乏,继续努力。

3、同学自评。教师引导和协助同学对自身在学习中的表示与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同学互评。同学依据一定的规范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协助同学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同学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发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一起进行研讨。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同学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五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六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 、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七

备注。

2.20~2.26。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2.27~3.5。

公民的义务忠实履行义务。

3.6~3.12。

单元练习探究活动。

3.13~3.19。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

3.20~3.26。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3.27~4.2。

隐私和隐私权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4.3~4.9。

单元练习探究活动。

4.10~4.16。

知识助我成长珍惜学习机会。

4.17~4.23。

财产属于谁财产留给谁。

4.24~4.30。

期中考试。

5.1~5.7。

运动会。

5.8~5.14。

无形的财产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5.15~5.21。

维护消费者权益单元练习。

5.22~5.28。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维护社会公平。

5.29~6.4。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自觉维护正义。

6.5~6.11。

单元练习探究活动。

6.12~6.18。

期末复习。

6.19~6.25。

期末复习。

6.26~7.2。

期末复习。

7.3~7.9。

期末考试。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八

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依据,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学习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以“先练后讲”为操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落实自主学习方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德育教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有待加强,上课时都有表达的勇气,但是表达不到重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做题时主观题的回答总是回答不到重点,但是作为一个负责的老师,不只是把好学生教得更好,而是更应把潜能生给教好,好学生谁都会教。我大致列出基本目标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2、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本单元分为两课内容,分别是《爱在屋檐下》和《我与父母交朋友》,其中的知识点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现代家庭的主要类型,懂得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义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单元的设立主要教育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应该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客服逆反心理,与父母做朋友,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内容有:《同侪携手共进》和《老师伴我成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至少面临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其身体正在急剧发育,他们需要大量能量,容易过度兴奋;学习上的任务重,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面的社会有的了解,人际关系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也纷至沓来。这就需要青少年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可以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还能促进个人的成长。本单元就以此为主题,立足学生的主要交往领域------学校的人际交往,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道德发展和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有两课内容,分别是《多元文化“地球村”》和《网络交往新空间》,本单元引领学生从家庭、学校交往扩展到社会交往,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日益先进,我们的交往对象和就交往空间不断扩大,如何领略不同国家、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健康文明、积极有益的网络交往,成为学生面对的课题。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阔视野与友好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时代眼光、世界眼光。

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内容比较多,[第一范文]有《友好交往礼为先》《合作竞争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和《诚信做人到永远》,本单元所讲的各种道德,是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与人们认识自己、战胜挫折、变得坚强、加强修养密切相关,又与人们约束自己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是必不可缺的一项内容,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是根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懂礼貌、讲礼貌,如何与人合作、勇于合作,如何平等待人、心系他人,如何诚信做人等内容。

1、思想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为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

2、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3、成绩目标:争取期中检测时学生能全部合格。

四、方法措施。

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认真钻研教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5、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练习,做好作业、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周次时间内容。

38.29-9.4复习、测试第一课。

49.5-11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

810.3-9复习、测试第四课。

1311.7-13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

1712.5-11复习、测试第九、十课。

2012.26-1.1总复习。

211.2-1.8期末考试。

221.9-1.15放假。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九

1、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用老方法较新教材,要选取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联系学生和本地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

4、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法律实践。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课时安排。

一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一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给予的关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受爱,不知道爱人,在家不知道爱父母,在学校不知道爱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知道爱他人。因此,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重在让学生认识自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识到自己和同学在班级中有不同的作用,懂得在与同学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并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

本单元力求让儿童掌握有意义的知识为出发点,改变过去把学知识与儿童生活脱节的状况,让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等。

专题实验:《说声谢谢》。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

1、家人的爱(第一单元)。

2

2

活动天地:为家人做事。

2

3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2

4

活动天地:有话大家说。

2

5

3、来自社会的爱。

2

6

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2

7

清明节。

2

8

1、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二单元)。

2

9

我们一起来作画。

2

10。

2、换个角度想一想。

2

11。

五一国际劳动节。

12。

3、分享快乐。

2

13。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第三单元)。

2

14。

2、阿姨叔叔辛苦了。

2

15。

端午节。

2

16。

3、说声谢谢。

2

17。

1、学看平面图。

2

18。

2、校外探路。

2

19。

3、出行的学问。

2

20。

期末复习考试。

3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二

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以课堂教材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九年级《思想品德》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在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立志报效祖国。

德行教育是一个人的灵魂,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毒物,无德无才是废品。首先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学生的思品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一种爱的教学理念。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爱自己的祖国;同时要爱自己。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网上找到适合学生口味的课外知识。人物故事,来激励学生一种原始的爱国爱人民的动力,然后发愤学习,迎接未来的挑战。

1、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2、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

3、狠抓学风建设,做好复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几次大型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3、本学期由于学校统筹安排,所教班级将有进一步调整,老师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生的详细情况,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通过探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旨在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1、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共同进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方法,跟上时代步伐,并把所学及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

2、紧跟时代脉搏,认清教学形势,以课改的精神统领一切,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继续实行分层教学法,抓两头、促中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4、强化对学生认知和记忆知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法指导,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答题,严谨求实、勤奋竞争的学习意识和氛围。

5、强情感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发现学生思想问题,进行正确的帮助、指导,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加强课外辅导,做好培优转后工作,促进成绩全面提高。

7、及时进行阶段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周次单元教学内容。

11第一课12两框。

21第二课123框。

31单元达标检测。

42第三课123框。

52国庆节放假。

62第四课123框。

72第四课4框、第五课12框。

82单元达标检测。

9复习。

10期中检测。

113第六课123框。

123第七课123框。

133第八课123框。

14单元达标检测。

154第九课12框。

164第十课123框。

174第十课4框。

18单元达标检测。

19期末检测。

在现实情况下,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一直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也是如此,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努力,可是很多的现实情况下,自己未必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成果。特别是政治成绩在中考中分数所占比例虽然大,但是开卷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过我相信我会凭借自己的努力,会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进步!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三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四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给予的关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受爱,不知道爱人,在家不知道爱父母,在学校不知道爱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知道爱他人。因此,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重在让学生认识自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识到自己和同学在班级中有不同的作用,懂得在与同学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并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

本单元力求让儿童掌握有意义的知识为出发点,改变过去把学知识与儿童生活脱节的状况,让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等。

专题实验:《说声谢谢》。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五

我在成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收入自己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自己。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办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与同学:

1、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办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帮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六

第一、二周1.社区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周2.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4.走进社区。

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

第六周1.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2.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3、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4、了不起,家乡人。

第三单元东西南北中。

第十周1、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一周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二周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十三周1、我们的地球。

第十四周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周3、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六周复习总结。

第十七、八周复习考试。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七

思想品德新课程充分考虑九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总体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本教材有机地结合了国情、心理、道德、和法律等内容,为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将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材目标。

本教材分四个单元,四个单元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它将引导学生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面对当代的国际竞争,必须维护民族团结,高扬民主精神,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懂得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每一个热血青年都应该树立崇高理想,立报国之志;肩负自己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二、教材特点。

本教材分单元、课、框三个层次呈现,每一个单元围绕了一个生活主题整合相关内容,每课在课题下设主题词以提炼本课主题,设导言帮助学生了解所要讲的主要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可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社会中的情景入手,体验、探究不同的学习主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辨别是非对错,领悟知识。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基础不差,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本学期学习有关的知识,理论性比较强,都是国情、国策,学生不好理解和掌握。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系统学习,夯实基础。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之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就不可能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就没有了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进行系统学习,夯实基础。一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看书,“读懂读通读薄”教材。“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对知识进行全面、详细的梳理。

首先可从目录开始,从宏观上把握好教材知识的基本线索;然后是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全面、系统、牢固、准确地掌握教材,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做到“心中有书”,此谓“框架结构法”。

作用:(1)可以节约学生时间;(2)学优生能做到融会贯通,答题时发挥出更佳的水平;(3)学困生能了解教材体系,对于提高成绩很有效。

2、深入理解,准确记忆。

记忆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当然,记忆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技能,是联贯全局、带动全面的科学重要之点,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起着核心作用。

既可以动口读、背诵,也可以动手写、练;既可以自己考自己,也可与同学互考、互查、互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巧记”的有效方法;根据学生遗忘规律,学生新学的知识刚开始忘得快,因此要及时学习,强化记忆。

做到“不死记,要记死"。此谓“巧记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不用老方法教新教材,选取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

紧扣教材与课标,抓好基础知识。这一阶段我们认为学习时间要长,甚至是全学年的。对知识的处理不能留死角,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学案式学习,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出一份“作业”,即每一课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的形式,或简单的简答题形式打印出来,每个学生一份,学生在拿到这份“作业”时,非常乐意去做,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得到了老师给他们准备的一份“半加工食品”。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每一节课老师们都进行小测,目的是最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

4、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整体认知。

每次月考前,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化零为整,让学生弄明白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下一阶段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切实注意做好与社会热点的结合。学习中要做好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搜集,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筛选与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有心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搜集。

搜集时要注意选取重大的社会热点;学会对热点问题进行分类,如经济类、科技类、政治类、文化类等。首先寻找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通过对热点现象的分析回归教材寻找理论依据。应该注意这些结合是多维度的。

5、精心组织考试。

(1)选题精。平时不论哪次考试给学生的试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题,但我们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即使再好的题目我们也要对原题进行一定的改变,从不照抄照搬原题。

(2)对每一次的考试尤其是平时的测验我们都要特别重视。从考试时间到考试形式甚至是学生在考试中的习惯都要做严格规范。老师批改、点评。找出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及不足,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八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十九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我学习,我快乐》,本单元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等内容而设置的。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一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际生活中,中年级的孩子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不深刻,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家庭因我更美丽》,本单元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和自救的能力”设置的。让学生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在家庭中要讲道德,家庭成员中要相互沟通、平等对待,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第三单元《共享友爱阳光》,本单元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心理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等方面的内容。在今日社会,学会与他人共处并合作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对于儿童而言,学校和班级是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关爱就成为他们相互学习,形成优良个性品质的最佳平台,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以及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本单元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从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等内容标准。取材于学生社区生活,力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观察和访问生活在身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通过对他们工作和劳动时间、过程、成果等的了解,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维系人们的生活的道理。

第五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本单元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与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等内容的要求。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伟大祖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里56个民族唇齿相依、亲如手足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团结。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1准备周1。

2时光老人对我说2。

3我有一把金钥匙2。

4今天我进步了吗2。

5妈妈,你放心吧2。

6我爱我的家人2。

7我们共同面对2。

8大家都是好朋友2。

9你的心情我理解2。

10有爱是相同的2。

11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2。

12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2。

13家乡的打工族2。

14行行出状元2。

15“小蜜蜂”在行动2。

166个民族是一家2。

17多彩的民族风情2。

18民族团结一家亲2。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篇二十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