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模板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1 12:48:47    小编:ZTFB
最新走步再走步教案设计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模板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2:48:47 |
  • ZTFB |
  • 9页

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需要定期反思和修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参考这些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要点和教学技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语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二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初步学会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讨论: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联系自己在文峰职业中学的住校生活]。

[明确]。

1、我很想家,很想回家看看爸爸、妈妈。

[小结]大家提到了“依赖”,我想雄鹰教小鹰学飞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鹰妈妈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就把小鹰从悬崖上的窝中推了下来,小鹰拼命的拍打翅膀,重重的掉在地上;鹰妈妈又把小鹰叼到窝中,又一次次地推了下来,终于小鹰也学会了飞翔。

可见在困难面前,只有知难而进,鼓起勇气和信心,就像同学提到的“不要气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生字词语。

2、默读文章,复述内容。

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脱险”的过程这个重点。

3.这件事给你哪些启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你能用一些名言来表达这个哲理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三、合作探究。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教师小结]。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脱险部分(分角色朗读)。

二、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课堂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三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激情入景:

2、材料分析: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五、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成语。

2、名人名言。

3、相仿事例。

4、一首歌。

5、一首诗。

6、用一组排比句。

六、小练笔:

附:板书: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玩厌游戏别出花样。

(2)经过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朋友求援父亲解困。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体验反思: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文档为doc格式。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这一体裁。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

3、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4、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5、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诗歌这一体裁,了解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的朋友送给你一份礼物,当你拆开外包装纸后里面还有一层包装纸,打开第二层包装纸后发现还有底三层、第四层……这时候你还会继续去拆吗?(回答:会)为什么?因为神奇的礼物刺激着同学们的好奇心。那么《在山的那边》的作者王家新跟同学们一样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他好奇的是山外面的世界。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翻越一座座“山”,去追寻他所向往的“大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三、请同学们谈谈对诗歌的认识。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朗读诗歌有以下基本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

五、研读赏析。

讨论交流: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范例1: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将山拟人化,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生动。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幻想破灭。

范例2: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飘: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种子:比喻妈妈不经意的引导。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扎、深根: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范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强调失望次数多。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强调“我”的努力,不灰心。

研讨思考第一节诗: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体现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了什么描写?

说明“我”从小就爱幻想,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用了神态描写。

2、“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

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3、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

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研讨思考第二节诗。

小时侯:自然的山。

今天:困难的象征。

“海”象征理想,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六、谈谈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七、如果你在生活中一次次遇到困难挫折该怎么办?

八、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诗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九、结合自己经历体会作者情感朗读课文。

十、作业。

1、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

2、读冰心的《繁心春水》,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感受。作为第一次随笔。字数200个以上。

3、作业本。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5、讨论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

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

的是什么?)

答案1.课文主要[写“我”( 跟小伙伴们爬悬崖 )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 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 小心翼翼)的心理。

2.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 ( 毫无信心)、继而是(萌发信心),随后是(信 心大增)最后是 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文中两次写到“啜泣”,含义不同。第一次是( 恐惧、伤心),第 二次是(惊喜、委屈、感动、余悸、成就感)。

6.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

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 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七

1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2“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3“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4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5“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6“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7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它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8伙伴们一个挨着一个地向着一条岩壁上突出出来的小山道爬去,那条小山道足有通往崖顶全部路程的三分之二,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9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前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10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1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12“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13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14我从悬崖边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15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16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17“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18“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19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20“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21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22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23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人生感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八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玩厌游戏别出花样。

(2)经过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朋友求援父亲解困。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体验反思: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篇十

在师生问好后,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以此导入  新课。我讲道:“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由于在早朝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过这篇课文,因此我的话音刚落下来,就有学生抢答,“他是莫顿。亨特。”“爬山”“爬悬崖……”我想学生们对课文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着说:“对,他就是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请大家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学生读完后,复述前,我还问学生:“你们说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学生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好,那么,从详略来看呢?”我接着问。学生中有人补充说:“应该重点复述我是怎样在爸爸的指点下走下悬崖的,还应该重点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其间,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动,不时倾听学生的复述,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复述的,看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经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学生们的复述进行总结后,我说:“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是我们学好文章的基础,那么,你们再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呢?”

学生们听后,面露难色,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说:“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滋味》,看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可感。”有的说:“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品味、体验、感悟。”

……。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再想想这些知识我们分别使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我又问。

“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收获。”

“使我们在写作上有了收获。”

“不对,你说得太片面了,应该说使我们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写作只是语文的一个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最后我就总结说:“看来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一是看在语文知识方面能学到什么;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明白了这些,你们再说,今天的这篇课文,你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再告诉老师。”我又把那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

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阅读时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就找到了归属。

有的说:“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刻画的十分细致”。

有的说:“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对人的心理把握很准”。

有的说:文章的语言……语言……我觉得有些句子写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学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显然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她念一下她体会到的句子。

于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乱跳。”

“你体会到这个句子写得很好,好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说。

“瘦骨嶙峋正是表现了我体质的瘦弱,与前面的8年来我一直有病相照应,而噗噗乱跳则反映了我这时恐惧的心情。这一句话就把这两层意思都表现出来了。”学生答道。

“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我问。

又有学生念道“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在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好在哪里?”我问。

学生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极度恐惧的表现,因为恐惧所以产生了幻觉。”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自己在下面读两遍,进一步体会。

我看到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这些句子的妙处,于是,我问道:“刚才靖雯同学只是体会到了句子的妙处,却不知道怎么表述,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说这些句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在前一篇课文中学到了,因此,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

“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练笔中去锤炼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的语言也富有表现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从课文中学习的第一点语文知识。”我边说边板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且把前面两位的发言也板书在黑板上: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我接着问:“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又翻了翻书,但没有人举手了,我想那我这节可就按大家体会出来的知识点讲吧。于是我说:如果没有那我们下面的时间就先来体会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写的妙处并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别找找“冒险爬山”和“脱险”这两部分的心理描写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再结合语境体会一下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小组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一个学生说:“在攀爬悬崖过程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有: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 、心噗噗乱跳、 心惊肉跳 、哀求啜泣 、头晕目眩、 恐惧疲乏 、全身麻木 、不能动弹。”

一个学生说:“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有些什么心理。”我追问道。

“有因为胆小而表现出的恐惧”

“有上不去又下不来的无奈。”

“有后悔当初不该来的悔恨。”

……。

不等那位学生说话,下面就有人说了出来。

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里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了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恐惧、无奈、悔恨,委屈和还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惧”。大家齐声答道。“这样就让我们很分明的看到了一个不仅身体瘦弱,而且连意志品质也那么‘瘦’小的‘我’。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冒险爬山时的心理,那脱险的过程中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我接着说,并且又叫了一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

他说:“在脱险的过程中,描写心理的句子有‘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能办到’。”

“有什么作用呢?”我问。

学生回答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我由最初的毫无信心,慢慢变得有一点儿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所以我最后能安全脱险。”我看他能回答得这么好,于是我表扬了他:“刘鳌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读书就要达到这种效果,将文字中隐含的信息都读出来。要不要给他来点掌声?”顿时热烈的掌声响起,看得出大家得掌声中饱含着钦佩之情。

我叫大家停下后,说:“刚才我们体会了一些富有表现力得句子,也体会分析了精彩的心理描写,你们说,这些都是我们在哪方面得收获?”学生们回答说:“语文知识方面的。”我又说:“那我们在思想方面又有哪些收获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按要求动了起来,经过思考后就互相讨论开来,我也不时凑过去听他们的讨论,看观点多不多、新不新、深不深。

我看到讨论得差不多,大家得声音也越来越小,于是就组织学生们交流。

有的说:“我们做事不要老想着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而应该先把眼前的做好。”

有的说:“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信心,文中我就是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步树立信心,才慢慢走下悬崖的。”

有的说:“我们要学会鼓励别人,适当的鼓励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的说:“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做一件事情。他明明是有病,却怕别人说他是胆小鬼,而跟着去爬山,以致于使得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有的说:“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不应该弃他而去,而应该去帮助他。”

有的说:“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想着多么艰难,而应该镇定冷静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溺爱孩子,而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做,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边听边带着大家评论,最后我说:“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有的从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有的是从朋友如何相处的角度、有的从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有的从我们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有的从鼓励人的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收获,有一些观点,甚至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大家通过交流,彼此就又多了一份财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珍惜这些财富、用好这些财富。”就此结束了本课。

执教感言: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 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