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优秀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4:35:41 |
  • zdfb |
  • 7页

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评价和吸收。怎样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和文学修辞手法,使读后感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名著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对经典之作的心灵触动。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一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下面就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在今天,教书育人仅靠敬业来支撑远远是不够的。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的眼光绝不能仅仅放在升学上,更要看到孩子们五年、十年之后的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应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育出丰硕的成果。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化学《溶液的形成》一课中,我们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导入是通过把概念设成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看书的,并在课堂中讲评这个概念。学生基本是靠死记硬背掌握这个概念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会提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是因为学生缺少对日常生活的切身体会,只有让他去亲身体会,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懂得提出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去体会,我们做了这样的修改,假设过年的时候老师到你家去玩,你会冲糖水给老师喝吗?老师想喝很甜的糖水,你会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什么发现呢?这样一改,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会主动的去完成这个家庭小实验,在他切实体会后,会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想法,从而懂得溶液为什么会被分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种情况,有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这两种溶液之间的转换。有的老师会说,“这样改过以后,给学生的空间是大了,但是教学难度加大了,没有以往的学案容易操作了,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讨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力要强的多,关键是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师不是“演员”,学生更不是“观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作用就是“剧本”的编写和活动的组织。所以,请相信学生,他们远比你想象的优秀,他们会观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答,解放我们的思想,才能让学生飞的更高!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二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看到了为人师者兢兢业业、不懈努力的赤诚之心,更看到了像佐藤学先生这样孜孜不倦的教育者、教育家的真知灼见。它深深地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阅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倾听的习惯。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没有正确的倾听,师生之间难以达成共感共鸣。我们的不会倾听,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信服的专心倾听!所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最深的感触是: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声音,做到真正有的放矢的教学;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取他人所长来充实自己。让我们的学生变成“用心相互倾听的学生,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教给方法,明确倾听。

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倾听呢?学生比较模糊,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同学发言时,眼睛要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明确提出倾听要做到“五心”。即倾听时要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和发言人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尊重别人,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要细心,当别人发言有错时,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才会明确如何倾听。

2、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准确恰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认真倾听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满足感。如:“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这么一点小错误都被你听出来了,真是金耳朵呀!”、“这位同学不仅认真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我被你说服了”、“你说得有道理”、“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思路真清晰!”等等。当学生感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会采用同样活力的倾听策略,我们听完后再提出建议性的回馈。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都能鼓励学生认真倾听,逐步养成听的习惯。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三

今天,有幸拜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印象中,似乎从未如此认真地让自己静下心来细细阅读一本书,更别提这类看似深奥、专业且无生动故事情节的书了。在读书方面,我一向是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但是读到书中"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时,却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书中谈到,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细细品味下来,却获益匪浅。在大多数孩子眼里,老师似乎一直以高高在上、先知先觉的姿态出现在面前,让他们敬而远之,难以靠近,甚至于在老师面前不敢动,不敢言。那么,如果想让其与你心之相通,是否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呢。

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自己也是有一些亲身体会的。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而且是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听众,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我们不妨跟学生说一些譬如"你比老师的思路还清晰啊","你的回答有点儿幽默呢","原来如此"之类的话,来引起孩子的共鸣共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时,便会发现,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与特长,这时,我们是否应该适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呢;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如用爱去感化吧,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其敞开心扉;对于成绩差些的学生,我们不是一味地责备与讽刺,当他们做错题目的时候,不轻易下结论,也听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因势利导地予以纠正和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说得真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四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感到书中所阐诉的许多观点,列举的许多事例都能从身边的教室里正在发生的静悄悄的改革动态中找到“影子”。

看完“倾听学生的发言”后,我深有感触。文中说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那种微妙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联系没有产生出来。这原于教师怕在课堂上出现冷场,如果上课出现冷场会感觉教室里很沉默,很可怕,也原于这样可能会使全班同学等待导致赶不上进度。许多教师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在课堂上出现授课者虽然在“嗯、嗯”地点头,似乎在认真听学生的发言,但发言的学生却不觉得老师已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达不到那种共鸣。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去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有时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我感到要想进行教育教学的革命,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用新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掀起一场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五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中提出“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首先从老师的努力开始,即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老师而言,乐于倾听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蹶而就,是需要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时刻注意、培养起来的。黑彻柳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的小林校长,就是我们的榜样了吧!小豆豆第一天来到学校,颠三倒四地对对校长足足讲了四个小时,小林先生连一个呵欠也没打,丝毫没有厌倦的表示,这样的校长真是让人觉得可敬,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更在学生群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在俯下身来倾听的表象外,蕴藏着的是一颗金子般的爱学生的心,给予学生的是对他的尊重。

教师除了注意起自己第的言行外,还可以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把握教室里无处不在的契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我觉得利用好班队课即是一种很好的一种途径。那是孩子自己的小天地,学生的角色在发生变化,“组织者、军师、支持等等”他们会因新鲜感而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在兴趣盎然的做准备工作时,环节的设计、内容的安排、哪怕细致到课件制作的.图片时,学生彼此间会竖起耳朵去倾听他人的看法,哪怕只是细微的,也是向成功迈出的一大步。展示的时候,因为是伙伴们的劳动成果,出于欣赏也好,挑刺也罢,至少在课中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竖起小耳朵,听得认真,学得快乐!

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

一方面、细化“听”的要求。

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您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可以经常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学生间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呢?”“这就是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能认真听好同伴的发言,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六

日常生活是我们的栖息之所。它的平凡,催生我们令其变得伟大的念头;它的稳健,催生我们骚动的欲望;它的例常反复,催生我们叛逆的精神;它是如此强大而弥散,另我们难以逃逸。

《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一书通过对一所小学的实地研究,揭示了教师、学生、日常教学、公开课及教学实验的实际生存状态及其原由,强调应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对日常教学生活进行有效的改造。

阅览本书之后,我深深感触到,转换教育研究范式,了解复杂而鲜活的教学实践,研究微观的、看似无意义却真实、具体的日常教学生活,是教育研究该做的事情。到日常教学生活中,去探索教育研究转型的另一条可能路径(即从实然的活动出发而不是从应然的理想出发),这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活动的一个视点、一种方式,也应成为整个教育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

我们说,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是教学的四大要素,在当今社会之中,我国教育界反复强调,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果真如此吗?其实有些课上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从表面上看是达到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其实,那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虚假的主体性,不过是走过场的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在一些观摩课中,以往,学生在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因此,合作、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唱得如此之响,学生果真在学习中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吗?有些老师认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仪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在旁人看来,课堂上弄得热闹非凡,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那么,教师的“活动”又到哪里去了呢?,因此,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不是给一个学生,而是给一群学生上课。在教学中,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把教学作为一种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过程。

其次,我觉得,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其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

近义词。

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我觉得学校应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我们说21世纪的学校应当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一个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随着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祖国变得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一个学校要发展,一个学校要进步,作为教师,也要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教师也应该边从事教育边相互学习,甚至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市民也要学习和提高。在学校中,必须要有相互的目标,教师间要形成一种合力或凝聚力,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教师间在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中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既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更是终身教育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总是沉迷于以往的教学中,对以前的辉煌成就感到很自得,对于新课程目标不加以学习、研讨,那么,她的知识水准、专业水平就会停滞不前,那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无从谈起,她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那种灌输式、程序化的、刻板的教学模式。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同样,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将是在不断的触动和感悟中完成的。

暑假中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的喝彩,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感。

一、为研究态度所感动。

佐教授还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现象、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如在“谈到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叙述着一个“浦公英学习”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师是一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产生绝妙感觉的教师,但原田老师拒绝“齐步走”,终于选择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原田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浦公英学习”,但当原田老师代课期满以后,没等浦公英开花,全被校长拔掉了,佐教授为之可惜,深深叹息“这些浦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批判当前教育没有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缺乏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

反思:对比之下,我在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之余,也重新审视自己,尽管自己做课题研究有7年多了,在这几年中尽管一直坚持着,但感觉还是不够深入,有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难为借口就放弃继续的念头,平时对自己所带的实验班离成为润泽的教室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课堂上没有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去面对每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打开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看到了,原来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

读着此书,文中的许多话语引发了我的共鸣,现择取部分话语,与大家共赏之,共析之: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

繁体字。

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七

读书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之一。这个暑假,我静静地感悟了日本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这本书没有大哲理,没有大理论,书中用最朴实的语言,用最生动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

作者佐藤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他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于教师与学校之中,与教师交流、探讨,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

在细细地品读中,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认真扎实的研究态度,敬佩他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敬佩他讲究实效的教研作风。他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深感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历程,从对自己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对未来充满无数完美的憧憬,到如今渐渐被日益繁杂的日常工作所淹没,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学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对教育、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所谓“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透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文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静静地回想着这本书,书中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到达的目标。我想到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深深扎根,我知道,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是我今后工作的主要追求。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让我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之间真实的声音。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关注课堂里的革命。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让我们持续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李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八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应该使人幸福,一切教育都应该有乐趣。”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具创造性和激情的学科。如果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有良好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当学生受到鼓励时,他们会对老师产生更真诚的信任和尊重,并有信心和决心取得进步。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平易近人,与孩子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将有助于营造简单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和主动性。可以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在“快乐课堂”里,有很多书、观点和感受。

sato先生还说,“学校应该成为学习社区,实现积极、合作、反思的学习”。也就是说,与对象和教材、学生和教师、自我和自我对话是教学的中心。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任务、小组活动以及学生通过作品与同学分享、欣赏自己的东西的活动的学习来组织和指导学习。也就是说,从个体开始,通过与同伴的合作,然后回到个体学习。”

当我读到这些句子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几个人一组的。他们是轻松的,气氛是简单的,他们表达自己的深度或浅,或对或错的想法没有任何考虑。其他学生在听后会自然地讨论、决定、修改、整合,最后达成一致。因此,我们要关爱学生,用同样的目光与每一个学生交换眼神,互相交流,互相交流,实现距离相等、高度相等、爱相等,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和关怀。“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交谈”、“学会和学生交朋友”、“学会欣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认为这些是一个成功教师的教学的法宝。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九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说,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明白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个性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十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的进行活动,使得“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十一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虽是朴实的语言,却看的我直冒冷汗。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但也跟我们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关,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一读到这些理论,我就觉得我的头脑空空,头脑一空,心里就胆怯,怎能不冒冷汗。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我在思考着,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但“静”不代表没有“活力”,“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教学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但到底要怎么去做,我想这是我以后工作中一直要思考的问题,我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发现“倾听”一词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佐藤学先生强调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发出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能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觉得在所有的改革中,把改革常态化才是改革的关键,把我们所期望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受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师篇十二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是佐藤学。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师读后感和启示三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去年我们读了雷夫的《第56号教室》给我们无比的震撼。今年学校组织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油然而然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很有启示。

“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值得庆幸的是学校施行的飞翔课堂正往这方面走,以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学生回答。现在有一种教学称为“化错”教学,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孩子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并不是很好,有的教师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收获很少。其实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学校的飞翔课堂给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台。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以及之前的雷夫的精神为我前行的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脚踏实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学校领导为我们老师推荐了日本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看着书名我疑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定下心来轻轻翻阅,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在书中佐藤学教授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颇有启示。

(一)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手势”教学。

佐藤学教授在参观多所学校时,没有哪次看不到“手势”教学,佐藤学教授提出观点:“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孩子,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孩子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也是如此,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再完整一点”这样的要求,可能每堂课都少不了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往往会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的神话。

润泽的教室。看到这个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润泽一词反馈给我的是清新、温暖、和谐的感觉,书中是这样写道: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孩子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润泽的教室里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再联想到我们的课堂,“小脚并拢”“小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这些话语孩子已经倒背如流,在这种拘束不自如的状态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无拘无束?面对积极发言的孩子表扬:“你真棒”,对于那些认真倾听却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并在学期结束会给予“上课希望你能积极发言”这样的评价,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教师却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让我们的评价“更加积极地发言吧”改为“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发言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言传身教,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课堂上要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从他们的表现的语言中解读他们学习时的心情、想法,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孩子“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三)“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本章作者运用了某次研究会上的课堂录像进行讨论,在观察第一遍录像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出的反应就是教师针对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地进行补充:“是说的____。

的事情啊。”“你在说____。

吧!”,看到这样的应对学者给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对啊,在我们的课堂中有许多地方和录像中的老师给予学生回答的反应也是如此?当幼儿回答问题后我就不自觉地附和一下,或者帮助回答不完整的幼儿说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为什么?那应该如何做出应对?再一次观看录像,看到授课者边“嗯、嗯”地点头,边热心的倾听着学生的发言,而发言的学生却感觉不到自己的话老师是否听明白了。可以看到,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有时候孩子回答问题后我也会给出这样的“嗯、嗯”的回应,书中阐述了一位与会教师的对此现象的体验:“那种也是教师的一种焦虑感觉,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佐藤先生作出了评论,他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比喻为棒球员接球游戏,当球被接住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会保持愉快的心情,那么师生交流就应该以愉快为基础。教师应该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的确,有的时候在课堂上脑子里常常会想着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因此在幼儿回答问题题时总希望与我的答案要一致,有时幼儿回答不在点子上,就尽量往我所希望的答案上靠拢,这样的应对方式不是一个好的棒球手。

看了《静悄悄的革命》的几个章节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让我进一步看清哪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从我做起,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初读书名,颇为新鲜,故而静心读之。阅毕释卷,心情久久难已平静,也许这本书不是一本能让我懂得如何解决在教学实践中疑问的书,但应该是一本能引起不满足于操作化教学的教师们心中共鸣的书。心有所感,便提笔写下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而成。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二十多年来,他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校长、教师们一道研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这种传统教育挑战。但是,它决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佐藤学教授提出的“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这一论点。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就我自己在自身短暂而有限的实习经验来说,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学生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自己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更甚于迁怒学生,后来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

在讲述倾听这一行为时,佐藤学教授引入了“被动的能动性”一词。原文的解释很是精妙,我就将之引用如下: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同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故而无论课程如何改革,课程首先还是应从“听”开始。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应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自身的品德影响孩子,凭通达的才能教育孩子,用适合的方法吸引孩子,带着一颗真心感染孩子、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不单单在学生,也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由此可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拓宽学科视野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如佐藤学先生口中所说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老师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佐藤学教授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们震撼与反思。

但理论与实践总是有着一段看似不大却深似渊泽的沟壑,心中所想常常难以真正在教学中表现出来,有时竟与初衷背道而驰。这一点我很早就已了然,可限于自身资质的愚钝,至今也未能找到什么好的办法予以解决,所以能做的也唯有沉下心来,耐着性子,埋头先走好脚下的路。故而在开头我就说过,《静悄悄的革命》并不是本能帮助我解决在教学实践中疑难的书。这话不是说书有什么问题,只是对于书中理论如何将之用于实际教学中去,我自己实在把握不住。因而我所感悟或者说感受到的,更多是基于心中共鸣而感的感性认知而已。读书读书,能有所得就已然不错,无须强求什么,看准一个方向走下去,静悄悄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