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大全(优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2:59:52 |
  • ZTFB |
  • 9页

感悟是对人生和社会现象深入思考后所产生的深刻体验和领悟。感悟的写作需要我们关注情感的体验,但也要注意逻辑和条理性的呈现。那些感悟范文以真情实感打动了很多人,或许也能给你带来一些触动。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一

从前有一磨坊主的女儿与一青年农民相爱;磨坊主对此相当反感,设法收买征兵局,把青年农民抓去当兵。由于旧时帝俄的兵役制是终身制,磨坊主的女儿永远也不能见她心爱的青年农民了。她为此深感绝望,便从这座用枯木搭架的桥上跳进水潭,离开了人世。

树林,湖水,黄昏,倒影,湖面上一条由枯木制成的桥架在了视觉中心,通向森林深处,空间也受此拉开,深色的树林处在了画面的后方,虚,却深邃,乡间的小路,犹如挑着担子,唱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体现了列维坦以农村平凡景色为作画素材的特点。然而,树林是那么的深邃,黄昏是那么的静谧,倒影是那么的朦胧,平静的湖面却带有一丝的躁动,微软的冷风令它无法享受这黄昏的寂静,一切都因它的躁动而变得不安,也不再是那样的熟悉;幽深的树林,仿佛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湖面上由三根粗糙的木头组成的木桥带着泥泞的小路延伸向树林深处,似乎要将人们引向一个未知的空间;灌木丛,灰绿得令人难以接近;灰黄的天空里带着一片略微偏紫的云彩隐藏在树林背后,预示着黑暗的到来;树林与天空形成明显的冷暖对比,更是令一幅暖色调的画面融入了冷意;除了近处的木桥与水面,一切都是灰色与黑色组成的空间,白,是那样的少。如此富有沉思与忧郁的黄昏,变得越发的陌生。

波动的湖水似乎在诉说着磨坊主女儿与青年农民伤感的故事,而树林更是在为他们而哀;也许这里曾经是他们度过幸福时光的地方,也许那片树林曾经充满了他们的笑声,然而一切都已经消逝,留下的只有哀愁;暖色调的画面不禁令人感觉到了寒冷与压抑。三部曲式,悲伤,美好与回忆,《小罗曼斯》不也是诉说着类似的故事吗?沉重的低音,滑音,泪滴在了粗糙的地面;低音才刚结束,琶音就突然出现了,接着是被标注“生动的”的分解和旋,情侣间的美好;三连音出现,与《爱的罗曼斯》相似,却没有那般的唯美以及对爱的赞美,取而代之的是美好与哀伤的混合体;低音再度出现,手指在琴弦上滑落,最后的一段琶音逐渐远去,告诉着人们,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回忆,哀,永在。然而这一切又充满了诗情画意。或许这一切的一切,令画家列维坦想起了自己唯一爱过的人,但未能如愿的悲伤与痛苦;《深渊》那看似平静的湖,却是深不可测的,对于画家,对于磨坊主的女儿,这里就是他们的深渊。

痛苦伴随着这位巡回展览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的一生,作为犹太人的伊萨克?列维坦常受到压迫,歧视与排挤,而十五岁失去父母更令他形成了悒郁寡欢的内向性格。虽然他有着非一般的天分,却没能得到画家的称号,唯有一张教师的可怜毕业证书。然而他的作品极富诗意,深刻而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的特点与多方面的优美。他的写生画的独到之处是:用笔洗练、综合广泛、情感充沛,描绘大自然的状态以及各种精神感受的千变万化,细腻。可惜,画家享年仅39岁,也许正是由于他那悲惨的一生所造成。契诃夫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他的作品是那么清醒有力,本该引起一场变革,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他一生历经坎坷,但在他的画中却充满希望、欢乐,闪烁着“能使疲倦的心灵愉快起来的阳光”。

《深渊》,尽管描绘的是一个黄昏时分的乡间,却充满着悲情。也许,这就是画家一生的真实写照。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二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电视名人、节目特邀主持人。著有散文集,对后人影响颇深!

人们在厌弃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之后,曾经热情地呼吁过真实性,以为艺术的要旨就是真实;当真实所展示的画面过于狞厉露骨、冷酷阴森,人们回过头来又呼吁过道德的光亮,以为抑恶扬善才是艺术的目的。其实,这两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实的追索(让科学沉浸在那里吧),也必须超越对善恶的裁定(让伦理学和法学去完成这个任务吧),而达到足以鸟瞰和包容两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中心命题就是人生的况味。

——《艺术创造论》。

中国古代绘画中无论是萧瑟的荒江、丛山中的苦旅,还是春光中的飞鸟、危崖上的雏鹰,只要是传世佳品,都会包藏着深厚的人生意识。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人生交响曲。

——《艺术创造论》。

历史,也可获得人生化的处理。把人类的早期称作人类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称作人类文化的摇篮,开始可能只是一种比喻,但渐渐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个体生命史是可以体察的,因此,一旦把历史作人生化处理,它也就变得生气勃勃,易于为人们所体察了。把历史看得如同人生,这在人生观和历史观两方面来说都是超逸的,艺术化的。

——《艺术创造论》。

自然与人生的一体化,很容易带来诱人的神秘色彩。人类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这种自然与人生的初次遭遇。时代的发展使这种神秘感大为减损,但是,只要让自然与人生真切相对,这种神秘感又会出现。自然的奥秘穷尽不了,人生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穷尽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荡涤不了。

——《艺术创造论》。

——《文化苦旅·自序》。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洞庭一角》。

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狼山脚下》。

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书海茫茫》。

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乡关何处》。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山居笔记·小引》。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关于友情》。

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灯下回信》。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灯下回信》。

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点着整体价值。

——《收藏昨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故事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收藏昨天》。

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收藏昨天》。

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收藏昨天》。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流浪的本义》。

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仁者乐山》。

更多。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三

1、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2、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3、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4、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5、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

6、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7、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

8、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9、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10、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11、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12、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13、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15、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更多。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四

1、最好的放下,不是刻意的去忘记,而是让彼此安然。那么,请允许我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淡泊的守在时光的对岸,将记忆串成风铃,安静的把你想起。

2、人从来没有输给别人,失败都是自己不够勇敢,以为错过了一次喜欢,还会邂逅美丽的明天。殊不知,一念天涯的抉择,已经断送了今世唯一的相思弦。

3、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这山长水远的尘世,再深的记忆也会搁浅,再美的花儿也会凋零。纵然青山和绿水也有永寂的一天,何况这红尘中的情爱。

4、梦一帘花一束琴一曲词一阕,彩云归芳容灿燕呢喃洛神赋。肤如凝脂花解语,菡萏幽幽醉香炉。面如白玉,暗藏着风情月意,经线纬线编织着青春玫瑰梦。

5、付出是应该的;得到是暂时的;幸福是相对的;痛苦是经常的;生命是倒计时的;日子是顺着过的;人生是说不清的;霉头总会有的;命是必须信的;运是可以开的;人生是需要悟的;生命是需要爱的。

6、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像年轮,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跨过了我们;又是晚秋一味凉,秋雨微澜,下的诚恳,像山泉,晕开一杯杯甘醇。一朵流浪的风,爱上漫天飞花,去翻越,去徜徉。远方,寻梦天涯困住了旅人,日子薄凉了人的心性。

7、美丽的事物,也总有太多的不真实,走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就像陌生交叉的十字路口。人生的颠簸起伏,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望未来,憧憬未来,为自己未来不停的努力,不停的奋斗。

8、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会让你迈不开步子,是不成熟的表现。苏芩也设问,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评头论足只是无聊人的消遣,何必看得如临大敌。如果你不吃别人家的饭,就别太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

9、在离别的路上借一首一起听过的歌,忆着那些流过的时光。离愁这种情感已被自己小心翼翼的珍藏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夜里回到那个无比眷恋的地方。

10、男人不能原谅女人身体出轨,女人不能原谅男人精神出轨。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爱有故事的女人。但凡真爱上一个人,你会患上感情洁癖,忍受不了对方一点点感情不洁,不论身体还是精神上。

11、大学毕业了,有些人失望了,有些人失恋了,有些人失踪了。有些人发财,有些人发福,有些人发喜帖。这些事,还会陆续发生,默契的生活轨迹将划下休止,开始截然不同的人生。

12、柳浪吐翠,樱花喷霞,一湖水柔柔地荡漾,漾起点点的涟漪,背景远远深绿的山和暖暖的朝日。

13、无穷尽的思念化作温柔,一个低头,烟雨楼台外,咫尺成天涯;一曲相思,从落笔钟情已写到往事曾经。只要曾经拥有,无需刻意挽留;只要心存感激,无惧烟雨薄凉。

14、所有人都期望爱情永恒。而事实上,并非人类期望爱情永恒,爱情就真的永恒了。相反,爱情是易碎品。在精神层面,爱情是永恒的,而在现实层面,爱情却经不起两棵小白菜的冲击。

15、花未全开,月儿未圆,人间最好的境界。有所期待,有所憧憬,人生美妙的事情。心有梦想,自由翱翔,人生将无限拓展。人生不为谁存在,你可以为自己存在!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五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并列。的确,余秋雨散文的出现,从《文化苦旅》到最近的《行者无疆》,十多年来,余先生的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余秋雨散文,由《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组成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缕清风拂人心田!。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第一次接触秋雨散文是《废墟》。“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行文中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的感情。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着我。走进废墟,他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看到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感受着历史的强悍与苦难,感叹着”飞天的后人”。

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文人与古代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六

1、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2、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3、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4、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5、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

6、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7、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

8、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9、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10、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11、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12、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13、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更多。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七

眼前的小河,蜿蜒西去,连接着外婆家和我的老家。小时候,就是在这条小河上,洒落了我和父母许许多多的笑声。就是在这条小河上,父亲撑着一条小木船,送我来外公外婆家,享受香喷喷的白米饭、山芋和外婆的慈爱的,当然也是来承受外公的严厉的。面对这条老河,我突然觉得自己亏欠外公外婆的太多了,内疚之情油然而生。

摄下小河的倩影,信步走下中心桥,向河南走去。桥头这边,原先有个浴室,里面有我和外公洗澡的记忆。据说,小时候我很胖,外公抱我到浴室洗澡时,脱去衣服,看到我浑身肉嘟嘟的,高兴地说:“你看我外孙养得这样!”旁边的人竟然惊呼:“这孩子怎么这样?是肿了吗?”这一说,把外公气得急忙吵起来,大声斥责说:“你这人,怎么这样说话?!”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但又觉得沉重。是啊,那时正值自然灾害,也真的有很多人吃不上饭,靠吃野菜为生,浮肿的人实在太多了。

向前走,右拐,有一条古巷,前面有一座古宅,尽管破败不堪了,但还是掩藏不住原有的豪华。记忆深处,外婆与三舅曾经住在这里,三舅妈当时身体不好,一家人寄居在这家老宅子。我借着门缝,看看院子里,原先我的乐园,已是杂草丛生了,里面还有一辆早已不用的自行车。我叹息了一阵,回过头来,正要走,看见了一位约摸七十岁的老人,他说:“你不是绍炳吗?”是啊,绍炳是我的乳名,多么亲切呀!我连忙问:“你怎么认识的?”他笑起来了,接着说:“你小时候经常来你外婆家,我早就认识你了。”我说:“我已经五十多岁了,你怎么还认识我,好眼力,好记性。”我又询问了他这家古宅的主人是不是董玉功,他说:“是的!董玉功后来改名叫董立。参加革命回来就把自家的田地房屋都归公家了。解放后,董玉功做了江苏省商业厅厅长了。他家的房子做过大跃进时期的食堂。后来你的外婆也在这里住过,那时你在这里好长时间,小时候,我也与你玩过,你还跟我抢过茨菇吃呢。只是你不记得了。”说得我连声说抱歉。面对古宅我感慨万千:时光老人,你多么无情,当年豪华的建筑,现在已经破败不堪,凄草丛生,但是时光又是有情的,它的存在还能让人们回忆起主人的业绩,现在又勾起了我对外婆的思念。

告别了古宅,沿着古巷,寻觅旧时与外婆相处的旧踪。来到二舅家老屋旧址,不见了原来的老房子,砌上了新居。记忆中,外公外婆原先就是住在这里的。西边是姜开明三舅家,也不见了旧居。后面有我幼时的玩伴,房子早就拆了,现在砌上了楼房,主人也不是我的伙伴了。据说,我的伙伴已经到了县城。那时,我在这里,野性,调皮,是出了名的,经常与我的那些伙伴们打闹。外婆总是护着我,外公可不宠我,他说:“不能护短,这样很难成人。”有一次,外公看见我胡搅蛮缠,竟然抓起刚被宰了的鸭子,掼到我的头上。我觉得外公太坏,那时不喜欢他老人家。可是,外婆太好了,我一遇到被欺负,总是委屈地钻到外婆怀里,外婆也总是乖乖长乖乖短的哄我,逗我开心。现在想起来,觉得外公外婆都很好,只是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这条古巷还剩下不多的小砖头铺就的古路了。我慢慢的走着,想着,寻觅着,似乎又出现了外婆慈祥的面容,仿佛又听到了外婆喊我回来吃饭吃山芋胡萝卜的声音,甚至还出现了外公去世的那一幕:那时,我才七八岁,外公躺在堂屋东侧,我不懂,还问外婆,外公怎么还不起来,但是后来听到一片哭声,我似乎才有点明白。

这条古巷里也承载着父母来看我带我回去的记忆,父亲那熟悉的脚步声又在耳畔响起,母亲那风风火火的形象又在我眼前浮现。要回家读书了,父母不允许我在外婆家疯玩了,可我仍是要留在这里。最后是连拖带打的拉上木船,在外婆的哄劝下离开的。可船缓慢地在小河上行进着,我还是不依不饶,竟然想往河里跳,是母亲按住我,拿饼干哄我才罢休的。外婆家的小河,除了留下了我的笑声,还洒下了我的哭声。无论笑声还是哭声,都藏有对外婆的深情。因为笑声中包含着父母送我来时我对外婆的渴望,而哭声里,分明深藏着对外婆的依恋。

勤劳慈爱的外婆,始终关爱着我。在听到我将要上沙沟读高中的时候,她高高兴兴地来到我家。她说:“将来你就要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你要争口气,要好好读书。我的弟弟曾经读过黄埔军校,知道你也像他一样聪明,也会越来越有出息的。”我与外婆睡在一起,睡在我家西房间随便打的地铺上。她与我谈得好多好多,我依偎在外婆的怀抱里。虽然当时我已经十四岁了,但还是十分依恋她的怀抱。

后来高中毕业了,并没有像外婆所期望的那样展翅高飞,而是回家务农了。外婆并没有感到失望,她还是拄着拐杖来到官庄看望我。说起来,真的愧疚,应该我去看望她老人家。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长这么高啦!”说得我也真的以为自己长得好高了,其实,一直到现在也不过一米六八,纯粹的三等残废。当时,我在场头的田块抬稂草,堆得好高好高,外婆还夸我力气好大呀。我在外婆的称赞下,真的心里美滋滋的。

可是外婆后来不慎跌倒,大胯严重受伤,瘫痪了,那时我已经做教师了。父母用木船把她带到我家养伤,躺在我家堂屋东侧临时搭建的一张床上。吃喝拉撒都是妈妈负责,有时我回来也给外婆端茶送水。外婆看到我懂事了,工作了,打心眼里高兴。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从学校回家,发现外婆的床上空空的,一打听说舅舅们把外婆带走了。再后来,一个好冷的日子里,传来噩耗,外婆去世了。而我当时好像是正忙着学生的期末复习考试,竟没有能前去奔丧。我默默地流泪,太对不起深爱我的外婆了。

河水呀,你曾载着我来到外婆家,也曾载着我回家离开外婆;你曾经载着外婆到我家,也曾载着外婆回家。来来往往,承载着多少亲情和挚爱。河水呀,几十年来,你承载着我的父母对我多少真挚的爱,也承载着外公外婆对我无尽的爱。我忽然感觉到,这河水就是父母之爱,就是外公外婆之爱。这河水更像外婆,她在静静的流淌,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我的人生。

悠悠河水,珍藏着许多儿时的记忆。悠悠河水,承载着外孙对外公外婆无尽的深情。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八

1)这是一场比赛,后来出现了异常情况,很多赛手半途失踪,而坚持跑下来的却不得已闯入了一个百米短跑赛场,起步不久的年亲运动员们在身边健步如飞,裁判员也按照短跑规则在衡量,这场比赛关乎现实生存尊严无法回避,也使远途而来的选手略感委屈。但是委屈什么呢?寻找不到当初的赛场和选手,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2)在踏访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中华文化不像当初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她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间的深刻冲突。

3)历史意志要求强蛮突进跨越,文化伦理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制,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

4)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到来。

5)也许我们没有权利取笑它,它辉煌在二千五百年前,而飞机出现的年代,早已悠然退出了争夺辉煌的竞赛。

6)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永远值得我们仰望的地方。

7)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肌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8)原以为渡过那隐秘的河湾后一切都会挺直敞亮欢快,其实根本不是,正像幸福是一种接力赛,灾难也是一种接力赛,而且两条跑道往往结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9)前辈学者身上有不少我们不必继承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不少年长的文化人甚至打着文化的旗号噬咬文化破坏文化,因此,不能一见白发和皱纹就失去警惕。

10)世间的大判断,不分行业。

11)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12)我们不是高大的伟人,但我们有资格骄傲,历史给我们的权利并不太多,但灾难毕竟教会了我们嘲笑。

13)真正的人生选择,是一种缺少参照坐标的自我挑战。在中国,没有先例就没有说服力。

14)人的一生,陪在一起走路的人很多,但有的路程,只需短短的一截,便终生铭记。我说过,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15)每个人都会对人生中最重要的地方,最重要的人物一一告别,却无法预想告别的方式,母校,我就这样向你告别。车轮快速碾过湿漉漉的落叶,悄然无声。

16)我平生见过的所有灾难都来自于虚假,大家总把灾难的起因解释为邪恶。其实,以虚假为坐标,邪恶才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

17)犯人未必是坏人,坏人未必进监狱。

18)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

19)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都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20)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必要一直走到底?硬是把脚印延续至今究竟是福是祸?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去辨别一下别人的脚印,研究一下他们离去的原因。这就必须去远山,地里的远山和时间的远山。

21)请不要指责我不务正业。中国文化人千年走一回并不嫌多。如果把比喻格局缩小一点,那就不妨说,世界本是一所文明的学校,今年是这所学校的盛大校庆,我们中国属于最早入学的那几届,需要在返校之日寻访一下早年同窗的踪迹,捕捉几许早已远去的下课钟声。这是一种天然使命,不必让谁来批准。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九

在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的最后几页,收录了一篇名为《祭笔》的文章。

在本文中,余秋雨先生从与自己分不开,离不了的笔入手,回想自己几十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那无数个挥舞笔墨的日子,既有他蛰伏隐藏的低谷期,也有他功成名就的高峰期。但最重要的是,无论他做了何种选择,经历怎样的人生,他的手中始终坚定地握着一支笔。

在余秋雨先生与笔的关系中,其实隐藏着千千万万文人的缩影。笔对于文人,就如同枪弹对于士兵,正是因为有笔,所以文人才可以留下千古流芳的佳作,留下震醒人们的真知灼见,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文人。

在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如今,键盘敲字或许已经渐渐成为创作的主流,但无论如何,笔对于每一个文人来说都应具有非凡的意义。今日,就让我们追随余秋雨先生的《祭笔》,一看笔对于文人来说,负有何种意义。

1.笔是文人创作最基本的倚仗,文人只有有笔,才能成为文人。

笔作为一种创作工具,对于文人来说,最基本的意义当然是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倚仗。也许在今天看来有笔无笔都并不能对文人创作产生什么具体深刻的影响,但在信息技术远远没有如今这样发达的过去,笔对于文人来说则与身家性命并无二异。

“我看过这台戏剧后去农场时,把所有的笔都丢进了垃圾桶。因为发现没有机会写字了,到农场后给谁写信?爸爸那里不准通信,如果给妈妈写信,她又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回信?而且,我打听到,我们劳动的地方根本没有邮局,寄信要在休息的日子步行很远的路才能找到一个小镇,但实际上并没有休息的日子。”

由此便不难看出,在战争时期那些鼓吹教育无用论的反动人士是如何将一众文人禁锢束缚的。这种束缚不仅仅表现在将他们送往乡村,让他们难以重新回到城市,接受教育。还体现在束缚他们的精神,让文人的满腔热忱无用武之地,如今看来,也许这才是最残酷,也最“高明”的禁锢方式。精神被打入监狱,远比身体被囚禁更加令人感到悲痛。

反动人士对文人精神的束缚首先就表现在让他们无可用笔之地。余秋雨先生在这一段描述中的一连串疑问引人深思,他之所以将笔扔弃,是因为无字可写。与家人的联系被完全切断,自己又孤身一人,身处远离家乡的穷乡僻野,那么即便笔仍在手中,却也没有了下笔的理由。

其次则表现在让文人无可用笔之机。那些被要求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远离了书本与笔墨,从此一股脑地投入义务劳作的怀抱中。而这样的义务劳作甚至没有多少休息时间。据余秋雨先生所说,“用笔的时间也完全没有,永远是天不亮下田,天全黑才回,累得想不起字,想不起笔,想不起自己是一个能写字的人”。没有时间,提笔自然也就成了笑谈。

看似不禁用笔,实则以切断联系,限制时间的方式让文人根本无用笔之地,用笔之机。而反动人士之所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还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文人无笔,则难以成为文人的要点。毁掉一个文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切断他与笔之间的联系。

笔对于余秋雨的意义如此,对于无数文人来说也一定相差无几。文人作为一个群体,在不同的个性之中又包含着被组织到一起的共性。

谁又能想到,在如今并不是那么重要的笔,在往昔却是一代代文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重要倚仗,而那小小的笔,也投射着无数文人的缩影。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在这缩影中看到,他们以笔书志,在笔墨之中挥洒着责任担当与精神追求。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十

1、第一根白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得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2、进入年老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的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

3、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关于年龄》。

4、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最后的课程》。

5、李白时代的诗人,既炽恋着四川的风土人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那里。

——《三峡》。

6、与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谈恋爱,就像与朝雾和晚霞厮磨,再美好也没有着落。他们是男人,是已经长大的男人,再多情也不应该把女友的耳畔当作他们唯一的讲台,男人的讲台理应在更大的空间。

——《这样的男人》。

7、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艰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

——《大桥的寓言》。

8、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耻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屋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9、其实,世间的一切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就在这里。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叠的人云亦云;何伟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的直奔事实。

10、真实老被嗤笑,因此杰出者总是数量不大。人们总想躲开遗憾,因此,更大的遗憾总是紧紧跟随。

——《遗憾的真实》。

11、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12、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是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的指望众人的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13、回想一下,我们一生可以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深刻理解,父母缔造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灯下回信》。

14、珠穆朗玛峰上寒冷透骨,已无所谓境界。世上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15、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

16、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收藏昨天》。

17、据说本来每家的小媳妇最爱坐在门口编织花边,后来旅游者多了,她们便躲进屋去,悄悄美丽又悄悄苍老,留下一街安静。

——《与平庸一起栖宿》。

18、简朴不等于寒碜。在这里,总统的排场闹得越大越没有对象。历来的统治者的装模作样都是为了吸引他们心中千万双仰慕的眼睛,但千古冰原全然不在乎人类的高低尊卑、升沉荣辱,更不会化作春水来环绕欢唱。

——《生命的理由》。

19、历史的转弯处大多并不美丽,就像河口上常常聚集着太多的垃圾和泡沫,美丽的.转折一定是修饰的结果,而修饰往往是历史的改写。

20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伤害你的,也是一样。

21、原以为渡过那隐秘的河湾后一切都会挺直、敞亮、欢快,其实根本不是,正像幸福是一种接力赛,灾难也是一种接力赛,而且两条跑道往往结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隐秘的河湾》。

22、前辈学者身上有不少我们不必继承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不少年长的文化人甚至打着文化的旗号噬咬文化、破坏文化,因此,不能一见白发和皱纹就失去警惕。

23、世间的大判断,不分行业。

24、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25、我们不是高大的伟人,但我们有资格骄傲,历史给我们的权利并不太多,但灾难毕竟教会了我们嘲笑。

——《我能听到》。

26、真正的人生选择,是一种缺少参照坐标的自我挑战。在中国,没有先例就没有说服力。

27、人的一生,陪在一起走路的人很多,但有的路程,只需短短的一截,便终生铭记。我说过,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28、每个人都会对人生中最重要的地方,最重要的人物一一告别,却无法预想告别的方式,母校,我就这样向你告别。车轮快速碾过湿漉漉的落叶,悄然无声。

——《湿漉漉的落叶》。

29、我平生见过的所有灾难都来自于虚假,大家总把灾难的起因解释为邪恶。其实,以虚假为坐标,邪恶才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

——《那么走吧》。

30、犯人未必是坏人,坏人未必进监狱。

31、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

——《从废墟到废墟》。

32、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都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33、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必要一直走到底?硬是把脚印延续至今究竟是福是祸?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去辨别一下别人的脚印,研究一下他们离去的原因。这就必须去远山,地里的远山和时间的远山。

请不要指责我不务正业。中国文化人千年走一回并不嫌多。如果把比喻格局缩小一点,那就不妨说,世界本是一所文明的学校,今年是这所学校的盛大校庆,我们中国属于最早入学的那几届,需要在返校之日寻访一下早年同窗的踪迹,捕捉几许早已远去的下课钟声。这是一种天然使命,不必让谁来批准。

——《选择荒凉》。

34、这是一场比赛,后来出现了异常情况,很多赛手半途失踪,而坚持跑下来的却不得已闯入了一个百米短跑赛场,起步不久的年亲运动员们在身边健步如飞,裁判员也按照短跑规则在衡量,这场比赛关乎现实生存尊严无法回避,也使远途而来的选手略感委屈。但是委屈什么呢?寻找不到当初的赛场和选手,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35、在踏访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中华文化不像当初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她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间的深刻冲突。历史意志要求强蛮、突进、跨越,文化伦理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制,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

——《雨中的白发》。

36、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到来。

37、也许我们没有权利取笑它,它辉煌在二千五百年前,而飞机出现的年代,早已悠然退出了争夺辉煌的竞赛。

38、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永远值得我们仰望的地方。

39、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肌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永恒的坐标》。

40、如果缺少心理弹性,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不是灾难本身,而是那种自我惊吓,就像听到警报踩死一片人那样。因此,在绝大数情况下,我们宁肯做街上不慌不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的路人,而不必去做那个预言灾祸的星象家。

愚钝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慌乱,大智又使人安定。我们的文化,应该由小智走向大智。

——《雅典地震》。

41、审美畏怯是一种奇特的情绪,大多产生于将见未见那些从小知名的重要物项之时,年轻时候会欢天喜地地直奔过去,而年长的时候便懂得,人世间这种不让人失望的重要物象并不多,看掉一个就少一个,因此愈加珍惜,不怕没有看到,只怕看到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把一种隆重的机遇浪费了。

——《畏怯巴特农》。

42、我想,所谓的文明的段残,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片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全不知为何意。为此,站在尼罗河边,对秦始皇有点想念。

43、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而秦始皇却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我们现在读几千年的古书,就像读朋友刚刚寄来的信件,这是其他几种文明都不敢想象的。

44、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最大的感慨是:我们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们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就像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巨人,默默无声的表演了几个精彩的大动作之后轰然倒地,摸他的口袋,连姓名、籍贯、遗嘱都没有留下,多么叫人敬畏。

45、金字塔至今不肯袒视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不小心透漏了永久是什么。永久是简单,永久是糙砺,永久是毫不弯曲的憨直,永久是对荒漠和水草交接的占据,永久是对千年风沙的接受和滑落。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但对金字塔本身而言,它比那些容易解读的文明遗物显得永久,通俗是他人侵凌的通道,逻辑是后人踩踏的阶梯,而它干脆来一个漠然无声,也就筑起了一块壁垒,因此还可以补充几句:永久是对意图的掩埋,是把复杂的逻辑化作了朴拙。

——《石筑的易经》。

46、今天早晨一推窗,涌进满屋子清凉。

47、最恣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者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熨帖者万古冷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类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荒原沧海》。

48、任何一种文明的复兴,都以自我确认为前提,而广泛的自我确认,又以沟通和普及为前提,说起来这也是中华文明强于埃及文明的一大优点。

——《文化以沟通为业》。

49、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总是振振有词。

50、在滴水寸草间都很难留下来的地方所留下来的一点点文明,竟然经由卑劣之手变成了闹市间的花天酒地,文化盗贼有文化,但本质还是盗贼。

——《海已枯而石未烂》。

51、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我实在不知道该不该把它划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如果不划入,那么有许多智慧故事、历史事件便无处落脚;如果划入,那么文明和野蛮就会分不清界限。

52、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向谁争夺》。

53、我下到一个考古坑,仔细的看了一座观察塔的遗迹,心想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骄傲地守望者这座城市了,而现在的城市竟然那样破败和不安全,如果古塔不坍,守望的眼睛不知是否会下泪。

54、次出现在很少有其他美丽,只有几丛从“神的花园”遗落到今天的花,在飞扬的尘土间鲜艳,鲜艳了一万年。

——《鲜艳了一万年》。

55有时我们在路边看见一丛绿草,便停步俯身下去,争论着它属于哪个种类,却没有人敢剥下根来仔细看,因为它太不容。我们站起身来搓搓手,常常自嘲身大河文化的子民,平日太不知爱惜,爱惜那清晨迷蒙于江面的浓雾,爱惜那傍晚摇曳于江面的芦苇。

56、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很相像,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的贫困都大同小异,一踏入富庶则五花八门。

57、世间有太多不平事,有的国家你永远需要仰望,有的国家你只能永远同情。

——《幽默的笑意》。

58、它彻底逃离了文明的视线,差不多有一千年时间,精美绝伦的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不再有人记得,但他们都还完好无损的存在着,只与清风明月为伴。

59、佩特拉以它惊人的美丽,对此(人类对文明的夸张、记载等)提出了否定。它说,人类有比常识更长的历史,更多的活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

——《文字外的文明》。

60、今天去巴比伦,光说这六个字,就有童话般的趾高气扬。

61、我并不反对一切古迹复原,而对那些打上了强烈沧桑感的遗迹,万不可铲平了重建,甚至连“整旧如新”也不可以,人们要叩拜的是历史艰辛、满脸皱纹的老祖母,“整旧如新”等于为老祖母植皮化妆,而铲平了重建则等于找了个略似祖母年轻时代的农村女孩,当作老祖母在供奉。

——《奇怪的巴比伦》。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十一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十二

如果把“红烧驼峰”“清蒸驼掌”这样的佳肴摆在你的面前,你会不会想到骆驼?会不会想到无垠的沙漠中的骆驼?会不会想到大漠风吼,狂沙飞舞里的骆驼?想到这样的佳肴就是用骆驼的驼峰和驼蹄烹制而成,你还会有食欲吗?你可能没了食欲,我也肯定不会有,但是,肯定有人会有,还会是许多人,还会是有文化的上流社会里的人,甚至有人会能吃上这样的佳肴而感到自豪和了不起。

怎么?骆驼也要吃?是的,中国人什么不吃?古往今来的国人什么都吃,骆驼也一样的吃。吃骆驼的肉,喝骆驼的血,吃骆驼的`掌……骆驼身上的许多东西人们都要吃。

人,这是咋了?怎么什么都吃?谁都要吃呀?

骆驼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是只有付出不讲回报的朋友,是为人类抗抵了人类本身不能抗抵灾难的朋友,是你把牠杀了牠都什么也不会说,也不会反抗的朋友。悲情的骆驼怎么也不会想到牠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人,难道什么都要吃吗?想想看,真是这样,自然界中的万千物种,千万生物,还有几种人们没有吃过?吃疯了人们就连苍蝇也要吃了,说那东西是高蛋白------估计下一个吃的目标该是蚊子了。

是人可悲,还是骆驼可悲?由此,我想到了许多物种在渐渐的灭绝。为什么?因为它们不是人,在人面前它们只有可悲的份。

有人类后的自然界,许多猛禽凶兽渐渐的都成了人的手下败将,人的最狠毒的一手就是斩尽杀绝,许多都灭绝了,没灭绝的也都成了人类的玩物,如笼子里的老虎、放养的狼、圈养的狮子等等。

骆驼不是猛禽凶兽,牠友善于人类,为人民服务,但一样的悲情命运。这就是骆驼的天真,天真的是不懂人的心。需要你为人服务的时候,你就要全心全力,需要品味你的美味的时候,你就要毫无怨言的牺牲。这样的道理,骆驼哪里懂啊。

我警告自己: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也不能吃骆驼身上的任何东西,因为骆驼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善的温暖。

人,不能活到什么都想吃的地步,什么都想吃的,那不是人。

因为是玩物,所以……。

市里最大的购物中心的六层是动物天地,儿童乐园。

这里果真是动物的天地。猫、狗。鱼、鸟、兔、松鼠等等,该有的都有了,能够生活在这样空间的动物基本都到齐了。

特意为动物们准备的水洼,假山,树枝,山洞等等应有尽有。生后在这里的动物们寝食无忧,风雨无虑,闲庭信步,喜笑玩耍,虽说它们要在铺天盖地的网罩里。但还是能看出它们悠哉悠哉,自由恬淡。

如果大自然的所有动物都如此的幸福美好,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和谐与快乐呀。遗憾的是,人类朋友的动物们没有这样的命运,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哪一种没有经受过人类的折磨?有几种动物还没上人类的餐桌?这里的动物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它们成为了是人类的玩物,成为了人类的玩物的它们也就享受到了这特殊的待遇。

这是动物的悲哀呢?还是人类的悲哀?或是自然界的悲哀?现在看是动物的悲哀,以后是自然界的悲哀,以后的以后就是人类的悲哀。

我们能不能不做让人类本身与动物和自然界都将悲哀的事呢?答案是能,但很难,很难。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十三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够这样这样平和又深邃的渗入我的心灵,即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的的晦涩和深峻阻碍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确,再伟大的作家也离不开情绪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绪,包括他的烦躁和哀怨。而这些不良的情绪便会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这些读者——文学作品的确离不开情感——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但是,过多的不良情绪渲染还是会影响我们读者的情绪,我们的痛苦和不安便会在读过这些作品后产生——这就是我们往往在读了某些作品后会产生头疼的生理反应或者烦躁的心理反应的原因。于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写的不好,而是我无法完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之间架不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法完成心灵的契合——很遗憾,于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过媒体介绍心仪已久,一去拜读便觉索然无味——这是很有趣却很无奈的现象——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完成契合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我而言,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严格来说,余秋雨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的称谓前面往往带着一个学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为他的学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这种厚度,让我对他心生敬意。我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作品,一部部读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积淀,历史的,人文的,伴随着这些作品我收获了一种阅读的快感和成长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学习,是读者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知识上的,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心灵上的,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后,你会发觉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从表面上的知识,到内心深处的观念,甚至人格结构上的。初识余秋雨的作品是通过朋友的介绍,那几年,我正在尝试着写写一点散文,却往往不得法,搜肠刮肚罗致辞藻,殚精竭虑考虑结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宛若死水一潭,投进无数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与一位文学朋友交谈。她说,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读?听从了她的建议,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读了第一篇《道士塔》后,便不忍卒读,一篇篇读下去,感觉满口余香,袅袅飘进心扉。一时间,在他的文字中,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和成长的幸福。他的文字有一种中国画般瑰丽多彩的色调,把我的心染得缤纷多彩;他的文字有一种音乐般的优雅深邃,轻轻拉动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对历史文化、对现在未来的一种深沉的思考,一种充盈着文化厚度、生命宽度和历史高度的思考。这种思考,借助他的文字轻轻地走进我的内心,让我跟着他一起脉动,一起思考。我从中学会了怎么思考人生,怎么思考未来,怎么在历史中思考,怎么在现实中思考,尽管我的这份思考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给你一些思考和启迪,我想这部作品已经完成了和你心灵的契合。于是,继续读了他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一部部读下来,一遍遍读下来,爱不释手,手不释卷。仅仅那本《文化苦旅》我就读了五六遍,书角读卷了,伸展开来,继续。越读心中越敞亮,越读心里越美丽,越读感觉越从容,越读思绪越清晰。他的作品传递给我的是一种不花哨的优雅,是一种不晦涩的深邃,是一种不虚滑的灵动。当然,也会有愤懑但却不绝望,严肃却不冷峻,悲痛却不哀怨,厚重却不烦躁。

在他的作品随处可见对历史和现实之间实现架构的思索,对中国和世界之间完成沟通的反思,对个人和民族之间找到统一的思考,对狭隘观念和哲学思维之间寻求交流的思虑。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篇十四

那天,成吉思汗要在克鲁伦河畔的宫帐里召见一个人。

这个人住在北京,赶到这里要整整三个月。出居庸关,经大同,转武川,越阴山,穿沙漠,从春天一直走到夏天。抬头一看,山川壮丽,军容整齐,叹一声“千古之盛,未尝有也”,便知道到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已经十二年。这十二年,一直在打仗,主要是与西夏和金朝作战。三年前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不仅攻占了金朝的中都(即北京),还分兵占领了大小城邑八百多个。中都的一批金朝官员,投降了蒙古军。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为的是要反抗和推翻他们头上的统治者——契丹人的辽朝。金朝后来确实打败了辽朝,却没有想到蒙古人后来居上,又把它打败了。

长年的征战,复杂的外交,庞大的朝廷,使成吉思汗的摊子越铺越大。每天都有内内外外的大量问题要面对,成吉思汗急于寻找有智慧、有学问的助手。他原先手下的官员,几乎都是没有文化的莽将。连他自己,也没有多少文化。

他到处打听,得知四年前攻占金朝中都时,有一位投降过来的金朝官员很智慧,名字叫耶律楚材。

这个名字使成吉思汗立即作出判断,此人应该是契丹族,辽朝的后裔。耶律家族是辽朝显赫的王族,后来由于金朝灭辽,也就一起“归顺”了金朝。这应该是耶律楚材祖父一辈的事,到耶律楚材父亲一辈,已经成了金朝的高官了。但成吉思汗知道,这个家族在内心对金朝还是不服的,企盼着哪一天能够报仇复国。早在蒙古统一之前,当时还没有成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曾经遇见过作为金朝使节派到蒙古部落来的耶律阿海,两人暗中结交,还立下过共同灭金的志愿。

想到这里成吉思汗笑了,心想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家族,被金所灭而降金,金被蒙军打败后又降蒙,如此两度投降,是不是真的始终保持着复兴契丹之梦呢?好在,今天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分别从契丹和蒙古的立场,一前一后一起笑骂曾经那么得意的金朝。

随着一声通报,成吉思汗抬起头来,眼睛一亮。出现在眼前的人,二十七、八岁光景,高个子,风度翩翩,声音宏亮,还留着很漂亮的长胡子,非常恭敬地向自己行礼。

成吉思汗高兴地叫了一声:“吾图撒合里!”

这是蒙古语,意思是长胡子。

这一叫,就成了今后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的习惯称呼。

寒暄了几句,成吉思汗便说:“你们家族是辽朝的皇族。尽管你做过金朝的官,但我知道辽和金是世仇。你们的仇,我替你们报了!”

这话说得很有大丈夫气概。接下来,理应是耶律楚材代表自己的世代家族向成吉思汗谢恩。

但是,耶律楚材的回答让成吉思汗大吃一惊。

他说:“我的祖父、父亲早就在金朝任职为臣了,既然做了臣子,怎么可以暗怀二心,仇视金朝君主呢?”

这话听起来好像在反驳成吉思汗,而且公然表明了对成吉思汗的敌人金朝君主的正面态度,说出来实在是非常冒险。但是,成吉思汗毕竟是成吉思汗,他竟然立即感动了。

一个人,对于自己服从过的主人和参与过的事业,能一直表示尊敬,这已经很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在表示尊敬的时候,完全不考虑被尊敬对象的现实境况,也不考虑说话时面对着谁。这样的人,成吉思汗从来没有见过。

成吉思汗看着耶律楚材点了点头,当即向左右表示:这个人的话要重视,今后把他安排在我身边,随时以备咨询。

这在后来的《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上记为:“上雅重其言,处之左右,以备咨访。”

这是公元12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很偶然的事件改变了成吉思汗的军事方向,也改变了世界的命运。

天下最大的烈火,总是由最小的草梗点燃。

据记载,那年成吉思汗派出一个四百五十人的商队到中亚大国花剌子模进行贸易。不料刚刚走到今天哈萨克斯坦锡尔河边的一座城市,就出事了。商队里有一个印度人是这座城市一位长官的老熟人,两人一见面他就直呼其名,没有表示应有的尊敬,而且还当场夸耀成吉思汗的伟大。那个长官很生气,下令拘捕商队,并报告了国王摩诃末。国王本来就对成吉思汗送来的国书中以父子关系形容两国关系十分不满,竟下令杀死所有商人、没收全部财产。

成吉思汗从一个逃出来的骆驼夫口中知道了事情始末,便强忍怒火,派出使者质问事件真相。结果,使者被杀。成吉思汗泪流满面,独自登上一个山头,脱去冠冕,跪在地上绝食祈祷了整整三天三夜。他喃喃地说:“战乱不是我挑起的,请佑助我,赐我复仇的力量!”

于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征服战,开始了。

耶律楚材,跟在成吉思汗身边。他会占卜,这在当时的军事行动中非常重要。除了占卜,他还精通天文历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提供天气预报,成吉思汗离不开他。

他是积极支持成吉思汗的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这从他一路上用汉语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他写道:

关山险僻重复重,

西门雪耻须豪雄。

定远奇功正今日,

车书混一华夷通。

阴山千里横东西,

秋声浩浩鸣秋溪。

猿猱鸿鹄不能过,

天兵百万驰霜蹄。

这些诗句表明,他认为成吉思汗西征的理由是“雪耻”,因此是正义的,他还认为这场西征的结果有可能达到“华夷通”的大一统理想。这个理想,他在另外一首诗中表述得更明确:“而今四海归王化,明月青天却一家。”

看得出来,他为成吉思汗西征找到了起点性理由“雪耻”和终点性理由“王化”。有了这两个理由,他心中也就建立了一个理性逻辑,跨马走在成吉思汗身后也显得理直气壮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两个更大的感性原因。

第一个感性原因,是他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他曾在金朝任职,看够了那个朝廷的外强中干、腐败无效、沮丧无望。现在遇到了成吉思汗,只见千钧霹雳,万丈豪情,一切目标都指日可待,一切计划都马到成功。不仅如此,耶律楚材又强烈地感受到成吉思汗对自己这个敌国俘虏的尊重、理解和关爱。这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他被彻底溶化了,无条件地服从和赞美成吉思汗的一切意志行动。

第二个感性原因,是他作为契丹皇族后裔的本能兴奋。这毕竟是一个生来就骑在马背上纵横驰骋的民族,眼前的世界辽阔无垠,心中的激情没有边界。更何况,作为几代皇族,骨子里有一种居高临下的统治基因,有一种睥睨群伦的征服欲望。尽管这一切由于辽国的败落而长久荒废,但现在被成吉思汗如风如雷的马蹄声又敲醒了。这种敲醒是致命的,耶律楚材很快就产生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回归感和舒适感。因此,参加西征,颂扬西征,有一半出于他的生命本性。

但是,战争毕竟是战争,一旦爆发就会出现一种无法节制的残酷逻辑。

这就是由无数“必须”和“必然”组成的战争逻辑。这种逻辑显得那样严密和客观,简直无法改变。

在这种客观逻辑之中,又包藏着另一种主观逻辑,那就是,成吉思汗在战争中越来越懂得打仗。军队组织越来越精良,战略战术越来越高明,谍报系统越来越周全,这使战争变成了一种节节攀高的自我竞赛,一种急迫地期待着下一场结果的心理博弈。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无法终止的动力。

鉴于这些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战争只能越打越遥远,越打越血腥,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失控行为。

这就是说,种种逻辑组合成了一种非逻辑。

战争,看起来只是运动在大地之间,实际上在大地之上的天际,还浮悬着一个不受人力操纵的魔鬼,使地面间的残杀沿着它的狞笑变得漫无边际。它,就是战神。

在人类历史上,大流士、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十字军,都遇到过这个战神。现在轮到成吉思汗了,事情变得更大,超过前面所说的任何战争。

于是,骑在马背上的耶律楚材不能不皱眉了。

他的诗句中开始出现一些叹息——。

寂寞河中府,

声名昔日闻。

城隍连畎亩,

市井半丘坟,

这里所说的“河中府”,就是花剌子模国的首都撒马尔罕,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东部。这么一个声名显赫的富裕城市,经过这场战争,已经“市井半丘坟”了,可见杀戮之重。对此,耶律楚材不能接受,因此深深一叹。他的好些诗都以“寂寞”两字开头,既说明战争留给一座座城市的景象,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一个曾经为万马奔腾的征战场面兴奋不已的人,突然在马蹄间感受到了深深的寂寞,这个转变意味深长。

西征开始后不久,成吉思汗根据身边一个叫刘仲禄的汉族制箭官的推荐,下诏邀请远在山东莱州的道教全真派掌门人丘处机(长春真人)来到军中,讲述养生之道和治国之道。丘处机已经七十多岁,历尽艰辛来到撒马尔罕。当时成吉思汗已经继续向西越过了阿姆河,便命耶律楚材暂且在撒马尔罕陪丘处机。

这期间,两人在一起写了不少诗。耶律楚材在诗中,已经明显地表示出自己想摆脱西征而东归的心意,以及希望各国息战得太平的期待。例如:

春雁楼边三两声,

东天回首望归程。

天兵几日归东阙?

万国欢声贺太平。

甚至,他对西征的必要性也提出了某种怀疑:

四海从来皆弟兄,

西行谁复叹行程?

西行万余里,

谁谓乃良图?

后来,丘处机终于在耶律楚材的陪同下到阿姆河西岸的八鲁弯行宫见到了成吉思汗。丘处机一共向成吉思汗讲了三次道,根据相关资料总结,有三个要点:一,长生之道,节欲清心;二,一统天下,不乱杀人;三,为政首要,敬天爱民。

成吉思汗听进去了,后来多次下令善待丘处机和他的教派。

丘处机的讲道,与耶律楚材经常在身边悄悄吐露的撤兵求太平的理想,一起对成吉思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二二四年夏天,有士兵报告说游泳时见到一头会说话的怪兽,要蒙古军及早撤军回家。成吉思汗就此事询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一听就明白这是士兵们因厌战而想出来的花招,他自己也早已厌战,就告诉成吉思汗说:“这是祥瑞之兽,热衷保护生命,反对随手屠杀,希望陛下听从天命,回去吧。”

成吉思汗终于听从了这个“天命”。

当然成吉思汗收兵还有其他客观原因。例如,毕竟大仇已报,花剌子模的国王摩诃末已死,辽阔的土地都被征服,而军中又发生了瘟疫。

于是,正如耶律楚材诗中所写,“野老不知天子力,讴歌鼓腹庆昇平”了。

确实不错。我们不妨再读他的一首词:

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想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横翠嶂,架寒烟。野春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这当然算不上第一流的作品,但很难想像竟出于古代少数民族官员之手。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人士能把汉诗汉词写好的,第一是纳兰性德,第二是萨都剌,第三就是这位耶律楚材了。

我更为喜欢的是耶律楚材替成吉思汗起草的邀请丘处机西行的第二诏书,中间有些句子,深得汉文化的精髓。如“云轩既发于蓬莱,鹤驭可游于天竺。达摩东迈,元印法以传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顾州途之虽阔,瞻几杖似非遥”等句,实在是颇具功力。

我深信,丘处机能下决心衰年远行,与诏书文句间所散发出来的这种迷人气息有关。文化的微妙之处,最有惊人的诱惑力。

这就需要谈谈他的文化背景了。

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可以远远超越他的民族身份和地域限定。在耶律楚材出生前好几代,他的先祖契丹皇族虽然经常与汉族作战,却一直把汉文化作为提升自己、教育后代的课本。后来到了女真族的金朝,也是同样。耶律楚材从小学习汉文化,从十三岁开始攻读儒家经典,到十七岁已经博览群书,成为一位有才华的年轻儒生。后来在中都(北京),他又开始学佛,成了佛学大师万松老人的门生。学佛又未弃儒,他成了儒佛兼修的通达之士。

那位丘处机是道家宗师,耶律楚材与他加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儒、佛、道齐全的中国文化精粹结构,出现在成吉思汗身边。这个精粹结构对成吉思汗那么尊敬,但又天天不断地散发出息战、戒杀、尊生、节制、敬天、爱民的绵绵信息,终于使成吉思汗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元史》的《太祖记》记载,成吉思汗在临死前一个月对群臣公开表示:“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知朕意。”

多么珍贵的“不杀掠”这三个字啊!尽管仍然处于战争之中的成吉思汗一时还无法做到,但既然已经作为一个重大的许诺布告中外,已经让人惊喜不已了。

此外,据《元史》和《新元史》载,成吉思汗还嘱咐自己的继承人窝阔台,耶律楚材这个人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必须委以重任。他说:“此人天赐吾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这两份遗嘱,使历史的温度和亮度都大大提高了。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怀着特别的心情,远眺七百多年前在中亚战争废墟间徘徊的两个背影。一个高大的长胡子中年人,搀扶着一个仙风道骨的老年人。他们走得很慢,静静地说着话,优雅的风范,与身边的`断垣荒坟很不相称。他们正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用中国文化中儒、佛、道的基本精神,盯住已经蔓延了小半个世界的战火,随时找机会把它控制住。

他们两人,后来因为佛、道之间的一些宗教龃龉产生隔阂。但我们还是要说,再大的龃龉也是小事,因为他们已经做过了一件真正的大事。

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