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德经十二句名言(优秀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6:10:28 |
  • ZTFB |
  • 9页

不断学习和提升是追求成功的必经之路。总结应该包括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要提及改进和学习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为无为,则无不治。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6。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7。柔弱胜刚强。

1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9。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24。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6。治大国若烹小鲜。

2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3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5。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二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6)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8)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三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则,于是。太,同“泰”,平和、安宁的意思。

3、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4、既:尽的意思。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统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诫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统治集团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这是在春秋末年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统治者荒于朝政,根本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死活。老子对于当时这种状况极为清楚,他这章里所说的话,表明他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的注释作品很多。

先秦至六朝:王弼《老子注》。

两宋至元代: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道德真经注》宋徽宗《道德真经注》江徵《道德眞经疏义》章安《宋徽宗道德眞经解义》苏辙《老子解》吴登《道德真经注》其中历代注疏唯唐宋最多总体理论也颇为精深,故不一一列举。

明代: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清代:黄元吉《道德经讲义》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

现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任法融《道德经释义》韩金英《内在小孩解道德经》。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四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枉:屈、弯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

4、式:法式,范式。

5、见:音xian,同现。

6、明:彰明。

7、伐:夸。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实质。老子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带有智慧的思想,给人们以深深的启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极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告诉人们,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等待,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说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独曲全。曰,‘苟免于咎’。”这里说的“曲全”,便是“苟免于咎”。老子认为,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对于负面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事实上,正面与负面,并非截然不同的东西,而是经常储存的关系。普通人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这未必是好事。老子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要虚怀若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是如果不考虑客观情况,一味蛮干,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在“曲”里存在首“全”的道理,在“枉”里存在着“直”的道理,在“洼”里存在着“盈”的道理,在“敝”里存在着“新”的道理,因而把握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做到“不争”。事实当然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有些事不争就不能取得成功。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五

1.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2.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1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六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4)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4)治人事天,莫若啬。

15)治大国,若烹小鲜。

16)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17)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七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八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治人事天,莫若啬。

4)治大国,若烹小鲜。

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6)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0)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九

1)治人事天,莫若啬。

2)治大国,若烹小鲜。

3)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4)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8)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4)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一

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8.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0.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文档为doc格式。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二

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三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7、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3、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3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4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4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四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0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0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0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0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0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0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五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六

《道》三十二章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关于用兵这件事,《道德经》后面的几个章节还将会谈及(57章、69章),现在让我们暂时放下历史故事,继续随《道》悟道。

32章继续谈了道的总纲领:百川归海,万物归道,一切都逃不开自然的法则,正所谓“道法自然”。

32章经文意译:

道,这个玩意儿永远是籍籍无名的,永远表现出不容易被人们所识别的质朴形象。

但是,即便质朴,即便没有高大上的形和象,普天之下万事万物,却没有不在道面前称臣的。

即便你是侯,你是王,你也应该向道称臣,所以,高大上的侯王们,如果能向道称臣,能够遵道而行,那么万物也就自然会宾服(所谓宾服可以理解为像外来宾客一下服服帖帖地称臣)于侯王。

那么上述逻辑,我们可以整理为:道统天下,侯王们如果以道来治理统领他的天下,那么天下万物自然无不宾服于侯王的。

天和地所生的阴阳两气相合,生成了甘甜的雨露,这个雨露不受任何人操控,也无需任何人费心,就会很均匀地洒向大地。

任何大的制度,最初制定的时候都是有名(也就是有道的意思)的,既然都有名有道了,那么人们就应该懂得适可而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向上、继续向上、永无止境地向上,只有懂得适可而止,才是遵道的表现,才能规避一些危险。

天下的'人和事都应该遵道,都应该依道而行,这就好比是地面上不可改变的百川归海这一自然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32章是从“朴”这一角度强调遵道,这也就是我们多次提及的《道德经》静心寡欲这一核心理念之一。

从《道德经》整体来看,刚刚好81章,一定是意涵九九归一之道,事实上《道德经》在引领天下人悟道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逐渐归一的过程。

32章,就是归一于:“朴”。

悟吧!脆弱的文字,无法深度表述。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七

“无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阐述、解释。本章开头第一句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

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不为了。第二句便引入人类社会,谈到“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实行,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

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这样的理想社会。这里所说的“镇”,有人解释为“镇压”,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章的说明中露出了暴力镇压人民的面目:谁要敢一闹事,那就要严厉加以镇压。

这种解释,我们感到有悖于老子的原意,“镇压”应当是“镇服”、“镇定”,绝非是武力手段的“镇压”。由此,我们也认为,老子并不是代表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要求,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不是仅仅代表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这表现出老子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因而这是进步的、积极的。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八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德经十二句名言篇十九

道德经里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们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读书活动过后你一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读书感悟,快来写一篇道德经读后感。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道德经十二章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相对而言,我更赞成道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我认为道是道理原则一类的,说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指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地之道是指治国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为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是自然的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治国之道。《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治通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战国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公孙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篇则是讲整个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骗自己,再骗别人。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虚空性与道的无声无色,无形无状是同出一则的。二是道与信仰都是我们自己无形中所坚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种.种解释都会作用于我们,形成信仰。

道讲完,讲德。德是什么?与道的关系,老子的德是具体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成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废话,没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我们能理解到,一句话德是因为道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所依据的原理根据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