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大全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5:40:57 |
  • zdfb |
  • 12页

总结是对我们所经历和学习的事物进行思考和归纳的过程。写总结需要注重文字的美感和语言的准确性,力求语句通顺、层次分明。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一

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的经验和现成教案,甚至有部分教师的教案与实际教学不相符,所谓“教案归教案,教学归教学”,其随意性之大得惊人,这种现象在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中居多,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和关注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说明了万事万物的不断变化(微观上),我们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凭经验往往会忽视我们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说的,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观点)与“较慢的计算机”(认知心理学观点)。经验诚可贵,而反思价更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应积极关注“主体”的发展变化,过去有句行话叫做“备课要备学生”,这句话既是经验的总结,也说明了课前反思的一个道理。

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课中反思,比较重视教师的应急能力,所谓:“随机应变”就行了,在新课标下人们发现,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它的真正意义远远大于随机应变。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主动地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实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教学策略,并以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视角来观察与解决当前的问题,也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与处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课改实验赛课》的一次课上,当课进行到整理放松阶段时,音乐突然放不起,这时观众台上的气氛也紧张起来,但这位教师稍作思考后,就自己放声唱起来,学生也受到感染,师生共鸣,唱练合一,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场的评委与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一案例说明了不仅仅是一种应变能力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反思行为,是对进行中的课的不断审视与思考的结果,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歌声在体育练习中的感召力,体育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素质的意义,以及学科整合的影子。当然,课中不断审视分析课的发展变化,反思与修正教学行为,也会提高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

体育教学不像学科教学那样学生对号入座,而是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以学生的身体活动练习为主,同一节课班级众多,资源少,扰动因素多,差异表现于外,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矛盾,等等因素处之不当,课堂教学就可能受到影响,或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教学管理、组织、策略、学生的身心等全面审视课堂,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有序进行,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作出判断与应急处理,以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同时把课前的准备与课中的思考结合起来,修正与完善教学方案,让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也是我们课中反思目的所在。

“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也强调课后小结,课后小结虽是反思的一种形式,但是课后反思与课后小结相比,在外延上要丰富得多,从概念的逻辑关系上讲,课后反思与小结的关系应是一种“真包含关系”,小结局限于本课的回顾与总结,而课后反思却是从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全过程的审视、分析与总结,它体现了认识的全过程。一是审视分析教学计划,课的设计,总结课前与课中的得与失,它们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态度,审视自己的行为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标要求,以及适应学生等,这对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分析总结课前与课中的反思行为与后果,让这两个反思得到总结,达到较高的认识程度。因此,课后反思活动是一个再认识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认识的最高阶段”,即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思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我们的经验理论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究与发现,它为教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成长的开始。从不同角度与方式回顾、分析和审视自己和教学行为,教师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然而教师只有把反思行为变成一种自觉与冲动,一种行为习惯,才能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减少“教学遗憾”。但是,要让我们所有的体育教师把教学反思行为变成一“自觉与冲动”的行动,可能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任重而道远。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二

作为一个班主任,后进生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班级工作中,由于后进生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化,那么他们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班风。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旦后进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他们对班级的影响可想而知的。所以班主任必须针对后进生的不同特点,掌握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和风细雨,精心管理引导,科学合理的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我所带的班有个学生叫郭岱山,每天上课要么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下课却和同学追逐、打闹;作业要么不做,即使做了,也是马马虎虎,相当潦草„„经常不是任课老师向我反映,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一次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做一个同学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可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虽然答应了。可过后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面对这种情况!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他的转化工作。

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他说:“因为我上张老师的语文课时常违反纪律,没按时完成作业„„”“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同学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分析: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庞杂的工作,班主任要付出真心和爱心,掌握科学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具体来说要做到:

1、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后进生,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要广泛、深入、细致了解后进生,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宽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后进生的过去、现在,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要了解后进生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对于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后进生的缺点要严格地进行指导教育。

2、要关心爱护帮助后进生。

进生在人际关系上往往表现出:和家长对立关系;在班级中没有地位;师生关系紧张;他们经常生活在受人歧视和嫌弃的阴影里,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久而久之,就与同学和老师在心理上产生对立情绪。有句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关爱他们。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老师。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因此,我让郭岱山从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吉方建同学晚自习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自己的信任,对自己的关心,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努力为后进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给予他们关心爱护的同时,又要向他们讲明道理,认识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循循善诱,并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

3、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

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心爱护能使后进生获得积极满意的体验,获得温暖、信心和力量。后进生一般比较自卑、内向、孤僻,甚至有种玩世不恭的心理,就更需要教师、同学和家长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有关资料表明,同学受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越努力。反之,受到表扬越少,同学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少。因此,同学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尤其是要善于发现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和表扬。

4、要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反复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难点。后进生在行为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郭岱山的转化,使我深深的感觉到,在目前“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一方面需要我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更多的真诚和宽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老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总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科学教育,把转化后进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同样将会开得绚丽灿烂。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三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四

尊敬的评委,朋友们:

上午好!回想刚才的赛课,心中感慨良多,既有一抹亮色,也有一丝遗憾。这一抹亮色主要体现在:

1、整个课堂,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主要围绕“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的教学思路开展,条理清晰,教学有序,较好地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2、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引用视频设疑激趣导课;设计“翻译王”赛,举行“背书王”赛,突出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这个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品人物,体验反思,悟情理”中精心设计的5个问题,“神话共赏”中引进的课外神话《精卫填海》,课内外结合,有效地突破了“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这个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3、著名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用终生。如指导学生采用圈点法抓关键词“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进行记忆背诵,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

4、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较好地营造了融洽、民主、协商、对话的课堂教与学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说罢亮色,最后谈谈一丝遗憾:

1、时间把握不够好,有些前松后紧。

2、课堂调控灵活性不强,思考不够成熟,受教案牵制,而教案上的语言又未全记得住,显得有些慌乱而语言零碎了。

课虽完,思犹在,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思完毕,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五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刚刚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师的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不到一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有效性缺失的问题,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消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下面是有20xx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欢迎参阅。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

作文。

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七

通过这次研修培训我才知道新课标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通过这几天的研修,让我认识到,每个音乐教师都要不断的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

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的思索:

一、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河师大的张睿婷教授在上《音乐作品鉴赏与教学》这节课时,提出: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给学生欣赏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八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老师必须要有效的指导,制定好教学目标,重难点,花更多时间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引导得好,学生学习就很积极,主动,他们不仅训练了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学到了重难点。但是如果我没有充分做好备课准备,或者引导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话,课堂效果就不好,不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教师课堂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内容上要和重难点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解决疑难,提到课堂效率。要在教学生长处设问,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形式上要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训练应少一些常规训练,多一些问题解决。

教室选择训练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应选择,开发,收集和创造实际问题情景来为教学服务,可以通过游戏,对话,编故事等来达到训练重难点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师自身的要求相当的高。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材;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有激情。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用全部心血和智慧去教书育人,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的座右铭。

其次,教师要有幽默感。适当地运用幽默,能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体验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个性魅力和智慧的光芒,就能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用幽默作为批评教育的手段,也能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在笑声中认识、成熟,改正错误。

第三,教师要会倾听。倾听同行的声音;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

第四,教师要有智慧。语言简练、明确、有弹性。把握好学生学习兴趣和英语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创设适合知识学习的情景,使英语课堂教学永远保持一种清新的感觉,让学生丝毫觉察不到教师人为的痕迹。

第五,教师要会表扬。适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扬他们,使他们产生积极而愉悦的心理。

2、了解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英语基础、学习动力、兴趣爱好及教学期望等。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学生来选择教法。

在讲授新课时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学生主要活动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活动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在活动前老师应明确这次活动的任务,这些任务体现出学习的实效,要求所有的学生通过活动来完成所给的任务。活动中人人认真准备,出谋划策,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组织比赛,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组内交流,锻炼能力。沟通交流,培养开放型、交际型人才。轮流当组长,提高组织能力。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进行具体的成果展示(组内和全班汇报所给的任务)。新课标要求注重语言的输入更注重语言的输出,语言就应该是在“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习得”与“学得”结合,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

3、要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材。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本课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用图片制作课件、学生表演、使用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其符合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性、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有效性,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大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学好英语知识,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育人的宗旨。英语新教材寓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一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巩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素质教育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前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材;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性、趣味性、有效性、直观性、形象性,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创新智慧,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真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九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第四章第三节谈到习作评价的功能,我深切的感到批改作文对语文老师来说是最苦的差事。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老师也唯恐批改不精不细而耽误了学生。可是学生对老师煞费苦心的批改却不怎么当回事,他们所关心的不过是等级和分数而已,成绩好的,高兴一阵子,不好的,叹口气,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把本子塞到抽屉里完事。

老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取得多少积极的功效。对此,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的说:“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老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老师根据自己的标准和想法把它们修改完善,并通过所作的终结性的评判使学生明白作文应该这样写,不应该那样写。这种作文批改的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师生双方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思想、情意相互隔膜。学生由于没有参与到作文批改的过程之中,积极性、主动性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很难明白老师的用意和想法,教师呕心沥血的批改,苦则苦矣,却未必能换来学生实际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成为作为批改的主人。

自我批改——终身受用的本领。在主体性教学越来越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既是写作文的主体,也是批改作文的主体。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作文训练不仅是培养一种技能,更关键的是这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追求人生价值高层次的需求。学会批改自己的文章,自然也就成了实现这种高层次需求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自改作文看成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这一要求,无疑对以往《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拓展,这种拓展是《语文课程标准》为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学会批改——培养能力的阶梯。把批改作文的任务交给学生,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不具备批改的能力,主体作用也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实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一直包办作文批改,学生对此茫然无知,现在突然让学生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难免会觉得无从下手,难以应付。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把教师的苦差事转变成学生的苦差事。要想使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就必须进行批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

1、要让学生养成批改作文的习惯。

好的习惯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坚持。“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边,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作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其实,文章中诸如意思重复、前后矛盾、文句不通以及标点、文字等方面的差错,只要养成认真审核的好习惯,都是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改正的。

2、要把批改的方法和要求给学生讲清楚。

作文写完之后,先作总体回顾,看立意是否得到理想的表达,布局是否得体适宜,材料取舍是否妥帖得当等,如果有全局性的毛病,就要重新写作,大修大改。接下来进行局部推敲,主要是表达技巧方面的反顾和敲定。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和能力,尽量作到遣词造句准确得当,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自然和谐,对不准确的多余的字、词、句、段能够进行删、改、调、换等修改。必要的时候,还要学生舍得“割爱”,也就是把自己喜爱的、然而用在作文中却多余的或者不准确的材料、句子、词语毫不吝惜的删除掉。学生如果能够把这些方法熟练的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上交给老师的就不会是草率而成的“半成品”了。

3、要拓宽作文批改的路子,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参与作文批改的实践活动。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的书面批改、当面批改,学生的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小组批改、师生共改等形式。批改不能就文论文,应就文论理,引导学生透过个体的材料,把握作文的规律,在相互沟通、交流互动中品尝其中的甘甜,调动其作文、改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经验、认识、技能、行为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得以实现,他们会主动和教师一道把案头的大山移走。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了终身有用的本领。教学的效率会因此而大大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

教研室推荐的读物《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从理论的高度,从实践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怎样才是“教语文”,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这本书指出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通过研讨,我们发现课堂的“言”、“意”兼得应从词语品味中、段落结构间、词语推敲时、思维记忆里去追寻。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言语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领悟“意象、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活中平淡却深厚的爱的情感。

二、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评: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准确地反映出语文本体性任务与人文教化任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认识细节,描写品味真爱

1、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直手机握着,妈妈的手都扶在床沿边睡着了。

2、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都负载床沿边睡着了。

这两段话写的是同一个情景,但是表达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段话加上妈妈恬静的微笑,这个细微的神态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这个细微的动作,咱们将这个平平淡淡的情景写得不平凡,从而能活灵活现的描写出爸爸妈妈之间深厚的情感,让人对这个画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

出示: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燃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前面围绕着核心概念细节描写的认识,精心设计了四步指导过程,先是通过两段文字的比较认识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但是通过交流学生的认识体会,然后通过朗读回到具体的语境中,深入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最后再进行总结,是细节描写的定义及加深学生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没有简单的要求学生画出哪些是细节描写,而是将细节描写的认识与表达效果的体会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言语兼得的关系。

(二)、接下来请学生找出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爱如茉莉?

请圈出课文中其他的细节描写,做好批注说明其表达效果。

经过前两步的指导,学生对什么是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特别有阅读方法及教学目标,不应该只停留在认识,而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认识到会运用,必须有一个实践操作的步骤。

(三)、学了这篇课文,你对阅读方法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关注细节,并尝试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这堂课,由于教学目标和重点非常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阅读方法的教学设计的,因此师生的总结就很自然的围绕着课文中学到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展开。

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阅读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态……去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读中感悟,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知道细节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义,真正感受到“爱如茉莉”。

当我们从文本解读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方法学习式的教学模式,也会感到知识的储备和掌握情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为了能够真正落实好“关注语用,言意兼得”,我会潜心研究这套理论体系,扎实推进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并带动我校更多的语文教师做好这方面的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但对于作文批改究竟采用什么方式,人们莫衷一是。我校近十年来在语文组开展的师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认为学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切合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把老师从繁重而效微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转变了写作观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学生的人格。传统的写作是被动的写作,是为别人(老师)而写。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更是一种以成人(老师)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习作,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朴。老师高高在上,审视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最终的评定。这种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对作文批改作过精辟的阐述:“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批改乃修正学生所作意义及字句也。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

一、生活实践。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生活是写作的泉源,已成为众人的共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分数这根指挥棒的淫威下,学生们个个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有如何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于是我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

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懂得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让他们懂得看电视也能帮助学习,学到知识,这也就告诉了学生,作文可以是在生活实践中的。

二、阅读积累。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我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针对学生书籍少的现状,我在班级搞了一个图书箱,让每位同学献出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书。我还通过向学校图书室借等方式,把图书箱搞得小有规模,把读书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三、兴趣爱好。

作文只有作自己感兴趣的,才有话可说,做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才可以打动读者,首先考虑作文是否与自己的喜好有联系,比如,形容某种感受或是经历,某句歌词,某一首歌,或是某一首诗,某一幅画等等,或是某一种体验就如体育项目给人的满足与快感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语言方面,只要不违背语法习惯,写自己的语言个性特点。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课前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的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我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期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一节课能到达多少教学目标?异常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经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能够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本事,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到达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齐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大量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学思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问,然后加以梳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就这些方面深入讨论,最后我再作总结。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主动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良好。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气”。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唠叨……从中感受人与人世间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诚如何理解他们,感受他们。之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谈了学习后的感想及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礼,感情在此得到了释放。

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__年的9月份开始,20__届的复习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习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习,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本事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终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习课、作文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一样的课型有着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习,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料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习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方向:紧扣《考试说明》。

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能够从必须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习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本事体系;还能够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景合理地分配复习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资料,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所以,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经过练习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本事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习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非浅。

3、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本事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忙。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能够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景,及时调整复习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团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团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进取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今年的高考已经过去,回顾这一年的高三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深思的地方,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反思。下面谈一下今年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课本梳理。

引导学生对必修一至必修五等课本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尤其是文言文,有指导材料,有老师点拨,有学生整理、感悟。帮助了学生对课本素材进行有效复习、思考、整理和吸收。对课本专题有了一个初步的思考和材料积累。但是,在指导过程中没有能指导学生及时回顾复习,强化记忆,学生在第二学期基本上忘记了了先前复习的`内容,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复习往往事倍功半,在二轮复习是师生往往觉得无事可做,分数难以保持。

二、加强早读晚读的指导与落实。

早晚有系统指导材料,有具体落实检查措施,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又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自主性。

三、专题素材积累。

教学反思《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反思》。学生在训练中接触了很多新鲜的时事及评论文章,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内容的选择和写作上老师并没有给以具体切实有力的指导,致使学生在记录整理上随意性较强,显得粗浅,写得水平仅让停留在较低水平。

(二)利用早晚读材料对个专题素材进行积累,特别是美文阅读。每次的材料上都精选一篇美文,让学生阅读评鉴。

(三)美文荐读。要求学生每周选自己喜欢的一篇作文,抄录在纸上,并向同学介绍自己选文的优点,学生浏览其他的文章并选出自己喜欢的文章,并作点评。但是往往坚持力度不够,选文随意性较强,有的同学应付了事,老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可以加强背诵和模仿训练,不断重复、跟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2、审题明白准确;。

3、答题科学合理;。

4、时间利用得当。

五、是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和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六、是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踏实努力,在给学生的指导上要具体到位有力,尤其要重视检查落实,以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二

(一)。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学是一项表面枯燥单调,内涵却极其丰富的工作,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活跃课堂,就成了课堂教学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年轻的政治老师,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以下几点体会。

老师:可敬、可亲。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如果老师态度冷漠,知识浅薄,既不可亲,又不可敬,那么,学生必然心灰意冷,对学习推动兴趣。因此,老师上课必须做到可亲可敬。

首先,老师要可亲。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不可冷冰冰,板起面孔。学会关心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不可不顾学生,一味讲课。课堂提问,老师要循循善诱;多肯定,耐心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最大限度地少用处罚。课堂上,老师切忌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待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应尽量采取暗示方式,如提问,适当提高语速或语调,使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不可粗声暴气,动辄当众训斥,这样,只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活敢说,有疑敢问,要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和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如针对高三毕业班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关系不融洽,我采取了一个小计谋。某天上课,我准备了一盒泡泡糖,并带入教室,同学们目瞪口呆地望着我,我说,谁答对了一个问题奖一粒糖,谁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奖五粒糖,谁发现了我的错误奖十粒糖,顿时教室里一阵哗然。事实上,那堂课很成功,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要可敬。老师上课教学基本功要扎实。要口齿清楚,语言准确、简炼、生动、形象,仪态大方,表情手势得当。字迹工整。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如政治教学中相关的天文、地理、社会生活、时事热点等。要讲求教学的方法艺术,教学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启发得当,举例典型,形式新颖。此外,老师还应注意师德修养,要严以律己,虚心好学,敬业爱生,尽职尽责,言谈举止文明高雅,处处为人师表。

学生:对知识有需求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源于需要。课堂教学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学习,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对知识产生需求感。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重要性,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如组织高一经济常识中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教学时,我先对学生讲了这么一段话:“90年代,武汉有一个生意人去深圳出差,在街头购买了3000元某公司的原始股,回家后不慎遗失,后,他顽皮的儿子从旧书中偶然翻出了十年前的原始股,他找股市朋友算了算,你们说这3000元原始股价值多少?800多万元(学生一阵长嘘),你们想知道股票是怎么回事吗?是谁赋予它这么神奇的力量,由3000元升到了800多万元。这就必须就股份有限公司谈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教室里静悄悄,都在全神贯注听我讲解新知识。

其次,要利用教材本身知识的吸引力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譬如在讲解哲学常识“意识能反映客观事物”一框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地主在大雪天邀秀才,县太爷饮酒赏雪,秀才提议就雪吟诗,秀才说:“大雪纷纷落地”,县太爷接着吟:“预兆皇家瑞气”,地主道:“下他三年何妨”,恰逢一乞丐饥寒交迫路过破口大骂:“放你娘的狗屁”。学生在愉快中轻松地接受和理解了人们因为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会不同的哲学道理。

学习:要有成功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学习上,当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一道道难题,获取了某种知识,心理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越学越有兴趣。否则,如果学生上课听不懂,提问不会答,作业满篇错,学习完全在失败中渡过,那么,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课堂教学老师要努力使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

首先,要让学生学好,老师必须教好。老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课堂教学,老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尊重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突破时,老师要循循诱导,帮助学生排除拦路虎,使他们从“山重水复”的无路之地走向“柳暗花明”的成功境界。这样,学生就会消除畏惧心理,产生成功感。

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学得好,问题回答正确,老师固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且当学生对某一知识学习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或者不很准确时,老师除了给以补充完善外,还要给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甚至有时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完全错误,但只要他学习努力,老师也要对这种精神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最后,思想政治教学要讲究手段多样化,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切忌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我在讲解政治常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节时,我特意收集了与十六大相关的报纸,并请同学朗读,既学习了时事,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为了掌握和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特意邀请县人大代表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我国选举制度”的课。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中穿插小品、辩论、“小老师讲课”等多种形式。总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三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在上课中讲得井井有条,知识条分缕析十分透彻,演算透彻清晰,但结果是有不少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数学学习困难重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数教师都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很少发现是自己教学能力和素养导致而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共同学校的过程。教师得知学生在数学学习很困难时,是否想到了可能教师自己对教材理解不够,没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层次没有理清和教学方法不适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听”到“懂”,再到“会”,最后到“通”。为此,教师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批判性地考察自我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到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反思教育观念。

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科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习惯。数学非常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有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这样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失去了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三个同学合作分别去画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是学生会发现三条线为什么会是一条线?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角边边”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在学习镶嵌时,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可以,而正五边形不可以?等等。

这样教师不断地设问,不断地质疑,就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归纳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紧紧抓住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解决好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四

教材分析:《漫游语文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透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分成小组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状况;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我在一个班级按照老方法上课,学生虽然搜集了超多资料,但是透过交流发现他们没有思考,没有分析,有学生从网上直接下载资料却从头到尾没读过一遍,还有学生对搜集的对联、公司名、广告、说明书,不规范用语、荧屏错别字等抄错了字读错了音。在课堂小结时,我让学生以“我从中学到了语文”为话题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竟然五个学生中有三个一两句话敷衍了事,一个答不会,一个直截了当说:“我没有学到语文。”

课后我认真总结,意识到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要教会学生方法,并要寻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载体。于是我把教学切入点定位在学生的姓名上。

教学时间:一节课。

教学片断:

生:欢迎!

师:我姓杜,名晗婷。大家还明白和我同姓的人吗?

生:杜甫。

师:你明白他的诗句吗。

生:《春夜细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还有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很好!晗的意思是天将明。我就是天刚刚亮时生下来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就是这个晗。

生:没听说过。

师:我们将要学他的一篇文章《谈骨气》。期望同学课外阅读此文,我们要做一名像吴晗先生那样有骨气的人。“婷”形容人或花木完美。我喜欢一位女诗人舒婷,她的代表作有《我可爱的祖国》《致橡树》等。其实我们的姓名都是长辈精心选取的,包含了许多语文知识。你明白自己名字中的语文知识吗?大家能够借助各种工具书。

(学生自己或者互相查阅资料)。

张瑜:“瑜”有两种意思:1.美玉;2.玉的光彩,比喻优点。成语“瑕不掩瑜”,“瑕瑜互现”中的“瑜”就是这个意思。我想爸爸妈妈期望我成为有优点的孩子。

丁冰清:“冰清”取自“冰清玉洁”,比喻高尚纯洁。

郑雨鲲:我的名字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明白有几千里大。鲲之后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不明白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之后,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我明白爸妈的良苦用心了。

陈博:爸爸妈妈期望我博览群书,成为博学多识,有博爱精神的人。

傅晓旭:“晓”天刚亮,“旭”初出的太阳。家人期望我将来如旭日东升,成为家喻户晓的人。

戴人杰:我要做“人中豪杰”。

吉晨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早上出生的我长大必须要报答父母。

……。

生:这节课真有意思!

生:我学到许多成语,古诗,典故。

生:如果语文课都这样就好了!

生:小小姓名中蕴含了这么多语文知识。我理解了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

生:这天我漫游了语文世界,大开眼界!

……。

学生没想到跟随自己多年的姓名中蕴含了这么多的语文知识,课堂发言人数到达38人次(班级总人数为44人),其中语文基础不太好、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用心加入其中。学生觉得教学比较新奇,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我们在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时不必须要把眼界放得多么远多么广,要选取学生熟悉的、易于掌握的、感兴趣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五

教育背景: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主张以礼仪治国修身,如今看来依然具有深远意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瑰宝。

可是,在素质教育的呐喊声响彻云霄的今天,孩子们的文明礼仪习惯却不容乐观,现实状况令人堪忧。对孩子们采取空洞的说教显然没有任何说服力,孩子们难以信服。

网络对孩子来说有着不一般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利用网络的力量促使孩子学习文明礼仪,从而使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懂得文明礼仪,是个有意义的尝试。

教育目标:

学会尊重他人。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要学会严以责已,宽以待人。

重在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争做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初中生。

活动设计及实施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都上过网吗?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学生回答:查阅资料,聊qq,玩游戏、看新闻,发微博、评论、购物、看电影电视等。

总结: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学习、娱乐和交友方面对我们影响很大。

二、对照自己所为,调查身边存在的最严重的网络不文明行为:

中央文明办秘书组、未成年人工作组、中宣部宣教局与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及新浪网、搜狐网,开展了“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评选出“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

三、情境设计:针对最严重的论坛、聊天室的谩骂现象,做深入的分析。

1、在论坛、微博、聊天室中遇到过谩骂现象吗?你是怎么做的?

“其骂法之繁多、语言之泼洒、花样之翻新,简直让人惊叹,而不堪入目的文字更是让人瞠目!”一位网友留言。

2、举例:蔡继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

20xx年,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受民进中央的委托,组建清华大学假日制度。

改革课题组,提出变黄金周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同时将部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全面推行带薪休假的改革方案。

20xx年11月,国务院发改委发布国家假日调整征求意见稿,采纳了蔡继明领导的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方案的大部分内容。

20xx年12月,有人在百度贴吧建立了“蔡继明吧”,竖起“反蔡”的大旗,蔡继明被网民在贴吧中肆意地辱骂、诋毁。他的电子邮箱、家庭电话和手机都被“人肉搜索”出来,发帖者鼓动网民都去骚扰他。侮辱性的电话、短信不断,不仅影响了蔡继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连其妻女都受到了攻击者的威胁。

自20xx年12月至今,该贴吧已经发表了3000多条严重侵害他权益的帖子,其中有的用极其污秽的语言对他进行谩骂、侮辱和诋毁。

从20xx年12月到起诉时为止,这个贴吧中已经发表了3000多条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的帖子。有的网友用极其污秽的语言对他进行谩骂、侮辱和诋毁。

20xx年6月10日,忍无可忍之下,蔡继明将建有“骂人贴吧”的百度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删除贴吧中侮辱言论,关闭“蔡继明吧”,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及维权费用共计210万余元。

叫他“蔡鸡鸣”、“菜叫兽”,还有人咒骂他的家人,或者进行语言威胁,扬言要“找人暗杀蔡继明”,警告他“以后出门要小心”。

因为蔡继明教授把百度告上了法庭,百度败诉,所以很多恶毒的帖子已删掉了。

3、讨论:如何看待论坛、论坛、聊天室中的谩骂现象?

态度:网聊变成发泄,觉得虚拟世界,不必太认真,„„。

原因:人性“恶”的一面在网络中放大了,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人不受道德约束,„„。

责任:政府、网站、个人。

4、总结:网络不能放任自流,言论自由也不是无法无天。

四、学习网络礼仪:

礼节一:记住别人的存在。

容易变得更粗劣和无礼。如果你当着面不会说的话在网上也不要说。

礼节二:网上网下行为一致。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尊法守纪,同样地在网上也同样如此。网上的道德和法律与现实生活是相同的,不要以为在网上与电脑交易就可以降低道德标准。

礼节三:入乡随俗。

同样是网站,不同的论坛有不同的规则。在一个论坛可以做的事情在另一个论坛可能不易做。比方说在聊天室打哈哈发布传言和在一个新闻论坛散布传言是不同的。最好的建议:先爬一会儿墙头再发言,这样你可以知道坛子的气氛和可以接受的行为。

礼节四: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带宽。

在提问题以前,先自己花些时间去搜索和研究。很有可能同样问题以前已经问过多次,现成的答案随手可及。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为你寻找答案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

礼节五:给自己网上留个好印象。

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质,别人无法从你的外观来判断,因此你一言一语成为别人对你印象的唯一判断。如果你对某个方面不是很熟悉,找几本书看看再开口,无的放矢只能落个灌水王帽子。同样地,发帖以前仔细检查语法和用词。不要故意挑衅和使用脏话。

礼节六:分享你的知识。

除了回答问题以外,这还包括当你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而得到很多回答,特别是通过电子邮件得到的以后你应该写份总结与大家分享。

礼节七:平心静气地争论。

争论与大战是正常的现象。要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击。

礼节八:尊重他人的隐私。

别人与你用电子邮件或私聊的记录应该是隐私一部分。如果你认识某个人用笔名上网,在论坛未经同意将他的真名公开也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不小心看到别人打开电脑上的电子邮件或秘密,你不应该到处广播。

礼节九:不要滥用权利。

管理员版主比其他用户有更多权利,他们应该珍惜使用这些权利。游戏室内的高手应该对新手枪下留情。

礼节十:宽容。

我们都曾经是新手,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当看到别人写错字,用错词,问一个低级问题或者写篇没必要的长篇大论时,你不要在意。如果你真的想给他建议,最好用电子邮件私下提议。

五、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生签名。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辱骂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

通过网络礼仪的学习,孩子们懂得了在网络上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该怎样学做一个合格的网民,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较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问题反思与展望:

网络并非毫无顾忌的世界,事实上,“网络”空间更能反映人的真我思想。在毫无拘束的环境下,它更能考验一个人真正的品质和道德。毕竟“网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文明成果,不应该以道德的沦丧作为代价。因此,通过这节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希望学生们能做一个有礼仪、有道德的网民,并且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更在学校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六

本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工作和月考成绩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的:

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听大家较熟悉的《开元盛世》并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要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让学生单纯背诵,而是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予以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在整个教学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阅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我较满意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和表演非常主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而本节课最后的相关练习又稍显少了些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七

期中考试的语文成绩出来了。我们班级考的是一塌糊涂。我们班是特色班耶!你们相信吗?这个特色班居然连两个平行班都考不过。可是老师却说我们十分有“特色”。

我们班真的可以当之无愧的说:“我们是特色班,我们班是一个只继在双语班之后的班级吗?”不,我们不能,我们正在退步,我们班级已经离我们原来的目标越来越远了。渐渐离我们目标越来越远的我们,却还是继续戴着“提高班”的这顶自以为是的帽子。

我们应该把头上这顶高高的帽子摘掉,变成那些个原来只求上进,不愿退缩的一群群阳光男女孩儿们摒弃骄傲,摒弃一切对我们不好的事物,保留我们美好的品质。

我不能说我们去啊班同学都保证什么,只是说我,我,我知道老师要的不是承诺,不是什么保证书,只是我们全班的行动,努力的决心,永不放弃的精神和能让每一个老师感到欣慰的感觉。

老师你不要认为我们的潜力只有这些,我自我认为我们特色班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绝对不可能是最差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兴趣,学英语更需要兴趣,如何把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教学变的趣味横生呢?根据自己多年的农村英语教学实践,我认为趣味教学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如下:

一、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课前,可以用英语讲一个笑话或唱一首英语歌曲来活跃气氛。“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agoodbeginningishalfdone)。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准备转变自己的角色,不能“一言堂”,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动向,及时调整。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新目标英语》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2、任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跨入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3、要注意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五、如何组织阅读教学。

《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细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十九

班主任在学校的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同时也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教育案例反思,供大家分享。

教育背景: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主张以礼仪治国修身,如今看来依然具有深远意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瑰宝。

可是,在素质教育的呐喊声响彻云霄的今天,孩子们的文明礼仪习惯却不容乐观,现实状况令人堪忧。对孩子们采取空洞的说教显然没有任何说服力,孩子们难以信服。

网络对孩子来说有着不一般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利用网络的力量促使孩子学习文明礼仪,从而使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懂得文明礼仪,是个有意义的尝试。

教育目标:

学会尊重他人。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要学会严以责已,宽以待人。

重在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争做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初中生。

活动设计及实施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都上过网吗?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学生回答:查阅资料,聊qq,玩游戏、看新闻,发微博、评论、购物、看电影电视等。

总结: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学习、娱乐和交友方面对我们影响很大。

二、对照自己所为,调查身边存在的最严重的网络不文明行为:

中央文明办秘书组、未成年人工作组、中宣部宣教局与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及新浪网、搜狐网,开展了“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评选出“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

三、情境设计:针对最严重的论坛、聊天室的谩骂现象,做深入的分析。

1、在论坛、微博、聊天室中遇到过谩骂现象吗?你是怎么做的?

“其骂法之繁多、语言之泼洒、花样之翻新,简直让人惊叹,而不堪入目的文字更是让人瞠目!”一位网友留言。

2、举例:蔡继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

20xx年,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受民进中央的委托,组建清华大学假日制度。

改革课题组,提出变黄金周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同时将部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全面推行带薪休假的改革方案。

20xx年11月,国务院发改委发布国家假日调整征求意见稿,采纳了蔡继明领导的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方案的大部分内容。

20xx年12月,有人在百度贴吧建立了“蔡继明吧”,竖起“反蔡”的大旗,蔡继明被网民在贴吧中肆意地辱骂、诋毁。他的电子邮箱、家庭电话和手机都被“人肉搜索”出来,发帖者鼓动网民都去骚扰他。侮辱性的电话、短信不断,不仅影响了蔡继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连其妻女都受到了攻击者的威胁。

自20xx年12月至今,该贴吧已经发表了3000多条严重侵害他权益的帖子,其中有的用极其污秽的语言对他进行谩骂、侮辱和诋毁。

从20xx年12月到起诉时为止,这个贴吧中已经发表了3000多条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的帖子。有的网友用极其污秽的语言对他进行谩骂、侮辱和诋毁。

20xx年6月10日,忍无可忍之下,蔡继明将建有“骂人贴吧”的百度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删除贴吧中侮辱言论,关闭“蔡继明吧”,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及维权费用共计210万余元。

叫他“蔡鸡鸣”、“菜叫兽”,还有人咒骂他的家人,或者进行语言威胁,扬言要“找人暗杀蔡继明”,警告他“以后出门要小心”。

因为蔡继明教授把百度告上了法庭,百度败诉,所以很多恶毒的帖子已删掉了。

3、讨论:如何看待论坛、论坛、聊天室中的谩骂现象?

态度:网聊变成发泄,觉得虚拟世界,不必太认真,„„。

原因:人性“恶”的一面在网络中放大了,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人不受道德约束,„„。

责任:政府、网站、个人。

4、总结:网络不能放任自流,言论自由也不是无法无天。

四、学习网络礼仪:

礼节一:记住别人的存在。

容易变得更粗劣和无礼。如果你当着面不会说的话在网上也不要说。

礼节二:网上网下行为一致。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尊法守纪,同样地在网上也同样如此。网上的道德和法律与现实生活是相同的,不要以为在网上与电脑交易就可以降低道德标准。

礼节三:入乡随俗。

同样是网站,不同的论坛有不同的规则。在一个论坛可以做的事情在另一个论坛可能不易做。比方说在聊天室打哈哈发布传言和在一个新闻论坛散布传言是不同的。最好的建议:先爬一会儿墙头再发言,这样你可以知道坛子的气氛和可以接受的行为。

礼节四: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带宽。

在提问题以前,先自己花些时间去搜索和研究。很有可能同样问题以前已经问过多次,现成的答案随手可及。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为你寻找答案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

礼节五:给自己网上留个好印象。

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质,别人无法从你的外观来判断,因此你一言一语成为别人对你印象的唯一判断。如果你对某个方面不是很熟悉,找几本书看看再开口,无的放矢只能落个灌水王帽子。同样地,发帖以前仔细检查语法和用词。不要故意挑衅和使用脏话。

礼节六:分享你的知识。

除了回答问题以外,这还包括当你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而得到很多回答,特别是通过电子邮件得到的以后你应该写份总结与大家分享。

礼节七:平心静气地争论。

争论与大战是正常的现象。要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击。

礼节八:尊重他人的隐私。

别人与你用电子邮件或私聊的记录应该是隐私一部分。如果你认识某个人用笔名上网,在论坛未经同意将他的真名公开也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不小心看到别人打开电脑上的电子邮件或秘密,你不应该到处广播。

礼节九:不要滥用权利。

管理员版主比其他用户有更多权利,他们应该珍惜使用这些权利。游戏室内的高手应该对新手枪下留情。

礼节十:宽容。

我们都曾经是新手,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当看到别人写错字,用错词,问一个低级问题或者写篇没必要的长篇大论时,你不要在意。如果你真的想给他建议,最好用电子邮件私下提议。

五、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生签名。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辱骂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

通过网络礼仪的学习,孩子们懂得了在网络上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该怎样学做一个合格的网民,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较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问题反思与展望:

网络并非毫无顾忌的世界,事实上,“网络”空间更能反映人的真我思想。在毫无拘束的环境下,它更能考验一个人真正的品质和道德。毕竟“网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文明成果,不应该以道德的沦丧作为代价。因此,通过这节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希望学生们能做一个有礼仪、有道德的网民,并且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更在学校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作为一个班主任,后进生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班级工作中,由于后进生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化,那么他们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班风。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旦后进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他们对班级的影响可想而知的。所以班主任必须针对后进生的不同特点,掌握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和风细雨,精心管理引导,科学合理的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我所带的班有个学生叫郭岱山,每天上课要么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下课却和同学追逐、打闹;作业要么不做,即使做了,也是马马虎虎,相当潦草„„经常不是任课老师向我反映,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一次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做一个同学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可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虽然答应了。可过后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面对这种情况!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他的转化工作。

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他说:“因为我上张老师的语文课时常违反纪律,没按时完成作业„„”“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同学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分析: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庞杂的工作,班主任要付出真心和爱心,掌握科学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具体来说要做到:

1、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后进生,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要广泛、深入、细致了解后进生,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宽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后进生的过去、现在,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要了解后进生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对于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后进生的缺点要严格地进行指导教育。

2、要关心爱护帮助后进生。

进生在人际关系上往往表现出:和家长对立关系;在班级中没有地位;师生关系紧张;他们经常生活在受人歧视和嫌弃的阴影里,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久而久之,就与同学和老师在心理上产生对立情绪。有句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关爱他们。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老师。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因此,我让郭岱山从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吉方建同学晚自习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自己的信任,对自己的关心,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努力为后进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给予他们关心爱护的同时,又要向他们讲明道理,认识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循循善诱,并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

3、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

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心爱护能使后进生获得积极满意的体验,获得温暖、信心和力量。后进生一般比较自卑、内向、孤僻,甚至有种玩世不恭的心理,就更需要教师、同学和家长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有关资料表明,同学受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越努力。反之,受到表扬越少,同学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少。因此,同学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尤其是要善于发现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和表扬。

4、要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反复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难点。后进生在行为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郭岱山的转化,使我深深的感觉到,在目前“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一方面需要我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更多的真诚和宽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老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总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科学教育,把转化后进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同样将会开得绚丽灿烂。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智力上的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在学生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学困生”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我在任班主任的这几年中,通过学习摸索,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的体会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关键是要对他们有信心、耐心和爱心。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做毕文庆的男生,初一时期的他没什么特别之处,也不是调皮捣蛋,学习上不好不坏总是可以达到全科及格,甚至有些学科成绩还很突出,所以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到了初二,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业开始糊弄甚至不能按时完成;自我封闭,学校活动不爱参与;每天无精打采,听其他学生反映他通宵玩电脑,上课时偷偷睡觉;成绩也大幅度下降,从全科及格到一科不及格再到两科不及格„„长此以往,后果不堪想象!于是我对他开始了拯救行动。

一样,说要给他“出口气”,再跟他一起“争口气”,经过我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他又再次信任我、转变好了,这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感动。现在的他虽然不能一下子成绩名列前茅,但至少作业按时认真完成,学校的管弦乐队活动坚持参加,上课上辅导班积极听讲,并且萌发考高中的斗志了,这让我欣喜若狂。通过这件事我也总结了一些转化后进生的经验,简单来说就是“三心”——信心、耐心和爱心,具体阐述如下: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的基础。

丁有宽老师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很多老师没有真正地体会到这点。他们对优等生关爱有加,呵护备至,从座位编排到课堂提问都是优先考虑,而对后进生却没有这样的“礼遇”,常常恶语相对,冷眼相待,或者是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久而久之,促使后进生形成了我行我素、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心理,他们厌学逃学,甚至与老师作对。产生这种局面是与老师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据心理学家分析,后进生普遍比较自卑,缺少自信心,处处自认不如别人,性格孤僻,较少与其他同学来往。他们往拄抱着一种破罐子不怕摔的心理,自暴自弃,对老师、同学和父母等人在很大程度上抱着逆反敌对的心理。他们最怕也是最恨别人批评他,歧视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地批评和数落他,学生不但不会体会到我们对他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是我们在针对“整”他,激发他的逆反心理,起到了教育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真诚去对待后进生,用爱心去感化后进生,帮助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重扬理想的风帆。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充满激情,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对待“学困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接触,多参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俗话说: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功。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大道上的障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淡化自己的老师权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摒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他们在感情上接受我们。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二、获得成功的愉悦是转化的动力。

情,指出对的部分,划出错的地方,待其订正后,再给予评分。如果订正对了,还可以打优给予鼓励,为了激励“学困生”,也可以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进步快,让“学困生”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班集体的影响力,引导后进生自省上进。

转化后进生,集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创建一个班风良好,民主,融洽的班集体,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彻底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和学习。二是建立各种互助小组,开展“集体带个人,以优带差”等活动,培养后进生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四、改变评价的方式是转化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五、多方协作,共同转化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班主任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联系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一般地说,小学生比较纯真,他们认为后进生为班级抹黑,丢全班同学的脸,因而不喜欢和后进生交往,这样便容易形成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现象,为此,我开展了“班级互补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后进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没能正确对待,走了弯路,只要同学们都能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为班级争光的。在安排座位时,我也尽量让好学生和后进生坐同桌,帮助后进生。我还经常同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寻找教育孩子的办法。同家长联系,要避免“告状”的现象,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希望而去鼓励支持孩子,不是气急败坏地回家打孩子。与任课教师沟通,向他们了解后进学生的情况和课堂表现,并对症下药,寻找转化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总而言之,后进生不是不可转化的,只要他们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只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富有耐心,倾注全部的爱心并施以适当的教育方法,后进生就会转化为好学生的。

六、量体裁衣、持这以恒是转化的保证。

反复的原因,“教不厌,诲不倦”坚持面授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教育学生学会评价,不要歧视学困生,提倡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进步。

“学困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就要趁热打铁,围绕这一点,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夸美细斯认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一旦激发起来,就要防止逆向转化,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毫不松懈,长期以来,“学困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成绩就不断提高。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有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要臻佳境,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和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二十

开学以来认真地阅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

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理论对于教师来还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而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为什么说语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训练呢?因为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教课文逐步过渡到教语文应该注意要依据课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明确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语文课程目标的选择,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这就要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这才是“学语文”的教学流程。还要合理设计表达练习,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理解课文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学生积累的只是消极语言;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样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就能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成长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只有那些心无旁骛,始终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坚强,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获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这座高山,登上高处才会风光无限,语文教学这方深潭,潜到深处才会别有洞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