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经典语录100句(实用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18:09:30 |
- zdfb |
- 14页
总结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组织和规划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基础,需要我们提前做好思维和素材准备。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一
1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4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5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
6公生明,偏生暗。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兵事以民为本。
1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1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14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15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二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3。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篇》。
4。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荀子·非相》。
5。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仁者爱护人,义者遵循道理。——《荀子议兵》。
6。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礼论》。
7。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荀子。
8。人性本恶,但如果一直固执己见,最终害得只是自己。——荀子。
9。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10。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荀子·劝学》。
1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
1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得众动天,美意延年。
伯乐不可欺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
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四
1)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5)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6)笃志而体,君子也。
7)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8)思索以通之。
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11)公生明,偏生暗。
1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13)贤能不待次而举。
14)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15)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16)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8)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19)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0)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一、“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二、“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使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6]。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3、“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与目的。
性恶论的价值在于:(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在于:(1)从性恶出发,固然可说明礼乐教化之“伪”的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2)把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等同于社会道德之恶,没有真实地看到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会性“恶性”之间具有人的意识的造作性。如此将使社会性的“恶行”具有自然存有论根基,以至于“恶”成为了价值的合理性行为。(3)性恶论使人性的超越幅度丧失殆尽,人完全成为社会宗法等级的奴隶。
性恶论的目的:性恶,或性善,对儒家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其价值仅仅在于如此的人性论奠基可以为现实社会的礼乐教化提供内在人性的根据。
三、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荀子坚持自己的理论的一贯性,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果末年贵族和平民依血缘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圣人与一般人,君子与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别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要从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现这种差别。凸现后天努力修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强调精神气质、文化教养上的贵族性,荀子学说有浓重的知识化、工具化的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贵族性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的这点上,与孔子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荀子讲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会大众得以转变性情,以至于善。
四、“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
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荀子希望借助圣人的教化,转变百姓的性情。但是荀子认为圣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够“使天下皆出于治”,这就是儒家的外王学。不过荀子按照自己的知识论重组了这种外王学。
1、“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起源说。
以往的儒家学者都曾建筑过自己的外王学,而且大都把这种外王学的正当性诉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够从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证明自己的外王学。荀子的经验知识的立场使他得以面对现实,回到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
荀子注意到,人与动物的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是人能群,即人能组织社会。而人所以能“群”者,在于“分”。“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从事不同的社会分工,将社会协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面对自然、战胜自然。“分”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而“分莫大于礼”。通过圣人的治礼作乐,将社会分为上下有序的等级,以解决基于物欲的争斗。“分”的标准就在于“礼义”,即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关于分靠什么维系,荀子有两个说法:一是“分何以能行?曰:义”。一是“分莫大于礼”。显然前一种说法侧重于道德教化;后一种说法则侧重于礼法制度。
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
2、“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隆礼重法。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在礼和法并称时,礼多指制度。荀子说礼是法之大分时,既是指礼为立法的原则,又是指礼作为原则的道德立场。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纯属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道义问题;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
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其含义两点:(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成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
五、“虚壹而静”的认识论。
1、“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立足于经验的认识发展阶段。
荀子依据其自然主义思想,建立自己的认识论。在他看来所谓“知”就是主观与客观有所合。“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认识就在于以“人之治”和“物之理”。他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缘天官”、或“天官意物”:“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在这一阶段人首先依靠感觉器官来把握事物。第二阶段,“心有征知”:荀子把思维器官称为“天君”或“心”,其功能为“征知”。“征知”就是对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析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
2、“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荀子认为人在认识上的最大隐患在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让以有的知识妨碍即将接受的新知。心能同时兼知两物,如果能做到使两物不互相妨碍以影响认识,谓之“壹”。不以混乱的胡思乱想淆乱正常的认识就是“静”。即要在认识中排除干扰、精力专一、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这样的心理状态就叫“大清明”,这是认识的最高状态。
3、“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
在知行观上,荀子提出“学至于行之而止”的命题。他认为认知的落脚点在于“行”,“行”不仅是知的来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所谓行,不可作社会实践理解,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因而所谓“学至于行”,也就是“学至于礼”,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德之极”(《劝学》)的地步。
4、“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
对名实关系,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的思想,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所以有名”,即制名的必要性:“明贵贱”、“辨同异”、统一思想,以维护社会的秩序。“明贵贱”是指伦理和政治上的正名,使贵贱有等,亲疏有别。“辨同异”,是由伦理的正名发展到逻辑和法律的正名,要区别士、农、工、商的职业分野和各种等级称谓。(2)“所缘以同异”,即名称同异的根据:“缘天官”,使同类同情者,共约其名以相期。(3)“制名之枢要”,即制名的原则:“同实同名”、“异实异名”、二者一致则用“共名”的原则,以及“约定俗成”、“稽实定数”的原则。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五
1、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5、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8、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11、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1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3、兵事以民为本。
14、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1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18、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19、笃志而体,君子也。
20、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21、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2、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23、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24、思索以通之。
2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6、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27、公生明,偏生暗。
28、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29、贤能不待次而举。
30、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六
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5.学无止境。
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9.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10.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11.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1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1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14.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1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16.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17.酒乱其神也。
18.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19.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4.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5.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26.公生明,偏生暗。
2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8.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29.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30.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31.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32.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33.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七
3、学不可以已。--荀子。
4、思索以通之。--荀子。
5、酒乱其神也。--荀子。
6、恶之者众则危。--荀子。
7、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
8、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9、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
10、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11、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
12、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荀子。
13、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
14、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
15、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
1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
17、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8、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荀子。
19、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
20、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荀子。
21、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22、君戒专欲,臣戒专利。--荀子。
23、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
24、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
25、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
26、不诱干誉,不恐于诽。--荀子。
27、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28、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
29、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荀子。
30、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
3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33、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荀子。
34、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
35、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
3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
37、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荀子。
38、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荀子。
39、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
40、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
4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
42、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43、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
44、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
45、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子。
46、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
47、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
48、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
49、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荀子。
50、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荀子。
51、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
52、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荀子。
5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54、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55、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
5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子。
57、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58、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
59、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
60、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荀子。
6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6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
6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64、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65、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
66、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子。
67、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
68、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
69、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
70、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71、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7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7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4、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荀子。
75、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
76、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
77、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78、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79、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
8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81、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82、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
83、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84、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
85、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
8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8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
88、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
8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90、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
91、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子。
92、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
9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94、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
95、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
96、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97、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名言--荀子。
98、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荀子。
99、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
10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0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
102、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
103、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
10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
105、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0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107、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108、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
10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110、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11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
112、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荀子。
11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八
1)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2)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5)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7)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8)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0)兵事以民为本。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九
看完《荀子》一书,回想书中他的那些言论与思想,不禁让我感叹不已。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时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着述充满了哲理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同时他还系统地论证了“人性恶”的理论,与儒家的天赋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学习改造的结果,也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性恶论”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在政治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有严明的律令来约束人民,应依法治来治国;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君为舟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此劝告君主应爱惜人民,只有爱民才可使国家存在,否则,是自取灭亡。荀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被传统的封建思想所束缚,也用等级观念来阐释民服于君的理由。但无可否认,荀子的大多数思想与主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在《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在这里荀子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蓝胜于蓝与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来鼓励我们学习。最后还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经木匠的制作,可以作为圆,制成车轮。之后无论怎么曝晒也无法回复原状了,以此论证人的先天资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经历中是怎么去做的。在此我们在学习上时常是遇难则止,微懂则过,这样又怎么会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边的人有所成就之时总是羡慕他们,但拿自己与之相比时,又总以别人的天资比自己好作为理由搪塞自己。却不知道其实别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资质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学习呀。木材由直变曲才可做车轮,金属矿经过炼化打造磨练才可炼出宝剑,难道只因它们天生就是如此的吗?其实都是因它们后天的际遇不同而已。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这荀子又进一步对学习要坚持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先以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来劝诫我们要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随后又以与驽马本身资质的不同来做对比,论证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对半途而废的人与坚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评价。其实人的资质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资质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学习,也犹如所说的神童仲永一样,变作普通人。资质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学习,那么也会变高,就像从一个曾让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认的人到最后荣极一时的连纵家一样,靠的就是他以锥刺股来使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呀。当我们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时,它们都是经过一刀刀的累积而成的,绝不是一日就可达到的!所以每个有辉煌成就的人,他们亦是靠平日里一点一滴地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如此的。
在《富国》中他写道:“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
在这段中可以让我们看到荀子民本思想的一部分。荀子认为要富国就要节省费用,使人民富足。要按礼所规定的不同等级地位的享用标准来节制消耗,用政治措施使人民富足。人民富足,财物就有多余,田地肥沃也得到治理,田地治理得肥沃那么谷物也将增产百倍。国家再按法规收税,而人民又依礼规定按等级节约,那么国家的余粮将会堆积成山。此处,荀子透彻地让君主们明白富国必先富民。以此来劝诫君主应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荀子之所以会把民看得如此重,是因为他已看到了当时多数君主们无法看到的社会治理规律,这一远见卓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当时的社会是各国征战频繁,对农民的剥削越来越重,各国君主却只知要国库充足即是国富,却不知道民穷即为国穷,如此下去国家只会积贫积弱。在进行战争时,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充余的粮草供应,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常理。人民已经贫困,国家还一味征战,那么又怎么还会有粮食供应呢?所以只有人民富裕了,才会有多余的粮食,加上田地没有荒废四时都辛勤耕种,加之人们节省食物,那么国家也渐渐富裕了。此时也将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征战的需要。因此,荀子提出的这一政治主张无可否认是具有远见性的,同时是体现出了他重农的民本思想。
荀子已逝去二千多年了,但是我却依旧隐约在他的言论中感受到他的博学善辩,他那充满着哲学的思想精神充斥于文字之间,让我对他更加倾慕,同时也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了新的认知与做法。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十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摘自:名人名言网。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8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8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8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8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十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劝学》鉴赏: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十二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荀子》。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劝学。
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勉人努力学习。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需要注意的是,苟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并接近贤师益友。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苟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样即使再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能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没有过错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g,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日:“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诗经》上说:“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十三
看完《荀子》一书,回想书中他的那些言论与思想,不禁让我感叹不已。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时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着述充满了哲理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同时他还系统地论证了“人性恶”的理论,与儒家的天赋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学习改造的结果,也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性恶论”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在政治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有严明的律令来约束人民,应依法治来治国;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君为舟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此劝告君主应爱惜人民,只有爱民才可使国家存在,否则,是自取灭亡。荀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被传统的封建思想所束缚,也用等级观念来阐释民服于君的理由。但无可否认,荀子的大多数思想与主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在《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在这里荀子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蓝胜于蓝与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来鼓励我们学习。最后还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经木匠的制作,可以作为圆,制成车轮。之后无论怎么曝晒也无法回复原状了,以此论证人的先天资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经历中是怎么去做的。在此我们在学习上时常是遇难则止,微懂则过,这样又怎么会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边的人有所成就之时总是羡慕他们,但拿自己与之相比时,又总以别人的天资比自己好作为理由搪塞自己。却不知道其实别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资质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学习呀。木材由直变曲才可做车轮,金属矿经过炼化打造磨练才可炼出宝剑,难道只因它们天生就是如此的吗?其实都是因它们后天的际遇不同而已。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这荀子又进一步对学习要坚持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先以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来劝诫我们要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随后又以与驽马本身资质的不同来做对比,论证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对半途而废的人与坚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评价。其实人的资质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资质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学习,也犹如所说的神童仲永一样,变作普通人。资质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学习,那么也会变高,就像从一个曾让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认的人到最后荣极一时的连纵家一样,靠的就是他以锥刺股来使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呀。当我们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时,它们都是经过一刀刀的累积而成的,绝不是一日就可达到的!所以每个有辉煌成就的人,他们亦是靠平日里一点一滴地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如此的。
在《富国》中他写道:“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
在这段中可以让我们看到荀子民本思想的一部分。荀子认为要富国就要节省费用,使人民富足。要按礼所规定的不同等级地位的享用标准来节制消耗,用政治措施使人民富足。人民富足,财物就有多余,田地肥沃也得到治理,田地治理得肥沃那么谷物也将增产百倍。国家再按法规收税,而人民又依礼规定按等级节约,那么国家的余粮将会堆积成山。此处,荀子透彻地让君主们明白富国必先富民。以此来劝诫君主应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荀子之所以会把民看得如此重,是因为他已看到了当时多数君主们无法看到的社会治理规律,这一远见卓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当时的社会是各国征战频繁,对农民的剥削越来越重,各国君主却只知要国库充足即是国富,却不知道民穷即为国穷,如此下去国家只会积贫积弱。在进行战争时,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充余的粮草供应,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常理。人民已经贫困,国家还一味征战,那么又怎么还会有粮食供应呢?所以只有人民富裕了,才会有多余的粮食,加上田地没有荒废四时都辛勤耕种,加之人们节省食物,那么国家也渐渐富裕了。此时也将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征战的需要。因此,荀子提出的这一政治主张无可否认是具有远见性的,同时是体现出了他重农的民本思想。
荀子已逝去二千多年了,但是我却依旧隐约在他的言论中感受到他的博学善辩,他那充满着哲学的思想精神充斥于文字之间,让我对他更加倾慕,同时也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了新的认知与做法。
文档为doc格式。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十四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十五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
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性恶》。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8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8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8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8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荀子经典语录100句篇十六
原文: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欤?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欤?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欤?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
皇天隆物,以示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齐均。桀纣以乱,汤武以贤。涽涽淑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行义以正,事业以成。可以禁暴足穷,百姓待之而后泰宁。臣愚不识,愿问其名。
曰:此夫安宽平而危险隘者邪?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甚深藏而外胜敌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行为动静待之而后适者邪?血气之精也,志意之荣也,百姓待之而后宁也,天下待之而后平也,明达纯粹而无疵也,夫是之谓君子之知——知。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与?充盈大宇而不窕,入却穴而不偪者与?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者与?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与?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
有物于此,(人蠡)(人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不识,请占之五泰。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殒坠,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公正无私,见谓从横。志爱公利,重楼疏堂。无私罪人,憼革贰兵。道德纯备,谗口将将。仁人绌约,敖暴擅强。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比干见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
琁、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帛,不知异也。闾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
这里有个重要东西,既不是丝也不是帛,但其文理斐然成章。既非太阳也非月亮,但给天下带来明亮。活人靠它享尽天年,死者靠它得以殡葬;内城外城靠它巩固,全军实力靠它加强。完全依它就能称王,错杂用它就能称霸,完全不用就会灭亡。我很愚昧不知其详,大胆把它请教大王。
上天降下一种东西,用来施给天下人民;有人丰厚有人微薄,常常不会整齐平均。夏桀、商纣因此昏乱,成汤、武王因此贤能。有的混沌有的清明,浩瀚无涯静穆无闻。四海之内全部流遍,竟然不到整整一天。君子靠它修身养心,盗跖靠它打洞进门。它的高大和天相并,它的细微不显其形。德行道义靠它端正,事情功业靠它办成。可以用来禁止暴行,可以用来致富脱贫;百姓群众依靠了它,然后才能太平安定。我很愚昧不知其情,希望打听它的名称。
在这里有种东西,停留时就周遍地静处在极低点,活动时就极高而广大无边。圆的合乎圆规画的圆,方的和角尺画的能相掩。大得可和天地相并列,德行比尧、禹还敦厚慈善。小的时候比毫毛还细微,而大的时候可充满寥廓的空间。迅速啊它们到达了很远很远,分开啊它们互相追逐而返回山边,高升啊天下人就都会生活维艰。它德行敦厚而不丢弃任何人,五种色彩齐备而成为花纹,它来去昏暗,变化莫测就像天神,它进出很急,没人知道它的进出之门。天下人失去了它就会灭亡,得到了它就能生存。学生我不聪明,愿意把它陈述给先生。君子设置这些隐辞,请您猜猜它的名称。
在这里有种东西,赤裸裸啊它的形状,屡次变化奇妙如神,它的功德覆盖天下,它为万代修饰人文。礼乐制度靠它成就,高贵卑贱靠它区分。奉养老人抚育小孩,依靠了它然后才成。它的名称却不好听,竟和残暴互相邻近。功业建立而自身被废,事业成功而家被破坏。抛弃了它的'老一辈,收留了它的后一代。它被人类所利用,也被飞鸟所伤害。我愚昧而不知道,请长老们把它猜一猜。
在这里有种东西,产生于山岗,放置在内屋厅堂。没有智慧没有技巧,却善于缝制衣裳。既不偷盗也不行窃,却先打洞然后前往。日夜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式样。既能够联合竖向,又善于连结横向。下能够遮盖百姓,上能够装饰帝王。功劳业绩非常巨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有时用它,就在身旁;不用它时,它就躲藏。我很愚昧,不知其详,大胆把它请教大王。
如今天下无秩序,请把怪诗叙一叙:天地交换了位置,四季颠倒了方向;天上恒星都坠落,早晚昏暗不明亮;阴暗小人登显位,光明君子在下藏。正直为公无私心,却被说成结私党;心爱公利去做官,却被以为要楼房;没有袒护有罪人,却被作敌来严防;道德纯洁又完备,横遭毁谤瞎嚷嚷。仁人被废遭穷困,骄横暴徒逞凶狂;天下黑暗又凶险,时代精英恐丢光。蛟龙被当作壁虎,鸱枭被看成凤凰。王子比干被剖腹,孔子被困在陈匡。明明白白啊他们的智慧是这样聪明亮堂,忧忧郁郁啊他们碰上的时运是这样不祥。违背时世啊他们想把礼义普遍推广。黑沉沉啊天下是这样的昏暗不明亮!光明之天不复返,忧思无边无限长。千载定有反复时,古来常规是这样。弟子努力去学习,上天不会把你忘。圣人拱手来等待,即将重见好时光。弟子全都愚昧无知,希望听您反复说。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竞赛开幕式致辞简短(优质18篇)
- 病历管理制度(大全13篇)
- 打印机使用规章制度及流程(汇总20篇)
- 2023年解除装修合同样板协议书(汇总8篇)
- 最新办公用品销售合同(精选19篇)
- 2023年劳务合同协议期限(优秀9篇)
- 最新学校财务老师年度工作总结(优秀19篇)
- 共青团建团百年演讲稿800字(优质9篇)
- 2023年争做新时代中国青年心得体会(通用11篇)
- 2023年食品安全讲话稿小学(汇总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