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模板19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9 03:48:53    小编:ZTFB
最新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模板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3:48:53 |
  • ZTFB |
  • 14页

总结是对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进行记录和总结的过程。总结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的描述。这些总结范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一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就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的。

男人继续向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仍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这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点评:爱心是最宝贵的,正如,古人所讲“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在孩子的心灵中及早地播下爱的种子最重要。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二

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解释和说理。

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练习和实践。

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表扬鼓励和批评责备。

表扬和鼓励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表现的方法。表扬鼓励时最好能同时提出进一步要求,使孩子有更上一层楼的目标。批评指责是一种否定的“强化”,可以用摇头、不高兴的态度、否定的口吻、斥责的眼光等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反对,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并迅速改正。批评时态度要严肃,要使孩子感到羞愧、不安。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三

从孩子还不太懂事的时候起,我就教给他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记得他那时候刚上幼儿园不久,老师要个可乐瓶子,我和孩子一起买来可乐,然后将里边的液体倒入下水道,最后才将空瓶截成老师要的半截带到学校。

因此,孩子至今从来不在学校附近的地摊上买任何东西吃,他非常喜欢吃蔬菜和水果,每餐没有蔬菜和水果他就要提醒,用不着我们摧他吃什么。

这其中的关键是,我不吸烟,不喝酒,不打游戏,不看电视,不吃垃圾食品,自然孩子也不会做这些。

孩子吃得营养了,自然他就会很健康,即使偶尔有点儿发烧感冒,这都属正常现象,我用自己专业的营养学知识就可以给他调理好。也因此,他从1岁以后至今,将近8年,没有吃过一次药,没有打过一次针。

我的观念是健康是第一位的,学习才是第二位的。当然,他的身体健康了,大脑的营养充足了,学习起来自然也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即使学习的再好,长大后也是无用的。

相反,假如我没有自我约束,总是吃一些不该吃的东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那孩子一定也会是这个样子。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四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受到挫折,父母要及时疏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郑州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给出以下四种方法:

(1)情绪宣泄法。当孩子感觉心理受挫时,父母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方式,通过正常的途径,让他们释放,保持心理平衡,不钻“牛角尖”,不走极端,引导他们“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如可通过交谈倾听,还可以借助各种活动,将因紧张情绪所积累的能量排遣出去。

(2)迁移法。父母要尽量使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暂时避开挫折情境,如让其回忆一些愉快的事,也可听听音乐、打打球、散散步等。

(3)心理咨询法。父母可以通过找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对孩子的内心冲突和苦恼给以分析、研究、劝解、安慰、鼓励,减轻其情绪压力,改变其认识问题的方法,用新的、正常的经验代替旧的、反常的经验,使孩子摆脱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并帮助孩子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取得更有效的发展和成就。

(4)父母要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施以心理教育,教育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父母可让孩子多与同学交往,通过平等相处,使孩子感受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其实挫折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法,让孩子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困难,教会他们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这比让孩子考100分对孩子更有用。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五

孩子的成长要经历各种事情,有11件事是家长在教育和育儿途中经常做的。要点是,做了还对恶劣结果不得而知。本文为您列出这些事情,为家长敲响警钟。

孩子想要玩泥巴,我们说:太脏了,不许玩!

注解: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掐灭了孩子玩的天性,阻断了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缩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间。

孩子想自己吃饭,我们说:搞得到处是;饭都冷了……妈妈喂!

注解:孩子的自主意识、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这样被扼杀。

3.孩子有些不舒服,我们说:宝贝,我们上医院,打点针就好了!大夫,用点好药!

注解:我们的盲目和无知直接导致孩子成为一个缺乏抵抗力的玻璃人,让他遭受更多病痛折磨和医疗创伤,让世界多了多少耐药菌和不治之症。

孩子想要自己洗碗,我们说:别把衣服弄脏了;水这么冰;别把碗打碎了……。

注解:孩子眼里原本就像游戏的劳动,因为你,愉快的劳动变成了苦差,四肢肌肉萎缩,毫无阳刚之气。

孩子上学了,我们说:你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不懂不要乱讲……。

注解:孩子不敢问为什么,怕老师说,怕同学笑话;孩子只知道接受、从众,没有创造力,甚至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孩子说,爸妈,我长大了,也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说:好孩子,你读好了书就行,什么都不要你做。

注解:一个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机会,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女)子汉的机会就这样被你熄灭在萌芽状态,成长为一个畏缩的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注解:在孩子心里,他们看不到爱,他们认为你所付出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交易,自己只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父母光宗耀祖的工具罢了。

孩子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想到感恩,他对你们说:爸妈我爱你们,你们辛苦了!我们说:爱什么爱,你拿什么来爱?读好书,听话就是最好的爱。

孩子学习很好,脾气也很坏,懒得出奇,我们说:没事,大了就好了,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无所谓。

注解:我们忘记了,一个人先要成人才能成人的道理,我们舍本逐末,把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培养任意地践踏。

至于发现麻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注解:欲诉无人能说,悔,肠子都悔青了!或者干脆做个“祥林嫂”。

或者他文凭比你高、钱赚得比你多,可是孩子跟你没话说,甚至不着家,我们说:这是代沟,孩子跟我们没有共同语言。

注解:可是,你难道没有反省过,这是多么的悲哀:我们辛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只有义务,却缺少温情!我们原本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长,我们原本可以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快乐,让自己幸福的。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六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时刻影响着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家庭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一、案例背景。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家长对子女的百般溺爱和过多保护,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即“任性”的习惯。

二、案例描述。

又到吃饭的时间,我们一家人正吃饭。邻居家的小孩叫我家儿子出去玩。儿子听见了就要和他走。我说“你快吃,吃完饭再去玩。”儿子一下就赌气了,说“:你不让我出去,我就不吃饭了。”我听了就很生气,训了他几句。儿子不但没听我的,反而哭着跑了出去。我妈妈见了就把儿子连哄带诱拉了回来。而且还当着儿子的面说我什么什么不好,儿子才不哭了继续吃饭。我与儿子的“较量”又以儿子的获胜而告终。

三、案例分析。

面对现代家庭中这样常见的事例,我不免思索: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所谓不可逆性就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重新回到起点,从另一面去思考问题。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正因有这样的特点,儿童一旦有了什么想法,就很难改变。

其次,孩子的任性还是父母长辈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如今的家庭中,除了孩子的父母亲,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孩子是他们手心里的宝,只许爱护,不许伤害。况且他们还认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给孩子吃好点、穿好点、玩好点是应该的。尽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也认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而不去纠错,反而去迁就孩子。正因为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我们的独生子女们才更加会“撒娇”。

四、案例指导。

分析了原因后,我认为要改善现代家庭独生子女“任性”这一普遍问题,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让孩子更任性。因为他有“靠山”。

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是为你好”等这样简单地说教。从而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将某种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3、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和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示理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切忌独断专行,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说的不对,也要道理说服。

当然家长本身的为人处世和以身作则是最为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也行”等古训同样是不变的道理。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案例】。

“咚咚咚”一阵突然急促的敲门声,把正在午睡的我惊醒!急忙打开门,站在眼前的是5岁的儿子一群满脸怒气的小伙伴。问明了来历,才知道儿子把小伙伴王宗成的四驱车弄坏了,人家这是找上门索赔来了!我没有作声,转头静静的看着站在一旁满脸沮丧与惊恐的儿子。一阵沉默后问儿子:“你自己肯定有想法,说出来好吗?”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

儿子低声说:“说好弄坏了要赔的。”

我的声音也很低:“弄坏了别人的东西理应赔,可问题是你拿什么赔?”

儿子开始掉流泪,且着急了:“妈,您就给我钱吧,以后我不跟您要好吃的了还不行吗!”

“不要好吃的是小事,王宗成这个四驱车是他姨妈从外地买的,咱这有钱也买不到这样的。”

儿子倒转的快,急忙转头问宗成:“给你钱你自己买行吗?”对方点点头。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关键:“给人家弄坏了东西,你觉着光给钱就没事了?”

“对不起宗成!”儿子终于不情愿地说了句道歉的话。

孩子们接过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的离去了。儿子一反常态没有跟随其后,而是低头走进自己的房间把自己反关在了屋里。事情表面上结束了,可我的心里很不好受,双方孩子的做法令我非常的尴尬,如果被弄坏玩具的是我的孩子,我是绝对不允许他索赔钱的,而且是那么轻易的就接受了。我知道这是一个跟孩子交流,一些简单做人道理的好机会。等孩子冷静下来,我走进了孩子的房间。

【案例点评】:

相信孩子当时的心情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已经无需再责怪和训斥,但无论如何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坚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信念,促成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行为。尽管孩子的承诺只能在很短很短的时间内有效,但也必须让他遵守承诺,让孩子实实在在的经历负责任,特别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这同时也是付出代价、承受压力,经历痛苦和无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试想,如果每位父母都事事处处坚持这样的原则,从小事做起,苦心引领,那么,他们的孩子一定会逐步成为一个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负责任的人,一定能成为一个能担当大任,能有所作为的人!

幼儿刚入园的会出现诸多不适现象。

不适应症一:宝宝哭闹难入园。

有的孩子入园特别难,哭天喊地,还有的孩子抱着家长的腿就是不让家长走,搞得家长欲走不忍,欲留不能。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观望,还有的家长为防孩子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长时间将孩子留在家里。分析与建议: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家长送完孩子后要赶紧离开。其实家长走后,孩子大多停止哭闹,因为老师有许多平息孩子情绪的办法。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这是任务。”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灰色的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不适应症二:回家以后发脾气。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变得爱发脾气、闹情绪,家长就以。

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天大的委屈,对此不知所措。

分析与建议: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任性而为,初入幼儿园,对于诸多规距难以适应,如想玩玩具时老师不让玩,不想睡觉时老师非让上床。而回家后,就彻底放松了,发一点小脾气也很正常。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先不要去管他,让他把脾气发出来,然后再去安抚,并讲清道理。如果孩子哭闹得异乎寻常,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下,向老师问问孩子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老师表扬别的小朋友而没有表扬自己的孩子引起的,以便让老师多给孩子一点儿鼓励,进行正面教育。对于有的孩子无原则的哭闹,家长千万不能一味迁就,要有原则,不该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去做。但孩子哭完,要给孩子喝点水,以免上火。

不适应症三:穿衣、如厕都不会。

有些家长,特别是老人,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在家里的所有事情一律包办。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连吃饭、穿衣、如厕都不知如何应对。

育与园中教育协调一致,还可以让孩子产生自信心。

不适应症四:幼儿园里不午睡。

有的孩子不习惯在幼儿园午睡,自己没睡好,还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休息。

分析与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带一个在家常玩的、心爱的宠物玩具,孩子抱着它睡觉,可以减少孤独感。在小朋友都午睡的时候,让他帮老师做点事情,然后跟他说,如果你不来幼儿园,老师会想你的。如果你睡醒午觉再能帮老师分水果,那就更好了,老师会谢谢你的。

不适应症五:缺乏朋友孤独少语。

入园前跟小朋友接触少的孩子,入园后难以融入到小朋友之中,不愿参与游戏,群体生活似乎与他无关,表现比较孤独。

分析与建议:家长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让孩子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时,家长主动请老师帮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大胆的朋友,让孩子活泼起来。在家的日子,家长要尽量找一些邻居的小朋友跟孩子玩,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总之,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熟悉了幼儿园,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了。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七

(一)孩子基本情况:

小鱼,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而据老师观察大都是他的言行举止粗鲁造成的。例如,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的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推搡搡,或故意让别人摔跤。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进邻座小女孩的嘴巴里,使对方的牙龈破损,三天三夜都喊疼和怕吃咸味的东西。又有一次,她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另一只手的手指旋转着使劲钻进对方耳洞。老师发现予以立即制止后,他又差点故伎重演,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6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浦西居住在“新爸爸”的家里,每周和“新爸爸”回浦东接儿子住两天。奶奶也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二、个案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一阶段:

我们多次通过家访、电访、个别交流等方式与孩子的母亲和现任父亲(后简称父母)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我们让他们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也帮他们分析了孩子现有的一些问题行为、心理特点与现有的家教误区和家教环境的关系。我们以比较婉转的方式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愿意转变现有的家教观念。

第二阶段:

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长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与孩子的见面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2)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采用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进行内部协商,增强家庭教育的协调性。

(5)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

我们为该幼儿建立了具体和详尽的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书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园的发展状况,父母和老师各自的教育心得体会,共同体验教育的成功和发现教育的不足。

我们和孩子的奶奶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导工作。我们尊重孩子奶奶发表的意见,同时也帮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帮她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还经常利用来园、离园和自由活动时间亲近幼儿,和该幼儿进行亲切交谈。这样使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弥补母爱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使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家庭问题可以说是其致命外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阶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三)总结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个案研究的结论。

1、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3、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八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展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己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一、案例。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她最重要的事情。在当今社会,没有什么事比一个好文凭、一份好工作还有一个好的未来更重要了。

在我女儿刚刚上初一的时候,不知是不是刚到了一个新的学校,不能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总之,她的成绩一下子就退步了许多。我很为替她担心,我们在教授她知识的同时,也要默默地鼓励她、支持她,不要让她对自己失去信心。于是,我给她写了一封信,放在她的书桌上。信的大概内容是:某某同学:

你已是初一的学生了,身体长高了,学习难度也增大了。听说你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信心不足!我想说些心里话跟你交流,我怕说得多了,你会说我烦;管少了,你又会说我不关心,真是进退两难!今天,我就给你写封信吧!

妈妈管你、关心你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管”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不管”,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切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你要明白,学习对一个人非常重要,特别是青少年时代,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着美好和希望。俗话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的社会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大学文凭、没能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怎能立足社会?只要你付出了,学习上刻苦钻研了,即使取得点滴进步,那也是很值得的!我们会为你自豪!

最后,祝你进步!

这是我第一次以书信的方式来鼓励我的女儿,也是我给她写的第一封信。希望她在学习上不要放弃、取得进步;在生活上也能够独立自主,让家长少操一点心。我认为平凡之中也有高大,大事要从点滴做起。慢慢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教育过程。

1、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样会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父母给予她的爱,也增强了她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再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3、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常常会鼓励女儿,她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她的学习积极性。当她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她打气,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她,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4、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的一生当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它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5、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己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

三、反思。

学生已经进入初中阶段,就像一只已经学会飞翔的雏鹰,它要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了。他们现在懂的知识也已经比较多了,该懂的道理也都已经懂了,我也用不着把她拢在自己的臂弯里了,她长大了,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自己成长。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九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象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榜样力量、尊重幼儿独立地位、发挥学校指导和引领作用、统筹社会资源支持,从而形成以家庭为核心,整合家长、学校、社会的力量,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家庭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是幼儿园和家庭,但家长们往往把幼儿园当做了教育幼儿的主体。但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而家长应该重视的不仅是幼儿园环境,还应该有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每个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其他幼儿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然后在幼儿园中教师往往按着普遍的大众的教学方法教导着每一个儿童,在幼儿园中存在很多性格不一,习惯不一的幼儿,但是老师只能在照顾大部分幼儿的前提下花较少的时间对个别儿童进行特别指导,这往往是不够的,于是便出现了家园合作,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对幼儿实行更好的家庭教育,有效的实现家园合作。使幼儿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在一方面,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两个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争执,更多表现出来的不是宽容不是理解,更多的认为自己没错,都是对方的错,然后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这样的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这便需要家长的合作,需要家长配合并在家庭中就要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有宽容理解的心态。因此,家庭教育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并且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等特点。首先是启蒙性,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幼儿生长的首要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同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第二便是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第三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呢?不是说是要让幼儿在家庭中学习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数字语言,做多少作业,而是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引导和习惯教学。

那家庭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呢?什么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的教育行为。它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研究发现有这样几种类型:积极型、严厉型、成就压力型、溺爱型和极端行。最后概括分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权威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以家长说了算,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在权威型家庭中充满着严肃的命令、规范和要求,父母对幼儿的行为有着绝对的控制,他们不能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性地、盲目地按父母的指令做事,逐渐失去自我和丧失自信,遇事后只能习惯性地等待着父母替自己解决,而不会主动去处理问题,最后只能成为父母个人意愿的"执行者"和思想的"代言人"。权威型的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很少或根本不会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让幼儿学这学那,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极大地期待和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于是当孩子没有能达成父母的这些希望时,他们就会恨铁不成钢,对孩子大声责骂,甚至是奉行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面前会越来越"乖",而在外面则会变得越来越霸道,欺软怕硬,他们相信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兔跳跳,不善于想象,欣欣说:"妈妈都不让我这么做。"是啊,父母的一句不允许,阻挡了幼儿尝试与探索的道路,湮灭了幼儿的无尽得想象,也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忽视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现在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加,这就迫使许多年轻父母要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的工作上,于是对于幼儿的关心就少了,有的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就可以了,其他的方面都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他们是否知道,幼小的孩子并没有很强的名牌意识,他们觉得有的吃有的穿就可以了,在物质方面并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而在情感方面他们却要求的很多,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玩,一起说话,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这是任何物质所无法取代的。文文小朋友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于是便将他托付给奶奶抚养,虽然经常看到文文穿得比其他小朋友好,也经常带高档的玩具来幼儿园,但却很少看到他笑,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文文奶奶说:"文文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虽然他们常常给文文寄回来漂亮的衣服和高档的玩具,但文文却一点也不开心,只有在爸爸妈妈回家的那几天才能看见文文发自内心的开心和喜悦。"像文文这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亲情地关爱,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关心他人,交不到朋友,变得不和群和孤僻。

在这几种教育方式下,我们更倡导与建议家长采用民主权威型,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乐观、向上、独立、宽容、勇于创新的个性,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父母在寻求合适教养方式的时候,一定要以幼儿为前提,为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对幼儿合理施爱,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用,并将不同的教养方式融合使用,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和形成优良的个性。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受到挫折,父母要及时疏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郑州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给出以下四种方法:

(1)情绪宣泄法。当孩子感觉心理受挫时,父母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方式,通过正常的途径,让他们释放,保持心理平衡,不钻“牛角尖”,不走极端,引导他们“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如可通过交谈倾听,还可以借助各种活动,将因紧张情绪所积累的能量排遣出去。

(2)迁移法。父母要尽量使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暂时避开挫折情境,如让其回忆一些愉快的事,也可听听音乐、打打球、散散步等。

(3)心理咨询法。父母可以通过找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对孩子的内心冲突和苦恼给以分析、研究、劝解、安慰、鼓励,减轻其情绪压力,改变其认识问题的方法,用新的、正常的经验代替旧的、反常的经验,使孩子摆脱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并帮助孩子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取得更有效的发展和成就。

(4)父母要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施以心理教育,教育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父母可让孩子多与同学交往,通过平等相处,使孩子感受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其实挫折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法,让孩子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困难,教会他们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这比让孩子考100分对孩子更有用。

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复杂性:复杂性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亲切性: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细致性:幼儿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具体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关系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应给予细致的照料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叶。权威性:亲子情感,子女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以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

家庭教育是完成幼儿心理和行为塑造的重要环节。应该说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会不会爱却是需要学习的。特别是如何克服家庭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一要克服不讲究教育效果。家长在对幼儿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效果。父母同孩子交流过程中,应多提建议少命令。一忌唠唠叨叨。不要对孩子三叮咛,四嘱咐,左说右讲,以至让孩子对家长正确的行为指导,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对幼儿的自信心产生影响,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二忌脾气急躁。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用成人的心理衡量幼儿,不能因孩子一时不能理解某个问题,就训斥或责骂。这样易使孩子形成对家长的“仇视”,把家长放在孩子的对立面。三忌前后不一致。家长的观点不要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不然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产生是非标准的模糊。家长要学会运用家庭教育中的灵活性特点,对孩子从情感入手,采取遇事施教,小处启发等方法。

二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倾向。眼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参加诸如书法、美术、钢琴等兴趣班,在智力上投入较大的心力。这些方面,只要孩子有兴趣,家长注意防止对幼儿教育过分超前、低龄幼儿教育高龄化外,其他也无可厚非。但同时不能忽视对幼儿的品德培养。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单向性输入,养成孩子单向的爱,片面的爱,这种心理错位,容易促使幼儿在家中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幼儿没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如果不加以纠正,孩子进入社会后就会产生交往困难。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仅要注重智力投入,更要注意孩子品德的培养,让孩子学会爱和被爱。

又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独立的一面。从小培养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能力,让他们有小主人的意识。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小,安排生活、学习等不把他放在眼里,要么不理不睬,要么高压制服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家长对孩子的意见既要耐心倾听并满足合理愿望,又不姑息、迁就。不要无原则地迎合孩子的要求,更不能包办代替孩子做的事情,随机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慷慨、诚信、细心、整洁的良好习惯,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一定要讲究方法,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于婴幼儿,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我们在这里为您提供的是一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第二,尊重原则。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否则就对孩子大声呵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且缺乏自信心。第三,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孩子和家长若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第四,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五,统一原则。

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第六,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第七,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候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第八,宽容原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大棒伺候”。

第九,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

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

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

第十,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孩子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很快,家长们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总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完成幼儿心理和行为塑造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针对女儿的特点,以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事物,来启发和引导她,让她尽可能的充分理解。下面根据平时我女儿的情况,在家庭教育方面谈一些体会。

幼儿的家庭教育不仅具有启蒙性、复杂性、细致性和生活性,而且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因此作为家长应做到“三克服”和“五原则”:

一、要克服讲究教育效果。家长在对幼儿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效果。父母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应多提建议少命令。我女儿平时任性、耍小脾气时,我们在告诫她对错之后,一般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千万不能针尖对麦芒,对孩子进行呵斥。在她情绪缓和、心情不错时,再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她进行交流,这样的结果一般都比较好。

二、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眼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在智力方面投入较大的心力。这方面,我觉得只要孩子有兴趣,无可厚非。我女儿也参加了多个兴趣班,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让孩子学会爱和被爱。这方面我们一般借助于儿童故事书籍和日常生活中的她看到的一些事情,比如给她讲完每个故事后,都要向她提出如“如果是你,你觉得怎么做才对呢?”等问题,激发她从故事人物的角度和身份去了解和体会故事中的含义。

三、克服不能摆正幼儿在家庭中的位子。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子,既要考虑孩子年龄小的一面,又要考虑孩子性格独立的一面。从小培养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能力,让孩子有小主人的意识。比如,平时我们在安排女儿生活、学习或其他活动的时候,一定会征求她的意见,让她说说她的想法和安排。如果合理,我们一般都会满足,不合理的我们都要告诉她原因,让她理解。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孩子的要求,随机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孩子慷慨、诚信、细心、整洁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们除了做到以上“三克服”外,还有必要注意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

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我听说过很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我们,否则,就会让孩子没有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而且缺乏自信心。

第二、感情交流原则。

我经常下班回家,一般都习惯与女儿聊一聊幼儿园今天的事,或者把自己工作上、报纸上发生一些有趣的事跟她讲一讲,每次女儿都非常乐意地说和认真地听,还常常发表一些“高见”。因为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孩子和家长若没有话说,长期下去,孩子与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对孩子性格的培养非常是不利的。

第三、统一原则。

家庭教育应与幼儿园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作为家长应全力配合老师的教育,包括全力支持孩子参加园内组织各种活动等。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应统一,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第四、鼓励原则。

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和进步或者遇到一点小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多多鼓励,千万不要“吝啬”那些赞扬的溢美之词。

第五、宽容原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作为家长我觉得应宽容地对待。当你发现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应先让她明白错误产生的后果,并告诉她知错能改才是最棒的。

以上是本人一些浅薄的体会。总之,我觉得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并富有爱新,充满信心,对前途满坏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一

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对孩子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小孩出生不久,就能“欣赏”音乐了,他会听母亲哼着催眠曲而恬静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听到节奏欢快的音乐,他会手舞足蹈;在吵闹中,听到抒情的乐曲,他也会渐渐安静下来。两三岁时,能用手脚随着音乐做节奏动作。等到进了幼儿园的时候,他对于音乐的需求范围来得更大,听见人家唱歌,看见他人奏乐,甚至黄鸟儿在枝头吱喳吱喳地鸣叫,微风把叶儿吹得哗啦哗啦地响,他都会留意倾听。这一切乐的律动和歌的抑扬的曲调都会吸引他。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摹仿,不时地叫着唱着,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到了小学,更知道怎样利用他那天赋的歌喉和节奏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了。平日里无论是游戏、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

陈鹤琴因此得出结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此,他有意识地用音乐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让孩子们感到其乐无比的是晚饭后的家庭音乐会。

陈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时,每天晚饭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一家人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光。这时候,七个孩子和爸爸妈妈聚在一间屋子里。妈妈和大女儿秀霞弹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国歌曲,也唱外国民歌。一首唱罢一首又起,歌声琴声,汇成了一种和谐欢快的气氛。有时候,孩子们要求爸爸表演。陈鹤琴就弹起那把从美国带回来的曼陀铃,唱超在英国曾同黑人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孩子们或托腮静听,或轻轻哼唱。陈鹤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饱满,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陈鹤琴说:“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完晚饭后,父母子女团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没有乐歌。”

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今天,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认识到音乐在陶冶情操、开启智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压抑限制孩子对音乐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不顾幼儿身心特点、揠苗助长、扼杀兴趣的做法也还是屡见不鲜的。愿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能够带给我们思考和启迪。愿更多的家长能顺应和发展儿童的天性,让音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郑州某大酒店与来就餐的顾客发生了冲突,

其原因是由于酒店大厅摆放了供用餐客人观赏的一些美丽的小盆花,一个3、4岁的小男孩非要搬走其中的一盆,酒店值班人员一再耐心劝说也无效,小男孩搬起花盆就走。值班人员只好无奈地找其父母制止,但其父母则采取了默认和纵容的态度,值班人员只好跟随小孩到饭店外进行制止。但此举惹恼了小孩父母,他们为满足孩子的愿望,希望给点钱了事,不过,值班人员不敢擅自作主,拉住想抱走盆花的小男孩。这下激怒了小孩的父母,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秽言谩骂值班人员,并宣称“真想狠狠”打一顿值班人员,并且还大讲其教子的“道理”,小孩的父亲则更甚,几次卷袖欲狂殴值班人员(幸被围观人员阻止)。最后,在酒店负责人出面道歉、值班人员一再赔罪的结局中收场。临了,小孩母亲还极力鼓励小孩的做法,而那小男孩面对镜头,还面无表情、几乎是理直气壮地、高傲地说:“我最棒!”他的父母马上就当场附和他:“你就是最棒的!”——看来其父母一定是无数次使用这种“时髦”鼓励方式形成的结果。

提醒女儿注意这个细节并且进行了探讨——因为过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任何人不能剥夺我的尊严,我有权选择至少一位目击者证实惩罚的过程是否伤害到了我的尊严。这次小琼妮因为撒谎而挨了两巴掌会不会伤害到她的尊严,必须有“监刑官”证实。

此事过后一个星期,道格拉斯因为工作一直忙到凌晨3点。早晨8点闹钟响时,他没起来,过了半个小时,女儿穿戴整齐地来到他的床前,说再不起床就赶不上幼稚园的班车了。结果,他们迟到了。园长微笑地问琼妮为什么迟到。道格拉斯找了个借口。琼妮却大叫是爸爸贪睡。道格拉斯很尴尬,向园长作了解释后又对女儿道歉。女儿说:“我接受你的道歉,但是你因为撒谎也必须接受惩罚。你现在有两个惩罚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取消本周末与辛蒂小姐的约会(辛蒂小姐是道格拉斯刚认识的女友);二是接受肉刑。”道格拉斯说,芭芭拉出差去了,没人当“监刑官”。这时,幼稚园园长出面了,说她愿意出任本次肉刑的“监刑官”。最后,道格拉斯向他的女儿——一个年仅5岁的美国女公民撅起了屁股……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当教师的什么样的启示?我觉得,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正如道格拉斯最后表达的观点,他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美国公民间的关系,他不能因为是父亲,因为有学识,有社会地位就对女儿——一个幼稚园的小朋友,大呼小叫不尊重。实际上,家长、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民在位址上是平等的,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都是一样的。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可以在学生面前摆尊严,当然也不能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被管理对象,就对他们大声训斥,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其次,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管教甚至惩戒,都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尊严。教育者也会犯错、犯法。

犯错、犯法就得接受惩罚甚至法律制裁。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行为,同样学生受教育、被管理也是行为。有些家长、教师的批评、管教甚至惩戒学生,目的就是要触及学生的自尊心。而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不服,倒不是认为老师说得不对,而是觉得老师的批评让他难堪、没面子、下不了台,他的潜意识里感到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伤害。如果教师批评学生,像道格拉斯先生惩罚他的女儿那样只对行为不对人,那么我们的学生也许会像小琼妮那样,口服心服地接受批评。再次,家长、教师要研究对学生的批评、管教方法,让学生选择愿意接受的方式。我们不妨学学道格拉斯先生,先和学生就某些原则达成共识,然后要求大家都得遵守。一旦违反了原则,不管是谁都得接受惩罚,至于惩罚的方式,不妨多出几种,让学生自己选择。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总之,透过这则“体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我觉得我首先是一名公民,遵纪守法的公民,其次才是一名教师,为人师表的教师。学生首先也是公民,也要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其次才是学生,需要完成学业的学生,要求自己的学生把教师当成和他一样的公民来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二

孩子6岁,叛逆不听话。

有一天,晚饭时间,妻子叫孩子吃饭,接着叫了3遍,孩子都没回应,还沉浸在电视里。妻子看儿子没回应,正打算再叫,我打断了她,“做人不要太唠叨了。”

我朝妻子使了使眼色,故意大声说:

“你看,你叫他一遍,他听不见,表示他听力不好;叫他第二遍还是不听,那就不是耳朵有问题,是腿脚有问题;叫了3遍不听,说明他根本就不想理你,你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如果还叫,那可说明你们俩智商都有问题了。”

孩子听了之后,脸红着入座,我和妻子一边吃一边偷笑。

从此以后,孩子学会了,父母呼唤,必定及时回应。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三

孩子11岁,沉迷游戏,成绩下滑。

一天,我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总玩游戏不写作业,是因为游戏更有趣吗?”孩子低头说到,“是,也不全是,我不想写作业,太难了,而且有好多,我就想玩一会再做。”

看到他还有学习的意识,稍稍舒了口气,“那你玩完游戏之后,是什么感觉呢?”

“觉得很空虚,又很自责。”

“那你为什么还继续玩呢,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吗?”孩子点了点头,我拿起电脑往外走,“那爸爸把笔记本卖了。”

“可是,没有笔记本,您怎么工作?”

我摸着他的头说:“爸爸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有儿子。”

儿子眼睛红着说:“爸爸,我不玩了,你别卖了。”

从此以后,孩子学会了原则,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都能拎得清。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四

以前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能够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样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

儿子十分委屈:“但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者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十分好奇地问:“你是怎样做到的?”

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所以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五

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复杂性:复杂性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亲切性: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细致性:幼儿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具体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关系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应给予细致的照料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叶。权威性:亲子情感,子女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以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

家庭教育是完成幼儿心理和行为塑造的重要环节。应该说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会不会爱却是需要学习的。特别是如何克服家庭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一要克服不讲究教育效果。家长在对幼儿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效果。父母同孩子交流过程中,应多提建议少命令。一忌唠唠叨叨。不要对孩子三叮咛,四嘱咐,左说右讲,以至让孩子对家长正确的行为指导,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对幼儿的自信心产生影响,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二忌脾气急躁。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用成人的心理衡量幼儿,不能因孩子一时不能理解某个问题,就训斥或责骂。这样易使孩子形成对家长的“仇视”,把家长放在孩子的对立面。三忌前后不一致。家长的观点不要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不然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产生是非标准的模糊。家长要学会运用家庭教育中的灵活性特点,对孩子从情感入手,采取遇事施教,小处启发等方法。

二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倾向。眼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参加诸如书法、美术、钢琴等兴趣班,在智力上投入较大的心力。这些方面,只要孩子有兴趣,家长注意防止对幼儿教育过分超前、低龄幼儿教育高龄化外,其他也无可厚非。但同时不能忽视对幼儿的品德培养。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单向性输入,养成孩子单向的爱,片面的爱,这种心理错位,容易促使幼儿在家中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幼儿没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如果不加以纠正,孩子进入社会后就会产生交往困难。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仅要注重智力投入,更要注意孩子品德的培养,让孩子学会爱和被爱。

又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独立的一面。从小培养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能力,让他们有小主人的意识。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小,安排生活、学习等不把他放在眼里,要么不理不睬,要么高压制服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家长对孩子的意见既要耐心倾听并满足合理愿望,又不姑息、迁就。不要无原则地迎合孩子的要求,更不能包办代替孩子做的事情,随机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慷慨、诚信、细心、整洁的良好习惯,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一定要讲究方法,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于婴幼儿,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我们在这里为您提供的是一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第二,尊重原则。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否则就对孩子大声呵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且缺乏自信心。第三,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孩子和家长若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第四,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五,统一原则。

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第六,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第七,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候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第八,宽容原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大棒伺候”。

第九,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

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

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

第十,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孩子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很快,家长们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总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完成幼儿心理和行为塑造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针对女儿的特点,以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事物,来启发和引导她,让她尽可能的充分理解。下面根据平时我女儿的情况,在家庭教育方面谈一些体会。

幼儿的家庭教育不仅具有启蒙性、复杂性、细致性和生活性,而且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因此作为家长应做到“三克服”和“五原则”:

一、要克服讲究教育效果。家长在对幼儿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效果。父母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应多提建议少命令。我女儿平时任性、耍小脾气时,我们在告诫她对错之后,一般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千万不能针尖对麦芒,对孩子进行呵斥。在她情绪缓和、心情不错时,再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她进行交流,这样的结果一般都比较好。

二、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眼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在智力方面投入较大的心力。这方面,我觉得只要孩子有兴趣,无可厚非。我女儿也参加了多个兴趣班,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让孩子学会爱和被爱。这方面我们一般借助于儿童故事书籍和日常生活中的她看到的一些事情,比如给她讲完每个故事后,都要向她提出如“如果是你,你觉得怎么做才对呢?”等问题,激发她从故事人物的角度和身份去了解和体会故事中的含义。

三、克服不能摆正幼儿在家庭中的位子。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子,既要考虑孩子年龄小的一面,又要考虑孩子性格独立的一面。从小培养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能力,让孩子有小主人的意识。比如,平时我们在安排女儿生活、学习或其他活动的时候,一定会征求她的意见,让她说说她的想法和安排。如果合理,我们一般都会满足,不合理的我们都要告诉她原因,让她理解。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孩子的要求,随机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孩子慷慨、诚信、细心、整洁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们除了做到以上“三克服”外,还有必要注意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

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我听说过很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我们,否则,就会让孩子没有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而且缺乏自信心。

第二、感情交流原则。

我经常下班回家,一般都习惯与女儿聊一聊幼儿园今天的事,或者把自己工作上、报纸上发生一些有趣的事跟她讲一讲,每次女儿都非常乐意地说和认真地听,还常常发表一些“高见”。因为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孩子和家长若没有话说,长期下去,孩子与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对孩子性格的培养非常是不利的。

第三、统一原则。

家庭教育应与幼儿园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作为家长应全力配合老师的教育,包括全力支持孩子参加园内组织各种活动等。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应统一,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第四、鼓励原则。

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和进步或者遇到一点小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多多鼓励,千万不要“吝啬”那些赞扬的溢美之词。

第五、宽容原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作为家长我觉得应宽容地对待。当你发现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应先让她明白错误产生的后果,并告诉她知错能改才是最棒的。

以上是本人一些浅薄的体会。总之,我觉得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并富有爱新,充满信心,对前途满坏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六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七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家长对子女的百般溺爱和过多保护,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即“任性”的习惯。

二、案例描述。

又到吃饭的时间,我们一家人正吃饭。邻居家的小孩叫我家儿子出去玩。儿子听见了就要和他走。我说“你快吃,吃完饭再去玩。”儿子一下就赌气了,说“:你不让我出去,我就不吃饭了。”我听了就很生气,训了他几句。儿子不但没听我的,反而哭着跑了出去。我妈妈见了就把儿子连哄带诱拉了回来。而且还当着儿子的面说我什么什么不好,儿子才不哭了继续吃饭。我与儿子的“较量”又以儿子的获胜而告终。

三、案例分析。

面对现代家庭中这样常见的事例,我不免思索: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所谓不可逆性就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重新回到起点,从另一面去思考问题。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正因有这样的特点,儿童一旦有了什么想法,就很难改变。

其次,孩子的任性还是父母长辈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如今的家庭中,除了孩子的父母亲,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孩子是他们手心里的宝,只许爱护,不许伤害。况且他们还认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给孩子吃好点、穿好点、玩好点是应该的。尽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也认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而不去纠错,反而去迁就孩子。正因为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我们的独生子女们才更加会“撒娇”。

四、案例指导。

分析了原因后,我认为要改善现代家庭独生子女“任性”这一普遍问题,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让孩子更任性。因为他有“靠山”。

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是为你好”等这样简单地说教。从而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将某种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3、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和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示理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切忌独断专行,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说的不对,也要道理说服。

当然家长本身的为人处世和以身作则是最为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也行”等古训同样是不变的道理。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八

记得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带他爬终南山——南五台山。我们专门爬那些很少有人爬的路径。那时我还没有离开部队,作为军人,我自然有把握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学会适度的冒险,让他能够禁受得住挫折。又比如,孩子上二年级之后,不论下着多大的雨我都没有去接他,他每次都能够不淋雨回来,即使淋点儿雨也没什么。

有时他会顶一张塑料书皮,有时候他会用衣服上的帽子遮雨,他回来时依然非常高兴。即使我们有事儿,晚回来一个小时,他在门外等一个小时也从来不抱怨。有一次突然下雨,老师给孩子们准了一些一次性雨披,但每个孩子都要肯定不够,他却没有要。

我专门问他:"你为什么没举手和老师要雨披?"他说:"我有书皮,不需要雨披。"这其实也体现了孩子懂得先人后己的道理。有这样的孩子,作为父亲,我自然非常高兴。事实上,作为父亲,我教育孩子靠的是自己的悟性,而悟性却来源于自己不断学习。我唯有让自己不断去学习,不断接受社会教育,不断成长,才能够真正懂得如何巧妙地教育孩子,而不伤害孩子。关于教育孩子,我完全可以讲出第八个,第十个,第100个,甚至更多的篇来;只是以点代面,在此告诉各位家长朋友,孩子永远都会比我们伟大,这也是非常符合达尔文关于人类进化论学说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单靠父亲或者母亲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更是缺失的,不完善的;父母必须彼此恩爱,共同对孩子负起责任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才能够真正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全的人。这一点儿,我和太太共同做到了,因此孩子才能够真正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做不到这一点儿,任何的教育方式都是徒劳的。

其中最关键的是,父母要相信孩子,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要在孩子面前逞强,有时候甚至要示弱。因为一个人真正强大是在内心,而不是在表面。况且,孩子永远不会听我们怎么说,他永远会看我们怎么做。对于教育孩子方面,我永远要说一句:知道没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相信孩子,相信自己,我们和孩子的未来才会真正美好。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故事篇十九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是幼儿园和家庭,但家长们往往把幼儿园当做了教育幼儿的主体。但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而家长应该重视的不仅是幼儿园环境,还应该有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每个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其他幼儿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然后在幼儿园中教师往往按着普遍的大众的教学方法教导着每一个儿童,在幼儿园中存在很多性格不一,习惯不一的幼儿,但是老师只能在照顾大部分幼儿的前提下花较少的时间对个别儿童进行特别指导,这往往是不够的,于是便出现了家园合作,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对幼儿实行更好的家庭教育,有效的实现家园合作。使幼儿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在一方面,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两个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争执,更多表现出来的不是宽容不是理解,更多的认为自己没错,都是对方的错,然后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这样的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这便需要家长的合作,需要家长配合并在家庭中就要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有宽容理解的心态。因此,家庭教育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并且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等特点。首先是启蒙性,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幼儿生长的首要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同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第二便是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第三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呢?不是说是要让幼儿在家庭中学习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数字语言,做多少作业,而是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引导和习惯教学。

那家庭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呢?什么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的教育行为。它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研究发现有这样几种类型:积极型、严厉型、成就压力型、溺爱型和极端行。最后概括分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权威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以家长说了算,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在权威型家庭中充满着严肃的命令、规范和要求,父母对幼儿的行为有着绝对的控制,他们不能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性地、盲目地按父母的指令做事,逐渐失去自我和丧失自信,遇事后只能习惯性地等待着父母替自己解决,而不会主动去处理问题,最后只能成为父母个人意愿的"执行者"和思想的"代言人"。权威型的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很少或根本不会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让幼儿学这学那,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极大地期待和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于是当孩子没有能达成父母的这些希望时,他们就会恨铁不成钢,对孩子大声责骂,甚至是奉行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面前会越来越"乖",而在外面则会变得越来越霸道,欺软怕硬,他们相信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兔跳跳,不善于想象,欣欣说:"妈妈都不让我这么做。"是啊,父母的一句不允许,阻挡了幼儿尝试与探索的道路,湮灭了幼儿的无尽得想象,也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忽视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现在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加,这就迫使许多年轻父母要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的工作上,于是对于幼儿的关心就少了,有的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就可以了,其他的方面都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他们是否知道,幼小的孩子并没有很强的名牌意识,他们觉得有的吃有的穿就可以了,在物质方面并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而在情感方面他们却要求的很多,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玩,一起说话,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这是任何物质所无法取代的。文文小朋友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于是便将他托付给奶奶抚养,虽然经常看到文文穿得比其他小朋友好,也经常带高档的玩具来幼儿园,但却很少看到他笑,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文文奶奶说:"文文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虽然他们常常给文文寄回来漂亮的衣服和高档的玩具,但文文却一点也不开心,只有在爸爸妈妈回家的那几天才能看见文文发自内心的开心和喜悦。"像文文这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亲情地关爱,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关心他人,交不到朋友,变得不和群和孤僻。

在这几种教育方式下,我们更倡导与建议家长采用民主权威型,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乐观、向上、独立、宽容、勇于创新的个性,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父母在寻求合适教养方式的时候,一定要以幼儿为前提,为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对幼儿合理施爱,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用,并将不同的教养方式融合使用,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和形成优良的个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