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融发展论文(大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0:52:08 |
  • ZTFB |
  • 10页

总结是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同时也是为未来的计划和发展提供参考。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范文的学习,大家能够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金融发展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进入网络化时代,由于黑客病毒等因素造成各类电子信息文件篡改,严重地破坏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对金融会计信息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构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从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出发,分析对网络条件下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提出如何建立全方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框架。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安全体系;金融会计。

系统在安全上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性更大。

二、当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一)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金融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安全设计方面缺乏总体考虑和统一规划部署,各系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规划建设,技术要求不规范,技术标准各异,技术体制混乱。

国家标准制定严重滞后,法律法规不能满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现行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不能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完整配套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漏洞、死角和非一致性。

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影响面更广,数据在国际线路上传输,数据的一致性保障更难,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三)网络金融信息泄露导致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己经成为金融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而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是对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

由于金融会计信息是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全面的反映。

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还影响到金融企业管理的其他系统,目前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金融企业机密是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构成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

其主要原因:一是电信网络本身安全级别低,设备可控性差,且多采用开放式操作系统,很难抵御黑客攻击;二是由于电信网络不负责对金融企业应用系统提供安全访问控制,通信系统己成为信息安全的严重漏洞,但许多金融企业对此未加以足够重视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受到侵害,造成了信息的泄露,使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四)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存在安全威胁。

目前金融企业计算机已广泛联网,这是金融企业扩大业务范围,实现信息共享的必然结果。

由于网络分布广,不容易集中管理,许多系统又是在存在安全漏洞与威胁的环境下工作的,不法分子可以在网上任意地点攻击,使金融企业不知不觉中被偷盗资金或泄露机密。

金融企业经营的资金,不法分子作案得逞就能弄到金钱,因此其已成为犯罪分子攻击的主要目标,且作案手段繁多,方法越来越高明。

作案分子有以下三类:(1)内部人员作案。

金融企业内部人员熟悉金融企业业务和金融企业会计软件的薄弱环节与漏洞,若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就会铤而走险,钻制度不严的空子,利用合法身份或明或暗或用高科技手段作案,侵吞国家资产或非法转移客户存款。

(2)外部攻击。

外部攻击具有作案地点广泛、案情复杂且作案手段日趋技术化、智能化等特点,给金融企业及客户造成巨大损失,跟踪与破案难度很大。

(3)内外勾结作案。

犯罪分子利用金融企业管理上的漏洞与松懈,内外勾结,冲破重重关卡联合作案。

此类攻击后果尤为严重,风险最大。

三、构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思路与方法。

采用现代信息系统实用安全概念、安全防护、安全检测、安全反应是构成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各个环节形成循环密切相关。

构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完善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技术法规、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

加快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基础工作步伐,统。

筹规划、结合国家和行业监管部门,重点加强电子支付及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测评、准入、认证等相关技术法规与标准。

密切结合金融企业信息化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加紧建立和不断完善集中式数据中心运营规范和制度体系,加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一个岗位一项制度,全面落实“让标准说话,按制度办事”的信息安全管理准则。

2、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的控制。

建立金融会计信息物理安全控制,主要有三种关键技术:第一种是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组基于互联网和金融企业内联网之间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充当屏障作用,保护金融企业信息系统(内联网)免受来自互联网的攻击。

防火墙由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它执行安全管理措施,记录所有可疑事件。

防火墙产品主要包括过滤型和应用网关型两种类型。

所有互联网与金融企业内联网之间的信息流都必须经过防火墙,通过条件审查确定哪些内容允许外部访问,哪些外部服务可由内部人员访问。

因此,防火墙以限制金融会计信息的自由流动为代价来实现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第二种是反病毒技术。

在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及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如采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病毒等等。

第三种是备份技术。

备份是防止网络环境下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意外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它包括硬件备份、系统备份、会计软件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四个层次。

3、构建金融会计信息保密的安全体系。

(1)建立用户分类安全控制体系。

在金融企业内部,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由于他们的身份不同,以及他们对获取的会计信息要求也不同,因而有必要对这些用户进行分类,以保证不同身份的用户获取与其身份及要求相符的会计信息。

对用户分类是通过对用户授予不同的数据管理权限来实现的,一般将权限分为三类即数据库登录权限、资源管理权限和数据库管理员权限等。

金融发展论文篇二

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近年来,宁波市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实力大大增强,金融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与金融形成了良性互动格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金融。随着宁波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宁波的网络金融得到了广泛使用,促进了宁波金融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银行管理部门利用网络对个人和企业的征信系统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提高金融风险监控预警能力。

据统计,自12月22日宁波成功发行第一张金融ic卡至10月底,宁波金融ic卡发卡量已超过20万张。宁波农信也将在中信网络科技的协助下于20下半年发行方便民众的金融ic卡。同时,宁波市民卡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非对称密钥方式,彻底解决了传统对称式电子钱包小额支付技术密钥传递过程复杂、psam卡安全性存在漏洞、密钥更新困难等局限性。宁波市民卡由银行发行,卡内资金由银行管理,与商户信誉完全脱钩,保障了资金的安全,彻底解决了传统电子钱包资金安全保障性不强的问题。该卡还填补了银行小额电子支付工具的空白。目前,国内已有“三票一卡”(支票、汇票、本票、银行卡)等多种电子支付工具,但均不适用小额支付领域。宁波市民卡电子钱包目前最高限额1000元,以及可非接触式脱机交易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典型的小额电子支付工具,进一步丰富了电子支付产品。网络金融业务在宁波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为打造现代化城市,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中,以工行宁波市分行为例,年该行电子银行业务量占全部业务量的比重达到60%,相当于在虚拟渠道上再造了一个工行。今年,该行将进一步扩充电子银行服务功能,建设更为强大、响应更为高效的全天候电子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电子银行渠道的服务优势,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渠道的业务比重,扩大网络金融在直投、租赁、票据买卖、委托贷款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投行+商行”等多种方式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活动发生在网络上,安全性一直是制约它发展的最大问题。据了解,近期各地网银用户被钓鱼网站诈骗的案件频发,银行界因此敲响了防范钓鱼网站的警钟。

针对近期各地网银用户被钓鱼网站诈骗的案件频发情况,为确保用户资金安全,近日,银行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将网银支付限额下调以降低网上交易风险。如招商银行调低了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的网上支付交易限额。除招行外,近期中行、农行、建行等多家银行也调低了网银转账单笔转账金额及单日累计转账金额的上限。虽然降低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的网上支付交易限额,是为了降低网上支付交易风险、保障持卡人资金安全,但同时银行调低转账限额的做法也肯定会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由此可见,网络金融的发展,目前还属于不定性时期,很多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首先是金融这个传统行业在结合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模式中,有使用的种种问题:包括安全问题、客户使用方便问题、专业推广维护人才短缺等。最明显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安全问题,而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又是人才问题。

网络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目标,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网络金融是全球经济、全球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利用网络,各国商业银行可以在全球任意地方开展融资业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活动的范围可能扩展到全球的任意地方,有利于促进金融的全球化发展。

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会出现一系列金融创新。网络技术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在网络上实现的金融业务越来越多,个人和企业也对网络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对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技术的发展形式下,金融创新的速度必然加快,金融创新的范围越来越大。如在我国随着网络交易的增多,出现了支付宝、财付通等网上交易平台;随着网络游戏的火爆流行,q币等虚拟货币应运而生。

金融创新同样会促进网络金融的发展。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在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价值规律等市场机制驱动下,金融体系必然会创造新的网络金融工具和网络金融机构,提供新的网络金融服务,从而改变原有的传统金融结构,进而使金融体制网络化程度加深,最终推动整个金融的发展。

网络金融的发展扩大了金融资源定义范围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以货币为核心的资源。网络金融促进了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量的新的网络金融工具,网络金融机构。

在这些创新中,对网络货币的影响最为明显。现今主要形式为电子钱包、数字钱包、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智能卡、在线货币、货币等。网络货币就是采用一系列经过加密的数字,在全球网络上传输的可以脱离银行实体而进行的数字化交易媒介物。网络货币的大量使用,对货币的需求、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都有很大的影响;而网络货币交易的地域模糊性,给货币计量带来了困难。

可见,网络金融在一定程度扩展了传统的货币概念,这也就是以货币为核心的金融资源定义范围有所变化。事实上,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金融资源的定义越来越广泛。

网络金融的发展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交易、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网络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金融可持续发展是要适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多的金融业务能够在网上实现,这就必然要求网络金融的发展。

发展网络金融是我国实现金融强国的必要条件经济的全球化及金融的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金融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金融服务,在全球进行各类金融活动,是全球金融成为整体。

我国要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必须发展自己的网络金融。现阶段,我国的网络金融,呈现出明显的初级阶段现象:网络金融仅仅简单的把传统的金融业务照搬到网络上;金融行业没有在技术发展的良好形势下,大力进行金融创新;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明显落后于金融全球化的要求,这对我国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非常不利。因此,发展网络金融,是我国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必要条件。

结语。

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网络金融的发展。网络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国内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如何保持经济与金融相适应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网络金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网络金融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相适应;实时的进行金融创新,以满足广大金融客户的需求;减小网络货币的使用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网络金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当今复杂国际经济形势的要求,也是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简而言之,金融可持续发展要在保证微观效率的同时,更注重总体效率的提高。只有这样,金融和经济才能共同协调一致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才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维安等著.网络金融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樊玉红,王晶,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3]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04)[4]白钦先,丁志杰,论金融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研究》(05)。

金融发展论文篇三

人的全面需求都将成为教育的对象,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学习者是教育的目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不同层次多维度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三个层次的需求:珍爱生命、维护尊严、谋求发展。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国内外即时新闻,对国内外社会有较为全景的把握。网络股市让更多普通人了解了金融、经济知识。一切的一切,都是网络教育在拓宽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给整个人类文明带来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文化背景下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一直是师生之间自上而下的教育过程,老师是师生关系的主推动力。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制造者。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改革,在网络上越来越难以分清老师和学生的界限,凭借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结庐授课”。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教育方式发生改变。

网络教育带来的大变革首先体现在由无个性的'教育转向强调个性化的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教育者是少数,学习者是多数,所以要以教育者为主,对学习者实行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所有人要以同样的方式来接受知识,这本身是与人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相冲突的。尤其是当今社会,人的发展越来越强调个性和特质,传统的一元化教育理念将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的大战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一元化教育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网络教育似的教育多元化,教学者和学习者是一对一的,更是多元的。针对每位学习者,不同的教育计划都会发挥他们的最大优势和潜力,做到让学习者在学习中真正得到长足进步。信息化将使教育彻底摒弃“仓库理论”。现代化教学观念要求作为教师的教育者,应从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播者过渡为教育活动的运行者和传播者,即以学生为主体,对学习活动整体的步调进行把握和规劝,让学生主导学习的大方向,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独立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过去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只能凭借最基础的教育工具———字典和图书馆,今后互联网会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二、我国网络教育的不足。

在提供了新时期的教育便利的同时,网络教育也存在负面影响,如同传统教育模式,网络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一)盲目依赖网络技术,将教育理念引入歧途。

网络教育的引入使网络技术成为教育的一个新门槛。我国传统教育在封建时代通过科举突破了门阀的门槛,在新中国通过简化字突破了旧文盲的门槛,高考制度的实行使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平、公正,并设立了统一的入门标准,但是网络教育的普及使得一部分由于时代原因而导致的“网盲”人群成为新的“文盲”。网络技术和教育捆绑在一起,但是二者的普及程度和普及重要性在当前社会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就导致一种由于盲目依赖网络技术而形成的教育盲区。宋德如和张晓旭在他们的研究中将这种教育盲区的出现用“数字分化”来加以描述和解释。这种教育盲区的出现严重加剧了我国教育的不公平性,造成了严重的地域差异。电子技术在发达地区较为普及,使得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教育水平进一步拉大。同时,由于很多农村地区尚存在用电问题,所以城乡间的教育水平也在一步步扩大。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教育的引入将教育理念引入歧途。有些地方在看到网络教育的优势之后将教育发展的中心片面地压在了网络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认为网络教育重在“网络”。这样做其实是本末倒置,因为网络只是教育传播的手段,真正推动时代的是教育作为公共事业的本体质量。片面强调技术,忽视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先进的技术传播的仍旧是落后的知识,对我们的教育提升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二)忽视网络在教育过程中对学习者的不利影响。

网络本身是复杂的,就象书本一样,既有进步知识,也有文化糟粕。在网络发展中,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网瘾”及其相关的负面影响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分神,难以专心学习,严重的还会使一些文化糟粕借由新技术死灰复燃,对青少年产生学习方向的根本性误导。网络不仅会对青少年教育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在高等教育中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比较突出的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的学术造假。网络信息量大,知识流动和传播速度快,使得一些不良学者凭借技术漏洞进行剽窃、造假。网络教育出现以来,学术论文造假大量发生,学术垃圾加速出现,严重威胁了国家的科研实力,值得人们注意。

(三)教育者在网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在任何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学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没有教师的巧妙的主导作用,网络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在高科技包装下的以数字科技实现原有理念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网络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优势。教师必须摒弃原来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不是简单地用网络来直接呈现教学提纲,网络教育要发挥数字化的全方位的多种功能。相比传统在校教育,网络教育方法无疑更加灵活,教师要在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网络教育的功能。另外,教师对网络环境的营造工作不容忽视。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者转向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的提供者。

三、改善网络教育状况的措施。

(一)明确教育本质,正确看待网络教育作为教育形式之一的服务性本质。

网络和教育的结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是教育发展适应环境的必然。网络只是手段,教育的发展本质上是对知识的更新、对真理的探求,而不是传播速度的提高和传播模式的翻新。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未来的发展要将人力和物力大量投入科研,在教育本身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网络教育。

(二)加强网络立法,保护知识产权。

网络教育要从制度方面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本身要实行良好的分类制度,从而配合网络教育以及其他网络行为的开放性需求,这也是网络环境正本清源的重要举措,会为学习者尤其是青少年学习者提供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要加强产权立法,对利用网络进行剽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从而丰富网络教育资源,保证教育水平的先进性和多元化。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在全国范围建立一个巨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把分散的电话、计算机、电视、广播、传真、数据库等系统集为一体,形成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为骨干,以各种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为信息源,跨越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大容量高速度的电子数据传输系统,这样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不仅城市而且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一个个虚拟的学校进行学习。我国的网络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创新既要依靠传统的教育手段,也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我们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应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加大对网络远程教育的投资,不断完善目前的网络教育,使网络远程教育延伸到祖国的每个角落。

四、总结。

目前,关于网络教育的科研研究已经达到了标准化的高度,世界各国都看到了量化研究和可控标准对于本国网络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欧洲、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万维网联盟等都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技术标准。可以看出,在网络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可共享性和应用性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的互操性成了网络教育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要紧跟国际相关标准的发展,以保证标准的国际兼容性,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中国国情,做好标准的本土化工作,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

金融发展论文篇四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经济学说的宏篇巨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继承丰富和发展的集中体现。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在全球化的历史嬗变中构筑的伟大学说,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论启迪,而且为后来的全球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财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产生许多重大的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新变化。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也将产生多种极不相同的与全球化的关系。正如许多学者认为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重挑战,并非仅仅来自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骤然剧变,还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为理论工具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研究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变动规律的研究,即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是有顺序的:“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按照这一方法论及逻辑的要求,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研究与他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研究是一致的,体现出的基本思路是:资本的扩张性是全球化的根源,对外贸易是全球化的起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化提供了载体。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实际上私人垄断资本在19世纪下半叶又得到较大较新发展。恩格斯于1880年进而讲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出现这样的新形式,即“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之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在“托拉斯中自由竞争转为垄断。”

金融发展论文篇五

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国家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如何为农村金融组织安排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农村金融组织不断向上、农村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以及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的发展等问题。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已酝酿了很长时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成立了由人民银行牵头的、包括农口、财政部、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多家参加的深化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工作小组。专题小组在多次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四季度形成了向国务院的专题报告,报告从整个农村金融改革的角度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建议和办法。

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具体是指当前所进行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根据国务院206月27日《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深化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由银监会负责组织实施,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发挥“管理、指导、协调、服务”四方面作用,人民银行负责财务支持方案的设计、规定和验收等工作。按照引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试点单位的选择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自愿申报,银监会统筹安排后报国务院确定。自年下半年开始,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八个省进行试点,确定试点的省(区、市),根据改革方案的精神,提出试点的具体实施意见,由银监会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银监会、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各司其责,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共同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前改革已经取得进展。

(一)三农和农村金融之间:是共生、共存关系还是支持与被支持关系。

和以往农村金融改革不同的是,这次农村金融改革专题小组大致上形成了对农村金融和三农关系的新共识。过去的认识主要是希望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希望能多给农业融资,资金价格更便宜,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挤压农村金融来支持三农。现在逐渐用新观念替代了老观念,新观念认识到三农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将三农比喻为人的机体,农村金融则是机体中的重要器官,取之于机体又服务于机体,而不是一个体外的支持器械,可以只管用、不管养。过去,农业资金一有问题,就批评、责怪农村金融,要从农村金融机构多贷款,而较少注意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效果上使农村金融出现很大问题,财务不可持续,处于需要解救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农村金融机构是不可能为三农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

具体来讲,中国当前有3多家农村信用社,过去承担着一种半商业性、半政策性的任务,由于政府一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压给农信社不少政策性任务,资金价格也一直压得比较低。农信社搞得不好,有经营不善的问题,但很可能行政干预方面的原因更多。在一个混合的目标下,一个机构很难真正遵循商业原则把财务质量搞好,具体表现就是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亏损严重。如果按照严格的贷款分类,在亚洲金融**之后的两三年内,农信社总体不良资产比例最高曾经达到50左右。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整体,其净值是一个严重的负数,这个负值是过去农村信用社账面资本金的两三倍。在这种严重负净值和高比例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缺乏持续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正朝着商业化方向改革,由于农村业务不赚钱,净负担太重,所以农业银行逐渐撤出农村,撤退到县一级,业务重点逐渐走向城市。农村金融的另外一支力量邮政储蓄,在农村有很多邮政网点,吸收了很多农村存款,但没有贷款功能,吸收农村资金并没有用于农业方面而是走了别的上存渠道。邮政储蓄吸收存款显得有竞争力,主要与政策照顾和机制有关。但有人认为农村信用社竞争力太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它与邮政储蓄相比缺乏竞争力,所以资金从农村流出去的现象很显著。很多人说,邮政储蓄是抽水机,把资金从农村抽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对三农的基本服务,在新增资金方面,主要是中央银行用利率较低的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再贷款资金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亚洲金融**以后,特别是在以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对三农的贷款总量。众所周知,中央银行再贷款在原理上不能用于此用途,这样的。

再贷款能否收回也成问题,因此运用中央银行再贷款支持农村金融,是一种“体外”支持,并不是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说政策性金融可以理解为一种“体外”支持,商业性农村金融和三农之间则是“体内”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要求把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办好,办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构。中国可能有10或稍多一点的地区由于特别贫困,商业性金融难以存活,需要政策性金融发挥作用,但是大多数中国农村地区有能力也有必要支撑持续增长的、财务上健康、有活力的商业性金融的发展。

(二)资金价格:放开还是管制。

对于资金价格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是按照传统思维,认为粮食重要、农业重要,越重要越要有优惠,所以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贷款利率往往制订得比较低。但是农村小额贷款笔数多、成本高,统计数据显示违约率并不低,如果贷款利率不能遵照市场原则,而是采用行政定价,农村金融机构就不能用利率覆盖风险升水,农村金融机构很难保持财务质量并持续存活。第二种则逐步打破了传统思维,赞同放开利率管制,实施利率浮动区间。在此轮农村金融改革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农口要求实施比城市更快的利率市场化,即农村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要比城市更宽,使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存活,可以逐步扩大业务,使三农和农村金融两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但也有一些人不习惯,说农村信用社现在利率过高,未体现出“支农”特点来。

(三)合作制的反思。

农村过去推行的是合作制,农业生产是合作社,收购、商业系统是供销合作社,农村的金融体系是信用合作社,三个合作机构构成了农村的合作体系。经过多年发展,由于价格变化和组织形式变化,由于农村信用社净亏损和不良资产较高,当地农民逐渐较少以合作制的身份关心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将其看作是大家靠合作形式建立并由此享受其服务的一种组织。

一段时期中,国家也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看作准国有金融机构。凡是出现兑付风险,国家都像救助国有金融机构一样救助它们,未准许一个信用社出现挤兑破产,挤兑之后也都会保支付,存款者都能得到全额的本息补偿。缺乏破产制约这一最后的杀手锏,往往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尽管合作制在全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有些地区的合作社办得很好,但总体来说,这次改革不再强调过去意义上的合作制,而是强调要按照企业改革成功的模式,按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方式来改革农村信用社。

按照人们过去的理解,合作制就是在社区建立的、为社区服务的组织,不希望用现行的`对商业银行实施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来约束社区组织。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资本充足率对金融机构不仅是一个自我约束,同时也反映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是衡量金融机构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尺度。按照股份制的要求,资本金一定要充足,一定要到位,要有一定比例的资本金来对抗风险。合作制在其他国家也有成功的例子,因此在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上也没有人反对农村信用的合作制,但需要强调的是,就近期农信社改革而言,不管是股份制还是合作制,对资本充足、抗风险能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是同等要求的。为此,在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上不能只坚持过去一种模式,而是允许在组织形式上有所探索和创新。

三、中央银行在农信社改革中财务支持工作的几点思路。

在以上认识基础上,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就出现两个层次的动作。第一个层次就是农村信用社改革,2003年下半年在八个省已经开始试点,夏天将在全国绝大多数省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扮演的角色,我个人认为可以概括成三句话:“正视并解除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提供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走下坡路和防范道德风险”。另一个层次主要是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包括政策性金融的定位、邮政储蓄的改革、发展定单农业、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内容,还需要逐步形成政策,分步推进。

(一)正视并解除历史包袱。

如前所述,农信社过去形成的不良资产,既有行政干预、行政命令的原因,有乡镇财政缺口向农村信用社透支的原因,也有自身经营和价格机制上的原因。这些贷款非常分散,处于基层,监管部门虽然在基层也有一定的力量,但力量有限。按理说,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应该逼着农村信用社首先把自身经营已形成的风险加以化解,收不回来一定要惩罚,为后面的改革打好道德基础。但实践上并不存在一个很有效的分清历史责任的办法,也不存在一个有效的监督回收损失的操作机构,损失掉的就已经损失掉了,只有依靠国家想办法承担这些历史包袱,把农村信用社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希望其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并且能逐步成长起来。由于这些不良资产很分散,回收可能性也很小,即使想回收也要靠当地的人员去回收,因此,可以约定谁回收谁受益。正视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是在改革转轨期间、在早期政企不分、价格不对的状况下产生的,就要求必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只有正视和解决历史包袱,才可能创建新起点。

为什么说要正视这个问题呢?因为有些人是在回避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支持农民的小额贷款非常有效,如果中央银行持续给予再贷款,计算下来,经过、30年或者50年,农信社有可能逐步消化历史包袱。20-50年时间显然太长。

消化历史包袱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继续发放低价的再贷款,使农村信用社依靠存贷款利差逐步消化历史包袱。另一种是使用中央银行票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设计了这个办法,由国家承担农村信用社净值损失的一半,另一半由农信社自己消化;同时农信社不良资产处置回收国家并不拿走,以增强农信社不良资产的消化动力。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后,农信社要依靠自身力量增资扩股,通过股份制改造提高资本金,改变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

(二)提供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中等偏上的学生是容易设计激励机制的,破罐破摔的学生是最难设计激励机制的。而我们希望农村金融中的激励机制范围要大一些,能够涵盖从比较差的到比较好的机构,同时正向激励是连续不断的。如果说财务改革是上台阶,则要激励农信社一个接一个地上几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参加改革的省、地、市、县一直到基层农村信用社,如果要选择国家帮助解决历史包袱,首先就必须对改革计划做出承诺,然后才可能获得资金支持和对消化不良资产的鼓励政策。第二个台阶,农信社自己必须努力消化不良资产,同时必须想办法增资扩股,使资本充足率从过去净值为负上升到0的水平。在座的留美经济学者们可能听起来觉得很可笑,但正像我刚才所说的,因为总体来讲它们的净值是很严重的负值,所以达到0也是很不容易的。经过努力达到0后,中央银行可以用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其不良资产,同时中央银行向农村信用社支付专项票据利息,使中央银行票据成为农信社的优良资产。获得专项票据的农信社,资产负债表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票据并不是现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票据暂时不准在市场上流通,不能交易,因此部分消减了发放再贷款对货币政策的冲击。第三个台阶,由于票据期限是两年,两年后必须再进一步把资本充足率提高到2%(巴塞尔协议第一版(1988年)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是4%,总资本充足率是8%)。如果资本充足率达到相应要求,公司治理和不良资产消化达到相应指标,经过验收确认,中央银行可以将票据兑现成现金。获得兑现的农村信用社就可以扩大金融服务,可以扩大贷款业务。由于农村贷款利率已经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2.0]范围内浮动,因此有盈利空间。在这三个台阶之上还有进一步向上的台阶和要求,在基本的、健康的发展方向确定后,还必须在以后的年份进一步改进(相关计划和激励尚未全部披露),使得农信社能够达到和一般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同等的资本充足率、抗风险能力和不良资产率。

由于受到人员素质和所处环境的制约,虽然中国农村金融基层组织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方面不可能达到与城里金融机构同等水平,但是总体上上述改革措施可以将农村信用社向好的方向推进。总之,制度设计上希望建立连续的、不断向上、大范围的正向激励机制,督促农村信用社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防止走下坡路,防范道德风险。

鉴于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和市场风险相对偏高,加上即便在改革之后,农村行政干预可能继续存在,农村总体信用环境可能还是不太好,今后仍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这轮改革中国家承担了历史包袱,推进了农村信用社改革,但是如果再有农信社走下坡路,甚至由于恶性经营造成信用社危机,在经营失败后还再次伸手要国家解救,就会造成巨大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在本次改革过程的制度设计上,要考虑到走下坡路和出现道德风险的情况。

防止走下坡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监管。当我们通过上几个台阶的激励机制,由国家解除了历史包袱,并让农村信用社充实资本金,达到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之后,就要出一组政策来防止从任何一个台阶上走下坡路。最关键的政策是“及时校正措施”(pca,promptcorrectionaction)。具体来说,当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处于下滑态势,监管部门就应马上采取措施限制其业务发展和限制分红等,使信用社感到非常强的紧箍咒作用;如果再往下滑,监管机构就应要求收购兼并;最后要在净值没有变成负值之前关闭问题机构。各个国家的及时校正措施在做法上略有不同,我们也要想办法建立一套类似措施,来防止走下坡路。一个主要的参考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fdicia1991(federaldepositiurancecompanyimprovementact),其具体做法是:存款类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一般应该达到10%,当降到8%时,就要给予提醒;降到6%时,就开始采取限制型措施,例如限制开办新业务,限制吸收批发性存款;当降到4%时,就要求准备被兼并收购;当降到2时,就要被关门,即在尚未损失储户的钱之前就关闭问题机构。

要设计并采取这样一种防止走下坡路的办法,采取紧箍咒这种越轧越紧的做法来防止走下坡路。我国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及时校正措施在执行上需要强调三点。第一,农村信用社非常分散、非常基层,因此要有精心设计的监管机制;第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还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退出机制。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例,净值下滑接近0时应责令关门退出,因为事后清理时又可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使净资本落为负值,侵犯存款人利益。建立退出机制的关键是对中小存款人如何保护和补偿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及时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在关闭有问题机构方面,关键是要有执行的决心。因为关掉一两个信用社,有可能在短期内会影响当地农业,会有很强的呼吁,如果不敢关,就必然形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风险。第三,在关闭差的金融机构的同时,应允许设立新的金融机构,允许发放新的金融机构牌照,允许成立创新型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我国的农信社基本上是一乡一个,关了一个,这个乡就没有金融服务了;当然,在审批标准上不应有照顾。在这方面,农口一直在探索社区性银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过去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是“金融机构清理整顿”期,不太倾向于发新牌照。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就要考虑允许、鼓励新机构替代有问题的机构,否则有可能造成旧机构有问题下不了手,又不允许新机构去运行,产生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当然,新机构能否搞好是有风险的,既取决于其自身,也取决于持续性监管。

四、引导资金流向,加强对三农的配套服务。

一是要求邮政储蓄在价格政策上和农村信用社基本平等,防止不平等政策持续造成两者竞争力的差距。为了理顺邮政储蓄机构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关系,经国务院批准,自2003年8月1日起人民银行下调了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并允许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用五年时间逐步消化邮政储蓄老转存款存量。一是分五年将其利率从目前水平降至准备金存款利率。二是逐年扩大邮政储蓄机构对老转存款资金的自主运用,五年后做到全部自主运用。三是逐步扩大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的范围。另外,要逐步建立财政对邮政普遍服务的正常补贴机制。

二是借鉴和研究美国社区再投资法案(communityreinvestmentact---社区再投资法案)实施的经验,鼓励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承担一定的回馈义务,开展社区金融服务。1977年10月美国国会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communityreinvestmentactofcra997)明确规定,参加保险的联邦银行和存款机构有义务帮助支持其吸存业务所在社区的信贷和服务便利。为了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执行本法,《社区再投资法》采取了两条最主要的措施。一是监管机构定期将各金融机构满足其所在社区信贷需求的记录公布于众。二是监管机构在评估各金融机构申请联邦特许,向存款保险公司申请存款保险、申请总行迁移或建立和迁移分支机构、申请收购其他机构时,都要首先考虑该机构执行该法的业绩,决定批准与否。在《社区再投资法》的推动下,与cra有关的金融机构和存款机构和其经营业务所在的社区建立了共同合作的框架。特别是那些注重声誉和打算收购其他机构的金融机构,非常积极地执行《社区再投资法》。很多银行和存款机构增设了新的网点,提供更多的服务,加强了信贷能力和其他银行业务的服务。采取更灵活的信贷担保标准,扩大对中低收入居民的贷款。通过cra,社区银行将其在本地区吸收的存款资金继续投入到其较为了解的当地市场,这对于繁荣欠发达社区经济,缓解资金从欠发达社区流向发达社区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开展类似服务,虽然还需要立法和具体技术条款上的准备,但是未来可以对此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是发挥资金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是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放开县和县以下贷款利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2003年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浮动区间已经扩大到了(0.9-2.0)。今后应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能够反映贷款的风险水平,保持利率的可持续性。同时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利差能够抵补成本和风险。总体来说,还要防止抬高存款利率的过度竞争。利率既是资金引导也是业务引导的手段,这一点在此次农信社改革中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农村信用社高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利差是吸引有关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的动力之一。金融机构要想提供服务,财务上要能生存,如果不是依靠财政支持,就必须按商业规则办,基本的商业规则就是经营货币的企业--金融机构要有权对提供的金融产品定价,农村信用社也是如此,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利率市场化。

限于时间关系,有关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保险、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可以把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以及农业贷款比较好的综合起来,以减少风险)等,在此就不讲了,但这些都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

五、及时建立存款保险机制。

根据及时校正措施,此轮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在它开始出现下滑、净资产还没有降到0时就应被下决心关闭,因此,从理论上看,关闭差机构并不涉及农村储户的资金兑付问题。但是,实际操作并不简单。从中国很多金融机构关闭时情况看,都不同程度发生过兑付问题,伤害了存款人利益。农信社比较分散,监管起来比较困难,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疑问,所以在及时校正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等进入关闭阶段时,实际查帐的结果很可能是净资产已然为负值,个人存款的补偿成为重大问题。因此,必须意识到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国过去的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国有的,中型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占主导的股份制,农村信用社虽然说是合作制,但是国家实际都承担了隐性担保。这次农信社改革会出现多元化和民营化的发展。在这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在国家帮助解决历史包袱后,主要是依靠民间注资。注资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信用社职工,尽管来源各种各样,但基本是民营性质。到年底,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落实,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普遍开放,所有制将更加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再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已经是非常不合时宜了。

六、农信社改革中的公司治理。

农信社改革在八个省市增资扩股方面的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在吉林等省份,从村民到信用社职工、到私人入股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超额将近一倍完成这次增资扩股的总量要求。其他省市可能没有这么好,但是也在相互学习。其中,对增资扩股方面的有些做法,大家可能产生疑虑,比如有些地方政府起到了号召作用,一些镇长、村长带头入股。在村长带动之下,村民也都积极入股。信用社职工也入股。有的地方,有私人企业入股,民营出资金额比较大。但是也有些比较贫穷落后地方,找来找去找不到能够出资比较大的新股东。原则上大家希望有一些比较大的股东,能够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总之上述情况导致大家对农信社未来的公司治理提出了疑问。

在公司治理方面,oecd在19正式出台了关于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20又出台了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修订版。新旧版本中均有一项原则讲的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关于利益相关者,在美国有“员工持股计划”(esop),在其它国家也能看到类似对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从我国的情况看,在农村基层,一般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不很高,如果农村信用社中的股东有社区代表、社区成员、信用社职工,即便是在某些地方这三者所占的比例有一半以上,是不是一定就不好,看来也未必。

我国对于利益相关者持股持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根源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职工入股而后上市交易所引发的一些腐败案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十五届四中全会开始正式使用公司治理这个词以来,在过去5-6年中,在普及公司治理概念、改进公司治理水平的过程中,开始强调oecd公司治理原则中关于股东权利、对股东的平等待遇、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以及董事会责任等四方面,始终回避了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所发挥作用和应该如何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的内容。2003年夏天开始的农信社改革在这方面,现在还没有任何结论,但是也不应该排除在农村信用社这种社区性质比较强的机构中,探索利益相关者作用、探索新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可能性。

实际上,农信社在公司治理方面,必然不同于城市金融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农信社在制度上像是股份制,但是在色彩上像社区合作制,实际上是介于股份制和社区合作制之间的混合做法。对此虽然有很多批评意见,但是我个人认为,要耐心观察,不要急于下结论。

(根据周小川行长在年6月20日在留美经济学会上的演讲录音整理)。

金融发展论文篇六

信用和货币一样,属于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信用的最初起源是借贷关系,但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确立和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当初的范围,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当今社会,信用关系无时无处不在。现代经济已被称为“信用经济”。由于信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且在西方国家,可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都离不开信用。因此,信用产生了多种信用形式,简单地说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股份信用、信托信用、保险信用、国际信用等多种形式。这些信用形式同时并存于当今社会,并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货币与信用有各自的起源,本质上不相关,而在大量的经济来往中,相互交织、渗透逐渐演变为本质相关,形成了金融。货币原本从商品中脱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它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物品,本身具有价值,而现今的货币已经表现为现金(在大多数国家表现为纸币形式)和信用货币两种形式。它所代表的价值已大大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而现代货币创造的机制是只要银行提供贷款,就可以形成资金来源,即只要有资金运用就会有资金来源。可以说现代货币是银行信用创造出来的。现代货币是现金和存款一身两任,从流通角度说,它是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量,从信用角度说,它是银行体系的信用资金来源,第一,从形式上看,它的增加可以达到无限性,它有无限增加的可能性,现代货币的创造易如反掌。只要银行贷出资金,就可创造出货币。第二,从实质上看,它又是有客观界限的,生产流通的增长、财富的增加,只能按客观界限来增长,货币增长是真实的,超越这个资金创造,就会形成虚假性资金来源,从货币的角度来说就是过多的货币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第三,如果出现了虚假性信用资金来源,它既表现为现金,也表现为存款,从二者的一般比而言,更多的是存款。我国是用现金面较宽的国家,但大部分的交易和流通还是以储蓄形式来实现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存在现金,但更多的货币反映在存款上,钞票是次要的,存款是更重要的货币。因此现代经济中,货币量越多表明银行信用资金越多。

金融发展论文篇七

关于农村金融有很多种理论,每种理论都有自身的依据,适合于不同的情况,无论是哪种理论,目的都是加强农村内部资金的流动,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补贴信贷理论。

在农村金融流派中,农业补贴信贷一直占据着统领地位,该流派的理论如下:农民大多数都属于贫困阶层,自身没有储蓄能力,因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的目标就是获取利润,农业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投资具有长期性的特征,且收益较低,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无法成为融资对象,在这种形式下要想促进农业生产,缓解农村的贫困状况,就必须要从外部注入资金,而且需要金融机构对这些资金进行合理调配,要求该金融机构是非盈利性质的。该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对于外部资金过于依赖,资金的回收率不高以及储蓄动员不力等,但是从目前的金融格局来看,这种理论的适用性较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保证实际存款利率为正数,尽量平衡资金之间的供求关系,具体利率由市场来决定;其次,判断农村金融的运行状态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营过程是否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经营是否能够实现持续性、资金中介量是否达到了一定标准、是否对农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第三,不应该盲目取消全部非正规金融,而是将其与正规金融结合起来,具体体制的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基础,农村金融的发展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应该依靠市场机制。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政策主张不完全。

竞争市场肯定政府干预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政府发挥的不是取代作用,而是一种补充作用。首先,政府要使用政策对利率进行干预,保证利率不是负数,一旦出现需求过度问题,可以引入外部资金,但是前提是保护金融机构的储蓄动员动机;其次,要制定一些特殊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实行政策性金融,但是不能损害银行的基本利益;最后,为了保证贷款的回收率,可以将融资与实物买卖结合起来,也可以使用联保小组的形式解决信息不完全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根据农业补贴信贷理论,农民自身不具备储备能力,需要政府采取相关政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性资金,该理论虽然全盘否认了农民的储备能力,有一定的缺陷性,但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补贴信贷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资金。金融和经济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金融,金融反过来又服务于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受到了阻碍,农村内部的经济结构开始复杂化,小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内部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促使农村对金融服务产生了大量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种类上,人们需要各类金融模式为自身提供服务,获取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传统型农业在资金方面本身就存在一定缺失,只有解决了基本的资金问题,农村经济结构才能得到调整,才能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结构的优化以后,在同样的投入下才能获得更大的产出,如此实现了良性循环,农民自身具备了储备能力,引入外来资金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小,实现农村内部的“自给自足”,为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打下良好基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动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促进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政府不断对农业结构做出调整,农业经营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开始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模式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促使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农村金融格局。实际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延伸产业链的过程,就是细化分工的过程,这就导致农村对金融需求产生了分化,整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了扩张的趋势,因为无论是在初期投入阶段还是在经营阶段,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都在增加,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仅仅靠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主张将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结合起来使用的原因。另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使农村对金融的需求不仅再停留在资金数量层面,而是需要更加丰富的服务种类,期货、股票以及债券等金融逐渐发展起来,甚至会促进租赁以及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继续提升生产效率,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

(三)促进国民经济向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植,离不资金的投入,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其他要素所代替不了的。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以及落后的生产观念的制约,我国农业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的`模式发展,对人力的依赖程度高,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低,导致生产水平落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提高生产力,就必须有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资金的周转。农村金融的发展就为农业经济的科技化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促使农业生产过程中提升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实现“以技术促生产”的发展目标。农业项目对于资金的筹集和配置影响的不仅是农业本身,还会对所有相关部门产生关联影响,农村经济的科技化转型影响了很多关联部门,促使国民经济整体向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四)加速闲散资金的运转,活跃社会经济。

金融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对资金的储蓄上,同时体现在对资金的配置及融通上。社会经济增长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就是基本要素的匮乏,在这些要素中,资金资本又是关键因素,资金的投入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直接融资的水平不高,保险、证券一类的金融不发达,间接融资仍然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银行一类的机构仍然是农村金融中的主体。当今时代是货币时代,人们积累财富是通过持有货币或者是用货币购买金融资产来实现的,但是直接持有现金不会生息,这些资金有可能会为社会创造一定收益,但是一般通过花销来实现,因此价值不高,不利于资金的融通,而且手持现金很有可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造成资金贬值。农村金融就鼓励农民利用手中的闲散资金去购买金融产品,只有将现金变为金融产品,这些资金才具备融资的性质,而农民手中的财富并没有减少,反而会生息。一方面,融资能够实现资金的增值,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能够将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运转起来,实现资金的融通与再分配,通过这部分资金来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了资金的良性运转,有效活跃了社会经济。

三、总结。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直将“三农问题”视为重点。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发展农村金融的力度。事实证明,农村金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促使生产模式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向着科技化方向转型,同时加速闲散资金的运转,有效活跃了社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作者:潘登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金融发展论文篇八

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作为重庆市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按照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发展的思路,在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融资瓶颈,着力推行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特别是在农村“五权”抵押融资改革方而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破解农业融资瓶颈做法和成效。

务实开展农村“五权”抵押融资。20xx年,江津区在重庆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林权“三权”抵押融资基础上,新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塘库堰承包经营权,务实开展农村“五权”抵押融资工作。一是开展“五权”确权颁证,实现“有物可抵”。截至口前,全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农房房地产权证累计办理10.2万余件,确权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400余宗,并对村社合并、拆区并镇等涉及的塘库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单位进行了变更确权。通过确权颁证,为全区农村“五权”抵押融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二是出台系列文件,实现“有制度可依”。先后出台了《江津区“五权”抵押融资工作实施方案》、《江津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并结合实际出台“农村居民房屋、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细则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三是规范担保贷款流程,做到操作上“有序可依”。就担保贷款的申请、审查程序、操作流程、担保范围、担保限额进行了规范,并初步构建了双方协商为主的评估机制。如农商行采取内定与引入专业评估公司相结合的评估机制;绿丰担保公司主要采取双方协商的评估机制,原则上价值100万元以下的采取双方协商确定,价值100万元以上的,采取双方协商确定或引入专业评估机构评估。

二、主要问题与具体困难。

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能办理抵押融资贷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担保法》规定,我国农村村民的住房及宅基地不能设定抵押权;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只有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同时抵押。由于现行的法律限制,导致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能抵押融资贷款,大量农村沉睡资产无法盘活。

流转土地上的附着物、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价值无法体现。农业企业通过流转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在原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范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种植养殖大棚、农产品仓储、管理用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但土地权属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只有地上构建筑物和附着物所有权是农业企业的.。虽然一些农业企业的设施农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可由国土房管部门核发设施农用地权证,但仅仅证明其合法权属,仍无法形成合法产权,更不能成为有效的贷款抵押物。加之农业资产的评估机制不健全,农业企业很难通过投资形成的农业有形资产独立在金融单位融资。如:两个投资者,各持相同的资本金,一个在国有土地上投资工商业,一个在集体土地上投资农业,在国有土地上投资的转化为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商品楼等资产,形成合法产权后可以作为有效抵押物在银行直接顺利融资,然而在集体土地上投资种养业的转化为土地使用权(租地)、道路水利设施、所有权及收益权,这些资产按照现行的法律或政策无法办到合法有效的产权,农业企业融资相当困难。

三、破解农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破除农地经营权抵押瓶颈制约。建议从国家层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将土地经营权上附着的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纳入信贷抵押物范围,并作为有效抵押物直接进行融资,减少担保环节,降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

探索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将其征转为国有土地的试点。建议国家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小范围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改变其土地性质,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然后出让给农业企业,使其在土地上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合法有效的“大”产权,可以作为有效抵押物在银行顺利融资,以解决其融资瓶颈。

通过政策引导做大做强担保公司。建议从国家到省级政府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加进行立项,补助注册资本金,进一步加强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引导。同时,改变财政补助的方式,通过政府贴息确保适度收益,引导民营资本或其他非公资本进入,发展混合所有制担保公司,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扩大担保能力和信用规模,拓展担保业务范围,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此外,积极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设立民营担保机构,并引导其支持“三农”发展。

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建议以省级政府为平台,整合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进一步健全以政策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的农业农村保险体系。将农业保险全而覆盖种植、养殖、林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同时,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风险补偿金补偿比例,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农村金融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

金融发展论文篇九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点表现为:传统产业资金需求不减并略有递增、多种产业需求快速增长、农村基础建设资金需求趋旺、农业结构调整资金需求量大幅增长。以下就是农村金融供给短缺困境。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又普遍存在金融机构网点减少、覆盖率下降、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情况。为提供有效金融供给,农村金融改革下一步必须触及制度层面,走制度、体制创新和扩张的道路,这也是解决农村金融压抑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农村流动性不足、金融资源短缺正面临逐步扩大之势。

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数量不足。

从总体上讲,我国正规金融机构配置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资源相当有限,以所有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短期贷款发放情况为例。尽管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放短期贷款总额在逐年增长,但农村短期贷款在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从的15.07%上升到的22.22%,而且到20该比重又下降到了19.20%)。从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来看,尽管短期农业贷款自19以来也在逐年增长,但在年以前,该项贷款占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的比重却一直低于10%,只是在近4年来才突破10%,2017年底上升到13.40%的低水平。到2017年10月,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余额仍不足1.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6.1%。可见,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在信贷资源的配置方面,尤其是在农业贷款发放方面,并没有把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作为重点,没有向农村地区配置足够的信贷资源。

由于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三农”资金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测算,2017年至2017年,全国几乎每年平均都有超过1500亿元的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2017年底,随着农村金融需求的台阶式上升,资金缺口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到,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20万亿元,以2017年用于新农村建设的3397亿元衡量,资金缺口之巨大,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政策主张。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田东——中国芒果之乡,是西部地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中壮族人口占86%,全县行政村中有95个为贫困村,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地区。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之前,田东县的农村金融与其他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一样,存在着商业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市场,农村资金净流出,金融支农功能弱化,“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等问题。

10月,吴邦国委员长在田东县考察时提出“以田东县为试点,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要求探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做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文章,为解决农业生产贷款难等问题走出一条新路子。在此问题上,田东县通过人民银行12家金融机构进行了“四创新,五建立”的试点模式进行农村金融改革[1]。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经过三年多的历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着,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金融主要指标快速增长。

1.县域内贷款投放量大幅增加。

自从进行金融改革后,田东县的银行业机构有了较大的进步。田东县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数达到了53.33和46.2亿元。按6月末的统计,各项贷款余额51.06亿元,新增贷款4.8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3.42亿元,成绩喜人。(表2-1)。

2.涉农金融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新增贷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涉农贷款余额逐年攀升,占总贷款余额都在65%以上。支农再贷款的增加,使支农资金得到了较好的循环再利用。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和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升一降”,资产利润率并没有因涉农比重加大而下降,不良贷款率也没有因涉农比重增大而上升,可以看出涉农金融并没有出现固定思维中的消极影响。此外,农户信用评级工作的完成,为涉农金融状况改善以及农村金融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表2-2)。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一是金融网点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县已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横向联动的立体服务格局。在年5月末银行网点数达到了44个,全县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100%,每万人拥有网点数1.09个。二是农村支付体系实现全覆盖。atm及自助服务终端达到1.3台/万人,pos机平均9.2台/万人,累计安装电话支付终端744台,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被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联系点”。[2]三是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实现全覆盖。由县政府与人民银行百色中心支行共同开发建立了新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开展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村(镇)创建工作。

(三)惠农保险和助农担保体系实现有效覆盖。

(一)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

农村金融需求结构主要是以民间借贷为主,农户从正规金融信贷需求量较少。从统计上可知,20末平均贷款额才3.63万元/笔。而当农户要生意经营、建房、婚丧嫁娶等情况下要发生较大的信贷需求时,信贷绝大部分也是以民间借贷为主,主要是发生在亲朋好友,乡亲邻里之间,并且绝大部分利息率为零,债权债务人双方主要是靠“人情”作为信用“担保”,且有利于日后关系的维系。

(二)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较高,新机构实力较弱。

随着各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大,营业费用也从20的2118万元上涨到了2010年的5218万元,负担较重。各金融机构转账电话等乡村电子化支付设施运行封闭,不支持跨行查询、转账等业务,利用率较低。

新成立的农村金融机构,起步晚、起点低,经营规模小,存款来源窄、总量小,具有小型化、分散化特点,组织架构不完善,结算渠道不够顺畅,专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硬软件落后,无法满足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需求。

(三)金融机构支农与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金融机构支农与创新内在动力不足。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以来,金融机构以“农村资金支持城市”,“农业资金支持工业”,造成了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城乡金融“鸿沟”。农业务风险高,部分机构依靠上级行处置成本,难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四)农业保险试点推进困难较多。

财政补贴资金有限使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少、推进难,政策性保险扩大覆盖面仍有难度。农业本身就是“靠天吃饭”,而由于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农户个体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就田东县的县情来看,火灾、冻灾、暴雨、洪水、内涝、暴风、雹灾等自然灾害的`时有发生。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对田东县、广西区、甚至全国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任重道远,田东县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惧艰难,勇于挑战。

(一)加强县政府的领导组织地位。

田东县政府继续当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领导者,高瞻远瞩,宏观统筹,负起改革策划和实施的重要责任,金融办、保监会、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责任,分工到位,各司其职,用好用足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的资金、人才、设备等向“三农”领域合理配置。

要大力构建健全一批多元化、多层次,有序竞争、良性互动的县域金融生态主体,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和门槛,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社区互助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体系,满足农业生产资金、农村建设资金、农民发展资金的需求,弥补国有银行机构撤出农村市场的不足。

(三)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做好信用镇、村和信用户的评定,鼓励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开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产品。单户农户用于发展农业发产,贷款需求量较小,周期较短,依照孟加拉、泰国等国的成功经验,在农村重点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即可以满足需求。小额信用贷款取用质押少或是无质押方式,周期通常是1-3年,贷款需求量较小,担保方式灵活,手续简便,资金回笼较快,风险较小。可在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发展联保贷款,扩大信贷面,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周期。

(四)扩充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内容。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经进行了多年,作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的田东县应该实行更宽的放权,给予更多的支持,推动更大的改革。在险种创新上,可以对富有田东特色的香猪、香鸭、香酒等纳入中央财政保险保费补贴范畴。在费用负担上,因为田东是国家级贫困县,所以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可以给予更多的补贴支持,以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提高积极性,推动覆盖面持续扩大。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一

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软件、防火墙、网络监控、身份认证、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要素。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关乎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因此,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网络金融安全问题。

(一)概念。

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一种通过个人电脑、通信终端或其他智能设备,借助国际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无境域限制的联结客户与金融机构,以实现及时获取经济金融信息、享受网上金融服务、开展网上金融交易的金融活动。网络金融包括在线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网上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

网络金融安全,是指金融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畅通快捷。网络金融安全包括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部分,系统安全主要指网络设备的硬件、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的安全,信息安全主要指各种信息的存储、传输和访问的安全。

(二)特点。

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自1995年1月18日开业以来,国际金融界掀起了一股网络银行浪潮。这一金融创新正彻底颠覆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业态,银行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展,金融服务的时空界限不再明显。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虚拟化。网络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同时也是一个虚拟化的市场。网络金融虚拟化主要表现在金融实务虚拟化、服务机构虚拟化、交易过程虚拟化和交易货币虚拟化。

2、无界性。网络金融的无界性主要是指金融活动无时空局限,打破传统的金融服务时间、境域、空间、方式等限制。网络经营企业只要开通网络金融业务,世界各地的上网用户皆可能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以任一方式成为其客户,并以商家愿意接受的任一电子货币支付,交易地域模糊性给计量造成困难。

3、低成本。虚拟形态的网络银行交易成本远小于物理形态的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而且服务效率得到提高、服务质量没有降低。这是网络金融得以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4、加密性。传统金融下交易过程依赖于物理设置和现场办公,而网络金融下交易过程采取技术上加密算法或认证系统的变更或认证来实现。

5、信用性。电子货币和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一些电子商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涉足短期电子商业信贷、中介支付、投资理财顾问等金融或准金融业务,而金融交易信息传输保存的安全性、客户个人信息、交易信息和财务信息的保护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无疑,人的信用价值以及游戏规则的固化是网络金融快速发展基石。

网络金融安全伴随着网上交易的整个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金融机构内部,网络系统自身的安全以及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内控能力。如由于软硬件配置不匹配、系统设计不合理、运行不稳定等形成的安全隐患;二是来自于金融机构外部,取决于选择的开发商、供应商、咨询或评估公司的水平,以及其他各种外来因素如黑客攻击、自然灾害侵袭等所造成的安全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国内8%的网站都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有2%网站的安全问题还十分严重。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困扰网上金融交易的最大问题,影响我国网上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网络金融活动中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1、金融装备落后。我国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产化率低、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少,在金融电子化过程中,整个金融系统内的操作平台,以及电子支付系统等核心技术,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平台软件源代码末公开,导致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相当薄弱。因计算机硬件故障造成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事件,成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隐患。

客攻击事件,4%是针对金融系统的,我国则高达6%以上。

3、交易系统缺陷。按照我国有关规定,金融机构的网上业务要达到三级安全标准,但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安全状况都未达到这一要求,其自行开发、应用的网上交易系统大多未经过权威部门的检测认证,存在安全控制技术落后、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抗攻击能力不强、响应滞后、访问授权混乱、客户地址及邮箱等资源保护不力等情况。出现系统虚假信息泛滥;账户密码被黑客破译,数据资料、交易指令被篡改,资金被盗取,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被盗卖;信息传递的`私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缺乏保障等等现象。

4、交易监管滞后。由于网络金融交易的不透明、虚拟性、开放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身份确认、交易真实性验证、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网上支付和结算系统全球化,提高了信用风险程度。目前,我国网络金融运作监管经验不足、手段不全、技术落后、分业网上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内控制度不健全、网上业务定期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出现了网上业务运作中密码控制不严、软件控制功能薄弱、授权机制执行不力等问题。

5、协同机制缺乏。各银行网络系统各自为政,各行间信息隔绝,缺乏沟通协作。有的商业银行将其银行网络系统拓扑结构、建设实施方案等作为绝密材料被保存,行业间数据资源共享是一道屏障,造成资源资金浪费,延误了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6、应急预案缺失。除上述种种因素外,金融机构未对停电、暴力犯罪等人为因素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金融的运行安全。

1、加快立法进程。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网络金融安全立法更是一片空白。由于网络金融安全关乎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因此,网络金融安全立法进程刻不容缓,国家应高度重视,拟成立网络金融安全管理机构,研究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标准,规范、指导和约束网络金融的安全发展,应充分借鉴英美的成功经验,参照英美颁布实施的《电子通信法案》、《数字签名法》等法律,在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后,加快电子证书法、加密法等网络金融安全法律法规的出台,打造网络金融规范化、法制化环境,明确商家、消费者、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权利、义务,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资格、行为、责任,打击网络金融犯罪,保护金融机构及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网络金融业健康、规范、有序地发展。

2、强化技术防范。网络金融安全防范中,技术防范是关键。金融企业应制定全面周密的软硬件装备升级换代方案,即时引进和应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金融电子化软件平台和金融电子设备核心技术,保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升级,维护网络系统健康运行。要配备性能良好的内外网络防火墙、病毒防御与杀毒软件,定期升级,严格网络登录口(下转第235页)(上接第233页)令管理等。要采用数字证书等较高级别的网络加密技术,设置交易中的客户身份认证和交易密码。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网络安全系统、语音鉴别系统、电子转账系统、智能卡识别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提高金融装备国产化水平,夯实金融安全基础。

3、加紧人才培养。网络金融机构要培养一批既掌握计算机枝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又掌握金融实务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国家层面讲,要积极培养政治过硬、技术全面、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金融执法队伍,提高金融执法人员素质,严厉惩治金融犯罪和违法、违规活动。从企业层面讲,要通过不间断的全员培训培养教育,让全体从业人员全面了解网络技术安全缺陷,充分认识潜在的网络安全隐患危害性,掌握必要的软件系统安全技术、数据信息安全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要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和办公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尽可能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麻烦,保证网络金融企业的经济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4、加强内部控制。网络金融机构要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业务操作规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病毒防治、密钥等安全管理制度。要加强人员变动管理,及时注销、移交和变更原有的密钥等信息资料。要建立数据备份中心,实现数据可追溯性。

5、加强预警监控。掌控网络金融风险重在预警评估与防范。网络金融机构,要建立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专人监控业务运行,加工处理数据,研究数据指标,制定网络金融风险应急处理预案,发现指标逼近预警线,果断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以应对。

6、加强监管合作。面对网络金融市场高度国际化,大部分金融交易依赖于电子网络,网络银行资金日趋庞大和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但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存在先天性缺陷——技术漏洞,使得网络安全成为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金融管理机构有必要适时同外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沟通信息,打击犯罪,规范业务合作的程序,交换网络监管措施,创造网络金融活动的准则。

参考文献。

[1]赵艳.网络金融监管的难点及对策探究[j].学理论,211(1).

[2]熊建宇.网络金融的特点及安全体系构建[j].科技信息,21(31).

[3]许瑞.网络金融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j].商业时代,212(6).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二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是对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外界条件的总称,包括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等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从理论上来看,农村金融外部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央行行长在首次公开提出“金融生态”概念,用以指代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论的观点认为,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状况取决于生态环境因素一样,金融机构是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生存竞争中发展演化而来的,这种演进必然带有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环境因素的烙印,甚至与地理位置有关。比如某乡村卫生室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医疗水平较差,则在此地的金融工作人员很容易在生病或受伤等情况时将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该地金融机构网点人员招聘的情况,从而导致该地金融人才不足,金融发展困难。而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信用度低、法律执行困难等问题都严重阻碍着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第一、二季度,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与总负债保持在20万亿元左右,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的12.6%左右,维持16%、18%的同期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商业银行23%左右的同期增长速度。农村商业银行在20第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达到7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8%,资产利润率1.60%,拨备覆盖率257.69%,资本充足率13.29%;第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872亿元,不良贷款率1.72%,资产利润率1.55%,拨备覆盖率253.14%,资本充足率13.32%。

总体而言年第一、二季度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充分表明农村商业银行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风险与利润。然而在拨备覆盖率方面,却没能比其他银行显现出更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从目前来看,城市金融机构比农村金融机构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更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

林毅夫曾指出,国有金融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转向城市,从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共收缩退出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农村获取金融服务的途径一度急剧减少。农村信用社为了脱困,基层业务代办点大量撤并、人员清退、业务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脱离惠农初衷,农村金融发展陷入困境。

因此,如何让农村金融生态中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如何通过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保证农村金融系统的平衡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理论假设与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诸多方面,如农村经济状况、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因素,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金融生态环境理论。此外,从金融集聚和辐射理论角度来看,城市与农村对于贷款的相对吸引力所导致的金融资源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问题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继提出“金融生态”概念后,国内学者陆续对于金融生态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做进一步的定义与具体实证研究,将影响金融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bp神经网络模型、层次分析与数据包络相结合的ahp-dea法等各种数学工具不断尝试构建合理统一的评价体系。金融生态理论将金融机构所处环境以及具有相互竞争关系的金融机构主体联系在一起,用仿生学视角将其比喻成生态系统。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专门研究其中的环境部分,从诚信文化、法律水平、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等多个角度,通过定性指标或定量指标,全方位评定金融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如何使金融生态长期处于平衡状态,让金融生态环境更有利于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现有研究中金融生态环境涵盖社会习俗、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等软环境,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硬环境。并且普遍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是正相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助于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最终实现该地区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提高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从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征信业发展、政府行为、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等发面提出了意见,希望借此提高区域金融发展。由此可以得到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社会保障程度、经济发展、政府扶持等外界环境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有影响作用,而且是正向的。

相较城市来说,农村金融产业状况改善问题更加急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有农村信用体系严重缺失、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政策依赖等很多先天问题,需要单独研究。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不仅影响本地区金融业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其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从而决定农村与城市间的金融资源合理分配。

通过对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发现fe、re皆明显优于混合回归,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样本的面板数据支持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终本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算,模型如(1)式所示,表4为相关回归结果。

从表4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选用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信社代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总额自然对数,还是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信社贷款为指标来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所受到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指标的影响方向是基本相同的。实证结果显示,农户生活水平方面的两个指标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消费占农村居民收入越多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越活跃,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而农村医疗水平作为设置网点的基础条件对于金融发展水平更是显著地具有正向影响。

农村政府服务水平方面两个指标则对金融发展都具有反向作用,实证表明农村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增加与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加对于金融发展具有反作用,这与假设1以及普遍认识相违背,可能的原因有: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中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以及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两个指标所衡量的是政府对于农村的服务水平,并非政府针对农村金融机构扶持的水平,出现这样的结果有其合理性与可能性。由于这两项指标更多地体现政府对于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居民自有资金、富裕资金的增加可能导致一些非农村正规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于农村正规金融造成不利影响。

农村经济结构指标显示第一产业在农村各项产业中的比重越大,对于金融发展越不利。作为控制变量,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越大,农户储蓄与贷款受到通胀水平影响也相应增多。

城市金融集聚水平的两个指标对于金融发展指标影响为正向,说明我国城市金融发展对于周边农村金融发展有提携作用,这可能与一些地区对于银行网点必须在农村配套设置等地方政策要求有关,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因为各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的情况不同,金融集聚效应所处阶段有所差异,对于农村造成的影响有较大差别,因而可能无法形成统一的线性关系,表现在实证结果上则是显著性不高。若对于各地区采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研究,或许能够更为显著地观察到城市先是逐渐增强对于周围地区金融资源吸收,达到某个峰值后开始通过辐射作用提携周边农村金融发展的“倒u形”变化。另一种可能是金融资源的转移有从周边农村转移或从其他城市转移两种途径,由于不同城市与周边农村或其他城市之间信息流动、市场流动的效率不同,因而讨论城市金融集聚对于周边农村的金融发展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城市之间与城乡间金融转移的成本问题,因此农村金融发展受城市金融集聚情况影响有差异。

五、结论。

本文以金融集聚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为依据,基于我国2002d20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各因素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实证得出以下结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确实有利于农村地区金融的发展。消费占农村居民收入越多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越活跃,越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而农村医疗水平作为设置金融机构网点的基础条件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农村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增加与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加对于金融发展具有反作用,说明政府的某些政策可能不利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指标显示第一产业在农村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越大,对于金融发展越不利。从城市金融集聚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金融发展对于周边农村金融发展普遍呈辐射效应,但可能因地域差异有较大偏差。因此,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应采取活跃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等相关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r].北京大学经济研究咨询讨论稿,2003,no.c2003026.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三

以金融集聚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为依据,基于我国d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各因素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扶持政策等外部环境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有影响;从城市金融集聚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金融发展对于周边农村金融发展普遍呈辐射效应,但可能因地域差异有较大偏差。

[关键词]。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四

摘要: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开展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不断改革金融市场结构,完善金融行业制度体系,才能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环境。本文提出,应当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金融行业发展制度以及鼓励企业创新产品等方式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

关键词:金融行业;国际贸易;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对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实际中,金融发展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相应的金融制度规则,金融行业普及发展水平,金融产业机构,金融约束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进程与结构产生影响。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两大重要组成,也是各个地区之间进行产业交流与经济往来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之间的融合与互动也不断深化。学术界关于金融发展与贸易往来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表明金融与贸易正在不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认可。众多研究表明,金融的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国际贸易的开展与实践能够为地区金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国际贸易过程中,贸易双方需要进行资金的结算,这些资金的转移与结算均属于金融范围,通过对每次的贸易活动流程以及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能够对传统的贸易交流理论进行更新;其次,在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下,金融也能够更加自由的发展,国际贸易是一种自由的贸易形式,对于企业而言,经营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产品推向全球各个市场,金融服务的范围较为广泛,为了推动贸易的开展,必须不断改革,完善自身。在此背景下,本文希望通过对金融发展、国际贸易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与分析,并呈述金融发展对于国际贸易进步的影响,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两者更好的互动往来,发挥金融行业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学理论中,金融的本质就是货币的流通,金融就是货币流通、信用活动以及其相关联系经济活动的总称。在广义上,金融活动包括一切与货币相关的活动,如货币的结算、流通、转化等,而在狭义上,金融专门指信用货币的流通。自从银行产生依赖,社会各界的学者以及经济学家都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金融发展理论油然而生。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行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调整与变化,而对现有的金融机构、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市场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变化包括长期变化与短期变化,通过调节,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金融条件。金融发展一般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包括各种不同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机构。金融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进步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将社会资本进行集中与再分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大规模的经营活动,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规模效益,通过资源再分配提高不同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们将资金进行合理化的分配,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模式,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金融在推动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对当地与外国的交流贸易产生的正向的激励作用,当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国际贸易的幅度与频率也更大,该地区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把握优势;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该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议价权较弱,无法为当地的企业争取优惠,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

2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是对外贸易。国际贸易是历史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不同的国家之间通过商品与劳务的交换进行资源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良好的国际贸易形势表示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国际贸易主要包括进口贸易活动与出口贸易活动,其中,进口贸易是指该国家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而出口贸易则是将本国的商品出售给其他国家。国家贸易是世界各个国家连接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之间的纽带,在建立国际良好关系,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全球国际总贸易规模约为200亿美元,而改革开放30年后,全球年度国际贸易总量高达25639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对国际贸易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贸易总量从不足100亿美金增长到13949亿美金,贸易顺差不断增加。除了国际贸易的总量呈现出较好的增长状态以外,我国在国际贸易的结构上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初级的加工产品,耗费人力但利润非常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初级加工制造产品的出口量占据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在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量仅仅占据了出口产品总量的5%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国际贸易上占据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作用也在不断加强。

3.1金融市场多样化,支持贸易发展。

金融行业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体现在金融市场结构的多样化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出口信用贷款机制,为企业实施国际贸易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对于许多初创公司以及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在政府与国家的支持下能够更好地开展贸易业务,提升了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建立了境内远期外汇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国企业规避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流时的汇率风险,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较强,汇率风险的存在总是让我国在贸易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在此背景下,境内远期外汇市场的建立能够为国际贸易的货币结算保驾护航。第三,我国与许多国家制定了货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化的货币打下了基础,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更能够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与安全有序性[1]。

3.2聚集资金,配置资源,支持外贸发展。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行业而言,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能够聚集大量的资金,将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有效的贡献。一方面,金融行业的机构大量筹集资金,能够帮助我国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例如,我国的机电行业产品在出口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中,我国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总出口中占据的比例从7%提升到58%,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众多行业惊讶。在此背景下,我国往机电企业行业中投入了众多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以鼓励机电行业更好、更快发展。另一方面,贸易的融资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融资业务不断频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3互联网金融技术对国际贸易产生持续影响。

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促进国际金融服务的贸易发展。通过互联网金融多样化、全球化的特征让贸易总额巨额化。同时,互联网技术能够让金融服务克服时间与空间上的障碍,双方能够没有限制地开展服务对接,如目前风靡全球的网络银行,网络证券以及电子支票等,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货币交流安全性;另一方面,互联网让金融贸易实现了自由化,wto的相关人员也能够借助国际化的互联网工具推动贸易往来,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科技标准逐渐走向统一,利用先进的技术联合研发,让金融科技的红利充分推动贸易往来[2]。

4国际贸易发展对策分析。

4.1加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研究力度。

对于学术界以及科研单位而言,应当做好金融理论与贸易关系的相关研究工作。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强对于金融贸易专业的科研资金投入,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探索新模型,结合实际数据对金融贸易方程模型进行改进,从而得到创新性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于金融以及贸易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得到了成熟的研究结论,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西方国家研究成果,推动我国的理论实践研究值得学者们思考。我国学者应当积极与国外优秀研究人员进行合作交流,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4.2推动外贸企业的创新。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应当学会抢占先机,从而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式,积极面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行业内的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合作,以友好的形式展开竞争。外贸企业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认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对贸易服务以及经营管理进行优化管理,从而实现贸易的全球化。同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外贸企业也要升级现有的信息系统,对产品进行升级,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以及成本控制,实现自动化的管理。最后,外贸企业应当加强人才的引入,加大对产品线的投资力度,鼓励新产品的开发,从而提升外贸企业整体竞争力[3]。

4.3完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制度。

我国应当加快国际贸易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过程,既要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科技金融产品展开国际交易,为企业提供有力的外贸环境,也要采取措施规避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企业偷税漏税,保护国家利益。一方面,政府可以为企业利用电子渠道展开国际贸易销售提供一定优惠,鼓励企业通过网络渠道与国外客户对接交易。另一方面,加快我国电子征税的实施步伐,电子征税不仅能够降低税收成本,也减少了传统收税过程中大量繁琐的人工操作环节,保证国家税收及时入库。除此之外,安全的网络支付环境是保证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双方权利的必要前提。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对网络支付行业的规范与引导。国家应当对拥有网上支付资格的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排查,提高网络支付企业的审核门槛,定期对行业内取得资格执照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排查,清理不具备资格或者审核不通过的企业,保证所有正在营业机构的安全性与合法性[4]。

5结语。

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息息相关的联系。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往来,为国家之间展开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推动金融行业的业绩提高。在此背景下,国家应当完善金融体系制度,结合贸易发展背景,从而为我国企业开展贸易活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洋.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83年到2008年的数据[d].吉林大学,2010.

[2]苏建平.金融发展对区域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8).

[3]粱力翎.浅析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3(2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五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业已进入网络金融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急剧增多,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习惯逐步形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信息技术革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结合我国的网络金融,以典型产品和典型公司的诞生作为截点选择的标准,将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历程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一,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了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此后,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由此开启。

2、第二阶段:一,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拓展自己的在线业务,2月、8月,中国工商银行分别开通企业网上银行及个人网上银行;同年7月,中信银行作为第一家通过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认证的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6月,阿里巴巴集团成立,开启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目前我国比较主流的几家电子商务企业大多成立于2。。。年前后,起初这些电商企业大多从事的是网上销售业务,严格意义上说还不算网上金融。

3、第三阶段:至今,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移动支付智能终端的普及,金融理财意识的传播,20阿里巴巴顺势推出“余额宝”,其高速的发展瞬间让网络金融众所周知。随即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pzp、众筹平台等网络金融市场愈发繁荣。

色出现,通过众筹的方式将社会上闲散的、碎片化的资金收集起来,资金供需双方不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的撮合,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去中介化明显。

3、移动化。iph。n。以“重新发明手机”的姿态出世,一面市就引发轰动,网络移动化趋势初现端倪。据艾瑞咨询统计,20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体交易规模达12.9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惊人的1511.4亿元。在网络金融模式下,手机终端上只要安装一个金融客户端应用,剩下的就是简单的拇指操作。

1、透明化。在网络金融模式下,任何企业以及个人的信息都将会与其他的主体发生联系。交易双方借助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个人或者企业的信用和财力情况,这样能够降低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当贷款对象发生违约行为时,网络企业则可以通过降低评级信息和公开违约等方式,来增加贷款对象的违约成本,从这一角度对贷款者形成制约。

2、去中介化。网络金融的操作机构作为一个筹资平台的角三、我国网络金融模式发展现状。网络化金融机构,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来对传统的运营流程进行改造,实现经营管理电子化的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领域的传统金融机构。

1、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third一partypaym。nt)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具备一定信誉保障与实力的非银行机构,通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安全技术来与各大银行签约,从而在客户与银行之间建成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广义上是指非金融机构自身作为收或付款人之间的支付中介,提供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和中国人民银行所规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并不局限于网络支付,而是指线上线下全覆盖,应用场景更丰富以及多样化的支付工具。

目前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接近300家,其中民营的超过2了家。由于支付行业的参与者不断增加,资金渠道和市场服务等方面上的差异性日渐减小,支付公司的产品会趋于同质,这就意味着第三方支付企业要不断需找新的创新点。20到年我国网络金融支付交易规模分别为10104.8亿元、22038亿元、36589.

1亿元和53729.8亿元。

2、pzp网贷模式。pzp网贷(即poortopoor)指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借贷,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这种借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熟人介绍”,而是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对资金借与贷双方进行匹配,平台将资金需求的两端联系在一起,借款人通过网站这一平台来找出有出借能力与意愿的贷款人,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风险,帮助借款人在所有信息中去选择低利率借款。pzp网贷最大的优势在于借款人能够方面快捷的享受贷款。近年来pzp行业迅猛增长,我国pzp网贷平台接近2300家。3、众筹模式。众筹属于外来词汇,翻译自国外cr。wdfunding一词,意思就是大众筹资。指通过预购和团购的形式,向广大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一种金融模式。利用网络sns(socialn就workings、vic二)传播的特性,让个人创业者或者创业企业向公众展示他们的项目,以此来争取大家的关注、认同和支持并且愿意投资。构成要素包括发起人、跟投人、平台,众筹模式具有依靠大众力量、低门槛、多样性、注重创意等特征。我国众筹平台有以创投圈、天使汇、大家投等为代表的股权众筹平台,以众筹网、点名时间为代表的创新产品预售与市场宣传平台,以追梦网、淘梦网等为代表的影视、音乐、人文和出版等创造性项目的'梦想实现平台,及一些微公益募资平台。据统计,截至年,kickstartor平台共发布27086个项目,其中成功的项目有11836个,这些项目所融资金总数99344382美元,参与投资的人数超过300万人,2012年全年的营业收入超过500万美元。

据mass。luti。n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众筹融资产业总募集资金已达51亿美元,其中90%集中在欧洲市场。4、网络货币模式。网络货币,又叫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或者电子货币,不具有现实货币的实物形态,需要借助网络才能发挥作用。具体来说,网络货币就是采用一系列加密过的数字,在全球网络上传输的能够脱离银行实体而进行的数字化交易媒介物。其主要形式有数字钱包、电子钱包、电子支票、在线货币、虚拟货币、电子信用卡、智能卡等。,一位化名“中本聪”(sat。shinakamoto)的人设计出一种虚拟货币,即着名的虚拟货币一一电子货币(bitcoin)。电子货币和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总数量非常有限,从而使其具有极强的稀缺性。该货币系统曾经在4年内少于1050万个,之后电子货币的总数量将被永远限制在2100万个。它使用密码学的公式测算来确保一个货币流通量,以此保证各个环节安全,规避通货膨胀。电子货币可以用来兑现,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电子货币的创造打破了传统网络虚拟货币只能在某个特定网络环境下使用的限制。5、网络保险模式。网络保险包含两大模式:一是保险公司自建渠道,成立网上保险商城或者设立电商子公司;二是借助已有的第三方的网上保险平台。

网络保险服务平台在国外出现较早。美国第一家所有业务都通过网络进行的公司是。covorago,成立于19。1999年6月,日本的am、icanfamily保险公司提供可以在网上申请和结算的汽车保险。同年9月底日本索尼损害保险公司推出电话因特网销售汽车保险业务,截至到206月19日通过互联网签订的合同数累计已经突破1万件。2012年,马云、马化腾以及马明哲建立的专业网络财险公司一一众安在线获得批准成立,该公司通过网络来进行销售和理赔,不设分支机构的经营模式,是中国保险业在网络金融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导致网络金融的发展面临相关法律的缺失这一问题。2、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风险控制能力的不足是影响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业的首要问题,这不仅是互联网公司存在的问题,对于传统金融机构也是一个挑战。网络金融作为金融和互联网相融合的新兴行业,其发展仍在摸索阶段,因为行业自身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所以二者融合以后的风险将比单个行业的风险更大。

3、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我国网络金融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需求,信用信息,更有利于改善传统金融部门对于客户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多样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随着数据的集中,可能面临数据库遭到非法窃取、泄露和篡改的风险,这样就会对客户的隐私、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重大的威胁。并且,云计算的出现使得用户规模急速扩大,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同时也隐藏了巨大的信息安全隐患。

4、信用信息交换困难。我国的信用情况建立尽管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异逐渐减小,但目前仍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当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信用环境不仅包括线下信用情况,还包括在线信用情况。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对网络金融的应用正处于急速发展时期。

网络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而且新兴事物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监管难的问题,监管问题成为网络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最大难题,同时,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要正确认识网络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建立能够吸引并引导消费者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在网络金融的发展进程中亚待解决。

参考文献:

[l]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一22.

[2]于小洋,高雪林。基于第三方支付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探究[j].电子测试,2013(13):219一220.

[3]潘静。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企业服务创新研究[j]。新西部,2013(20):56,75.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六

随着全球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以及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正朝着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前进。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可随时随地上网。

利用手机上网渐成时尚,支持无线上网的可携式电脑等多媒体智能终端已经实用化。1999年初,日本领先于世界开始了手机上网服务,才过了3年多的时间,利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就突破5000万,目前日本上网手机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比例已超过3/4。

随着第三代手机迅速普及,手机上网将更加便利、快捷和有趣。美、日、韩、法、北欧、巴西等国已于2001年至2002年正式开始“imt-2000”第三代手机服务。“imt-2000”可提供随时上网等多媒体移动通信服务,可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声音质量达到固定电话水平,可传送简单的活动影像等。此外,近年来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发展很快,在无线局域网覆盖的场所,利用带移动计算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可直接上网,无须将其与手机连接,而且上网速度比目前的grps手机快100倍以上。

二、随着宽带的普及,网上流通的信息内容日趋丰富。

在一些国家,利用dsl、有线电视、无线方式或光缆线路上宽带网的用户迅速增加。宽带网便于高速传送大量知识信息,比如以2小时的电影内容为例,利用isdn下载需125小时,adsl需13小时,而利用光缆线路的话,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由此可知宽带网络对传播感性知识、对提高信息化知识化水平有多么重要。有人说“宽带的普及可能引起互联网应用的巨大变革”,“窄带网是信息经济的工具,而宽带网是知识经济的工具”。随着宽带的普及,在网上流通的内容日趋丰富而有趣。

三、家庭网络化即将成为现实。

各种“网络家电”已开始普及,外出的人们可利用上网手机对家里的各种家电进行联系和控制,网络家电之间也可保持相互联系而形成有机统一的系统。当前已有多种网络家电产品上市。比如韩国、美国已有网络冰箱上市,日本东芝公司的网络冰箱、网络微波炉、网络洗衣机也将在今年上市。今后,通过无线技术相互连接的不同家电将似乎带上“灵性”。比如,在房间里,这边电话铃响了,那边电视的声音就会自动变小。家庭网络化可能会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四、数字电视将成为家庭网络化的中心。

数字电视具有可传送高质量的影像和声音、频道多、可与互联网连接等优点。在宽带时代,数字电视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家庭的信息中心。2001年全球数字电视用户已达6200万户,预计2003年将再增加1亿户。有关机构预测,到2005年,数字电视观众将达6.25亿人。英、美、韩、日、瑞典、芬兰、新加坡等国已经从2001年或更早正式开始了数字电视广播。美国75%以上的家庭已可接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规定,到2007年,所有在美国出售的大于13英寸的电视机都要安装数字电视解调器。日本松下公司将在今年推出长时间连接互联网的电视机。

五、网络地址的无限供应将成为可能。

正如人们进行通信要有地址一样,每台上网的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乃至各种网络家电也要有各自的地址,但现行的ipv4(1981年开始使用的互联网通信规约第4版)只能提供43亿个互联网地址,连全人类人均一个地址的需要都不能满足,更不用说物品了。为此一些国家正在转向ipv6(1994年研制出的互联网通信规约第6版),它可提供43亿的4次方、几乎是无限多的地址,这样,人和物都不用为地址不足而犯愁了。今后,不仅所有的人,而且所有的重要物品都可根据需要“置身”于网络之中,相互联系,从而出现一个信息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七

重新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现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原则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为此,中央银行应制定相关的转制标准,以规范其改制。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西北各大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的势力较强,对这些信用社的重组,取消两级法人制度,将若干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组建、转变为地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与目前西北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类似,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和合理的选择。

对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农村地区而言,如果农村信用社实力较强,可参考上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做法,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重组为商业银行。贫困地区信用社的业务主要应是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脱贫工作,带有政策性业务的成分。因此,它们的出路可以是:转变成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或互助式信用社,或转制成国家政策性银行即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当然,后一种做法的前提之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将国家政策性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和扶贫等政策业务完全担当起来。此外,可以考虑降低或者取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储蓄存款利息税,减征或免征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城建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政府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了财政贴息政策的有益探索,三年来财政共为农户小额信贷贴息1000万元,带动信用社小额信贷、联户担保贷款、农民自身投入和龙头企业投入的资金达1.88亿元,使示范区62.8%的农民直接受惠。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八

是农村金融改革试点3周年之际,面临着改革成效中期评估的重要环节,人行**县支行将进一步总结、提炼和评估3周年的工作业绩,巩固、提升“信贷支农、信用惠农、支付便农”三大重点工作实效,以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开拓精神,积极谋划20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工作思路,在种好自留地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新领域,选好自选动作,围绕“四增四扩”的工作要点,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推进“一园三权抵押贷款”的增量扩面工作。加强对金融机构开展“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指导,积极协调破解金融部门在业务开展中的困难,全力推进“三权抵押贷款”的增量扩面工作。一是完善农房、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估价、流转、收储、风险补偿等配套机制建设,落实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措施,加大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积极性积。二是加强金融与农业、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快农房、土地流转经营权的发证进度。三是积极协助县政府开展茶园抵押贷款流转平台建设,修订完善茶园抵押贷款办法和操作规程,金融机构办理茶园抵押贷款时在原来提供茶园资产评估证(茶园证)的基础上探索附加茶园经营权证,明确茶园经营权归属,扩大金融机构的参与面。四是争取在年底增加1-2家金融机构开展“三权抵押贷款”业务,林权抵押贷款余额3.2亿元,其中茶园抵押贷款年末余额达1亿元;农房抵押贷款余额2亿元;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2019万元。

二、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增量扩面工作。2019年我支行将进一步完善农户基本信息的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升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扩大向农户系统报送信贷、担保数据的金融机构范围。一是加强与林业部门的沟通协调,着力提升林权信息的更新质量与更新频率,争取2019年末,农户基本信用信息更新率不低于90%。二是继续开展第三批县、市级信用村(社区)和信用乡(镇、街道)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创建覆盖面。争取2019年末,新增市级信用村(社区)5个、信用乡(镇、街道)1个。三是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利用农户系统大力开展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全面推广“整体批发、集中授信”信贷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信用惠农”实效。四是2019年末确保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在全县信用村开展该项业务,并实现全覆盖,鼓励引导稠州银行、泰隆银行、村镇银行积极参与。

三、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增量扩面工作。进一步推动金融包容性增长和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推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一是积极推进银行本票、三省一市汇票、商业汇票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切实提高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普及率和活跃账户率,扩大pos机、atm机的布放力度,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二是组织县辖金融机构把推进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的应用,作为当前推进农村“易(e)支付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抓好“网上支付应用示范区”、“手机支付应用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不断增加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业务的动户率和交易量。三是2019年将在银行卡助农服务点的选择上综合考虑行政村人口数量、地理位置等情况,优先选择经营性商户作为服务点进行合理布放,督促承办银行定期对服务点设置及业务开办情况进行评估,对设置不合理、业务量偏少的服务点,将会及时予以调整。

四、加大“农村担保体系建设”增量扩面工作。我支行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范运行、风险可控、巩固成效、稳步推进”的原则,指导县域金融机构开展村级担保组织建设,规范村级担保互助社的组建、资金运作与业务开展,新增村级担保组织10家以上。积极探索建立行业协会性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与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合作,尝试建立松香、门窗等行业协会担保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组织作用。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九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面浸透到我们的各个方面的生活中,极大地改动了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格局和态势。在全新的网络经济时期,存在网络本身脆弱、易遭病毒或电脑高手入侵、买卖方歹意违约等问题,网络金融信息曾经成为新型立功的重要目的,影响着经济次序的稳定。需求进一步树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网络金融信誉体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息安全应急机制。

目前,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反动,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社会,信息安全,特别是金融信息的安全需求特别关注。本文从制度金融剖析的视角,在剖析网络金融信息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对发展中的信息金融安全保证停止讨论。

网络金融是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完成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金融方式,具有本身的优势,曾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1)网络金融发展很快。自从科技人员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金融范畴后,金融与计算技术的分离互相促进,金融业务发展疾速。在网络金融方式中,目前典型的方式有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在债权债务人双方之间作为中介平台提供支付效劳包括银行卡收单业务在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有东方财富、同花顺、工银瑞信、华夏基金、南方基金等基金公司、苏宁易购等第三方机构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停止基金销售的网络理财,应用中介机构推出的网络平台完成小额贷款买卖的p2p网络借贷、向公众募集小额资金或其他支持,再将创意施行结果反应给出资人的众筹融资,等等。(2)网络金融介入社会才能很强。网络曾经显露其全面介入社会的才能,包括世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公司、政治军事等。从计算机到手机,人们在电脑上联络、购物、付款,包括点菜外卖、发送红包、预购车票等等,每个人的资金和资产简直都能够经过网络查询,人们能够经过网络转移资金停止物资买卖、生活消费。自然,电子技术网络化的便当也为有些不法人员提供了立功的时机和可能。信息金融安全问题因而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或企业、个人行为,而且是一个普遍的和共同的社会问题,成为信息时期大家都关怀的一个根本问题。(3)世界经济对网络金融依赖加强。网络社会的呈现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反过来也使世界经济的增长表现关于网络技术的极大依赖。我们传统的金钱都是放在有形的中央,比方保险柜,但在目前高度兴旺的网络技术下,绝大局部的企业和个人都是把金钱放在无边无边无影无形的网络数据中,在自然直观的状况下,人们无法发现金钱的存在,只要在计算机技术下才干有形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寄存在网络世界里的金钱不再能够一五一十指出其存在,曾经化为了一系列的数据符号,假如有电脑高手破译密码或应用其它手腕侵入计算机网络里,那么他就能够随意改动这些数据符号,一个企业或个人的金钱将迅间华为乌有。网络社会的重要性,标明金融信息安全问题是电子网络建立中的重要议题。

经过网络,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给资金活动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便当,但也带来了来自网上的金融要挟。(1)金融信息的载体网络易遭病毒或电脑高手入侵。自从有了电脑网络系统开端,网上的信息安全简直就同时存在,比拟突出的是病毒入侵问题和木马植入问题,在病毒入侵状况下,有的电脑迅间解体,所构成的数据不复存在,或者是网络呈现障碍,不再可以正常完成金钱业务,在木马植入的状况下,电脑高手经过木马病毒轻而易举地获取电脑主人的各种账号密码,随便地从网络上窃取别人的金钱。一些实力不是很雄厚、技术力气不是很强大的金融平台,很容易遭受网络电脑高手病毒的侵入,如4月8日,丰达财富p2p网贷平台遭电脑高手持续攻击,网站瘫痪5分钟;7月6日,中财在线自主开发的系统遭遇电脑高手攻击,招致用户数据走漏,温州的几家p2p网站也遭到过不同水平的攻击。(2)大数据系统本身存在的潜在要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网络运转越来越便当,也使我们可以运转更多更复杂的数据,目前曾经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期。有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我们要获取各种信息就会愈加便当、疾速,在金融范畴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有了这样的数据运转,使更多主体更细致的信誉数据得到聚集,减少了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愈加有利于人们做出金融决策。但是,这么海量的数据,假如一旦由于技术缘由解体或为无意中被毁坏,那将形成无法预算的损失,个人金融信息数据及个人隐私的泄露将不可防止。(3)网络世界的债务人违约隐秘化。在网络世界里,金钱买卖的双方在各自的天文位置,互相都不晓得,以至对面可能是在另外一个国度也完整是可能的。这样,买卖双方的`真实性不容易直观地感遭到,也就是说双方存在一个信息不真实、不对称的过程,假如有一方成心提供虚假的信息或能够坦白了一些重要信息,另外一方当事人很可能不可以及时识破,就会带来信誉风险。(4)网络金融信息曾经成为新型立功的重要目的。金融信息的隐秘性,使有些人心存幸运,随意滋事。因特网是一个宏大的自在市场,有的人经过网络窃取别人的金融信息,保罗资金和财富,进犯了别人的隐私权和买卖安全权。有的立功分子应用网络窃取别人的银行存款数据信息,伪造存折或银行卡窃取别人的资金。有的人存在幸运心理设置钓鱼网站或植入木马,盗取其他企业或个人的网络金融信息,再运用其他合法或非法的途径转走资金。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经过目前正常运转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信誉卡资金转进支付账户后再行取现,或是经过制造虚假买卖来完成非法转移现金。(5)网络信息安全影响着国度经济的稳定。金融是国民经济的中心内容及其指标表现,金融自身请求市场的一体化和无障碍化,而这一点与计算互联技术表现的网络世界一体化和无障碍化是完整吻合的。金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打破和晋级,计算网络技术的创新反过来又推进了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科技和商品经济的展开,金融活动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及其网络。假如一旦有人应用金融网络停止毁坏性行为或损伤别人的行为,其形成的损伤影响将会远超越原来的人工买卖传送时期,这也是近年来网络金融立功增加的缘由,如洗钱。

信息安全问题是国际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呈现的问题。网络曾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消费力,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宏大源泉。我国目前面临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担务,既要发展网络信息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要注重信息安全问题,使其更好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效劳。(1)树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信息化的社会下,信息安全的综合性特征使得安全问题史无前例,因而除依托政府引导、社会普遍参与外,还必需借助法律。法律关于社会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的范畴来说,由于其具有标准稳定的人人可见的条文格式和国度强迫力推进和保证的外在优势,是保证网络金融信息安全不可短少的一个环节和要素。以德国为例,他们在很早的时分就正式施行《信息和通讯效劳标准法》、《联邦数据维护法》、《统计法》等法律文本,固然不一定很完善,但为他们后来发展网络信息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础。当然,我国关于信息安全特别是国度信息安全也是不断很注重的,我国也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维护条例》,包括了网络信息的各种可能问题,如病毒、电脑高手、程序、密码等等。如今要做的是,要分离我国的特有国情和民众上网习气,制定和发布我国的行业规范和原则,标准和指导互联网络金融发展,包括保证金融信息安全。(2)增强网络金融信誉体系建立。信誉是金融的基础和中心表现,分开企业和个人的信誉信息,金融业务将无法有效展开,比方银行信誉卡业务的疾速扩张就是有赖于个人信誉信息的搜集、处置与合理运用。依法合理树立金融信誉信息系统,非常必要,是网络金融业务发展和个人金融信息数据完善的基础,但是依法保证金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不被毁坏、非法运用,更是非常必要。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大拓宽了企业和个人金融信息的数据范畴,能够经过各种各类买卖平台、中介机构、金融企业聚集企业和个人的信誉数据,处理信息不对称、信息鸿沟等问题,使网络金融产品的销售和购置变得愈加便当、快捷,保证金融业务的稳健展开。(3)完善有效的信息安全应急机制。金融信息安全的应急机制是处置金融信息安全突发事情的制度。要充沛发挥国务院金融办和人民银行统一金融监管谐和制度的作用,延伸监管边境,出台监管政策,配套跟进监管措施,着力增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之间,金融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之间,维护金融稳定和防备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之间,穿插性金融产品和跨市场金融创新之间,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立之间的谐和,以有制度标准的体系建立促进构成无形的金融信息安全保证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珮.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防备刻不容缓[n].金融时报,-12-11。

2谢然.社交关系与大数据的分离,催生真正的互联网与金融指导者[j].互联网周刊,(1)。

3蓝寿荣,周艳芳.论消费者倾斜性维护的逻辑[j].南昌大学学报,2015(3).。

4陈勇.我国反网络洗钱的制度构建[d].南昌:南昌大学,

5蓝寿荣.试析美国个人信誉的法律规制[j].国际金融研讨,(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