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耦园导游词介绍(大全1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0 00:08:58    小编:zdfb
最新耦园导游词介绍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耦园导游词介绍(大全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0:08:58 |
  • zdfb |
  • 11页

思考是总结的基础,也是我们成长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是一些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现,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一

今天,我和爸爸乘车从南京上高速公路,经过两小时路程,我们来到苏州。

苏州是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园林水乡城市,据导游介绍明清两代苏州有私家园林200多处,它们典雅淡朴,小巧玲珑。难怪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在导游的安排下,首先我们游览了耦园。这耦园古色古香,建筑四周有奇形怪状的假山,悠悠的流水,小路水廊起伏曲折,亭子飞檐高翘,极富有情趣。听说电视剧《宰相刘锣锅》就是在这拍摄外景。

坐着摇摇船,赏着园中美景,听着苏州评弹,那悦耳的琵琶声,声声入耳,令人回味无穷。沿着苏州河,小船缓缓划出耦园。

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出了耦园,导游带着我们游览苏州标志性、历史性的建筑物——虎丘。来到虎丘,只见游人人多入林,景色确实不同凡响。最有名的要数“虎丘塔”。经过半小时爬山,我们终于来到山顶上,看到这座古今闻名的虎丘塔,它巍然矗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这塔又叫云岩寺塔。它建于公元959年,塔高47米,为七层八面仿木构砖塔,向北东方倾斜着,被称为中国第一斜塔。我们争着在塔下拍了一些照片,留下纪念。

当夕阳收起它最后一丝霞光,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苏州城。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二

苏州耦园坐落在仓街小新桥巷深处,其地僻静,东面是苏州古城墙,现已毁,留一垅土丘,树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娄江。6月苏州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西花园有“织帘老屋”、“藏书楼”、“鹤寿亭”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遥相对。

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苏州耦园之精妙,自要游者亲历细品,方可得之。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三

耦园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北面,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20__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的前身名为“涉园”,是清初雍乾年间保宁太守陆锦所建,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到了清代同治年间1874年,由当时病休在苏州的道台沈秉成购买,并重新扩建。沈秉成的夫人是江南才女严永华,夫妇俩决定于此成双隐居,便将“涉园”更名为“耦园”。

“耦”字的本意是二人并肩耕作的意思,引申为夫妻、配偶之意,寓夫妇双双归隐林下之意。沈秉成夫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是佳偶天成,所以来到耦园,不是看荷花莲藕,而是到一对佳偶隐居的花园来游览。耦园,就是一座夫妻园、爱情的花园。

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双双避世偕隐之意。沈秉成与才女严永华在耦园渡过了八年的伉俪生活,在园内留下了不少当年的生活写照。所以,耦园又可谓是一座经典的爱情园。

黄石假山位于东花园中部偏北,是东花园的主景。该山以黄石为材,高不足5米,占地约300平方米。据建筑大师刘敦桢考证为明代叠山大师张南阳所叠。此山气势雄伟,手法自然逼真,是苏州各园林中体量最大的黄石假山,为园中之珍品。

山水间位于东花园受月池南端,为一水阁,阁内有一镇园之宝大型杞梓木落地罩,此罩跨度4米,高3米,双面镂雕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雕艺精湛,栩栩如生,建筑大师刘敦桢评价此罩为苏州各园之冠。

为了使游客能够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充分利用耦园独有的地理环境,特开设了“江南水巷游览”项目。听着吴侬软语的苏州小调,坐着江南独有的摇橹船,必定使游客感受到别样的风情。此外,还开设了“苏州评弹”专场表演,使每位游客都能领略到苏州的文化内涵。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四

瞻园园虽不大,却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瞻园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全园面积25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15500平方米。园内有乔灌木810株,竹类面积400平方米。

山、水、石是瞻园的主景,东瞻园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水院、草坪区、古建区,西瞻园有西假山、南假山、北假山、静妙堂等景点。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位于瞻园东部与东北部,此即原为江南行省与江宁布政使署之建筑,由照壁和五进庭堂组成。

大门在东半部,大门对面有照壁,照壁前是一块太平天国起义浮雕。大门上悬一大匾书“金陵第一园”,字系赵朴初所题。

西瞻园静妙堂位于瞻园西南,坐北朝南,面对南假山,西靠西假山,北望北假山,是西瞻园主体建筑。

南假山位于静妙堂前,面积900平方米,系用1000余吨太湖石拼接堆砌而成,临池绝壁高7米,主峰高9米,由危崖、溶洞、钟乳石、蹬道、石矶、瀑布与步石组成。

北假山位于西瞻园北,面积1100平方米。

西假山位于瞻园西部,面积1050平方米。从北假山经8.87米长三曲桥登岸,即西假山。

东瞻园水院位于北池之东,西与西瞻园长廊相连,东与展览区相通,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东瞻园草坪区位于东瞻园中部,东为展览区,北靠水院区,西依西瞻园,南临古建区,面积1026平方米。

东瞻园古建区位于东瞻园东南部,占地面积797.5平方米,其中心建筑为籁爽风清堂。

扇亭是王府的一大奇迹,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空调建筑——铜亭,是最早的取暖设备。

仙人峰是南门后庭园中置立着一块玉立多姿的太湖石,仙人峰是瞻园名石的代表,瞻园的奇石还有缔云峰、友松石、步石、炸石等,为江南园林山石之珍品,有些还是宋徽宗花石纲遗物。

倚云峰是一块突兀灵秀的太湖石,在花篮厅东南角的桂花丛中,和仙人峰齐名。

静妙堂建于明代,为三开间附前廊的硬山建筑。檐口高3.82米,面积195.75平方米,室内以隔扇划厅为南北两鸳鸯厅。东西山墙均开小窗,南北皆为落地隔扇门。厅南建月台与坐栏,可观水池游鱼与南假山景色,为瞻园观景西瞻园全貌。

静妙堂是一座面临水池的鸳鸯厅,它将全园分成南北两大空间,并置有南北两大水池。南水池紧接静妙堂南沿,略呈葫芦形,靠近建筑一面大而南端收小。北水池,空间比较开阔,曲折而富变化。东临边廊,北濒石矶,西连石壁,南接草坪。在静妙堂西侧,有一泓清溪沟通了南北两大水池,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

瞻园是著名的假山园,全园面积仅8亩,假山就占3.7亩。瞻园分为南假山和北假山两组,全是假山堆叠而成,但堆造之精,面积之大,确是巧夺天工。

南假山的假山上伸下缩,形成蟹爪形的大山岫,钳住水面。进入假山内还可看到暗处有仿自然石灰岩的溶蚀景观,悬坠了几块钟乳石,造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山水景观。山上的植物让这座假山透出了勃勃生机,水池东北各有古树两株,栽种于明代,已饱经6风霜,紫藤盘根错节,女贞翠绿丰满。另有牡丹、樱花、红枫等点缀其间,衬托了南石山秀丽多姿的特色。

北假山系明代园林遗存,由体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成。临水面壁,纵深山谷,谷上旱桥,桥长1.4米,宽1.18米。

北假山坐落在北部空间的西面和北端,是全园的制高点。西为土山,北为石山。两面环山,东抱曲廊,夹水池于山前。山中还有著名的普静泉,水面清澈澄静,宛若明镜。在水池的北部,有一座紧贴水面的石平桥,沟通了东西游览路线。石山体积虽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

西假山从北逶迤向南,横贯瞻园西边缘,达南假山西侧。西假山以土为主,仅临池一侧用湖石驳岸。

水院的中心为二开间歇山顶二层楼的一览阁。阁匾额系张爱萍书写,坐北朝南,面积78平方米,居园最高处,登临可远眺近览,全园尽收眼底。

草坪区以375平方米的草坪为中心,地面铺爬根草,周围布置太湖石,配植花木,并点缀着各式花卉。草坪北为一高出地面1.35米小亭,其飞檐翘角似鸟翼,名翼然亭,额为启功手迹。

籁爽风清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附前后卷棚式。檐高3.91米,面积112平方米,“籁爽风清堂”匾额为沙孟海书。西侧与花篮厅连接,东部为一览楼,南部为小院。一览楼二层,面积104平方米,楼上北侧有一梁台,与翼然亭相对,楼下南侧为落地长隔扇,一览楼是瞻园最高建筑,登临楼阁,园中湖光山色,一览无余。

簌爽风清堂南面小院面积200平方米,鹅卵石组成“花阶铺地”图案,院东侧有“迎翠轩”,轩名为赵朴初书写,面积53.75平方米。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五

苏州耦园坐落在仓街小新桥巷深处,其地僻静,东面是苏州古城墙,现已毁,留一垅土丘,树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娄江。20xx年6月苏州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西花园有“织帘老屋”、“藏书楼”、“鹤寿亭”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遥相对。

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苏州耦园之精妙,自要游者亲历细品,方可得之。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六

如果说苏州是戴在秀美的太湖上的一顶宝冠,那么分布于古城中各个角落的独特的苏州古典园林则是镶嵌于宝冠之上的最闪耀的珍珠。它们寄托了历代仕人们那颗追求诗情画意,追求自然、悠闲的心。在历史的长河中模糊……清晰……成为一个传奇。

到苏州不赏江南园林,实为一大憾事。

我们首先赏玩的是位于苏州古城东部的一处小型园林——藕园。从平面空间来看,它确实小得可怜,几面黛色的围墙一围,碧绿的河水一绕,就成了藕园的所有空间。然而,园主巧夺天工的设计却打破了空间的局限。走进藕园,首先见到的是园主的会客厅,那张张精雕细琢的桌椅,画法考究的画儿,足以体现园主的大方与典雅。皆言开门见山,此话在苏州园林显然行不通,尽管离园林只有一墙之隔,你却始终无法看透那屏风后的秀美山水。走过会客厅,是茶室,当年以“藕”寓“偶”的园主夫妇就是在此潇洒对饮,归隐山水的。走过茶室,才到了园林的核心部分,但见一条长廊似巨龙环园一周,园中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堆叠成假山,就是这假山也不失单调,高高的山顶,竟活生生地冒出一座凉亭,园中遍植各种植物,满目皆为绿意,引水入园,溪流潺潺,锦鲤畅游,小桥独成风景,亭台楼阁巧妙地点缀园中,既不臃肿亦不失衡,倒与园中各种景物和谐地组成了一幅江南园林图。漫步园中,移步而换景,其幽静、恬淡之意独美。

如果说藕园是浓缩的精华,那么盘踞于苏州古城中心,闹中取静的拙政园则是江南园林的巨作,78亩的面积让它成了苏州园林中的巨元霸,秀美、大气的风格也使它成了苏州园林的代表,全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

品佳茗,听昆曲,赏山水,美哉!苏州园林。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七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因朱元璋御授该府与徐达而未受领,后以该府对面关帝庙为基敕建新府,广造园林,是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现仍留存的石矶及紫藤。

明朝初年,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特给中山王徐达建成了这所府邸花园,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

清顺治二年(1645年)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

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九年(19),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

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水利委员会、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瞻园历经岁月变迁,范围日渐狭小,花木凋零,峰石徙散,虽然曾有过几次修葺,但都没能恢复原来的盛况。

1949年后,公安三分局曾驻斯园。1957年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迁入。

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彭冲指示重修瞻园。同年修缮工作开始,一期工程为修建瞻园西部。

1958年后,南京市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设在园中。

1960年,中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恢复整建工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点,而且还充分地运用了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历时6年,用太湖石1800吨,使瞻园面貌一新。

1983年,瞻园以“瞻园觅秀”列入金陵四十景之中。

1985年二期工程上马,1987年竣工。共增园林面积近4000平方米,修建楼台亭阁13间,建筑面积2882平方米。扩建后的瞻园,东西二园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园林风格,又汲取现代南北方造园艺术精华,形成兼容并蓄之特色。

瞻园被指定为“20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指定接待景点。

“新金陵四十八景”评选揭晓瞻园名列其中。

“新金陵四十八景”在此评选瞻园以“瞻园玉堂”列入其中。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八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虽生活在人间天堂杭州,但却从没领略过苏州的别样风情。因此,在这个国庆节,我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之心,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踏上了这方别样的土地。

刚来到苏州城,我便已被苏州城那悠久的历史给吸引住了。

据传苏州城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一座古城,在隋文帝时始陈苏州。在随后的历代王朝中也经久不衰,并在解放后被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的苏州在经历了时光的磨合后,更显得古朴、优雅,充满水乡风情,也更令我好奇不已。

我们一到苏州,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位于城东的藕园。

一进门,那错落有致,造型独特的园林建筑便吸引了我。园内到处都夹杂着水,到处都是小河。配上那点点翠绿与各种亭台楼榭,真是如同人间仙境一般,令人回味无穷。

再往内走去,各种各样的假山、桥洞都静静的伫立在旁边,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最内部,便是一座小屋。进去一看,原来是个书斋。书斋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后院有湖石花坛相伴,北面还立有一座藏书阁。全院真是充满文雅之风,令人不得不为之赞叹。

藕园,这旧时的官家园林,如今的风景名胜,真是令人为之倾倒,为之留连!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九

我从小就喜欢旅游,因为旅游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能从中让我得到了快乐。爸爸经常答应带我去,但由于时间关系,总是没去成,都是让我白高兴一场。

在这夏日炎炎的暑假里,八月四日,爸爸决定带我去苏州游玩。听爸爸这么一说,高兴得让我晚上都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终于等到了天亮,我们开着车就向苏州“进军”啦!苏州是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园林水乡城市,据说明清两代苏州有私家园林200多处,它们典雅淡朴,小巧玲珑。难怪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我们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终于到了苏州。爸爸说:“我们先去玩耦园吧”。耦园位于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也是苏州的名园之一,原为清初陆锦涉园。清初,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于此始构涉园,一名小郁林。后一度由书法家郭凤梁赁居。继为崇明祝氏别墅。同治十三年左右,归按察使湖州沈秉成,聘画家顾沄主持,重修扩建如今。因一宅而有两园,遂称耦园,并寓夫妇偕隐双栖之意。

耦园里古色古香,建筑四周有奇形怪状的假山,悠悠的流水,小路水廊起伏曲折,亭子飞檐高翘,极富有情趣。虽然园林并没有桂林的'山水那么壮观,也没有杭州西湖那么大,但是这里的风景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坐着摇摇船,赏着园中美景,不经想起了一首诗。清波绕绿野,月影落平泉。亭院东西对,榭池南北间。宵宵无犬吠,日日有评弹。居此百三亩,何须伴虎眠。用这首诗表达这里的景色最恰当的过的了。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十

耦园处于平江古城保护区的腹地,苏州人用二千五百年创造出的特有的城市面貌、城市韵律、城市文化,反过来,无时无地不关照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人。一句俗话,苏州是有味道的,苏州人是有味道的,耦园是有味道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奇巧,更多的精心于心灵安适,从这个意义上说,耦园正是这块深厚的城市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

耦园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南沿小新桥巷,大门面水,有河埠驳岸码头,一条沿河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连着西面的人家;北临小柳枝巷,后门设有私家码头,东接内护城河,如今依然橹声袅袅。再东面已经是城垣的残迹,野树遮挡了外面的驳船和市井的嘈杂。在这不显山漏水的市井之间、简陋的民居周围,耦园如幽兰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简洁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样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于个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谧中,像苏州古城一样永远的遗世独立,保留着最鲜明的个性和最丰富的内涵,就像贝聿铭先生所说“有明遗构”。

三百年来,耦园安静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清初这里原是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后建造的涉园,名取自渊明的《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74年)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偕爱妻退隐,请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园。偏于一隅,“枕波双隐”,“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了整个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对称、东西对应。耦园,摒弃了世间的纷扰,汇聚了自然的精华,流连于“诗酒联欢”、吟风诵月的风流岁月里,静默在潜心修道、书生意气的自在中,还幸福在鸳梦温暖、两两相随的神仙日子里。如今虽然佳偶不再,但诗城已然。我们刚才看到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所书,古朴、典雅、沉静,正符合了耦园的基调。大家再注意看耦园的大门,简单而坚固的石门框内竟然不是木制的门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细密的交织中把沉涩剔除了,鲜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跃然而出,男耕女织、夫妻和谐的生活气息越发浓厚了。

穿过“平泉小隐”天井,来到轿厅中央平面图前大家看这幅耦园全景图,园子不大,占地面积0.8公顷,中央部分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从水码头开始,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整个住宅区带有明显的仕宦第宅的传统特点。在布局上,“以楼环园,以水环楼”;同时暗合“偶”宇,东西花园相互对应。东花园以中心的黄石假山为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园的遗存,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里最著名的黄石假山;西花园则以湖石构景,绵延舒展。同时,在个体建筑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间,双照楼、听橹楼之间,吾爱亭、望月亭之间等等两两呼应,或东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由于历史上耦园多次被毁,期间沦为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框架,但就整个园林来说,住宅部分艺术性略显薄弱。就像我们看到天井的门楼上,已没有太多的装饰,西边的风穿牡丹,东边的孔雀开屏,除了多了一层富贵气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隐”也不甚和谐。“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邺侯的别墅,后通指隐居场听;“小隐”则隐于野,说出了园主远离庙堂、浪逐江湖的心愿。寄情山林,从晋开始――直以来是文人在战争频召仍、党权争霸、政治主张难以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以退为守的内敛的生活方式。桃花源的创造,乌托邦的具像构造,以一种出世的'心情去过人世的生活。在城市重文明发达的时代,人力物力叠山理水在家中,坐拥山林的自然美景,同时享受诗文酬唱的风雅。

进入园主在坊里隙地为我们准备的“城市山林”。北行进入大厅载酒堂,高大爽洁,大厅巍然,面对门楼上“厚德载福”的温良教训。这里原是主人会客、宴聚、议事、仪礼的主要场所。匾额是东花园落成后,沈秉成邀众友庆贺,李鸿裔欣然题写的:东园藻成,同仁燕集斯堂,遂以载酒颜之,盖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涛意也。而在1993年重建之后,王西野先生顺着这层意思,借陆游先生词句“载酒园林,寻常巷陌”,附会成一对联悬挂中堂: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抱柱联上“左壁观园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和堂前东西两侧小门的门额“载酒”“问字”相呼应,我想这可能是园主规划住宅功能的总体理念吧:东园以宴乐赏景雅聚为主,西园以静修著述藏书为主,承继了苏州古典造园以辉映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一贯传统。

“观之不足”一直是园林审美过程中最大的妙处和难处,寻字外之意,景外之致,才能帮助我们正确领略园林的东方魅力。所以大家不妨细想,主人载酒肯定不会为了买醉,实写酒事,虚指酒外之兴。正如欧阳修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载酒”原来为了流连山水间,难怪东花园主要观景点取名“山水间”、实至名归,把载酒的谜底揭了。从这一点又再次证明了耦园在设计过程中文人山水的特点,耦园充分体现了园林布局上的因果对应、前后连贯和融会贯通。

楼厅院中——最后一进一般为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静而绿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兰等树,扣“金玉满堂”之意。而门楼是清代旧物,可惜在___中遭毁,依稀可辨的砖刻细腻精雅,场景一派清新自然,“诗酒联欢”的主题表现很具体,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处是诗书礼仪的规范教训,显示了主人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夫妻相随、远离尘俗,幸福的家庭生活。特别一提的是整个楼厅的建筑为二层,呈凹型。两边分别和东西侧楼相通,往东可达东花园的补读旧书楼以及最东端的双照楼,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楼倒量便是西花园的藏书楼,曲折凹型。整体连贯一气,俗称“走马楼”。砖刻门楼、风火墙、走马楼都是徽派建筑特有的。主人原为安徽巡抚,自然受其影响,同时徽商自明中叶势力遍及全国各地,徽派文化成为一时的风尚。而这里的走马楼依据住宅东西分配的特点,不像经常所见的四方型围廊,而是在北墙处曲折有序、错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长达四十米,把东西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了耦园一大特色。

东循廊前往东花园,小天井内——这里是中厅与东花园之间的过渡空间,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中轴线到东花园的审美视角在渐次敞开,身后的院墙壁立,而向东的樨廊,且割且联,山体若隐若现社会生活在墙之后,个体生命体悟就在眼前;空间由实而虚,渐入佳境。而这里又有一小体量的“无俗韵轩”分割空间为二,南面在废墟上现辟为盆景园,北部几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浓郁墨绿的桂花丛中,尽显妩媚之姿;中有一布满纤细的浮雕的鼓墩石,原为主人放置兰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朴的石条矮矮地横在两石之上古松之下,想必是主人兴之所至操琴的地方。四时不同,兰桂馨香飘然人室,催发主人雅兴,细听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乐乎!无俗韵轩内南望,三扇冰裂纹的窗户在黯淡的室内织起了一张思想的网,宜静定,宜小聚,宜清乐,宜雅谈,而作壁上观,推窗即成三幅绿意盎然的诗画作品,特别是月正中天,光辉落在树梢时,此情此景,饶有禅机。匾额清丽秀雅,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手题的。

在东侧外墙镶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双鱼、蝙蝠图案,四方的窗内中置梅花图形,铺满万字装饰变体,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图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洁、幸福的爱情生活。当时的女主人湖州才女严永华亲书“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横批:枕波双隐。典出《世说新语》孙子荆归隐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态。这里一语双关,既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园特征,又暗示夫妻双隐,可谓才情双绝。轩南北一空园一实墙,虚实对比。前面的门廊连接中部和东部,既便利雨日烈阳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顿,同时又成为游园的序曲,城曲诗情的发轫。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到城曲草堂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观景点。西面秋阴丹桂芬芳,故称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别称,因为树干断面的年轮如犀角图纹。

沿着北墙的就是走马,楼的东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头。楼下先是储香馆。因为是小孩渎书的地方,为勉励他们勤奋苦读获取露功名,“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飘香举行乡试的来由,命名为“储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脱颖而出。城曲草堂、安乐国、还砚斋,楼上的补读旧书楼、双照楼作为宴客、休憩、读书、诗画的主要场所。草堂名取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诉说园主夫妇如牛郎织女得三生缘相聚人间,园门前河埠头上的依依杨柳柔情似水,柳絮绮丽如梦常在,园主对生活的知足略见一斑了,于是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场,钻进温柔乡、“安乐国”,天上人间只在今朝矣。在尽头的还砚斋清净澹泊,“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刘墉的题联真是恰到好处。

双照楼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摇船和外护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远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辩:道之所贵,空有兼志,行之所贵,真假双照,在日月双照的楼里,园内外、心内外的感触也融在一杯清茶里了。整个建筑基调一致,正如草堂里的一副对联所写:卧石听涛满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有声有色的极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籁里精神的空灵里才能得到。也许大家会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安乐国的地板和补读旧书楼的楼板都是素面朝天没上油漆?其实,原因在于木板都为杉木所制,有吸潮湿的作用,上漆后吸湿作用就被破坏了,所以保留原样,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瓷画座屏和挂屏,色泽清晰艳丽,不同于常见的大理石挂屏,也因为江南气候潮湿,保存纸质轴画不易,其实人物山水为题材的制瓷业十分发达和流行,镶上红木或者银杏木的镜框,成为新的室内墙面装修的材料。第三,留心书画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里保存了很多乾嘉书画名家的真迹。翁方纲、刘塘,粱同书、王文治书法四大家与园主家渊源很深,交情不浅,再望前走,筠廊的东侧墙壁上还有一块王文治的《抡元图》石碑,主题以“立身固不必以科举名重”与园林立意并行。

从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过望月亭、吾爱亭,到山水间。刚才所走的路线完全以中央的黄石假山为视线转移,远近迂回的过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现出的各种山体姿态一一呈现出来丁。从草堂月台前南望,黄石以横向对垒,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线延展,山势东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屿成为主山的的余脉,平缓渐止于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处,小块黄石竖向渐次排列,愈上愈险,而间杂的树木也都在低处修剪成向下摇曳的形态,直至峰顶全然傲视一切奋力刺向天空;转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显其幽深,山峰因溪更显其高耸,这时对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样子,纵向节理发达异常临深渊的悬崖峭壁,高远莫测;如果顺着池水由东北望西南,藤萝野枝婆娑水面,却生发幽情;在从山水间水阁北望,中国山水画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绝壁、悬崖、峡谷、峰洞、山顶平台等山脉的自然形态刻画逼真。该山是涉园的遗物,传为造园名家张南阳所作,代表了黄石假山的最高水平,与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称苏州假山之冠。园中唯一的一座桥宛虹杠就在眼前,使人联想起红栏曲水的欢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区别于平常所见的纤桥似的平梁飞虹,这是座高架桥;区别于其他的平静委婉,这座桥多了一点临渊啸唱的志气。我们所在的这座水阁,凌水歇山建筑,外墙塑有松鹤延年、柏鹿富贵的浮雕,内置有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圆雕、透雕,刀法浑厚、笔力仓健,与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为一体,成为耦园的镇园之宝。遥想当年沈秉成夫妇临流照影,昆曲清唱,情动山水,恰似神仙美眷。除了在布局上的阴阳对应,双照楼与山水间高低错落、听橹楼与魁星阁成双成对、吾爱亭与望月亭前突后退之外,在建筑安排上,还显示出园主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这里的“便静宦”明显地带有道教色彩。宦,本指东北角,后通指角落,便静直指虚境;而“魁星阁”本来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从这里向西看,一带樨廊错落开有漏明花窗。它们的特别之处是建园的时代特征造就的几扇富有欧式风情的漏窗。一种是富有流动感的月过浮云,中间一轮满月,四周瑞云奔涌,装饰感很强;另外是出现了几扇圆形的花窗,几乎类似于哥特式建筑门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装饰图案,这种特征肯定和欧风东渐关系密切,在这里直接反映出来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园,织帘老屋前,西花园以藏书楼、书房为特征,突出书斋与庭院的有机结合。把整体环境以织帘老屋为中心,与东花园的山水游赏体验相区别,利用湖石的纤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浓荫,创造出安宁、圆熟的胸壑山水,“风篁类长笛,流水为鸣琴”。在东花园载酒胜赏之后,西花园醉在精神的丰满,也许间杂着露台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级)的仕途幻想,飘过东面“鹤寿”亭羽化登仙的酣梦。建筑属鸳鸯厅形式,根据季节、光线、温度不同,夏秋在北厅,冬春在南厅。其北就是贯穿全园的走马楼的西部,是园主的藏书楼,有一口古井,似与受月池相呼应。所以,综观全园,耦园的两大主题――隐与爱相得益彰,总体对称和细部处理结合完美。而且,园内的精致并非完全的封闭。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在东;花园樨廊尽头有耦园的私家码头,历史上,拙政园、耦园的主人经常乘船来往,两家风光一家赏。同时,在耦引的几个角落都建有楼阁,墙外的风光与院内的风景相互连接,使耦园隐而知天下事,保持着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耦园俨然是苏州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园林了。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十一

藕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实为值得游赏流连的去处。

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藕园。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藕”,“藕”、“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

全园主景黄石假山,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石块大小相间,手法逼真自然。假山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水池,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下至池边,此处气势为全山最精彩处,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坡度渐缓,止于小厅右壁。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而绝壁东临水池,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山上不建亭阁,而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十余种花木,随风摇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随假山向南伸展,曲桥架于水上,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阁”,隔山与城曲草堂相对,形成以山为主体的优美景区。

藕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据《地方志》记载,藕园在城东北小新桥巷6、8号,一面临街,三面环水,其东与城垣隔河相望。宅园面积近12亩,其中东花园为5亩。

清雍正保宁知府、郡人陆锦(字?亭)致仕后始建涉园,又名小郁林。园不甚广,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桥诸胜。一度由书家郭风梁赁居。时集名流,诗酒高会。

后为崇明祝氏别墅,咸丰十年战争中毁。同治十三年左右,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吴,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坛等筹划,又扩地增建西花园。沈好金石字画,精于收藏,继配严永华娴词赋,工书画。为寓夫妇相与啸吟终老之意,又有东西两园,遂称藕(与偶通)园。沈请仁和吴昌绶教长孙迈士读书园中,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常来摩挲古玩,诗酒唱酬。后沈再起任官他省,全家随往,园亭渐渐荒芜。光绪二十一年沈卒于园中。此后园荒秽不治,主人出余屋以收租值,渐为民居。

民国20__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20__年,史学家钱穆携家属住东花园,代治荒芜,于补读旧书楼上撰成{史记地名考》。20__年秋钱去后方,家属仍留此。翌年,常州实业家刘国钧夫妇购得藕园,迁出部分住户。此时园屋年久失修,假山水池荒废,花木凋零,整修数年末竣。解放初。园中曾驻起义部队。1950年冬,市总工会于此办工人学习班,中部住宅大厅不慎失火被毁。后陆续驻志愿军伤病员、居委会。办工人识字班等。1958年左右,刘将园赠与陶叔南,陶以园近振亚厂。转赠该厂充工人疗养所、工人宿舍、仓库和托儿所。60年代初,归市园林管理处,1961年冬开始整修。1965年5月1日,东花园先开放游览。“文化_革命”中园被关闭。中部住宅和西花园分别安排职工居住和园林修建队使用。

1979年再次重修东花园,耗资8万元,1980年7月开放游览。1982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西花园原被园林技工学校使用,1985年技校迁出,开始整修。

园以住宅居中,两翼为东西两花园,园宅之间重楼贯通,为苏州园林中所特有。住宅共四进,沿河照壁和大厅已毁。门厅、轿厅、楼厅及前后码头保存尚可,有待修复。原从大厅东侧经两重小院至小客厅。再东即为东花园。今临巷另辟园门。东花园为涉园故址,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衬托。亭台楼榭环山池面筑,疏密有致。园中主体建筑为一组重檐楼厅。总称城曲草堂。为旧日园主宴集宾客之处。

楼上名补读旧书楼。楼厅西以樨库接储香馆,通藤花舫、无俗韵轩、枕波双隐亭,亭有楹联云:“藕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原出严夫人手。由亭南入圆洞门有砖额“藕园”。楼厅东南突出,下有筠廊接还砚斋(昔沈秉成复得其曾祖所制的遗失已久的鱼形砚,与严夫人各执其一,称鲽砚)、望月亭等景点,上层称双照楼。楼厅之前,石坪宽敞,南峙黄石假山,分东西两部,中辟狭道,西侧峭壁陡立,名邃谷。东部主山深厚雄峻,其东侧绝壁下临深池,石缝处藤萝丛生,如入山林。西部假山坡度较平缓。“此山不论绝壁、磴道、峡谷、叠石,手法自然逼真……犹如黄石自然剥裂的纹理,和明嘉靖间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几无差别,可能是清初涉园遗物'(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假山东南受月池狭长似带,池南四面厅山水间内置明代制落地罩,以榉梓木雕松竹梅“岁寒三友”,为园中珍品。“山水间”之南为听橹楼,以下临城河、旧时行船橹声不断而名,登楼可望园外城河景色。东花园西南部旧有建筑,1965年曾规划为东园入口处,现暂为花圃。西花园以书斋为中心,分隔成前后两小院,书斋称织帘老屋,朱古微曾借住于此。其南月台宽敞,前院有湖石假山绵延起伏;斋后庭院内建藏书楼,筑湖石花坛,为书房庭院佳构。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十二

园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南沿小新桥巷,大门面水,有河埠驳岸码头,一条沿河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连着西面的人家;北临小柳枝巷,后门设有私家码头,东接内护城河,如今依然橹声袅袅。再东面已经是城垣的残迹,野树遮挡了外面的驳船和市井的嘈杂。在这不显山漏水的市井之间、简陋的民居周围,耦园如幽兰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简洁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样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于个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谧中,像苏州古城一样永远的遗世独立,保留着最鲜明的个性和最丰富的内涵,就象贝聿铭先生所说“有明遗构”。三百年来,耦园安静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清初这里原是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后建造的涉园,名取自渊明的《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体现了主人游园时不断追求、品味日常生活的情趣;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74年)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偕爱妻退隐,请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园。偏于一隅,“枕波双隐”,“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了整个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对称、东西对应。耦园,摒弃了世间的纷扰,汇聚了自然的精华,流连于“诗酒联欢”、吟风诵月的风流岁月里,静默在潜心修道、书生意气的自在中,还幸福在鸳梦温暖、两两相随的神仙日子里。如今虽然佳偶不再,但诗城已然。我们刚才看到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所书,古朴、典雅、沉静,正符合了耦园的基调。大家再注意看耦园的大门,简单而坚固的石门框内竟然不是木制的门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细密的交织中把沉涩剔除了,鲜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跃然而出,男耕女织、夫妻和谐的生活气息越发浓厚了。

大家看这幅耦园全景图,园子不大,占地面积0.8公顷,中央部分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从水码头开始,依次为门厅、轿厅(我们现在的位置)、大厅和楼厅,整个住宅区带有明显的仕宦第宅的传统特点。在布局上,“以楼环园,以水环楼”;同时暗合“偶”宇,东西花园相互对应。东花园以中心的黄石假山为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园的遗存,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里最著名的黄石假山;西花园则以湖石构景,绵延舒展。同时,在个体建筑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间,双照楼、听橹楼之间,吾爱亭、望月亭之间等等两两呼应,或东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由于历史上耦园多次被毁,文革期间沦为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框架,但就整个园林来说,住宅部分艺术性略显薄弱。就像我们看到天井的门楼上,已没有太多的装饰,西边的风穿牡丹,东边的孔雀开屏,除了多了一层富贵气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隐”也不甚和谐.“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邺侯的别墅,后通指隐居场所;“小隐”则隐于野,说出了园主远离庙堂、浪逐江湖的心愿。寄情山林,从晋开始——直以来是文人在战争频召仍、党权争霸、政治主张难以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以退为守的内敛的生活方式。桃花源的创造,乌托邦的具像构造,以一种出世的心情去过人世的生活。在城市重文明发达的时代,人力物力叠山理水在家中,坐拥山林的自然美景,同时享受诗文酬唱的风雅。亲爱的朋友,在轿厅里,稍事休息,消除一下旅途的疲劳,进入园主在坊里隙地为我们准备的“城市山林”。

高大爽洁,大厅巍然,面对门楼上“厚德载福”的温良教训。这里原是主人会客、宴聚、议事、仪礼的主要场所。虽然这一套清式的红木家具是从别处收集而来,倒也庄严合体。而大堂名为“载酒”却别有心情了。匾额是东花园落成后,沈秉成邀众友庆贺,李鸿裔欣然题写的:东园藻成,同仁燕集斯堂,遂以载酒颜之,盖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涛意也。而在1993年重建之后,王西野先生顺着这层意思,借陆游先生词句“载酒园林,寻常巷陌”,附会成一对联悬挂中堂: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虽然是朱门快事,斗酒诗百篇,不只有少了政治侵轧之后才能享受到的彻底的心灵自由吗?这不正是园主孜孜以求的平常里弄里的百姓生活吗?抱柱联上“左壁观园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和堂前东西两侧小门的门额“载酒”、“问字”相呼应,我想这可能是园主规划住宅功能的总体理念吧:东园以宴乐赏景雅聚为主,西园以静修著述藏书为主,承继了苏州古典造园以辉映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一贯传统。“观之不足”一直是园林审美过程中最大的妙处和难处,寻字外之意,景外之致,才能帮助我们正确领略园林的东方魅力。所以大家不妨细想,主人载酒肯定不会为了买醉,实写酒事,虚指酒外之兴。正如欧阳修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载酒”原来为了流连山水间,难怪东花园主要观景点取名“山水间”、实至名归,把载酒的谜底揭了。从这一点又再次证明了耦园在设计过程中文人山水的特点,耦园充分体现了园林布局上的因果对应、前后连贯和融会贯通。

最后一进一般为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静而绿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兰等树,扣“金玉满堂”之意。而门楼是清代旧物,可惜在文革中遭毁,依稀可辨的砖刻细腻精雅,场景一派清新自然,“诗酒联欢”的主题表现很具体,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处是诗书礼仪的规范教训,显示了主人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夫妻相随、远离尘俗,幸福的家庭生活。特别——提的是整个楼厅的建筑为二层,呈凹型。两边分别和东西侧楼相通,往东可达东花园的补读旧书楼以及最东端的双照楼,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楼便是西花园的藏书楼,曲折凹型。整体连贯一气,俗称“走马楼”。砖刻门楼、风火墙、走马楼都是徽派建筑特有的。主人原为安徽巡抚,自然受其影响,同时徽商自明中叶势力遍及全国各地,徽派文化成为一时的风尚。而这里的走马楼依据住宅东西分配的特点,不像经常所见的四方型围廊,而是在北墙处曲折有序、错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长达四十米,把东西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了耦园一大特色。

这里是中厅与东花园之间的过渡空间,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中轴线到东花园的审美视角在渐次敞开,身后的院墙壁立,而向东的樨廊,且割且联,山体若隐若现,社会生活在墙之后,个体生命体悟就在眼前;空间由实而虚,渐人佳境。而这里又有一小体量的“无俗韵轩”分割空间为二,南面在废墟上现辟为盆景园,北部几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浓郁墨绿的桂花丛中,尽显妩媚之姿;中有一布满纤细的浮雕的鼓墩石,原为主人放置兰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朴的石条矮矮地横在两石之上古松之下,想必是主人兴之所至操琴的地方。四时不同,兰桂馨香飘然人室,催发主人雅兴,细听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乐乎!无俗韵轩内南望,三扇冰裂纹的窗户在黯淡的室内织起了一张思想的网,宜静定,宜小聚,宜清乐,宜雅谈,而作壁上观,推窗即成三幅绿意盎然的诗画作品,特别是月正中天,光辉落在树梢时,此情此景,饶有禅机。匾额清丽秀雅,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手题的。在东侧外墙镶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双鱼、蝙蝠图案,四方的窗内中置梅花图形,铺满万字装饰变体,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图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洁、幸福的爱情生活。当时的女主人湖州才女严永华亲书“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横批:枕波双隐。典出《世说新语》孙子荆归隐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态。这里一语双关,既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园特征,又暗示夫妻双隐,可谓才情双绝。轩南北一空园一实墙,虚实对比。前面的门廊连接中部和东部,既便利雨日烈阳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顿,同时又成为游园的序曲,城曲诗情的发轫。

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观景点。西面秋阴丹桂芬芳,故称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别称,因为树干断面的年轮如犀角图纹。东面相应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谓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门廊和南部听橹楼、魁星阁之间的走道,引导我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季节去欣赏位于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这一部分曾经是清初涉园的位置,黄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杠小桥是当时的遗存;耦园主人购得该园后,在原有的建筑废墟上精心设计,根据山水特征重新安排了亭台楼阁,退居四周,尽量控制体量,与原有风格浑然一体,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侧樨廊拐角处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阴廊侧,小巧玲珑,不失为初春紫藤入画、盛夏藤阴下午后小憩的绝妙场所,同时主人引庄子“不系之舟”的遐想,“无所求,饱食而遨游”,闲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身后沿着北墙的就是走马楼的东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头。楼下先是储香馆。因为是小孩渎书的地方,为勉励他们勤奋苦读获取露功名,“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飘香举行乡试的来由,命名为“储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脱颖而出。城曲草堂、安乐国、还砚斋,楼上的补读旧书楼、双照楼作为宴客、休憩、读书、诗画的主要场所。草堂名取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诉说园主夫妇如牛郎织女得三生缘相聚人间,园门前河埠头上的依依杨柳柔情似水,柳絮绮丽如梦常在,园主对生活的知足略见一斑了,于是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场,钻进温柔乡、“安乐国”,天上人间只在今朝矣。在尽头的还砚斋清净澹泊,“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刘墉的题联真是恰到好处。登楼现在补读旧书楼设有评弹小曲,铮铮丝弦、温婉吴语,倒也和水乡情调贴切,双照楼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摇船和外护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远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辩:道之所贵,空有兼志,行之所贵,真假双照。在日月双照的楼里,园内外、心内外的感触也融在一杯清茶里了。整个建筑基调一致,正如草堂里的一副对联所写:卧石听涛满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有声有色的极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籁里精神的空灵里才能得到。也许大家会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安乐国的地板和补读旧书楼的楼板都是素面朝天没上油漆?其实,原因在于木板都为杉木所制,有吸潮湿的作用,上漆后吸湿作用就被破坏了,用职权,所以保留原样,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瓷画座屏和挂屏,色泽清晰艳丽,不同于常见的大理石挂屏,也因为江南气候潮湿,保存纸质轴画不易,其实人物山水为题材的制瓷业十分发达和流行,镶上红木或者银杏木的镜框,成为新的室内墙面装修的材料。第三,留心书画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里保存了很多乾嘉书画名家的真迹。翁方纲、刘塘,粱同书、王文治书法四大家与园主家渊源很深,交情不浅,再望前走,筠廊的东侧墙壁上还有一块王文治的《抡元图》石碑,主题以“立身固不必以科举名重”与园林立意并行。

我们刚才所走的路线完全以中央的黄石假山为视线转移,远近迂回的过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现出的各种山体姿态一一呈现出来了。从草堂月台前南望,黄石以横向对垒,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线延展,山势东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屿成为主山的的余脉,平缓渐止于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处,小块黄石竖向渐次排列,愈上愈险,而间杂的树木也都在低处修剪成向下摇曳的形态,直至峰顶全然傲视一切奋力刺向天空;转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显其幽深,山峰因溪更显其高耸,这时对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样子,纵向节理发达异常临深渊的悬崖峭壁,高远莫测;如果顺着池水由东北望西南,藤萝野枝婆娑水面,却生发幽情;在从山水间水阁北望,中国山水画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绝壁、悬崖、峡谷、峰洞、山顶平台等山脉的自然形态刻画逼真。该山是涉园的遗物,传为造园名家张南阳所作,代表了黄石假山的最高水平,与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称苏州假山之冠。园中唯一的一座桥宛虹杠就在眼前,使人联想起红栏曲水的欢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区别于平常所见的纤桥似的平梁飞虹,这是座高架桥;区别于其他的平静委婉,这座桥多了一点临渊啸唱的志气。我们所在的这座水阁,凌水歇山建筑,外墙塑有松鹤延年、柏鹿富贵的浮雕,内置有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圆雕、透雕,刀法浑厚、笔力仓健,与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为一体,成为耦园的镇园之宝。遥想当年沈秉成夫妇临流照影,昆曲清唱,情动山水,恰似神仙美眷。除了在布局上的阴阳对应,双照楼与山水间高低错落、听橹楼与魁星阁成双成对、吾爱亭与望月亭前突后退之外,在建筑安排上,还显示出园主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这里的“便静宦”明显地带有道教色彩。宦,本指东北角,后通指角落,便静直指虚境;而“魁星阁”本来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从这里向西看,一带樨廊错落开有漏明花窗。它们的特别之处是建园的时代特征造就的几扇富有欧式风情的漏窗。一种是富有流动感的月过浮云,中间一轮满月,四周瑞云奔涌,装饰感很强;另外是出现了几扇圆形的花窗,几乎类似于哥特式建筑门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装饰图案,这种特征肯定和欧风东渐关系密切,在这里直接反映出来了。

西花园以藏书楼、书房为特征,突出书斋与庭院的有机结合。把整体环境以织帘老屋为中心,与东花园的山水游赏体验相区别,利用湖石的纤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浓荫,创造出安宁、圆熟的胸壑山水,“风篁类长笛,流水为鸣琴”。在东花园载酒胜赏之后,西花园醉在精神的丰满,也许间杂着露台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级)的仕途幻想,飘过东面“鹤寿”亭羽化登仙的酣梦。也许南朝高土沈麟之可以做个榜样,织帘谋生,著述课徒,园主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潇洒散淡的生活却真切地表现在整个的气氛里。建筑属鸳鸯厅形式,根据季节、光线、温度不同,夏秋在北厅,冬春在南厅。其北就是贯穿全园的走马楼的西部,是园主的藏书楼,有一口古井,似与受月池相呼应。

综观全园,耦园的两大主题——隐与爱相得益彰,总体对称和细部处理结合完美。而且,园内的精致并非完全的封闭。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在东;花园樨廊尽头有耦园的私家码头,历史上,拙政园、耦园的主人经常乘船来往,两家风光一家赏。同时,在耦引的几个角落都建有楼阁,墙外的风光与院内的风景相互连接,使耦园隐而知天下事,保持着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耦园俨然是苏州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园林了。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十三

瞻园是山为主、水为辅的山水园水体以聚为主,这样在较小的空间方能显出水面宽广、开朗,并为山林,亭、榭展开美妙的景色;再辅以分,使得水体漾泪曲折似断似续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

北池水面最大,与池周山林、建筑交相辉映,成为全园水景中心,在其池面处理方面则采用开与合的对比法以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北池之西北角水面弯入处,架立四折平桥。桥面低矮、濒于水面既可增加游览趣味,又使水池一角更显得生动自然,产生广阔中蕴含深幽的意味。

东北角由一孔平桥分隔出一小水池,环绕至北假山后山脚下尽头处以狭窄的水湾收尾并伸入峡谷间,藏而不露有深远不尽之意境体现出“一水之漂,有江湖万里之情”。北池之西南角接一水涧经静妙堂西与南池相连。

瞻园的水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孟子的哲学理念,有着深沉的文化积淀。南池位于静妙堂南池北紧贴水榭,池南濒临假山绝壁。池面也分大小二池。两池间散点步石代桥,维持小池水位略高于大池,瀑布下泻时,于步石间形成散泉。步石贴近水面,并与池周石径相通。立于步石仰头南望,绝壁高耸。洞盒幽暗,石钟乳下垂显出山景奇观。

步石造成水体远近二重空间,也增加了园景的深度。水池西南角藤萝掩映,池岸蜿蜒曲折、凹凸相间,似与东部景区的水廊、水院一脉相承。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十四

苏州耦园坐落在仓街小新桥巷深处,其地僻静,东面是苏州古城墙,现已毁,留一垅土丘,树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娄江。20__年6月苏州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西花园有“织帘老屋”、“藏书楼”、“鹤寿亭”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遥相对。

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苏州耦园之精妙,自要游者亲历细品,方可得之。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十五

清初雍正年间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始构“涉园”于此,又名“小郁林”(今东花园)。园不甚广,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杠诸胜。后一度由书法家郭凤梁赁居。继为崇明祝氏别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苏,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沄在旧园基础上设计,重修扩建为一宅两园的现存格局,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建成后的园子,沈秉成将其易名为“耦园”,寓夫妇偕隐双栖、啸吟终老之意。光绪十年,沈秉成奉诏复出任官他省,全家随往。光绪二十一年,沈秉成至苏州治病,医治无效,卒于耦园。此后园内日渐破落,散为民居。1928年,教育家赵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还有省二女师任教的陈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农以及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汪启愚等。1932年,东花园曾租于杨荫榆创办二乐女子学社。杨被杀害后,东花园一度空关,园子日趋荒芜。1939年,当代国学大师钱穆曾与眷属迎母住入东花园,其长侄钱伟长曾同住此园。1941年,常州实业家刘国均购下废弃的耦园,重加修葺。当时园子已完全破败,中部已成民居。1950年,一场大火又将中部大厅毁于一旦。

1956年归振亚丝织厂管理,经过车间、仓库、宿舍、托儿所一系列的命运变迁后,1960年,经市政府批准,划归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管理,并拨款6万元人民币责成整修,1965年4月东花园终于得以修复,于5月1日对游人开放。在耦园整修期间,园林修建队于1963年迁入西花园办公,一直延续到1981年元旦与古典园林建筑公司合并才搬出,西花园改为园林技工学校,同年5月起,耦园归属园林技校管理,作为技校实验基地。1982年7月,耦园又单独划开。1985年技校因于虎丘一号桥新校舍建成后搬出。东花园开放一年多后(1967年),时值“_”,耦园和其他苏州古典园林全被封闭,1968年耦园被更名为“城东花园”,并延续关闭了10余年。1980年,市政府拨款10万元,经再度大修后开放(东花园)。

1989年局部整修西花园。1990年设立“耦园沈氏文物陈列室”。

1990年4月耦园与东园、动物园合并成立苏州市东园管理处,耦园隶属东园管理。1993年市政府拨款680万元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园,迁出全部住户,1994年竣工后与东花园一并开放。

清初。

由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建造,名“涉园”,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

同治年间。

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携妻归隐,请了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形成今日的耦园。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十六

耦园中轴坐落的四进的庭院,第二进为偕隐双山厅,系候客室。据说,如果主人不愿见访客,则让仆人连斟三盏茶,系端茶送客。仔细看轿厅的座椅,均没有扶手,与平时见的大户人家的太师椅不同,没有扶手。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俗称的“冷板凳”。第三进为载酒堂,系主厅,匾额之下挂有一副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一联点出耦园的独特之处,一宅两园的布局。东花园黄石假山取材自高山之上,色泽绛红似火,属性为阳;西花园太湖石假山取材自太湖之底,色泽银灰如水,属性为阴,一东一西,暗合阴阳之理,也隐喻园主伉俪情深。

耦园,原称“涉园”,取陶渊明“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后被清安徽巡抚沈秉成购得,加以改造扩建,取名耦园,携妻共同归隐于此,故耦园,又被称为苏州最浪漫的园林。

据传,江南才女严永华擅丹青,二十五岁时,她寄了有题句的手绘花鸟四帧给在京城做官的哥哥,被前去做客的沈秉成看到了,沈秉成回家后对夫人说“严家有女才情俱佳”,夫人笑曰“君既倾慕此才女,他日可求为继室”。没想到真被说中了,三十一岁的严永华成了沈秉成的第三任夫人,从此二人终生相随,佳偶天成。

沈秉成与严永华在耦园内吟诗作对,恩爱有加,不知羡煞多少世人。自载酒堂右转,顺着长廊来到东华园,廊壁篆刻一联,上联是藕园住佳偶,下联是城曲筑诗城。据说此联出自女主人严永华之手,上下两联均首尾同字,中间两字同音,对仗工整,更符合夫妇二人枕波双隐的日常生活。

东花园绿水荡漾,泛起层层涟漪,巨植翠竹,掩映楼台亭榭,遥想当年沈氏伉俪,在花前月下,不负良辰美景,饮酒赏月,听曲吟诗,过得是神仙眷侣般的日子。漫步庭院,眼中尽是青翠,心旷神怡,忽觉暗香浮动,沁润心肺,原来是八月桂子飘香。

东花园设有两个书房,一南一北,系夫妻二人各自之书房。严永华的书房名曰无俗韵轩,也是苏州园林中唯一为女主人单设之书房,可见女主人在家庭地位之高和才气之重。沈秉成的书房取名还砚斋,中间挂有一副刘墉的墨宝:“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此联,真是道出修身养性之奥义,多读书,过简单生活。不过,知易行难,又有几人能做到。

离开东花园,沿连廊前行十数步,右拐进入第四进庭院,原系主人内宅,只不过现在已做评弹商演之用,据说国庆要表演结婚礼仪,屋内屋外张灯结彩,只是感觉与如此素雅之地,布置如此俗物,总有违和之感。

离开院子,通过题有“锁春”的门廊,来到西花园。自功能划分,东花园更侧重接待贵客,赏玩游乐,更具“动”的属性,西花园更多展现的是“静”的一面。西花园主要是藏书、读书、治学之所,有藏书楼,织帘老屋等建筑,园中堆有太湖石假山一座,较东花园简单不少。印象最深的是白墙之上附着的爬山虎,枝蔓丛生,绿叶肥硕,布满整个墙体。在夕阳之下,迎风轻摆,似乎诉说耦园那些不为人知的甜蜜往事。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十七

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

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瞻园中辟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园取景地。

瞻园以山石取胜,假山是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以西部土堆假山为制高点,岁寒(或“三友”)亭、扇面亭隐黔在香樟、女贞等常绿乔木中。

南假山则采用土、石并用做法由绝壁、主峰、洞盒、山谷、水洞、瀑布、步石、石径等组合而成,表现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达到雄壮、峭拔、幽深、自然的意境正是“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山前池畔、溪涧多植花草、灌木、藤萝,以免遮挡观赏视线山后黑松成林并兼以红枫、银杏点缀其间,这样既可形成古木参天的山林气氛,又有四季色彩的对比与变化并可遮蔽一墙之隔园外的楼房、电线杆。

北假山是以太湖石堆叠而成。临水石壁下有贴近水面的平桥山中有纵深的山谷。谷上架旱桥还有低而平的较大石矶二层,这是中国园林中的唯一一例,可使石矶与石壁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石壁挺拔高耸,石矶生动自然。另有高出水面9.5米的石屏置干平台之上,轮廓起伏明显气势磅礴从静妙堂远观效果尤佳。

山之东北角临池耸立峭壁假山峭壁下有池畔石径,游人行于其上向上仰视,顿觉石壁耸峭悬崖险峻,而低头俯视峭壁之倒影又反衬水池之深同时又打破了园墙的平淡呆板。其艺术处理可谓妙矣。整个北假山体量得宜,轮廓丰富,山重山水重水,佳山妙水层出不穷。

耦园导游词介绍篇十八

园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南沿小新桥巷,大门面水,有河埠驳岸码头,一条沿河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连着西面的人家;北临小柳枝巷,后门设有私家码头,东接内护城河,如今依然橹声袅袅。再东面已经是城垣的残迹,野树遮挡了外面的驳船和市井的嘈杂。在这不显山漏水的市井之间、简陋的民居周围,耦园如幽兰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简洁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样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于个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谧中,像苏州古城一样永远的遗世独立,保留着最鲜明的个性和最丰富的内涵,就象贝聿铭先生所说“有明遗构”。三百年来,耦园安静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清初这里原是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后建造的涉园,名取自渊明的《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体现了主人游园时不断追求、品味日常生活的情趣;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74年)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偕爱妻退隐,请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园。偏于一隅,“枕波双隐”,“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了整个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对称、东西对应。耦园,摒弃了世间的纷扰,汇聚了自然的精华,流连于“诗酒联欢”、吟风诵月的风流岁月里,静默在潜心修道、书生意气的自在中,还幸福在鸳梦温暖、两两相随的神仙日子里。如今虽然佳偶不再,但诗城已然。我们刚才看到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所书,古朴、典雅、沉静,正符合了耦园的基调。大家再注意看耦园的大门,简单而坚固的石门框内竟然不是木制的门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细密的交织中把沉涩剔除了,鲜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跃然而出,男耕女织、夫妻和谐的生活气息越发浓厚了。

“游览路线——”

【穿过“平泉小隐”天井,来到轿厅中央平面图前】大家看这幅耦园全景图,园子不大,占地面积0.8公顷,中央部分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从水码头开始,依次为门厅、轿厅(我们现在的位置)、大厅和楼厅,整个住宅区带有明显的仕宦第宅的传统特点。在布局上,“以楼环园,以水环楼”;同时暗合“偶”宇,东西花园相互对应。东花园以中心的黄石假山为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园的遗存,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里最著名的黄石假山;西花园则以湖石构景,绵延舒展。同时,在个体建筑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间,双照楼、听橹楼之间,吾爱亭、望月亭之间等等两两呼应,或东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由于历史上耦园多次被毁,__期间沦为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框架,但就整个园林来说,住宅部分艺术性略显薄弱。就像我们看到天井的门楼上,已没有太多的装饰,西边的风穿牡丹,东边的孔雀开屏,除了多了一层富贵气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隐”也不甚和谐.“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邺侯的别墅,后通指隐居场所;“小隐”则隐于野,说出了园主远离庙堂、浪逐江湖的心愿。寄情山林,从晋开始——直以来是文人在战争频召仍、党权争霸、政治主张难以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以退为守的内敛的生活方式。桃花源的创造,乌托邦的具像构造,以一种出世的心情去过人世的生活。在城市重文明发达的时代,人力物力叠山理水在家中,坐拥山林的自然美景,同时享受诗文酬唱的风雅。亲爱的朋友,在轿厅里,稍事休息,消除一下旅途的疲劳,进入园主在坊里隙地为我们准备的“城市山林”。

【北行进入大厅载酒堂】高大爽洁,大厅巍然,面对门楼上“厚德载福”的温良教训。这里原是主人会客、宴聚、议事、仪礼的主要场所。虽然这一套清式的红木家具是从别处收集而来,倒也庄严合体。而大堂名为“载酒”却别有心情了。匾额是东花园落成后,沈秉成邀众友庆贺,李鸿裔欣然题写的:东园藻成,同仁燕集斯堂,遂以载酒颜之,盖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涛意也。而在1993年重建之后,王西野先生顺着这层意思,借陆游先生词句“载酒园林,寻常巷陌”,附会成一对联悬挂中堂: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虽然是朱门快事,斗酒诗百篇,不只有少了政治侵轧之后才能享受到的彻底的心灵自由吗?这不正是园主孜孜以求的平常里弄里的百姓生活吗?抱柱联上“左壁观园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和堂前东西两侧小门的门额“载酒”、“问字”相呼应,我想这可能是园主规划住宅功能的总体理念吧:东园以宴乐赏景雅聚为主,西园以静修著述藏书为主,承继了苏州古典造园以辉映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一贯传统。“观之不足”一直是园林审美过程中最大的妙处和难处,寻字外之意,景外之致,才能帮助我们正确领略园林的东方魅力。所以大家不妨细想,主人载酒肯定不会为了买醉,实写酒事,虚指酒外之兴。正如欧阳修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载酒”原来为了流连山水间,难怪东花园主要观景点取名“山水间”、实至名归,把载酒的谜底揭了。从这一点又再次证明了耦园在设计过程中文人山水的特点,耦园充分体现了园林布局上的因果对应、前后连贯和融会贯通。

【楼厅院中】最后一进一般为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静而绿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兰等树,扣“金玉满堂”之意。而门楼是清代旧物,可惜在__中遭毁,依稀可辨的砖刻细腻精雅,场景一派清新自然,“诗酒联欢”的主题表现很具体,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处是诗书礼仪的规范教训,显示了主人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夫妻相随、远离尘俗,幸福的家庭生活。特别——提的是整个楼厅的建筑为二层,呈凹型。两边分别和东西侧楼相通,往东可达东花园的补读旧书楼以及最东端的双照楼,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楼便是西花园的藏书楼,曲折凹型。整体连贯一气,俗称“走马楼”。砖刻门楼、风火墙、走马楼都是徽派建筑特有的。主人原为安徽巡抚,自然受其影响,同时徽商自明中叶势力遍及全国各地,徽派文化成为一时的风尚。而这里的走马楼依据住宅东西分配的特点,不像经常所见的四方型围廊,而是在北墙处曲折有序、错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长达四十米,把东西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了耦园一大特色。

【东循廊前往东花园,小天井内】这里是中厅与东花园之间的过渡空间,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中轴线到东花园的审美视角在渐次敞开,身后的院墙壁立,而向东的樨廊,且割且联,山体若隐若现,社会生活在墙之后,个体生命体悟就在眼前;空间由实而虚,渐人佳境。而这里又有一小体量的“无俗韵轩”分割空间为二,南面在废墟上现辟为盆景园,北部几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浓郁墨绿的桂花丛中,尽显妩媚之姿;中有一布满纤细的浮雕的鼓墩石,原为主人放置兰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朴的石条矮矮地横在两石之上古松之下,想必是主人兴之所至操琴的地方。四时不同,兰桂馨香飘然人室,催发主人雅兴,细听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乐乎!无俗韵轩内南望,三扇冰裂纹的窗户在黯淡的室内织起了一张思想的网,宜静定,宜小聚,宜清乐,宜雅谈,而作壁上观,推窗即成三幅绿意盎然的诗画作品,特别是月正中天,光辉落在树梢时,此情此景,饶有禅机。匾额清丽秀雅,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手题的。在东侧外墙镶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双鱼、蝙蝠图案,四方的窗内中置梅花图形,铺满万字装饰变体,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图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洁、幸福的爱情生活。当时的女主人湖州才女严永华亲书“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横批:枕波双隐。典出《世说新语》孙子荆归隐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态。这里一语双关,既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园特征,又暗示夫妻双隐,可谓才情双绝。轩南北一空园一实墙,虚实对比。前面的门廊连接中部和东部,既便利雨日烈阳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顿,同时又成为游园的序曲,城曲诗情的发轫。

【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到城曲草堂】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观景点。西面秋阴丹桂芬芳,故称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别称,因为树干断面的年轮如犀角图纹。东面相应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谓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门廊和南部听橹楼、魁星阁之间的走道,引导我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季节去欣赏位于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这一部分曾经是清初涉园的位置,黄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杠小桥是当时的遗存;耦园主人购得该园后,在原有的建筑废墟上精心设计,根据山水特征重新安排了亭台楼阁,退居四周,尽量控制体量,与原有风格浑然一体,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侧樨廊拐角处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阴廊侧,小巧玲珑,不失为初春紫藤入画、盛夏藤阴下午后小憩的绝妙场所,同时主人引庄子“不系之舟”的遐想,“无所求,饱食而遨游”,闲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身后沿着北墙的就是走马楼的东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头。楼下先是储香馆。因为是小孩渎书的地方,为勉励他们勤奋苦读获取露功名,“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飘香举行乡试的来由,命名为“储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脱颖而出。城曲草堂、安乐国、还砚斋,楼上的补读旧书楼、双照楼作为宴客、休憩、读书、诗画的主要场所。草堂名取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诉说园主夫妇如牛郎织女得三生缘相聚人间,园门前河埠头上的依依杨柳柔情似水,柳絮绮丽如梦常在,园主对生活的知足略见一斑了,于是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场,钻进温柔乡、“安乐国”,天上人间只在今朝矣。在尽头的还砚斋清净澹泊,“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刘墉的题联真是恰到好处。登楼现在补读旧书楼设有评弹小曲,铮铮丝弦、温婉吴语,倒也和水乡情调贴切,双照楼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摇船和外护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远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辩:道之所贵,空有兼志,行之所贵,真假双照。在日月双照的楼里,园内外、心内外的感触也融在一杯清茶里了。整个建筑基调一致,正如草堂里的一副对联所写:卧石听涛满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有声有色的极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籁里精神的空灵里才能得到。也许大家会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安乐国的地板和补读旧书楼的楼板都是素面朝天没上油漆?其实,原因在于木板都为杉木所制,有吸潮湿的作用,上漆后吸湿作用就被破坏了,用职权,所以保留原样,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瓷画座屏和挂屏,色泽清晰艳丽,不同于常见的大理石挂屏,也因为江南气候潮湿,保存纸质轴画不易,其实人物山水为题材的制瓷业十分发达和流行,镶上红木或者银杏木的镜框,成为新的室内墙面装修的材料。第三,留心书画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里保存了很多乾嘉书画名家的真迹。翁方纲、刘塘,粱同书、王文治书法四大家与园主家渊源很深,交情不浅,再望前走,筠廊的东侧墙壁上还有一块王文治的《抡元图》石碑,主题以“立身固不必以科举名重”与园林立意并行。

【从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过望月亭、吾爱亭,到山水间】我们刚才所走的路线完全以中央的黄石假山为视线转移,远近迂回的过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现出的各种山体姿态一一呈现出来了。从草堂月台前南望,黄石以横向对垒,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线延展,山势东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屿成为主山的的余脉,平缓渐止于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处,小块黄石竖向渐次排列,愈上愈险,而间杂的树木也都在低处修剪成向下摇曳的形态,直至峰顶全然傲视一切奋力刺向天空;转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显其幽深,山峰因溪更显其高耸,这时对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样子,纵向节理发达异常临深渊的悬崖峭壁,高远莫测;如果顺着池水由东北望西南,藤萝野枝婆娑水面,却生发幽情;在从山水间水阁北望,中国山水画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绝壁、悬崖、峡谷、峰洞、山顶平台等山脉的自然形态刻画逼真。该山是涉园的遗物,传为造园名家张南阳所作,代表了黄石假山的最高水平,与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称苏州假山之冠。园中唯一的一座桥宛虹杠就在眼前,使人联想起红栏曲水的欢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区别于平常所见的纤桥似的平梁飞虹,这是座高架桥;区别于其他的平静委婉,这座桥多了一点临渊啸唱的志气。我们所在的这座水阁,凌水歇山建筑,外墙塑有松鹤延年、柏鹿富贵的浮雕,内置有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圆雕、透雕,刀法浑厚、笔力仓健,与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为一体,成为耦园的镇园之宝。遥想当年沈秉成夫妇临流照影,昆曲清唱,情动山水,恰似神仙美眷。除了在布局上的阴阳对应,双照楼与山水间高低错落、听橹楼与魁星阁成双成对、吾爱亭与望月亭前突后退之外,在建筑安排上,还显示出园主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这里的“便静宦”明显地带有道教色彩。宦,本指东北角,后通指角落,便静直指虚境;而“魁星阁”本来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从这里向西看,一带樨廊错落开有漏明花窗。它们的特别之处是建园的时代特征造就的几扇富有欧式风情的漏窗。一种是富有流动感的月过浮云,中间一轮满月,四周瑞云奔涌,装饰感很强;另外是出现了几扇圆形的花窗,几乎类似于哥特式建筑门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装饰图案,这种特征肯定和欧风东渐关系密切,在这里直接反映出来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园,织帘老屋前】西花园以藏书楼、书房为特征,突出书斋与庭院的有机结合。把整体环境以织帘老屋为中心,与东花园的山水游赏体验相区别,利用湖石的纤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浓荫,创造出安宁、圆熟的胸壑山水,“风篁类长笛,流水为鸣琴”。在东花园载酒胜赏之后,西花园醉在精神的丰满,也许间杂着露台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级)的仕途幻想,飘过东面“鹤寿”亭羽化登仙的酣梦。也许南朝高土沈麟之可以做个榜样,织帘谋生,著述课徒,园主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潇洒散淡的生活却真切地表现在整个的气氛里。建筑属鸳鸯厅形式,根据季节、光线、温度不同,夏秋在北厅,冬春在南厅。其北就是贯穿全园的走马楼的西部,是园主的藏书楼,有一口古井,似与受月池相呼应。

【总结】综观全园,耦园的两大主题——隐与爱相得益彰,总体对称和细部处理结合完美。而且,园内的精致并非完全的封闭。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在东;花园樨廊尽头有耦园的私家码头,历史上,拙政园、耦园的主人经常乘船来往,两家风光一家赏。同时,在耦引的几个角落都建有楼阁,墙外的风光与院内的风景相互连接,使耦园隐而知天下事,保持着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耦园俨然是苏州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园林了。

【本为前言的后述】从东园停车场,走仓街,抵达耦园门厅。狭窄的砾石路两手臂宽,一溜青瓦白墙的民居等身高,几条平直的运河几千年来就这样静静地淌着,在一个—个的水码头前传送着欢乐的、伤悲的、外面的世界里的消息。从城市到民居,从街坊到园林,从园林到心里,耦园,保留着苏州古城特有的车船并行的交通、“枕河人家”的水乡建筑特征和浓厚的士大夫私宅特点。

从停车场沿着仓街到这里的这段路程,城市的喧闹远了,人头攒动少了,浓艳的招牌没了,匆忙的身影定了,世故的眼神消失了;城市越来越安静,沿街的民居越来越少粉饰,简单而质朴就适合邻居的一声问好,居民或坐或立文静中永远在平静的脸上带着一点笑意,清瘦的老人的脸像一个轻波渐远的池塘——苏州古城的城市印象像一幅水墨画不刻意于迷幻眼睛的五彩,像一托青白瓷的笔洗在笔墨的洗涤中带着文人城市的烙印,像—棵千年古樟扎实于大地香在骨里,像一株丹桂缥缈在八明的中秋月色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