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精选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02:52:34 |
- zdfb |
- 9页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反思,回顾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收获和失误,为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总结应该突出主要的观点和重点,不要流于泛泛而谈。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一
我们常说某某同学会学习,成绩好;某某同学学习得法,学习效率高;某某同学学习很刻苦,可是成绩上不来,等等。这些说法归根到底,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学习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概述,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等等。学习能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也决定着学习目标的完成,同时影响着一个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学习能力随着人的身心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它与学习是两个不同概念,它们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是认知过程,也是信息获得、存储、整合、加工和输出过程,它是客观作用主观并能产生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能力属个性心理特征,而学习属于心理过程,这是它们的区别。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因而在培养学习能力时,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的进行培养。
(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1,间接性、局限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主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成果的在现,学生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因而学生学习以间接知识为主,同时其内容又受政治、经济和教材编写等多种因素限制,学生的学习又具有局限性。
2,规范性,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根据国家教学安排,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通过班级制教学形式,有计划、有组织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因而学生的学习具有规范性。
3,被动性。
学生的学习从内容到形式,均体现了外因对内因的限制,有些又具有强制性,因而学生的学习具有被动性。
1,善于了解解决动机问题。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需求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行为效果,感兴趣的事,乐意做的事,其主观行为是主动的;虽然个体行为伊始具有被动性,但行为目标明确,个体经过努力可以达标,其行为可以表现为意志行为。因此,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从解决心理动机入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强必胜信心。
2,教导有方解决方法问题。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重在导上,学生的学重在法上,教导有方,才能使学生的学更有效率,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把科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学法,其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3,指导监督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学习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学生正在心处于身心发展和习惯形成时期,教师要依据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指导和监督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1),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
指导学生制定日学习计划、月学习计划、学期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每天什么时间干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心中有了数,学起来主人的意识也就强了。
(2),养成良好的听课的习惯。
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主体也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而,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很重要,一般讲听、记、思、解,注意力集中,会听课是指跟上教师脚步,听思路、难点重点的解决;记方法、知识点和特征题的解决,要有课堂笔记;积极思考课上问题,用什么知识解决,解决思路,换个途径能否解决,形成思维程序;善于动手解题,注重解题规范性。
(3),学会记忆养成及时主动消化和收集习惯。
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没有主动消化和收集就没有巩固和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有效有个三时间段,即每天早晨起来后一个小时、上午八点到十点、晚上入睡前一个小时,称为黄金记忆时间,善于归纳、经常回顾、手脑并用是很有效的记忆。学生通过做作业、作练习、提问讨论、实验操作、收集典型题和自己易犯错误题等途径,来内化和巩固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温故知新,思维力得提高,学习能力得培养。
4,为人师表激励培养。
教师是和学生学习在一起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告诉我们,易模仿、崇拜、心血来潮和意志脆弱等,这些即学生的弱点,又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很好的切入点。教师的举止言行和人格气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有道是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管理职能,恰当好处地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战胜挫折的能力。这样做,无论对学生的心理还是行为,特别是对学习行为都是大有益处的,模仿与崇拜内化为自己学习的行为动力,激励与磨练使学习行为变成意志行为,学习能力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用心研究,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劳动价值才能有效的得到体现。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二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也是一种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在总体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判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者个体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地点、学习时间以及所需的学习材料。调控学习过程、评估、检测学习的结果以及采取自我补救措施等。自主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运用各种途径、资源获取信息和知识,有主见地进行学习和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能自我判断和把握,对学习负担的轻重和学习进度快慢能自我控制,对学习内容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取舍,从而激发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效果的学习,培养自己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目前,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强,甚至于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懂。部分学生成绩较好,也很勤奋,但他们大多数是很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然后就是多做练习来提高自己。而另一部分的学生成绩不太好,基础差,也比较懒。他们觉得只要把教师讲的和课本上的掌握了就可以了。在他们看来,自主学习就是自己课外的自觉做练习和进行学习。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真正主体,学生是变化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学习者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促进者和英语学习上的顾问,要把教学的主动权留给学生,给与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始自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现自我检查和评价,对整个过程实施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只有实现了师生角色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真正转变,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才会有质的飞跃。
2。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性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英语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从事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这其中包含语音语调,词汇的积累、语法知识的系统化,篇章结构,中西文化差异等,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实践提高乃至在学习中进行科学的发现、创新实践的过程。整个英语学习实践过程,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需要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此这一过程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地做好各个活动,反过来又帮助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探索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这就是学生“独立性”的形成。所以教师更多的是做指点引导性的工作,培养学生在思维、实践过程中的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批判地对待教师、同学、书本和权威,在英语世界里吸取知识,提高技能,得到最佳效果。因此学生独立学习是自主学习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采用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自我反馈与评估。就英语学习而言,学生的主动性除表现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与教师同学的语言交际互动外,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后,主动地应用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探索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在语言教学中广泛的应用,都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学生可主动地利用这些条件,可自由地使用语言实验设备,进行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技能训练。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我国英语教学全面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绝不只限于知识的接授,不只限于在书本上、课堂上、校园里,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英语教育才能充分地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需要,实现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的目标,这也是英语教师所面对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薛冰雪 单位:山西省临猗县临猗中学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三
目前,在护理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只有符合中职护理教育特点和未来岗位需求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在护士资格证考试和未来就业方面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且在各个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一、引导课前预习,扩充课堂容量。
自学习惯的培养需要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开始。内科护理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需要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知识,比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留给教师讲解知识的时间太少。那么,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将所讲述的知识点和参考书目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学生就很容易跟随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繁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内科护理学中每个章节的概述都是对基础内容进行回顾,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表格、图形或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与巩固。再如,护理评估的内容可以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进行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教师单纯性地讲解效果更好。又如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基本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讲述,而每个疾病的教学可以采用pbl教学法进行。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形象。
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然后对课本中重点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重点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来进行,并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教材中明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当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后,就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的形象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将自己最佳的状态展示给学生,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的板书要优美,合理设计,充分借助彩色粉笔来进行板书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教师,对课堂充满兴趣,积极地进行学习和信息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四、重视课后复习,提高学生联系知识能力。
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结构性和比较性特征,且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内科护理学很多知识点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讲解完某一知识点后进入课后复习环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某些知识点主动联系起来,然后认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异同之处,找到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知识联系能力,进而提高自学能力,深入理解内科护理知识,熟练掌握护理技能。例如,在讲解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缓解方式、心电图改变、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入手,对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对比,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讲解完慢性肾小球肾炎后,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的肝硬化伴血氨升高病人的饮食要求,其需要低蛋白饮食,且以植物蛋白为主。而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可知,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伴氨质血症同样要求低蛋白饮食,但选择的却是优质蛋白,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二者存在这一区别的原因。在讲解完消化系统相关教学内容之后,让学生自主分析慢性胃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在饮食护理原则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说明理由。通过运用以上方式,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不断巩固并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总之,根据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岗位的需求,中职学校对教学内容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卫生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四
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交给学生以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要从根本上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了解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掌握足够的认字数量,用词数量;基本的语法、修辞、文学史知识;一般的文章结构、文章体裁知识;常用的听、说、读、写知识;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常识等。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把握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能较自觉地积累写作材料,借鉴范文的构思、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基本的听记能力,能会活、作简单的演讲等。
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的观点看,能力是在积累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指的是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行动方式,心智操练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越多,技能越熟练,就越有助于能力的发展;相反,无知便无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又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的高低制约着知识的积累,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高低、难易和巩固程度。能力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的结果,又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的前提。所以,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在专业上应该包括积累知识和掌握技能这两个方面。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包括听读写较专注集中;记忆较持久牢固;联想和想象较丰富多样;判断、分析和综合较深刻严密;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面较正确较灵活较能变通等。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较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意志;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个性修养等。
中学语文课是促进学生情(情感)、理(思想、理论)、智(智力)、知(知识)、能(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吸收了思想营养而成为感情丰富、思想健康的人;思想的进步又促进其知识才能增长,激发其丰富的高尚的情趣;情趣的丰富又促使学生有更多的写作冲动、阅读冲动和听说的冲动,促进其各种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智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而智力的发展又会为学习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更高强的语文能力准备更好的脑力条件。所以,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应该包括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相辅助相成的诸方面。
中
[1][2][3][4][5]。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五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人类只有学会了怎样学习,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世界出现的新知识构成。然而,在我国中学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激烈的分数竞争,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能力差,更别说自学能力了。因此教育者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学能力是学生所有能力中的基本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其它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听课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难点等。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既可为将来进入高校或走向社会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不致在大量的新知识面前不知所措,也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具有很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预习时对新课文知识的理解,熟悉所学知识的内容。可以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阅读是预习能力的发展,是自学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自学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使学生从苦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所以我对上海市封浜中学(普通中学)高一(4)班全体43位学生进行了3年的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
一、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1.适应期:其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着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预习前,教师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课堂上释疑。如:在教上海版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one时我将预习内容定为语法:过去进行时态。知识点:charge,lonely,alone,attheendof,introduce等的用法。并将有关的材料发给学生,他们首先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讨论。
2.半自主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一周内要上的内容,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决一部分难点,课堂上进行以某组主讲,其它各组提问,这样学生间相互动起来了。教师讲学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课堂的听课效果大大提高。
3.自主期:“以课本为依托”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相互补充,教师总结,测试预习效果。实际上,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贯穿着三个阶段的是自测,即设立学生题库。学生根据所预习的内容,以组为单位各出一份试卷,进行互测互检,教师将这些试题汇编就是他们单元复习的资料。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辞典等不良习惯,这就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影响阅读速度,容易使得学生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学生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因此,我常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略读和详读)。如:消遣类的小故事,新闻类的读物,语言结构比较简单,只要知道内容大意即可,就采用略读方法;如果要寻找某个具体的资料或信息,或对材料从表层到深层进行理解,就要详读。经过一年的实验我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了对比调查。如下表:
阅读习惯对比调查表阅读技巧实验前(.9)实验后(.5)是否是否不良习惯(唇读、指读等)4061234默读17393016此表表明,实验前绝大多数学生有唇读、指读等不良习惯,实验中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默读习惯。
2.由段落阅读逐步过渡到简易读物、新闻、小说,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促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充分利用课本教材,将精读与泛读统一运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包括text和supplementaryreading两个部分。text作为精读教材,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语法、词汇等,是获得英语知识的重要途径,偏重于“质”的方面。supplementaryreading均是课文的补充和延伸,是课文背景介绍或相关知识的铺垫,学生从中可了解到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利用这一部分材料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综合等阅读能力。如: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回答问题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把握文脉、获取信息、分析推理、深层理解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量”的扩充,巩固“精”中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挑选各种文体的简易英语读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逐渐达到精读与泛读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实验的一年中,学生阅读英文杂志或小说平均每周一本。他们阅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主要实施途径。
实施途径是教育机制的组成部分,是理论的实践形式。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促进自学能力形成。
1.在管理上,建立学习小组,研究初期强调每位学生认真做好预习,辅之以检查督促评比;中期以特色为主,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后期互帮互学,小组竞争。
2.在教学上,以人为本、以情为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操作上,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作调查。一是对前期水平和后期水平作对比,二是了解学生对待预习和阅读的前后不同态度作比较。
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反馈,不断调整充实研究的内容,使研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因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个案研究法:抓好两头带动中间,通过对好差两头个案追踪调查,有更多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带动全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实验效果。
本课题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通过指导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及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以促进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形成。
1.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工作,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实验中多数的学生能自觉地查找资料、辞典等途径来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由过去的识记课本知识变为能自觉地加深知识的难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些原来上课不够专心,不善于发问的学生,也改变了学习态度,他们爱思考爱发问。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了听课效果、学习效果。从学生群体的变化来看,学生已由过去盲目地、被动地听课变为有目的、主动地参与教学工作。学生通过预习确定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大家讨论释疑,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上用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补充学生预习方面的不足。
2.变考试为复习。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或互测,可检测自己预习复习情况,而“试题汇编”是源于对学生自尊、取胜等心理机制的调动。只要好试题就可以编入班级题库中,差生担心同学说自己的题出得没水平,学习尖子担心回答不出差生出的题,于是每一位学生主动地投入已学知识的认真、全面、深入复习中,以达到变被动应考为主动复习的目的。
3.以下表格说明了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
对预习工作对比调查表(1)项目实验前(.11)实验后(.11)好中差好中差预习自觉程度1016915171自学查找资料81691320预习重点难点确定的能力5217924解决问题的能力22471023注:好、中、差等级的划分是研究者根据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自觉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等能力及学生自评综合数据划分而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预习的自觉性,确定难点、重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他们不但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且能主动地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学习英语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此导致他们的成绩进步很快。
1999~区统考成绩对比表(2)分数段人数期中期末期中期末qsqsqsqs901117437680261357247233662970632462147276196061850562561备注:q代表全年级的人数,s代表四班的人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优秀率逐渐提高,60分数段的人数由原来的8人减少到1人,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普遍有所好转,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浓厚,自信心增强。
在高考中,实验班的英语平均成绩为93,高出上海市普通高中英语平均分10分,高考升学率居嘉定区普通高中前列。
五、实验论证。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和学两个因素中,教师的“教”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主要条件,学生的“学”是内因,是学生学好的依据。所以学生的学法决定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控制和强化作用。所以在课堂内外我注重启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预习解决了部分疑点,尚有一部分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们相互补充讲解得以解决,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已成为一名老师了,而教师只是讲学生所“想”,将学生解释的疑点难点加以补充归纳。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外辅导、督促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课堂上创造机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使他们有成功感,逐步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2.情感教育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后,会从内心受到鼓舞、激励,受到信赖,感到欣慰,并愉快地接受教诲。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消除差生概念,无论学生的成绩行为有多差,他都有优秀的一面,抓住其“闪光点”,因势利导,促进其它方面的提高。第二,宽容信任鼓励每一位学生。任何人都会犯错误,既要指出其错误,又要宽容信任其能改正错误。第三,让学生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当学生对一堂课持否定的态度时,我就召集学生,大家一起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行教学民主。
3.拓展阅读的时空,丰富学生参与的内涵,发展学生的参与能力。就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学生必须将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越多,词汇复现率越高,对单词和词组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持续终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魅力.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六
自主学习突出的是对学习过程的把控和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以预期学习目标为参照点进行的学习过程调节,预期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有自己宏观的英语阅读学习目标,也有一部分学生为自己设计了具体、短期的预期英语阅读学习目标。与有具体目标的学生相比,具有宏观目标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仅能通过感觉判断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向,无法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清晰的判断,更无法参照预期学习目标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具有短期、具体英语预设目标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身学习过程和进程。
2。缺乏正确的英语阅读策略
英语阅读策略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内容,灵活地应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应用合理的英语阅读策略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当前,很多高中学生不懂得考虑阅读文章的价值和类型,更无法在阅读中随着阅读的进展变换不同的阅读方法,只是一味地采用从头到尾阅读、细细精读的方式。然而时间的限制不允许学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很多文章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故意干扰,只适合略读,这种精读方式限制了他们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不利于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3。资源利用不充分
阅读量的积累是取得良好英语阅读学习效果的前提。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广泛利用其他资料拓展自身的英语知识储备,学生很难提高阅读量。当前,学生可以接触到互联网、英语报纸、英语杂志、欧美电影等各种形式的英语资料。然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懂得通过这些英语资料提升英语阅读量,扩展英语知识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缺乏相关阅读背景和知识储备,影响英语阅读效果。
1。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学生常常会设定一些暂时无法实现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很难在短期内让学生体验到个人进步,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和指导他们设置具体的、短期的个人学习目标。与长期目标相比,短期目标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自我成就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动力。此外,教师应特别注意给予学生选择学习目标的权利,因为目标的选择情况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被指定的学习目标会降低学生实现目标承诺的动力,而自己选择的学习目标能增强学生实现目标承诺的动力,可以形成高效的学习过程,甚至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自身学习意念。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将学习目标进行简化分解,使得学生一步步完成简化目标,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潜能和自主学习的愿望。
2。阅读策略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常常忽略学生对策略的掌握,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低、学习能力差。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主动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自己完成语言学习的重复、记忆、模仿、掌控、创造过程,以便掌握策略性阅读知识。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文章驾驭能力。鼓励学生连贯阅读,在遇到阅读难点时适时调整阅读方式,由横向阅读转为纵向阅读,由精读转为略读,整体阅读后结合题目要旨再回视难点、推敲意思。通过阅读背景讲解、语法分析、技巧点拨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3。充分利用资源广泛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育过度注重精读,忽略了泛读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泛读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英语资源,提升阅读量和知识水平。但在鼓励他们泛读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选取合适的'阅读资源,运用适当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恰当评价。自主学习注重学习者自主制订学习策略,管理学习过程,从而快速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监察性、把控性等特点,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作者:雷凌燕 单位:贵阳市三十八中学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七
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计算是数学的基础。计算虽然可以借助计算机、计算器、算盘等工具实现,然而计算已近渗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里了,如果缺少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任何人都很难在这个社会中生存。
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如果在这个阶段落下了,这些学生会在中段、高段都很难跟上学习进度,这就导致了很多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落后,即便是家长请了家教进行课外辅导,也很难有质的提高。
高峰[1]提出可以通过改善教学设计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提高学困生的计算能力;史莉芳[2]李艳莉[3]基于新课标列出了一些创新方法,通过加强自身教育的方法水平,来提高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高巍[4]总结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学生既要掌握计算方法也要掌握计算原理,通过多训练来掌握多种计算方法;皇甫峥嵘[5]卢凯月[6]更多的介绍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李杨[7]更多的是研究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本文结合各家之长,切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系统地阐述如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提高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1日常训练培养。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数学要想有提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数学学习更多意义上是方法的学习。而计算能力更需要练习,我在日常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做到每天都要练习,包括口算、听算等。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最好的学习时间。我会用“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作为一天计算学习的开始。即用a4纸做的一沓卡片,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依次对各张卡片进行口算,然后由其他学生用手势进行评判,这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必要的训练,同时可以增加学习计算的氛围。
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当天的知识之外,我会在每堂课抽2到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听算测试,并对上堂课的听算结果进行点评。并让学生把自己错误的题目登记到错题集上,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不会做?通过这些分析,我掌握了每个学生计算的薄弱点。对于那些粗心的学生,我会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慢慢地帮助他们矫正这种粗心的缺点;对于不会做的学生,我会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单独帮他们辅导,直到他们理解为止。
另外在课余时间,我鼓励我的学生准备一些口算题卡,并且分组进行口算训练。
2强调记忆口诀、法则。
当然光是训练是不够的,得同时兼备好的训练方法。我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过程中,强调了学生要熟记加法、乘法口诀;明确运算法则、计算优先级;细心运用减法退位、加法进位等基本规则。
很多教师包括家长都会认为数学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没必要记住口诀。我认为这种想法不是很正确。数学当然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但是口诀、定理、公式等这些经过证明是真理的法则我们需要记住,这些法则是我们前人留下的,而之后的人通过学习掌握了这些定理之后,才能发现更多的新的定理,才能使得社会进步。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未知。
3评价激励机制。
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不能是被动式的,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小孩子有爱“攀比”的心理,因此我会在上课之前就把上一节课的听算作业发下去,给他们时间进行“攀比”。我每次都会在听算成绩优秀和成绩有进步的学生的本子上盖上小红花并标记得优次数。这使得这些成绩好的学生有了认同感,成绩相对落后但是在进步的学生同样有成就感。
另外,我在期中、期末都会给这些小红花多的学生一些小的奖励,这可以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驱使他们不断自我提升,在另一方面也是鞭笞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
4小结。
虽然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带的班级从刚入学时成绩一般,学习懒散,现在已经是我们学校整个年级组计算能力最强的班级,为他们日后的中段、高段数学的学习打下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所以通过这几年我教学实践而总结的上述方法(日常训练培养、强化记忆口诀及法则、评价激励机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家不妨一试,我相信经过上述方法,能大幅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八
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的是否正确、迅速,即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13。
同样,教学“9+7”“9+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
“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
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二、视听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58+2+48+2+6。
8+2+18+2+38+2+2。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可基础。
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7+()=127+()=16。
12―7=16―7=。
12―711―712―7。
要求学生看式子直接算得数,待算出得数后再整理成:
11―7=412―7=5。
13―7=614―7=7。
15―7=816―7=9。
要求学生看以上一组算式找规律,使学生初步知道总数中的一部分不变,另一部分随总数的变大(或变小)而相应的变大(或变小)。这组练习体现了“会、熟、活”三个层次,它能帮助学生组建、巩固、完善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三、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
“夺红旗”比赛,就是将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抽出18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期结束前,还可以出示这一样一组口算抢答题:
9+2+18+6+25+7+3。
5+4+57+4+62+5+8。
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初步知道像这样的连家题也可以“凑成十再相加”,同时又初步渗透了加法的交换律,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九
摘要:
文章提出了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即引导课前预习,扩充课堂容量;结合内科护理学授课内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形象;重视课后复习,提高学生联系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计算的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的教学时间。《新课标》指出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运算速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简便运算思维灵活性的学习,正确理解简便运算的涵义,合理的进行简便计算,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维空间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中简便运算方法比较多,要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数据的变化规律才能提高运算速度,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灵活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已的拙见。
一、平时增强“化整”、“凑整”的训练,为学好简便算法作准备。我们的数学教育目标不仅要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且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优化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应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所以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提前渗透学生“变整化”、“凑整化”的数学简算思想。在教学简便方法之前我就经常让学生做加数中含有整十、整百的加法口算题,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题目很好算又容易做得正确。也把25×4=100、125×8=1000这两个特殊的化整算式牢牢记住。如在教学75+168+25、245+180+20+155这种类型的算式时就需要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加数中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字凑在一起。这样算起来就会更加简便。所以我在平时总会抽出一些时间对学生进行一些凑整的训练。
我们是这样训练的:老师先说一个两位数如33┤缓笕醚生快速的说出能与它凑成一百的两位数来是67。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后,我和同学总结出能凑成整百的两位数的特征:个位数凑成十,十位数凑成九,这样的两位数就能凑成一百。这样的凑整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简便算法的教学中。由于渗透了“凑整”数学思想,那么学生面对以后其它的一些计算问题时就站得更高、思路更广,对“简便计算”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在渗透这些数学思想的同时,我们特别要训练提高学生对一些“特殊值”的敏感度。如果我们能对这些数字加以重点研究,训练学生基本的运算,就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后看到这些敏感的数字就能立即想到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在教学第一种减法的运算性质类型的题时,我就让学生观察这道题连续减两次不简便而两位减数能凑成一百,我们不如把它们合起来一次减掉。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句,减两次不简便,不如把两个数“和”起来减一次。相反在遇到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我们也可以说,和起来减一次不简便;不如分开减两次。同样在教学第二种除法的性质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除两次不简便不如把チ礁鍪的乘起来除一次。乘起来除一次不简便不如分开除两次。
三、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简便计算的动力。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的追求,去实践去发展。
我是这样做的,如在教学75+168+25这类型的题目时我就会对学生说请大家观察下这道题中的哪两个加数是能凑成整百的好朋友?请大家找出来。这时大家听到找朋友就会很感兴趣的用凑成整百数的这个特征来找出这对好朋友来。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完成简便计算。还有就是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学背景要力求生活化,使学生感到这些问题是自己平常所接触到的一个生活场景。学生的解决方案是否是最佳方案,是否是最简便的方案,带着这个疑问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如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可以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56元,每条裤子44元。我们班33人,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33,算式是ぃ56+44)×33ㄒ灿械难生可能会分别算出上衣和裤子各需要的钱,再合起来算出一共需要的钱?算式是56×33+44×33。显然,这儿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需要。如果每一个运算规律,都是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得出来的,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深的烙印,也不需要老师过多地强调什么样的题目要简便计算。因为学生只有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学习、研究的问题,才是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简便计算的魅力和乐趣,使学生乐学。如在教学中我设计过“和计算器比速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25×32×25,老师则用简便方法计算直接喊出结果,然后揭示结果:(125×8)×(4×25)=100000。让学生体验到了神奇和快乐,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用良好的运算习惯来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
运算是一项很严谨、强加于、要求准确无误的工作。一定要有良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完成。具体的方法如下:
强化训练,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审题、看清楚要求、看清楚数据和符号,分清运算顺序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严格要求,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书写是不认真8袷绞欠窆娣丢v苯臃从逞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也直接影响到运算的正确性。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养成用草稿纸习惯。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利用草稿纸,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一些数据,计算一些较大数的运算迅速,不会造成思维断点。教师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随时利用好草稿纸。
总之,培养简便运算能力就要在运算的正确性、简捷性、合理性、灵活性等方面下功夫。教师平时应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算律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必要的和常用的数据,训练出熟练的技能技巧,善于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顽强的毅力,精益求精的态度。简便运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只有从全方位考虑,才能使简便运算能力达到理想的水平。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十一
做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爱岗敬业的思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还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了解现代化科技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另外,需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中勇于探索,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觉得听你的课有趣、有味,从而能够自觉地、认真地投身学习。
有人提出“要通过知识的教学,不断发展孩子的智力素质,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看来,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想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本质的联系,掌握内在规律性,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更看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三是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构建和谐课堂,其实我们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方法时也能深深体会和谐课堂带来得高效率,视学生为朋友,视学生为伙伴。老师和学生,只有年龄上的差异,没有地位上的级别。这样的课堂,学生情为所动,教师情为所开。从形式上看,师生不经意间快乐的畅游于知识的海洋。学生的学习是潜意识的,自觉的,主动的,快乐的,高效的。其实我在网上观看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也能深深体会到这种和谐课堂的气氛,他们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我们很难分出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只见他们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无拘无束,平等和谐,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怎能不乐意学习,效率又怎能不高呢?我想让学生发现真理,就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用相对的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习感到自由,自然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种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见解。在交流中,学生不断地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从而得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十二
新课改的计算教学,既要在具体情境中导入,体会各种运算的含义,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材编排中,计算和应用进行了合并,很多地方没有了老教材的应用题章节,运算循序总结性章节。教材练习安排中,基本题量太少,很多是应用和扩展题,这样就造成学生基本计算技能下降的现象,如何两者兼顾,既保证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上学期我已总结:“结论1抓住加、减、乘、除含义,展开计算教学,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论2:加强基本口算训练能提升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本学期既有口算,又有估算和笔算,在坚持上学期观点的前提下,针对本学期计算教学内容又总结了以下观点:
结论1: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要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
在教学笔算乘法和除法时,是需要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计算技能,比如238÷619×19,计算时都要以原有的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作为基础。且还总结了以下经验,1、老师讲完,不要忙着让学生全体单独做,先指名几位上台板演示范,其他同学评判后,再练效果会更好。2、少讲,让学生多练。3、说明笔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种程序化劳动,要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
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口算除法算法是否一定要用书面数学语言描述呢?学生往往知道怎么算?也会用自己的话来说: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2个0,先算6÷3所以600÷3=200。240÷3想3×()=24,24÷3=8,240÷3=80,从学生的这些回答来看,学生已经会算,但只是不会用书面术语来说;我花了不少功夫来训练学生说: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所以600÷3=200,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从效果上来看,学生说得还是很辛苦。
应该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我想了很久,想到了一个拆中的方法,算的时候,就照学生的去做,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0,先算6÷3所以600÷3=200。再解释,不看未尾1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十,不看末尾2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百。不能平白无故的少看0。通过这样的解释,就把算和说分开了,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
结论2:计算教学应重视运用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应重视相关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简单小数加减法,是在前面所学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就先练习了2道3位数加减的笔算,问: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进行小数的计算,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得出小数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了,数位就对齐了。由于有了对比,迁移,学习效果不错。
还例如在乘法教学中,从35排,每排29人,700名学生进场,座位够坐吗?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导入,说明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3种计算方法的对比,找到估算的最好方法,既又好算,又接近准确性的那种就是最好的方法。由于从解决实际问题导入,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掌握计算方法也就有了更好的动力。
在笔算乘法教学中,也是从实际生活情景中导入,比如算围棋盘有多少个交叉点?19×19,一开始我问有哪些学生知道围棋有多少个交叉点,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计算19×19,对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探讨,得出计算结果,由于计算结果是学生特别想证实得到的答案,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就更为深刻。
乘法教学中,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去体会乘法的含义,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也会跟更牢固。
还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单元中,也突显了一个计算问题,两步解答的应用题一定要列综合算式吗?“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学生一定要掌握吗?”,教学解决问题重点应放在分析应用题上,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由于教材在例题1有合并成综合算式安排,在例1教学中我也花了些时间讲了怎样把两个相关的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5×50=250(人)。
250×6=1500(人)。
合并方法就是用第一个算式中的5×50代替第二个算式中的250。在例2.练习过程中,我也注重培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体会列综合算式的优越性,但随着综合算式的增多,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括号,什么时候不该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不清?需要复习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在时间上没有安排这一个内容,然而通过对本册以前数学教材的调查了解,也没有这一内容的单独安排,由于课时的原因,我到底教还是不教?在教应用题时为这个计算问题花费太多的时间到底值不值呢?“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一定要掌握吗?”通过讨论也得到了正确处理,加了一课时总结复习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结论3: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此段张写)。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下称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教材中大量的估算教学,开放的教学理念,让我倍感困惑与压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我在教学中所思考和研究的,下面我就自己几年的估算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做法。
一、充分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低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其实,估算作为一种能力和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点滴渗透。在平时教学中,要借助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在低年级教学数的概念之前,我首先会让学生对出示的实物估一估数量,再数一数,让学生逐步建立数的概念,增强估算能力。在教学“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操场长约(),一支钢笔15()等。
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125÷2378÷5你认为估算应该是多少?当然许多学生是把125看作120,把375看作350,350÷5=70,这符合“凑整算得快,与精确结果相差尽可能小”的估算策略,可仍有许多学生把125看作124,124÷2=62,把378看作375,375÷5=75。于是我组织孩子进行辩论,让他们自由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教师再适时评价,学生的估算能力无形中大大增强。
二、根据教学情境需要,灵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
“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情境是衬衫68元、短裤34元,妈妈带100元钱,买这两样东西够吗?绝大多数学生依然采用是“四舍五入”法:68+34≈100答案是够了,只有几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让这几个学生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说:我估算完又准确计算了下,发现买这两样东西要花102元钱,所以我觉得不够;还有个学生说:买东西的时候钱多带一点钱,带少了人家就买不到,所以我就把68估算成70,34估算成40,加起来是110元,这样带100元就不够。从此案例看出,估算时要结合具体的情境,不能单纯按照纯粹的求“四舍五入”法求结果,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的估算策略。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桶矿泉水约58杯,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大约这桶水够小明喝几天?答案是11。按照常规的估算方法,58更接近60,应该是12,更接近准确数,是合适的答案,但是后面题目中有一个附加条件(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也就是到除数最小是5,那么根据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要求,要采用除法估算中去尾的方法,答案就是11。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估算情境,合理渗透估算,采取灵活多变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自觉运用估算,提高估算兴趣,形成估算意识,灵活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
三、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挖掘估算教学价值。
估算作为新课标重点改革添加的内容,自然有非常广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每个家庭要计划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这一个商场,它的营业额是多少,它的利润如何,这都需要估计。其实估算为判断计算器算得是否准确,包括孩子们口算、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生活需要,渗透在点滴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估算的作用,形成先估后算再估检验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也进入一个误区: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估算方法的练习,而忽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我认为教学中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对学生估算方法的评价比交给他们估算方法更重要,学生的估算策略就是在老师的不断评价、分析中形成的,新课程强调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重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评价,应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判断出估算结果和精确答案的大小关系,即“估大”和“估小”的问题。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会估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技巧,还学生一个自由、愉快、发展的数学天地。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十三
资料中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是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有先见之明还是误打误撞,今年的学习笔记全部都是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无形中给了自己一种动力,加之这次小课题的申报成功,更加深化了这种动力,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的运用,我觉得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为课堂带来肯定的方式方法都值得一试,一旦确定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且行且珍惜。
自主——前提要有自己的左膀右臂,小组长的能力培养对整节课的目标达成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训练他们得组织能力,我把准备部分的热身活动交由他们组织,多数组长是效仿老师以前做的,四队绕篮球场慢跑,散开做徒手操等环节,后来发现有个班换了方法,一队绕篮球场慢跑,然后站线面向中间做徒手操,再到后来的边走线边做徒手操,我发现这样的组织不仅避免了慢跑中带来的枯燥,也省下了不少练习的时间。
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我也会一改往常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立定跳远教学时,以前我会先做示范,再做细致的讲解,练习中再去纠错,生怕练不会再做示范,好像讲的越多越好,我发现这样的教学往往适得其反,你的努力越大,失望反而越大,后来我就想何必这样相互勉强呢,在给最后一个班教学时,我没有先告诉他们技术动作,只是留下一个问题“怎样原地跳的远?”在练习中,我发现他们跳的比前几个班都好,动作更加舒展,根本不需要教师刻意的去讲解,所以有时候降低自己的标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到这,让我悟出了一个锦囊供大家分享,像我们音体美等副科教学来说,其实是对我们的福利,因为同样一节课我们要上七八遍,有时候上到最后才真正打磨出一节优质课,而前提就是从前面一节节课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总结经验。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只要用心,就有可能。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十四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还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门学科自学能力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教给中学生“三结合”自学语文的方法:
要告诉学生认识同一篇文章、同一事物,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效果就越好。重要的文章,重要的概念,应该边听边记,然后复述,最后听说读写的能力都练了。写文章之前经常指导学生读一读同类文章,想想哪些值得自己借鉴,找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大家边听边思考自己的思路,在动笔之前每人都大声地把没动笔的文章先说一遍。这样既提高了说的能力,又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写起来就更顺手些。无论吸收还是表达,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综合运用于同一目的,比只用一种手段自学效果好。
学生自学语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语文学习的概念。大部分普通中学学生以为语文学习就是语文课学习,觉得只有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上,在语文教师指导下才能学到语文知识。其实语文学习与语文科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语文课堂、教科书的`学习,前者则指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可以说汉语是渗透于汉族孩子们生活的一切空间与时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文。
学生学会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学语文,其意义要比只会学语文深远得多。我们便探索在广阔环境中学语文的方法。在德育美体育中学语文。每项活动都给学生观察、思索。活动后或口头作文,或写在纸上。有时我看见学生打闹,就告诉周围的学生观察他们然后描绘他们打闹的动作,这样既教育了打闹的同学,又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他们语文能力。学生喜欢唱歌,就引导他们评论几位歌唱家的不同特点;学生喜欢美术,就引导他们说一些名画的风格。这样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知不觉提高了,在课外阅读和文艺作品欣赏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主要是用跳读或速读的方法浏览,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扩大视野,发展智力。普通中学成绩越差的学生花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上面的时间就越多。通过引导他们争论作品的优劣,评论作品的社会影响,描绘作品中的人物,给人物写鉴定,填简历等等,他们就由盲目的消遣,变成了有意的学习。在社会活动中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在衣食住行等每个方面都能训练。
学与用应该是统一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只有应用,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什么是应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应用和考试是同义词,学就是为了考,以致有少数学生毕业考试结束,立即当场把书和笔记本撕碎,以抒发自己今后无需再学的“喜悦”心情。语文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使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工具。越是在一个广阔的领域里使用这一工具,你对这一工具的认识就越深刻,越能提高使用这一工具的熟练程度。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只有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造就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才能实现教育要“三个面向”的宏伟目标!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十五
内容提要: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应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上产生了一些偏差,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师生苦于应试疲惫不堪。本文着力论述在形势下要重新定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阐明计算教学的意义,明确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调整,降低了计算的复杂程度,特别删除了大数目的笔算内容,同时也适度的降低了对计算速度的要求。各套教材在编排计算内容时也减少了篇幅,教学课时相应地比以前减少了,这必然导致相应的巩固练习时间和练习量的减少。再加上大家都没有什么使用新教材的经验,对新理念、新教材的把握也存在一些偏差,这些情况都直接影响计算教学的效益。凭借老师们过去的经验和最近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计算检测,我们发现不同老师任教的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尽管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些计算能力很强的学生远远把别人抛在后面,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计算能力很不理想,值得我们关注,也许这些学生的落后不完全源自于课程改革,但他们太弱的计算能力确实为进一步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麻烦。鉴于此,我们认为加强计算能力培养是燃眉之急。具体教学中需要加强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认识计算的意义理解计算的意义是计算的基础,
任何知识一旦赋予了它特定的实际意义后,它就容易在学生记忆中有所依着,如果能够联系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计算的意义,更容易让学生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变得鲜活而不抽象,让数学变得可以亲近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谈。
二、加强算理的理解和感悟。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达到算得对和算得快的目标,计算教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绝好机会,在鼓励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新颖灵活的方法从学生脑子里不断蹦出,不同思路在这里碰撞,人家尽情享受着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很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把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排列在一起,学生有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所要求的。在教学中,基本的计算方法往往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很快被学生思考、得出,但是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些方法虽然不易被发现,但一旦被揭示出来,它确实很实用,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比如,五年级学生学习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是很基本,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确实比较慢,如果学生发现了在众多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中发现不断把大数翻倍.也一定可以得到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不但简便易行,而且还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对同一试题的多样化计算方法。
四、注意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练习的实效性。
曾经有人简单地认为课程改革降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要求,就是说计算教学不那么重要了,进而大大地放松对计算技能的练习,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学生计算能力的强与弱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此外,学生的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的备课无疑是一个严峻地挑战。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训练的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确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课堂练习真正具有层次性、趣味性,从而达到增强实效性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发现一些计算规律。
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学会了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随之,他们就会感到这种方法的烦琐费时,一种寻找简化过程的愿望就会充斥一些优秀生的头脑,这时只要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空,他们就很快会把注意力集中来寻找其中的规律,一些数对之间的特殊关系很快就会吸引他们的目光。这说明探索计算技巧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的规律性知识就是在这种求简的意识驱动下被发现的。再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如:25×2、25×3、25×4…125×8、125×7、125×6、125×5…35×2、75×2…,熟记1-10,还有环形面积的计算等都能通过比较总结出比较快捷的计算方法。
六、恰当地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走进和接受周围存在的一切是必然的,生活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引导学生自觉使用计算器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旦掌握了计算器这个便捷工具的使用,再遇到大数目的精确计算就可以轻松应对了。熟练了计算器的使用,面对一些纯计算问题比起以前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学生过分地依赖计算器。一方面,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时时带上计算器;另一方面,一些不复杂的或粗略的计算,我们的笔算、口算和估算更便捷、实用。过分的依赖计算器可能使得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地掌握笔算、口算和估算的基本方法,而实际上,学习笔算、口算和估算的意义远不只是计算本身,它们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部分学生,在测验、考试之前单独关照一下,盯得紧一点,成绩会起很大变化。分析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而是平时的习惯不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教学中,应与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每次的单元检测中发现自己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诚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要认真细致,都要作出表率。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永久的主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切实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每一节课做起,严格训练,科学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必然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这也使我们所期待的。
教学能力培养总结篇十六
小学数学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数学计算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习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教学是相对枯燥乏味的,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调动他们的计算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地引领下走进并喜欢上计算。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活思维,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动画出示例1,。出示图书阅览室,上午53人在看书,动画走了24人,再动画来了38人。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轻松进入了加减混合的学习,并且在动画中,理解运算顺序。实践证明,在计算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则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低年级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
一是认真读题的习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加减乘除以后,常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尤其在学习了除法乘法以后,如果作业中突然参加一些加减法,就会很容易犯错。比如“36-9=”这一题目,在学习了表内除法以后,和除法题目一起进行计算时,很多孩子就把减号看错除号,这样就很容易计算错误。如何来预防这样的错误出现,我觉得在一开始进行加减法计算时,就要养成学生读算式的习惯。我常要求学生在心里默默读一遍这个算式,然后再来进行计算。而不是盲目地进行计算。而在教学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时,我更要求孩子们先把综合算式读一遍,看清楚运算符号,然后再把运算顺序用画线的方式把第一步给划出来,这样一来,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就都不会出错了。认真读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单读题很枯燥麻烦,越粗心的孩子越不耐烦做这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们对计算要有信息,要有耐心,不厌烦,在长时间的训练中慢慢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二是认真书写的习惯。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已经要求学生能够摆竖式计算、递等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摆竖式计算。这些计算的书写格式将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陪伴很长时间。这就需要在一开始养成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比如在教学递等式计算时,我要求学生在数学本子上抄题目完成,在第一次完成时,我就规范书写,讲清楚如何写题目,等号写在哪里,第一步算什么用横线划出来,以及做好第一个题目以后要求空一行完成下一个题目,目的就是保持书写的整洁和公证。第一次做的时候,我往往是和孩子们一起来进行书写,在练习了四五个题目以后,再放手让他们自己做。然后认真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及时发现书写的错误,让孩子们及时改正,并且这种类型的题目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天天练习。主要就是看书写的格式和计算的正确率。每一次遇到新的书写形式时,我都会放慢脚步,教孩子们书写的格式,要求孩子们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书写。以下就是我们孩子们的计算作业。
三是打草稿的习惯。很多高年级的学生都会出现懒惰的现象,对于计算题往往喜欢口算,而不习惯利用草稿纸。这样的习惯,其实需要在低年级的计算教育中就时时渗透。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簿,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簿,表扬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尤其当孩子出现计算错误时,我会要求学生拿出草稿本,找到错误的地方,如果没有在草稿本上有过程的话,就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做一做。
四是认真验算的习惯。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就是验算。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我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验算。比如摆竖式计算的题目,我就要求学生进行验算。计算结果出来以后,再反过来计算一下,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正确。但验算比较麻烦,学生往往不情愿做,所以就需要教师经常训练,前几次一起进行运算,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不断强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验算的习惯。
三、领悟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算理其实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明白了算理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样计算。因此只要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计算中的算理呢?我觉得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因此,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直观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算理,发展数学思维。比如在教“进位加法”的时候,如何让学生明白“满十进一”这一算理,就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直观操作。准备好小棒,用小棒摆出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先把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发现满十根了,捆起来,给十位上的数。这样一操作,就能够直观地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又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时候,学生刚学过整除,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如何正确地试商成了困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的活动,来进行算理的理解。给学生准备6个小圆片,分出3分,分一分,刚好可以平均分。那如果再加一个小圆点呢?这下再分一分,发生了什么?通过这一过程来明白不能进行平均分,多了。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紧接着再追问,分成3份,每一份是几个呢?多了几个?然后变摆边摆竖式,根据活动说出每一部分的意思。这样一来,就直观理解了为什么商是2,而不能是3或者1。解决了试商这一难点。类似这样的算理,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都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进行直观算理教学。
计算需要仔细、谨慎,培养这些好习惯,需要从点滴做起。我们要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要采取多种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城市轨道专业求职信怎样写(大全8篇)
- 最新店面店长销售工作总结(汇总11篇)
- 2023年工程监理工作总结(优质17篇)
- 房建工程监理工作总结(实用20篇)
- 咖啡店创业计划书(模板12篇)
- 2023年公司业务工作计划(实用8篇)
- 2023年工程师工作计划(大全15篇)
- 2023年工艺工程师工作计划(通用14篇)
- 最新化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汇总19篇)
- 2023年学生顶岗实习周记(通用13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