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通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7:16:42 |
  • ZTFB |
  • 11页

总结是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检验和评估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写总结时要求明确目标,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地进行总结。下面是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精选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出示情景。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小学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数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出示例7。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1)画图,圈一圈。

(2)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有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第1题:5个苹果装一袋,装了8袋。如果10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第2题:有26个杯子,3个装一盒,8个盒子能装下这个杯子吗?

第3题:一筒能装12个羽毛球,40个羽毛球能装满几筒?

第4题:99=18-6=109=11-2=。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上,我将例题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以往不同是,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我申入各组,只是指导学生们如何在组内真正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集体汇报时,我提出请各组认真听小组汇报,如果有问题的不同的意见可以在小组发言结束后提出。就是这个环节,一个小组回答我们把十颗珠子圈一起,圈了五个,还剩八颗放一边,就是穿五串。另一组质疑那八个怎么办,也不能不要了,也穿上,所以是六串。我并不急于指出错误,让同学们充分探讨,正是这样答案不断浮出水面的过程,才让错误理解的同学慢慢明白自己错在何处。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三

课前思考:

《“数学好玩”――分扣子》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在一年级上册中已涉及到了分类的知识――《整理房间》,所以孩子已有了分类的基础。本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类,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3、情感目标: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分类的结果,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但结果一样。

教学准备:课件、扣子教具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生:1.可能是提出建议的这个怪物?

2.可能是个子最高的那个怪物等。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出示板贴。

师:数三声请全班同学坐好,【及时表扬】老师在黑板上也准备了扣子,可以拿下来换位置,请你到前面来分一分。两个人一起,边分边说。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他们把扣子按什么分的?分成了几类?每种分法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生:按形状分成了圆形和方形(或者按扣眼数量分成了两个扣眼和四个扣眼)。还能继续分。继续按照扣眼数(或形状)。

师:最后经过了几次分类,分成了几类?

生:经过两次,分成了四类。

师:请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分的?【ppt展示,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

生:按照形状分――再按照扣眼数分。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还有其他的方法?谁能来讲讲别的方法?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观察一下,同样的扣子,两次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类的顺序颠倒了。

师:那分类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ppt展示两次分类的结果】。

生:分的结果是一样的。

2、活动2: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活动,谁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请一组学生上台分一分。

师:大家看,他们第一次是按什么分成的两类?

生:颜色。

师:我们先看红色,红色扣子还能继续分吗?快看他们第二次把红色继续分,按什么分的?

生:按形状分的。

师:白色的有形状问题吗?

生:没有。都是圆形。

师:那么继续看红色部分,还能继续分吗?按什么分?

生:可以按扣眼数分。

师:那白色还可以按照扣眼数继续吗?

生:可以,并且动手分一分。

师:老师看大家那么积极,是不是还有不同的分法?【出示ppt】。

生:按颜色――形状――扣眼数,最后分成6类。

师:颜色分完之后,如果不按形状分,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先按扣眼,再按形状。

师:那么我们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生:分的结果都一样。

师:通过刚才两次分扣子的活动,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请翻开书,填写自我评价表。填完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给对方一点鼓励或者提醒。【小组活动中我们也要互相帮忙,互相提醒】通过今天学习的分类知识,看看能不能帮助小熊一家解决刚才的难题。

三、巩固练习。

小熊弟弟提了第一个问题:“城堡的主人是不是头上有角啊?”“对啊,是有角。”你看,熊弟弟一个问题,把怪物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头上有角的),一类是(头上没有角的)。怪物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光知道这个怎么能猜得出来?”那倒是,这样头上有角的怪物有13只呢,小熊弟弟非常会观察,看完了头上,接着观察脸。他问道:“城堡的主人脸上有胡子吗?”“不,没有胡子。”怪物们又开始吵吵了,“光知道这个能猜出主人吗?”熊弟弟两个问题问完,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的怪物有9只,又变少了。

生:还有5只。

生:只有两只了。

师:这两只怪物长得太像了,都是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鞋子。最后一个问题会问什么?“主人是有牙齿呢还是没有牙齿呢?”这两个怪物对视了一下,一个忽然捂住了嘴巴“这个不能告诉你”,熊弟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这个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绣花鞋,没有牙齿的就是主人。熊弟弟通过5问题,5次分类成功找到了主人,这时候主人说:“不,你们不能走!”熊弟弟吓了一跳,“为什么呀?”“和我们一起玩吧,今天是我的生日。”小熊一家和怪物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熊弟弟通过分类的方法把城堡的主人找出来了,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善于动脑筋。

一天结束了,城堡的主人很开心:“你这么聪明,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这些盒子里只有一个装着真正的礼物,只能提出三个问题,把有礼物的盒子找出来,你们能帮小熊弟弟完成吗?”

生:有礼物的盒子有没有蝴蝶结?

有礼物的盒子是花花的还是一个颜色的?

有礼物的盒子是圆柱还是长方体的?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页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第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认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钟、实物钟、头饰、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声音。

师:小朋友,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呢?

2、出示主题图。

师:听到闹钟响起后,乐乐在干什么呀?请你们打开书本91页看看。

(思想教育:我们要向乐乐学习,听到闹钟响,就马上起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些钟表的身上隐藏了许多小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1、联系生活。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样子的钟?

师:老师收集了各种各样有趣的钟,你们想欣赏吗?

2、同位说钟面。

师:欣赏完那么多有趣的钟表后,请你们拿起桌面上的钟,跟同位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

3、学生介绍钟面。

师:谁愿意大声地把你的钟面介绍给大家呢?

生:汇报(板书:12个数字12个大格)。

师:时针长得怎么样?分针长得怎么样?

生:汇报(板书:时针分针)。

4、动画钟自我介绍。

师:看到大家介绍得那么开心,动画钟也要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请听。

5、归纳小结。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1、出示主题图。

2、讨论。

师: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是7时的?

生1: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2: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3:我是这样看的,钟面上有分针和时针,而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3、练习。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出示钟表图:8时、6时、3时。

4、小结方法。

师:看看这些钟的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针全部指着12。

生2:分针全部指着12。

师:像这样,分针指着12的这些时间,就是整时。

刚才你们用了什么巧办法一下子就认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呢?

生1: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三)认识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1、创设情境。

2、学写时间。

师:文字的表示方法怎样写呢?

生:先写7,再写时。(板书:7时)。

师: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又怎样写呢?

生:先写7,再写两点,最后写两个0。(板书:7:00)。

师:(指着电子表的表示方法问)你在哪里见过这种记时方法?

3、练习。

(1)写8时、3时、6时(书本91页最后三个钟)。

师:你们真了不起呀,谁会写这些时间呢?(三名学生到白板板书)。

师:请你们拿出这张纸,在纸上完成,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同时进行)。

(2)连线(书本94页第1题)。

三、

质疑问难。

四、课间休息:唱《两只老虎》。

五、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书本94页第3题的时间)。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那么棒,现在老师请大家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谁想出来玩?

2、拔时间。

(1)拔8时。

生:嘎嘎嘎,谁是我的好朋友?(找不到朋友)。

师:这只小鸭子真可怜,找不到自己的朋友,请你们在学具钟上拔出小鸭要找的时间。(全体学生拔8时,同桌互相检查。)。

(2)同位互拔。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会拔8时了,你们想不想出一个时间考考你的同位会不会拔呢?

(3)拔一个喜欢的时间。

3、书本92页“小明的一天”

(1)看图说图意(课件出示7时图片)。

(2)写时间(书本92页)。

五、

总结。

全课。

老师要你们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你会告诉爸爸妈妈你学会了什么呢?

六、作业设计——小小设计师:

运用你知道的钟面知识,设计一个你喜欢的钟面。

七、板书设计(附后面)。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七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亲爱的同学们,你在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学生可能会说打球、游泳、踢毽子、跑步、跳绳等等)。其实跳绳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跳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减肥,还可以长高哟!

2.课件出示课本第78页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3.教师谈话:小东、小红和小亮非常喜欢跳绳,你看,今天他们三个就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他们三个的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睛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小东跳了32下。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2.学生活动:给学生留几分钟思考时间,也可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点名学生算出列式。

3.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列减法?点名学生回答。

5.学生讨论: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6.交流算法:

(1)计数器: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拨珠子过程:(让学生边演示边说算理)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字40,减28时,根据笔算规则,先从个位算起,但个位上0—8减不着,需要从十位上借1当10来用,10减8等于2,十位上原来是4,因被借走了1而变为3,3减2等于1,合起来就是12。

根据这个学生的拨珠计算过程,让每个孩子都来试一试。

(2)口算:

生1:先用40—20=20再用20—8=12。

……。

(3)笔算:让学生把他的笔算过程写到黑板上,边写边让该名学生讲解他所理解的笔算的过程。(最后点一名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板演)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笔算的运算规律。

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借1。

……。

7.师生活动:对照上面的几种算法,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理由是什么?不管学生选择哪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把算理说清楚。

8.教师谈话:计算这道题有很多的方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得又快又对就行了。

9.及时雨练习: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先让学生口头算列式,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出得数。

叫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

10.教师谈话:对比这两个算式,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叫两位数与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退法(二)。

11.挑战“试一试”。让学生认真看书,理解题意,然后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三、反馈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79页的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点名4个学生用计数器来算,边算边让孩子说算理。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算法。

4.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5题,点明用竖式计算,几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练习。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退一,数位没对齐等。

四、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可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运算规律。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九

(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

(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一课时。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

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

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

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

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

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声音把它读出来。

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永久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

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

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

2、教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

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

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

再别康桥。

招手惜别云彩依依惜别借。

回忆金柳映河欢喜眷恋景。

青荇拥抱康河永久恋情抒情。

寻找彩虹之梦渴望梦想情景。

星辉斑斓放歌激情澎湃交。

夏夜离别康桥失落伤感融。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

学具准备:

每人20根小棒、算式卡片、数字牌。

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的编写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安排,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并恰当把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为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设计力求改变以单纯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

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看!谁来啦?齐天大圣孙悟空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呢!

指定学生戴上孙悟空头饰:孙悟空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

(策略建议:游戏活动,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这可难倒了她。聪明的小朋友们能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一共有14瓶牛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一瓶一瓶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策略建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几,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

2、探究算法。

(1)小芳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5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5=?)。

(2)师:怎样计算9+5=?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然后,把右边的1根移到左边,使左边的小棒凑成10根,左边的10根与右边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

生汇报9+5得几的计算方法。

师板书:9+5=14。

(3)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成十吗?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5+5=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9=5=14。

(4)动手操作。

试一试:9+3=7+9=。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策略建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教师先做示范,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反馈。

2、比比谁算得快。

9+59+69+99+8。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3、“小猫数鱼”

指导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4、数学游戏。

乘车到兰溪公园去游玩:(1)师介绍兰溪公园。(2)4名学生当小导游,手中分别举着写有13、15、18、19的数字牌。(3)学生每人一张“9加几”的算式卡片。(4)请对号上车。(得数分别是上面几个数字的卡片就是车票。)。

(策略建议: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生动活泼,充满乐趣,有利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十一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课件、水彩笔、练习本。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十三

l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l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并使学生体验到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清晰,有条理。

l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物体。

教学难点;对物体位置的正确描述。

教学准备:小动物卡片、课件等。

课前谈话:初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里是第几组(小组)第几个。

教学板块:

一、情境操作,探求新知。

1、给小动物排队,提供比较材料。

1/7。

师:春天的早晨小动物准备排队做操,小朋友,请你们帮它们排排队,行吗?

(学生拿出教师发的8张动画卡片及垫板,开始排队,这里教师有一个精心设计卡片排得紧一点刚好排一排,稍留一些空隙排一排就排不下,这样自然引发思维灵活学生排几排)。

师:谁愿意上来,把你排的队形介绍给大家!学生同桌合作排队展示队形。

2、完成一维到二维的空间观念的飞跃。

通过实物投影观察比较各种队形。

学生有可能出现:竖排1排(2排)或横排1排(2排)。。。

师:大家觉得这些队形中,哪几种是不一样的哪几种是一样的?(学生自由说)。

师:我们数的时候可以横横地数也可以竖竖地数。大家再看这些小动物(手指着排两排(列)的队形)用你的火眼金睛观察一下,它们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排一排的看成一条线)。

2/7。

师:(指着排两排的队形)这些都是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指着排一排(列)的队形)这些都排成了线。

3、从一维到二维描述小猴的位置。

师:谁能说说队形1(排一排)中小猴站在哪里?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第*个)。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从左数起第*个)。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从右数起第*个)。(师完成板书)。

师:队形2(排两排)中的小猴又站在哪里呢?(第*排第*个)。

师:大家还能从不同的方向说吗?(生生互说)(师把每种说法都写下来,并把数用红笔书写)。

4:抽象概括并揭题。

3/7。

师:(指着板书)大家在说队形1中的小猴位置,与队形2中的小猴位置时,有哪些不一样?(教师用请第*组第*个小朋友这样的方式指名回答,多指名几个)。

师:小朋友,(教师指着队形)像这样排成一条线时只要用1个数就能说清小猴的位置,排成长方形时就要用到2个数了,对吗?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像这样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揭题)。

5、由发散到集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小动物的位置。

师:瞧,电脑里的小朋友也排出了一种队形,他说小猴的位置在第*排第*个,从他的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他是按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来看的,课件出示观察方向)。

师:那按这样的方向,请大家猜出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组第几个,它是谁?(生猜)。

同桌用这样的方法互猜指名让全班猜让学生自由猜。

二、情境体验,实践应用。

4/7。

1、电影院里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座。

师:小动物,做完操要去看一场电影,瞧,这就是他们的电影院,(课件显示)你看电影院的座位号是怎样排列的?(得出:从中间开始号码向两边从小到大;左边是双号右边是单号;)。

师:机灵的小猴已经找到了位置,猜猜它的座位号码是几排几座?你是怎么看的?(可以上台解说)。

师:还有几只小动物也找到了座位,你能写出它们的座位号码吗?(练习纸上填写投影反馈)。

师:瞧,这两个小动物(狗熊、小猪)它们还没找到位置,小猪说:我的座位号9排12座,小熊的座位号是9排13座,我坐在小熊的旁边,你认为小猪说的对吗?(学生帮助纠正说出理由并找到位置)。

师:小朋友真行,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高高兴兴地看起了电影!

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样的说法描述电影院的位置呢?(第几排第几座)教师板书。

2、动物楼的位置第几层第几室。

5/7。

师:小动物们,看完电影要去动物楼休息(课件显示),有四个小动物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做客,这就是它们家的住址,你能找到吗?若能把它们的位置找到的话,小动物会自动出来迎接你们!(练习纸上先独立找同桌交流上台反馈,让学生说说第几层你是怎么看的,第几室你又是怎么看的?)。

当学生确定一个位置后就出现一个圆点(意在渗透平面上有序数对与点的一一对应)全部确定后课件显示四个小动物跟小朋友招手。

师:还有四个小动物的家,请你猜猜它们会住在第几层第几室呢?要不请你帮它们安排一下位置!(学生在练习纸上自由安排同桌互说我把***安排在第几层第几室投影展示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安排的?其他学生判断)。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样的说法,描述小动物家的位置呢?(第几排第几个)教师板书。

三:小结。

师:小朋友,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整堂课中,叫学生回答问题时都是用请第几组第几个小朋友回答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有效地感受、体验位置。)。

6/7。

7/7。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十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的发现比较表面,后在教师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知道了长方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可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其它图形,使知识逐步趋于完善。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甚至争论,真正使学生介入了思维活动。学生也再次切身感受到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呢?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习惯于接受老师指导、评价的束缚,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

2、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动手操作进行深入地反思。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发现也许是不够完善的,但大家都来动脑筋,都来参与,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发现。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动手操作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的火花,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评价是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课堂里应充分利用,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自主评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逐渐改进。

自主评价比较费时,因此进行一次自主评价,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教师要在有效的准备时间里做到高质量的自主评价教学,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做到教学自主评价时能有的放矢。这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新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提高自主评价质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学生方面来说,自主评价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有时甚至会离题很远。虽然促进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堂课上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则会对该课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跑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予以补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上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点,也不能让由学生思维信马由疆。这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自主评价教学应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在自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拓展性思维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同学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体验自身学校生活中存在的数学。

2、培养同学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前一段时间,俺们学校开展了一些体育方面的竞赛。想一想都有哪些活动?

同学回答:踢毽、跳绳。

问:想一想,还有哪些活动是你喜欢的?

2、活动:俺们到教室外面去比一比。

设计项目:踢毽、跳绳、跑步、拍球、跳“房子“、跳远、

(1)同学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活动时间15分钟。

(2)回教室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帮着补充。

问:根据跳绳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a、可以说一说参与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b、谁和谁一共跳了多少个?

c、谁比谁跳的多几个?

请同学列式解答这些问题,你是怎样想的?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问:跑步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

同学自由说,可能说谁跑了第几名?也可能说有几人跑?

其他同样方法解答。

二、指导练习。

1、出示准备的大挂图,根据同学活动项目填表,讲明图中各列的含义。

2、示范,根据同学跳绳人数在虚头像上涂色。

3、让同学把其他的板演在挂图上涂色。

4、教师提问:

(1)参与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

(2)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5、同座相互提问,全班交流,充沛肯定同学的合理想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材第49~51页的内容。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回顾全单元知识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师:在这些加减法算式的学习中,我们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引导学生说出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师:对了,不管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们都非常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我们把这句非常重要的话板书在我们黑板的中间,然后我们再围绕这句话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口算第73页第1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抽一、两个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过程。如65+3,要这样想,5+3=8,60+8=68。

师:在口算过程中,你觉得哪几点比较重要?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中比较重要的几点是:

(1)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2)如果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般先加减十位上的数,再加减个位上的数;

(3)在加减个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十位上数的加减结果。

师:在口算中,同学们归纳的3条都非常重要,如果哪一条弄错了,整道题就要口算错,我们看看这样两道题,分析一下它是在哪个地方算错了。出示:6+33=93,56-20=54,67-43=4,32+16=8。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明白第1,2小题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第1小题把个位上的数加到十位上去了,第2小题是把十位上的数对着个数上的数减;第3,4题是忘记了加减十位上的数,只把个位上加减的数写了上去。

引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特别专心,这样才能正确地口算出结果。

师:对,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2题,专心地用你们掌握的口算方法算出每颗小芽上两个数的和与差。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回答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三、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在这个单元我们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外,我们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34+43,计算完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计算的过程,全班订正计算结果。

师: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二是一般从竖式的个位上的数加减起。

师:同学们归纳的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是不是每个小朋友在计算时都注意了这两个问题呢?请同学们看着第73页上的第4题,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把第73页上的第4题的图展示在上,然后抽学生一道题一道题地判断,找出错误的原因后,让学生用正确的竖式加以改正。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非常重要。

师:请同学们在计算中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方法完成第73页第3题,题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用口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结果,再抽两道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具体的口算过程;然后抽用竖式计算的学生把自己计算的竖式在上展示,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都会计算了,下面请小朋友们用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帮助小袋鼠找自己的妈妈。

出示第74页第5题,学生计算一道题上连一条线,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74页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四、解决问题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下面我们用掌握的这些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出示第75页第8题的。

师: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略。

师:要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应该怎样想?

师:用你们喜欢的计算方法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然后问

学生:“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指导学生从两数和的方面提出数学问题并

指导学生解答。

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一看第75页第9题,书上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是用我们现在掌握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的?哪些是用这些方法还不能解决的?都可以提出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个单元去解决。

学生先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然后自己看图提问题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留到下个单元解决。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分与合教学设计篇十七

设计说明: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3、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前准备:积木教具箱子两个盒子学生准备积木球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二、探究新知。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二)圆柱的认识。

师:球是圆形的,易滚动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圆柱)。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图画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图画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

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四、巩固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五、课堂小结。

认识图形。

球会滚动。

圆柱会滚动能直立。

玩、看、摸发现正方体有6个面,是平的长方体有6各面,是平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