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秦兵马俑说课稿(优秀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3:22:40 |
  • ZTFB |
  • 13页

总结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记录,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分享。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框架是写好总结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或提纲进行引导。希望以下总结范文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总结工作。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4、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师进行总结: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异彩独放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请大家下课以后,就行动起来,去搜集你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来源。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二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4、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师进行总结: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异彩独放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请大家下课以后,就行动起来,去搜集你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来源。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三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组兵马俑的图片导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让学生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教师做了适当的补充)。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秦兵马俑的理解。《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自读课文,重点是要求学生学会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

2、检查朗读。

(1)生字词。

读生字并组词,旨在让学生增加词语积累。

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旨在让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课文。

分自然段读课文并及时评价。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读书能力。

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3、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两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根据兵马俑的两个特点,给课文分段。

课文分三段、四段,只要说出理由均予以肯定,激励学生敢想敢说。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书写。

1、观察生字。

2、交流难写的字,提出记忆方法。

3、教师范写。

4、描红临写。

四、说板书设计。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四

《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想象文章描绘的情境,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8个生字,积累运用诸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惟妙惟肖等词语;了解秦兵马俑,想象兵马俑神态,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领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描写。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本课课文较长,但理路清淅,在教学时,可以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过渡段,帮助学生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并由此前后推导,整体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课文结构,也可以从整体上去感受秦兵马俑的气势磅礴,避免把文章讲读得支离破碎。

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朗读课文,回顾说明的方法,学习写实加想象的写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文章的结构,在思中感悟兵马俑的特点,在说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写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展开学习;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学法方面,主要运用读写结合法,使学生的读、思、说、写有机结合。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课前播放介绍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一视频作为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势导入课题。板书:秦兵马俑,并指导“秦”的写法,揭示“俑”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字词学习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末、空中楼阁。我安排了检查生字的环节,本着短、平、快的指导思想,以最简便的方法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完成识字任务。

初读之后,全班正音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将句子说完整。然后再读课文,探索感知。

(三)、默读课文,探索感知。

默读时,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

(1)作者用哪一句话点明了兵马俑的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清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3)作者笔下的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为什么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孩子清楚任务目标,就会主动地探究,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把老师解放了。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触摸感受文本,探索语言文字,激起个性化独特感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尝试着进入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情感世界。

师生交流与文本对话后的心得,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达的正确通顺。

师生交流:

问题一:赏析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二:重温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三:作者看到的是泥土做成的冷冰冰的陶俑,正是源于内心的喜爱之情促使了想象产生,使兵马俑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赋予了兵马俑生命,使他们活了起来。下面,清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再次走近兵马俑,去感受那轻微的呼吸声,……(由教师范读“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部分。)。

(四)、回顾文本,整体把握。

总结课文,一般都是由老师完成。我反其道而行,设计了三个环节:

1、回顾重点句。

师:同学们,现在让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兵马俑,你会引用哪一句?

教师规范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都是提取中心的首选。

2、回顾重点词语。

师:你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学生梳理词语,教师整理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3、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

师:同学们,作者的词汇是多么丰富呀!你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这段话吗?

作者先写秦兵马俑举世无双,是()的珍贵历史文物。再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它()。文中过渡句写到:兵马俑不仅(),而且()()。作者紧接着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兵马俑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在文章最后,作者再次赞叹道: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的。

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内知识回顾,旨在训练学生的总结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发展学生积累语言和摄取信息的能力;系统回顾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落实人文教育。

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学生除了学知识,还应该掌握表达内容的方法、驾驭语言的技巧。濮阳有著名的戚城文化遗产,我抓住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在本课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对濮阳的孩子来说,一是戚城不陌生,二是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他们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容易调动内驱力,也就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提取兵说明马俑特点的关键词: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二部分板书写作方法:写实加想象。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五

这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文章共有11个自然段,开头用简洁的两句话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点。第二自然段用一组数字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第三自然段是一个过渡小节,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与文章开头相呼应,高度赞美了兵马俑,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第四单元的课文,主题是“世界各地”,入编的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国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表达作者对人类智慧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针对文本特点、编者意图以及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用不同的方式理解词语,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多个成语。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3.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朗读、配合想象领会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丰富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教法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看的机会,让他们的眼睛“活”起来;创造读的机会,让他们的嘴“活”起来;创造想的机会,让他们的脑“活”起来。

从学法看,通过看、想、读、说、演等多种形式,在探索中发现,在合作中体会。学会认真倾听,大胆表达。

本课的教学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的教学分为五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了解背景。

通过世界八大奇迹的介绍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地位。通过观看有关视频资料,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顺畅阅读。

1.指名读读本课的生字及相关词语。

2.请学生读读本文出现的成语,并选用几个成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初步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第三小节,读一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分别找出描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段落。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首尾呼应的句子读一读。

3.根据以上练习,把课文划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10),第四部分(11)。

(四)合作研究,突破难点。

1.学生指名读第二小节,从具体的数字中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自由读4-9小节,说说文章中列举了哪些兵马俑的类型?

3.结合图片资料,读读第10小节,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兵马俑进行介绍,注意抓住文章中的精彩语言。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检测,顺延激情。

1.指名分别读读描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有关段落,读得流利,读出情感。

2.师小结课堂,设置悬念。

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一)回首秦俑,激情导入。

1.出示法国希拉克的话,指名读一读。

“不看秦俑,不算真到中国。”

2.秦兵马俑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结合上堂课的学习,用一句话来说说原因。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次走近兵马俑,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强大力量,学习作者生动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细读研讨,借鉴写法。

1.指名读第二段,划出这段的中心句,说说作者围绕中心句怎样开展介绍的?(用数字来说明)回忆以前读过的文章,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2.齐读第3小节,说出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承上启下)。

3.默读第4小节,根据课文的描述,加上自己的想象,摆出将军俑的造型,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文字,分别用书上的和课外的四字词语概括将军俑的特点。

4.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8小节,再开展交流。

5.读读第9小节,说说作者在介绍兵俑和马俑时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点:抓住人或马的神态、动作写具体、写生动。不同点:分类介绍兵俑,所花的.笔墨较多;简单介绍马俑,笔墨较少。)。

6.自由读第10小节,说说省略号的用法。发挥想象,仿照课文里的句式,用“有的……好像……”说一说作者没有提到的兵马俑的样子和神态。

7.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从中找出一组近义词: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2.参照本课的学习,以“校园里的小池塘”为题,编写一个写作提纲。

(四)延伸拓展,深化主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对秦兵马俑做进一步的介绍。

3.配乐朗读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4.推荐课外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结合本课的学习,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促成他们的个性化表达。

1.在情境创设中生成建构。

因为学生对秦兵马俑缺乏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光靠阅读文字还不能充分理解和感受兵马俑的气势和多姿多彩,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缩小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在朗读品味中生成建构。

本课的语言精致凝练,富有表现力。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朗读文句、想象画面的过程中破解文本中隐含的信息,获得个性感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3.在言语实践中生成建构。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言语教学。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言语,提高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例如:在学习4-8小节的过程中,请学生分别用书上的四字词语和课外积累的四字词语来说说不同的兵马俑的神态特点;在学习10小节时,请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式说说作者没有写到的兵马俑的样子和神态……通过这些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一次次言语实践中积累词汇,掌握句子表达。

4.在拓展延伸中生成建构。

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不能简单重复前人的劳动,而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合理拓展与延伸。当前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在阅读中张扬个性,在书香中健康成长”。因此,我紧紧围绕“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宗旨设计了拓展题目,努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融合之中品尝学习语文的快乐。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六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4、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师进行总结: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异彩独放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请大家下课以后,就行动起来,去搜集你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来源。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七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天有幸听了潘老师主讲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要说评课谈不上,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在教学思想上,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潘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潘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认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传统的教学中,课题往往只是导入课文学习的一个引子。然而,今天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启示:课题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训练点。教学中,潘老师首先通过齐读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解读课题,理解题意,最后引导学生审题;如果让你写《秦兵马俑》,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内容,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次,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潘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最后,课文学完了,潘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的小练笔,让学生试着用总分结构介绍“我们的教室”,并用上本节课所学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师进一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生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无论是对第2自然段总起句的学习,还是对过渡段作用的揭示,纵观她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她充分重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片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八

《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8个生字,积累运用诸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惟妙惟肖等词语;了解秦兵马俑,想象兵马俑神态,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领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写作思路,理清课文结构,也可以从整体上去感受秦兵马俑的气势磅礴,避免把文章讲读得支离破碎。

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朗读课文,回顾说明的方法,学习写实加想象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学习想象的写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文章的结构,在思中感悟兵马俑的特点,在说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写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展开学习;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学法方面,主要运用读写结合法,使学生的读、思、说、写有机结合。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课前播放介绍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一视频作为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势导入课题。板书:秦兵马俑,并指导“秦”的写法,揭示“俑”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字词学习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末、空中楼阁。我安排了检查生字的环节,本着短、平、快的指导思想,以最简便的方法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完成识字任务。

初读之后,全班正音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将句子说完整。然后再读课文,探索感知。

(三)默读课文,探索感知。

默读时,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

(1)作者用哪一句话点明了兵马俑的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清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3)作者笔下的兵马俑“类型众多、心得,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达的正确通顺。

师生交流:

问题一:赏析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二:重温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三:作者看到的是泥土做成的冷冰冰的陶俑,正是源于内心的喜爱之情促使了想象产生,使兵马俑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赋予了兵马俑生命,使他们活了起来。下面,清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再次走近兵马俑,去感受那轻微的呼吸声,……(由教师范读“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部分。)。

(四)回顾文本,整体把握。

总结课文,一般都是由老师完成。我反其道而行,设计了三个环节:

1、回顾重点句。

师:同学们,现在让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兵马俑,你会引用哪一句?

教师规范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都是提取中心的首选。

2、回顾重点词语。

师:你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学生梳理词语,教师整理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3、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

师:同学们,作者的词汇是多么丰富呀!你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这段话吗?

作者先写秦兵马俑举世无双,是()的珍贵历史文物。再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它()。文中过渡句写到:兵马俑不仅(),而且()()。作者紧接着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兵马俑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在文章最后,作者再次赞叹道: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的。

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内知识回顾,旨在训练学生的总结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发展学生积累语言和摄取信息的能力;系统回顾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落实人文教育。

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学生除了学知识,还应该掌握表达内容的方法、驾驭语言的技巧。濮阳有著名的戚城文化遗产,我抓住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在本课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对濮阳的孩子来说,一是戚城不陌生,二是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他们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容易调动内驱力,也就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提取兵说明马俑特点的关键词: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写作方法:写实加想象。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九

我今天执教的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秦兵马俑》。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利用第十二册语文电子教材所提供的各种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如今电子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其音、影、画的全方位的展现,一下子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电子教材的这一优点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因而,本次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图片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此时,我再利用电子教材所提供的视频录像,再次向学生展示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雄伟的气势,让他们领略其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再一次以有声有色的画面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并且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利用电子教材所提供的资源,着重理解“绝无仅有”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后,我再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的《秦兵马俑》。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宏大”往往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3----10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3——10自然段。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究,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一

《秦兵马俑》是一篇介绍兵马俑的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听了陆老师的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浅谈几点收获:

1、在教学思想上,陆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本节课的教学,危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以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2、有效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扩大信息量。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白板、视频等让学生浏览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了解秦兵马俑恢弘的气势和精巧的工艺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信息,让学生在大量的图、文资料中全面感知兵马俑的个性鲜明。

3、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喜好不同,选择不同的兵马俑来进行朗读和体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选择,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民主的气氛。

4、自主读议之后,让学生看图片猜猜是哪种类型的兵马俑并联系课文说说其理由,训练学生学会抓住文中描写兵马俑神态、动作、衣着等的词语了解、表现兵马俑的特点。

在对第九自然段的教学,抓住“神态各异”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修辞上发现了什么?从内容的表达上又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想想“??”可能省掉了些什么神态?并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写一句或一段话。此时,丰富想象使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个个神态各异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了起来。

这是一节有张力的有效的语文课。学生们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课堂上书声琅琅、精彩叠出。他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闻之让人动情;那各抒己见的情景,看之叫人欣喜;那富有见地的感悟,听之令人信服。特别是陆老师那极富激励性的评价和教学机智很值得学习。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二

我目前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的新老师,今天有幸听了金老师主讲的《秦兵马俑》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予以指正。

接下来说说让个人眼前一亮的几个“闪耀点”:

金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金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认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教学中,金老师通过读文本,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寻找资料信息填写信息表;“小导游”的实践训练环节很是出彩。

此外还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金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这次的听课活动为我接下来的中段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三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兵马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艺术地再现了秦军当时的宏伟气势,抒发了民族自豪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根据新课标中对高年级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剖析及学生的知识构造特色,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从数字体会兵马俑的宏大,通过表演、想象来体会它的个性鲜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聪慧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从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感受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教材特色,我采用下列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会情绪、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3、品读促悟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完成朗读目的。

课件:兵马俑视频、图片及资料。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弄清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我主要安排了三大环节:

(一)复习回忆,再次感知。

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观看兵马俑视频,借助音乐和画面将学生带到西安,带到秦俑坑前。(板书课题)。

1、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对秦兵马俑的感受。

2、复习词语:举世无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绝无仅有。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概括秦兵马俑形象特色的句子:“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细心品读,小组交流讨论。

2、抓住关键词“规模宏大”,引导学生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与数字,重复朗读,并用课件出示图片。在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如从一个篮球场联想到五十个篮球场的面积之大,从学校学生的人数来体会八千人的数量之多。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3、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是本课精读的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自由品读,分角色朗读,交换感受。

(1)从“身材魁梧、体态匀称、整装待发”等词来体会人物特点。

(2)理解“颔首低眉、若有所思、目光炯炯”等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来一场秦兵马俑模特大赛,摆出各种姿势,引导其他同学引用课文中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以达到语言、形象同步积累的目的,并加深对“个性鲜明”的感悟。

(4)播放课件,对照图片体会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这一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并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1)抓住“惟妙惟肖”,要求学生找出与之相吻合的句子,并交流讨论。如“有的……有的……有的……”。

(2)抓住“绝无仅有”,要求学生找出近义词,并读一读相对应的句子,领悟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师生配乐读课文,并讨论:秦兵马俑不仅……而且……、在我国是享誉世界的……、在古今中外的雕刻史上是……。

2、你想对秦代的劳动人民说什么?

设立这两项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总结拓展。

秦兵马俑气势恢弘,形态逼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力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此骄傲自豪。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了解、发现。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规模宏大。

举世无双类型众多绝无仅有。

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四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于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这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仔细读读课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来介绍以上内容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十分宏大。

第三部分(第三至十自然段),写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这篇文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全班没有一个亲眼见过,如果光靠老师说,他们一定是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所幸,网络社会为学生更快速、直接地学习这课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学生可以根据网站中的图片、文字等大量资料,尽情地遨游于秦兵马俑中,如果此时再由老师来讲解,又显得多余了,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紧扣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寻,去学,去实践,而老师仅仅做了一个穿针引线的指导者、引路人。

这个网站是为六年级学生学习《19秦兵马俑》一课专门制作的学习主题网站,共分九个版块。“主页”是学习的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有问题,可以点击“选题探究”,在打开的网页打出自己的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点击“课文点导”,去研究自己的问题,也可以点击“资料集锦”或直接上网(点击“在线资源”)对解决问题会有很大帮助。需要讨论,可点击“讨论交流”,体现协作精神!学得怎样,肯定想自我测试,可点击“在线测试”看看自己学得怎么样。怎样汇报自己研究的成果呢?只要点击“呈现评价”就会提醒你!还有问题下课继续研究!回家有问题,可点击“给我来信”以电子信箱形式发给我。

在教学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时候,我抓住书后的第4题来进行。书后的问题是:“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课文着重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方面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即“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连接起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读一读,在文中圈出表示外貌、神态、动作的词。

(2)议一议,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为什么?小组交流。并且自己从网站中寻找你感兴趣的内容。

(3)演一演,根据书上的描写做一个动作,其他同学猜猜演的是什么俑。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交流。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心地读读第三至十自然段,说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1、依照文中的过渡段练写片断。

2、继续搜集秦兵马俑相关的课外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制作成一个powerpoint,下节课交流。

在这样的安排下,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感兴趣地学习,给他们提供环境,一个容量较大的网站;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自编自演,展示才能;给他们一个扩展的空间,制作powerpoint交流。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五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运用了极其丰富的语言与表达方法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特点,语言规范,文字简约现代,文章框架清晰,符合基础教育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篇课文的编写意图,一是了解秦兵马俑的神态、气势,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二是体会作者丰富多样的表达方法、积累词语。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自主阅读、预习、搜集简单的材料。

本课教学,我竭力渗透一下课程理念:一是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教学,二是把读书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三是把写带进课堂,四是注重阅读能力培养与写法的指导。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2.过程与方法:初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特点进行体会、进行揣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首先,利用课前游戏竞猜:牵引学生有意注意,回到“世界遗产”这一单元主题上来,为教学的导入做准备。

其次,设计一下环节:

一、释题解“俑”,走近“秦兵马俑”。

通过谈话引出“秦兵马俑”,写“俑”解“俑”、板书课题、简介“秦兵马俑”,并由“资料”揭题:为什么秦兵马俑会在世界上享有这么高的声誉,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它的神奇与伟大,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秦兵马俑的神奇与伟大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检查“预习”,感知“秦兵马俑”。

从检查生字词、多音字到预习课文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这是我在平时布置预习时一直要求学生在努力做到的,也是训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种尝试。加上本文的脉络清晰,我意图一方面从抓过渡段,理清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板书相关内容,为后面的品读课文铺路架桥;另一方面,抓近义词“举世无双”、“绝无仅有”体会“世界遗产”的地位与首尾呼应的关系,体会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读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重点品读,感悟“秦兵马俑”。

为了体现自主阅读的课堂,在重点品读环节,我把自主的权力教给学生,让他们选秦兵马俑三大特点中自己感兴趣的特点来读,边读边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分别聚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自主阅读、交流感悟,适时点播说明方法。如:

通过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通过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通过朗读自己喜欢的兵马俑的词句,感悟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利用文中的词语评说兵马俑,是阅读与积累相得益彰。

通过默读、快速读、同桌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元朗读引导学生提四字词语的细致描写+想象写法的妙用,以及排比、拟人等方法的运用。

通过众多类型的兵马俑的图片的观看,帮助学生形成感官印象,在感受作者写法的基础上,借省略号的想象发挥,进行小练笔,仿写“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兵马俑”,然后在秀一秀自己的想象与创作,使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有机结合。

四、积累运用,拓展“世界遗产”。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上项学习活动:

1.抄一抄、记一记: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搜一搜,找一找: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多少?

3.剪一剪,贴一贴:做一份关于“世界遗产”的剪贴报。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在搜集“世界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再动手操作的体验中延伸体会、培养情感,更加热爱我国的灿烂文化。

从教学效果上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关阅读学习任务,感悟秦兵马俑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也能进行相关的仿写。毕竟,一节课的容量较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吃夹生饭的感觉。为了到官庄(本县一所山区小学)送教能取得好的效果,课后,我马上做了一点调整: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使课件更明确,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我表达积累的要求稍稍降低。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更适合于山区孩子的能力水平与知识经验。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六

《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想象文章描绘的情境,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8个生字,积累运用诸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惟妙惟肖等词语;了解秦兵马俑,想象兵马俑神态,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领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描写。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本课课文较长,但理路清淅,在教学时,可以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过渡段,帮助学生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并由此前后推导,整体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课文结构,也可以从整体上去感受秦兵马俑的气势磅礴,避免把文章讲读得支离破碎。

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朗读课文,回顾说明的方法,学习写实加想象的写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文章的结构,在思中感悟兵马俑的特点,在说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写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展开学习;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学法方面,主要运用读写结合法,使学生的读、思、说、写有机结合。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课前播放介绍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一视频作为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势导入课题。板书:秦兵马俑,并指导“秦”的写法,揭示“俑”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字词学习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末、空中楼阁。我安排了检查生字的环节,本着短、平、快的指导思想,以最简便的方法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完成识字任务。

初读之后,全班正音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将句子说完整。然后再读课文,探索感知。

(三)、默读课文,探索感知。

默读时,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

(1)作者用哪一句话点明了兵马俑的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清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3)作者笔下的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为什么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孩子清楚任务目标,就会主动地探究,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把老师解放了。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触摸感受文本,探索语言文字,激起个性化独特感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尝试着进入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情感世界。

师生交流与文本对话后的心得,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达的正确通顺。

师生交流:

问题一:赏析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二:重温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三:作者看到的是泥土做成的冷冰冰的陶俑,正是源于内心的喜爱之情促使了想象产生,使兵马俑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赋予了兵马俑生命,使他们活了起来。下面,清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再次走近兵马俑,去感受那轻微的呼吸声,……(由教师范读“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部分。)。

(四)、回顾文本,整体把握。

总结课文,一般都是由老师完成。我反其道而行,设计了三个环节:

1、回顾重点句。

师:同学们,现在让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兵马俑,你会引用哪一句?

教师规范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都是提取中心的首选。

2、回顾重点词语。

师:你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学生梳理词语,教师整理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3、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

师:同学们,作者的词汇是多么丰富呀!你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这段话吗?

出示课件(5)。

作者先写秦兵马俑举世无双,是()的珍贵历史文物。再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它()。文中过渡句写到:兵马俑不仅(),而且()()。作者紧接着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兵马俑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在文章最后,作者再次赞叹道: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的。

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内知识回顾,旨在训练学生的总结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发展学生积累语言和摄取信息的能力;系统回顾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落实人文教育。

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学生除了学知识,还应该掌握表达内容的方法、驾驭语言的技巧。濮阳有著名的戚城文化遗产,我抓住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在本课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对濮阳的孩子来说,一是戚城不陌生,二是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他们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容易调动内驱力,也就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喜悦。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七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兵马俑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秦兵马俑的不朽艺术价值,激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了解兵马俑的远特点。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二、说教法与学法:

进行教学时,选择以读代讲,同时利用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兵马俑的特点。

规模宏大:学生读—教师归纳讲解。

类型众多:抽读—重点的读—教师讲解、归纳。

个性鲜明:抽读—感悟—想象扩展。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

2、视频介绍。

(二)学习课文,直奔重点。

1、学习1自然段。

2、学习2自然段;小结:规模宏大。

3、过渡3自然段。

4、学习4--7自然段;小结:兵马俑的特点:外貌、神态、着装。

(三)世界对兵马俑的赞美。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八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兵马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艺术地再现了秦军当时的宏伟气势,抒发了民族自豪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根据新课标中对高年级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剖析及学生的知识构造特色,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从数字体会兵马俑的宏大,通过表演、想象来体会它的个性鲜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聪慧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从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感受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教材特色,我采用下列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会情绪、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3、品读促悟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完成朗读目的。

课件:兵马俑视频、图片及资料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弄清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我主要安排了三大环节:

(一)复习回忆,再次感知

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观看兵马俑视频,借助音乐和画面将学生带到西安,带到秦俑坑前。(板书课题)

1、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对秦兵马俑的感受。

2、复习词语:举世无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绝无仅有。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概括秦兵马俑形象特色的句子:“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细心品读,小组交流讨论。

2、抓住关键词“规模宏大”,引导学生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与数字,重复朗读,并用课件出示图片。在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如从一个篮球场联想到五十个篮球场的面积之大,从学校学生的人数来体会八千人的数量之多。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3、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是本课精读的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自由品读,分角色朗读,交换感受。

(1)从“身材魁梧、体态匀称、整装待发”等词来体会人物特点。

(2)理解“颔首低眉、若有所思、目光炯炯”等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来一场秦兵马俑模特大赛,摆出各种姿势,引导其他同学引用课文中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以达到语言、形象同步积累的目的,并加深对“个性鲜明”的感悟。

(4)播放课件,对照图片体会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这一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并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1)抓住“惟妙惟肖”,要求学生找出与之相吻合的句子,并交流讨论。如“有的……有的……有的……”。

(2)抓住“绝无仅有”,要求学生找出近义词,并读一读相对应的句子,领悟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师生配乐读课文,并讨论:秦兵马俑不仅……而且……、在我国是享誉世界的……、在古今中外的雕刻史上是……。

2、你想对秦代的劳动人民说什么?

设立这两项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总结拓展

秦兵马俑气势恢弘,形态逼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力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此骄傲自豪。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了解、发现。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3、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九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宏大”往往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3----10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3——10自然段。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究,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六、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