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大全13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09:33:21    小编:zdfb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大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9:33:21 |
  • zdfb |
  • 12页

回顾一段时间内的成长与收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和语言的流畅,使读者易于理解。接下来是一些把握发展机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习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3、认读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二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三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3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从小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五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六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与各位一起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志向的远大,胸襟的博大。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而且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各层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思绪万千,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人口巨人,竟让弹丸之地的矮子随意瓜分,占领、宰割呢?为什么我们国人面对侵略者不仅逆来顺受,苟且偷生,还纷纷为列强出谋划策,甘当顺民,甚至甘当汉奸,灭自己的志气,长他人的威风呢?再看看今日,日本首相参拜***,韩国有人削指明志,而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为什么韩国人坚决不买日货,而我们国人有那么多人做不到呢?包括我在内。当然我不是说买日货就是不爱国。我在思考这些是不是与我们国人缺乏骨气、缺乏志气有关呢?是不是与我们部分民众思想意识里只有一家一姓,没有国家民族有关呢?再看看我们的学生自私成性,懒惰成风,有几个怀着目的来校读书呢?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教学能使我的学生了解一下我们中国曾经所受的屈辱,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使他们反思为何中华不振。同时,希望我的学生能从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点启发,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基于这些思考,加上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语言在学生心理活起来,去触动他们心灵。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接着通过周恩来与别的学生的对比,及与其他爱国之士的对比,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与博大胸襟。最后结合实际及周恩来的其他故事进行拓展延伸,让周恩来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来。

基于以上的考虑,结合本单元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胸襟的博大,志向的远大;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本堂课是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1-8节,感悟“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一大原因。

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我分四大环节进行教学。第一环节:了解学情,揭示课题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每天脚步勿勿来到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读书?这种以闲聊的方式既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使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同时我也能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俗话说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闲聊引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与大家这样大的时候,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并且在他以后的人生中都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从而让学生心里的想法与周恩来的志向进行对比,使他们的心里出现一点点的波动。在此基础上我紧接着问学生,什么原因使他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呢?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感觉,这样就触发了学生探秘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的引线一下子就点燃了。第二环节:初读感知,扫清障碍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什么原因使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呢?”与学习提示去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后,及时检查生字、词语。找出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本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感知“中华不振” 在这个板块中,设计了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感知“中华不振” 1、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反得读课文1-9小节,从字里行间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进行主自探究,读中体悟。重点抓住以下几个部分读中感悟:(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主要抓住“大不相同”来体会,外国人居住的地方灯红酒绿,中国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会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明白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这是中华不振! (2)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引导学生讨论我们都知道轧死人受到惩法的,凭什么这个肇事的洋人还能得意扬扬呢?使学生明白洋人凭着就是他们国家强大;凭着我们中国的贫穷,科学技术的落后;凭着我们部分中国人的懦弱;更凭着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就因为这样洋人才如此目空一切、无法无天、惨无人道。就因为这样伯夫才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玩啊!”,“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人不幸的妇女。先让学生说说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亲眼目睹这一切,你会怎么样?学生一定会说要为这位妇女打抱不平。再进行反问能行吗?从而引出在当时的背景下即使你是一个有志之士,也无法凭着自己的力量主持公道。这一切原因归于中华不振。因此当时有志气的中国人也只能是紧握着拳头,紧握着无奈,紧握着…………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有素,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设身处地的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愤怒处还他愤怒。 2、补充材料,进一步感知中华之不振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的当时的心理感受。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这一部分,我让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他们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因为时间仓促,以上这睦只是我对这一课一厢情愿的一些初步设想。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的语言是实时生成的,咱们的课堂而皇之也是实时生成的,正如崔峦会长所说的,我们教师只据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达到最后的教学效果。谢谢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七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交流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3、同学们,你们来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指名说)

4、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板书课题)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出示小黑板,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1、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指导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4、从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1、自读读文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你从本段学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周恩来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目睹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七组第1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材编者的意图是:

2.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所述的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其中,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加上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对于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不算太难,又有课前孩子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课标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写一写的学习方式,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第三部分,引导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一)导课。

1.以谈论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为题,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学习课题中的“崛”字。

通过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指导书写“崛”字。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出示两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读后让学生辨别两组词语的不同。

由“振兴中华”引入课题,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共四个部分来教学——。

1.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3.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4.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九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教学挂图或课件。

:三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习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3、认读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什么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二次备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十

1、继续练习读好人物对话,读出带“?”“!”句子的语气、情感。

2、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尝试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讨论并交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受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教育。

4、会写“龄”“待”“纷”“顾”“振”等5个生字,抄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练习模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认识周恩来。

1、同桌交流,向家长了解到的关于周恩来的信息。

2、指名交流,老师适当补充,并提示“向家长了解信息”(板书)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默读,尝试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

1、请同学拿出笔,不出声地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尝试自己读懂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不懂的内容。

3、请求同桌的帮助,尝试读懂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不懂的内容。

4、向老师提出自己和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整理问题,向全班同学请教。

在这个环节,老师要特别注意发挥同学互助的力量,注意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词语方面的,提示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比如“若有所思”,就可综合运用查字典(查“若”的意思)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来理解。如果是核心的问题,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什么意思?则可以在精读课文时组织讨论。

三、精读,探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朗读人物对话,特别是魏校长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受到感染教育。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探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生:为了家父而读书。)。

师:又一位同学说——。

(生: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什么是“光耀门楣”呀?

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光耀门楣”的意思,老师做必要的讲解,如“光耀门楣”也叫“光宗耀祖”,就是当大官、赚大钱等等。

老师继续走到某一位同学身边,亲切地问:“小同学,你也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做必要的提示,顺势简明扼要地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讲故事(可以改编陈沚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ttp:///hsyw/?articleid=348)。

师:好!好!这话讲得好!(并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

引导孩子理解“浑身一振”“大声”和“!”的作用,学生练习读好这个句子。继续——。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周恩来。)。

3、同桌练习朗读人物对话。(提醒孩子注意人物对话的提示语)。

4、指名同桌展示朗读人物对话。(可以组织评价,评价时,重点要求孩子听出有没有根据提示语的提示来读。如“笑了笑”“环顾四周”“亲切”“浑身一振”等,还有标点符号的提示。)。

5、练习,模仿写句子(见《语文天地》),朗读自己的句子。

为而。

为而!

四、写字,练习书写“龄”“待”“纷”“顾”“振”等5个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生字词读音。

2、抽出“龄”“顾”“待”“纷”“振”,读一读,记一记。

3、指导书写,这五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又有细微差别,如“龄”和“顾”左右一样宽,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老师示范,强调“顾”的左边、“振”的右边的写法等。

4、学生练习,注意提醒写字的姿势等。

5、评价,重点在写正确、规范。

五、作业。

制作“座右铭”: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或者自己写一句读书格言)摘抄下来,加上花边等装饰一下,贴在自己的书桌上或者床头(和父母一起或者独立完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一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二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

1、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生词。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解生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1、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三

1、知识教学:了解运用具体事例表达美好思想感情的写法。掌握“崛、脆、楣、沦、惹、轧、桩、泊”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通过具体材料和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救国抱负和崇高的学习目的。

1、重点:初步学会通过具体材料和语言领会文章内容。

2、难点: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思想。

幻灯片等。

[教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生字。

2、熟记注释中几个重要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行文脉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长征》吗?剧中的周恩来为了革命,历经磨难。他为国为民的做法是久已有之。你们想了解吗?周恩来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总理,少年时代的他有怎样的志向呢?我们学习课文之后就能知道这些情形。

(在讨论中自然地引入课题,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析题。

板书课题。

“为……而……”准确地表达了“目的”与“行动”的关系。

三、检查预习、进行字词教学。

出示幻灯,给加点字注音。

崛起干脆门楣。

千钟粟桩惹轧。

解释几个词语:

光耀门楣扬长而去千钟粟颜如玉。

四、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写了少年周恩来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

2、“一桩桩的事实“指哪些事情?

3、按时间顺序,第一个片段应插在什么地方?把它提到开头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分组讨论)。

五、逐题解答。

1、两个片段:

在奉天东关模范小学的一堂修身课和考上天津南开学校后关于为什么上中学的讨论。

2、“一桩桩的事实”指:(幻灯出示)。

伯文告诫、中华不振。

列强分割、蚕食中国。

日俄战争、中国遭殃。

洋人违法、逍遥法外。

3、第一个片段应插在“一桩桩的事实”这段之后,提到开头,有突出中心和点题的作用。

(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抄写3次。

2、完成作业本第一至三题。

3、预习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中心思想和通过比较来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课文写了周恩来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

2、“一桩桩的事实”指哪些事情?

二、学习新课。

1、“一桩村的事实”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也照顾到地点转换,“一出沈阳火车站”、“到沈阳后”、“在沈阳租界”等。

(教师要适当地复习小学学过的内容)。

2、“沉重分量”表达了周恩来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周恩来对“中华不振”的沉重忧虑和对“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

(提示学生联系本文主旨来回答,答案不要求统一)。

3、课文记叙周恩来考上南开学校后的一次讨论会片段有何作用?

明确:对于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周恩来同样作了响亮的回答,这一回答进一步证明明了他的既定学习目的,不仅是一以贯之的,而且是付诸行动的。

(以学生讨论为主)。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设计一次有关学习的讨论)。

4、给“人各有志”段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

第一层:“人各有志”到“答案”。

第二层:“书中自有”到“伟大的动力。”

第三层:“周恩来根本反对”到最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5、学习最后一段。

赞颂他那宽广的心胸,并点出宽广的心胸与伟大的志向、伟大的事业之间的联系。

三、了解课文写法。

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中心思想和采用比较手法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设计问题:从文中找出周恩来的读书目的和其它人的读书目的)。

(在学生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出写作手法)。

四、课文小结。

五、齐读课文。

六、课后练习辅导。

七、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