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实用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0:16:42 |
  • ZTFB |
  • 9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请大家参考以下的总结范文,或许能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一

[论文摘要]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文章对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以及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灵活、维护升级方便、符合自身实际管理情况的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益。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

现代社会中,成人教育作为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与各地合作办学的教学站点的增多,教学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设计与实施贴近时代要求与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益,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何谓教学管理信息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

1.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相比,教学管理信息化有以下3个特点:。

(1)教学信息从信息孤岛走向信息联通。

传统教学管理中,各种信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和保管,信息之间互相间隔,使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一座座信息孤岛。教学管理信息化使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成为学校内相关人员随时随地共享的公用信息,并且信息之间保持一致性与唯一性,大大地提高信息的通用性与准确性。

(2)教学信息实现数字化与海量存储。

传统教学管理系统由于方法与手段落后,以纸质方式为主,保存不方便,利用率不高。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可以对历年大量的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以获得系统存储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而且,通过对这些海量存储的数据进行跨年度的统计分析和深层的数据挖掘,可以使教学管理层的决策与教学质量分析更加科学。

(3)教学管理信息的多渠道、多方向流动。

传统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信息多是通过自上而上的方式进行传递,效率不高,且容易出错。而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使得教学管理信息的流动实现多渠道、多方向,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实时互动,最大程度地改善信息的不对称。

2.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1)数据共享原则。

教学管理系统应实现不同系统功能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其它管理系统预留接口。

(2)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

参考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在系统内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即仅在一处进行定义,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引用。

(3)开放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系统也能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方便实现二次开发和应用。

二、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

国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长期以来,其各类院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和流程。有关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研究范围涉及了教学管理的基本业务各个环节,从系统模式上主要通过客户/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进行,即数据集中存储,分布操作。它将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了统筹考虑,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目的,强调各子系统这间的数据共享,面向流程,强调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统筹考虑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由于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改进,国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己处于比较完善的稳定运行阶段。

由于国外高校的管理体制与我国有较大差异,相关机构管理职能不同,教学管理办法不同,所以还不能简单地引用,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开发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系统。再加上我们国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处于改革时期,在一定时间内还要不断变化和发展,为了系统实时反映这种变化,必须构建开发出自己的教务系统,并不断维护和完善。

在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管理方面,国内基本上有两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是面向单个职能部门的事务处理方式,仅仅停留在使用微机代替日常教务工作中一些单调的、机械的事务处理性工作。借助于微软公司foxpro的微机版本的数据库系统技术,建立起一些简单的、功能单一的数据存储查询系统。在这些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能力很弱。这种情况决定他们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分散、操作分散,系统数据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而且容易发生数据丢失、系统感染病毒等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大部分还处于这种模式下。

第二种是面向多个职能部门的.教务管理系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数据库服务器,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批面向多个职能部门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务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存储分散、操作相对集中。

根据信息化的目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大体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计算机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为目的,依托计算机技术将教学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这一阶段的技术实现较为简单,实现时间短,系统存在信息集成度低,信息共享程度差,系统功能相互独立、计算机硬件性能较为低下等问题。第二阶段以信息共享、信息集成为目的。由于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教学组织单元从行政班正在转为教学班,学生是以个体的形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系统的用户群从原来的教学管理人员扩大到学生和教师,系统更加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同时,随着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快,迫切要求实现教学信息的共享,各高校开始致力于研制能覆盖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综合性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解决重点在于面向学生和教师、包容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模式及信息共享3个方面。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上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条件;校园网建设的逐步完善为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硬件设施;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强大的数据库支持软件、网络化操作系统的推广、汉字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都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必将在现有基础上迅速普及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从单机管理向网络化管理发展、从辅助管理向辅助决策发展。

我国学者朱平华认为,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教学信息的特殊性和时代的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广西师范大学成教学院黄永炎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忽视总体规划,导致数据无法共享,系统集成困难;重硬轻软,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制度配套、机构及人员的配备支持。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但各高校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无广泛的适用性。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要么冗余信息多,要么所需的功能不具备,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不太适合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现有的管理模式。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和全日制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考虑到时间、开发成本等等问题,不少学校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直接采用了以前和全日制学生管理相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全日制的管理系统只能部分适合成人高等教育,不少功能弃置不用,而另外一些功能不存在,不得不继续使用原有的管理方式。

我国各高校正在使用的、有代表性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如大连医科大学和吉林大学分别根据自身成人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使用asp技术结合odbc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网上管理信息系统。它们运行在internet/intranet上,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上的共享资源。主要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和信息检索等功能。具有跨越不同平台,界面风格统一,维护升级简单等优点,但是功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系统的安全性、运行性能也不高。

综上所述,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学分制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比较少的。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管理软件在系统安全性、灵活性、通用性、功能完备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在研究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其它组织尤其是企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经验,加强对成人教育信息系统的作用、特性及其规划、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灵活、维护升级方便、符合自身实际管理情况的信息系统,仍然是许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宣华,王映雪,陈怀楚.清华大学综合教务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2).

[2]王慧青.教务处教务管理系统中数据关联的设计[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

[3]朱平华.试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j].职教时空,,(3).

[4]黄永炎.试论信息化与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5]钟旭红.嘉应学院成人教育教材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广东工业大学,.

[6]苏红芹,赵东风等.c/s、b/s混合模式构建云南新华印刷信息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0).

[7]何舒,朱罡,赵刚.基于web的成人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情报科学,2003,(5).

[8]方立.基于b/s模式结构的成人教育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2).

[9]丁鹏,刘莉.c/s、b/s模式中分布式计算与mts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2).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二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农村、了解农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起步较晚,培养模式大多沿用农学硕士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不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需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从注重学术研究教育过渡到专业学位教育,必须建立一支足够数量和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如何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一大重要问题。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11月至12月对湖南农业大学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发放《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问卷483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回收率为64%。调查对象包括到级的各级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涉及农业推广硕士的所有领域。通过文献检索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

2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农业推广硕士校内导师数据是抽取作物、园艺、植物保护、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利用等几个领域作为样本得出来的结果,表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校内导师中高学历的比例较高,其中博士学位的78人,占教师总数的53.4%;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9人,占教师总数的19.8%;具有学士学位的有39人,占教师总数的26.7%。总的来讲硕士以上学位的占到73.2%;正高职称的人数明显高于副教授占到总数的77.4%,副高占22.6%;师资队伍的主体在41~50岁年龄段,占到52.6%,但是30~40岁之间的比例比51岁以上的小,分别为10.3%、33.5%。

这说明校内导师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专家,指导力量相对较强。校外导师的数据是收集至20校外导师数的总和,其中高学历的比例偏低,博士、硕士的比例仅到13.1%、26.8%,即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9.9%,比校内导师硕士以上学历73.2%要低很多,其本科及以下的比例较大,占到60%;正高职称的仅占到35.8%,比校内导师77.4%低了42个百分点,副高职称所占比例明显较高,比校内导师22.6%的比例高出40个百分点,占到64.1%;年龄结构上40~50岁的中年骨干占到57.1%,50岁以上的占到30.5%,40岁以下的仅占12.4%。

可见,校外导师硕士以上学历以及正高职称的比例不大,这说明在选聘校外导师时,对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要求没有校内导师那么高,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应该要更加严格。农业推广硕士任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了52.8%,硕士学历占到26.9%,即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到79.7%;正高职称的比例为60.1%,副高职称占到32.6%;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大多是中年骨干40~50岁之间,占到53.9%,而且50岁以上的比例较小,仅占到17.6%,20~40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到27%。这说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任课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较大,有较高的科研究水平。年龄结构中中年比例最大,而且青年教师比例比老龄比例要大,其整体结构是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2.2“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需加大力度。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采用校内导师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必须是本校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过一届以上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责任感强,指导学生的经验丰富,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以及写作与答辩等等。

校外导师必须业务水平高,责任感强,具有高级职称的本行业专家、领导或有较强实践技能的能手,是为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而配备的,主要为了在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果表明:有194名研究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占总数的63%,有115名研究生未配备校外导师,占总数的37%。

从表2也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大学至年校外导师与硕士生的配备比例为1:1.2~2.0之间,也就是说平均70%的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因为专业学位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再加上专业领域的增加,其生源也正在逐年增加,2009年配备校外导师的比例比以往有所下降,66%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校外导师,同问卷调查63%的结果基本一致。“双导师”模式培养有一定规模,但仍有30%以上的学生未配备校外导师。

2.3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外聘教师数量偏少。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生产实践背景往往不足。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湖南农业大学有三个月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教师占到73.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三个月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为65.4%,湖南农业大学外聘任课教师数仅占3.6%,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零。很显然,教师队伍的实际经验还需加强,外聘任课教师的数量未达到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其比例应该加大,选聘本行业的专家及突出贡献者来校担任授课教师,对提高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4研究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学生的工学矛盾较严重。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教学效果要求高,旨在对其自身有较大的指导与帮助作用。据笔者的调查,湖南农业大学56%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优,36%的学生评价是良,总体来讲86%以上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教师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但是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都是在职人员,其也有自身的局性,通过调查显示:61%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基础对硕士期间的学习有大的影响,在几个主要的因素中占第一位;58%的学生认为工学矛盾也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应采取针对性的弹性管理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

2.5课程体系基本合理,应增加专业动手能力培养及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

目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专用教材很少,几乎没有。任课教师只可参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使用教材,经过教师不断改进,总结与归纳,其课程体系趋于合理。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课程体系是合理的,53%的学生认为是基本合理的,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总体来讲符合专业学位的要求,但是仍然有7%的人认为不合理。在考虑课程设计时,69%的学生认为应该关注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课程设计最重要的部分;62%的学生认为农业推广案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它主张知识结构、学科前沿与进展、理论知识重要的比例分别为50%、46%、34%。调查结果表明课程体系设计仍需进一步改革,多增加案例分析与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的环节。

2.6教学及考核方式单一,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及考核方式。

根据调查显示:59%的研究生认为教学及考核方法有待于完善,78%的学生主张案例式教学,65%的学生主张讨论式,另外主张启发式、自学式、传统讲授式的也分别占到46%、26%、26%。考核方式也应该区别学术型学位教育,应该偏重实践部分的考核,轻化纯理论知识的记忆。目前大多数考核方式是理论考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显示60%的人主张多种方法相结合,主张讨论式、开卷式、面试及闭卷式的分别占到48%、43%、40%、12%。由此可见:以案例式为主的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适合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是与学术型硕士学位教育的显示区别,也是培养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途经。

2.7研究生对双导师满意率高,导师指导方式需改进。

笔者通过对309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的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方面,无论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超过了90%。说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目前双导师指导总体上是满意的,对校内导师的满意度比校外导师要高。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导师的指导方式采取单一的师徒式(一对一进行指导),实践证明师徒式的指导方式有很多弊端,不能适应专业学位的发展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认为协作式(各学科交叉共同指导)指导较适合专业学位教育;52%的人主张专业式(相关专业联合指导);34%的赞成师徒式。因此,目前应该采取联合指导方式,各取所长,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

2.8校内校外导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达到联合指导的目的。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涉及面广、学科多,学员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对研究生的培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培养方面各有侧重。问卷调查发现:77%的人认为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占到第一位;其次63%的人认为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认为课程学习、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内导师的帮助的分别占到28%、27%。在对校外导师的需求方面:59%认为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外导师指导;57%的认为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需指导;论文选题与开题方面需指导的占43%。可以看出校内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位论文方面是起重大的作用的,对校外导师的要求,主要是丰富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其次是对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指导,因为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岗位与实践,校外导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

3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师资队伍基本结构,高学历高技能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师资可以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行业佼佼者来校担任校外导师,应增加青年导师的数量,优化整体结构,培养梯队新生力量,防止年龄断层,做好代际转换和新老交替工作是导师梯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保证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3.2.1采用灵活教学及考核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课教师应该采取以案例式、交互式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直观地教授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减少死记硬背部分,多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使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较好地结合起来[1]。

3.2.2改革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按照相应农业推广领域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实用性,多加入专业实践及农业推广案例,使所开设课程既强调理论,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量和学科技术前沿知识,也使其能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独立从事农业生产专门技术的能力[2]。

3.2.3进行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管理方式,解决工学之间的矛盾。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都是在职人员,课程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对此,首先实行弹性学制,定期集中进行课程学习;利用学校和各教学实习点的软硬件资源,定期进行网上指导等远程教育的方式,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3]。

3.3完善“双导师”指导制,进行多学科交叉指导,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

3.3.1建立校外导师数据库,扩大“双导师”培养规模。“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须加大力度,争取百分之百做到“双导师”指导。建立校外导师数据库,及时地查找导师资料,择优选取优秀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真正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3.3.2采用联合指导方式,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要在“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多导师多学科共同指导方式,进行学科知识的交叉指导,真正培养复合型人才。

3.3.3发挥双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全程指导作用,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建立校外导师对学位论文的指导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指导学位论文研究方面的优势。双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全程指导,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也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4]。

3.4内选外聘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1内选教师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实践水平。必须加大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并且将理论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使课堂教学逐步实现案例化、实践化。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优秀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扩大有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三

论文摘要:当前江西省成人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树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办学理念等。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结构非学历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成人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愈发展,愈离不开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成人培养的人才类型的需求不同。进入新世纪后,江西省提出“以加快工业化为战略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思路和“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江西省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人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江西省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主要就江西省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应对措施展开探讨。

一、江西省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一)主流是学历型教育且质量堪忧。

目前,江西省的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公办高校,民间办学、企业办学较少。除了民办一些非学历教育培训外,公办高校的成人教育多为学历教育,层次为高中起点专科(又称高达专)、高中起点的本科(又称高达本)、专科起点的本科(又称专升本)。教学形式从全国取消脱产外,全部变成了业余函授。函授教育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集中在暑期2-3周上课。而有些专业由于人数较少的原因,有很多班级必须合班上课,合班上课节省了开支,却是以办学质量下降为代价的。教学工具多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缺乏案例教学、对话教学、情境教学等符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成人教育质量滑坡。

(二)成人教育仍局限在“象牙塔内”办学。

成人教育最初起源于职业教育,它是随着欧洲大工业生产的兴起,工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生产技艺自发的组织起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教育形式。经过2来的开拓发展,直到现在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成人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与此同时,成人的一生丰富多彩,成人教育的内容也理应如此。既有基本的识字阅读的需求,也有提高就业能力的职业培训,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满足精神层面的闲暇教育的需要。这些特点要求成人教育走出“象牙塔”,走出走向社会,贴近成人的生活需求。

然而,目前江西省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诸多方面还是沿袭几十年前的做法,很少关注并响应本地人、农村户口和城市务工者的需求,很少体现出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独特的需要等。教育理念上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创新。

自学考试是江西省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帮助很多高考落榜生实现了读大学的梦想。然而长期以来,自学考试以学历教育为主,过分强调书本理论知识的考试,缺乏实践环节的考察与监督,缺乏与社会市场需求的互动。

(三)成人教育结构不合理。

成人教育的参与率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产总值指标呈正相关,即国家(地区)越繁荣,参与率越高。成人教育的参与受社会经济、人口和区域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地理位置、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都在其作用。近几年来,江西省成人教育在性别方面,没有大的差异,有些年份女性还多于男性;年龄方面,80后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90后,70后比例较小,60后比例最小;地理位置来讲,城市市民和城市务工人员以及乡镇工作人员占的比例较大,乡村无业人员参加成人学习的比例较小。这些情况表明,成人教育在类型结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

二、对策思考。

(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

长期以来,成人学历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促进了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繁荣,也实现了成人学习者不断追求的梦想,极大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是,我们整个社会注重学历的风气和招聘注重学历的传统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浩浩荡荡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这样的高学历人士陷入求职难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出现用工荒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克服功利学习的思想,形成自觉自愿的非学历学习观念。当然,在全社会形成这种观念,政府应该淡化学历与非学历的界限,发展互相融通的学习资历阶梯;倡导用人单位“唯贤是用”而非“唯学历唯名校是用”。

(二)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三)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从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主动积极地寻求多方教育教学合作,主动与企业、行会联系,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特点,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规范、发展要求,有利于完善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充实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市场开放、生产经营活动能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成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等意识,增强成人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最终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学校通过企业实现学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企业通过学校不断输送人才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也是合作的时代。只有成人办学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增强本单位在所属领域内的竞争力。就笔者所在的继续教育学院来讲,由于我们学校的其他学院也开设成人培训的项目,比如商学院有对赣州市及辖县区的企业经理的培训,教科院每年都有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等。如果能够把本校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生源将会改观,质量也会提升。另外,学校与泰国孔敬大学、韩国大田大学、法国尚贝里学院等都有合作项目,在时机成熟时,完全可以考虑成人合作项目,提高成人教育的知名度。我们和省理工大学,仅数步之遥,在教育教学形式上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校际之间的框架,在培养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沟通,形成立交式的人才培养途径。只有这样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才能更快更好地为我省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使我省成为人力资源大省,形成中部崛起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区位优势。

(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等概念的普及,成人教育活动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已成为成人教育大显身手的舞台。社区教育主要着眼于社区内的发展,为社区内的成人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例如,为家庭妇女提供家政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教育,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培训,为社区内新市民提供的旨在帮助城镇新增人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村人口”到“工业人口”、三产人口的转变教育,为退休老人提供充实精神生活和需要提供社交和学习的机会等等。在江西崛起的过程中,对新市民实施城市生活方式教育,对其综合素质提高教育,呼唤社区教育;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解决,城镇休闲教育都呼唤社区教育。因此,在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五)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

江西省经济要保持长期持续高速发展,在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资本投资)方面不占优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积累。因此,政府部门必须重视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树立“成人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而不是“拿文凭、涨工资”或者“扫盲”及“上级任务”等短视的想法,树立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有利于成人教育的长远规划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贝伦行动框架[j].世界教育信息,,(4).

[2]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四

和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技术型为主,而非研究型的人才。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为主,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多安排教学的实践,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时却更多的偏重于理论,实践教学安排的内容较少。因此,导致了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教师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甚至会压缩课程的内容,导致学生听完之后仍然不能理解全部的,概念,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仍然是以学生听教师讲为主,不能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

1.2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时代的联系较为紧密,它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做出自身教学内容的调整。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领域较广,所以任何一个领域的更新都可能导致专业知识的内容调整。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做的并不够好,很多课本都会沿用多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和其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教学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无法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另外,教师对最新的知识了解也不足,使得教案和课件也有严重的滞后性。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快速的将自己所学应用在实践中,个人能力偏低,无法快速的'适应自己的岗位。

1.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是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因为教学所模拟出的环境与实际况相差较大,导致了学生的错误理解。再加上任课教师个人素养的限制,很多教学的内容与现实需求产生了脱节的情况,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大多忽视了可行性,导致作品常出现各类错误,与实际需求不符。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教学的总要措施,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实践必不可少,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必须要完美的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

1.4教师团队综合素养较低。

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在理论教学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以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但是也大多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无法立足于实践进行讲解。因为很多教师本身也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因此很多具体的应用问题教师本身也是一知半解,在进行理论教授师还能够满足要求,但是实践课程就会由于个人经验问题而导致教学的效果偏差。另外,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缺乏教师,该专业所相关的艺术设计、建筑等都没有配备齐全,这也就导致了师资团队的构成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学科融合的需求。

2.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

高职院校需要树立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和人才培养,而非理论式的填鸭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导课堂,引导他们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自主实践和设计方案,尊重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在共同的讨论中寻找最有的设计方式。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对实践要求较高,所以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性的组织各类竞赛,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理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类比赛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对于他们个人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2.2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联系。

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了,由于教学内容的滞后,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不匹配。基于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充分的利用网络和图书馆,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对于课本,可以没有固定的形式,由教师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代表主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的内容和制作课件。还可以订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刊,让学生也及时的了解到最新的内容变动,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2.3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安排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因此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到最为真实的市场情况,同时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利用这种实践形式,学生还可以在实体公司实习,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带领,着手于实际丰富自己的学识,对于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2.4组建教师团队。

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首先就是丰富教师团队的内涵,可以聘请一些艺术设计和建筑专业的老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补充,理论和实践教学也可以分开进行。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由相关专业的高材生来进行,实践教学就可以聘请专业的高级从业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当然,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让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对于教师制作的课件,也要定期的进行检查,确保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滞后性问题。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根据教学的效果对教师进行奖惩,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当前有着较大的社会需求量,所以相应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快步伐。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了教学的效果较差。本文分析了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和教师团队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和组建教师团队的措施,希望可以借此给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推动该专业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47):57.

[2]赵军英.浅析大专院校设计美术教学[j].中华少年,2017(05):188.

[3]潘春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探究[j].教师,(02):104~105.

[4]颜国松.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9):251.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五

创业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而是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要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根据笔者研究,我国的高等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培养:

2.1突出“实践能力”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

2.2突出“创新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审问之,慎思之”的意识,敢于质疑现成结论,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剖析既有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方法中的不足。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推动实践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2.3突出“创业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勇迎挑战的气魄,百折不挠的意志,克难求进的本领。创新教育形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体味创业,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中更多地涌现出“创业者”,而不仅满足于成为一名“就业者”。

2.4创业知识教育创业知识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包括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除了平时我们所说的专业知识以外,相关的一些常识和理论也需要进行一些了解和接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知识的基础打得越牢、越宽,日后创业的高楼才能盖的越高,因此,高校除了为大学生创业准备必要的知识传授,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本领。

2.5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也是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由于创业的征程始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创业中可能会遭遇种种难题和障碍,只要有一个难题没解决,一个障碍迈不过去,就有可能一蹶不起。因此,加强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使创业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创业者能否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要达到以上目的,具体需要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

2.5.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创业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树立创业教育理念,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即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理念。传统的“就业教育”观念,是指受计划经济“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影响,学生毕业后通过自主择业,到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需求,也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大众化”的新形势,更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因此,树立现代的创业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树立现代的创业教育理念,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创业教育的精神和实质,并将创业教育的精神和实质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实现面向知识经济时代趋势和市场经济条件发展要求的教育创新。

2.5.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培养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既有创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培养创业型人才,一是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即从培养“就业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转变。二是制定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即按照创业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构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条件,使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成功创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5.3建设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学校的文化形成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大学文化的熏陶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创业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积极推动创业文化的形成。一是学校党委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氛围。从学生的课堂教育、课外的文化活动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设计,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学生活动的规划等。二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品质。走进创业企业,了解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邀请成功的创业企业家走进校园,讲述创业故事;在学校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三是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实践活动等比赛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5.4强化师资培训,形成创业教育团队要建设一支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的所有教师,都必须有创业教育意识,自觉地将创业教育的精神和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对专门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程的教师,更应提高创业教育意识,增强创业实践所需知识的修养。改变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比例结构,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吸收社会上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企业家等作为兼职队伍,以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使教师在理论、实践等环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杰费理·蒂蒙斯(美),小斯蒂芬·斯皮内利(美).创业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第六版.

[2]马克·j·多林格(美).创业学—战略与资源[m].中信出版社,,第三版.

[3]夏于全.创业初期该做什么?[m].中国三峡出版社,.

[4]何雅.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创新[j].创业教育,2003,(9).

[5]徐萍平,杨海锋,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2005,(10).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六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广西高校健美操选修课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女大学生喜欢拉丁健美操加形体减肥的教学内容,男生大多喜欢健美操,但选者甚少。因此,应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在高校普及健美操,达到增强体质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选修课。

一、引言。

健美操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项目,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通过徒手和使用健美器械,并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练习。通过锻炼,可使人体匀称协调,体态刚健优美,运动舒展有力;同时,在锻炼中可欣赏领略体态美、运动美、音乐美,从中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健美操特有的运动形式给人以热情奔放和生气勃勃的感受,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健美操以它的健身美体、休闲娱乐、心理调整、表演竞赛等多功能及整体效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健美操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得到广泛开展,并以竞技面貌出现,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广西6所高校的部分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88份,有效率为98%。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查阅有关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开展现状和体育设施情况的书籍及相关论文;访谈部分学校的健美操运动员、体育老师、管理人员,听取各方面对健美操选修课学习现状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归纳总结;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及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选修课的学习现状。

作为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运动项目,健美操已较普遍地为学生所接受。健美操突出了其专业性、竞技性,对身体锻炼更全面,体现了越来越多的优越性。但是,广西高校健美操选修课的开展却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教师不太重视,学生的认识不统一,且男女生之间差别很大,还有部分学校尚未开设健美操选修课。

(二)健美操选修课教师的状况。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健美操在广西高校中得到广泛开展,并以竞技面貌出现,产生了较好效果。同时,广西高校的健美操师资出现了短缺。健美操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49%。这说明目前广西高校从事健美操教学的教师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健美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健美操专业教师比例偏低,这对健美操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三)对开设健美操选修课的意义认识不足。

随着健美操运动的兴起:选修健美操课的学生与日俱增,健美操师资出现不足,一些高校的选修课出现了有学生没教师的局面。有部分教师上课应付了事,态度不端正,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有的认为开展健美操教学意义不大。上课时,教师把音响打开,让学生跟着音乐练习。学生的动作参差不齐,错误和不规范动作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

(四)选修健美操课学生的心理状况。

学生选择健美操大多是为了锻炼身体,但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修学分,上课报到后就离开,这样就根本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也根本不能发挥健美操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发挥学校媒体的作用,进行正确的健美操宣传,端正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错误认识,使他们从根本上接受健美操。

(五)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学环境。

虽然健美操不受场地、器材、季节的限制,但是在高校如果没有理想的教学场地,没有音乐,站在寒风中,相信也没有学生乐意选择健美操,这样也就会影响健美操选修课的普及。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有固定的场地,但是有的学校场地比较小,且环境嘈杂,场地设施较差。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高校开设健美操选修课,既能让她们保持匀称的形体,增强她们的.心肺功能,又能将健美操作为终身锻炼的一项运动项目,长期发挥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益。同时也要鼓励男生选修健美操,使健美操在学生中更为普及。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努力拓展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习质量。.根据女生爱美及追求体型健美的心理要求,应选择对塑造健美体型有较高锻炼价值的大众健美操、形体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等,以激发女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男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应选择体现力量或时尚的搏击健美操、街舞健身操等。

第二,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把握体育教育的特点。首先,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将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们不但获得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开拓,而且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艺术修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由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存转变。在教学方式上要多样化,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健身能力。在教学方面,应充分利用电化教学,通过录像教学,建立良好的动作印象,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让学生观赏国内外健美操比赛,了解健美操的发展动态。

第三,师生应当及时进行和谐、融洽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健美操,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技巧、技能,教师要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与基本功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完成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学任务。

第四,大力开展健美操活动,组织一些健美操表演和比赛,使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健美操教学的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其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涛,张晓莹,北京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

[2]姜维萍.试论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地位与作用[j].体育科学,(2).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刘绚丽.对高校男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研究及教学对策[jl.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6).

[5]赵瑞花.健美操——健身运动的一种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1994(5).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七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设计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我国的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特别是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因此,深入探讨并研究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则成为目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引言。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的环境质量与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生了很多新兴行业的诞生。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便是在此时代背景下日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专业。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因此,开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八

摘要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在办学规模、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法学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

本文结合宁夏法学教育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宁夏法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个人观点。

法学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也是关系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随着宁夏经济的迅速发展,宁夏法学毕业生今后的就业形式也将呈现多样化,这就要求宁夏法学院校能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进行改革和调整,明确法学教育发展定位、转变并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创办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法学教育,并逐步形成适应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有着一定的成就,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法学专业毕业生在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上排名靠后。

一方面,法律社会人才市场呈现人才过剩的局面。

而另一方面,我国法律界缺乏高层次,高品质的高端法律人才。

这种复杂的人才市场,要求法学教育探讨如何利用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社会的需要,思考法学教育应该采取哪些模式发展、法学教育该如何走出困境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九

摘要:阐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表现特点,从资金投入、绿化思路、建管力度、园林景观、绿化空间、绿化指标以及树种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庐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现状;可持续发展;庐城镇。

1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表现特点。

1.1园林绿化现状。

自以来,庐江县逐渐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城区绿化面积达356hm2,树木品种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05个,行道树木总量达1.6万余株,地被植物面积从零增加到12.15hm2,庐城的绿化覆盖率增长到29.9%,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8.37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绿树环绕、绿草成茵、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1.2园林绿化特点。

(1)规划标准高。庐江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规定绿地占建设用地面积要达到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

(2)地方特色鲜明。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庐城镇河网纵横、面湖(黄陂湖)背山(冶父山)的特点,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山体河道、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

(3)园林景观全面。园林景观建设有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区,如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汤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周瑜墓园等;有城市生活特点风景风貌区,如环碧公园、绣溪公园等;有沿城市干道两侧绿化的景观轴;有沿县河、东大河、黄陂湖沿岸、移湖水库四周的滨河景观带;有各种街心小游园、小广场、园林小品,以及城市入口景观等不同等级的绿色生态景观节点。

2庐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绿化思路。

自以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庐江县共完成种植乔木树种5695株、花灌木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小游园1590m2,投入绿化资金53.3万元。但绿化树种较少,树木规格偏小,绿化项目少,绿化部位小,而绿化的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一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走“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可进入的休闲空间,又可节省大批的管护费用。

2.2强化建管力度,丰富园林景观。

庐江县虽然投资1300万元对庐城的绣溪公园和环碧公园进行了新建和改造,但由于管养力度不到位,导致人为破坏严重,需要及时补充绿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城区周边绿化、城市入口景观美化等;改造军二西路和文昌路的绿化带,因为原来的绿化树种多数已濒临死亡,而且病虫害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而且还为病虫害扩散蔓延提供了种源。

2.3开拓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而城市空间却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取相当大的面积。下一步要搞好单位专用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条件时,还要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活动为抓手,提高庐城绿化率和绿化水平。

2.4突出绿化指标,实现自然协调。

园林绿化至少要突出绿量、自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大绿量则是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第1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自然化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2.5合理选择行道树,形成较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立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损坏大,受建筑物庇荫、水泥路面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角度讲,应该择“春华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广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

3建议。

(1)创建园林绿化城市,必须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正确选择和应用树种资源、培育健康的园林树木。

(2)行道树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方便路人行走和车辆行驶为第一准则,结合景观效果要求,确定适宜的树种、品种。

(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乡土树种,也要有引进树种和归化树种。积极开展地带性植物资源调查,以抗风、浓荫、耐旱为城市骨干树种的选择标准,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乔木为主,选择出一批优良乡土树种和已归化的外来树种,适地适树,扩大种群规模,应用于主要道路、公园等绿地。

参考文献。

[2]王东义,刘迪.植物配植与城市绿化[j].黑河科技,2003(2):12.

[3]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构建,全面提升科技项目的推广力度。农业发展中,需要将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核心,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若产品的整体质量相对较低,会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丧失市场份额,导致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因此,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整合中,需要制定专业性的农业自主管理办法,改进种养模式,构建特色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满足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特色化创新需求,提高农业产品项目推广的实践能力。同时,在专业化农业推广实践中,也需要建立科技的研发及整合机制,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开发,实现农业产品项目的自主产权,保证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科技的稳定开发,从而实现农业产业推广实践工作的稳定创新[2]。

2.2构建可持续化的农业发展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将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作为基础,并在可持续发展农业整合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长足性的农业产业科技管理机制,提高农业产品项目的服务机制,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合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在农业产业结构整合中,需要实现农业与农业非农产品的协调性发展,满足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需求;第三,在农业产业建设中,需要构建特色化的产业建设机制,实现农业项目生产的服务化以及节约化的发展目标;第四,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带动农户发展,以专业户带动专业村,促进农业科技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3构建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强化产品的宣传整合机制,构建特色化的项目服务品牌,重视产品品牌以及农业标准化的.项目建设,因此,在农业特色化资源转化中,为了提升品牌的优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积极推广并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从而实现特色化的农业产品生产机制,在农业产品加工及包装中,需要构建环保标志,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创新;第二,全面增强品牌的广泛性及文化性特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品牌的集体化,并明确地理表示,满足产品品牌形象构建的核心需求;第三,在农产品项目设计中,需要建立可持续性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满足农业产品发展的可持续性需求,避免农产品资源运用的过度消耗,促进农产品的生态化创新,提高产业的经济价值[3]。

3结语。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将农业产业的科技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农业产业科技化的管理,进行农业产品的项目实践以及品牌推广,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推广机制、产品项目创新机制以及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从而为产业的资源优化以及项目发展提供良好依据,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化发展。

参考文献。

[2]汤国辉,刘晓光,董艳,等.协同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在农业园区创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2(5):62-66.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一

根据显示的数据,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接近80%,实际付出行动的却只有4.2%,最后成功创立公司的仅有1%。这项数据中最大的落差存在于学生从创业意愿的生成到创业实践的开展阶段。有研究表明原因存在于多个方面,如:创业资源的稀缺,创业政策的陌生,创业知识的不足以及创业风险的畏惧等,这些都从学生本体创业行为角度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从学校的角度上看,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客观不健全性,也是导致学生失去创业动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相关调查结论是,12.5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几乎没有创业教育,8%不了解自己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39.56%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作用不大,而认为学校开设创业教育很成功的仅占12.23%。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误区:

(4)创业教育与地方环境相脱节。地方性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没有结合当地的产业环境,对实际情况的把握仅仅局限在校内和教材的案例之中,学生没有亲身感受到产业优势下的创业可行性,没有与产业中的各种创业资源近距离接触而最终停留在对创业实践的模糊认识。

二、创业教育价值体系。

如果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创业者或者准创业者作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则该目标必定由教育过程中的诸多关键因素共同决定,针对以上论述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价值视角出发,立足于知识、能力、品质和方法四个方面讨论创业教育体系:创业知识的'价值着重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创业行为、创业流程和各种必须的创业资源,形成宏观的印象;创业能力的价值是隐藏在知识表层下的有效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需品;创业品质的价值是更深层次的内容,它从精神层面上主导着创业者的思维和行为,将创业者引向自我目标;创业方法的价值是知识、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直接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教育价值体系,包括了创业知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品质教育、创业方法教育,这几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4)创业方法教育包括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环境分析、信息的检索、资源的整合、风险的防控、商业模式的选择以及各种操作技能的掌握等。创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校内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依托地方特色,从优势产业中寻找结合伙伴,共同实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最直观的创业认知,体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产品服务特征、技术条件、人才结构、市场需求等。

三、地方产业优势与创业教育价值体系的关系。

有许多文献都是描述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地方产业的正向效应,而创业人才和地方产业的关系,事实上应该构成互为促进、互为发展的格局。研究认为,企业家的成功创业与其嵌入的地区社会经济环境是难以分开,优势产业必定汇聚了大量的创业资源,而对创业者而言无疑是理想的环境,因此有利于创业人才的聚集和实现创业目标,原因是:

(4)产业优势蕴藏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充足的企业运作经验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创业的基石。

以广州高校的创业教育为例,广州作为岭南经济文化中心,工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业发达,集中了大量优势产业资源。以此为依托,各高校纷纷开展特色创业教育,如:华南理工大学从开始于广东高校中率先举行“创新创业大赛”,每年一次,积极挖掘和寻找合适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涉及科技、文化、教育、服务等产业。该校主动挖掘产业资源,建立包括学生、行内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家等在内的“创业共同体”,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并着手将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的塑造嵌入于创业教育全过程,同时为每位学员配备一名创业导师,指导创业实践并帮助引入风险投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于首开通过学生勤工实体化助学来推动创业教育的新模式,联合校外产业资源将校内勤工助学组织建设成为企业化运作的实体组织20余家,这些实体组织多定位在服务业,如:咖啡厅、数码港、书屋等。每个经济实体由学生通过产业调研后引入帮扶或自主创建,营造了良好的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华南师范大学于于广东省内高校中成立第一所创业学院,旨在加强与各企业的合作拓展创业教育,如:与广发和民生证券等金融企业合作推行校内股市模拟,通过模拟金融市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业能力;20,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了广东高职院校中首个创业教育团队,该团队由成功企业家和该院商学院专职教师组成,以创业指导课程为主,以“企业家与大学生谈创业”系列讲座为辅,聘请行业中的人力资源专家、杰出的校友和企业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以上方式各具特色,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然而由于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认识不同,须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建立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区别学生的学习时段,实施有步骤、有侧重点的创业教育。此外,如果从广州高校整体层面上观察,许多高校并没有充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以吸纳资源,而是将合作点广泛的分部于各个产业之中,没有突出重点而导致了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品牌,有些高校的校企合作采取“企业有求必应”的方式,仅仅为了响应形势,而忽视获取创业资源的内质。建立符合地方需求,对接优势产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应当结合当地产业状况和优势资源,从价值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出发,形成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保障,以品质为核心,以方法为拓展的分阶段教育模式,将四个方面贯穿大学教育的各个学习阶段,从学习步骤和循序渐进的角度上看,每一个阶段有其侧重点。

3.后期阶段,部分学生已经产生了较强烈的创业的意愿,但对于创业的具体思路、方法比较模糊,对创业中存在的各类风险保有谨慎态度,对产业需求不了解,以至无法寻找到好的创意项目等,因此这个时期应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创业信息,侧重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能力方面,与企业联合组建的校外平台,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中切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生产服务流程,学习各种技能。由学生自组团队举行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创业专家作为评委,通过实际作品折射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寻找好的创业项目;方法上,熟悉地方政府创业扶持政策,设立创业导师制,对优秀的创业项目实施跟踪,校企共建创业咨询中心,对创业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提供咨询与帮助。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都应将创业品质教育列为重要内容,既要树立楷模实行整体教育,又要注意个别指导。

五、结论。

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而非一门单独的课程,而体系的完整性则必然要求以教学课程为核心的各种创业活动的举办和各种创业平台的建立,因此高校实行创业教育不能满足于仅开设了创业相关理论课程,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各种资源。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但是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创业教育体系,因此创业教育仍然处于继续探索阶段。本文以价值为导向,从内在四个角度探讨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路,但是该体系涉及的方面较多,高校须要定位于当地优势产业并从中寻找资源、整合资源,这就要求校企之间有比较完善的合作制度和合作框架。因此,从根本上说,成功的创业教育是要求高校积极的“走出去”,与地方经济结合,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共赢共利,合作互补。

作者:李升泽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二

但从宁夏当今的法学教育整体来,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使宁夏法学教育对宁夏及周边地区发展的贡献度和参与度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著名法学家张晋藩教授在“法制建设与法学教育”座谈会上讲道:“法治和法学教育的关系是不能分割的、相互促进的。从历史到现实综合来看,法治兴,则法学兴,则国兴;法治废,则法学教育废,则国废,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由此可见,成功的法学教育能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法制趋于完善和发达。

进入21世纪,宁夏法学教育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如何培养适合宁夏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的法律人才,以推动宁夏法学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是当今宁夏法学界、教育界应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截至,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法学教育的大中专院校共有五所,分别是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宁夏大学、银川能源学院(按照开设法学类专业的时间顺序排列)。

从最早设置法学类专业的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算起,宁夏法学教育已超过30年的历史了。

毋庸置疑,宁夏法学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已为宁夏及周边地区输送了数以万计合格的法律人才。

法科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有的成为国内知名学者,有一大批成为各级公务员,绝大多数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近年来一些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法科毕业生也开始崭露头角,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然而,从宁夏当今的法学教育整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使宁夏法学教育对宁夏及周边地区发展的贡献度和参与度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1.宁夏法学教育定位不清,导致法科生就业前景不明朗。

近年来,关于法学教育的性质问题,法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一是法学教育究竟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二是法学教育究竟是通识教育,还是学科教育,或是职业教育,或是兼而有之?三是法学教育究竟培养的是通才,还是专才?宁夏法学界也参与其中,但热烈的讨论未能清晰地定位法学教育,由于定位不清,造成包括宁夏在内的法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明朗。

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就业蓝皮书)于年6月11日起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显示,法学等高考“热门”专业就业连年爆冷,其中法学专业更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从就业蓝皮书提供的届至届主要专业门类本科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法学专业分别为82.3%、86.7%、86.8%,连续3年垫底,而且法科毕业生原来拥有的光鲜耀眼的就业单位及部门已寥寥无几。

2.宁夏法学教育结构不合理,法科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

就业蓝皮书主编王伯庆认为:“在国外,学生通常是在结束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才开始进入法学院。

而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法科毕业生一本高校在培养,二本高校在培养,三本高校也在培养,甚至高职院校也在培养。

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从事法律工作,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就是对于很多不合格的法科毕业生来讲,通过司法考试比高考还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夏司法警官学院开设法律事务、律师事务等8个法学类中专、高职专业,在校生3800人。

北方民族大学开设法学本科专业,刑事法、民商法、国际经济法、金融法4个方向,在校生830人。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开设法学本专科成人(开放教育)专业,学员人数数以千计。

宁夏大学开设法学本科专业,在校生1200人,法学理论硕士点在校研究生79人。

银川能源学院开设书记官、法律事务两个专业,在校生70人。

宁夏法学教育从中专到研究生有四个层次,有统招、自考、成人三个渠道,涉及全日制、函授、业余三种形式,呈现层次多、渠道广、形式杂、法科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

3.宁夏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凸显就业竞争力不足。

法学作为应用学科,研究对象很宽泛,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等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

从理论上讲,法科毕业生就业市场非常广阔。

但由于宁夏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使得法科毕业生刚迈出学校就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社会与法律职业。

如此,凸显就业竞争力不足。

而宁夏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的实质,恰恰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曾讲过:法学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法学教育的前途在于服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法学教育的生命在于为法治建设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

一个合格的法律职业者,必须通晓司法理念,熟知国家法律,必须自觉遵循法律的基本价值——正义和良知;必须善于将固定的法律条文与千变万化的法律事实结合。

宁夏法学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实务)能力的培养。

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案例研讨、法律职业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应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给予相当的课时保障和严格的、硬性的考核要求,用以培养法科生法律职业实践(实务)能力,使其进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与法律职业。

1.法学教育理念不清是宁夏法学教育定位不清的主因。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说教育要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整个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从而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

近十几年来,法学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时代,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毋庸置疑。

但是,大众化的教育模式能否适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求呢?大众化教育时代不应排斥精英教育的存在,而且还应广泛地呼唤精英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并存。

宁夏法学教育应在坚持大众化教育的前提下,在高等法学教育中,尤其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秉承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端法律人才,为宁夏法学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的结合找到一个平衡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的热潮,加上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学生和家长对律师、法官、检察官这一类“21世纪黄金职业”的向往,法学专业就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一些院校把法学类专业视为有利可图的“唐僧肉”,不管自己是否具备创办法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再加之兴办法学专业的成本较之理工类专业要低得多,不需要价格不菲的实验设备和耗材,所以一哄而上。

目前宁夏一些负责在职人员学历提升的自考、成人、函授、开放式法学教育办学单位鱼龙混杂,虽有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明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培养考核要求,但实际上办学单位根本无法实现学员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实践环节教学要求的落实。

这种忽视法律人才培养规律的“法学教育”,无法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高端法律人才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宁夏法科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

3.未养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教育观念是宁夏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的主因。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和法律发展的必然,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正成为我国法治社会生活的内在要求,有着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法官法》、《检察官法》修正案,规定今后法官、检察官必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获取从业资格。

也就是说,单独的律考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开始构建。

在我国实施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大背景下,宁夏法学教育未能充分认识与司法考试、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互动关系,未能将法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司法考试进行有效对接。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法律实务技能训练等诸多方面,没有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教育观念,造成宁夏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

四结束语。

法学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律精神、涵养法律道德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渠道,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分析宁夏法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意义不仅是为宁夏及周边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更是在全社会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文化。

参考文献。

[1]龚廷泰.论大众化教育走向中的法学精英人才的培养[j].法学家,(6)。

[3]季境.法科生就业为何沦为垫底[n].检察日报,2012.9.10。

[4]肖扬.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法律作用无可替代[eb/ol]04/04/。

[5]霍宪丹、王红.建立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制度与法律教育的改革[j].法学,(10)。

[6]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状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三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体育锻炼则是改善老年人健康及生活状况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对于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该文就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促进永和县老年人体育锻炼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老年体育的开展与发展状况不但影响着老年人健康的晚年生活,更是我国社会安定的重要探尺。该课题主要是通过调查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分析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的各种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为永和县老年人参加锻炼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永和县城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该文将永和县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256份,回收有效率为85.3%。

1.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老年体育锻炼的相关体育期刊及政府文件报告,检索和查阅了近年来关于老年人体育锻炼、人口老龄化、社会体育等相关文献资料和文件,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筛选、分析,为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3访谈法。

对永和县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实地走访了解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场地。

1.2.4综合分析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对结果进行辨证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永和县城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

2.1.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性别及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永和县城老年体育锻炼人口中,男性占82.6%,女性为17.4%,调查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60~70岁的最多,占67.7%,70~80岁的占27.2%,80岁以上的最少,占5.1%;年龄越大锻炼的人数越少,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年人的体力越来越差,再加上身体各功能的衰退,影响他们进行锻炼。

2.1.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显示,不进行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3.8%,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锻炼的意识不强。参加体育锻炼每周5次以上的占31.2%;其中男性老年人占39.7%,女性老年人占9.7%,说明男性老年人要比女性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更有规律和持久性。

2.1.3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永和县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锻炼时间主要是早上6~8点,所占的比例为39.5%,下午18~20点,所占比例为33.3%,其他时间锻炼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都比较小,所以,根据时间段的选择,我们可以判断出,这符合老年人的作息时间规律。老年人一般睡得早,起得早。另外就是很多老年人都会在家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所以,在子女上班走之前和下班回家后的这段时间,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2.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看出,散步、慢跑项目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2.9%;其次是垂钓,所占比例24.1%;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强度可大可小,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体能的要求也比较小,所以比较适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其他项目所占比例均比较少,老年人大多数都不具备武术、球类等项目活动的技术和体能,加之在这些锻炼项目上又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的组织与指导。

2.3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有52.8%的的老年人选择与朋友一起进行锻炼,其次就是老年人独自进行锻炼,根据县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选择方式的不同,可以反映出相关的体育组织工作开展得并不是很到位,老年人也没有形成较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缺乏有效的组织。

2.4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通过调查可知,强身健体占被调查老年人的有57.4%,主要因为年纪越来越大,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27.1%的老年人由于空闲时间较多,还有9.2%的老年人则是为了通过体育锻炼结交更多的老年朋友,让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也使自己的老年生活不再孤独寂寞。

2.5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在县城的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有68.7%,在家附近的公园进行体育锻炼的15.9%,其他地方均较少,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知,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选择比较单一,体育活动组织分散,老年人体育健身机构不完善。

2.6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永和县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最重要的因素,所占比例是32.4%,其次是缺乏指导,所占比例为27.3%,社会不重视,所占比例为20.7%,这一因素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也有很大的影响,这说明社会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视。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1)永和县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中男性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且男性参与体育锻炼比女性更积极、更具有耐性。(2)永和县城老年人锻炼活动的场所广场公园居多,锻炼人群聚集,这就有利于老年人结交新的朋友,结伴锻炼,相互交流。(3)永和县成的体育场地设施明显不够完善,健身器材也比较缺乏。(4)缺乏有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3.2建议。

(1)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改善永和县城的体育场地设施。(2)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组织队伍和体育骨干的培养。(3)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培训老年锻炼体育指导的专业人员。(4)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运用多种途径加大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宣传,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5)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着手发掘和开发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体育锻炼项目,特别是寻找适合老年人锻炼的本地民俗和传统体育项目,既能够传承文化,又能强健身心。

参考文献:。

[1]王海.大同市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d].大同: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2]黄小花.成都市国有企业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四

自209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继于4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本规模及教学质量上快速发展。12月下旬,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对所辖、所属民办高校依法办学情况进行了年度检查和整理,统计我国现有独立学院309所,民办普通高校386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900余所。民办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依据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cssci)收录的年9月至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发表时间、文献来源、作者单位、中心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一定层面的评估与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后近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与文献来源为考察对象。

表1呈现2003年9月至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数量及主要文献来源。从近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年达到峰值的1473篇后,及2011年略有下降。其中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的不同文献来源统计,期刊类论文发表6616篇,在总共检索的9835篇文章中期刊类文章是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占论文发表总量的67.27%。博士论文发表29篇,硕士论文发表582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代表,博士和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仅占检索总量的6.21%。除去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外,报纸、会议、年鉴占发表总量的26.52%。从数量来看,如图1所示,近10年间各类文献数量一直都在波动之中,数量增减幅度不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如下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高层次、全方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理论研究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成熟,何以揭示民办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不用提为民办高等教育实践进步提供可行的、系统的指导。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五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综合多个因素对环境做出设计,所以对设计人员的要求较高。由于目前相关的人才还较少,市场上有着较大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希望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来弥补这一缺口,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的该专业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从当前的问题和措施入手展开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由于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有了明显的变化,所以人们对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它集管理、艺术、设计、工程和美学等为一体,为人们创造出更为舒适的环境与空间。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居士为了解决专业性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所以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有较多的缺陷,只有针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改善,才可以立足于长远推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的人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有针对性,采用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以此来确保教学的效果。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六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做全面、系统的分析,以及对比国外发展情况,探索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形成创业型就业格局,缓解就业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高校教育。

1引言。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必须着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意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统计表明,1个创业者可带动5个就业者就业。可见,引导大学生创业是顺势而为,创业创新工作承载了缓解就业压力,提升中国经济活力的重任。国外创业教育发展也都是以经济危机影响传统就业为契机,形成了社会和高校一致主导的创业思潮,理论教学辅以实践教学,配备多梯队专业化师资,科学的创业发展中心,强大的资金支持,形成了系统、全面、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我国创业教育开端于“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目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但是创业现状不容乐观,中央电视台的调研数据显示具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占80%,但真正能实践的只占4.2%,创业成功率不足30%,中国创业投资仅占gdp的0.025%。创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2.1创业精神缺失。

在资本主义国家,创业者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缔造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民的推崇和追捧,成为青年学习的楷模,如斯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安贫乐道;封建思想重仕轻商;新中国成立初期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思想都导致了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较晚,很多行政干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余威犹在,创业成本偏高。因此,受社会主流思潮和家庭观念影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稳定压倒一切,使本来的“精英创业”成了“无业可就”的毕业生的无奈选择。

2.2创业教育不是大众教育。

我国创业教育源于“清华大学创业大赛”,只对部分参赛者予以培训和指导,带有明显的精英化痕迹。学校设立创新社团、创新试验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选修课也都是只有一部分群体可以受益,大部分学生只能沦为看客。大学生创业课程未能全面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创业教育成为高校的大众教育。

2.3创业教育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有几种形式:选修课程、专家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比赛。选修课程以管理学等理论课程为主;专家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是枚举创业成功案例;创业比赛也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很少引入风险投资,进入实施阶段。以上几种形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不能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

2.4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分离。

创业课程在原有培养方案之外,属于“业余课程”,学生重视不够,不能与学科专业课程相融合,很难从专业找到创业的切入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多学生选择了电商作为自己的创业选择,有学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去做电商,虽然进入门槛低,但专业不对口,后劲不足,创业失败,还荒废了自己的原有专业。

2.5专业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创业导师队伍主要是原从事管理或思政工作的教师,或从事学校就业指导的教师。这两类人员既没有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又没有实践操作经验。这样就变成了没有创业理想者去指导有理想创业者,没有创业实践者去指导创业者实践,完全是纸上谈兵。

2.6创业教材缺乏特色。

现有教材框架相同,内容相似,借鉴其他学科,缺乏针对创业这一特殊情况的深度剖析和技术层面的操作指导。例如,我们都知道创业者应该首先具备创业精神,但是通过什么样的心理干预手段培养团队的创业精神、创业负责人的领袖精神和合作伙伴的协作精神却没有专业的指导教材。

2.7创业教育环境相对封闭、孤立。

创业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实践,但是高校创业教育却是脱离社会在做创业,把创业教育封闭在校园环境中,这样使得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成长土壤。创业学子缺少与社会企业家深度接触的机会,缺少到企业实战的机会,缺少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引入社会资金的机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高校没有完全开放创业教育,没有构建良好的机制引入社会资源。

2.8社会机制不健全。

社会机制主要包括国家的优惠政策、风险投资的机制、资本渠道的畅通等。国家政策把创业工作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落地的时间和实施情况都是问题,比如,小额贷款需要担保,如果创业者能够拿出担保还何须贷款?再比如,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场地,但是放眼望去市中心的好场地是一铺难求,郊区的空场地虽然地方大,但是交通不便、人迹罕至。

3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途径。

3.1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精神。

(1)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工作,也是社会工作,应该制造持久而广泛的社会舆论宣传创业,让创业观念深入民心,形成一种全民创业的思潮,使高校毕业生将创业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2)通过职业心理分析,分群体进行专业化的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3.2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1)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课程提升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高度,一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业教育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大学教育四年的始终,改变其“边缘化”地位。(2)嵌入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互相融合、交叉,学生可以利用创业技能,寻找专业创业的切入点,使得创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拥有核心技术,存活率高,能够可持续发展。(3)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应包括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和整体创业素养,改变课程单一的形式,形成以创业理论教学为基础、创业实践教学为重心、创业竞赛为辅助、创业社会孵化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4)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纸上得来终觉浅”,可以通过创新试验室、创业孵化器、企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创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学分互换的形式,加重实践课的比例。

3.3形成多梯队创业导师团队。

(1)鼓励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实习或以法人身份带队创业。(2)邀请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入校指导学生实践,研讨更新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提升实践操作性。

3.4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1)引企入校。允许企业进入校园设立分公司,让学生全面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拥有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等多项实践机会。(2)引资入校。欢迎企业家、天使基金等投资支持创业学子的创业项目,定期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3)转技入企。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能力,让高校的技术研发迅速转化成企业的产业化技术。

3.5从国家层面建立创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创业教育严重缺失,不是一个高校、一个行业、一个机构、一个行政职能机关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必须要由国家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像英国在推行创业教育前就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亦应调研世界各国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对经济发展驱动力的现状,形成全面指导意见。研究委员会通过下设不同的机构形成专业的指导心理、技能、实践的研究小组,研究撰写专业教材、为国家创业政策提供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大学生创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当创业成为一种思潮,当创业型就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时,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庞勃.美国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考察及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傅修远,周凌凤.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况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1):29-31.

[3]敬阳.德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聚焦[j].环球焦点,(10):108-109.

[4]范锡霞.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12):116-119.

[5]李红.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七

[摘要]从1949年到,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法学教育模式,但中国法学教育依然面临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审视和挑战。

文章通过对两广部分高校法学教育现状的调研,提出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盲目扩张与质量下降并存、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矛盾、理论教学与法律实务相脱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矛盾等问题,并深入探讨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改革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学制体系,加强法律实务培训等措施。

中国法学教育有着6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当前,法学院系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法科学生如何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1.盲目扩张与质量下降并存。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八

摘要我国法学专业最早开始于“五院”、“四系”时代,自此,法学教育走上借鉴和探索的道路,理论上通过主动学习和尝试借鉴的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实践中也在摸索着各种培养方式,但依然难以避免的出现了法学人才走入社会后的水土不服问题。

究其原因,不仅存在法学教育理念和指引方向的问题,而且存在教学方法上与社会的脱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适当的改革我国现存教学体系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职业实践教学决定因素。

(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脱节。

首先,我们需要慎重的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更多的法学家,还是合法合格的公民?或者能够拥有法律技能而服务人群的职业者?众所周知,市场的选择人才的最终炼金炉,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法律人才,最终都将走向市场,由市场来做最后的选择。

一般来讲,法学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面临的两大挑战:第一种,是司法资格考试已经成为走入特殊法律职业门槛的准入证明,比如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群体;第二种,可选择的职业较多(除公检法司等公务员类别,还包括企业、银行、风险评估机构等),但对职业技能和经验的要求颇高。

针对第一点,可以说,国家于将法官任职资格考试、检察官任职资格考试和律师资格考试这三大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融合为统一司法资格考试,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删选人才的一种标准,它不仅提高了进入特定职业的门槛,实现了真正职业化的要求,而且印证了国家对法律职业的重视和迫切心情,以及对法治建设的一种高标准严要求。

但是,反观大学“圈地式”的法学教育模式,仍然重视传统理论法学的讲解和深化,将法学知识的传授圈禁在校园内,而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应用;其次,大学在重视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同时,多传授由学者所编写的各种法学教材,而很少介绍法条的理解和应用。

当然,课堂中虽融入一些案例教学和毕业实习项目,但是这样的过程同样缺乏适当的引导和拔高,也并未将专业知识与实际案例衔接起来,容易造成学生面对具体工作时手足无措,正如王晨光教授所言:尽管在中国法学教育的科学化和学院化已成为主流,但脱离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其主要目的将不复存在。

反观世界两大法系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如高起点、高层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向,无疑不是对我国法律从业人员从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更高的新要求,而这些都是目前的大学教育所不具备的环节。

(二)学究式治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的大学教师在职称评选的压力之下,多趋向于追求学术上的造诣,所以法学论文与专著在理论上越来越深化和玄化,这样的结果导致法学教育走上自我办学、自我完善和自成一体的发展道路,使中国法学教育的学科化、知识化和学院化现象成为主流,但却使法学无法发挥对现实生活的指导和矫正作用;其次,大学讲堂的授课内容则多倾向于对国家学者著名观点介绍,却难以说明这样的观点与实际案例的关系。

再次,虽然已经有15所院校建立了法律诊所式课堂,并成为正式的资助性项目长期设立下来,但这相比全国近200所的法学院校而言仍然属于“稀有物种”,并且由于诊所教师多为学究式专家,而难以真正实现诊所教学的案例真实化和经验化。

反观美国的法学教育,则更倾向于对现实案例的关照和对学生的引导。

首先,上课之前,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或案例资料,上课的环节则主要由学生来讨论,各自发表意见,之后才由教师做总结,而这种总结不是给出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对学生的各种结论作出分析,这就是引导式教学法。

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教学的次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教授会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样最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适宜判例法国家,未必适合我国法学教育,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方法中看到,这种教学更倾向于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质疑学术的权威,而且可以寻求案例最真实的解决方案,从而检验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大体是从单纯的法律制度的培养,过渡到法律理念的培养,但是缺乏对法律方法的训练和培养,这正是亟待弥补的实践教学环节。

什么是法律的性格?法律的性格就是服从法律,不能任意变通它,变通它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

在这种性格的指引下,教师们教授学生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而且多以记忆的方式为之,辅之以个别案例的理解,而这样的案例也多以对理论的思索演变而来,当然就权变不足了。

而当下,法律的学习不仅应当记忆法律制度和规则,还应当学会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仅应当知道法律制度的理念,而且应当融会贯通法律的基本精神。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管理国家的时代,法学教育承担起适应司法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农业、财税、金融、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需要、适应社会服务需要三大时代任务,这就需要大批经受过职业化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人才。

可以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法治精英,是不仅能够制定规则,而且可以建构秩序和按规则办事的满足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精英。

大量优秀法律人才逐步进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势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做人。

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其次是现代理性精神的教育,即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塑造;再次是独立法律人格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培养工具型的人才。

第二,思维方法。

即就是思想的解放、求索的自由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种多维度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学习方法和学术研究方法。

第三,做事。

也就是使学生掌握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不仅熟知法律的规则,而且精深特殊领域的技艺;不仅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还包括对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慎重反思和批判精深;不仅包括法律文书的起草能力,还包括沟通协商的技能、谈判妥协的技能、起草合同的能力、证据审核和有效运用的能力等。

综上所言,法学教育就是实现做人、做事与方法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仅依传统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创新思维,改变传统教学的被动模式,扩大实践教学的方式和途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实现法学教育的三大目标。

三、结语。

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针对中国的社会发展需求,把法律教育同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多了解和真切感受我们面对的这个具体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法律人,扩大对法律人职业技能的培养,学习法律语言的表述及法律文书的写作等技能,从而达到对法律人坚定信念的培养和塑造,培养那些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勇于献身的优秀法律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律教育的宗旨[j].法制与社会发展,(6).

[2]朱苏力.追问法学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j].法制资讯,(5).

[3]江平.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与际遇[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

[4]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j].法学研究,(4).

[5]霍宪丹.西南政法大学学子学术文库:不解之缘———二十年法学教育之见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十九

1.1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影响更加深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也采取了积极地应对策略,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地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产生了各种新型的工作岗位和职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时代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重点,我国的的高等院校对此以及与之相关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成一名就业者,更要成为新岗位的缔造者,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单位和岗位贡献的价值越大,个人的价值体现的也越为明显,个人的成就也就越大。

1.2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个体,在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方面,积极发挥了大国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要想在社会立足乃至发挥自我价值,除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之外,更需要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转变思想,改革教育模式,为学生日后就业和实现自身价值打好基础。从传统观点来看,大学的教育职能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学术教育,其二是职业技能教育,现在要加上第三部分,即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国际上统称的大学生“第三本护照”。

1.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来陈旧的教育模式逐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所以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而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则是其中的重点和关键。除了使得现代大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外,创业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学生能否成才的另一重要指标。

亲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本篇二十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基于民族团结实施一系列特殊政策,针对学习主体所开设的民族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可以看作实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要素,视为内部研究的主要对象,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传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改革发展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内部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实施国家法规政策,以民族团结为宗旨,聚集各民族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心尽力,56个民族都需要培养各行业优秀的青年人才,实现这个理想目标就要强调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所谓内涵式发展即教育行为落实在大学学习主体所修专业及特色课程上,也可以说注重内部要素的配置和协调,总结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规律和改革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广西属于岭南地区是山清水秀的宜居之地,壮族人口1600万,实施民族教育政策有其示范作用。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校调研非常有价值,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是什么呢?一个是为何实行民族教育特殊政策,审视内部要素研究,主要考察特色专业发展取得成果,以及特色课程生发的效果。从历史上看,广西归于稻作文化的范畴,其生产方式和江南地区很接近,加之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百姓勤劳,应该是让人心向往之的人间天堂,可惜这般先天优势没有成功进入人文精神认同系统,王朝统治时期一般作为中原地区不愿光顾之地,甚至有文化沙漠之称;改革开放30年来也是定位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实认真分析,东靠广东南邻大海,为何广东就是全国经济发展排头兵,名为广西就不行呢?当然涉及各种原因,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激活广西存在的各种潜能,特别是人的力量――通过教育达到具有敏感意识――时代和社会发展适应的视野、技能及自觉到习惯的行为举止,对于提升文化自觉后的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功能,利用秀丽山水、刘三姐传奇故事打造的《印象刘三姐》就是壮族传统文化人文价值最好的应用,完全可以和世界优秀文艺媲美,还是生态意义的文化经济相互促进的资源合体。由此观之,教育应该成为激活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一大利器,弘扬民族文化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价值非常大。关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不但要关注高校有多少学生,更应该关注学习主体学什么、怎样学的实际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特色学科建设,重点建设8个左右民族特色学科。”

二、特色专业:民族教育核心要素。

笔者深入广西民族大学调研,这是八桂大地非常有代表性的民族高校,毫不夸张,广西民族高等教育成果很大部分依赖此校的资源优势,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自1983年招收本科生起已有32年历史了,其中特色专业即壮语言文学专业在1998年、2013年分别获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根据广西壮族所占人口比例设立的壮语专业伴随改革开放30余年已发展成为民族教育代表性的特色专业。

(一)特色专业考察。

2009年,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的财政扶持。该专业之所以成为特色,是因为满足了文化学习生发的思想启蒙和知识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反复磨炼形成的技能,为今后生活、学习、工作起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其内容要体现全球化发展下的时代特点,壮语专业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还要学习体现壮语特色的内容《现代壮语》《壮语阅读与写作》《壮族文学》和《壮语方言概论》等专业课程。壮汉双语教育作为教学方法也必须成为专业建设一部分,既能实现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文字的学习和交流,又要达到壮族自身文化传承、保护及创新的目的,在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现代壮语》《民间文学》已经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经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现了远程教学资源共享,特别是现代社会学生手中智能手机网上互动直接与精品课程链接,既可以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又可以完成留下的作业,还能因为思考质疑存在的问题,与老师和同学积极讨论,实现学习方式的网络师生积极互动,快捷高效满足学习的需要。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为了恰当评判壮语水平,2012年6月,广西以初、中、高三个等级确定了壮语文水平考试,广西民族大学教学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壮语达到中级以上,学习原汁原味的壮族语音、语言及其凝聚的各种文化形态,感受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领会创世神话、歌圩歌谣、神奇传说等民族文化精髓,因民族情感而产生民族文化的认同,以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中的一个而自豪,以学习应用本族文化而骄傲。2013年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报读壮语班减免学费,达到条件获得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两个学位证书,学习壮语成为壮汉双语人才,回到壮乡更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传承。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学校组织壮语班的学生到武鸣县领悟三月三歌圩文化。武鸣县是壮族的聚居县,壮族人民历来爱好山歌,他们唱山歌、听山歌、赶歌圩的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广大壮族人民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谈情说爱、农耕活动、天文地理、吉日庆典外,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时事政治等都能成为武鸣壮族山歌的好材料。这种活泼新颖的歌谣形式带有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性,视为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激发现代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中领悟到生动传神、文艺展演的.文化魅力,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三)学习主体评价。

研判学习效果一定要借助于学习主体的客观评价,高等教育学习主体――大学生头脑灵活、知识丰富、反应敏捷,他们非常清楚课程内容、课堂学习、师生互动满意与否,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针对特定对象和特定内容采取的特定教学活动,更要重视学习主体的掌握情况和满意程度。笔者调研发现壮语班教学效果非常好,本来学习主体来自壮族生源是非常正常的,壮族文化居然吸引来了一位汉族小姑娘,作为2013级学生aa立志学习壮语文,目的就是到壮乡当一名汉壮双语教师,为壮族文化教育做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贡献,祝福她早日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教师梦。2012级学生hh明年就要毕业了,对于就业非常乐观,作为我国与东盟联系密切的广西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而壮族文化就是广西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学会壮语就能让壮族文化走出去,成为联系东盟的重要文化纽带,壮语专业学生受到在广西开展活动的东盟各国欢迎,因此,不愁找不到理想工作岗位。2011级的学生cc作为毕业生参加工作感慨良多,高中时就非常喜欢壮语,到了工作岗位更是认为所学专业意义特别大。全球化现代文明发展更多集中优势主流文化,西方世界以英语语言为基础,中华文化以汉语言文化为基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作为分支,由于语言环境缺乏,壮语言甚至很多壮族学生都无法使用。因此,政府采取特殊政策,免学费扶持特色专业能够保障文化传承持续,让古老灿烂的壮族文化发扬光大,民族教育受到重视才更有利于传承、保护壮族文化。

三、特色课程:民族教育内涵要素。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确立《现代壮语》《民间文学》为特色课程,学习语言需要熟练掌握语法规律,并能够灵活应用,为了让学习效果更大化,务必强化学习的语言环境。这里强化带有重视的意味,恰当说法就是树立语言环境意识,让学习主体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完成学习任务。歌舞展演、文学叙事、祭祀仪式等活态的文艺样式是民间文学的重要来源,同样民族教育《民间文学》不可或缺,原因就是这些传奇故事、动听歌谣、戏剧剧本等让学习主体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在喜欢基础上渐渐掌握了语言的规律。落实特色专业就要看课程设立,其内容是否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现代壮语》《民间文学》可以说承载了完成目标的学习内容,在谈到民族教育内部要素关系,可以把特色课程看作内涵要素,即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助力特色专业完成本科教学方案,既能达到合格正常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又能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的预期。

(一)课程内容学习与语言文字提升。

《现代壮语》以壮语语言组合规律和构成语法特点传授为内容,主要通过总结壮族语言变迁性质和具体应用基本知识,让学习主体在反复训练中熟悉掌握,并能应用在对话交流和文字写作中,能够声情并茂朗诵壮族经典著作,熟悉和偏远山寨村民自如对话,准确流畅写出壮语文章,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学业要求。“在世界上,只要有国家,就会有民间。只要有民间,几乎就都有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带有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民间乡野气息,以壮族传承的内容考察,有创世大神谱系神话、各类歌谣、传说故事等等,非常吸引学生阅读,就这两者关系来看,应该是在专业教师教授壮族语音、文字,学习《现代壮语》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后,再来学习《民间文学》,最好选择一些壮语文字的内容,即阅读来自专家整理的以壮语记录的原版文献,这样才是真正打造壮语专业学习的内涵式提升。

(二)课程内容学习与壮族文化创新。

壮族文化与民间信仰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壮族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民间信仰的特性,壮族先民以特有的思维观念塑造了创世大神布罗陀,把先民记忆中的种种美好寄托于布罗陀神力基础上,千百年来内化为族群做人处事、行为习惯的道德伦理,民间文化精英完善了民间信仰基础上的《布洛陀经诗》,《布洛陀经诗译注》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又是专家、学者呕心沥血完成的属于壮族文化新成果,承载民族精神体现内容广泛壮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民族教育不是只学习相关知识体系,也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财富特别多,壮语专业学习主体要抓住民族文化精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现民族的辉煌和荣誉。关注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取得成就非常有意义,广西民族大学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专业是考察的重点,其特色课程是保障民族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托,对于弘扬壮乡民族文化,保护意义上的创新有莫大的价值,其成果完全可以应用在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中。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族团结视角下的广西扶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芳.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的起源与发展现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

[2]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相得益彰[a].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梁庭望.古壮字结出的硕果――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初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5,(1).

作者:金乾伟王俊娜喻国伟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