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4:13:25 |
  • zdfb |
  • 10页

总结是对我们之前的努力和付出的一种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写总结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语言和词汇,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每一个范文都有其独特的亮点和精彩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学习。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克()克。

()克()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6、分析讨论课本第90页第8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掌握“1000克=1千克”。

2、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

3、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进行合理估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周末付老师去逛超市了,带你们去超市看一看。

(课件视频出示超市买水果情景)。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谁来说一说?

(播放课件,出示各种秤)。

2、认识克。

(1)师:这枚2分硬币该用哪种秤来称合适呢?

通过称量我们知道了2分的硬币重1克。

(板书:克)克也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书:g)。

师:请大家像我这样把2分的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呀。

(2)我们再来掂一掂1粒黄豆,说说你的感觉?

猜一猜,大约多少粒黄豆是1克?

师:大家猜得准不准呢?我们一块来称一称,看看哪位小朋友猜的准。

(用天平称量)。

(3)师:请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

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

(4)感受200克。

这袋面包比1克重,那它大约有多重呢?从学具袋里拿出来掂一掂,估计一下。

(5)对比200克和500克。

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一袋白糖,你能估出白糖的质量吗?

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1)一袋白糖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

板书:1000克。

1000克也可以说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千克也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

谁来读一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读一读1000克=1千克,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掂一掂这两袋白糖,什么感受?

(2)估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

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出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

我们先来看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桌上的粮食、水果和蔬菜,先估一估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然后用塑料袋装起来。并轮换着拎一拎。整个过程可不能用秤称哦!)。

师:哪个小组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

为什么你们估量的结果最准确,是怎么估的?

(3)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千克做单位的物品。

出示图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几个包装上都标有净含量,它是什么意思呢?

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小明的体重是35()一个鸡蛋重约50()一头猪大约重130()。

一只蜂鸟约重2()一只鸵鸟约重100()。

一只铅笔长约16(),重约10()。

2、下面有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试一试?

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哪一个比较重?(一样重)。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想和大家分享?

大家的收获真多!我们知道了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一般都要用千克作单位,特别重的东西,比如说大象的体重、一辆汽车的载重量那就需要用吨作单位,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生举例)。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文档为doc格式。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教科书第85——87页。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平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平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各种秤、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45人,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增加了难度。但由于平时学生小组活动开展很多,这就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就质量知识而言,学生平时虽然听得多,但普遍缺乏样身体验,仅限于物体间轻重的比较层面上,对具体质量没有感觉。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千克和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导入方法一:

1、直接出示小朋友称体重的情景:

问: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称体重要用到体重秤,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2、估计学生会说多少斤、多少千克等。问:斤、千克是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我们平时讲的“重量”,严格讲是“质量”,板书:“质量”。

3、你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吨)。

(设计意图: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学生体检,量体重,学生对量体重是非常熟悉的,大多数学生学生对自己的体重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量体重入手,然后让学生说说还见过哪些秤,再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些常见的秤,使学生对秤有了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质量单位,这样从学生的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自然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导入方法二: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情境导入,看一看。

老师这也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哪件轻一些吗?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情景在课堂的再现,唤起学生记忆,体验在生活中学习的乐趣。)。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请拿出你到超市购买的物品。如:一袋奶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物品和小组同学的物品比哪些重、哪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设计意图:商场里常见物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物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探索,知道物体有轻重,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学会从包装袋上了解一个物体的质量,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自然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看来物体是有轻有重的,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设计意图: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产生猜想式探究学习心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教学中。)。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课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秤的资料,课上做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一)建立1克的概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2、称一称: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用天平称一称,天平不仅能比较东西的轻重,还能称物体的重量,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教师说,学生操作:左盘放硬币,右盘放一颗砝码,让学生观察指针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说明2分硬币有多重?(1克)。

3、掂一掂: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好轻)。

(再次拿起来,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

4、说一说:1克真的是好轻。生活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学生举例:如:一小块橡皮等。

5、做一做: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哪些比一克轻?几个是一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感受不同的质量观念。通过自身感知和经验联想,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6、生活中1克的物品不是太多,更多的是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的东西。请同学们感受10克有多重。

7、体验100克。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

(1)估一估: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

(2)称一称: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不行!重了。)。

师:那我们可以用弹簧秤来称。

师: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3)(想一想)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4)估一估。请你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5)找一找。你能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吗?并称一称,掂一掂。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小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6)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7)拎一拎。教师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8)说一说。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1000枚2分的硬币、10包饼干、2瓶矿泉水、1小串香蕉、2包盐……。

(9)试一试。教师让学生体验2千克、3千克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三、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第20页第1题:(1)独立尝试填写;(2)反馈。(思考:这两个台秤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台秤。注意第一幅图台秤的计量单位是g,称的是两个鸡蛋;第二幅图台秤的计量单位是kg,称的是一个西瓜。

2、第20页第2题: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实物展台)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图片)。

(1)一个乒乓球重1();(2)一袋洗衣粉重1();

(3)一管牙膏重100();(4)一个小朋友重23();

4、实践应用。

完成第20页的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活动,先估计一下质量,填上;再称一称实际质量。注意: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商场、校园、小区等)展开寻找千克、克的活动。

五、回顾所学,归纳整理。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品德教育等方面)。

千克kg。

质量单位克g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四、认识秤。

2)实物展示天平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习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习。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了解常用的几种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用盘秤称整千克物品的质量。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建立比较准确的质量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几克和几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天平秤台秤课件2分硬币等。

学生:小包装食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了解常用秤和常用质量单位。

1、汇报调查结果。

双休日老师让小朋友去调查一些物品的重量,谁愿意给大家来汇报一下。老师也调查了一些,瞧!(超市图)。

2、了解重量单位揭示题目。

小朋友在说这些物品重量的时候,都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大家的预习很认真,对,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表示一个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公斤、斤等作单位。其中斤、两都是我们国家在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克(g)千克(kg)。

3、那你们都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的?可以用什么测量?你见到过哪些称?

课件出示各种称。

4、认识天平秤台秤。简单介绍天平秤的用法。

归纳:生活中,我们可要选择合适的称来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二、操作感悟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感受1克。

(1)你知道什么东西会是1克呢?1克有多重呢?(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

(2)、老师告诉大家: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为了证明老师没有骗你,我们可以用天平秤一秤验证一下。(把2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

(3)、结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5)、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师贴图)。

(6)、除了这些,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物品的质量也是约重1克。如图钉、纽扣等,课件出示图片。

2、感受几克(10克、100克)。

(1)下面请小朋友找一找铅笔盒中的小东西,与1克的硬币比一比,谁重?然后估一估,大约几克?反馈验证。铅笔、尺子、粉笔等估一估掂一掂验证。

(2)如果1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如果10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会有多重?老师这包饼干就是100克,请小朋友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100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再拿起数学书,比一比,觉得怎么样?估一估,数学书大概是多重?跟铅笔盒比一比,估一估,铅笔盒多重?反馈验证。

(3)比一比,100克的东西与你带的水果谁重,估一估水果质量大约几克。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250克,一个香蕉150克。

3、数学学习方法的归纳:掂一掂、找一找、算一算、比一比、估一估、验一验。

4、有扶到放,探究1千克。

(1)出示学习单1。

算一算:一袋盐重()克,()袋盐重()克。

1000克还可以用1千克来表示(板书“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

掂一掂:1千克的东西有多重?

找一找,算一算:一()重()克,()重()克,也就是1千克。(师贴图)1袋洗衣粉就重1千克。

(3)巩固练习:2千克=()克6千克=()克。

3000克=()千克8000克=()千克。

5、学习几千克。

(1)西瓜重。掂一掂。

(2)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同桌抱一抱,你感觉怎么样?

(3)归纳:测量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克做单位,测量比较重的物体,我们用千克做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填上适当的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修改数学日记。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重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商店买来的标有重量的食品、汽水、一桶10千克重的水、小豆子(黄豆、豌豆、胡豆等)、1克重的小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汽水吗?

生:喜欢。

生:敢!

师:看来这汽水,糖果太诱人了。显然大家还不知道10千克有多少,那老师告诉你们吧,10千克的.汽水就相当于我讲桌上放的这一桶水这么多,你们还敢试吗?(出示一满桶水)。

生:不敢了!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量单位。

二、授新。

1、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生:一瓶胶水大约2两一包夹心饼干大约半斤。

一支牙膏大约1两多一袋盐1斤重。

一个果冻重150克、、、、、、

(当有人说出克或千克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他真聪明,已经知道了克(千克)这个单位。)。

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真聪明。我想你们在家里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吧!现在大家再观察包装袋,袋上标有了这个物体的重量,大家一起找一找好不好啊?(学生观察后汇报结果)。

师:你们真聪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可是为了方便,我们国际上就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板书:克)。

2、认识“克”与“千克”

师:同学们,现在观察你们课桌上的小石子,用手捻一捻,猜一猜有多重?

生:大约1克重。

师:真聪明!老师告诉你们吧,它就是1克重。现在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到各小组去指导)。

刚才你们已经感知了1克的重量,现在看看你们桌子上的小豆子,大约几个有1克?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猜一猜,我左手的小石头重还是你们捻的这1克小豆子重?(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最后教师要强调:1克的小石子和1克的小豆子一样重,只是体积不一样。

师:(出示糖果)现在老师手上有包糖果,里面有9颗糖果,共重18克,那你们告诉老师,每一个糖果有多重?(复习前面的除法)。

现在看看你们桌上的盐,观察一下,一袋有多重?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生:是。

师:那今天老师就在告诉你们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

1000个1克就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并齐读1000克=1千克)。

现在大家分别用手再掂一掂,这两袋盐,也就是1千克,看看1千克有多重?

比一比:1克和1千克谁重?

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用克比较好,什么时候用千克比较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一般说来,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轻的物体用克。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用克?那些用千克?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在学生说了后,可补充并举例说明,为课后作业打基础)。

3、游戏。

左边一位小朋友手拿“克”,右边小朋友手拿“千克”,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听老师说题,学生自己选择该站在哪一边。例如:

师:一个苹果重150学生马上选择该站在哪一边。

教师也可出示实物。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2)、小明体重30克。()。

(3)、一袋面粉重35千克。()。

(4)、一头大象重500克。()。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1、与生活相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汽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汽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桌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捻一捻、掂一掂,等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教具直观、形象。

在课堂上我选择了农村孩子最常见的东西作为教具。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平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平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感知、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

六、谈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教科书第85——87页。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平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平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1.请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一手拿一本数学书,你有什么感受?(铅笔轻,数学书重)。

师:轻、重很好地描述了铅笔和数学书的'重量,看来物体都有它们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里用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板书克和千克)。

3.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师:公斤、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在我们国家比较通用。而克、千克是在世界上都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1.出示图片(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

请你说一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克g)。

师: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呢?

2.感知1克的质量。

出示一枚2分硬币的图片,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师:现在2分硬币已经不常见了,老师拿来了钮扣,这枚钮扣的质量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放在手里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记在心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一片维c药片……)。

3.认识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请跟老师说:天平、天平。天平是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在右面的托盘里放砝码。

瞧,这就是砝码,每个砝码上都标有不同的重量,有1克的,也有100克的。在天平的中间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看图: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了几粒黄豆,七粒黄豆的质量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拿出七粒黄豆掂一掂,再次感受一克的质量。

4.做一做。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了1克的质量,那么请大家判断这些物品当中哪些物品比1克轻?(出示做一做图)。

1.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图片。

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到前面拿起一大桶洗衣液,有什么感受?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请同学们看书102页,寻找答案。

板书1千克=1000克。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是500克,两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请同学们拿起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

1.出示三种秤的图片。

请生说在哪里见过?叫什么秤?

师介绍,这几种秤都是以千克做单位的,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2.请学生秤出1千克的苹果。

3.秤一秤书包的重量。

练习二十的1、2、3、5题。

1.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2000克=()千克。

2.练习二十的4题。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道,你有哪些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了解常用的几种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用盘秤称整千克物品的质量。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建立比较准确的质量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几克和几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天平秤台秤课件2分硬币等。

学生:小包装食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了解常用秤和常用质量单位。

1、汇报调查结果。

双休日老师让小朋友去调查一些物品的重量,谁愿意给大家来汇报一下。老师也调查了一些,瞧!(超市图)。

2、了解重量单位揭示题目。

小朋友在说这些物品重量的时候,都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大家的预习很认真,对,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表示一个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公斤、斤等作单位。其中斤、两都是我们国家在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克(g)千克(kg)。

3、那你们都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的?可以用什么测量?你见到过哪些称?

课件出示各种称。

4、认识天平秤台秤。简单介绍天平秤的用法。

归纳:生活中,我们可要选择合适的称来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二、操作感悟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感受1克。

(1)你知道什么东西会是1克呢?1克有多重呢?(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

(2)、老师告诉大家: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为了证明老师没有骗你,我们可以用天平秤一秤验证一下。(把2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

(3)、结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5)、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师贴图)。

(6)、除了这些,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物品的质量也是约重1克。如图钉、纽扣等,课件出示图片。

2、感受几克(10克、100克)。

(1)下面请小朋友找一找铅笔盒中的小东西,与1克的硬币比一比,谁重?然后估一估,大约几克?反馈验证。铅笔、尺子、粉笔等估一估掂一掂验证。

(2)如果1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如果10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会有多重?老师这包饼干就是100克,请小朋友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100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再拿起数学书,比一比,觉得怎么样?估一估,数学书大概是多重?跟铅笔盒比一比,估一估,铅笔盒多重?反馈验证。

(3)比一比,100克的东西与你带的水果谁重,估一估水果质量大约几克。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250克,一个香蕉150克。

3、数学学习方法的归纳:掂一掂、找一找、算一算、比一比、估一估、验一验。

4、有扶到放,探究1千克。

(1)出示学习单1。

算一算:一袋盐重()克,()袋盐重()克。

1000克还可以用1千克来表示(板书“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

掂一掂:1千克的东西有多重?

找一找,算一算:一()重()克,()重()克,也就是1千克。(师贴图)1袋洗衣粉就重1千克。

(3)巩固练习:2千克=()克6千克=()克。

3000克=()千克8000克=()千克。

(1)西瓜重。掂一掂。

(2)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同桌抱一抱,你感觉怎么样?

(3)归纳:测量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克做单位,测量比较重的物体,我们用千克做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填上适当的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修改数学日记。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生举例)。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一袋苹果1050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两颗花生米1克、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天平等。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一、体验轻重。

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出示包装袋上的质量。

3.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师随机板书。请小朋友观察板书,发现了什么?

生1:都有关克与千克的。生2:还有g、kg的。

二、出示课题克与千克。

1.师说明g和kg分别是克与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

2.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质量,谁重?有什么方法?

3.出示天平。师简介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二、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生:其实我们用的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2.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1克很轻。)。

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二)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想称一下物品。(把游标拨回到0)游标不够用,等会儿我们用砝码来称。(出示鸡蛋)鸡蛋放在这边,大家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生猜:10克。师:这是一个10克的砝码,放上去,怎样?(肯定不止10克)生再猜(不断调试)50克。差不多了。我们可以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件物品,下面请大家轮流当小考官,把自己的物品让组里的小朋友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确。

(三)感受1千克的重量。

1.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电子秤,谁知道电子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3.练一练1,第88页1、2。

三、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想说些什么?

四、实验操作,填写报告单(以小组为单位,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看谁估得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