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精选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4 00:44:35 |
  • zdfb |
  • 11页

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存在的一些细微之处。在撰写总结时,应注重突出重点和核心内容。下面是一些我们平时不容易总结出的经验和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一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习得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行动建议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选择读书;

如果想要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网络学习;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跟人学习;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获,可以选择从做事中学习并及时复盘。

有时候,尽管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师这个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比较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中大约80%的人拒绝思考、害怕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看只有不到4%的人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而这4%的人最终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我们暂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正确地思考。

行动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比如1个月,时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

在书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于听者的疏忽。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以及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教师在课堂上对下面的学生们教授内容而往往只有少数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倾听能力的差异也许是这种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行动建议

倾听过程中克制“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过早质疑”不仅会造成幻觉—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让听者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过程中,做好“回顾”。“回顾”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对于事实,我们要花时间想想“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吗”。对于看法,我们要花时间想想“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

倾听过程中,做好“预期”。“预期”即猜想讲者下一步会讲什么?

这个步骤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能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内容。

一旦决定倾听,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读一读,如现实、应用、积累等。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作出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把时间当做朋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独立、会思考的自己。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二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近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三

近日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在脑海中碰撞:

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绝无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俗话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这一个字——换。要想在一方面获得成就,你就得积累相对应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你去砸时间或者砸钱去换。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砸时间就能摸索出来的,有些知识只能通过砸钱,找好的领路人带领进门才可行。但不管是砸钱还是砸时间,其本质都是在交换。比方说学习开车,我们要想习得开车这项技能,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练车。如果自己练习了很久还没有练好,我们有时候甚至需要请个私教或者报个vip,花钱让老师单独教你。正如刘润老师所讲:“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所以要想得到必须先要有付出。”

学习的精髓在于理解基本概念: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拒绝学习。他们中很多不是不想学,而是自认为学不好,然后就放弃。他们从不去找学不好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学习方面的还是生活技能方面的,而是多年以后把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期待下一代成才。然后,事实是,他们不傻,也不是学不会,他们只是“太懒”,懒到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愿意去深究一下。

笑来老师说,从小他母亲就教会他:“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记得当年的初高中同桌6年的学霸,简直是个神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种竞赛统统都能拿奖,还是一等奖。全校都说他是牛人,他说,没有神不神,无非是把每一个概念都搞懂并熟练运用罢了,最后他去了清华。

除了学习,生活中技能的习得也是如此。熬了多次才考过的科目二,复盘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发现自己每次挂无外乎“概念不清晰”。不清楚调后视镜对于场内考试五个项目的重要性,导致各种该看的点看不清,直接开挂。不清楚压住离合对于控制速度的重要性,速度一快,倒库各种压线,直接挂。其实还有很多,像投资,健身等等,清楚了概念,然后分析原因,方法自然就可以得出了。

所以凡事必问终极三问:

先问是何?这个东西是什么(what);。

再问为何?为什么会这样(why);。

最后如何自得。那怎么做呢就自然而然知道了(how)。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我是个超级爱做计划的人,每天计划列的满满的,但是执行起来呢?大底是“几乎用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样的我是典型的“既勤奋又懒惰”的,因为我从未思考过哪个task于我而言目前是最重要的,是今天非做不可的。我想要的似乎是全部,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变成压力特别大,有时候任务一旦没有完成,会有深深的挫败感。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句话“人不可能同时坐上两把椅子”,我们都很贪心,读后感想要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我们的精力也很有限。所以全部都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选择最重要的,然后去不折不扣地执行效果会更好。切记:"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最后,想跟自己说: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

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学会抓大放小,学会用理性科学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enjoylearning,enjoylife。(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四

学习的技能早晚有用,10块学编程,20年后帮助出书。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填充,修正,重视概念。思考,观察自己的思考,运用心智,解放自己。解放思想。

成长从接受现实开始:速成是不可能的,交换是硬道理(时间,经历,态度),没有完美,焦虑是浪费的原因记下来继续前行。

任务管理进化论:估算时间总有意外,即时(行动害怕做不好,别人的看法),回避困难,任务并行。不接陌生电话,任务分片。

现实可行的计划(短期到长期,慢慢来),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一个,预演在大脑中反复过一遍,验收结果验收步骤。

最需要学习怎么学习:改变从思维改变开始,学习工作生活合一为提高自己,学习新知的能力,一个新技能就是一扇门,阅读思考成为新的人,不要禁锢在经验中。

习得聪明:自证预言,没兴趣是不是因为做不好,用功和方法同样重要。

和自己比较(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灵感(鸡尾酒效应,关注更多敏感),节奏慢一点放松一点(关注带来的愉悦的感觉)。

确定性和持续性是圣杯。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五

培根的话:“readingmakesafullman,conferenceareadyman,andwritinganexactman.”作者把这句话翻译为“阅读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阅读、讨论和写作看来能够对问题了解得越来越深入。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个观点并不认同,有能力去教的话说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那这样的效果也只是相当于巩固了。但是不可否认在教的同时自己可以梳理一遍思路,面对提问时通过思考和相互的讨论还是能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吧。

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根据指导其行为。

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智力量的差别。

事实上,没有什么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出不同的结论,最后最初截然相反的选择。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又会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

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理论根据“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拿我自己举例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课是一件需要消耗精力的事,所以大脑告诉我需要休息,也就是走神发呆。记笔记是一件耗力的事,玩手机刷动态只需动动手指,也便不由自主地玩起了手机。坐在电脑桌前浏览网页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网络上有着海量的信息,足够吸引你的眼球,鼠标一点就能获得即时的回馈。大脑太活跃了,注意力容易接受它的指令,所以就我们轻易地被大脑左右。

电影《美丽的心灵》主人公“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心理学家维克托身处纳粹集中营中突然想明白“即使深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说维克托在幡然醒悟之后,终于明白其实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大脑所左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吧。

“推迟满足感”就是指先苦后甜,平静地认识到自己的天性,适度地控制这种天性,推迟满足感就是要有惊心的耐心,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

学会感知时间的流逝,这样才会。

珍惜时间。

不管你在某段时间做了什么事情,那都将成为你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记录时间开销,弥补人类大脑的缺陷,发现真实的自己,便于反省和更正。

大多数人连一次”坚持到底成功”的经历都没有。

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微小的习惯,都是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这应该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可在阅读此书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过去的学习中我一直忽略了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甚至刻意逃避。初中语文课后习题的阅读部分我从来只是当故事一样看,从不愿意花时间去解答问题。这个恶习一直延续到高二,直到有了高考的压力,我被迫去分析试卷的题型,尝试着顺着参考答案的思路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出题意图。现在想想确实是无比的后悔,我浪费了多少时间,这些时间包括晨读,语文课,还有极少的语文作业。按照书中的观点那必是由于我当时的心智不够强大。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写作能力是指”写出简洁、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份紧密联系起来,乃至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而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越到后来越明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八字真理,那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既视感。以后要自学一门二外,一种编程语言。

自我奋斗,勤奋努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人们向往幸福,觉得什么都有了就一定幸福。但是人不能做到什么都有,于是转向为我拥有的比你多,这样我也能幸福。这是一种需要比较才能获得的幸福。但是生活中充满了那些不需要比较的幸福,村上春树把它称之为“生活中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母亲看着孩子熟睡的样子,恋人彼此的守护;花蕊绽放的刹那,大雨过后爽人的空气。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爱默生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就像真正的赌王是不相信运气的,之所以他们赢多输少,只是因为他们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计算概率。对待运气的态度,要做到苏轼所说的“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这样的认知才是理性的。

学习是最节省时间的办法。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的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效率是很重要的,如此才可以做更多事情。效率低下有时候是潜意识里回避困难,其实只要尝试着迈出第一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克服拖拉就可以提高效率,列计划,按部就班地执行。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表现。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记住“所有的傻比都是自证的”。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平气和的能力。

千万不要高估了将来的自己。未来的我还是和现在的我一样有着同样多的事情,不要把手头上的事情都丢给未来的自己。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之所以显得游刃有余,是因为之前做过太多的准备。

要有耐心,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最终意义非凡的事情中去。

越早醒悟越好。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六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毕业,当时那个心情激动的,觉得大事可成也。然后后我就照着书里的办法去做,标记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阅读量,优化学习方法,锻炼自己的思考方式还开始晨跑。最后我终于成功!成功的坚持了两个星期。然后就该玩玩,该睡睡,该干嘛干嘛,又过会去了。为什么道理都懂,方法也认可,就是坚持不了呢?归根结底就是懒,一边懒一边为自己的懒找理由。现在回头想想。算了,不想了,想到头就疼。

真正开始践行自我管理还是工作以后的事情,压力大,效率要求高,开始真是不习惯,慢慢习惯之后发现自己确实改变挺大,比如说大概、好像、差不多、快了这类词从那时候就基本从我的词典里消失了。经常要对接客户,一聊天就发现自己肚子里没货,别说打动别人了,谈资都少的可怜,那就只能去找书看,而且还不能只局限在哪一个领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客户会和你聊什么......

久而久之,反而加强了自己的认知,培养了很多好的习惯。我的体会就是:如果说你想提升自己,最好的办法有两个:要不自己逼自己,要个找个人来逼你。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七

我差不多用了半年左右的工作之余,才匆匆忙忙将李笑来先生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看完。乍一看,竟然用了半年左右时间,似乎工作任务繁重、事务繁忙、百忙之中抽出一点宝贵时间,可看完之后,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仔细思考了一段时间,不禁深有体会、很受启发。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感觉时间永远不够用?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以往很多工作疲于奔命?是什么原因决定我花精力做了事情却没有预想的结果?答案很明确,但也很抽象,“没有管理好时间”,用书中的语句就是“没有把时间当作朋友”。

坦率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甚至夸张一点在和时间作斗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或平头百姓留下的诗词或俗语,无不验证这一点,比如“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瞬间而已”或“岁月无情”等等。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说明管理好时间、利用好时间是多么重要。

我觉得作为一个个体,彼此之间差异性较大,特别是21世纪更是一个彰显个性、激情飞扬的时代,要求所有人都做到书中所写,确实比较困难。但仍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我自身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有志者共勉。

成熟的心智是管理好时间的重要前提。

本书第一章写的是“心智的力量”,我初看时心中有点嘀咕,心智怎么与管理时间拉上关系,好像有点牵强。带着疑虑看下去,才逐渐明白,心智更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思考,最终决定着每个个体的价值取向,自然顺理成章地影响着我们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如何管理好我们的时间。

相对于认识心智的力量而言,开启并有效控制自身的心智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心智有差异,那么就应该后天加以训练和引导,毕竟天才是极少数的,大都数人的心智还是要不停地学习、培养、发展、甚至重建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维、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使得自己变得更为理性,更加成熟,只有拥有成熟心智的个体,才能合理安排时间,才能理性决策即将发生的行为。

所以说,成熟的心智是管理时间的重要前提,是一个无法遗忘的保障,离开了这个前提,离开了成熟理性的心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有可能失控,就会很容易被欲望、贪婪、满足所控制,那个时候再去谈什么管理时间就成了空话,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连自己都管不了,何谈管稍纵即逝的时间呢”。

80:20的时间安排原则是时间管理的重要方法。

我记得以前读《赢在执行》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篇幅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将事情大体分为四类:重要也紧急、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紧急也不重要,这其实是“时间管理”核心问题。

对于大都数人而言,很容易区分重要也紧急和不紧急也不重要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处理原则和时间安排原则,但对于紧急不重要和重要不紧急却往往满头雾水、一筹莫展。读过《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后,尽管书中没有直接谈及这个问题,但我们应该明白如何分配时间去完成。这是一个80:20原则的典型例子,我们应该将80%的精力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20%的精力花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上。

实际上有一段工作经历的人都应该知道,绝大多数(注意的是,我用的“绝大多数”这个词,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情况下重要的事都不紧急,紧急的事都不重要。在企业中,重要不紧急一般包括准备工作计划、发掘新机会、规划、建立业务机会等等,重要非凡,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紧急不重要一般包括造成干扰的电话、信件、某些会议、必要但不重要的活动等等,确实要很快处理,但又不能对自身的工作产生较大帮助。所以,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基本把握80:20的原则足可以应付我们身边很多发生的事情和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将重要紧急的事情变成只重要的事情,这里也有一个方法可以借鉴: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分清主次矛盾;统筹方式方法。

“行动起来”是管理好时间的重要保障。

有一句老话“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不论我们的计划做的多完美无缺,如果没有动作、没有具体的行动,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

行动起来是管理好时间的重要保证,只有那些将计划付诸行动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才有科学合理管理好时间的机会。工作中有很多人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热衷于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年度计划或规划做的是漂漂亮亮,工作措施是一条又一条,听了让人激动不已、热血沸腾,可一年过去了,问题还是那个问题,没有一点点进步,甚至还退步了,这就是没有解决好“计划”和“行动”的关系,重视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结果仍然无法让人满意。

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迅速行动,不要在等待的道路上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浪费的是时间和青春,绝对不要像《明日歌》中所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那样蹉跎岁月。

掌握一些小方法是管理好时间的重要手段。

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好地诠释了多记多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于记忆数据、事情等等,从而可以从容地节省大量的查阅时间,进而利用了节省的时间。

在工作中,我自己有很多这样的体会体验,比如开会,很多时候仗着自己年轻、记忆好,领导布置的工作、公布的数据等等,往往靠记忆而不是记录的形式来保存,可是事实往往很残酷,时间长了很多内容都忘记了,或者是只记得个大概,等到要用的时候就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查阅别人的记录或硬着头皮去请教领导,浪费了时间不说,有时搞的自己也很难堪,所以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技巧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还有很多小工具值得我们参考,比如制作时间预算、使用列表、提前做好计划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方法。

掌握一些手段或方法工具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但我不建议把书中所列的全盘考虑,照本宣科,不加区别地统统吸纳,这样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为时间是宝贵的,如果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些手段上,客观上必然影响工作任务的开展、影响管理好时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的有条不紊,关键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采用。

总之,《把时间当作朋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告诉我们如何管理好时间,如何利用好时间,如何把时间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贴心可靠。读书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也不是应付检查,而是实实在在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来影响我们的行为,滋润我们的工作。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八

我是一个读书不多的人,虽然也有读书的渴望与冲动,但是每每拿起一本书时,似乎总被生活中其他认为更为重要的杂七杂八事情的事情打断。以致于这么多年读的书不少,但记得的不多,或者说读“真正”的好书很少。当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眼神里扫过藐视,认为又是一篇心灵鸡汤,这些年这种东西喝了不少,胃里面都是鸡精的味道。但既然是前辈推荐的东西,想想读来或许有好处,于是打开书读读看。这一读兴趣斐然,完全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这是一本颇有深度的好书,风格迥异,内容甚是精彩。

这是一篇关于时间的书籍,或许我认为更是一篇关于生活方式、关于自律、关于人生意义的书籍。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我们每个人都在失去,每个人对时间有不同的感知和思索,于是酿成了不同的人生。时间,从你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倒计时了,我们做各种规划,从出生到死亡,每件事情事无巨细,读书学习、跑步运动、工作生活,我们希望最大化的利用时间,我们每个人终极一生,都是为了墓志铭能够写的更光鲜一些。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感到生活就是一团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对现状不满,有自己想要的日子。我们认为自己不够成熟、不够优雅、不够知性、不够苗条、不够努力、不够富裕,反正就是不够,于是乎,我们奋起直追,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我们恨不得向所有的人都大声宣布,今天起,我要努力了,紧接着,我们制定着各种计划,读书、跑步、旅游、挣钱等等,我们恨不得把时间规划精确到每分每秒,让全世界都看出自己努力的样子,似乎这样我们就能活出我们想要的日子一样。然而,如果生活真能如规划一样精彩,未来也必将精彩无限,但是太多的人只是在规划时间,却没有规划人生,或者说没有管理自己。他们习惯性规划,却永远只有三分钟热度,生活完全过成了和规划相反的状态。他们知道努力了才会有收获,锻炼了才会有健康,减肥了才会更苗条,但希望永远止步于行动,奋斗永远止步于借口,于是,规划了最想要的日子却活出了最不想要的样子,可见,管理时间似乎可行,但管理自己才是最终目的,自律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自律的人是有热度的。或许一年两年你看不到,但是三年五年你一定会看得到。我们每个人都曾想过,五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从现在开始看书、如果从现在开始健身、如果从现在开始努力,是不是五年后的自己可以收益巨大,我们很多人都是期望得到好的结果才付出努力,诸不知这样颠倒了因果顺序,即便是我们清楚的知道努力以后会有好的结果,当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时候,懦弱的人总能找到退缩的借口。其实,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明白滴水穿石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同样的人在同样的条件下若干年后会显示出巨大的差别呢?是时间不一样多吗?显然不是,是两个人的成长轨迹不一样,或者说是两个人管理自己的能力不一样。这个世界永远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了努力与奋斗,就会收获精彩。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多少年前的一次偷懒,往往都会变成你今后人生的坑,每一次偷得懒都要加倍的还回去,这一点在我考证求学的过程中尤为明显,于是乎,我警告自己,永远不要和时间偷奸耍滑,你偷过懒,上帝都帮你记着呢。

努力需要一个过程,优秀的人也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忍得住苦难才能收获精彩的人生,给优秀一个缓冲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选择不了起点,因为那是从娘胎里就决定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成长的轨迹,可以选择努力,可以选择奋斗,可以多读几本书,可以多旅几次游,让人生更丰富一点,永远相信未来的日子。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习惯去比较,拿自己的弱势去比较别人的强势,诸如父母、财富、美貌和智慧,于是生活充满了不满,妒忌蒙蔽了双眼,甚至于藐视努力的意义,或者教育的意义,这在“读书无用论”的唱调思维里尤为明显,而没有想过这是自己不努力的借口,起点就是起点,不努力,你永远在这个你不满意的起点,走一步,好一点。

时间,一秒一秒的流过,不曾停歇;日子,一天一天的走过,不曾往返;年龄,一年一年的增长,难再年少。未来的每一天,都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锻炼,用汗水让自己健康;读书,用知识让自己优雅;工作,用努力让自己体面。放下自己的偏见,放下自己的懒惰,放下自己借口,与时间做朋友,打造粉彩的人生。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九

这本书是我喜欢看的类型,我看书最大的选择标准就是看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显然这本书几乎全是作者独立思考,看上去老生常谈的内容,却解读出了很深的意义。如:积累,重复,恐惧,想法,事实……这些内容,让我来写难免沦为晦涩的大道理,但李笑来老师却能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让我们审视,生活中看上去特别简单的道理,你是懂了,还是别人灌输给你的概念而已。

书中有价值的点很多,我讲3点,希望对能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点启发。

思考

整本书,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思考。当然强调的是独立思考。书中有一个例子印象很深刻。把a到z从数字1到26分标注出来,你会发现hard work(努力工作)是98分,attitude(态度)是100分,所以得出结论是态度决定一切。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按照这个逻辑,很多单词都是100分,如:streswednesday(星期三)bullshit(胡说八道)103分显然更高。然而大部分人都喜欢直接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观点,ta因为这样比较省事儿。大哲学家罗素感概到“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然后戏谑道“他们确实死得比较快”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的人,看到此处我不经莞尔一笑。

积累

这个世界没有一触而就的事实,你用了10年胖了30斤,你却想用1个月瘦下去。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愿意相信呢,因为他们内心想听到这样的“事实”,所以有关“权威”专家就恰好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于是年复一年总有人为速成买单。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行业,我做思维导图培训,我总愿意花时间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审美能力,我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一个人没有系统思维训练,没有花时间去积累,直接去谈结果,那根本就不现实。但太多同行告诉我,家长要看的是成绩,其他的事情他们不关心,只要能提高成绩就可以了。你说的那些太浪费时间了。

当然有效果,牺牲所有时间,全部压在学生的课业上,没一点效果怎么可能呢。然而这里面提升成绩的真正逻辑是,孩子只要花了时间去动手操作,成绩或多或少都有进步。如果这样为什么不花时间去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样学习能力反而能举一反三,一劳多得。

我见到太多的情况是大部分人被家长牵着走,美其名曰满足客户,实际上是自己不够专业,对自己从事的技能,没有足够的积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短视的赚钱策略。这样的人实在太多,我个人依然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专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愿意花时间去积累自己个人能力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值钱,赚钱一定不会是想的那么难。

以我自己举例,我没花心思打造名气,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我很清楚,没有足够的实力,时间会淘汰你,我开课断断续续,但我力求给出去的东西一定要系统,专业,有效。我的收入基本上都是非常信耐的老客户在支持,大家都知道口碑很重要,以前我的理解就是做好课程,做好服务,现在多了一层理解,时间成本。人人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筛选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我自己学课程,就趋向于信得过的朋友推荐,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很清楚,如果老师不足够专业,没有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那么他可以赚到的钱永远突破不了瓶颈。

工具

书中介绍了一款时间管理工具“mrtime”,这个工具好的地方在于,你开始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点一下,结束的时候点一下,这样你在什么时间段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一目了然。而且后台还会进行数据分析,把重复的内容所花的时间进行叠加,你可以选择视觉呈现的方式,比如饼状图,柱状图等。

我尝试了去下载了这个软件,这个网站已经404(消失)了,我就找了同类型的软件,综合对比发现有一款app也完全满足以上功能,timetrack建议你使用。

相信时间,和时间做朋友,积累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值钱,必然就能赚钱。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阅读,推荐购买,自己细品。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十

周五晚,月朗星稀,一首歌,唤起尘封记忆,我以为我不会再有波澜,幡然,如西西弗滚石上山,存在的徒劳而有意义。

许久,我轻松的支配着我的时间,工作之余,沉浸于微读世界,感谢马化腾先生让我可以安静地把心灵栖息在此,而在更多的瞬间,越求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

我没有把时间当朋友,只是在时间不停的流转中,我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曾经荒废的时间已追它不回,唯有开启心智,慢慢自我向前累积,凡事,懂得克制眼前的欲望,延迟暂时满足感,或许就会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深度思考。

有关工作,有关管理,如果对时间的流逝我们无能为力,那么就在流逝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用和善的态度让自己及周边人感到舒适,让琐碎的时间堆砌起提升自己的维度,时间过后你不觉得遗憾和懊悔:那些曾经被我挥霍的宝贵时间哦!

有关阅读,秉承着: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一切如昨,我怀念从前慢,怀念那些落在笔尖上的纸短情长。我也沉浸当下安宁的瞬间,晚霞寂照,我想把最简单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十一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十二

随感,与书评无关的内容。

周五晚,月朗星稀,一首歌,唤起尘封记忆,我以为我不会再有波澜,幡然,如西西弗滚石上山,存在的徒劳而有意义。

许久,我轻松的支配着我的时间,工作之余,沉浸于微读世界,感谢马化腾先生让我可以安静地把心灵栖息在此,而在更多的瞬间,越求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

我没有把时间当朋友,只是在时间不停的流转中,我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曾经荒废的时间已追它不回,唯有开启心智,慢慢自我向前累积,凡事,懂得克制眼前的欲望,延迟暂时满足感,或许就会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深度思考。

有关工作,有关管理,如果对时间的流逝我们无能为力,那么就在流逝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用和善的态度让自己及周边人感到舒适,让琐碎的时间堆砌起提升自己的维度,时间过后你不觉得遗憾和懊悔:那些曾经被我挥霍的宝贵时间哦!

有关阅读,秉承着: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一切如昨,我怀念从前慢,怀念那些落在笔尖上的纸短情长。我也沉浸当下安宁的瞬间,晚霞寂照,我想把最简单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十三

这是一本需要实践的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复杂的结构。如果只是看看,那结果就只是一本打发时间的书。也许会有一两天打了鸡血一样充满动力,然后又会恢复之前的状态,就像大道理我都懂,但是还是过不好。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个人如何利用。

看完这本书,我的几个收获

1.开始使用事件—时间日记。不用精美的本子,随身带的就够了。写下自己每天做的事情以及所需的时间,然后猛然发现自己好像一天都在学习,而事实上,有效的时间只有那么两三个小时,这让我更加珍惜时间。

2.制定短期的目标更容易实现。以前我天真地认为,每天背50个单词,一个月可以背1500个单词,其实我只能坚持三天,这让人无比沮丧,这个是不可行的。但是要是我坚持一个礼拜,然后两个礼拜三个礼拜,这是更容易实现的。要制定长达半年或者一年的计划,需要很多的准备。

3.对自己重要的考试,就要提前很久开始准备,不要总是以为时间还来得及。等到发现来不及而去追求高效与速成反而身心疲惫。当你在怀疑某个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的时候,那是你懒惰不愿意花费时间,而当你在寻找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可能就是在了浪费你的时间。方法都是需要时间去证明。

4.学习是最节约时间的方式。

还有许多的收获,当你用心去读这本书并且去实践,你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共勉之。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十四

首先,这的确是一本鸡汤。

从小到大,其实我相信很多人已经读过无数本鸡汤了,就比如我。然后在工作到现在,我基本已经不再愿意读所谓的鸡汤以及成功学了。

大道理谁都懂,真做起事情来,常常不过是凡事尽人事,听天命而已。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作为一个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成年人,每天最精华的时段都在为了生活做着除了生存外,不一定有其他价值的工作,努力之余,看看自己的快要退休的领导及同事,想想那也许就是自己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状态,朝九晚五,一年到头盼着几个人挤人的假期,拿一份死工资,过着平淡是福的生活,不禁会感到一种绝望。

想要改变,却发现周围壁垒重重,不是想要改变就可以改变的。直到一次偶尔,在朋友圈看到了007,知道了一个叫李笑来的人,用我早已遗忘在时光中的鸡汤,或者说大道理,或者说成功学,更加清晰明了地洗涤了我的大脑。

我记起有一年看过一篇报道,1964年,格拉那达电视公司只做了一个很特别的纪录片,他们拍摄了一群七岁的英国小孩,每隔七年拍摄一次,每次拍摄持续七天,这样的拍摄一直持续到他们56岁,浓缩了十四个孩子最有变化的一段人生。来自上流社会的三兄弟在私立学校读书,他们有着规律的作息,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来自工人阶级三姐妹,在伦敦上学,生活自由烂漫,课余常常讨论的是喜欢的男孩,以后要生几个孩子等等。穷人区贫民窟的三个孩子,则更多考虑的是找到生父、打工或者不要挨打等基本生存的问题。在阶级界限分明的英国,原生家庭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脉的引导及支持的差异,从纪录片的一开始,就让人一目了然。

如果说一开始的他们,大都是一样的天真稚嫩,但随着他们的成长,阶级所带来的差异就越来越明显,最终,上层阶级的'三个孩子,过着如他们的父母一般优渥的上层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中下层的孩子们,大都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诸如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事件,直到故事的结尾,仍然在中下层苦苦徘徊挣扎着生活。纪录片的结尾,这14个孩子中,只有1个孩子成功打破了阶层的壁垒,他从一名来自乡村的羞涩少年一步步,利用知识的力量充实自己,考进牛津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

这个纪录片在中国曾有一段时间非常的火,有人说纪录片表达的是英国阶层的固化,有的人说这就是人生。知乎上有着各种分析及反思,但有一点是大部分人都认同的,这是中国一句老话:知识改变命运。

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生,也许原生家庭各有各的差异和烦恼,社会更是从来都不是公平的,它遵循的从来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以我们首先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索性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我们愿意,绝大部分知识我们都可以比较便利的学习。时间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它就给多少回报。利用知识强大自己,在丛林中,生存发展,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学习有效的知识,践行。这就是人最有效的成长方式。

改变,始于成长。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篇十五

距离上次读书笔记已有一个多月,现在补完下篇的。

剩下的章节分别是《学习》,《思考》《应用》《积累》。下篇的读书笔记我决定采用和上篇不一样的方式。以我读后的感悟轻重为切入点,有选择的记录笔记。

《学习》

通过正确的思考,弥补“体验”、“试错”、“观察”、“阅读”等获取知识的局限。完善和提高自学能力,以不断升级自身系统,提高效率。

《思考》

这篇的重点在在于运用逻辑学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通过对语言这个辅助工具的训练使用,提炼出真正该做的事。

《应用》

就是应用!一切围绕应用!另外,李敖的“土法炼钢”读书法可以一试。

《积累》

积累带来复利。

这篇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内容很少。这是因为,书中很多的观念和我本身的想法是类似的,就不多记录了。例如,学习的前提实际是正确的思考,而思考篇的核心是语言逻辑。可以说人类要通过学习进步,就绕不开语言这个工具。但问题是语言是有局限的,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局限的人,显然就无法跨过最重要的那一步,分清什么是值得真正花费时间去做的。

就这样吧。先结尾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