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课文(优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07:14:45 |
- zdfb |
- 7页
生活中有太多的偶然和必然,我们只是其中的过客。语言要准确、清晰,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表达。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总结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写出更优秀的总结。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篇一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第三年,继父朱文翰因病去世了。他回家办理了丧事,安慰了母亲,便回醴泉寺去了。这年他已是23岁的青年,不但学业有很大的进步,而且思想也更加成熟了,继父去世后,家庭的担子全部落到母亲一人的肩上,生活来源枯竭,家里的日于一天比一天更加困难了,所以仲淹很不放心母亲,经常回家探望。
继父朱文翰的原配妻子初氏,生有一子,继娶仲淹母亲谢氏后又生二子,仲淹就生活在其中。继父与初氏所生的长子从小就失去母爱,父亲长年在外做官,对他也疏于教诲,故而养成了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习惯。父亲在世时对他还有些约束,父亲去世后他就无所顾忌了。谢氏对他束手无策,请族中长辈劝说也无济于事。
一次,范仲淹回家探望母亲,从村里人那里知道了一些哥哥的情况,便找他谈心,好言相劝。谁知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恶声恶气地说:‘‘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钱,与你有什么相干?”仲淹听到话里有话,也就不再劝了。为这事,他找母亲想问个明白,可母亲听了只是哭泣,什么话不说。仲淹更加奇怪了。他想了很久,后来找到村里最要好的朋友那儿去问。朋友吞吞吐吐地说:“公乃姑苏范氏之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并透露了一些真情,仲淹总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过去,他对自己的家就有些疑惑,但他只顾专心读书,加上继父对他从小就很关怀和疼爱,所以从来也不曾多想。这下完全明白了,他心里很痛苦。这一夜,他辗转反侧,终难入睡,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继父多年的养育之恩,将来一定要报答;想到了母亲的痛苦处境,几时才是出头之日;想到了目前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自己又实在无力挽回。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暂时离开母亲,先去南都求学,等功成名就,然后自立门户,再把母亲接去奉养。
碧云黄花,秋风送爽,正是美丽的金秋十月。范仲淹拜别了母亲,又回醴泉寺拜别了高僧和寺庙主持,带上必备的一点行李和琴剑,一个人直奔南都去了。
仲淹这一去渺无归期,母亲越想越不放心,儿子远走千里何时归来?在外又依靠何人?她后悔不该答应儿子出走,于是找到儿子平时最好的朋友,请他赶上去把仲淹追回来。那朋友追上仲淹,说明来意,再三劝仲淹回家。仲淹主意已定,对朋友说:“请回去转告我母亲,让她老人家放心,请她保重身体,十年为期,我考上进士,一定会立即将她老人家接去奉养,临别,仲淹再三拜托朋友,请朋友费心关照他的母亲。
就这样,23岁的范仲淹来了南都。南都位于今天的商丘南端,是北宋的发祥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地方,在当时十分繁华。范仲淹来到南都,进了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名南都学舍),是当地人曹诚出资,在宋初著名教育家戚同文故居旁兴建的,规模宏大,藏书数千卷,皇帝亲赐“应天府书院“匾额,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有名师指教,与众多的同学切磋学问,又有大量的书藉可供学习参考,真是如鱼得水,心情十分高兴,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伏天,他都是昼夜苦读,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从不懈怠。然而,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有时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粥。这种生活状况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但范仲淹并不在意,他一心扑在学习上,以颜回自励,“瓢思颜于心还乐”;他效法颜真卿“饘粥不继”的精神。他有一位要好的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回家时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很受感动,便关照差人给儿子送饭时也给范仲淹捎上一份。当那同学把捎来的饭给仲淹送去时,仲淹虽然十分感激,但他却再三婉言谢绝,怎么也不肯吃。他对那位同学说:“我吃粥吃惯了,过去在醴泉寺3年,我就是这样过的,如今一旦吃上好饭,粥就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请向伯父转达我的谢意。”在南都5年,他坚持过着清贫刻苦的生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皇帝到达府城的消息轰动了南都,大街小巷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群,府学的学生们也纷纷涌到街头观看,谁都想看看皇帝是什么样子的。唯独范仲淹没有去,仍一个人留在学校里读书。同学们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皇帝,他非常认真地说:“皇帝是要见的,但等以后也不迟,眼下我首先要完成当天的功课。”
刻苦勤奋地学习,使范仲淹“大通六经之旨”,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他27岁时以“朱说”之名考中了进士。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篇二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他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想要造福众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百倍、几千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
我们面对人生一再出现的抉择,心里晓得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无法」预知事情会如何发展,知道自己只是在做「希望」会成功的事情。我们永远活在不确定中,对于这样的变化无常,我们只能「尽力」应付。我们的人生是一直在「抉择」中,古老的西藏典籍指出:有个办法肯定能让一个人不会逃出监狱,那就是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活在监狱里。我们的监狱,就是不确定所做的事情是否会成功。让我们逃出监狱,重获自由,才能明白第七世纪的佛教大师月称菩萨所说的:「所有事情的成功机率是百分之百。」我们要承认,生命与事业是由一长串的工作组成的,我们需要一个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个必能获得成功的诀窍,必须是要以「因果业力」的法则:「作善得福,作恶得祸」。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篇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 粥 割 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篇四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篇五
北宋景祐元年(1034),因宋仁宗废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孔祖德等人联*上书,以“后无过,不可废”为由,劝仁宗收回成命,结果这三个人贬的贬,罚的罚。范仲淹就是在这一年的春天,带着家人,离开京城开封,南下浙江,到睦州府当知州。这对于作为谏官的范仲淹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
但是,范仲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满腔冤气深埋心底,因为,他的人生宗旨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一路南下,还没到睦州府城,也就是在富春江边,看到严子陵钓台下的严先生祠堂颓败不堪,心中一片黯然,因为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向来为范仲淹所景仰。到了州府,放下行囊,范仲淹就召集本地贤绅,议论此事。很快,严先生祠堂被修葺一新,范仲淹亲自为之作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对严子陵大加赞赏。
在修严先生祠堂的同时,范仲淹又开始着手创办一所书院。
范仲淹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人才十分重要,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睦州府城原有一所州学(官办学校),是设在孔庙里的,规模不大,环境更是不理想。范仲淹就在兴仁门外的文昌阁前创办起一所书院——龙山书院。可以这么说,这是建德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官办学校。千百年来,建德人一谈起教育史,人人都不会忘记范仲淹创办的的龙山书院。
睦州城背靠乌龙山,面临三江口,水患不断。在范仲淹的主持下,于城东修起一座南北向的堤坝,把龙山来水及三江口的洪水挡在城外。与杭州西湖上的白堤、苏堤一样,此堤曾被称为“范公堤”。另外,他还主持疏浚东、西两湖,使之成为府城内两处胜景。
范仲淹是景祐元年的春天来睦州的,到了这一年的十月就离开睦州,去苏州任职,前后总共半来年时间,但他却为睦州人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这是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篇六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文学上也很有建树。他为官时,更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中有位没有官职的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见百姓只能食野草为生,范仲淹心里很焦急,马上制定出方案,调粮救急。
有一天,粮食刚刚运到,还不曾发放,竟然被偷盗出两担。范仲淹极为恼怒,下令严查偷盗之人。后来,小偷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汉子。范仲淹大怒,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却传来哭喊声。范仲淹将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是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跪在公堂之上,不停地磕头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哀哀不已,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将偷粮之人责打了几十板子便放了,老妇人连连叩谢。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以整顿吏治为重点进行改革。他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视全国各地,考察各地的官员政绩,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便把姓名从官员簿上勾掉。有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勾去名字罢免官职,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面对哀号,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已任官职的富弼恰好同行,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青年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员的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哭呀。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
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篇七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写诗助贫解困的故事也随之传开。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篇八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
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
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篇九
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命珍贵作文400字(通用14篇)
- 生命珍贵作文600字(模板20篇)
- 2023年理解母爱作文500字(精选18篇)
- 最新竹子启示作文600字(优秀16篇)
- 最新母爱作文350字(通用20篇)
- 最新冬天溜冰作文(优秀16篇)
- 最新课堂收获作文400字(优秀18篇)
- 2023年收获作文300字(通用20篇)
- 爷爷小传作文600字(汇总13篇)
- 最新六年级考试作文题目(优秀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