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店购物教案(精选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8:49:11 |
  • ZTFB |
  • 8页

教案是教师制定的一份详细指导教学的计划,它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评估方式等,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编写一份合理的教案对于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需要准备一份教案了吧。教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是一份来自教学大家的教案范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教学设计的技巧和方法。

文具店购物教案篇一

1、懂得什么是“三无产品”等一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2、学会了解商品、合理选购商品的方法。

1、找几家超市的广告

2、找几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包装或几种学生日常用的商品。

1、导入:模拟生活购物,重温平时是怎样购物的。

2、评议、讨论。之前,教师要说明评议、讨论的主要内容:“买的人是不是注意看商品的说明了?对商品提出了什么问题?售货员是怎么回答的?你听了以后是不是了解商品了?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生活中你是怎样购物的?你父母呢?”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和分类,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4、分组观察、讨论。(1)看各种广告和商品说明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特点。(2)自己和家人在买东西时有哪些不好的习惯。(3)购物有哪些小窍门。(4)购物时要注意的问题。

5、展示、。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构,并把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来,作为全班同学的公司。

布置作业:讲学习到的有关购物常识向家长汇报,和家长一起制定家庭购物计划。

文具店购物教案篇二

1、了解文具店的常见物品和用途。

2、学会询问和描述文具店物品。

3、掌握购买文具的基本表达方式。

1、学会询问和描述文具店物品。

2、掌握购买文具的基本表达方式。

1、自我介绍。

2、介绍文具店的常见物品和用途。

3、学生模拟购买文具的情景,老师进行指导。

4、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购买文具对话。

5、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1、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方法。

1、图片、视频。

3、角色扮演道具。

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购买文具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够深入。

本节课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效果良好,但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需要加强。

本节课教学用具:文具店物品模型和角色扮演道具很有帮助。

下节课改进措施:加强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文具店购物教案篇三

1.课件出示超市购物情境,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

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让学生说说上蒙?有些什么内容?

(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交款、应交、实收、找零。)。

3.师:查看更多纹章,请访问小学课堂网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目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1.模拟购物。

(课件出示超市一角——纹具组,货架上有各种纹具,还有价签。)。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坡见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纹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

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购物单略。)。

2.反馈练习。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2.课件出示淘气当家收拾房间的情境,请学生帮忙解决问题。

(2)出示数学书第19页7题。提问:淘气能摘下这顶帽子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作业:

17页第3、4题。

文具店购物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文具店”这一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验“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验“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cai课件演示小兔、狐狸、小牛去买文具的故事,同时出示价钱:1支铅笔2元钱。

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让学生说完整。

2、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意思提出不同的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二、问题探究。

1、学生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

教师根据同学们解决的情况板书:

(1)小牛买了3只笔需要多少钱?

2×3=6(元)。

(2)狐狸买了4只笔需要多少钱?

2×4=8(元)。

2、有谁能把小兔、小牛、狐狸用的钱换成倍数说一说。

有同学回答:小牛用的钱是小兔的3倍。

狐狸用的钱是小兔的4倍。

3、如果把刚才说的有关于倍数的句子换成条件,又应该怎样提出这个问题呢?比如:小明用的钱是小兔的2倍,小明用了多少钱?说法变了,但实质没变。

同学们根据要求提出了两道有关于倍数的应用题。

(1)小牛用的钱是小兔的3倍,小牛用了多少钱?

(2)狐狸用的钱是小兔的4倍,狐狸用了多少钱?

4、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找同学举例说说“几倍”是什么意思。

有同学回答,4的3倍就是3个4。

小兔的3倍就是3个小兔用的钱那么多,小兔用了2元钱,也就是2×3=6(元)。

小兔的4倍就是4个小兔用的钱那么多,也就是2×4=8(元)。

5、解答完以后要注意什么?写答语。

三、体验感悟。

摆珠子。

游戏规则:按要求摆两行不同颜色的珠子,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1)上面摆3个白珠子,下面摆蓝色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个数的2倍。摆完了以后与老师比比看看摆对了没有。

(2)上面摆2个蓝珠子,下面摆白珠子的个数是蓝珠子的4倍。摆完了以后同座之间互相检查看看摆对了没有。

(3)上面摆10个蓝色珠子,下面摆白色珠子,使得蓝色珠子的个数是白色珠子的5倍。这一小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再摆。

四、实践应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3册第四单元文具店教案1、3片叶子配1朵花,15片叶子配朵花。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3册第四单元文具店教案2、的个数是的2倍, 有个。

做完后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交流想法。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习得怎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5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同学们刚刚学完乘法的基础上就学习“倍”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同学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又开始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想一方面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注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把握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目标,注重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另一方面要创设“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加强对开放性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实践与探讨。

文具店购物教案篇五

1、了解各种袋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愿意使用各种各种废旧材料创造性的装饰袋子。

各种贴有数字的袋子(食品袋、马夹袋)数字卡片。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购物袋。

一、谈话交流。

出示大家带来的各种袋子,请幼儿说说他们的名称和各自的用途。

二、小制作:购物袋。

2、幼儿讨论并制定简单的制作计划,寻找废旧材料。

3、幼儿制作。(可以单独做,也何以两人合作)。

4、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三、游戏购物。

1、把幼儿装饰好的袋子展示出来,请大家讲讲最喜欢哪个袋子?为什么?

2、根据袋上的数字,到商店买相应的数量物品。

文具店购物教案篇六

1.通过观察与交流,懂得爱护人民币,感受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游戏,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3.认识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及简单的付钱方式。

小钱包(内装有1元、5元、10元的硬币和纸币)、表格、幻灯片、文具实物等。

认识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

了解不同的付钱方式,掌握简便的付钱方法。

一、引导幼儿观察人民币,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外形特征及名称。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发现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钱可以买什么?

小结:钱可以买衣服、用的家电,吃的菜等,我国的钱叫“人民币”,上面都有国徽、有“中国人民银行”的汉字以及表示钱数的数字、汉字等。他们也有许多的不同点,如有硬币和纸币之分;上面的图案、文字、数字也不同。(图案渗透:1元背面有三潭印月,5元背面有泰山观日峰;10元背面有三峡。)。

二、创设坐公交车的情境,了解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带领幼儿坐公交车,并在公交站牌兑换人民币。

小结:5元等于5个1元,10元等于10个1元或是2个5元,1个5元和5个一元合起来也是10元。

三、创设“文具店购物”情境,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购物付钱的几种方法,巩固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1.出示海报,设计购物计划表。

2.购买自己喜欢的文具。

3.提问:谁买的5元的文具?你是怎样付钱的,谁的.付钱方式和别人不一样?

小结:5元有两种付款方式,用1个5元或5个1元来付钱。

提问:谁买的是10元的文具?你是怎样付钱的,谁的付钱方式和别人不一样?

小结:10元有四种付款方式,可以用1个10元、可以用2个5元,可以用10个1元、还可以用1个5元和5个1元来付钱。

四、再次利用“文具店购物”情境,引导幼儿发现多种付钱方法,初步探究最简便的付钱方式。

1.第二次限时抢购活动马上开始了,请看第二期海报(出示ppt)。

海报上有几元的文具,如果买6元的文具你怎么付钱,请你拿出你的钱试一试。

小结:买6元的商品有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一元的来付钱,或是用1个5元和1个1元合起来付钱,第二种付钱方法比较简便。(出示ppt)。

2.请在海报上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商品用最简便的方式记录下来。(讲解记录纸使用)。

小朋友让我们拿着自己的计划表去购买自己喜欢的文具吧!

在生活中,鼓励幼儿进一步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多种付钱方式。

文具店购物教案篇七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核对“购物小票”,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二是通过涂一涂的过程,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三是直接用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计算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购物小票”的情境,也可以采用当地学生熟悉的题材。其次是利用直观手段(如涂一涂,算一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应重点指导学生讨论小数加减法中,“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本班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课改教材的学习,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与人合作,探究与交流,并能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去过超市购物吗?

生:去过。

师: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款后,收款员阿姨会给你什么?

生:一张小票。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购物小票上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核对购物小票。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小票(用书上的购物小票),

你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从小票上知道了酸牛奶1.25元,饼干2.41元。

生2:我还知道了应付金额是3.66元。

生3:我知道了收款的时间和超市的电话号码。

师:同学们对小票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购物小票上应收的钱数对不对呢?以小组为单位,核对一下购物小票上找回的钱数对不对,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全班反馈。

生:第一幅图表示1.25+2.41=?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第二幅图表示3.66-1.25=?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先涂一涂,再和同伴说一说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

生1:第一幅图5个百分之一加1个百分之一是6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6个格;2个十分之一加4个十分之一是6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一的方格中涂6个格;1+2=3,在3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3.66。

生2:第二幅图6个百分之一减去5个百分之一还剩1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1个格;6个十分之一减去2个十分之一还剩4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几的方格中涂4个格;3-1=2,在2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2.41。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对照方格图同学们能不能用竖式进行计算呢?试一试。

(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各个相同数位都对齐了。

生2: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一样了。

生3:我们核对结果,购物小票上的应收3.66元对了。

3、试一试。

师:同学们来计算下面的两道题:

7.9+1.715.2-12.5。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同学汇报,交流。

生1:7.9+1.7=9.615.2-12.6=2.6。

7.915.2。

+1.7-12.6。

9.62.6。

师:计算这两道题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计算小数加减法除了要小数点对齐外,还要注意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前一位进1;相减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三)实践与应用。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交流,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实际应用。!

摘帽子。

生1:摸不到,因为教师的身高1.64米加凳子的高度0.64米,是2.28米,小于2.41米,所以老师摸不到。

生2:1.64+0.64=2.282.41-2.28=0.13。

如果结果是0,老师就能摸到,但是结果是0.13,那老师就摸不到2.41米高处的物体了。

生3:老师,我认为摸得到。

生4:摸不到。

(学生分两派激烈的进行争论,多数同学认为摸不到,少数同学认为摸得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咱们听一听‘摸得到’的同学的意见。

生1:因为,老师的身高是1.64米,加上凳子的高度0.64米,是2.28米,如果去摸物体,是要伸手去摸得,再加上胳膊的长度,肯定大于0.12米,所以老师能摸到2.41米高处的物体。(学生哑然)。

师:同学们,我的身高正好是1.64米,能否摸到2.41米处的物体,我给你们实际演示一下。

生2:老师,不行,你必须脱掉鞋子。

(教师脱掉鞋子演示,用米尺进行现场测量。)。

生3:摸得到。

师:同学们,你们表现太棒了,你们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聪明!(伸出大拇指表扬),给自己一些掌声吧!

(四)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生1:我学习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和整数加减计算一样,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如刘青,刘青同学的发言很完整,我要向她学习。

生2:我认识了购物小票,知道了购物小票上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后我会注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尝试着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在这节课中,我的发言不积极,害怕我的发言不正确。但是今后我会努力的。

文具店购物教案篇八

1、能细致分辨相似图案之间的差异。

2、正确判断并找出一模一样的物品。

老爷爷、老奶奶、小姑娘手偶、不同花纹的(帽子、裙子、水杯)、幼儿购物单。

活动重点:

找出一模一样的物品。

出示老爷爷手偶导入活动。

1、为爷爷买帽子。

请幼儿找出到爷爷的购物单卡片,提问"爷爷想要买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超市购物游戏图上的4条帽子。"观察四顶帽子哪里―样,哪里不一样?"。

3)师:"爷爷想要买的帽子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一模一样的帽子?"。

4)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购买的帽子的特征。

2、为奶奶买杯子。

1)师:请幼儿找到奶奶的购物单卡片,提问"奶奶想要买什么?"。

2)师:"超市购物游戏图里购物架上的4个杯子―样吗?仔细观察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师:"奶奶想要买的杯子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4)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购买的杯子特点。

3、逛超市。

1)为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买东西。教师出示购物清单,让幼儿了解购物单的使用方法。

2)教师介绍超市,讲述物品的摆放,幼儿根据购物单的要求购买商品,引导幼儿自管观察,找出一模一样的物品来。

3)引导幼儿回座位将物品匹配好,再次观察是否一模一样。

4)同伴之间互相查看。

本活动选用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创设了去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帮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购物,整个活动的安排自然紧凑,活动一开始,孩子就进入角色,激起了愉快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紧扣目标“发展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比较和辨别事物间的细小差别”。同时又十分重视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反复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的?”“为什么说这是xx想要买的呢?”从中隐含着让孩子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明显到不明显的)。在方法上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先集体帮助爷爷、奶奶购物,后个别操作,最后大家自由选择,为老师购买商品,幼儿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本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语言尚且不够规范、简练,“一模一样”这个词组应该多重复,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文具店购物教案篇九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

课件。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文具店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文具店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主题图)。

生1:我知道了每本笔记本是3.15元。每支铅笔是0.50元。

生2:我看到了每把尺子是1.06元,每支钢笔是6.66元。

师: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就叫作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知道这些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几元几角几分吗?说一说。

生1:每本笔记本3.15元,是3元1角5分。

生2:每支铅笔0.50元,是0元5角0分。

生3:每把尺子1.06元,是1元0角6分。

生4:每支钢笔6.66元,是6元6角6分。

师: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3.15读作三点一五。“.”就是小数点,读数的时候,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仍然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直接按顺序读出数字即可,小数点读作“点”。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读一读这些小数。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听、读小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予读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3.15读作:三点一五。

0.50读作:零点五零。

1.06读作:一点零六。

6.66读作:六点六六。

师:你能看图完成下面的习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最下面的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生1:第一幅图中是2元2角2分,用小数表示是2.22元。

生2:第二幅图中是2元0角4分,用小数表示是2.04元。

生3:第三幅图中是0元8角1分,用小数表示是0.81元。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联系生活情境“买文具”,认识商品的标价牌,帮助学生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买东西”是学生都有的生活经历,读懂商品的标价牌又是购物所必需的一项技能。教学中我创设生活情境买文具,通过看懂商品的标价,在付钱给商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我们通常用几元几角几分来表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现在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建立元、角、分与小数一一对应的联系。

2、读、写小数。通过“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先让学生们自己读一读,然后老师讲解,整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部分的读法像电话号码那样读,是几读几,小数点读作“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