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模板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03:40:47 |
- zdfb |
- 7页
总结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和进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全面了解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总结是一种成长和进步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出要总结的核心要点和重点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一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直接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总之,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紧密联系,利用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发挥早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二
青年人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重要的群体,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普遍重视。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性格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归因是个体通过相关信息的积累和经验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归因方式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自身特有的归因认知,也可以说是个体对事件或者行为发生的原因的认知和解释,个性的不同,对事件和行为的归因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生活中,人们可以说时刻都在对个体或者他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价,对成功、失败、行为结构进行归因,而这些认知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日后的行为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青年人的归因方式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归因灵活性是个体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之下,对事件灵活地做出归因。专家研究认为,归因方式与归因灵活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面对负面事件的时候,归因灵活性较低的个体相对于归因灵活性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三
摘要: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方面,大学宿舍成员之间都会形成各种交往关系,而这类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将对其中宿舍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大量因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所引致的伤害事件不绝于耳,且这类危害还将对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惑与精神压力,甚至引发后续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将就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展开论述,分析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并藉此提出协调宿舍人际关系和大学心理健康的实践措施,以期对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宿舍宿舍文化文明意识。
1引言。
大学生群体对现实世界以及现代社会中各种关系的认知尚处于塑成期,心理健康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维系过程中,大学宿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大学生各种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场所,其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将直接牵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故对如何维系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了几类,而根据其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实现了和谐,即满足了第四层次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由此可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大学生对宿舍产生一种归属感,并赋予宿舍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大学生宿舍冲突事件接连发生,其社会影响不禁让我们为之咋舌,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根据相关学者今年对国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大学生认为与室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能够共同分享喜悦与悲伤;有三成大学生曾经嫉妒过室友,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对嫉妒心理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其中四成学生会将嫉妒隐藏起来,不会体现在外在行为上,另有五成学生则会由于嫉妒而公然顶撞室友或者产生冲突。由此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时下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同时,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也使得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并不如想象中的和谐,且其中的事件亦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部分更严重的现象。
3.1个体间的差异。
大学宿舍成员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作息时间,比如,有些学生不注意生活细节而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困扰,如若不能互相理解包容,时间久了就会彼此之间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引致各类冲突的出现。
3.2心理上的差异。
大学生多处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认知阶段,无法妥善处理自身个性中所带有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自卑与自傲、谦虚与嫉妒、猜忌与闭锁等心理特点,从而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加上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个性中的独立自我思想根深蒂固,团体生活使其产生各种不适应的症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3.3知识技能差异。
部分学生从未独自生活,生活太过依赖他人,在处理各种人际问题时往往只凭直觉、情绪和经验,不具备为人处世方面的基本技巧,从而时常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执,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4促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策略。
4.1以宿舍人际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开展以人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将自身遇到的人际方面的问题讲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并及时解决。同时,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使其成为每位“新”同学必须认真修读的一门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心理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认知和处理能力展开培养和训练,使之形成坚强、理解和包容的心理品质,此外,可以借助专业心理专家的协作,加强学生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使其在发现自身问题后能主动去寻找方法及时“对症下药”。
4.2积极宣传寝室文化,树立宿舍文明意识。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意识到宿舍文化的重要性,但能够将建议和措施落到实处的却少之甚少,由此,寝室文化在校园中、在塑造健康心理时、在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时并没有产生实质上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必须摒弃口号化的作风,坚决执行制度化、规范化、道德化,要切实将这种良好的文化气氛保持下去,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努力生活、努力学习的后备力量。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更为丰富的寝室文化评比活动,设置月度和年度最佳寝室等称号,给予应有的奖励激励,使得宿舍成员从此自觉自愿地为寝室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以此形成一种意识:“宿舍是我家,我爱我家”,从而对宿舍逐渐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藉此进一步提高宿舍人员间的和谐度。
5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化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也要具有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希望本文上述研究能够对提升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以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促使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能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郭梅华,陈虹,黄伟东.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xx(04).
[2]孙东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xx(01).
[3]姚福清,兰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xx(01).
[4]刘春雷,李铁镔.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01).
[5]衣庆泳.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对话[j].大连大学学报,20xx(05).
[6]蒋和丰,李化树.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4).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四
本文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60名青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自评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乐观量表和归因方式问卷。
正性事件的内外维度、持续维度和归因灵活性与心理健康指标中的正性情绪和乐观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心理健康指标中的焦虑、抑郁和负性情绪呈负相关的关系。另外,从研究中发现,在归因方式上是具有性别差异的。青年群体中,男性比女性在对负性之间的归因方面更倾向于归因于自身。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男性比女性表现得更有责任感,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而且在归因灵活性方面,男性也优于女性。
3.1加强归因意识教育,促进科学的归因观的形成。
人们使用的归因方式多是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归因方式,是在下意识的状态下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或者事件的判断和推理。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使用,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良循环,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对于青年群体,加强归因意识教育,促进科学的归因观的形成尤为重要。在归因方式的教育中,引导青年人在意识层面上加强正面认知,遇到事件或者问题,从内部归因着手,首先进行主观归因,逐渐形成内外统一、主客观一致的科学归因观。这样对于青年人掌握积极的归因方式,使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3.2加强归因指导,矫正不良归因。
青年人的认知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受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加上青年群体所面对的学习、就业方面的较大的压力,使得青年人在情感和品质方面容易被误导,出现问题。无论是哪方面出现问题,都要对其所具有的归因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分解,寻找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归因进行指导矫正。以大学生的归因指导为例,大学校园是青年人的聚集地,学业问题是困扰很多青年学生的主要问题。但是因为归因方式的偏差,很多青年学生将学业失败的问题归因为运气差,以为结果的好坏跟运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对于这类青年人,要从自我能力的认识入手进行归因指导,在对成功的归因要引导他们是因为由于能力较强,在对失败的归因要引导他们肯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归因为努力的程度还有所欠缺。通过这样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努力的决心。人际关系对于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人际关系方面的缺失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困扰。对此,应该引导他们首先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和特质,增强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学习,引导他们将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功正确地归因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经营和付出。
3.3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促进青年人正确归因。
青年人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经验积累不足,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出现偏差也是正常的。不良归因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归因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青年人心理机能还不够成熟,对青年人归因方式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全社会各个元素都应该形成一股正方向的合力,关注青年人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健康。善于发现青年人的闪光点,对其进行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尤其不能片面地对优势群体进行关注,使青年人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中。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五
论文关键词:
高等学校校生关系法律关系。
论文摘要:
笔者以构建和谐校生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了依法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法律依据、战略选择及调整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主动维护大学生权益的具体途径,力图为高校依法教育管理学生、构建和谐校生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和谐校园应是校园内各群体利益协调、各种关系和谐共处的校园。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存在并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因此,和谐校生关系是和谐高校各种关系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现状。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系下,高校是政府的隶属机构,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是代表政府进行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的管理关系,学生学习的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就业由学校代表政府进行分配等。随着高校自主权的逐步落实,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也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校生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管理关系和民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表现为: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权和日常管理权。其中,学籍管理权包括高校对学生的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颁发毕业、结业及学位证书等权利。日常管理权主要指高校通过教育管理人员、教师等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如对课堂纪律、宿舍卫生、学生文明举止等进行管理的权利。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关系表现为:高校与学生在食宿等后勤服务、使用学校提供的教学生活设施、一般买卖交易等活动中所产生的关系,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此外,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侵犯学生的人身、财产权益时,学校与学生之间也构成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
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管理关系与民事关系两个方面,由于高校特定的教育目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以管理关系为主。
在管理关系中,由学籍管理引发的学生状告学校的纠纷此起彼伏。当前,司法实践中已多次将高校作为国家授权行政主体,而将其行使的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扩展了司法救济进入学校的可能。但是所占比例甚少,绝大多数学生状告高校的行政诉讼案件得不到受理。“现行国家法律对高等教育纠纷案件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缺乏明确规定,加上理论界的不同认识,使得高校教育纠纷案件救济无门,现实当中高校成了缺乏监督的特殊主体。”虽然如此,学生前赴后继式的状告学校的现象仍引起了包括法律界在内的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民事关系中,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和学生及其家长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以民事纠纷为主要内容的诉讼也日益增多。其中,由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纠纷尤其值得关注。长期以来,凡是出现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无一例外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中,高校往往事倍功半,高校的合法权益也常被侵害。
二、高校依法处理校生关系的法律依据、困惑及调整措施。
(一)依法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
1.关于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问题。
一方面,从学籍管理规定的'出处看,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章“学籍管理”中,明确了学籍管理的事项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等。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部门规章,而教育部规章是我国的法源之一,所以学籍管理是属于以行政法为依据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从高校对学生所行使的学籍管理的内容及与之相关的学生的户籍、人事档案、公费医疗等管理权来看,都属于行政事务范围。因此,由学籍管理引发的纠纷可以通过行政诉讼途径解决。
但实际上,《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1-64条规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应当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上述规定表明,关于学籍管理的纠纷,学生无权提起诉讼,只能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即学籍管理的纠纷被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而司法救济才是最终救济。目前,司法介入基本限于学籍的剥夺、学位的授予等有关学生受教育权方面。这种突破很有限,迫切需要立法保障。因此,笔者主张由学籍管理引发的纠纷应优先考虑通过学生提起申诉,对申诉处理不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提起行政诉讼来解决。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法制化的不断深入,不久的将来,有关高校招生、学历发放和取消学籍等方面的教育纠纷将被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最高法酝酿将大学纳入行政诉讼高校反对声重重》一文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知名行政法学专家、浙江大学副校长胡建淼教授警告,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应当告别高校管理不受司法监督之‘自由王国’,另一方面又要拒绝高校诉讼的‘全面开放’。高校行政诉讼只能适用高校之‘纯行政性’行为,不能适用‘纯学术性’行为。这是符合国际规则的。”那么,长期以来中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必将不再只是教育机构的内部矛盾,而成为接受司法监督和审查的社会行为。
2.关于高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问题。
日常管理是指除了学籍管理之外的不涉及学生重大权益的管理,如制定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实验室规定、校园学生言行规范等。高校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各类集体活动中的行为按照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处理违章学生,学生对此有服从的义务。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受法律调整,是属于学校自主权的范围。事实上,这种内部管理关系也不能用法律来调整。一方面,教育有其专业性、复杂性,是司法无法完全介入的;否则,司法成本会非常高。另一方面,这是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需要,学校管理学生的行为属内部事务,全部纳入司法审查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因此,学生对学校在日常管理中给予的处分不服只能提起申诉,而不能就此要求司法救济。当然,学校规章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由此侵犯学生人身、财产权益的,学生可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高校内部规章制度是学校内部管理规范,是一种自治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延伸。它的制定必须要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按照合法、可操作、稳定、符合教育规律等原则,及时清理、审查和完善学校原有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之统一、规范、系统化。它保证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朝令夕改。
(二)依法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关系,既可能是财产关系又可能是人身关系,主要表现在校园正常运转中,学校应提供安全的条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著作权、隐私权,以及保障学生个人财产权等过程中所发生的民事关系。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纠纷的处理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校与学生在食宿等后勤服务、使用学校提供的教学生活设施、一般买卖交易等活动中双方所产生的关系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由此所产生的民事纠纷可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协商,二是非诉讼调解,三是民事诉讼。一旦学校或学生认为权益受侵害时就可以实施。
另一方面,《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据此规定,学生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可提出申诉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学校与学生的民事纠纷中,由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纠纷尤其值得关注。
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办法》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责任作了规定,基本上明确了学校的责任范围。如依据《办法》规定,学校在事故中有过错才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以往那种凡是出现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无一例外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和做法正逐步得到改善。学生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后,学校在处理过程中要做到五个“确保”才更有利于事故的解决,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1)确保及时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救治,把伤害后果降到最低限度;要及时处理事故善后。(2)确保依法处理。这是维护当事人各方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对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定及承担、赔偿标准、处理方式等,我国的相关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更为事故处理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3)确保客观公正。在依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时不能盲目履行法律规定之外的职责。应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和学生自身的行为以及第三人的行为。(4)确保合理适当。主要是指在赔偿问题上,要根据责任认定依法赔偿,不能脱离损害后果的实际而给出不切实际的过分赔偿。(5)确保人性化处理。主要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学校无赔偿责任时,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受害方应力所能及地给予适当的人道主义援助,在最大限度上抚慰受害方,以减少事故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
三、高校应主动依法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生关系。
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维权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大学生是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其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是检验校生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一)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校应及时依法完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与学生有关的一切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与学生责、权、利相关制度的制订和修改,要严格通过民主程序,经过学生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不能仅根据学校的意志单方面制订并实施。各项制度在实施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这样,广大学生才能充分了解、理解并支持学校相关制度的落实,并逐步养成自觉的行为和习惯。
(二)改革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习气,提倡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
很多高校存在着浓郁的行政管理习气,以管住学生、不出问题、不违反校规校纪为管理的重要目的。这从总体上讲仍是以限制大学生的某些权利为基础。高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高校的管理目标落实在维持教学科研和服务正常秩序上来,落实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素质的需要上来,使管理为学术服务、为教育服务。
(三)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大学生维权组织的职能。
目前,一些高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虽然开展了一些维权活动,但层次较低,局限于代表学生向学校反映一些有关学习、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极其有限地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学校共青团、学生会是大学生的维权组织,应很好地发挥其维权职能。高校应实行学生代表大会和学务公开制度,让学生对高校有关学生的重要决策和管理行为有知情权、决策参与权、评议权等,增加学生工作的透明度。
(四)制定《学生申诉处理办法》,建立“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依法制定《学生申诉处理办法》,设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健全学生权利保障机制,监督学生管理中的依法治校的落实情况,建立起一套学生在校内的行之有效的申诉制度,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没立“校内法制咨询服务”机构,为大学生维权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等。
(五)妥善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当前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伦理道德关系、知识传授关系、管理关系、契约关系。教育目的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来进行的,因此,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知识传授关系和管理关系。但是,高等教育领域中教育消费观念的盛行、师生关系的契约化倾向对知识传授和管理增大了难度。
知识传授关系中关于师生人际关系由道德来调整,其他涉及教学质量问题可归于契约关系由民法(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调整;管理关系可直接按上文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来对待,并做出相应处理。因此,高校在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减少学校或工作人员对学生侵权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工作人员自觉依法办事,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状况下,高校应依法处理校生关系,主动维护学生权益,不断化解与学生有关的各种矛盾,逐步形成和谐校生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六
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7、浅析校园心理剧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1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效果。
12、试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创设情景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6、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7、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8、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9、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
20、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心理健康教育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
22、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2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5、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初探。
2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30、探讨同伴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3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学全程的价值分析。
32、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34、“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6、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短视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8、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9、中英两国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异同分析。
40、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41、批评教育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应用价值。
4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
44、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47、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48、基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4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50、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
5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机制的研究。
52、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5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54、刍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联系。
55、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
56、心理护理同步健康教育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57、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58、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如何“玩”得好。
59、绘画疗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60、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七
1对象与办法。
11研讨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取样办法对某市市级医院的医务人员471名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回的问卷材料中,有效问卷请求者406名,占调查总数的862%,其中有医生239人和护士167人。
12研讨办法。
(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2]。该量表包括肉体质(p)、外向性(e)、神经质(n)和社会掩饰性(l)4个重量表,分别测定受测者的`肉体质倾向、性格内外向、心情稳定性和掩饰荫蔽性。
(2)病症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一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普遍的肉体病病症学内容,采用躯体化、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肉体病性和其他共计10个因子以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各个项目评分均采用5级评分制,即没有、很轻、中度、侧重和严重,评分越高即病症越严重。
2结果。
21不同职位医务人员epq评分比拟。
医务人员中医生在epq中的神经质维度(n)评分低于护士,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3讨论。
31不同职位医务人员人格特质剖析。
在epq中,n(神经质)维度上的评分显现医生低于护士(p001),提示护士比医生具有更高的神经质倾向,存在着心情不稳定,容易担忧、慌张等状况。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性、心理接受才能有关[4]。由于在护士中,女性占大多数,且需求在慌张的医患关系环境下接触患者,接受着更多来自病患与其家眷不良心情的宣泄,从而加重了其心理压力。
32不同职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情况剖析。
医生在偏执因子上的评分高于护士(p005)。这可能与在调查的医务人员中,医生与护士所占比例为589%和411%有关;就二者的工作性质而言,医生在工作中需要依托本人的医学专业素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价和治疗;护士则是需要参照医生的诊治计划对患者的治疗进行护理。因而,医生在工作当中需要做出更多的选择和判别。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八
教学理念: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而现在的中学生就其心灵的“情”来看,普遍患有“感情冷漠症”。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有时会熟视无睹、置若惘然。面对这种现状,有必要设计一节以《感恩》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课,让感恩走进每一位同学的心灵。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从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师,感恩帮助过你的人,感恩社会,最后感恩升华,感激所有的人。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谈父母、老师的付出,到分析我们为他们做的,体会他们的恩情,随之引出如何感恩,落到行动上。从感恩家人到感恩老师、帮助过自己的人,最后上升到感激所有的人,包括伤害我们的人。
教学活动多样,有听歌曲、听故事、讲故事、大家说、做游戏、演小品、大家歌、读资料、天平称量等多种形式,学生从听、讲、说、做、演、称等多方面体会恩情,学会感恩。从意识到行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对关怀和帮助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情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准则。
2、使学生知道,现在每个人享受的快乐生活是通过别人的付出得到的,培养学生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3、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感恩,为关心过自己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重点:培养学生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难点: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
(一)、感恩父母。
1、听音乐《感恩的心》。
2、亲情游戏。
你们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成长到一名初中生,谁给你们的爱最多,帮助最大,请写出五个人的名字。
3、感受父母的爱。
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活动主题。
请同学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
说一说,父母给你那些爱。
学生读材料,谈感受。
学生针对现在的我进行畅谈。
(二)、感恩老师。
1、师恩回放。
生活中除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再就是我们的恩师了。老师的爱如春风,似细雨,滋润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让我们从点点滴滴中说出老师的爱。
学生讲老师关爱我们的三个故事。老师结合故事进行点评:(1)老师如妈妈时刻关心我们。(2)老师象一把保护伞,遮护着我们不受伤害(3)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2、用行动报答老师。
学生谈在学校中如何做?(多个学生回答)。
(三)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
除了父母和老师,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值得我们感激。请听《感恩之旅》。
黄舸7岁的时候,被查出患了一种令医学界至今束手无策的疾病,生命周期可能只有20xx年。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了尽头,但是为了能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xx年,15岁的他和父亲用一辆三轮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从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走过82个城市,行程1.3万公里,向30多名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亲自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将自己的眼角摸捐给需要它的人。
问:黄舸的“感恩之旅”是感激哪些人呢?(齐答)。
生活中许多人向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当我们接受别人无私的关爱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大声的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四)感恩社会。
请看资料:慈善家——霍英东。
霍英东,汉族,广东人。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霍英东先生是一位爱国的香港慈善家。从小吃过不少苦的他聚财有道,散财也有道。
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问:材料中的霍先生的行为是回报什么呢?(齐答)。
记得去年我们班的同学主动参加了小戏艺术节的义务劳动,今年我们班的同学利用星期天又到车站义务打扫卫生。我们班的同学人人有一颗服务社会的心。
想想我们为社会做些什么?
几个学生回答。
几年之后,如果我们班有的同学也象霍先生一样成为大款,你将怎样回报社会呢?
几个学生畅所欲言。
(五)感恩所有的人(感恩升华)。
过渡:我们的生活被爱包围着,我们不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甚至我们还感激那些伤害过我们人。
请看大屏幕,感激所有的人。学生齐读:
感激所有的人。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醒觉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我们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齐唱《感恩的心》的主题句: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面对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九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历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体验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吕峰、朱孔香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焦虑状态检出率为38.52%;社交焦虑受到性别、年级、文理科、生源地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彭纯子、燕良轼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理科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明显高于大四学生。彭纯子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城镇大学生更为突出,城乡大学生在社交焦虑方面没有区别。
归因方式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海德认为,人们对过去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情境的原因和个性倾向的原因。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已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者总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在社会交往中他们往往关注寻找社交情境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威胁性的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消极地归因。如他们趋向于将别人皱眉头、打哈欠等中性的信号进行消极的认知,即认为这是他人对自己的讲话方式或谈论主题感到厌倦、烦躁的表现,并进一步进行自我归因,认为自己缺乏吸引力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虽然探索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一些研究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并且已有对社交焦虑产生机制的研究多关注性格、社交技能、自尊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关于个体认知因素尤其是归因倾向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的研究比较少,归因的方式不同将直接导致积极、消极认知方式的出现,而个体的消极认知与社交焦虑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拟考察大学生归因倾向对社交焦虑产生的影响。
二、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山东师范大学459名学生,其中男生212人,女生247人,平均年龄22.5岁(sd=1.372);其中文科214人、理科245人;301人来自农村,157人来自城镇。
(二)材料与工具。
使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测试被试的社交焦虑水平,共15项,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本研究中ias克隆巴赫=0.811(分半信度系数),信度良好。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共24项,六点计分(-3=很不同意,3=很同意),含内控性(i)、有势力的他人(p)、机遇(c)3个分量表。本研究ipc克隆巴赫=0.745,信度较高。
(三)程序。
对462名大学生进行小团体统一施测。共发放问卷462份,有效问卷459份,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三、结果。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分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一般特点,进行性别、学生来源、文理科等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f=4.09,p0.05,=0.05;女大学生(m=45.67,sd=8.61)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男生(m=44.27,sd=9.19)。的主效应显著f=4.33,p0.05,=0.05;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m=45.63,sd=8.92)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m=43.88,sd=8.78)。性别、来源与文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为分析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进行简单相关分析。
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在控制了性别、来源、文理科的影响之后,探查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对社交焦虑的预测系数r2为0.138,即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可以解释社交焦虑13.8%的变异。在进一步控制了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后(调整后的预测系数为0.134)仍然可以解释社交焦虑13.4%的变异。
四、讨论。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体验到更多、更严重的社交焦虑情绪,这一特点不因年级和文理科的影响而改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男生的社交技巧更多些,交际范围更广,男生的社会角色使他们在人际交际过程中更主动;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女生的交际圈子更小,人际互动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深,对外的排他性更强;相比较而言,男生的交际圈子更广,人际互动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浅,群体对外的排他性更低,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生社交焦虑水平相对更高的现象。此外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可能由于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生活环境有所变化,原来生活环境中交际圈相对稳定、狭小,封闭,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交际圈的扩大要求更多的社交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挑战。
相关分析显示,内控性与机遇(有势力他人)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如果个体认为生活主要由自己控制则机遇(有势力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较小;机遇与有势力他人高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认为有势力他人往往与机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有势力他人帮助个体时,则机遇较多。
回归分析显示,内控性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即大学生内控性得分越高,其社交焦虑越低;那些认为生活更多地受自己控制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更少的社交焦虑;而与之相反,那些认为生活自己无法控制,有势力他人或者像机遇、运气这类不确定因素更能够影响事情成败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更高水平的社交焦虑。这与已有研究也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十
以1031名湖南某高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实施测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身体)健康状况等家庭背景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1)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2)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父母健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刘淳松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湖南,岳阳,414006刊名:云梦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ofyunmeng年,卷(期):25(2)分类号:b841.7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家庭背景关系ghq-20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十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赋予我们健康。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期望。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从健康标准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躯体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佳处方,不仅对于躯体,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从对情绪、心态和性格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来了解运动这个美妙的处方吧。
运动可以调控情绪,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不良情绪则危害身心健康。有关情绪对身心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早有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保持良好的情绪非常重要。运动是治疗情绪低落的一剂良方,可以给我们带来愉快和喜悦。
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证据显示,运动的确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古典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能量或动机。规律运动或增加身体活动量不但可以提升体适能,也有助于整个人体的健康,还能增进人际互动与心理、情绪的改善。运动除了可以减轻沮丧,也可以改善心情,舒缓压力,产生愉快的感觉。个体在从事运动时,可以将平日所累积的压力、疲劳、不满等负面情绪加以宣泄、转移与转化成为自信的、使人愉悦的、有信心的正面力量,在肯定、愉快与自信的感觉中提升个人心理和生理的幸福感并得到新的力量。
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分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这和人们在愤怒的时候想要摔东西的迁怒和宣泄一样。而运动确实是一种有效减低压力的方法,许多运动参与者在运动完后都有一种身心舒畅的感觉,当遇上工作繁忙、加班赶工或情绪低落时,可尝试安排一点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在这段时间将精神和注意力转移到喜欢的运动上,藉以抒发自身所承受的压力,避免压力折磨生理或心理,当心情或情绪好转后,人的活力就像充满电力的电池一样,又可以迎接新的开始。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和自信。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的肽类。这种具有魔力的肽类有振奋人心的作用。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应激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使个体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个印象都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巴甫洛夫)。另外,体育锻炼对神经衰弱症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对减轻由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动可以改善我们的心态,消除压力。笑对生活。现代人面对的压力往往是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生存压力扑面而来。这些压力使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若长此以往,将造成失眠、精神不能集中,更严重的会诱发各种心因性疾病。而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途径。
坚持运动可以让我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保持健康的心态。身体的自我概念包括一个人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的评价,对自己身体抵抗力健康状况的评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身体自我概念,提高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参加运动时,新陈代谢加快,适量出汗,运动结束之后往往会感到浑身轻松、心情舒畅,人在锻炼之后食欲会有所提高,睡眠质量也会得到改善,所有这些对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增进心理健康都是大有益处的。
运动可以作为一种预防压抑症状的手段,特别是心境很差、精神不振的人常常从运动中获益,这是因为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各种感觉信息输入机体而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继而精神振奋。在工作和生活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通过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敏感性,摆脱烦恼,振奋精神。经常从事运动会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特定的应激对生理的影响。多项研宄证明,四个星期的规律锻炼可以大幅度降低忧郁症的症状。
运动可以对人的性格起到重塑的作用,包括加强原有良性的性格特点,逐渐改善不利的性格特点。运动带给人性格上的塑造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可以培养运动者的坚强意志。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运动中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运动者会逐渐形成坚强的性格。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什么样的健身方式最适合?除了考虑年龄、职业、生活环境等因素外,将个人的性格因素考虑进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项目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或表现出明显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当运动,可以纠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状态。
对于心理素质差的人,建议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好处。对于天性胆小,容易害羞脸红,性格腼腆的人,建议多参加游泳、滑冰、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会从容自然了。对于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缺少竞争力的人,建议选择接力跑、拔河等团队运动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逐渐改变性格。对于多疑,对他人缺乏信任,处理事情不果断的人,建议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击剑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长期从事这些活动将有助于人走出多疑的思维模式。对于虚荣心强,遇事好逞强的人,建议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动作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如跳水、马拉松等,也可以找实力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断提醒自己不能骄傲。对于处世不够冷静沉着,易冲动急躁的人,建议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练习健身气功、长距离散步、游泳等项目,这类活动多属静态、单独的运动,可以逐渐形成沉稳的性格。
运动可以让我们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态,塑造完善的性格,是修身养性的一道良方。规律适宜的运动除了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外,也能改善生活质量,如睡眠、情绪和压力,使我们思绪更清晰,更有创造力,享受更美好人生。在这温暖明媚的春日,呼朋引伴,去运动吧。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十二
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健全的公民,高等教育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新时期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妨做出“明明德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亲民就是师生将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解释。为了实现以上培养学生的目标,高校必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而且,一个人无论在事业还是家庭上的成功都离不开强大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发展并不成熟,而且出于从高中阶段被全面管教到大学及以后生活完成任务多靠自制力的阶段的转变,大学生想要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完成他人教育到自我管理的转变,就需要高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
现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主要是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造成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针对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待提升等几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是指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中都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和形式,主要作用是用来应付上级的监督和检查,而且疏于对学生的考察和监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态度,不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在高等教育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种极端的认识误区即要么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认为其“无所不能”,要么完全否认其作用。正是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流于形式,从而缺乏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这一现在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上课堂教学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甚至被默认为唯一方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布局和与其它学科进行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针对性不足主要指单纯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人格异常学生、心理危机重点干预生等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待提升指的是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教师,课程教授多由德育教师、公共课程教师、法政学院教师临时顶替来上课或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等相关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引发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带来的心理问题、就业择业带来的心理问题、其它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等几个方面。与步入社会后的成年人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较为简单,但面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咨询师还是要针对不同诱发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经济方面带来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确实因为家庭状况存在个人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也有出于“攀比”心理造成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方面带来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之后学生不在向以往一样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唯一,接触的人与事情更加复杂,而且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价值观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进行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出积极的应对与及时的.适应。就业择业的问题来自于国家取消“就业包分配”制度与高校扩招,对很多学校、专业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毕业即失业“,这些现状会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不仅无助于他们就业,反而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恋爱、大学生上网、大学生不注意体育锻炼等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太多不足,不能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除了完善课堂教育,更要注意建立完整的体系,针对不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针对经济带来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健康的校园风气、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来改善。建立健康的校园风气远离攀比这一不良心理,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帮助家庭条件过于困难的学生改善生活,同时建立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好风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讲座、组织社团活动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来应对人际交往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校企联合寻求社会帮助来环节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
四、结束语。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采取不同、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最根本的还是加强教育,传递给大学生面对问题要自立自强的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后的生活中自主解决各种问题。
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论文800字篇十三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规范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我校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教学目标。
总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做人,会求知,会创新,能从容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的人才。
具体目标:
心,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勤于思考,不甘落后,走上成功之路。
2、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间怎样进行交往好,如何同老师、同学保持密切的感情联系,有集体荣誉感,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使学生知道遇到困难和挫折应怎么办,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个人灵活应对的品格,初步学会休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保持个人心理的内部和谐。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5、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活。
三、教学内容:
1、立下坚强志―――坚强意志与耐受挫折的教育。
(1)培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形成处事果断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4)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
2、浇灌友谊花―――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教育。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2)学会正常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良好关系。
(3)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育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同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交往心态。
3、迎接新挑战―――人格养成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与动机。
(2)注重学生的自我人格养成教育。
(3)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四、教学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胜利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训练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里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时间安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人际关系的作文1000左右(通用11篇)
- 最新叙事的作文200字(大全15篇)
- 2023年心理论文人际关系分析(大全19篇)
- 2023年公司动员激励简短讲话稿(精选11篇)
- 最新职场励志小故事1000字(精选11篇)
- 最新最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题目(通用12篇)
- 大学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150字(实用12篇)
- 2023年小学圣诞节演讲稿(模板15篇)
- 学生家长会班主任演讲稿三分钟(优质9篇)
- 2023年情系中秋节手抄报(通用1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