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优秀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2:22:46 |
  • ZTFB |
  • 11页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有目标地向前迈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名言,让我们一起来领悟其中的智慧。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一

议论文的写作,总体上来讲,可能它的难度显得要比记叙文大一点。上句下句之间有一种什么逻辑联系呀?材料跟观点之间是不是有个严密的因果关系呀?好多同学这一方面好像水平不太高,注意得不够。议论文很需要语言的连贯,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语气很流畅地下去,把一个理讲了,才能服人,但是不少同学那个语言疙疙瘩瘩的,不是很好。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那么以理服人,人家怎么服你呀?觉得你这个理对他才服你,没理搅理谁服你?怎么才能让人觉得你的理对?你要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你的材料跟你的观点之间必须有一种很严密的因果关系。你在用每一个材料甚至于你在写每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考虑:这个是不是能得出那个果来呀?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啊,要考虑这个;我写的这个跟因果关系能搭得上吗?你要琢磨这个。打个简单的比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两边加一角,或者两角加一边,角a等于角ap,角b等于角bp,ab等于ab,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你写了这个,对证明这个结论就管用。我发现有的同学写作文,我仍然用这个比方,角a36度,角bp71度,这玩意跟三角形全等有什么关系?没关系,没关系你写它干嘛?咱们这个注意得不够。议论文里面,这是一个问题。

咱们许多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还有什么理吗?没了。有的同学再多,四个例子五个例子,只是写成了证明文,没有写成议论文。论证论证,要论要证,你不论哪行?当然事实论证是一种方法,但是,仅仅是一种啊,你只用这个,不大容易使人服。我们有的同学一到写艰苦朴素,张三艰苦朴素,李四艰苦朴素,王五艰苦朴素,所以我们要艰苦朴素。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啊?你这个文章能让人服吗?要学会讲理就是要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就例说理,就是结合着这个例子,就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咱们要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例子举完了,然后马上我紧接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而我讲这个分析这个例子说的话,也是更好地为观点服务,把这个例和理拴得紧紧的。要做到这一点,或者,我换句话来说,你们不是以例代理吗?用例子代替道理吗?怎样就例说理。第一种方法,叫做假言因果法。就是说,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服你。先说一个例子,你听一听。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我们有的同学写到这儿可能底下就来,“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应当说这个例子是能说,证明这个道理,但是觉得不够。你为什么不对这个例子再进行一点分析呢?好,大家接着往下听。“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你看看假如他仅仅实验一次就停下来了,是不是假设,进行假设性的分析?那么,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它当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意: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基本要求,因为它是假设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是吧,用假设性的语言,这是第一个办法。

第二个办法叫做论据引申法。你举了一个例子,是吧?这个例子是不是论据呀?由这个论据里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头,看到了某种苗头,然后你就就着这个苗头你给它引申出去,这是看出苗头来了。而你由这个事例里面,你可以设想出某种结果,你就往那个方向引申一下。那么它跟假言因果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区别在哪儿呢?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已经有某种苗头可以看出来了,刚才那个是不是完全假设,是不是?人家没有停过,第一次没停,到605次人家也没停。下面要讲的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有一种苗头,好,现在先把这个例子说一说。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好了,这个例子,请看从这儿开始,“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王夺走”,这个是不是出现苗头了?这个璧丢了就不是假设吧?差一点丢,苗头出现了,就此我来引申。假如这个璧丢了,倒霉的恐怕不只是蔺相如了,是不是?你这个缪贤怎么把这个大草包推荐给我呀?必然除了蔺相如要被杀,缪贤也要倒霉。缪贤没有顾虑,是吧?推荐人才要出于公心,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要考虑个人,一引申把这个道理是不是讲得很清楚了?更能服人了,是吧?所以,第二种方法我把它叫做论据引申,就是它是有这个苗头的,有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方法,叫做例后解说法。这个例后解说法,怎么用?用在哪儿?要提醒大家。你举了一个例子,当这个例子比较长的时候,可能你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认识会不会和我不一样呢?你把它解说一下;二,同样你举的那个例子比较长了,可能你会有一个考虑,我这个例子跟观点是个什么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或者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个时候你来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这个例子或者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中心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范围内你解说一下。同样用一个事例来说话。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了,这故事的中心是什么,你清楚吗?也许你想到一点。用这个想证明哪个观点呢?好,下面往下听,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说什么,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可能才能解决问题。这儿讲什么,善于质疑和学、思的关系,因为你善于质疑了,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还暗含着一个才可能得出一个最终结果。解说一下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个。好了,这样子这个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

第四个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对比法。这个正反对比可不像学生那个作文里面,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还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当然,免不了要举例,因为我这说了正反对比,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可能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跟你们说举一个例子、举两个例子一对比就完了不是一回事。好,用一段文章来告诉你们。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例子是不是完了?想说什么,想说“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但是人家没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对比性分析。要害在这儿呢。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你看看,如果仅仅是刚才这个例子,跟多了这个对于事例的对比性分析,你觉得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多了分析,说服力就更强了?议论文,议论文,你要议论,这就是议论。

顺便再介绍另一种方法,这个不叫事例分析。同学们写作文,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引用名言名句。某某某说得好,说什么什么,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就完了。某某某这么这么说,他的这个说法不是证明了这个道理吗,这就证明道理了。那么你要不要对某某某的话分析一下呢?要分析,不能简单地引一下就完。简单地引一下就完效果不好。给大家举个例子说说。这个例子干嘛?告诉你,这个方法叫做披文示意。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披露文字解释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我给大家读一个你听一听。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观点出来了没有?出来了。“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我们有的同学写作文,到了这儿,契诃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完了。你能有说服力吗?不行。好,你听下面,人家有一句话过渡了一下,“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大家听出来了,是不是还是沿着契诃夫那个比喻的意思继续延伸比喻下去的,是不是?下面再告诉你一个例子,就这一段话引用完了,有的同学用比较直白的语言就说,不是用比喻了,把这个道理也说出来了。

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你看这段是不是用比较直白的话,把道理说出来了,是吧?“不要自惭形秽,不要妄自菲薄,要有主见。”人家不只是说把名人的话一引就完。这种方法也该学一学,这会增加议论文的说服力。

比方说这个成语,滥竽充数。你们是不是脑子里边马上反应到那个南郭先生不怎么样,凑数呢,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但是仅仅想到这个行吗?还有新的方面可以想。齐王能不能想到,比方讲,齐王是不是冒充内行?他假如真正地懂音乐,一个乐队里面那个叽哩哇啦的声音他发现不了,他的听觉不敏锐,并不是很懂音乐,还是外行。好了,话题出来了,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内行,不要仅仅靠权力去领导,要靠学识去领导。这个话题是不是出来了?好了,上百人的乐队大家想一想看,是不是得有一个队长吧?这个队长为什么没有发现南郭先生那个声音吹得那么难听?好了,用人不当,这个话题是不是又找出来了?领导干部要把人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尤其不要让那种不大负责任的人去负责某项工作。这个话题是不是又出来了?用人不当,不是说用南郭先生。你这个队长不行,又有新话题了,比方说,从乐队的其他竽手那儿能不能找到话题?也能找到,他南郭先生身边的人是不是能听出南郭先生吹得不怎么样?好了,为什么不揭发?“报告队长,这位南郭同志不怎么样,混事呢。”不揭发,混下去了,好了,老好人要不得,是吧?又有话题来了。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要向多向去想去,去联想。这个材料里边能看出这个来,能看出那个来,你能看出来,看到一个新的,你这个作文绝对有新意了。但是同学们有的时候缺乏这个,从新角度去考虑。

第三个问题叫做不要端着金饭碗讨饭。有好多同学手里端着金饭碗,这个金饭碗多值钱,但是他却讨饭:“老爷爷给点吧,太太给点吧。”你那么富有。这里说的富有是什么?许多同学手里有理,没有自觉地想到用。“老师,怎么说理呀?我不会,我哪来那么多理?”其实你手中理有的是。因此,怎么改变端着金饭碗讨饭的现象?建议你把你手头掌握的理,梳梳辫子,整理整理看看你有哪些方面的理,到考场上根据需要你来用。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说,你手头有哪些理。

比方量变和质变的理,内因和外因的理,原因和结果的理,现象和本质的理,目的和手段的理……你们手头掌握这么多理,梳理梳理,把它梳成辫子。到考场上,讲这个事的时候,要说个什么理,讲那个事的时候我要讲个什么理,哪几种理可以用上。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二

1、学会使用比喻、引用论证。

敢为人先。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先于人,众必非之。”我斗胆唱句反调,便是“敢为人先”。

因为敢为人先,我们把平庸踩在脚下,扬起理想的风帆,迎击人生的惊涛骇浪,以海明威笔下老渔人的胆魄与坚韧,驶向成功的彼岸,成就美好人生。

因为敢为人先,我们不怕科学探索道路的坎坷崎岖和满布的荆棘,也无视愚昧和偏见的怪笑,终于,我们带着欣慰的微笑看着一项项新发现和新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因为敢为人先,我们不惧失败的威胁,不惧旧势力的强势阻拦,自觉担当了革故鼎新的重任,促进了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繁荣,将落后与贫穷留在了过去。

敢为人先精神在历史的天空熠熠闪光。

1975年的哈佛校园,一个年轻的学子舍弃了令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世界名牌大学的学业,他迈着坚定的步伐,从这里走出,走向他的梦想,去开创他的微软帝国。此时,有同学的挽留,有师长的惋惜,有父母的怒骂,也许有目光短浅者视之为疯子。这所有的一切他都毫不在意,因为他知道机遇稍纵即逝,因为他懂得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而只是墨守着“升学—就业”的常规是不会走向卓越的。恰恰是这样的念想让他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首富,他就是——比尔盖茨。

16世纪末罗马百花广场上烈火熊熊,一群身穿黑袍的愚夫张牙舞爪。烈火中用智慧的目光凝视远方的人是你吗——乔尔丹诺.布鲁诺?你这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的智者曾用你那能穿透重重迷雾的声音将哥白尼的日心说传遍欧洲,使西方的天空出现了真理的光芒。敢为人先使你在烈火中涅磐为捍卫真理的勇士,也使科学挣脱了教会的束缚。

社会制度的革新也少不了敢为人先的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没有百日维新,就没有中国变革封建制度的肇始;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没有要把几前年的皇帝赶下台的辛亥革命,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没有人民翻身做主人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没有今天富强的中国。

迎春花为何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在春天最早开放,它是春的使者。

鹰为何受到人们的敬仰?因为它在天空中最高处盘旋,它是英雄的象征。

启明星为何万众瞩目?因为它是最早出现在东方天空的星星,它开启了光明。

这些无不在昭示:要敢为人先!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比喻论证就是利用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中与中心论点的相似特点来论证中心论点。要注意的是一定是自然物或现象本身具有与中心论点相似的特点,否则弄巧成拙。

1、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地方太挤了,而掩盖废墟的举动又太伪善了。(余秋雨《漫步台城》)(这段用祖母和老者来作比议论阐明的是不要掩盖废墟。作者联想到了祖母和老者,通过评价他们没有皱纹和白发的不可思议,说明自己的思想。由于利用了形象来说理,很自然地让读者认同他的观点。)。

2、巍峨的高峰上沉默的松树,在大雪压顶的时候,凛冽的寒风狂野地掠过,那些秀于森林,笔直地企图凌云的枝干最先被折断。而那些弯曲的枝干却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积蓄着蓬勃的生机,未被寒风积雪所摧毁。这就是低调的力量。

3、小草为了报答春风唤醒自己的厚爱,用苍茫的绿色装点缤纷的世界;飞鸟为了报答蓝天赐予自己的蔚蓝长空,用靓丽的歌喉高颂无私的情怀;河流为了报答大海容纳自己的胸襟,用永远的奔腾诉说自己的感激。要懂得报答。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荀子劝学》。

6、逆境能压倒弱者,也能造就强者。在逆境中同困难搏击,能磨练意志,强化毅力,提高才智,培养崇高品德。青松之所以能在风暴的袭击下傲然挺立,是因为它是在与风暴和雷霆的搏击中生长起来的;温室里的花朵之所以一遇风霜就枝零花落,是因为它们从未经受过风霜雨雪的考验。锋从磨砺出,逆境造强者。不磨不利,不炼不纯,不锤不坚。

道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先驱者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钢铁不是从地下直接挖出来的,而是在熊熊的大火中熔炼出来的;老练的舵手是在与大风大浪、激流暗礁的拼搏中闯出来的;英雄战士的钢筋铁骨,都是从艰苦卓绝的境遇中锻炼出来的。

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锻炼;去求索、去提高。要战胜困难、艰险、灾难而改善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强者,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冲出逆境,改造逆境。(逆境成才)。

7、你见过山谷吧,它的周围是高高的群峰,而怀抱中却无比的深沉空阔,因而才容纳了高山溪流的大小流水,沉积下肥厚的沙石泥土,孕育出森森万木,茫茫菽麦,花香鸟语,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尽在其中,这就是虚谷的妙处。

“满招损,谦受益”。人也应该虚怀若谷。人有谦虚的品质,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激起强烈的上进心,去取长补短,永不停息地追求进步,永不满足地探求知识,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物,哪一个不具有谦虚的美德呢?(说“谦虚”)。

8、我们知道:一棵树,根只有深深扎入泥土,树才能巍然挺立,风吹不倒,雪压不垮,酷旱不死;根,只有发达广布,树才能有充分的水分、养料,发展到枝繁叶茂,婆娑多姿。所以深根广布,正是参天大树的挺立这本,生命之源。因此,我想到了打好基础于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基础的东西,对事物的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进取的动力,是事业的基石,是通往理想的阶梯,是未来成功的前提条件。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的一鸣惊人的演奏家,那么现在你就得不厌其烦地反复弹练那一个个单调乏味的音符,先练就娴熟的指法。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的书法名家,就请你先练好那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由楷书而行书,由行书而草书。反之,现在不打下深厚的基础功底,一挥笔就想写出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草书,其结果必然是毫无韵味风致,只能是信手涂画而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准确、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警句俗谚、成语典故,既能使文章文采亮丽,又可使议论说理深刻厚重,极具张力。

名言警句有的朴素自然,情真意浓,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有的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如“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

有的富含哲理,意蕴深刻,如“不经过磨难的逃避是轻佻的”(傅雷)。

恰当的引用说理,能使文章大气、文雅、丰满,文采洋溢。如:

1、一篇题为《张扬个性炫出自我》的文章有这样一段议论:

——恰当的引用议论,准确、精练出地展示出庄子、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个性特征,为“张扬个性、炫出自我”的主旨提供了极其厚重有力的佐证,延展了文章内核,深刻了文章意蕴,提升了文章品位。

2、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幸福是什么》)。

(引诗用典是用诗句、典故直接表现话题的多重内涵,展示话题丰富的文化信息,也显示作者广博的阅读层面和开阔的视野,进一步展现作者的才情所引诗句不仅形象诠释了幸福的多重含义,展示了学生的阅读宽度,还使句子有书卷气。)。

3、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人赞美和尊重。渴望赞美是每个人内心里的一种最基本的愿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尊重,哪怕这种渴望在别人看来似乎带有点虚荣的成分”

信他,抑或自己。

裹身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穿栖在信息交织如网的时代,面对每天如潮涌的语言。

我们该相信谁呢?信他,抑或自己?

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有人说,应当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还有人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俯首是春,仰首是秋;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行走在岁月的流年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相信自己,我们可以立一方碑基,在人生的行程中。相信自己,即使在风浪翻滚的怒涛中,我们仍然能把握自己生命的航船,准确驶向远方的港湾;相信自己,即使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我们仍旧可以开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这句话不正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人生风雨兼程,成功和失败同在,积极与消极共处。无论悲喜伤痛,都要坚守自己,相信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方能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准确地点击自己辉煌灿烂的明天之网页。

相信自己,并不意味着排斥别人;相反,相信自己,而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波兰不是有句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漆黑的海上,海轮不仅要遵循罗盘的指向,它还需要海上灯塔的导航。人生亦如此,没有谁可以一意孤行地走向成功的巅峰,他人的意见有时如登山的拐杖,支撑着你前进的脚步。

听取别人的意见,方能集思广益,兼收并蓄,最后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宏伟事业。

当然,听取别人的`意见,绝非相信一切人。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应当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生如秋风吹皱悠悠岁月,飘落几多惆怅,几多感叹。行走在星转斗移的人生之旅,切勿一意孤行,也无相信一切人。相信自己,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才是风雨人生路,逍遥任我行的法宝。

相信自己,坐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

听取别人意见,坎坷人生道,多一份坦荡情怀。

相信自己,听取别人意见,方能在荣荣枯枯的岁月栈道上,一路奔放,一马平川。

1、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灵的灯。

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

——冰心《繁星》。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诗句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很多人千里迢迢寻找隐居的武大师,期望能从武大师那里学到绝招。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两桶水都没有挑满。按照人们的想象,他应该挑得满满的。有人不解,问大师,大师回答说:“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三

开头,对于作文的成败举足轻重,考场作文,更是如此。对应试者而言,时间紧,压力大,构思要快,下笔要快,有的因为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打不开文思的泉眼,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而耽误宝贵的时间,影响作文水平的发挥;对阅卷者而言,最先跃入他视野的是一篇作文的题目和开头部分,第一印象足以左右他对整篇文章的评判。所以我们如何给文章起一个好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给他以强烈的理性冲击和情感震撼,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在酷热的夏日里,在十分疲倦的工作状态下,在十分短暂的阅卷时间里,如果他把看你的文章当作清风拂面,当作赏心乐事,他的目光肯在你的作文里多驻足哪怕那么几秒钟,——那么,你至少取得了一半的成功了。

议论文大体分为总分,总分总,分总,这个大体文章结构的方向,而笔者建议是采用总分总,并且在主要论述段落中也采用总分总,且几个论述段落结构类似,每段结尾句精炼,发人深省。并且注意古今例证和中外例证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加强文章的论证力度。

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曰“引论”、“本论”、“结论”)三大块构成。“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通俗说,就是文章中“摆事实、讲道理”,所以,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事例(名人故事等),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主要是指文中使用的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等。

论据使用注意事项:

1.论据必须为论点服务,即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能证明论点。

2.论据要典型,不能用诸如“我同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同时论据更要丰富(多积累、勤积累才能做到)。

3.论据要新颖。新颖方能吸引人。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记住:写作文时,如果你能一下子想到的事例,别人也会一下子想到,所以就注定你的论据不够新颖了。

4.论据丰富时,事例排列的顺序应当这样:古今中外。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得列个写作计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有个次序.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得分个主次,这不要求列好提纲,确定详略.提纲好比建造楼房的图纸.有了好的图纸,造出的楼房才能坚固美观.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四

申论文章首先是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其次是议论文中的政论文,是从政治和政策角度分析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进一步做如下说明:

1、政论文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既然是议论文就应该就论点、论据、论证。要有论点,还要以论据论证之。论据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2、政论文要有说服力。文章都要论证有力,说服有力,就要有无可置疑的道理或事实依据。但是论证不足恰是很多考生文章的致命问题!

3、政论文的角度是政治的角度。政治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简单的说就是站在公众的立场,而不是个人或者某个利益集团的立场来写文章。绝大部分官方评论都可以说是政论文。

4、政论文没有固定形式,是具有开放性的。文无定法,政论文的写法是各式各样的。很多考生一提到写政论文就以为是写作用、危害等这些虚的东西,不能写对策,这是一种很呆板僵硬的看法。政论文中也可以写对策,严格地说,策论文本身就是政论文的一种。

政论文一词从来没有在国考和联考中出现过。在公务员考试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出要写政论文的是2007年广东省的考试:

这篇文章的标题决定了这篇“政论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干部分应该说清楚两大问题: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为什么必要?又为什么紧迫?为什么必要呢?因为它很重要,因为它值得去做。为什么紧迫呢?因为农村文化建设有很多问题,并且问题非常严重。现在清楚了,这篇文章主要要谈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就知道这篇文章应写成综合性的评论文,而不能写成策论文。但其中也可以写对策,只是篇幅应该相对少一点。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五

著名哲学家王尔德说:“我时常追随父辈的脚印,结果却迷失了自己。”确实,在如今日新月异的世界,只有大胆出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中国“零售大王”之称的马云说:“背对万人驰行,自然万里独一。”他敢于打破常规,勇敢创新,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坚持用“倒立”的观点看人,使“淘宝”旗下的“阿里巴巴”在初出茅庐时就超过老牌劲敌ebav网,他本人更是名利双收。独特与出格的思维使他成功了。国家如此,公司如此,个人亦如此。余秋雨常常吸收新异奇特的想法,从另类的角度看问题,并将之融入作品中,所以,他的文章使人读来有一种超脱与明澈的感觉……可见,只有敢于出格,独树一帜,不为生命中狭窄的“巷口”所局限,才能长久发展。走出“巷口”,正是走向辽阔世界的开始。

古今中外,又有多少悲剧的发生正是没有逃离这宿命般的魔咒?传奇才女张爱玲说:“生命有它的图案,我唯有临摹。”在当时的上海,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因为没有长远的目光。更没有对生命的出格付诸行动,最终只留下了令人悲悯感慨的一生。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就注定会被时代淘汰,与成功无缘。只有走上和别人不一样的道路,才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斯特里马特用阳光中的微尘诠释出格的生命,唯有不拘地移动,才可能永恒地存在;村上春树用山野的鲜花诠释出格的生命,唯有任意地绽放,才可能有繁华的春天:大仲马用乱石中的珍珠诠释出格的生命,唯有改变局势,才可能脱颖而出。所以,万千世界里,不能让风沙掩盖了自己,只有匠心独运、别出心裁,才可以使灵魂出格,在人生的高地里出奇制胜。

罗素认为,出格之人创造世界,保守之人繁衍种族。当生命之帆落满风尘,唯有打破常规,大胆出格,才可使其在桃华柳密处觅得小径,在大江东去时华丽转身,在万径人踪灭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本文中心明确,笔力集中,论据充分,语言有张力,且能进行理性思考,体现了一定的写作功底。

“出格”是个多义词,文章未能很好地破题,论证语段只是散乱无逻辑的排列堆砌,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语段开头缺少导入句,给读者以突兀之感,且个别语段分析事例时游离于中心之外。

对策。

1、破题。“出格”是个多义词,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将论点确定为“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这样,文章的中心便明确了。

2、理清思路。先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打破常规呢?分解理由为二:

一是只有打破常规,才能给事物注入无穷的活力;。

二是墨守成规只会阻滞事物的发展。这样一正一反,理由充分。

再说一个“怎么办”:“出格”不是无原则的放纵,不是无理由的包容,而是一种打破常规、特立独行的行为。这样辩证分析,凸显理性光芒。

3、给论证性的语段加导入句。或名言导入,或理性阐释,避免事例叠事例,使语段开合有度。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六

1、标题(题目)。

2、开头提出论点:简述材料,引出论点(启示、启迪、告诉我们、说明了、让我明白了等)。

3、论证过程:设问句(或其他过渡句或过渡段)过渡,引出理由。(如“我们为什么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4、论证过程:提出理由(分论点)(分论点间角度应不同,层次不能重复,证据或性质或时代或范围要有区别;证据要典型、精当,可举例、可比喻、可引用、可对比等;分论点间的结构可并列、可层进、可对照、可分总或总分、可综合运用多种结构形式)。

其一……(分论点、证据、分析、评议)。

其二……(分论点、证据、分析、评议)。

其三……(分论点、证据、分析、评议)。

5、论证过程:可进行辩证分析(常用词:诚然……但是……/虽然……但是……/固然……)。

6、结尾:结论(解决问题,提出方法,照应开头等)。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七

例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历来亦为人们所称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是仁人志士忧虑国事先于天下人,享受安乐则后于天下人。这是北宋著名宰相范仲淹提出的道德思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战国时,屈原忠于楚国,却受到谗言陷害而被楚怀王流放。他为楚国的命运与人民的不幸而深感忧虑,在所作的《离骚》里,表达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在唐朝,诗人杜甫身经安史之乱,住无定所,食不果腹,尝尽了国破家亡的辛酸与颠沛流离的痛苦,在所作的“三别”、“三吏”等诗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

在南宋,陆游生当南北分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自己位卑官小,却不敢忘记国耻国忧,在所写的大量诗篇里,深深地表达为国分忧、渴望北伐中原的爱国之情。直到临终,还作《示儿》诗说:死去原本知道一切都是空,只是深悲中原还未收复!一旦朝廷收复了失地,你在祭祀时一定要告诉你的父亲!与范仲淹一样,屈原、杜甫、陆游等人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值得后人发扬光大。

这是一篇发表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的文章,是一篇较好的议论文。但从应试作文的角度来看,还有不足之处。

(1)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事关重大就成了论点了。

(3)对应试作文而言,最好用中心论点作标题,以利重点突出,先声夺人。

1、议论文的开头一节,文字要短,好象“凤头”,小而漂亮。800字的应试议论文,第一小节用字不超过80字。

2、在第一小节点明中心论点即可。千万不要第一段就展开论证,有话放到下文说。

例文第一小节就较好。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被人称颂,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至于为什么被人们所称颂,那是下文所要论述的话题了。

1、议论文的结尾同样要短小。

2、呼应开头,重申中心论点。经过中间几节的论证说理,到这里中心论点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因而也就具有更大的说服力。例文最后一节就写得较好,既呼应开头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是传统美德”,又提出要“要发扬光大”的观点,深化了文意。

1、议论文的结构除了首、尾两节,其余都称为主体部分。

2、主体部分一般分为2——3段,以三段为佳,如果分段太多,就显得笔力分散。

3、主体部分分为三段,每段属于一个分论点,三段就是三个分论点,即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

顺序:重新排序的理由:唐朝摆在前,宋朝排在后。第一个分论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二个分论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代仁人志士都具有的美德。这样安排,逻辑联系合理、有序。

4、经过删改合并,例文形成如下格式:

(1)首段:提出中心论点。

(2)第二段:分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是传统美德。

(3)第三段:分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是古代仁人志士都具有的美德。

(4)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要发扬光大。

5、考试作文(应试作文)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同时,议论文写作也要求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问题,从上述结构来看,一、二两个分论点仅解决了“为什么”问题,“怎么办”问题并没有涉及,因此有必要增加一个分论点。因此,在主体部分,还要增加一段。增加的第三个分论点可以考虑这样写:中学生要努力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这样一来,例文的主体部分就由这样三个分论点组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古代仁人志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下之乐而乐”的美德。

(3)青年学生。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八

所谓层进式,即在提出问题或亮明观点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一层深入一层地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得出明确结论。针对新材料作文,可以采用五字结构式:引,即引述所给材料,材料特别短的可以照抄,长的要进行精炼概括,并根据立意角度有针对性地引述;提,即在引述材料后,对材料进行精要分析,然后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议,即围绕观点展开议论,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联,即由此及彼联系自然与社会,采用例证法、对比论证法等再次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结,即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再次申明观点。运用这一模式时,应特别注意恰当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使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语意连贯,不突兀。

【示例一】。

我看中国式“垄断”(北京一考生)。

当然,中国的这种独揽确有让人深思之处。有人担心,长久的绝对优势会使这个项目的竞争减弱,失去活力。其实,体育上的独揽可以自然地让人想到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垄断。体育不过是近百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运动,比之于那卷帙浩繁、硕果累累的经济学,则略显浅幼。所以,将体育的长影投射到经济活动这面镜子上,也未尝不可。

从资本主义世界的跨国公司到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垄断都不可或缺。美国的饮料行业曾被可口可乐独占鳌头,中国的经济命脉至今也仍被少数国有企业掌控。可是,饮料行业依旧繁荣,中国经济照样腾飞。可见,垄断并没有让竞争消失,不论内部还是外部。内部,你永远不可能消除职工之间的业绩比拼;外部,你永远不可能消灭你的假想敌。所以这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永远没有失去活力的理由。

中国式“垄断”并无过错,何不让我们安享这份荣耀呢?

这是一篇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定为标杆范文,除见解独到、议论深刻外,考生运用层进式结构行文,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给阅卷老师以审美愉悦。

所谓“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结论”式,即在引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文章的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或再次强调观点。运用这一模式时,应特别注意:中心论点的提出应紧扣所给材料的意旨,不能偏离材料;三个分论点的确立,要围绕中心论点且各有侧重,分论点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但前后不能发生冲突;另外,分论点的议题绝对不能大过中心论点。

例如,20xx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要求考生以“回到原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一考生在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回到原点”之后,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个分论点——回到人性善良的原点、回到灵魂无瑕的原点、回到心灵单纯的原点,在就三个分论点讲道理与举实例相结合分别进行分析论证后,结尾处再次强调观点:回到原点吧,去聆听我们生命最初的声音。

这种“主体并列式”结构能让文章层次十分清晰,且较容易掌握,因此颇得考生青睐。但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结构的相似性,要拼的就是素材和论证语言了,所以,同学们还得在这两方面多下工夫。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九

所谓层进式,即在提出问题或亮明观点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一层深入一层地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得出明确结论。针对新材料作文,可以采用五字结构式:引,即引述所给材料,材料特别短的可以照抄,长的要进行精炼概括,并根据立意角度有针对性地引述;提,即在引述材料后,对材料进行精要分析,然后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议,即围绕观点展开议论,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联,即由此及彼联系自然与社会,采用例证法、对比论证法等再次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结,即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再次申明观点。运用这一模式时,应特别注意恰当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使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语意连贯,不突兀。

【示例一】。

我看中国式“垄断”(北京一考生)。

当然,中国的这种独揽确有让人深思之处。有人担心,长久的绝对优势会使这个项目的竞争减弱,失去活力。其实,体育上的独揽可以自然地让人想到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垄断。体育不过是近百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运动,比之于那卷帙浩繁、硕果累累的经济学,则略显浅幼。所以,将体育的长影投射到经济活动这面镜子上,也未尝不可。

从资本主义世界的跨国公司到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垄断都不可或缺。美国的'饮料行业曾被可口可乐独占鳌头,中国的经济命脉至今也仍被少数国有企业掌控。可是,饮料行业依旧繁荣,中国经济照样腾飞。可见,垄断并没有让竞争消失,不论内部还是外部。内部,你永远不可能消除职工之间的业绩比拼;外部,你永远不可能消灭你的假想敌。所以这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永远没有失去活力的理由。

中国式“垄断”并无过错,何不让我们安享这份荣耀呢?

这是一篇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定为标杆范文,除见解独到、议论深刻外,考生运用层进式结构行文,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给阅卷老师以审美愉悦。

所谓“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结论”式,即在引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文章的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或再次强调观点。运用这一模式时,应特别注意:中心论点的提出应紧扣所给材料的意旨,不能偏离材料;三个分论点的确立,要围绕中心论点且各有侧重,分论点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但前后不能发生冲突;另外,分论点的议题绝对不能大过中心论点。

例如,20xx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要求考生以“回到原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一考生在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回到原点”之后,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个分论点——回到人性善良的原点、回到灵魂无瑕的原点、回到心灵单纯的原点,在就三个分论点讲道理与举实例相结合分别进行分析论证后,结尾处再次强调观点:回到原点吧,去聆听我们生命最初的声音。

这种“主体并列式”结构能让文章层次十分清晰,且较容易掌握,因此颇得考生青睐。但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结构的相似性,要拼的就是素材和论证语言了,所以,同学们还得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十

1、经典诗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盛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气;。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思;。

“捡来的钥匙,打不开自己的门”的理性……。

前人将最宝贵的哲思与情感寄托在这轻盈曼妙、醇厚幽深的诗句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源泉。

2、名言荟萃。

阐明天地万物之道理,探究世故人情之变化。言简意赅,包罗万象,尽在名家名言之中。

3、名典荟萃。

仔细想一下,我们会发现我们是生活在前人的经典故事的星空下,孟母断织、望梅止渴的智慧,伯牙子期、卧薪尝胆的志向,普罗米修斯的反抗,潘多拉盒子的灾难,阿基米德的杠杆……人类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典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人类思考的结晶,灿若星辰。涉足典故的银河,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4、名人小传。

以人为鉴,正己明治的唐太宗;横刀一笑,舍身求法的谭嗣同;。

在芸芸众生中,他们是一座座丰碑。读他们,我们能看到自己的渺小,更能体会到绯红的未来。

5、艺术形象。

被现实不断逼迫,最终完成反抗的林冲;。

对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贾宝玉、林黛玉;。

一生不幸,孱弱消失的祥林嫂;。

个人奋斗,最终精神毁灭的祥子;。

卑微但善良的羊脂球、伽西莫多;。

倔强敏感,心灵高尚的简爱……。

他们的命运虽来自文学创造,但却浓缩了现实社会中每个人与生活对抗的影子。他们的风采足以令现实中的我们敬仰、反思。

6、时政人物。

汶川、玉树抗震可歌可泣的一幕幕,感动中国的一群平凡而不普通的人,伊拉克战争的满目疮痍,日本教育兴国的迅速崛起……发生在身边,而又发人深省;新鲜,而又有力。这些同样是我们值得深入开掘的富矿。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十一

相比较而言,一段内的文字结构如何安排常常是大家头痛的问题,通常会出现以下错误。

1、用大段大段的叙述代替论证,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文体不明,详略不当,没有目的的信口开河。

2、空洞乏味的议论,缺乏必要的事实支撑,车轱辘话绕来绕去,论述肤浅无力。

3、虽能注意有事例有论述,但却是水是水,油是油,没有分析,论点就如同生硬地贴在论据上面的标签,缺乏说服力。

那么如何做效果才好呢?可以这样做:

1、主体段每段要有段首句,作为本段论述的分论点,开宗明义,点明本段所重点论述的问题及主要观点。

2、针对论点选择合适的角度合理剪裁已有的事实论据,要求指向性强,重点突出,有力证明段首分论点。

3、分析事实论据,着重挖掘论据与论点之间的一致性,使论据与论点之间的结合更紧密。从而有效地构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论据鲜明有效:

4、总结论述,使段内结构形成总分总结构,结构严谨周密。

如果主体部分每一段都按照这种结构来写,那么主体段之间就构成了相似的排比段,整篇文章必然浑然一体,文章会更有蓬勃的气势。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论据叙述的角度,要针对论点,进行剪裁,同一素材,因论点的不同,侧重点一定不同。

例如有一则典故“洛阳纸贵”是这样说的晋代的左思,相貌丑陋,口吃严重,他在成名前先后学习过书法、琴术,终是一无所成,这也引发了其父的不满,认为自己的儿子一无是处。左思后来潜心学写文章,构思十年,在室内厅前走廊甚至厕所,到处都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便随手记下,废寝忘食,最终写出《三都赋》,洛阳城里的人抢着抄写,引起纸价上涨。后来“洛阳纸贵”就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典故,用来赞誉佳作有名,风行一时。

这则论据如果要用来论述勤奋的重要性,可以选择左思从一无所长到成就名作《三都赋》,历尽十年艰辛这个角度。具体的可以这样写,左思写《三都赋》时,在室内厅前走廊甚至厕所,到处都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便随手记下,废寝忘食,终成名作。如果要论证人才是不拘一格的,就可以选择左思在潜心学写文章前曾学习书法,又攻琴术,但都没有成功,这个角度可以说明培养人才重在发掘其内在潜质,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左思文章千古却相貌丑陋,口吃严重,这个角度可以去论述人无完人,重在有内涵的道理。这则材料还可以论证要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可以从左思父亲的角度,把左父对少年左思的评价与成年左思的成就做对比,否定其父的做法,从而说明要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事物间关系的角度,左思《三都赋》的轰动,引起了洛阳纸价的上涨,可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可从上涨纸价的商人谈起,谈机会的重要,要善于抓住机会。总之,选择论据论证论点,要选择最切近论点的角度,剪裁最能支撑论点的部分,进行论述。

2.论点与论据之间要有针对性的论证过程,使之结构严密,水乳交融。

例如“做真实的自己”的一篇文章。主体段为两段,分别选择了李白、庄子两个事例,这两段就可以这样写:

做真实的自己审视的是自己的内心,拥有的是赤子情怀。看,那位对月举杯,高声吟诵的李白,纵然满怀远大的志向,身处长安城内,但心中的愤懑何处抒发,那不是真实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实的李白回来了,浪漫潇洒,放荡不羁,能使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啸带三分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这就是李白,真实得不掺一丝杂质。

李白审视自己的内心,做回了真实的自己,便省去了劳身之苦,古之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酒仙之名传千古,诗仙之名流百世。

真实的自己不需太多修饰,你就是你。看,那极冷眼的庄子,池边钓鱼,前方是清澈的河水,后边是一国之君的臣子请他拜相,庄子不加修饰,直言不讳不愿为政所累,只愿像淤泥中曳尾的乌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就是真实的庄子,不向名利妥协,一心追求逍遥自在。于是庄周化蝶的美丽传说被后人传诵,逍遥游成为后人自由洒脱的人生理想。

说庄子冷眼一点也不过分,一国的宰相他都看不上眼,但后人却一直很尊崇他,庄周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实印刻在后人的脑海里。

一篇议论文,写好每一个主体段,主体段之间采取正反对比式、层层推进式、并列式等关系模式,使段与段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就会取得论点突出、严谨充实的表达效果。

总之,文章主体段写得好与坏,决定了文章是否充实、是否有说服力。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强调文章的开头要写得好,要先声夺人,要给读者眼前一亮之感,但实际上如果不想给人绣花枕头做表面文章的坏印象,还必须要扎扎实地写好文章的主体段,让你的文章经得起品读,优秀得货真价实!

政工师论文范文及写作指导汇总篇十二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在高考中,作为写作的一种主要文体,一直是学生们学习训练的重点之一。一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在高考中更能获得高分。

应当说,议论文的写作,总体上来讲,可能它的难度显得要比记叙文大一点。上句下句之间有一种什么逻辑联系呀?材料跟观点之间是不是有个严密的因果关系呀?好多同学这一方面好像水平不太高,注意得不够。议论文很需要语言的连贯,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语气很流畅地下去,把一个理讲了,才能服人,但是不少同学那个语言疙疙瘩瘩的,不是很好。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那么以理服人,人家怎么服你呀?觉得你这个理对他才服你,没理搅理谁服你?怎么才能让人觉得你的理对?你要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你的材料跟你的观点之间必须有一种很严密的因果关系。你在用每一个材料甚至于你在写每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考虑:这个是不是能得出那个果来呀?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啊,要考虑这个;我写的这个跟因果关系能搭得上吗?你要琢磨这个。打个简单的比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两边加一角,或者两角加一边,角a等于角ap,角b等于角bp,ab等于ab,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你写了这个,对证明这个结论就管用。我发现有的同学写作文,我仍然用这个比方,角a36度,角bp71度,这玩意跟三角形全等有什么关系?没关系,没关系你写它干嘛?咱们这个注意得不够。议论文里面,这是一个问题。

咱们许多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还有什么理吗?没了。有的同学再多,四个例子五个例子,只是写成了证明文,没有写成议论文。论证论证,要论要证,你不论哪行?当然事实论证是一种方法,但是,仅仅是一种啊,你只用这个,不大容易使人服。我们有的同学一到写艰苦朴素,张三艰苦朴素,李四艰苦朴素,王五艰苦朴素,所以我们要艰苦朴素。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啊?你这个文章能让人服吗?要学会讲理就是要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就例说理,就是结合着这个例子,就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咱们要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例子举完了,然后马上我紧接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而我讲这个分析这个例子说的话,也是更好地为观点服务,把这个例和理拴得紧紧的。要做到这一点,或者,我换句话来说,你们不是以例代理吗?用例子代替道理吗?怎样就例说理。第一种方法,叫做假言因果法。就是说,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服你。先说一个例子,你听一听。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我们有的同学写到这儿可能底下就来,“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应当说这个例子是能说,证明这个道理,但是觉得不够。你为什么不对这个例子再进行一点分析呢?好,大家接着往下听。“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你看看假如他仅仅实验一次就停下来了,是不是假设,进行假设性的分析?那么,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它当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意: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基本要求,因为它是假设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是吧,用假设性的语言,这是第一个办法。

第二个办法叫做论据引申法。你举了一个例子,是吧?这个例子是不是论据呀?由这个论据里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头,看到了某种苗头,然后你就就着这个苗头你给它引申出去,这是看出苗头来了。而你由这个事例里面,你可以设想出某种结果,你就往那个方向引申一下。那么它跟假言因果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区别在哪儿呢?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已经有某种苗头可以看出来了,刚才那个是不是完全假设,是不是?人家没有停过,第一次没停,到605次人家也没停。下面要讲的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有一种苗头,好,现在先把这个例子说一说。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好了,这个例子,请看从这儿开始,“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王夺走”,这个是不是出现苗头了?这个璧丢了就不是假设吧?差一点丢,苗头出现了,就此我来引申。假如这个璧丢了,倒霉的恐怕不只是蔺相如了,是不是?你这个缪贤怎么把这个大草包推荐给我呀?必然除了蔺相如要被杀,缪贤也要倒霉。缪贤没有顾虑,是吧?推荐人才要出于公心,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要考虑个人,一引申把这个道理是不是讲得很清楚了?更能服人了,是吧?所以,第二种方法我把它叫做论据引申,就是它是有这个苗头的,有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方法,叫做例后解说法。这个例后解说法,怎么用?用在哪儿?要提醒大家。你举了一个例子,当这个例子比较长的时候,可能你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认识会不会和我不一样呢?你把它解说一下;二,同样你举的那个例子比较长了,可能你会有一个考虑,我这个例子跟观点是个什么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或者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个时候你来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这个例子或者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中心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范围内你解说一下。同样用一个事例来说话。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了,这故事的中心是什么,你清楚吗?也许你想到一点。用这个想证明哪个观点呢?好,下面往下听,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说什么,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可能才能解决问题。这儿讲什么,善于质疑和学、思的关系,因为你善于质疑了,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还暗含着一个才可能得出一个最终结果。解说一下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个。好了,这样子这个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

第四个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对比法。这个正反对比可不像学生那个作文里面,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还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当然,免不了要举例,因为我这说了正反对比,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可能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跟你们说举一个例子、举两个例子一对比就完了不是一回事。好,用一段文章来告诉你们。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例子是不是完了?想说什么,想说“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但是人家没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对比性分析。要害在这儿呢。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你看看,如果仅仅是刚才这个例子,跟多了这个对于事例的对比性分析,你觉得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多了分析,说服力就更强了?议论文,议论文,你要议论,这就是议论。

顺便再介绍另一种方法,这个不叫事例分析。同学们写作文,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引用名言名句。某某某说得好,说什么什么,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就完了。某某某这么这么说,他的这个说法不是证明了这个道理吗,这就证明道理了。那么你要不要对某某某的话分析一下呢?要分析,不能简单地引一下就完。简单地引一下就完效果不好。给大家举个例子说说。这个例子干嘛?告诉你,这个方法叫做披文示意。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披露文字解释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我给大家读一个你听一听。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观点出来了没有?出来了。“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我们有的同学写作文,到了这儿,契诃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完了。你能有说服力吗?不行。好,你听下面,人家有一句话过渡了一下,“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大家听出来了,是不是还是沿着契诃夫那个比喻的意思继续延伸比喻下去的,是不是?下面再告诉你一个例子,就这一段话引用完了,有的同学用比较直白的语言就说,不是用比喻了,把这个道理也说出来了。

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你看这段是不是用比较直白的话,把道理说出来了,是吧?“不要自惭形秽,不要妄自菲薄,要有主见。”人家不只是说把名人的话一引就完。这种方法也该学一学,这会增加议论文的说服力。

比方说这个成语,滥竽充数。你们是不是脑子里边马上反应到那个南郭先生不怎么样,凑数呢,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但是仅仅想到这个行吗?还有新的方面可以想。齐王能不能想到,比方讲,齐王是不是冒充内行?他假如真正地懂音乐,一个乐队里面那个叽哩哇啦的声音他发现不了,他的听觉不敏锐,并不是很懂音乐,还是外行。好了,话题出来了,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内行,不要仅仅靠权力去领导,要靠学识去领导。这个话题是不是出来了?好了,上百人的乐队大家想一想看,是不是得有一个队长吧?这个队长为什么没有发现南郭先生那个声音吹得那么难听?好了,用人不当,这个话题是不是又找出来了?领导干部要把人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尤其不要让那种不大负责任的人去负责某项工作。这个话题是不是又出来了?用人不当,不是说用南郭先生。你这个队长不行,又有新话题了,比方说,从乐队的其他竽手那儿能不能找到话题?也能找到,他南郭先生身边的人是不是能听出南郭先生吹得不怎么样?好了,为什么不揭发?“报告队长,这位南郭同志不怎么样,混事呢。”不揭发,混下去了,好了,老好人要不得,是吧?又有话题来了。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要向多向去想去,去联想。这个材料里边能看出这个来,能看出那个来,你能看出来,看到一个新的,你这个作文绝对有新意了。但是同学们有的时候缺乏这个,从新角度去考虑。

第三个问题叫做不要端着金饭碗讨饭。有好多同学手里端着金饭碗,这个金饭碗多值钱,但是他却讨饭:“老爷爷给点吧,太太给点吧。”你那么富有。这里说的富有是什么?许多同学手里有理,没有自觉地想到用。“老师,怎么说理呀?我不会,我哪来那么多理?”其实你手中理有的是。因此,怎么改变端着金饭碗讨饭的现象?建议你把你手头掌握的理,梳梳辫子,整理整理看看你有哪些方面的理,到考场上根据需要你来用。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说,你手头有哪些理。

比方量变和质变的理,内因和外因的理,原因和结果的理,现象和本质的理,目的和手段的理……你们手头掌握这么多理,梳理梳理,把它梳成辫子。到考场上,讲这个事的时候,要说个什么理,讲那个事的时候我要讲个什么理,哪几种理可以用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