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人际关系论文(汇总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6:35:59 |
  • zdfb |
  • 8页

用文字记录总结,就像给思绪画上点睛之笔。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目标的规划和实践进行全面评估。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一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够彼此遇到,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缘份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缘。

朋友相处是一种相互认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的过程。对方的优点、长处、亮点、美感,都会映在你脑海,尽收眼底,哪怕是朋友一点点的可贵,也会成为你向上的能量,成为你终身受益的动力和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同时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认识和感知你的过程。

然而,所有的朋友都是从陌生到认识再到一步步发展成为朋友的,那么,怎样与陌生人接触,把其成为朋友呢?说起来太简单了,那就是要主动靠近对方。例如,在陌生人的宴会上通过互相问候、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两个人的距离就拉近了。话匣子一打开,必然你一言我一语,你趁机询问对方的情况,并介绍自己,这样很容易地使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或准朋友。

1千里难寻是朋友。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朋友二字说来容易,真正作起朋友来,却又有着许多玄妙之处,猜不透弄不明便很容易吃亏上当。交友贵在心诚,诚实诚挚,坦诚相见,方能交得真朋友。

1.1察颜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当然,这察颜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1.2以对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两陌生人对价值,为了打破这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特点,找开口语交际的局面。

1.3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分,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介绍时要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1.4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

1.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能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发现,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

2平淡似水和而不流清醒冷静。

我国有一个成语叫做“物极必反”,正是的,任何事情总要掌握个分寸,也就是所谓的“度”了,什么事做得过了度,往往便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有时,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会以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强求,无法回避,无法更改。所以,我们只能强迫自己认识它,了解它,承认它,适应它。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方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如果被此距离过近,相互之间过于透明,对方的微疵便很可能成为造成双方猜忌的因子。正如衣服上的微尘,一般情况下,本是细小难察的,一旦离得太近,细微的颗粒便也似庞然大物,怎么瞧就怎么不舒服。另外人人都有些隐私,不能让人知晓的,总是会不自觉地遮掩自己的隐私,而双方关系太近之后自然地就可能触及对方的隐私,隐私一旦彼人知道,自尊心随之受损,产生猜疑在所难免。猜疑伴着误会,误会深了、久了,好朋友成了死对头,得不偿失。故而,交友应力求做到平淡似水,若即若离。

朋友交往时头脑应当清醒冷静,既要糊涂又要理智,不强交,不苟绝,不当面奉迎以求新,也不能投其所好而附言苟和,应当恰如其分,浓淡适度。该糊涂时一定要糊涂,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可斤斤计较,一味吹毛求疵,大该装作糊涂,睁一只闭一只眼。该聪明时,则又一定要聪明,大事情不可轻率,更不能盲听盲从,随波逐流。不能对涉及原则的问题上盲目附和;在原则问题上,应清醒认识,冷静分析,不做好好先生,上上下下一团和气,而失掉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力。正义之举,应尽力相助,邪恶之行,则不能助纣为虐,而应力阻力诫。交友时,掌握“平淡似水,和而不流”,便可以在处理朋友关系方面游刃有余,其乐融融。朋友会称赞你善解人意,谦和大方,恭俭可信,关系淡而不谈,远而不远。处朋友时而四面来风。八面玲珑,顾此相彼,甚是周全。旁观者也会称你对朋友尽心尽力,礼至心尽,无可挑剔,自然而然会使人敬佩和爱戴。

平淡如水,和而不流,做得合适,则会使你与朋友亲密,友谊地久天长。

3宰相肚里能撑船处世让一分为高。

3.1目不容一尘,齿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

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别人选择生活,也没有谁甘心让别人为自己选择生活。所以,我们虽然可以不同意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却不能不尊重别人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朋友之间却不是这样。朋友嘛,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诤友要直言不讳,帮助判断是非。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承认,即使再相近的朋友也只能是两个人,他们的思想、行为并不能完全一致。而这些又往往会导致分歧或者说是不同看法。尤其在朋友之间,产生了分歧,便免不了会产生争吵。不,应当说是争论,但争论也好,争吵也罢,很难说一个就能将另外一个说服。并且,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又不能适时控制,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相互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朋友变成了敌人。

3.2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当前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忍为上”。其实,这“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一种宽容,交朋友同样需要宽容,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为善于己为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交际准则。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往往不一定是全面的,有时是极为偏颇的,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不宽以待人,则很容易因不了解情况而言不中的,造成误会,使朋友之间的友谊遭到破坏。人应当学会宽容,惟其宽容才不会使你贸然行动,产生误会。

3.3君子贤而能容罢,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生活中并非事事都会顺遂我们的心意。不是人人都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有人说:“人不像你想像得那般好,也不像我想像得那般坏”。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遇见不合脾气的人,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对待这些人和事。是以怨报怨,针锋相对地以牙还牙呢,还是以宽容为杯,以德报怨呢?我们以为;应当宽容之,理解之,原谅之,并以真诚的行动感化之。

有一句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有些时候似乎真是这样,茫茫人海,比肩接踵,擦肩而过者数不胜数,然而相识相知者又有几人,竟真是那道不清的缘份在那偶然的瞬间,联起原本陌生的你我。或许只是一眼深情的凝视,或许只是无意中的一瞥,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或许只是偶然说起的一句话语,或许个人自身修养最根本的便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诚信结合。

4.巧诈不如拙诚。

“拙诚”则是指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不能当即抓住别人的心,不适宜用于一次性交际活动,但最适合交朋友时运用此道。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朋友之间毕竟长久相处,拙诚的人貌似愚拙,却因其诚而赢得别人对他的信赖,从长远角度来说,拙诚的眼前利益不大,但长远利益源远流长。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讲的便是交朋友贵在真诚。真诚是相互的,当你与朋友相识相处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以真诚报真诚,心与心相印,情与情相许,方能终生不渝。

4.1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乎。

在交友时应当注重信用。一方面不要随便许诺,任意答应别人什么事,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真正掌握自己的能力大小,能够办到的,要尽全力为朋友去办,可以答应下来。如果自己没有过多的把握,便不要轻易地答应别人。

5掌握逢迎的绝招。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重要最有利的工具。话说得好,不仅是一个人修养水平高的表现,也是一个人仪表风度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人会承认一个穿着整洁却言语粗俗无礼的人有风度;相反,即使一个人并非西装革履,如果谈吐不俗,也会令人刮目相看的。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如果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则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又何谈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对方倾听,则不可使对方产生反感。

谈话时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说话时要注意真诚地赞美对方的优点长处,使对方心情愉悦,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然后再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用话语巧妙地引领对方一层层地听清你要说的话,而不至于没听几句便火冒三丈,不欢而散。

我们说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种赞美必须是诚心的,而不是为了阿澳奉迎而故意夸大的虚假的赞美。交友时,说话如果能很好地动用这一条,对于朋友间的和谐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网页如何巧妙地与别人交谈。

2.主动与陌生人交往_财经书架_中国经济网。

3.怎样交谈爱问知识人。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二

摘要:酒店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空间的主体。酒店大堂空间是酒店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也是酒店使用者停留最多的公共场所。人际交往是酒店大堂发生概率很高的活动。在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审美、艺术、服务质量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到人际交往这一活动,设计适宜不同交往模式共存的空间。提高空间的亲切感以及空间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酒店大堂;人际交往;空间设计。

文章主要探究酒店使用者在酒店大堂空间中的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以及这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下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发掘影响人际交往模式的外在空间环境因素。通过调研案例分析,分析如何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来满足每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1.1观望观望是指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些社会性活动,人们处于自身舒适环境中,愿意持有观望态度,而不愿意亲身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观望大堂里的的演出;观望酒店大堂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1.2参与参与其中是指人们愿意并且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相熟的客人在酒店大堂空间中偶遇、相互寒暄;商务人士聚众商讨问题;或者一帮朋友、家人促膝谈心、闲聊日常琐事等。这也是酒店大堂存在最多的一种交往模式。1.3独处人们在一天喧嚣的生活之后会需要安静独处的空间环境。例如:看书,发呆抑或听音乐等。

2.1距离距离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最为直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咖啡厅吧台区不相熟的人通常会相隔很远,或者隔一个座位坐一个人,人们不愿意夹在两个陌生人之间,表明人们在潜意识里会通过拉开距离的方式来保持个人空间。距离的尺度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舒适度。

2.2场所设想一下,在酒店大堂主厅空间正中央的位置突兀的设置休息区,并不会有人去,人们并不想完全的暴露在大堂其他使用者的视线内。而靠窗设置的休息区经常人满为患。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如果忽略使用者停留意愿的规律性,就会出现华丽的大堂之下,寂寥无人的景象。社会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过一种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处于森林的边缘或者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人们喜欢靠窗、靠墙、靠柱子的.位置。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在乘车、乘机、餐厅就餐等等行为中,我们的第一选择都是靠窗。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在酒店设计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设计不同的场所。

3.1观望———公共活动上海喜马拉雅酒店酒店大堂,在酒店大堂空间中设计一个表演舞台。对于这种公共活动大部分人只是喜欢观望并不想亲身参与其中。根据《隐匿的尺度》,“公共距离(大于3.75m)用于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识参与一些拘谨场合的距离。”舞台距离使用者保持在3.75m的距离才会使使用者即能维持个人的舒适距离又能观察到公共活动。设计要点:。

2)公共活动通常设计在酒店大堂的中心位置,确保使用者视线的可达性。

3.2参与———适宜交往的小环境设计参与是发生概率最高的人际交往模式,应该作为整个空间设计的重点。芦源义信认为:“四度半的空间”(约8m2)是小巧、宁静、亲密的室内空间尺度。这是适于家庭聚会或几个人交谈同时具有亲切感的空间。上海衡山路至尊精选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处小空间就非常适合三五好友聊天休憩。小空间面积约8m2,沙发的摆放刚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维持在具有亲切感的尺度范围之内。“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往之间的距离。”根据上文提到的边界效应理论,在小空间环境的设计上,通过镂空格栅人为制造空间边界,从原来的一面边界———墙面,变为三面———墙面、镂空格栅,边界的增加提供了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可能性,为交往行为的发生提供环境基础。设计要点:。

1)维持在社会距离的尺度内(0.45~3.75m);

2)运用“四度半空间”理论;3)设计在空间边界的位置或者人为制造更多的空间边界。

3.3独处———安静的个人空间上海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结合书咖打造了一个安静的小天地。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小空间位于右图黄色区域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人们常常会把感知的图形简化成完整的、简单的图形。”使用者进入酒店大堂中,感知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黄色休息区自动被屏蔽到长方形图形之外。在心理上就把黄色区域区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社会距离的尺度上(1.30~3.75m),视觉等其他感觉输入信息量较少,远距离还起到互不干扰的作用。黄色休息区,左侧蓝色区域为静态景观水系,使用者在此空间,坐于窗前,看书,欣赏水景。整个空间安静而富有禅意,使用者在此空间可以隔绝喧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身心放松,是独处的绝佳场所。整个空间设计结合书籍、以及透过玻璃窗外的静态水系强调了安静这一环境要素。设计要点:。

1)维持适宜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1.30~3.75m),保持个人空间的完整性;

2)安静的环境或良好的景观朝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对大堂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设计师除了把心思放在空间本身更应该把出发点聚焦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上。酒店大堂是使用者进入酒店的第一空间,不应该只有华丽的外表,更应该充满人情味。只有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空间才能最大的发挥其价值。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从学生个人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社会环境方面提出相应的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进行干预和调适,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障碍,完善他们自身人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

综合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我们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干预,帮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问题,学习并解决自身的困惑,将自己的人格尽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学生素质,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同时也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供补充,以便对日后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正确理解认识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应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扩大交友范围,让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变得丰富多彩,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交友观念。

(二)全面发展兴趣爱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会遇到在语言、文化、兴趣、人格、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差异的交往对象,使我们的交往变得不再简单,我们需做到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应付自如。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参加学生会、班干部等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舞蹈、游泳、书法、绘画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在学习中多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多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学生要处理好和他人之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和别人交流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第一次见面会因你身上的某个特质而愿意和你再次见面。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运用正确的语言艺术。

第四,学会幽默。

第五,主动热情。

第六,学会赞美别人。

第七,给自己进行积极地暗示。

(四)正确处理现实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分清现实与它的区别,现实生活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网络世界虽然美好但它是虚拟的,我们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过在现实生活努力去创造也能获得。

(一)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应该做到严厉和慈爱相结合,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待子女的态度应该松一些,大气一些,父母应与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语气,用道理去说服孩子,不要强制孩子去做你所认为对的事,多些笑脸,少些发怒,多些朋友之间的亲密,尽量不用父母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多给孩子讲些道理。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为孩子设想的未来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不因孩子做错事乱发脾气,应给他们讲道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做到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不独断专行,制定相应的规定,有问题讲出来家庭中的成员一起解决,父母与孩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而又民主的家庭。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开设相关的课程。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碍,学习自己调节,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具体应遵循几个原则: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明确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面对人际交往之间的障碍。

(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成功交往的品质。

学校应让学生重视锻炼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收获友谊。通过他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增强我们完成工作的积极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锻炼好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学以开放、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观念、人际交往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应宣传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社会中大众认可的观点,常开展事例教育,让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健康经济的社会风气。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处在其中经常接触网络中虚幻的信息,难免分不清对错而沉迷其中,打游戏或在网络上结交网友,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我们应遵循这几个原则:社会管理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自己管理和他人约束相结合,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与宣传健康的网络知识相统一。社会相关部门应注重宣传健康上网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有关网络的法律知识和自己保护知识,建立和促进良好的榜样。

本文在以往研究结果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在和他人交往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魅力,让别人喜欢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并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第三是学校方面,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设置心理咨询室,老师引导学生正确提升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应营造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四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关系。班集体人际关系是指班集体中师生、生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建立起的关系。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班集体人际关系的教育功能及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障碍和调整措施。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的纽带,没有协调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团结的班集体。

班集体并不等于几十位学生简单相加的算术和,学生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通过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后,才能形成群体。如果班里的几十位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听课,从不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可想而知,那班级将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个集体。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

对学生来说,一天之中,他们与同学的接触最多,受其影响也最深。优秀的品格――正义、爱心、慷慨等从来不是某个孤立学生的品质,它们必然是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受别人影响而形成,进而也对他人施以影响。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孕育学生完美个性的肥沃土壤。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在班集体内具有有利地位时,他在丰富的人际关系体系中也能表现其特长和施展才能,当他的这种能力被班级其他成员所珍视时,他就会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出高涨的积极性,并努力与其他同学协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创设的条件,能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

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障碍。

综上所述,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对于班集体建设的教育功能是相当大的,然而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定会遇到许多障碍。如班内学生有关是非、善恶、美丑的一般观念,在对人的品格和事物性质的基本评价及态度方面,通常有较大的认知距离,从而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种种矛盾。但最主要的障碍是学生对于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也就是学生在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体系中确定或取得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有利的地位通常会很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干部的定位。

有些学生在没有当班干部时与同学相处和谐,深得人心。但当了班干部以后,在班级中居于有利地位,以前很亲密的朋友反而疏远了,由于没有情谊性关系作调节,有时很难开展工作,以致威信下跌,使班集体建设难以顺利展开。

2.“头领”的定位。

有的学生有很多朋友,也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但由于其他方面能力的缺憾,集体并不委任他办理重大事情,由于他在公共关系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常常会由集体的积极分子变成消极的成员。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在小群体中争取有利地位,甚至使小群体偏离集体,或不惜以任何代价达到引起同学们注意的目的,这种代价会导致各种恶作剧和偶发事件的产生,因而阻碍班集体的良好建设。

3.“沉默者”的定位。

平时常听同事谈到某同学时说“这个同学有他没他一个样”之类的话。确实在每个班级里,都可能有几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不引人注目,似乎在班级里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大多在班内受到排斥、歧视,甚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或“替罪羊”。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容忍它,就会使其他成员变得麻木不仁,对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产生销蚀作用,有碍班集体的建设。

第一,运用组织手段,建构关系网络。教师可运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提供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建立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从而使每个同学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集体建设中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如变单人活动为多人合作活动,进行小队与小队之间的各种竞赛,让每个学生都能与其他同学和谐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享受到集体的温暖,也同时把温暖送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从而使集体变得生机勃勃,健康成长。

第二,采取接纳态度,引导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就是没有正式规定的自发形成的群体,如班级中的伙伴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结构也比较稳定,有较高的凝聚力、功效性,所以对于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既要承认他们的存在,又要积极引导。而对于那种反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可采取情感疏通,积极引导的方法,逐步使它们与班集体的关系趋于正常化。

2.创设教育情境,克服定位困难。

为了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克服由于定位困难而带来的情绪波动,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功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影响。如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这一阵地,通过演小品、哑剧、小辩论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如信赖情境、成功情境、挫折情境、道德选择情境等,使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受到教育,从而使班集体的生活具有强大的情绪吸引力。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克服自私、冷漠的情感,从而逐步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3.改变控制方式,优化师生关系。

为了成功地调整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班主任首先要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调整,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前提条件。师生关系对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结构有着一种举足轻重的影响。班主任必须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并使他们居于有利地位,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实践中会发现,如果某位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冷落,那其他同学也会避开、冷落甚至鄙视他。可见班主任应认真、慎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在师生交往中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实行符合教育要求的适度控制,真正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应把良好的人际关系看做教育的真正对象,并积极开展工作,使班集体建设能较好地发展,学生也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下正常交往,共同愉快地完成学习和其他任务,并形成各种积极而高尚的品质,从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曾仕强、刘君政.人际关系与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3]黄正平.班集体问题诊断与建设方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五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

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3、社会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4、猜疑妒忌型。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江湖义气型。

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7、面子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社会的影响;

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5、素质教育的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7、功利作用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应效应。

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象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她)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每天早晨醒来,都要充满信心地默诵这句话。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1)让他人保住面子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5、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自我表露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谈自己的合适时机之一是有人邀请你谈谈自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能适度地展开自己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感。另一种时机是当他人谈的情况和感受与你自己比较一致时,即“我也……”的技巧。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因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乎起来。

(3)、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记住,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我们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郭丽《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5】苏连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月。

【7】贾玉霞《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8】许苏明《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3月。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日趋广泛,微信作为手机必备的一种app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微信转变了传统的社交格局,对人们的日常社交方法带来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采用微信实现社会人际传播,其对人际关系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微信和人际交往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现状,旨在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软件,支持短信、语音、图片、视频的实时发送,通过二维码、qq、摇一摇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户,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邮箱、语音记事本、实时对讲、朋友圈等功能。[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睐,源于其独特的优势。微信各项功能设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过qq账户登录,可自主搜索已开通微信账号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费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际交往。交往即为两个或多个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评价性或认识性的相互过程,简单来说,即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各类信息情报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交往具有两大特征,其着重强调了信息沟通。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即为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被及时传递到接收对象,影响信息接收者的行为或观念,进而实现交往双方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众传播平台。在传统的网络沟通平台中,用户更新个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地域、时间等。而在微信平台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户还能选择多种新兴多媒体手段,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户都可成为大众传播者,从而打造多元化大众传播平台。

(三)交往行为更加直接。采用微信平台交往不受年龄、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特定人或物作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台中,可实现多人交流或“点对点”交流,进行多种元素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对无声的交流,交往行为更加趋于直接化。

(四)交往关系平等。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容易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台中,日常交往规则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网络交流中,实现交往关系的平等。

(五)交往意识自主。在微信平台中,人际交往属于开放、个性、多元、自由的系统,任何交往角色都拥有决定权与话语权。交流行为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台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种信息资源。

本研究主要选取某大学586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等形式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中收回问卷586份,有效问卷581份。

微信一经发布就成为一种热潮,受到了大学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达77.7%,微信曾经使用率达17.1%,未曾使用率为5.2%;使用微信超过半年以上的大学生超过70%;超过50%的学生经常登录微信接收信息。[3]可见,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数较多,且使用时间较长,频率较高。在微信好友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学,父母及亲人所占比例较少。

(一)积极影响。

1.微信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微信给大学生的相互交流带来了便利,打破了大学生实际交往中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实时传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机上。微信增加的实时对讲功能更加便捷,无需支付通信费用,便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转移了大学生的人脉资源,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网络,给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2.微信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微信与社会人性化、社会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学生通过微信可以摆脱现实束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构建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使心理状态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虚拟社区可以增强归属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各项信息的快速传播,集中社会人脉资源,通过聚集故旧和新朋,逐步形成网络群体。[4]微信使用个体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和获取各项信息,形成社区化和虚拟化的人际传播模式,个体通过信息传播来保证人际交往的社区化发展。

4.朋友圈可增强人际交往的严谨性。朋友圈是一种新型的虚拟社区,朋友圈成员应通过严格的身份审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内部、各成员所发布的观点和信息,分享和记录生活体验。其将人际交往关系由线下拓展到线上,需得到用户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项信息,确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严谨性。

(二)消极影响。

1.使大学生与现实脱节。微信在为大学生带来便捷性的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使用微信扩展人际关系,必然会占用大量的人际交往时间,淡化了现实生活与个体之间的直接联系,造成个体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逐渐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实现现实人际关系的转移,在媒体空间中,人类淡化了对真相的追寻,部分大学生宁愿相信虚拟网络,而忽视客观事实,导致其与现实生活脱节。

2.造成个人隐私的暴露。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其容易轻信他人,极易上当或受骗。微信虽然有隐私设置功能,可以针对好友开放,但在其开发初期,对于隐私的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摇一摇”开展诈骗活动,给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3.使不道德行为增加。许多大学生会偶尔或经常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与陌生人交流,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将现实中受到挤压的一面或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台中。由于没有社会道德的束缚,许多人在微信交友平台上仅凭自己的喜好发表言论,监督体制无法体现其应有效用。在微信平台上,大学生的自己评价能力、自己观察能力以及自己控制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际交往成本的同时,迅速增进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朋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便利。微信虽然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却极易产生社交依赖,且部分不良信息的传播还会破坏社会风气。因此,大学生应该正确、适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避免给自身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七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导游、旅行社、景区服务等相关工作,他们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游客,所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一)自己意识太强。

目前我国大学生基本都是集体住宿,大多都是四人或六人一个宿舍。同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为了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度过大学生活,按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宿舍其他成员的生活习惯,让自己能够融入集体,不影响他人的作息。然而,在宿舍里抽烟的现象屡见不鲜,同一宿舍里总有那么几个成员不愿意做卫生、配合其他人的活动;更有甚者,有同学反应宿舍里晚上有人玩游戏兴奋时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同学正常休息。这种只顾自己利益,不为别人着想的做法短期内别人可以包容,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人际关系。

(二)容易冲动。

大学阶段的学生二十岁左右,一方面社会经历较少,另一方面大多都刚刚离开父母家人的管束和呵护,极度想表现自己个性。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好多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总是跟着感觉走,有时表现的很冲动,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稳当。曾经我们班里有一个云南彝族的男孩,他在和别人打篮球时被对方无意打断一颗门牙。双方简单交涉之后,对方的解决方式他有些不满意,这个男生居然想要和他的同乡一起把对方门牙打掉了事!这种遇事容易冲动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沟通能力不强。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有经过高考的统招生,又有通过单独招生的方式入学的单招生。统招生中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因对自己在高考时表现不满意而产生的一些自卑心理,单招生因为经历比较复杂,有很强的自己保护意识、怕别人伤害自己。这些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的比较自己封闭,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太愿意与其他人真诚沟通。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融入集体生活,阻碍他们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对人际交往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比较娇惯,父母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即便不是独生子女,现在父母一心只让孩子有个好成绩,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也表现出大包大揽,不让孩子操心任何除学业以外的事情,这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意识不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更没有机会、没有意识去打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心理困惑和迷茫。

教养方式和成长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家庭过度保护让学生们对社会认识严重不足、没有目标感、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成长过程中的'一路无惊无险、缺乏挫败感,不能坦然面对失败。所以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会沉迷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世界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状态自然会让学生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拉大,阻止他们人际交往的发展。

(三)教育体系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缺失。

纵观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时候认为判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更多是学生在在学业方面的进步,我们很少导向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有与人际关系相关课程,也只是课时为数不多的选修课。教育过程中对于人家交往能力培养的不够重视或者缺失,也是学生这方面能力不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不能想当然,我们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于此同时,培养方式不宜目的性太强,可以考虑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融入所有课程当中,即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重视起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

要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人际交往意识,关键的一步是要在整个课程习题中专门设置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有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既可以引导学生自身重视相关能力的培养,又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和教育,从而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所有任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

决定学生走向社会以后事业发展前景的因素中,专业素养和能力是一方面,能否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快速融入所供职的团队更为关键。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业环境的特殊性,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必须引起所有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高校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又有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不愿意再听师长的谆谆教导,急于表达自己个性,所以不刻意的“润物”、贯穿于专业课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提条件是各科任课教师从意识上先得足够重视。

(三)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意识。

唯物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自身没有足够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教育过程的所有的努力效果就会打折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重要性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从自身的经历去体会。学校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寻找和提供参加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并能从管理规定上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更要主义和学生及时沟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应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教育本身的职责更重要的其导向作用。我们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从各方面都做到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那么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加入人际交往能力一项就能从管理规定上给学生“一颗定心导向丸”。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些学生比较“务实”,在他们没有从社会经历或者实践古城中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之前,从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看到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好处是有效督促学生重视和发展自身该项能力的有力途径。

(五)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工作和实践过程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关键,参考社会反馈和市场需求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和行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学校应该和学生家庭形成联动,有效发挥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影响力,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帮助学生做好将来面临工作环境的准备,使其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八

摘要:杰出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现实日子中,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呈现一系列的心思疑问,严峻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日子和作业。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辅导,协助他们优化人际关系,调适其心思疑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进程。杰出的人际关系不光可以稳定情绪,给人以安全感,还有助于个别自己意识的深化发展。关于大学生而言,维护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只是大学日子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交往适应才干是大学生社会化适应才干的归纳体现。

1.自卑心思。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己评估。自卑的浅层感触是他人瞧不起自个,而深层的体会是自个瞧不起自个。自卑的人失望、郁闷、孤僻,简单消沉地评估自个,总觉得自个在容貌、身材、常识、才干、谈锋乃至穿着等方面不如他人,低人一等,假如遇遭到他人的的嘲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辱负重。为了到达在交往中的“完美”,不敢进入新的交往,将社交圈子束缚在狭小的范围以内,形成了人际交往隔阂的局势。

2.自傲心思。自傲者在人际交往中通常变现为傲气轻狂、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视他人为下级、被教学者。在与他人处事中,过于信赖自个,而不信赖他人,只关怀自个的需要,很少思考对方的需要,有时常常成心使对方堕入出丑、为难、为难地步。自傲的人自以为是、咄咄逼人,傲视一切,然后禁锢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羞怯心思。害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思现象,年轻人面临新环境的交往活动,常常体现出害臊、胆怯、拘束不自然。当他们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在世人面前说话时感到严重,语无伦次,言不尽意,然后他们的举动见人脸红,手足无措。因为害臊者在人际交往中过多束缚自个的言行,无法充分地表达自个的`情感,常形成交往两边的不了解或误解,且无法与人交流,继而阻碍杰出人际关系的形成。

4.猜忌心思。猜忌心是在交往中因为片面推测而发生的对他人不信赖的复杂情感体会,体现为对他人的言行敏感,总以为他人在谈论自个,瞧不起自个,而对他人老是持不信赖的情绪,不愿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猜忌是大学生展开交往的大敌,它不只会使大学生之间关系松懈,也会使同窗好友因猜疑作怪而发生裂缝,使人际交往堕入消沉被迫的窘境。

5.妒忌心思。妒忌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个的才干、学习、声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发生的一种不悦、自惭、仇恨乃至带有破坏性的做法。妒忌心思是一种消沉的心思品质,变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果心怀不满,抱以嫉恨,总期望他人落后于自个,乃至采纳不合法的做法给他人形成损伤。妒忌会吞噬人的理智,形成品格歪曲,通常是以恨人开端,以害己告终。

规矩人际关系的知道。首要,要准确知道自己。经过与社会上和自个位置、条件相类似的人相比来知道自个,在对比中认清自个的优势和下风,长处和矮处,到达扬长避短,完善自个的目的。其次,要承认特性。大学生应当知道到,不一样的人的特性是千差万别的,互相相处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咱们不能盼望得到每个人的认同,与每一个人都成为好兄弟,但要尊敬这种不一样,以一种宽恕的情绪对待他人。准确的社会认知观的形成,有利于增强自傲心,消除自卑、孤僻等消沉心思。

2.遵从人际交往的准则。

首要,对等准则。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公事仍是私交,都没有凹凸贵贱之分,都要以兄弟的身份进行交往,切忌因经验缺乏、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个年轻优异而得意忘形。其次,真挚准则。真挚是一种对人脚踏实地的情绪,是待人诚心诚意的友善表明,真挚的心能使交往两边志同道合,互相肝胆相照,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虚伪是交往的大敌,大话、诈骗、玩弄、自私是就义友谊的恶魔,有必要坚决抛弃。最终,宽恕准则,体现对非准则性疑问不锱铢必较,可以以德报怨、宽恕大度。

3.培育人际交往的品质。

一是自傲,在人际交往中自傲的人老是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谈吐沉着;自傲者决非顾影自怜,盲目狷介,而是对自个的缺乏有所知道,并长于听他人的劝告与协助,勇于改正自个的过错。

二是信赖,信赖即是信赖他人的真挚,从活跃的视点去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口是心非。

三是热心,热心能给人以温暖与安全,促进人的彼此了解,融化冷酷的心灵,交流人们的情感。

4.把握人际交往的技术。

一是学会协助他人。以彼此协助为开端的人际关系不只使杰出的人际关系简单建立,并且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思间隔。当人遇到困难波折时,哪怕是他人一个真挚的笑脸,一个别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言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

二是学会适度赞扬。赞许他人要讲究尺度和方法,不能太夸张夸大其词,要长于调查和发现他人的长处,说出对方的可赞之处。

三是学会诙谐。诙谐是美德和才智的结晶,是常识和才干的展示,大学生要学会诙谐,注意培育自个敏锐的调查力、丰厚的想象力、灵敏的应变力。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九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发展创新,学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师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对学校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完成以及教育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就是建设和谐校园。而构建和谐校园,不外乎做到两个和谐:学校内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物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做到:一是学校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二是师师关系的和谐,三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而人与物的和谐主要是做到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统一。

和谐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因此,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进行一些思考,无疑对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

和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理应成为我们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和万事兴”,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在学校中,领导干部、教师、学生这三个群体的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领导的管理方式和水平、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起着示范和凝聚的关键作用。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教师,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和谐文化”精神体现在我们学校管理上就是要以人为本。学校各层面的制度必须以人为本,有“人情味”,让制定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达到发展人的目的,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人的观念和行为与制度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各级学校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主人翁意识增强,就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其特殊性,比如交往对象相对稳定、交往关系相对淡泊、情感表达比较含蓄、矛盾冲突相对隐蔽等等。

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教师之间和谐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地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有利于教师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形成相互交流的激励作用,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共同努力。

因此,学校要努力通过树立共同的目标、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有效地改善学校的人际沟通、妥善解决人际矛盾和冲突等方式和手段,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以使教师彼此心情舒畅,建立起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发挥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之和的作用。教师之间以坦诚友善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己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各人所长,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

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书育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交往,教师所教的内容也较易被学生接受。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有一种人格的号召力,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导方面在教师,关键是教师要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爱才能唤醒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唤醒学生对教师的爱,才能使师生的爱双向流动,才可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完成育人任务,就得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愿意听你的话,也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不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则无论教师如何努力,也难以收到育人的效果。

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尊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当然,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建设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需要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共同努力。

总之,“和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对师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吸收精华,发挥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的指导作用,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尊重,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该思考并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十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

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3、社会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4、猜疑妒忌型。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江湖义气型。

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7、面子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社会的影响;。

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5、素质教育的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7、功利作用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应效应。

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象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她)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每天早晨醒来,都要充满信心地默诵这句话。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1)让他人保住面子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5、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自我表露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谈自己的合适时机之一是有人邀请你谈谈自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能适度地展开自己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感。另一种时机是当他人谈的情况和感受与你自己比较一致时,即“我也……”的技巧。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因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乎起来。

(3)、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记住,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我们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郭丽《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

【5】苏连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3月。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十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已不言自明。然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概念阐释入手,分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利益与需要协调发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这样一种状态和关系。

1、以自己为中心。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独立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因此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有的人甚至将享受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3、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冲浪,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4、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往往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

1、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交往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们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另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有些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2、主观因素。

个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同,就导致了大学生性格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也难对人际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和他人,这就难免产生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人,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人们由于不断的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实现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使之得以巩固和内化。

2、有助于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其身心素质。

发挥良好人际关系,就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人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才能体会自己的交往方式,并根据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逐步认识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令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能对周围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态度,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当产生矛盾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大学生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加以化解,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实现。

人的个性有着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学习实践和成长环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品质,交往的广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形式,大学生在交往中认识自己和社会、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领悟爱心与亲情,在启发中发展智力与思维,在鼓励中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注重自己形象的观念。注重自己形象要注意培养得体的姿态动作,要有良好的自己表现意识,要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为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其次,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充实自身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能力。最后,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合作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并同的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与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十二

企业管理环境的和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工作效率,是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行厂务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内部管理的制度建设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举措。

和谐是人类社会健康运行的润滑剂,和谐思想作为一种反映经济社会普遍运行机理的管理思想,其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就企业管理而言,构建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企业管理环境的和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工作效率,是企业管理成功的重要标志。而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应当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解决个体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提倡竞争中的和谐,注重制度化与人性、制度化与活力的平衡。

1.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职工思想境界。由于人际关系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千方百计去寻找那些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相近或相一致的人,作为发展和扩大自己人际关系力量的对象。同时,人际关系群体也时刻在物色和接纳新的“知音”.因此,和谐的、进步的、高尚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是一种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使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积极作用。企业一旦具有了这种人际关系,广大职工的思想境界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他们就会诚实守信、忠诚企业,自觉地把自己与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为己任,积极投身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努力发挥主人翁作用。

2.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构建和谐企业,必须维护企业、尤其是职工队伍的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职工队伍的稳定,构建和谐企业就无从谈起。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人与人之间没了友情、没了团结、没了合作、没了相互帮助,大家金钱至上、自私自利、不讲人格、不顾大局,那么职工队伍就会出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混乱局面,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无成。”因此,稳定职工队伍,需要营造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

3.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企业团队精神。“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人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相互协作的精神,使人们在和睦相处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在相互帮助中完成劳动生产任务。“家和万事兴”.企业一旦营造了这种人际关系,就能产生众人划桨的巨大合力,就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而这正是每个企业所期待和需要的团队精神。

4.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企业领导的科学决策。由于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横向、纵向或是相互交叉进行交往的,相应地,企业领导层的人际关系也是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只不过比一般人范围更广,层次更高。人际关系对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的作用,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反馈到企业领导集团中去,为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企业领导之间的相互交往,对于提高领导者自身的决策水平也会创造经验交流的'条件。

5.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企业发展的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活力,二是集合活力。个体活力指的是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集合活力指的是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的不断增强。不管是个体活力的增强,还是集合活力的强化,都离不开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没有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就不可能得到增强。总之,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生产力,对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产生使企业起死回生的效果。

构建企业的和谐人际关系,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一是职工对利益的占有与自己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贡献是不是对应的,合情合理的;二是产生了利益矛盾,企业能不能及时地加以协调和解决。这里既有职工自身素质的原因,又有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为此,企业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应当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和崇高境界,是推动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也是构建企业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武器。因此,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在思想道德问题上,要着重抓好三个教育,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引导人们超越各种具体利益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为此,要切实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二是诚实守信教育。诚实守信乃为人之道,立身之本,是职业道德的灵魂。要教育广大职工诚实守信,忠诚企业,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作为处理企业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行为准则,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崇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利益而忘我工作、多作贡献;三是分配观念教育。人们对自己之于社会贡献程度的自觉估量,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心理基础。在科技、知识、管理、资金等非劳动要素进入社会分配系列的今天,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消除对按劳取酬中“劳动”的狭义理解,逐步树立“按照贡献的差异进行差异分配”的分配观念,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付出和报酬,始终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2.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虽然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不和谐,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在于人们之间有没有利益矛盾,而在于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方面不可能搞平均主义,因而利益上的差异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只不过是不能让这些差异和矛盾任其自然地发展,而必须采取得力措施防止差异悬殊过大和利益矛盾激化。因此,妥善协调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企业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应该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在政策制定上,必须坚持以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层次职工群众的承受能力,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职工群众利益的行为;二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和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引导职工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确保职工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得到保护和满足。

监督权,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了职工队伍稳定,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混乱。而深化厂务公开工作,正是落实职工群众对企业经营管理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做好了,必将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4.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净化企业风气,改善和调节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务必以身作则、从严要求自己、努力成为改善人际关系的中坚力量。这里值得强调的,一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摆正自己与生产者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管理者与生产者之间并非金钱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彼此信任、互尊互爱、团结互助的友谊合作关系。一个企业领导者,只有做到把自己的爱心全部献给企业,真正与职工心连心、心贴心,企业才有可能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群众观念,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身体力行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队伍、凝聚人心的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切实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5.发挥法律制度调节作用。抓好职工法制教育,让广大职工真正懂得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懂得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承担什么责任,懂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应持什么态度、应该注意掌握什么方法,懂得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哪些是正义、哪些是合法等,进而知法守法,规范行为。同时,企业应该重视规章制度对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努力引导人际关系沿着制度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十三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告诉自己今后不再是学生,开始找工作之前,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很多毕业生临毕业了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成天嘻嘻哈哈、懒懒散散不成样子,误把公司当学校,把老板当老师,混淆不清,结果往往是吃了亏都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要想成功地冲出校园,第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心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把人生的时刻表拨到就业这一档上来,告诫自己:今后我就不再是学校里的学生了。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心态决定一切,从当学生到做员工,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虽然成长是痛苦的,但成熟却是幸福的,就如同茧经历了蜕化,或许从此就能够展翅飞翔。

目前毕业生找工作的一般模式是:参加招聘会-投递简历-面试笔试-签约。招聘会人人都可以参加,简历人人都可以投递,但面试笔试的机会却只有少部分人才有。可以说,一份好的简历,带给你的是一个面试的机会。而只有有了面试的机会,才会有进一步签约的可能。根据应聘的职位,有针对性地写简历,突出自己的优点,这样会很轻易地获得一个面试的机会。多一个机会,就多一份成功的可能。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十四

新世纪大学生要与人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对人际关系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科学态度,自身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交往科学素质。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认识到它在自己内在人格力量发挥中的作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和心理特征的陶冶、文化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借助于社交来实现。所以,作为现代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友八方”。

大学生已进入青春发育的中后期,从其心里发展水平来说他们是正在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边缘人”。这个阶段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人际交往时他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展现自己、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交往能力本身就是生存的智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满足大学生交往、友谊、安全等的需要,增强价值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减少孤独,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据我国有关研究报告:由于交往能力较差,交往方法不当,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63%的同学们感到“交往困难”、“知心朋友难觅”,只有25%的同学感到“有知心朋友”。可见,大学生整体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国内心理学界在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时发现如下几个特征:交往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的整体性特征;互动性与开放性的时代特征;交往需求迫切,但主动性不够,以同龄人交往为主,如其同室、同班、同乡的交往;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决定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大致分为三情况:其一,人缘型。这类学生与人交往积极主动,交际面较广,大约占20%。其二:孤僻型。这类学生平日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在人际冲突中自我调节能力差,大约占3%。其三:中间型。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其特点是出于前两者之间,一般表现不突出,人际交往范围较窄,行为上随大流,不爱显露头角[2]。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主要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因素又分为学校、家庭、社会观念以及信息网络化等方面,而主观方面也包括个体的认知、情绪、人格及个体能力等。首先,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忽视了无法因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次,家庭因素对于年轻一代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任何在家庭中生活的人,几乎都无法摆脱家庭对他的熏陶。理论上说,家庭的优点会成为促进子女成才的积极因素;其缺点,则会成为子女成长的障碍。第三,依据调查发现,43.6%的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在于经济,习惯等问题。激烈的社会竞争蔓延到大学校园,引起大学生之间的利益之争,更加导致了大学生人际沟通网络的狭窄与人交往的缺乏。目前大学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是否是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党员,是否获得过各类奖学金是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和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资本,为此,很多大学生在暗地里展开各种较量。最后,有专家认为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网络极易成为许多人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上网成瘾不仅响学习,还会让人缺少交往,忽略现实的人际关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关系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需注意克服以下几方面:晕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以及社会刻板效应等,另外,我们要全面审视自己,存在的不足,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

在现代社会,要建立一种和谐的于己于人均有良好效果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其关键要素是需要运用并发展人的交际魅力和人际生命力。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而生活的,不管大学生所寻求的是哪种需要,自己的意义都存在于人们与外围世界的相互关系中。

我们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遵守以下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真诚原则。马克思把人们之间真诚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语说“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说法都是对真诚及其作用的高度评价。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列出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让大学生指出他们所喜欢的品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们评价最高的性格是“真诚”,在八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竟有六个与真诚有关。真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二)信任原则。管理学家戈登希尔曾说:“信任是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没有外形、没有内质,但却指挥者我们的行为。而且其存在与否将决定我们的行动,仿佛它是一种有形的力量”。在人际关系中交往双方彼此都要讲求信用。人与人之间要是缺乏信任,生活也会处于无序与恐惧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式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安定的重要保证。

(三)热情原则。美国教育家卡耐基在《积极的人生》一书中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于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热情。没有它,不论你有什么能力都发挥不出来。”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追求与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兴趣广泛,是建立良好个性品质和交往心理的关键时期,学会以一种热情直率的态度对待别人,也必然会获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从而将愉快与友情长久地系于身边。

(四)理解原则。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是至理。只有理解,才能消除人际关系发展中的某些隐蔽因素,如猜疑、嫉妒等,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收获真心。

(五)尊重原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尊重”放在人们的高级需要中。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所有人,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个性、习惯和隐私。只有做到相互尊重,才能建立起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六)交换原则。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指出:社会是一种商品交换,不只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是诸如赞许、荣誉、声望之类的非物质交换。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交往的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回报,这样双方的关系才能继续发展,在交换中互利性越高,双方关系越稳定、越密切。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一位大学生必学的人生课程。作为一个具有卓越才能的新世纪优秀大学生,不仅要德才兼备、身心素质良好,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能力,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未来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生存技巧与艺术。

大学人际关系论文篇十五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等,无不冲击青年学生的心灵,引起了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这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不利于就业求职。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

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

(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

(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

(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

(2)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