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大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0:06:05 |
  • zdfb |
  • 13页

幸福是自己给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在职场中,如何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在读完以下的总结范文后,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第章(课)1节1课时备课时间208月26日。

课题语文学法指导课型指导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书写规范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广泛阅读的习惯,朗读背诵的习惯,反复修改文字的习惯。

难点:平时落实,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3、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明确语文在高考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具教学方法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学生谈对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认识。

1、是否喜欢学习语文,理由是什么。

2、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3、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和语文课。

二、老师谈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1、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说会写,培养性情、气质、综合素质。

三、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1、重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

2、重视阅读和写作。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

书写规范主要指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简化字。这方面有两种情况:写字基本功较好的,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清楚基础上,力求把字写美观。基本功差一点的把字写清楚就行了。既不要继续卖弄,写得龙飞凤舞,也不要自惭形秽,羞羞答答。

(二)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中学生应有的工具书至少包括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预习和课外阅读时遇到的困难,还能让我们懂得许多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成语,每个成语几乎都包括了一段故事,懂得了哪个故事,也就掌握了那个成语。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已超出课本选取范围越来越来大,难度也有所增加,所以经常翻字典就尤为重要了。

(三)养成广泛的阅读习惯。

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

(四)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学习就十分重视读,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抄、去读、去背,熟读是基础、成诵是关键。在成诵之后,那些储蓄在大脑中的信息才能变成自己能随时驾驭的知识,迅而形成语文能力。

(五)经常练笔的习惯。

单靠老师每周一作,未免次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能动手写出来这是学习上必要的习惯。应随时动笔写日记写笔记,写种种自己想写的东西。

(六)养成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一切大文章家、大作家都十分重视个性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传说,宋代的欧阳修写文章,最初也写不好,后来他看到韩愈文章的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很注重修改文章。可见最优秀的作家要写出好文章也离不开修改。

板书提纲:

1、书写规范。

2、查工具书。

3、广泛阅读。

4、朗读背诵。

5、经常练笔。

6、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1)投影材料1。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辨析比较句子的含义:不同句式感情不同。

投影2。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问题:这样改好不好?

辨析明确:不好“这”字带有贬义。

2)投影材料3。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辨析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视之,石也。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失望放弃。

3)关于“推敲”的故事。

提问:“推”一定比“敲”好吗?(联想意境)。

辨析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投影材料4。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团月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明确: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释“圆”

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效应”

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材料5: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刻苦自厉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二。

一、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练习二)。

二、课堂交流,(开放式)。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三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课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它的人物传记,善于把主要事件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文笔生动,感情浓厚。《史记》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课本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同时要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参考有关资料,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以便对《史记》有更多的了解。

二、要点回顾。

《报任安书》这封信中司马迁自述了创作《史记》的原因,展现了司马迁的伟大人格,表现了“幽而发愤”、“自陈己志”的主题。信中还表明记载三千余年历史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阐述了他的荣辱观和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只为完成《史记》,内心的波澜,显示了他的不屈的斗争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封信表面是回答朋友的要求,实际是借题发挥,抒发胸中块垒,交代了忍辱创作的原因,表明了“弃小义雪大耻”的思想。

为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采用了迂回曲折的章法结构。在欲尽处停顿蓄势,在宜伸处又作停留,不一气泻尽,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另外,为了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这封信所用语言是极其动人的。如描写自己的处境:“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那种无限痛苦跃然纸上,令人倍感凄渗。文中用大量排比句,有的以两句、三句为一组,有的以五句、六句为一组,甚至竟有一连用九句的,来表达情感。最有气势的是“四不辱”、“六不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等,表达的思想的一气贯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一个是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了贡献。文章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同时,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君臣配合,外交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蔺相如本是门客,在和氏璧的去留难定的矛盾尖锐时刻,被推荐出来。“完璧归赵”是蔺相如只是在秦国完成的,为此,他经历了两个回合的尖锐斗争。第一回合,他后发制人,临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第二回合,舌战强敌,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以勇气。“渑池之会”,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使赵国取得了外交胜利。“负荆请罪”是在国内的矛盾,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避免与廉颇冲突,表现出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文中着力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深谋远虑、忠心为国、勇于改过则简略带过。

《屈原列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本文表现了品格高尚,富有才干,忠君爱国的屈原在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下,一再被罢黜放逐,忠心一片,无处可表,只能愤恨而亡的悲剧,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司马迁对杰出人才不幸遭遇的愤慨。

本文把写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评价人物的品格情操结合在一起,因此,这篇传记中叙议结合,穿插的议论占全篇一半。开篇叙事,强调屈原的才干。但屈原生活的政治环境恶劣,满心的悲愤,而作《离骚》。对于《离骚》,司马迁主要采用了议论的手法评价了它的作者屈原,展现了屈原在方正与邪曲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正道直行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这些议论不仅塑造了政治家屈原的形象,而且塑造了文学家屈原的形象。接着,历叙了楚国一系列失败,司马迁通过议论点明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的恶果,屈原个人的遭遇关联着楚国的安危。最后,写屈原行吟泽畔,与渔父的'对话,表明了屈原的耿介不阿的操守,可以说,夹叙夹议的手法使屈原的形象得到较好展示。

《信陵君窃符救赵》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信陵君的仁义的谦逊,文章里具体写的是他亲迎侯赢,他的“下士”是希望“得士”,而“得士”,也是希望“士为国用”。另外,秦国围赵,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信陵君深明大义,冒了极大危险,夺得兵权,击退强秦,保卫了赵、魏的安全,这表明他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

本文着力刻画了信陵君的形象。首先,他“仁而下士”并“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文章详写了他亲自结交侯嬴这件事。信陵君听说侯嬴贤,就往请,后为他置酒宴宾,亲自驾车去接,侯生直坐尊位,信陵君执辔愈恭;侯生要他枉道访友,他便引车入市;侯生令他久立市中,信陵君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宴会上,遍赞宾客,并为寿侯生前。这些表明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其次,他有着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秦围邯郸,无以求赵,便计不独生,决心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救赵,估计要杀晋鄙时,难过得掉泪;矫杀晋鄙后,则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军中,史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三、方法指津。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

以《信陵君窃符救赵》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四、考点例析。

[考点]1.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例析]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要点:

以学生诵读、讨论及自我感悟为主,老师加插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及代表诗人和本课诗人相关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一、现当代诗歌流派介绍。

导入: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单元只是一个窗口,目的是将我们的目光牵引向浩淼的诗的海洋。现在让我们沿着诗的发展脉络漫溯……(用幻灯片投出中国新诗发展脉络。)。

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导入:欣赏歌曲《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不幸和挣扎,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2、听配乐朗诵,思考:

a、读第1、11、12、13小节,本诗的情感基调可用什么词概括?

b、结合写作背景,读第2-10小节,概括本诗内容大意。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请从情感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说说这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d、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本诗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这一内容和心情?

e、全诗最后一小节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小结:艺术特色: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把表现自我与表现祖国和人民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热爱生命》。

1、导入语:毛泽东曾说: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

只有懂得生命的重要,才能真正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也才能尊重和爱惜别人的生命。这个世界才能真正充满爱。生命中有许多急流、险滩,有许多艰难、坎坷,是否轻易放弃,是否让生命之光暗淡熄灭?食指在《热爱生命》一诗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2、讨论:

(1)本诗先后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主题?从哪些句子可以显现?

女同学读1-3小节,(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执著爱恋);男同学读4-7节,进一步表达了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虽然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和艰辛,但是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2)艺术特色:a、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深刻的思想于质朴无华的词句当中。

b、独白式的方式、大量的比喻、“四行一段”的体式。

四、《双桅船》。

(一)作者介绍: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

(二)朗读全诗,鉴赏精华:(1)寻找意象。意象的运用:诗人借助“船”、“岸”、“风暴”、“灯”具体形象所组合的画面,来表达她的情绪和感情的历程。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五、诗歌拓展: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卞之琳《断章》,舒婷《致橡树》。

六、课后作业:应用象征意象传递情感这一手法,写一首现代歌。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五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课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它的人物传记,善于把主要事件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文笔生动,感情浓厚。《史记》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课本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同时要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参考有关资料,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以便对《史记》有更多的了解。

二、要点回顾。

《报任安书》这封信中司马迁自述了创作《史记》的原因,展现了司马迁的伟大人格,表现了“幽而发愤”、“自陈己志”的主题。信中还表明记载三千余年历史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阐述了他的荣辱观和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只为完成《史记》,内心的波澜,显示了他的不屈的斗争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封信表面是回答朋友的要求,实际是借题发挥,抒发胸中块垒,交代了忍辱创作的原因,表明了“弃小义雪大耻”的思想。

为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采用了迂回曲折的章法结构。在欲尽处停顿蓄势,在宜伸处又作停留,不一气泻尽,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另外,为了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这封信所用语言是极其动人的。如描写自己的处境:“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那种无限痛苦跃然纸上,令人倍感凄渗。文中用大量排比句,有的以两句、三句为一组,有的以五句、六句为一组,甚至竟有一连用九句的,来表达情感。最有气势的是“四不辱”、“六不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等,表达的思想的一气贯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一个是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了贡献。文章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同时,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君臣配合,外交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蔺相如本是门客,在和氏璧的去留难定的矛盾尖锐时刻,被推荐出来。“完璧归赵”是蔺相如只是在秦国完成的,为此,他经历了两个回合的尖锐斗争。第一回合,他后发制人,临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第二回合,舌战强敌,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以勇气。“渑池之会”,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使赵国取得了外交胜利。“负荆请罪”是在国内的矛盾,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避免与廉颇冲突,表现出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文中着力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深谋远虑、忠心为国、勇于改过则简略带过。

《屈原列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本文表现了品格高尚,富有才干,忠君爱国的屈原在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下,一再被罢黜放逐,忠心一片,无处可表,只能愤恨而亡的悲剧,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司马迁对杰出人才不幸遭遇的愤慨。

本文把写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评价人物的品格情操结合在一起,因此,这篇传记中叙议结合,穿插的议论占全篇一半。开篇叙事,强调屈原的才干。但屈原生活的政治环境恶劣,满心的悲愤,而作《离骚》。对于《离骚》,司马迁主要采用了议论的手法评价了它的作者屈原,展现了屈原在方正与邪曲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正道直行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这些议论不仅塑造了政治家屈原的形象,而且塑造了文学家屈原的形象。接着,历叙了楚国一系列失败,司马迁通过议论点明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的.恶果,屈原个人的遭遇关联着楚国的安危。最后,写屈原行吟泽畔,与渔父的对话,表明了屈原的耿介不阿的操守,可以说,夹叙夹议的手法使屈原的形象得到较好展示。

《信陵君窃符救赵》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信陵君的仁义的谦逊,文章里具体写的是他亲迎侯赢,他的“下士”是希望“得士”,而“得士”,也是希望“士为国用”。另外,秦国围赵,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信陵君深明大义,冒了极大危险,夺得兵权,击退强秦,保卫了赵、魏的安全,这表明他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

本文着力刻画了信陵君的形象。首先,他“仁而下士”并“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文章详写了他亲自结交侯嬴这件事。信陵君听说侯嬴贤,就往请,后为他置酒宴宾,亲自驾车去接,侯生直坐尊位,信陵君执辔愈恭;侯生要他枉道访友,他便引车入市;侯生令他久立市中,信陵君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宴会上,遍赞宾客,并为寿侯生前。这些表明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其次,他有着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秦围邯郸,无以求赵,便计不独生,决心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救赵,估计要杀晋鄙时,难过得掉泪;矫杀晋鄙后,则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军中,史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三、方法指津。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

以《信陵君窃符救赵》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四、考点例析。

[考点]1.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例析]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要相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宣言日:“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问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d.燕军扰乱奔走。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人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20全国高考.试题)。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六

2学习两篇文章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3能自行阅读,理清思路,归纳段意。

教学重点:

学习两篇文章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教学难点:

两位母亲的的性格,品性,两位作者的不同感受和表达,不同的写法。

教具准备:

教学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设问阅读,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阅读课文提示,点教学要点。

三阅读第一篇课文,听录音,默读或轻声跟读,并有初步印象。

四,自行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按思路再次阅读课文,理解设问。

(一)(123)母亲家世,(所处位置,姓氏,家境)—生在农家,勤劳诚实,身体好(板书)。

设问:母亲的家世如何?为什么写这些?(强调了母亲在农家,从小劳动,诚实,身体好,这是本质,基础)。

归纳段意,写法(按时间顺序,简洁平实)。

(二)(4—11)嫁为人妇——贤惠勤劳,坚忍顽强,奉献守礼(板书)。

设问:嫁为人妇,母亲经历了什么?(辛苦操劳,好客,忍让,吃亏,乐于助人)#。

从母亲的这些经历中,可以看出母亲的什么品质?(贤惠勤劳,坚忍顽强,奉献守礼)。

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些什么?(平和待人,忍让吃亏,做人有一定宗旨,法则)。

归纳:段意,强调母亲是受封建传统道德影响的中国妇女,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写法,写一件件平凡小事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东方母亲。

设问:母亲怎样支持儿子的学业(默默的筹巨款,含泪送,有行动和宁可孤独)。

儿子为什么说自己使老人伤心?(不成家,远游英国,儿行千里母担忧)。

远游在外的儿子如何远对在家乡的对母亲(思念,怕拆信大段议论深化主题,抒发浓郁的思母情)。

归纳:段意,家人在母去世后一年才告知,结尾感念母亲的给予,表达心中的歉疚。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陈情表》是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一、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应突出本文的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班级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三、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

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

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

一、认知目标。

1、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以情动人的重要性,理解“忠”“孝”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学习。

二、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一、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二、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除臣洗马、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语。

(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

三、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四、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五、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

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

(2)境况凄凉。

(3)供养无主。

(4)孝乃人之本性。

(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八

1、研读全文,体会作者至诚至真的情感。

2、学习用至诚的语言打动别人。

1、分析内容、结构,把握陈述的层次。

2、分析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语之切,理之透。

在吟诵中解读作者所陈之情和陈情的艺术。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必有方”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期盼,离家的艰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所谓孝顺,就是说为人子女应该对父母长辈能够时时嘘寒问暖,父母年老体弱,应该多抽出闲暇时间陪伴左右。《论语》中对“孝”的强调,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几千年来,“孝”一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单单是让人可以老有所终,老有所养,孝更是对每个人自身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要求和约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

二、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找)。

1、作者为何上表陈情?——除臣洗马,辞不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2、为什么不想到晋为官?——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为什么祖孙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弃高官厚禄不愿废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扶养。

穿插介绍李密生平(作者详细介绍见课文):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其才气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4、进一步发问:李密在文中明确表明不想到晋为官吗?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与“孝”的矛盾,也许是每个朝代的文人都会遭遇的困境。事实上,李密之所以拒绝出仕,不仅仅是为了祖母,还有自己避祸的因素。李密对蜀汉还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那个时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点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惨死的结局。问题就在于,在那样一个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陈述的是真情,也是会遭到人们的怀疑的。于是,作者反复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美好。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高大的丘陵。

c云销雨霁霁:ji天气晴朗。

d逸兴遄飞遄:chuan迅速。

2、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xxx对xxx: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十

(1)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通“非”)。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畔”)。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通“急”)。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暮”)。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通“彰”)。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通“措”)。

忳郁邑余垞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通“郁悒”)。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通“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通“罹”,遭受)。

终老不复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府吏见丁宁(“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通“邀”)。

摧藏马悲哀(同“脏”,脏腑)。

(2)古今异义。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修长的样子/形容色彩繁杂)。

便可白公姥(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地方)。

以此下心意(忍耐受委屈/下定主意)。

本自无教训(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书信)。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蹑履相逢迎(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汝是大家子(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

叶叶相交通(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3)词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

怨: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再拜还入户(第二次/下一次)。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渠会永无缘(他/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昼夜勤作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母(这里指母)逼迫兼弟兄(这里指兄)。

徒留无所施:用堂上启阿母:禀告。

何意致不厚:招致伶俜萦苦辛:缠绕。

君既若见录: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录,记。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

赍钱三百万:赠送否泰:坏运气;好运气。

奄奄黄昏后:晚上7点到9点。

寂寂人定初:夜里9点到11点。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使学生懂得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机动的写作特点。

教学假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懂得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懂得其意义和用法,接着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考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懂得,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已,结束,学习不能够结束,不能够放松,不能够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解释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解释学习能够使人提高自个儿、转变自个儿。)。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解释学习能够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解释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能够已”。

第3段:解释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3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运用学习、运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运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运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运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啥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本事,擅长运用处界条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个儿,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能够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释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对照,解释学习必须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来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能够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安排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答复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地方,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润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因此”。)。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概括常见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

在本课中,我首先给学生总结了一下我们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比如杨柳代表惜别,月圆代表思乡等等,对于同一意象,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酒,有乐,有悲。通过总结,学生能重温以前学过的知识。然后, 通过具体诗歌的意象分析让学生更好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都能很好的把握,并且通过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但是这节课还是有不足之处,在课堂小节的时候没有把高考关于意象的题型给学生总结出来,在接下来的诗歌复习中,再补充这一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