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讲讲春节的来历(汇总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8:50:51 |
- ZTFB |
- 9页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所经历和学到的东西进行整理和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应用知识。总结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热门总结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一
春节和年的概念,经考证最初的含义是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有记则说: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直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古时候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使用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以装饰,唱唱跳跳。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振》: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除夕夜: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说起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早的门神是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上,后来就画个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传说中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由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进屋里危害。唐代以后,又有人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为门神的。贴春联,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再后来就改写在纸上。因为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后来人写对联大都用红纸。
正月初一:拜年。初一这一天首先要早早的起来放鞭炮,这叫做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响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然后就是重头戏拜年。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带着礼物到岳父家,进门先向列祖列宗跪拜,然后向长辈们依次跪拜。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主要是拜访同事和朋友。三是感谢性拜访。主要是对一年来欠人家情的,借年关买些礼物,以拜年的名义,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拜访。主要是对左邻右舍的街坊邻居,平时没有多少来往,但也比较合得来,借春节之际,到院里拱手抱拳说一声: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一类的吉祥话,以达到相互沟通,增进友谊之目的。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二祭财神是北方的一个风俗,这天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关于财神爷是谁从古至今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赵公明。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实名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二说是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会不偏不倚,后人封为财神。三说是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四说是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他非常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故奉关羽为财神。特别是经商的供奉关羽者居多,他们认为他对他经商有保护作用。
正月初三: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说有天书下降人间,宋真宗下诏,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喜迎财神。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品,并鸣锣击鼓焚香祭拜,虔诚恭迎财神爷。凡接财神须供羊头和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图的是鱼与余有谐音,图个吉利。
正月初五:开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次日后皆可破。妇女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另外还有正月初六是送穷日;正月初七是人节;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等等。总而言之春节所有日子里的祭奠过法,都是向往新的一年里有一个事事顺心,财源茂盛,五谷丰登。人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二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迎接和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活动有感恩祈福、合家团聚、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大家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祭祖。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大家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春节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守岁。
年三十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年三十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五)爆竹。
“爆竹声声辞旧岁”说的就是过春节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大家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年三十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这些传统的习俗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大家的节日生活,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三
春也叫过年。那么什么叫过年呢?现在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什么叫过年。
按词典释义,过年是在新年我春节进行庆祝活动;度过新年或春节。其实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过年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以前“过年”和“春节”可是两个概念。古代民间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南北朝,甚至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这使得“春节”的地位更加稳固。
放鞭炮和点明灯旺火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灯火只有光亮,却没有声音。光亮能够驱鬼避邪,声音更能避邪驱鬼。
新年之际燃放爆竹,已成为人们代代送旧迎新的一桩盛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爆竹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为束帛气为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今天人们燃放鞭炮,已无驱魔逐鬼之意,全是为了欢庆节日,振奋精神,增添欢乐气氛。爆竹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多种多样,有单响、双响、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称也越来越富有诗意,如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节降临之零点时,中华大地与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齐放鞭炮,百花齐放,万炮轰鸣,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欢乐庆团圆,成了华夏民族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传放鞭炮的来历是从宋代发明火药之后开始的,也有说火药是魏晋时期道士炼丹发明的。魏晋时期纸张昂贵,不可能用纸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药做成的。
放鞭炮与姜子牙有关。相传姜子牙帮助周武王灭了商封王,就上封神台去封神。一个个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马氏却跑来了。姜子牙在渭水钓鱼等待周文王时,老婆就嫌他穷,一跺脚走了。现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来要神位,就没好气地说:封你一个扫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儿黑就往哪儿钻。后来,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崩扫帚星,让她没处躲藏。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竹子很多,过年时就烧竹杆竹枝,发出一些声响来。根据古书记载,鞭炮原来叫爆竹,就是烧竹子造响动。有了火药之后,特别是造纸技术提高之后,用纸做炮才时兴起来。特别是成串的小鞭,几乎全是纸和火药做成的,编到一起像一条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说法。在南方还有大年夜摇毛竹的习俗。说是某座山上有一个山角精,它总是骗人吃人。春笋、冬笋弟兄二人,一个勤快懂事,一个好吃懒做。这天冬笋听到外面有人喊他到后山去吃甜番薯,他就信以为真地跑去,结果被山角精抓住了。要不是春笋哥哥在家摇动毛竹,竹叶飞去遮住山角精的眼睛,冬笋就死定了。第二天山角精又喊冬笋,冬笋又受了骗,跑过去就被山角精喷出的毒气毒昏了。这时春笋又摇动毛竹,并且和毛竹一起赶到,才把山角精压住了。
春笋冬笋便也长在了泥土里。据说现在大年夜时,当地人还让孩子们去摇毛竹,既是为了避邪,也是要让孩子学习毛竹的为人,还要孩子长得像毛竹一样高大挺直。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
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闹声。吵闹者是姜太公的老婆(专管茅房、粪土的脏神),正在跟弥勒佛吵架呢。原来,人们请神仙时把她给忘了。弥勒佛只好说:“这样吧!今儿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四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五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六
春节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属于一个传统风水因为涉及到一些拜神,祭祖的活动。它就像是国外的圣诞节,平安夜一样。对于中国人民春节是十分重要的。每年都有几亿人为了回家过春节,与家人团聚。不惜从不同的地方回到家中。而春节也是有着好几千年的历史了。比起圣诞节那是非常的久远了。而且关于春节的来历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的。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中国文化就的从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开始。
春节的来历
春节也叫做“过年”它是更具中国古代的日历发展而来的,人们觉得幸苦劳作了一年,在新年的最后一天和第二年的第一天应该好好的享受一下,让这年好好的结束,寓意来年有一个好兆头。慢慢的春节就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节日了。从古到今春节已经有了好几千年的历史了。
春节的故事
春节也叫做“过年”,根据传说,在古代“年”是一种怪兽,异常凶猛。每到除夕这天就到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天上的神仙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就通过梦境告诉了人们如何对付年兽的方法,于是人们就在除夕那天在自家门前铁红色窗花,放烟花,贴大红色对联、门神,年兽看见了过后十分的害怕。从此过后每到除夕人们就这样,年兽再也没有骚扰过人们。慢慢的就演变为了中国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非常非常的多,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具体要体验一次就知道了。下面是按照顺序来讲解的。
贴春联:在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把旧的门神和对联清除,让后换上新的对联和门神。这样寓意辞旧迎新。
放鞭炮:放鞭炮这个环节是从除夕就要放到年初。大概是年初五左右,每个地方每家每户都不一样的。在祭祖的时候要放。
放鞭炮祭祖拜神:在新年的最后一天,需要好吃好喝的给祖先还有神仙祭祀,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
放鞭炮团年饭和年夜饭: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在一起吃一个丰盛的一顿大餐。大餐里面鱼是不能少的,还要有香肠。
放鞭炮春节第一天:春节第一天,第一顿早饭一家人要在一起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吃饺子、吃米线、香肠等等而且大人还会给小孩发红包,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在去祭拜死去的祖先们。祈求祖先的保佑。
放鞭炮春节第二天:春节第二天要走亲访友,一大家族的人在一起聚餐。和气融融的,非常热闹。当然有些也地方也是第三天才走亲访友的。这就叫做拜年。而在拜年的时候晚辈也能得到压岁钱。
放鞭炮春节传统舞狮:在不同的地方,例如广东的春节就还要舞狮。
放鞭炮贴窗花:在东北地区,除夕那天会在自己家房子的穿上贴上窗花。而且也会咋在家里挂上年画。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七
你也可以投稿:.o。
春节,在中国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春节"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在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西周初年已经有了一年一度的在新旧交替之际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的活动.汉武帝时制定历法,以现今的农历正月为岁首,俗称过年.民国时,改用阳历,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你也可以投稿:.o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八
又快到孩子们最开心的节日春节了。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小时候对于春节的期盼。下面小编准备了关于春节的来历,提供给大家参考!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九
中国有许多的节日,我最喜欢的是过新春。
新春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新春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的动物。年一来,树朩凋敝,百草不生。年如何才能过去呢?人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手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新春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新春前十天左右,家家户户准备年货,人们都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都要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待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日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圆饭,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禧、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话。
哈哈!听了我的讲解,你肯定知道了新春的习俗,你也一定像我一样开始喜欢新春了吧!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十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民间谚语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种养生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大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也就是说,立春以后的睡眠,应遵循“晚睡早起,与日俱兴”的原则。但晚睡也要有个度一般不能超过23点,起床时间可比冬季稍晚些。
立春一到,有些人便急着脱去厚厚的冬衣,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立春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气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防风保暖仍是此时养生的重点。
谚语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春捂”要恰到好处。一般日平均气温未达到10℃时就需要“捂”,捂的重点部位应是背、腹、足底。“捂”背部可预防感冒的发生;“捂”腹部可以保护脾胃,预防消化不良和腹泻;“捂”脚可预防“寒从脚卜起”,保护人体阳气。防止脚冷除了要加强脚部的保暖以外,还可多采用泡脚的方法。足为肾之根,泡脚可温肾阳。
另外,立春养生还应注意保健防病。因为大气刚刚转暖,各种致病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加快,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应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要勤开窗、常通风。
吃红枣:有助养脾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吃蜂蜜:清肺解毒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就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韭菜
韭菜性温,具有补阳的作用。冬春之交,气温还偏低,吃点韭菜可以帮助我们祛阴散寒。
“一月葱,二月韭”,韭菜是非常适合春季食用的蔬菜。春季人肝气盛,脾胃功能受到影响,韭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可以增进人的食欲。
韭菜虽好,但在食用时也要注意几下几点:不要过熟或过生,不要与酒或蜂蜜同食。
春笋
春笋被誉为春天的“菜王”,有着“尝鲜无不道春笋”的说法。春笋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春笋的纤维素含量也十分丰富,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春笋具有健脾补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春季吃春笋可以做成油焖春笋,如果想吃的清淡还可以做成春笋豆腐汤。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十一
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讲讲春节的来历篇十二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公司春节开工领导致辞(优质11篇)
- 2023年护士节爱岗敬业疫情演讲稿(优质18篇)
- 除夕贺词祝词祝福语怎么说(汇总11篇)
- 最新三分钟推销产品演讲稿(汇总10篇)
- 最新初中的三分钟演讲稿作文(大全12篇)
- 最新初三毕业典礼主持词开场白(大全8篇)
- 最新工作总结简短50字(模板20篇)
- 最新护士节演讲搞(通用14篇)
- 最新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5000字(优秀12篇)
- 2023年端午节传统节日演讲稿600字以上(优质11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