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怎么加快溶解教案(汇总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9:42:55 |
  • ZTFB |
  • 9页

编写教案时,应注重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做好备课笔记。教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和模仿优秀的教案,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一

1、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把素质教学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开始教学设计理念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加快溶解的方法,但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注重自己教学的管理,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实验不知道做什么,场面热闹,不去细心观察,不去深入思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我听取了姚老师的建议,认真反思自己在这次课的不足,知道了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大胆的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学生自己动起来,课堂气氛即活跃又不乱。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在教学思路上,我是以游戏引入,学生对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有了了解,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学生交流,实验验证,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使学生很自然的接受了对比实验,从而使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了,我觉得我这里设计思路明确,在教学中学生很配合,我这次课比较成功。

3、在教学过程上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我结合当天的实际情况,我们用水紧张,给学生加强节水教育,在实验中,让学生珍惜水资源,水不要用的太多,造成水的浪费,在教学环节上存在着不足,学生小组分工没有要求,使得学生课堂相互争做实验,不想写记录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较差些,学生在使用小刀、热水时没有注意安全。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些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使自己业务更加扎实。使自己尽快成为出色的科学教师。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二

《怎样加快溶解》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经典内容,教科版《科学》将此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溶解》单元。这一课,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因此,教材提供了三个活动素材: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加快食盐溶解的研究。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提出假说、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总结、应用迁移。

2、经历设计、验证实验的活动过程,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3、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设计、验证实验。

难点:设计实验。

杯子、冷水、热水、肥皂、筷子、糖、盐块、压碎器、电子表、刻刀、记录单、盘子等。

课前活动。

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大家下午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这是著名的原子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两位是居里夫妇。

这三位科学家是众多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正是用其无私奉献、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生:说自己的想法。

好了,同学们,就让我们共同带着对科学家的敬重,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一起走进这节富有个性、富有生命的科学课堂吧!上课!

一、复习引入,提出假说。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谁能说一说哪些物质在水中是可以溶解的?

(预设生回答:糖、盐、高锰酸钾)。

2、对,它们都能溶解在水中,要使它们溶解的更快,你有什么办法?(板书:搅拌、碎、热水)。

3、啊!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看!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肥皂(出示肥皂),它也能溶解于水,这些方法能不能加快肥皂的溶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课题)。

二、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1、有的同学认为搅拌能加快溶解,谁来说说怎样做?

a、预设生回答:一个杯子……。

师:用一个杯子,这是你的想法,其它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两个杯子,因为要进行比较才能知识搅拌溶解得快。也就是搅拌跟不搅拌比。

b、预设生回答:两个杯子……。

师:用两个杯子,这是你的想法,其它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

生:……。

同学们,科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也用了比较、对比的方法来证明这个问题,你(你们)能想到这儿,真的很了不起!

3、现在两个杯子已经准备好了,请小组讨论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呢?

生小组讨论。

4、你们想好了吗?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

(生汇报)还有补充吗?(生补充)。

5、同学们,原来做搅拌这个实验,还需要这么多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实验就做不成了。

6、刚才,我们共同研究的这种做法是我们上学期接触过的什么方法你们还记得吗?对,是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必须要注意的是,比如说要证明搅拌能汉有加快溶解,必须用两个杯子做实验,在比较的时候有许多条件是相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谁来说一说?(生互相补充:杯子、水温、水量、肥皂、同时)这些条件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与生一起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这样对比进行实验。

师:不同条件知道,相同条件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

(生:……)。

师:那你做一个实验,就观察一个实验吗?

(预设生回答:我们自己做,整体观察)。

生:明白了。

师:这三种方法到底能不能加快肥皂的溶解?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实验吧!

生小组合作进行对比实验。

生:汇报。

师:你们的结论也是这样的吗?(是)。

11、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谁来概括一下,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生回答:搅拌、碎、热水是可以加快肥皂溶解的。

三、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预设生回答:含着、咬碎、搅拌。

预设生回答:含在嘴里不动、用舌头翻动搅拌、把糖块咬碎、又咬碎又搅拌。

5、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选择吃糖方法并记时间)。

快吃吧!那还等什么!

生吃糖记时实验。

6、同学们,你们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四种不同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一样吗?

生到前面汇报(放在展台上)。你们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吗?你用什么方法吃的糖,你有什么感觉?其它同学呢,来谈谈你们的感觉吧!

7、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搅拌、碎是可以加快糖块溶解的,还知道两种方法一起用速度更快。

四、推测验证,发展思维。

预设生回答:搅拌能加快盐块的溶解、碎能加快盐块的溶解、热水能加快盐块的溶解。

2、这些方法真的能加快盐块的溶解吗?大家来验证一下吧!

师:我发现有些小组在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证明这个问题。非常好!

3、同学们是在用实验验证着你们的推测,结果怎样?谁先来说说?

预设生回答:搅拌能加快盐块的溶解、碎能加快盐块的溶解、热水能加快盐块的溶解。

4、从大家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实验已经证明了,你们的推测是正确的。

五、评价总结、应用迁移。

1、以上,大家真的像科学家一样用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了加快肥皂、糖、盐块溶解的一些方法,还亲历了“假设—验证”的活动过程,证明了搅拌、碎、热水是可以加快物体溶解的。

2、同学们,这杯水里已经溶解了一些盐,如果我不断往里加盐,它都能溶解吗?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盐呢?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三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

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

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

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教学目标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

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

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生:不能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

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四

一、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同时分别投入两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比另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怎样使溶解较慢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讲授新课。

生[,1]:把它研成粉末。

生[,2]:把高锰酸钾放到热水里。

师:同学们想出了两种加快溶解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首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老师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用热水是否可以加快溶解。

现在,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倒入冷水,另一个烧杯中倒入热水。

师:应该倒多少?(倒同样多)。

应取什么样的高锰酸钾?(同样大小的)。

怎样投入水中?(同时投入)。

看到了什么现象?(热水中的高锰酸钾比冷水中的溶解得快)。

这说明什么?(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师:刚才老师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出示投影片〕实验中涉及到这么多的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表格略)。

生:水量、高锰酸钾的数量、高锰酸钾的颗粒大小、投入高锰酸钾的时间是相同的,水温不同。

师:我们可以通过表格看出,这组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条件完全相同。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看出这个不同条件对实验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或比较实验。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看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做这组实验?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实验台上的仪器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条件相同,哪个条件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板画简笔画。)。

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同学们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了用热水真的可以加快溶解。那么我们想出的第二个方法“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们还是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讨论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师:〔出示投影片〕(填充表格)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么多的同学实验成功了,都希望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指定一位同学把实验结果拿到讲台前。)。

生:我把一粒高锰酸钾弄碎,再往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倒入水,水的温度和多少是相同的。然后,同时把高锰酸钾分别投入水中。结果,粉末状的高锰酸钾比颗粒状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这说明了什么?(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除了“用热水”“研成粉末”这两种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想出方法后,小组讨论应该怎样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你们想出的方法对不对。(学生小组讨论,分组实验。)。

生:(汇报实验结果)我想出的方法是搅拌。我是这样实验的: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再取两粒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同时投入烧杯中,用一支玻璃棒在其中一个烧杯中搅拌,我看到经过搅拌的高锰酸钾比不搅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这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要研究的问题――怎样加快溶解,想出了3种方法,并利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进行分析、概括,最后得出结论,知道了搅拌、用热水和研成粉末这3种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三、巩固练习。

师:咱们在自然课上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下面我就考考大家。〔出示投影片〕这是一烧杯水和一块方糖,想一想怎样使这块方糖溶解得最快。想好的同学马上做实验。

生:(实验后汇报结果)我先把方糖研成粉末,倒入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倒入热水,最后用小棒搅拌。

师:这位同学用3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使方糖很快地在水中溶解了。

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个知识?

生[,1]:盐、味精在炒菜时,被加热、搅拌,加快了它们的溶解速度。

生[,2]:妈妈冲洗衣粉时,总是拿温水冲,并不停地用手搅拌。这是为了加快洗衣粉的溶解速度。

四、课后思考。

有关“怎样加快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在自然教材中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其目的就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用搅拌、加热水、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而是以认知这些知识的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学生在高年段学习自然课以及将来进行科学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溶解快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性经验较多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不再去观察,而是启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归纳,形成假设;再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验证时首先根据假设的规律推想在某种条件下搅拌、用热水、研成粉末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根据上述推想设计实验。在本课中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

在验证学生提出的假设过程中,具体采用的方法是一导、二扶、三放。

一导。就是教师具体指导。首先证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这一假设时,教师先做一次演示实验,但只正确操作实验并不说明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老师是怎样做的,从观察中找出相同和不同的条件。同时教师利用投影片出示相同和不同条件,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这个实验。其目的是:1.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2.加强学生对对比实验的掌握。3.根据学生实验的情况,教师进行反馈,了解学生对对比实验掌握得如何。4.教给学生一种用对比实验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二扶。在验证“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中教师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在这个实验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实验方法,而是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与实验方法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半独立地进行这组实验。这个实验完成的难度要比第一个实验大一些,在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方面前进了一步。在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的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三放。教师完全放手,充分发挥学生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既不提出要具体研究哪种方法,也不提出与实验方法有关的问题,而是提出了“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加快溶解”,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围绕“怎样加快溶解”这个问题去思考,进行归纳假设,并实验验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像科学家研究科学课题一样去尝试独立地探求知识的全过程。

获取和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所以在教学最后应用知识环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以达到使学生学有所用的目的。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五

学起于疑,疑源于思,思能生智,从而引发探究。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时,我由复习和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导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新课标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实验。在学生知道了“搅拌”、“用热水”能加快溶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发现用“把物体研成粉末”也可以加快溶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行探究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理解了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育启发学生善于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把搅拌、用热水、研成粉末三种方法一起使用,可以使物体最快地溶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新课标重视的“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合作学习自行探索自然规律,获取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六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魔术导入。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比较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讲出高锰酸钾的变化和水的变化。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

5、课后延伸这些物质的溶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溶解  未溶解。

看不见颗粒 看得见有颗粒。

分布均匀 分布不均匀。

没有沉淀物 有沉淀物。

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 ——————。

食盐 高锰酸钾 面粉 沙。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七

师:首先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同时分别投入两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比另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怎样使溶解较慢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讲授新课。

生[,1]:把它研成粉末。

生[,2]:把高锰酸钾放到热水里。

师:同学们想出了两种加快溶解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首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老师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用热水是否可以加快溶解。

现在,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倒入冷水,另一个烧杯中倒入热水。

师:应该倒多少?(倒同样多)。

应取什么样的高锰酸钾?(同样大小的)。

怎样投入水中?(同时投入)。

看到了什么现象?(热水中的高锰酸钾比冷水中的溶解得快)。

这说明什么?(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师:刚才老师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出示投影片〕实验中涉及到这么多的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表格略)。

生:水量、高锰酸钾的数量、高锰酸钾的颗粒大小、投入高锰酸钾的时间是相同的,水温不同。

师:我们可以通过表格看出,这组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条件完全相同。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看出这个不同条件对实验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或比较实验。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看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做这组实验?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实验台上的.仪器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条件相同,哪个条件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板画简笔画。)。

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同学们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了用热水真的可以加快溶解。那么我们想出的第二个方法“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们还是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讨论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师:〔出示投影片〕(填充表格)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么多的同学实验成功了,都希望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指定一位同学把实验结果拿到讲台前。)。

生:我把一粒高锰酸钾弄碎,再往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倒入水,水的温度和多少是相同的。然后,同时把高锰酸钾分别投入水中。结果,粉末状的高锰酸钾比颗粒状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这说明了什么?(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1][2][3]。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八

今天上了《怎样加快溶解》的这一课。上课后,我想如果这节课在布置材料再详细一些,实验安排再细致一些会更好。

主要有下面的几个问题。

1.学生的材料有的不足。

比如有的组只携带了2块冰糖。这显然不够实验的`使用。我想在布置带材料时需要更加详细的要求材料的数量。以便在活动时能够进行。

2.没有制作实验记录单。

在课上用地是课本上的记录单,学生记录效果较差。如果将我制作的记录单(包括实验布骤)进行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

结果,学生的做的比较慢,效果不好。我想还是每个小组做一实验较好。

4.实验方案没有让学生进行讨论修改。

在上课时,没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讨论。这样就不能够在小组形成真正的实验方案。因此有的小组在操作的时候出现错误。我想以后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必须经过充分讨论和指导甚至是记录下来,这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是怎样操作的。我想这是个我必须注意的。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还是很好。我想这和我这段时间进行的严格要求是有关的。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九

1、知道能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及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实验证实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

教学难点:

学习制定实验计划;经历“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实验证实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两个刻度杯;食盐;搅拌棒;热水;冷水;冰糖。

课时安排:

1或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2、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猜想并适时板书关键词。

3、这些是不是都能影响溶解的快慢呢?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来研究。(板书课题)。

二、活动1:温度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

1、你有什么猜想?(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

2、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

实验中有什么条件改变了?(温度)有哪些条件要保持一样?(水的多少,溶解的物质,放入的时间等)。

3、制定计划。

我们先想好实验的材料准备和实验方法,也就是制定实验计划,有了计划再进行实验,这是科学家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计划怎么写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实验计划。

这个实验计划包括了我们猜想、材料准备和实验方法。

按照这个实验计划老师先做了实验,发现5克食盐在30毫升水中很难溶解,过了很久也看不出哪杯溶解得快。这时我们就需要调整我们的实验计划。

现在我将实验计划修改如下:

多次修改实验计划后,我的实验终于成功了。想知道实验中我观察到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吗?请大家也按这个实验计划做一做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4、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5、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6、提出新的问题:

如果水温更高一些,同样多的食盐溶解速度能更快吗?(可采取演示实验,也可布置回家实验)。

二、活动2:搅拌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

1、各组制定实验计划。(提示:有的组可以将食盐换成白糖)。

2、交流实验计划,引导孩子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方面评价,改进我们的计划。

3、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4、全班交流,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5、前面有学生猜测,摇晃水也能加快溶解的速度,当我没有搅拌物体的时候,我也经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摇晃水也是让混合液体被搅动。

三、拓展活动。

1、出示块状的冰糖,如何让它尽快的溶解呢?

2、溶糖实验比赛。

3、交流比赛的经验。

4、生活中的例子: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冲泡物质,如奶粉、感冒冲剂、咖啡等,都是颗粒状,也是为了加快溶解的速度。

五、课堂总结,延伸研究。

1、小结:今天我们经历了“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一实验证实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得出共识:能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及物体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

2、大家还有一些其他猜测今天我们没有进行实验,或者你还想到其它的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慢,课后可自行研究。(如水的多少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会一样吗?)。

板书设计:

影响溶解的快慢:

温度。

搅拌。

颗粒大小。

……。

课后反思: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十

这次执教《怎样加快溶解》之前,已经在不同的班试讲了好几次,每次内容和活动环节都有一些改动和调整,每次的呈现效果都会不一样。

第一次我遵循教材的内容安排,让学生尝试探究三种不同的方法:搅拌、研碎和用热水加快溶解方糖,每组负责研究一种方法。由于涉及的内容、方法、实验材料较多,各组各自研究,交流讨论时,由于个实验小组没有经历对同一种方法进行探究,缺乏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造成课堂有些混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也显不足。

10月27日,英国兰开夏孔子学院小学校长访问团到我校调研访问,我再次试讲《怎样加快溶解》这课,得到了英国校长们的肯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习得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本着“一英寸宽、一英尺深”,“开口要小,切口要深”的教学理念,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中只重点探究使用搅拌的方法是否能够加快溶解。因为搅拌的方法容易操作,时间也少。掌握了研究搅拌的方法,另外两种:探究用热水和研碎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

1、设计实验方案时让学生用简笔画表达自己的实验方法。

2、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点评:对于台上同学的操作,你最赞赏的是哪个方面,有不同意见的是哪些地方。

四年级学生对于画图很感兴趣,画画的方式非常直观、清晰地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和前概念水平,而且比文字记录实验方法节省更多的时间。讨论时,实物投影实验记录单,全班同学对照图画很容易看出设计方案的问题,交流讨论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台上重现自己的实验,现场感更强,充分暴露了他们饰演的问题和缺陷,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有一位女同学在上台展示实验时,被眼尖的同学发现:她在搅拌时用筷子捣了几下方糖,方糖碎了,同时用了两种方法,这不公平。课后与听课的英国校长交流时,发现他们最赞赏的地方是: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活动的时间,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师生关系很和谐,老师很有吸引力,师生和生生的交流都很充分,学生的课堂纪律、活动、回答都很有序,学生的观察记录写得很好。感觉上他们比较认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非常重视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各个活动环节的投入、参与是权衡一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次跨区教研研讨课的设计,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一些调整。之前的学生探究过程分为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方案――动手实验――汇报研讨,由于动手之前全班讨论了实验方案,对于怎样做实验各组基本达成了共识,实际操作时,表面上看绝大部分小组都很顺利,其实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还是有所欠缺,对变量控制实验的要求缺少深入地思考,对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试教,我减少了动手实验之前的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采取了更开放、更自主地学习策略:自己画图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这样的设计,交流汇报时更加充分、真实的暴露了学生实验的问题:有的小组只用了一个烧杯、有的小组选了一大一小的两个烧杯、有的小组两个烧杯都搅拌……不同小组的意见相左,小组间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展示、质疑、答辩,由于有了这种思维的碰撞,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验关键在于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精心思考:不光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烧杯,筷子,还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放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为后续的交流讨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用刚才学习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尝试研究加快溶解的其他方法,由于有刚才的讨论,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方案时,都认真思考了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抓住了实验的关键点。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十一

这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正式上完,其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最大的收获。从最一开始的心浮气燥、心里没底,中间的过度紧张、茫然不知所措,到最后的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一切,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在成长。我想等我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应该会轻松很多,起码我知道要带着怎样一种心情来做这件事。

上课时一直秉承着快马加鞭的原则,心里想着,孩子,快说出答案吧,然后脑子里闪着,下个环节是什么?就这样让学生跳完了自己设置的所有“埋伏”,没的跳了,草草结束了整堂课。现在想想,他们在解除这些“埋伏”时,出现很多可以只要老师稍加追问就能看清这些个埋伏真正面目的情况,我怎么就都没把握住呢。简单分析了下原因:一方面,经验不足,不敢驾驭课堂。当时真的是不敢对教学设计加以更改,知道出现状况了,需要应变了,但怕更改了教学设计,状况出得自己更驾驭不住,索性就让它继续顺理成章吧。另一方面,过多地关注了自己,而忽视了学生。从学生的回答看,他们需要更多的知识来填充他们的大脑了,但我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只当没看见。汗个,怎么会有这样的老师?!当时的心理状态真是浮得可怕,上之前我还以为自己很平静了……面对自己这些幼稚行为,现在觉得很可笑了,我想应该这也是收获吧。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十二

这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正式上完,其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最大的收获。从最一开始的心浮气燥、心里没底,中间的过度紧张、茫然手足无措,到最后的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一切,真正感受到了自身在生长。我想等我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应该会轻松很多,起码我知道要带着怎样一种心情来做这件事。

上课时一直秉承着快马加鞭的原则,心里想着,小朋友,快说出答案吧,然后脑子里闪着,下个环节是什么?就这样让同学跳完了自身设置的所有“埋伏”,没的跳了,草草结束了整堂课。现在想想,他们在解除这些“埋伏”时,出现很多可以只要老师稍加追问就能看清这些个埋伏真正面目的情况,我怎么就都没掌握住呢。简单分析了下原因:一方面,经验缺乏,不敢驾驭课堂。当时真的是不敢对说课稿加以更改,知道出现状况了,需要应变了,但怕更改了说课稿,状况出得自身更驾驭不住,索性就让它继续顺理成章吧。另一方面,过多地关注了自身,而忽视了同学。从同学的回答看,他们需要更多的知识来填充他们的大脑了,但我只想着自身的说课稿,只当没看见。汗个,怎么会有这样的老师?!当时的心理状态真是浮得可怕,上之前我还以为自身很平静了……面对自身这些幼稚行为,现在觉得很可笑了,我想应该这也是收获吧。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十三

《怎样加快溶解》是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课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交流,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落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上。教学难点是对比实验方案的设计。为达到以上这些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1.活动吃糖块教学的引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记录的时间引发矛盾,再现吃糖块这一常见的生活事例,进而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探究问题。

2.活动加快食盐溶解的研究,怎样使肥皂尽快溶解,学生对食盐溶解在第一课已有全面的了解,再加之食盐本身是细小的颗粒,无需研碎。为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防止他们的探究疲劳心理,就做了以上的处理。

3.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探究效果,在选定溶解的材料上,进行了多种试验,最后选定了方糖。因为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另外,方糖本身方方正正,大小一致,在条件的控制便于操作,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竞赛活动中选用肥皂让学生综合运用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克服了单纯用方糖来研究的单一性,使材料的选用更有结构性,同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结果得以深化。

科学的引领探究。

1.溶解单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忽视学习主体研究的问题。在一般情形下,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都扎扎实实选择一个对比实验指导学生,总是担心学生弄不懂或出错,在完成示例后,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设计第二、第三个实验。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我就把重点放在学习主体研究上: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主要的时间耗费在老师的“指导过程”上。怎么提高老师作指导的效果、效率?我最想说的是——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能干得多!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基础。学生对于加快溶解已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对对比实验就有所了解,因而在教学中先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最主动的态势投入到学习中,在小组合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能;然后,预见学生主体的学习障碍。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在条件的控制上不严密、表述上的困难。这时,教师以帮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实验设计活动中。接着,在大范围内组织交流,师生共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强调对比实验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真正做到淡化知识的灌输,强调教学的过程。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发展需求。学生在实验设计后最大的需求就是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所以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在“加快肥皂溶解的竞赛”的拓展活动后,教师的巧妙点拨又能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如综合运用三种方法比用一种、两种方法加快溶解,到底能快多少时间?从而将探究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实现探究活动的课外延伸。

怎么加快溶解教案篇十四

学起于疑,疑源于思,思能生智,从而引发探究。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时,我由复习和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导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新课标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实验。在学生知道了“搅拌”、“用热水”能加快溶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发现用“把物体研成粉末”也可以加快溶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行探究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理解了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育启发学生善于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把搅拌、用热水、研成粉末三种方法一起使用,可以使物体最快地溶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新课标重视的“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合作学习自行探索自然规律,获取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