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优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3:03:36 |
  • admin |
  • 13页

不同的情感体验可能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觉和反应。借助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我想我们需要学会用总结的方式来学习。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总结范文,值得一看。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一

中国在解决好自己吃饭问题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推动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携手各方提升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开展国际农业合作的一张闪亮名片,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和负责任态度同各国分享杂交水稻技术。自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杂交水稻种子以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中方还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中国派出大量农业技术专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仅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就已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近11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派出专家总数的60%。

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项目就是一个成功案例。作为援非十大农业示范中心之一,中国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于2007年率先启动。中国专家研发出适合当地需求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品种,帮助当地农民提高粮食产量。2017年,水稻图案被印在马达加斯加新版纸币上。该国时任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部长表示,这是马达加斯加人民向中国表达的特殊感谢,也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珍贵友谊的见证。2019年,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马达加斯加南南合作项目启动,覆盖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迄今已帮助当地杂交水稻产量提高3.8倍。今年,中马双方发布的两国建交50周年官方标志在底部采用水稻稻穗设计元素,充分体现了杂交水稻技术合作为推动双方关系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同尼日利亚、乌干达等国开展的杂交水稻合作项目也取得显著成效。中方通过派出专家、推广作物良种、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尼日利亚在水稻种植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成为非洲主要水稻生产国之一。在乌干达,依托南南合作项目建成的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将水稻产业作为合作重点之一,帮助乌干达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中国去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旨在推动国际社会聚焦发展问题,重振全球发展事业。全球发展倡议将粮食安全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充分展现中国推动各方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的责任担当。在中国与各方携手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进程中,杂交水稻技术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继续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二

节约粮食——一个听了不知有多少遍的词语。x国拥有__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也许有许多人不知道。从古人锄禾日当午,直到现在人们统计的精确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播种至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辛苦汗水,多少双饥饿的眼睛在渴望......再回头看看,又有多少不珍惜粮食的人,将热蒸蒸的白米饭倒入到垃圾袋。看到学校里的同学们淡漠的不屑的脸,丝毫不犹豫的动作,不禁有些心寒。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节约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德,是x国人永远不会弯曲的背脊,是大家坚信的理念。但是现在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会变质了,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意思。

现在似乎说到节约,大家就会不由想到低碳这个词。而低碳日的成立也是势在必行了,低碳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一天,我们将动员地球村普通居民,通过个体和群体行动,参与创建国家及全球层面解决气候变化等紧迫问题的方案,并在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低碳生活活动的具体构想。全球变暖,对于人类既是挑战,也是创造新时代、新经济、新文化的良机,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价值创新的动力。

我们需要改正的机会,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我们更不能把眼光拘泥在这短短的一周——所谓的每年的粮食周,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每一天都可以是节约粮食日。节约粮食和低碳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和所有人的号召与呼吁,我们希望它是一种情结,熔铸在你与我的心中,从而自觉的作到。

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x国国情和家底的清醒认识。无论从人均资源量或政府、企业、家庭的财政情况来看,我们手头其实都很紧。在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能否在节约的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x国社会的未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当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内心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离真正的节约型社会不远了。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朗朗的读书声透着活力,希望我们可以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节约资源,健康生活,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做起吧。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都不珍惜粮食,那我们一天得浪费多少粮食。所以我们要求中学生都书写节约粮食的心得体会,这样可以杜绝粮食浪费的现象出现,x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的重大问题,所以节约粮食刻不容缓。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三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升级,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速度滞后于食物需求结构转变速度,导致粮食生产存在产需偏离的结构性失衡,这是当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在大食物观引导下,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构建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格局。

积极树立大食物观是基本前提。面对未来食物营养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食物供给体系在需求压力与生态压力的叠加作用下,已经难以满足人民健康消费变化的迫切需要。对于粮食的认识应顺应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不断升级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狭义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等“口粮观”,拓展到与粮食消费具有直接替代性的肉蛋奶、蔬果油等重要农产品及食品。要积极树立大食物观,认识到食物的多样性,构建可持续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避免把粮食生产仅局限在小麦、水稻等少数谷物上。保障粮食安全要从保障口粮供给向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转变,既要保障“米袋子”安全,也要保障“油瓶子”“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安全。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重要基础。不论是生产什么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有限资源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首先,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耕地面积仍然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决定性力量。为此,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行为;要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开展耕地土壤修复行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强农业科技硬实力,向技术要产出。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主要作物单产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土地产出率、肥料利用率、饲料转化率(猪料肉比)、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值分别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5%、56%、86%、67%。要集中力量对国内短缺农产品在良种培育、栽培和养殖,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提高单位产量逐步缩小国内产品的供求差距。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要路径。树立大食物观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这就要求农产品供给要适应食物消费需求。在人多地少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国情下,依靠国内现有的农业资源难以实现所有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因此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资源。首先,依托国内资源确保谷物和口粮的安全底线;其次,要兼顾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水平;最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是有益补充。粮食和农副产品进口已成为保障我国食物需求的重要补充,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已经与国际市场紧密相关。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布局出发,国内重点稳住口粮和大部分饲用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和规模,保证我国粮食的基本安全底线;在国际上着手重要农副产品产地培育和安全供应链建设,用于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改革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是重要保障。支持政策是引导农业生产的手段,要从大食物观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农业支持政策,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一是持续加大农业支持力度,优化政策组合,整合补贴资金,对各类粮食生产者实施普惠性补贴,避免政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建立常态化的粮食市场调控储备和运行制度,将临时“撇余量式”的收储机制回归“削峰填谷”的市场调控本源。三是加强大食物领域的科技研发,包括动植物育种核心技术,智能农业与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等。四是支持政策要能够引导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四

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世界上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先后限制出口,由此导致连锁反应,粮价囿于供求关系有所波动。国际粮价会不会传导给国内,成了不少群众担心的话题。甚至部分群众对“米袋子”安全存在质疑,出现囤购米粮的现象。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是民生的重中之重。“米袋子”安全事关国家运转基石的稳定和谐。“仓廪足而知礼仪”,特殊时刻,群众对“米袋子”安全有所不放心,势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疫情防控严峻时期,出现个别抢购生活物品和日常物资的现象,也从侧面说明“米袋子”的关键之处。不过,群众有没有必要对“米袋子”费神恐慌?笔者认为大可不必。

立于国内基本政策来看,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策一直牢不可破,确保中国粮食自给自足、人人吃饱饭的原则没有变。退一步来说,境外粮食短缺欠收、价格波动、供求不平衡等,这些因素早已考虑在内,也是“18亿亩耕地红线”存在的价值意义。随着各地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发展农田水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粮食产能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对抗天灾能力、稳定产量更是具备先进优势。

尽管防疫工作是当前重点,然各地农业复工复产同样在有序火热推进中。如笔者所在的乡镇和村委会每天都在调度早稻播耕面积,同时配合县直涉农单位和专家团队加快政策指导农民出村下田、农资进村入田等工作。可以说,自上而下、层层级级,每一名涉农工作者都在同时间赛跑。时间不会亏待有心人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产景象一定如期而来。

此外据相关部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2公斤,远高于国际粮食人均400公斤标准线。此外,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费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存粮足、田丰产,足以夯实群众端稳“饭碗”的信心。何况,我国谷物进口量仅占进口消费量的2%,其中进口泰国大米等只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满足群众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换而言之,国际粮食情况变化对国内粮食价格、供求关系影响极其小。

话说回来,每逢特殊时刻,少数群众极容易触发抢囤的“心弦”,如日本核泄漏抢购食盐、“非典”时期哄抢绿豆等,现在回过头来看就会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受。所以说,熟稔实际生活中“米袋子”安全的事实还不够,让心安分不重复“囤粮的故事”,还得擦亮眼睛、笃定意志、保持清醒,不要被少数谣言、传闻所蒙蔽,被夹带私货、别有用心之徒“牵着鼻子走”。对此,政府相关部门还得加强对散布“马路消息”、营造“缺粮假象”现象的打击力度,确保群众安心、放心、省心。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五

党的_以来,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维护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效显著。

粮食安全持续巩固。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加强。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持续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农田灌溉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54%。开展核心种源技术攻关,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粮食生产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5万多个,带动小农户超7800万户。粮食宏观调控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近两年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累计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600亿元。储备管理和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和配送中心布局更加优化,有效应对了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

能源资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能源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释放先进产能,煤炭产能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2021年平均煤矿的单井规模比2012年提高1倍以上,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比超80%。电力生产能力快速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达23.8亿千瓦,比2012年翻了一倍,年均增速8.4%。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和在建核电等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全国原油产量1.99亿吨,十年间持续保持在2亿吨左右;2021年天然气产量2075.8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近1000亿立方米。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煤炭运输能力大幅提高,浩吉、瓦日等铁路建成运营,“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能力显著增强。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电力外送有序推进,电力跨省跨区输送通道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21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84.3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达到49.4亿千伏安,分别是2012年的1.7倍和2.2倍。油气管网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截至2021年底全国油气管道里程达18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了1倍。

能源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储煤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日益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明显改善,系统调峰能力稳步提高,煤电机组灵活性制造、灵活性改造工作全面推进,储能技术持续发展,储能产业应用不断升级。石油天然气储备能力明显增强。能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电力与燃料价格协调的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2021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达3.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5.5%。油品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有序竞争、高效保供的天然气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油气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体系,国内找矿行动取得积极进展,海外矿产资源权益份额明显增加,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实现增长,煤炭等矿产品产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多个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能用到好用的重大跨越,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坚实。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9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从20%提高至近30%。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三大造船指标,均超过全球总量的四成,稳居世界第一。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转型升级动能加快释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强化共性技术供给,集中力量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在重点领域和节点加快补齐短板。高技术产业、技术改造等成为投资新增长点,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注入强劲动力,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8.6%和45%。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北斗导航系统开展全球服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市场超过一半,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作为人口超级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使粮食、能源资源、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等需求继续在高位攀升,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世界最大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进口国和消费国的格局仍将持续,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加剧和全球政经格局深刻调整等外部因素,确保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有许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六

多次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充分彰显了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战略把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安全保障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个别品种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粮食安全基础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从中长期看,一方面,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粮食生产受水土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紧,在较高基数上实现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总体上仍将是紧平衡状态。

当前,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粮价大幅波动,要在一个更加动荡的世界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才能更好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基础。

能源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能源安全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煤电油气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

近年来,全球能源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乌克兰危机加速全球能源格局调整,能源地缘博弈等风险不断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能源资源安全稳定供应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更好统筹能源资源发展和安全、开发和保护、当前和长远、发展与减排,系统提升能源资源安全和保障水平,才能更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达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

同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仍然存在不少风险挑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筑牢经济安全基础,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七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责任,粮食安全的总体情况是较好的。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稳定粮食生产的大局不能动摇,粮食安全这根弦决不能放松,否则粮食生产容易出现大的滑坡。一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在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后,继续稳产增产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二是我国人口众多,随着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消费将继续刚性增长,“紧平衡”将成为我国粮食供求的长期态势;三是在“十一连增”和当前部分粮食品种供求相对宽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过度依靠中央的现象,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党中央、国务院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到新的高度,对粮食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2013年,中央明确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国务院在充分征求地方人民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后,出台实施《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就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明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事权与责任,强化考核与问责。

陈锡文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199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了粮食省长负责制,此后在多个文件和规划中多次予以强调。这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是对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国务院第一次以专门文件明确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

陈锡文分析,《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进一步强调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意见》强调,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快速攀升、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确保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保障民生工作的基本任务,常抓不懈,毫不动摇。

第二,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规定更全面、更系统。《意见》强调,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意见》明确的责任,涵盖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重要内容,不仅强调了粮食的数量安全,还强调了粮食的质量安全、粮食产业健康发展,以及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等。

第三,对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规定更明确、更具体。《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规定的各项责任和任务很明确、很具体。比如,在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方面,明确要求落实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离任审计制度,主产区要增加粮食产量,主销区要确立粮食种植面积底线,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等。在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储备规模和完成时限,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定期将地方粮食储备品种、数量和布局等信息报送国家有关部门等。在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方面,要求将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作为重要农业基础设施抓紧建设等。

第四,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机制上更严格、更严肃。《意见》通篇都在强调要建立健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各项制度与机制,特别是明确要求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强化了对各地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考核、追责和问责制度,增强了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严肃性,有利于形成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明确各省级人民政府在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

陈锡文介绍,《意见》共有十个方面29项内容,围绕全面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明确了省长(主席、市长)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的责任。

这十个方面包括:强化粮食安全意识和责任;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管好地方粮食储备;增强粮食流通能力;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区域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治理;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强化保障措施和监督考核。

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方面,《意见》提出,要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建立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同时,《意见》还根据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明确了各地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责任。

在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方面,要落实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抓好粮食收购,努力提高种粮比较收益。《意见》还强调,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指向性,要严厉打击“转圈粮”和“打白条”、压级压价等坑农害农行为。

在管好地方粮食储备方面,要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确保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良好、调用高效。《意见》还明确,要落实储备费用和利息补贴资金,完善轮换管理和库存监管机制,建立地方和中央粮食储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调控市场、稳定粮价的协同效应。

《意见》明确,要加强粮食生产指导、重大技术推广、环境监测治理、统计信息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力量。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工作。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及时足额安排粮食风险基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农业、粮食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意见抓紧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定期组织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八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务中的短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需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的有效方式。

针对边远山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邮储银行创新推出“双基联动”方式。

据邮储银行青海省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负责人马君兰介绍,所谓“双基联动”,是指基层银行业机构与农牧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对农牧户和城镇居民的信用评级、贷款发放及贷款管理。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发挥了双重优势,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基层银行乡镇机构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促进优势对接和整合。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城西庄村村民是双基联动的受益者。全村种植了1200亩藜麦田,藜麦种植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邮储银行信贷资金为稳产增收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以前,邮储银行在乌兰县并没有设立服务点,乡亲们如果有存贷款需求还得跑到德令哈市办理,来回一趟要花费好几天时间,现在不同了,我们把‘双基联动’办公室入驻乌兰县,离村民们更近了,两三天就能办理完贷款事宜,真正做到普惠于民。”邮储银行乌兰县“双基联动”办公室负责人朱晓强说。

“双基联动”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的“最后一公里”,为村民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基础金融服务,打造智慧便民服务平台,建设“足不出村”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窗口,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邮储银行青海省分行在全省共建立“双基联动”信贷工作室53个,累计发放贷款超3.4亿元,服务农户4056户,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5亿元,增速25%。

为支持粮油全产业链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创新供应链金融信贷支持模式。工作中,农发行积极推进产销对接,通过供应链金融信贷支持模式支持优质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参与市场化收购。2021年度秋粮收购期间,农发行累计向211家企业发放贷款391亿元,实现粮食交易333亿斤;2022年度夏粮收购期间,促成企业达成购销合作意向75项,涉及购销需求154亿斤,发放贷款115亿元。

为助力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更加便捷地获得贷款,商业银行作出积极创新。

农业银行将粮食领域产品创新权限下放分行。今年1月至8月,农业银行全行创新“强村规模种植贷”“信保基金贷”“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新粮通”等区域特色产品14个。聚焦粮食领域担保难问题,因地制宜采用政府增信、粮食存货抵押、种业知识产权质押、农业设施抵押等特色担保方式,积极满足粮食领域各主体融资需求。大力推广支持市场化运作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目前已在江苏、湖南等地支持项目36个、发放贷款25.89亿元。

农业银行还对接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通过“惠农e贷”“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等线上产品和平台,开展针对性金融服务。鼓励粮食主产区网点增设服务窗口,延长营业时间,为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九

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粮食综合生産能力不断增强,取得歷史性的“十六连丰”。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然而,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産需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各环节浪费不容忽视。要传承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从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做好节粮减损,让节粮爱粮成为一种新风尚。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同寻常的丰收,沉甸甸的收获。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影响后,我国粮食生産即将实现“十七连丰”。俯瞰祖国大江南北,红橙黄绿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五谷丰登图。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産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歷史性转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疫情的大考和检验,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将坚定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係。”张务锋表示,中国将推动现代粮食供应链建设,推动粮食産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粮食産购促销体係,加强粮食供应链法律制度保障,扩大粮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

节约粮食是美德更是责任。

餐桌上的浪费、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浪费……一係列浪费带来的粮食损失,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为促进节粮减损,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关于创新举措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广适用于农户的多型规模储粮新装具,推广应用节粮减损提质增效、现代粮仓建设和物流配套,以及储粮“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加强“智慧粮库”建设,促进节粮减损。

随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餐饮行业积极开展“光盘行动”,营造“适量用餐、杜绝浪费”的文化氛围。各餐饮企业积极行动起来,把控好採购量,避免食品存储过期、变质等造成浪费;根据餐食烹饪实际情况,严控食用油消耗;合理搭配荤素菜品比例,减少剩菜剩饭,真正实现“光盘行动”等。相关部门也毫不放松,打好监督“组合拳”,坚决向舌尖上的浪费“亮剑”。

“要统筹抓好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减损工作,大力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支持节粮减损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优化塬粮散粮物流运输体係;研究探索社会多元储粮新机制,指导帮助农民实施农户科学储粮项目;把粮食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係,发挥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营造爱粮节粮的浓厚社会氛围。”张务锋説。

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了20多个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近1100人次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约佔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

我国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60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係,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粮食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从粮食生産大国向粮食産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