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23:28:25 |
  • ZTFB |
  • 14页

建筑是一种通过设计和构造建筑物来满足人们居住和工作需求的活动。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者写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一

胸中激荡着百年不息的情爱而他无言。春秋思想,日月精神,丰富的阅历已使他汇聚成凝重苍劲、清新畅达的江河,随意哪一道纹理的细波,都能冲腾起深邃博大的历史狂澜,而他无言。刀火锤炼,风雨磨洗,艰辛的经过已将他塑铸成浑厚壮阔、激越圆亮的钟吕,无论哪一个侧面的撞击,都会震响起优美久远的生命韵律,而他无言。

最初的道路来自泥土。根须扎实,执著坚韧的赤足跋涉漫漫长途,贫瘠中寻求肥腴,酸涩里探索甘甜。源远方能流长,阳光下的挺拔正发于黑暗里的屈伸。永不疲倦的苦旅啊,受尽曲折的埋没,定然血泪浸透、饱含悲壮的啸吟,而他无言。

心底,跳动百年之始的萌芽,那是残雪掩不住的童眸,纯洁、灼热,多少个惊奇的渴望要问,而他无言。眉头,飞扬百年之后的碧叶,这是严霜染不白的燕翅,明亮、宁静,多少浓重的追忆想说,而他无言。

孤寂的诗人在远处,比喻的眼睛向他出神。烈焰、瀑布、灯芯、恋者……或者更像一杯芳醇四溢的美酒,令软弱的手刚强,苍白的颊红润……不是没有更精彩的灵感,而他无言。繁杂的野草在身边,寓言的唇舌对他推敲。病变、枯朽、砍削、焚烧……或者更有一种羞辱难堪的结局,让善意的嘴忧叹,不平的心舒坦……不是缺乏更准确的预料,而他无言。与独立的品格无关,誉是一只蝉,毁是另一只蝉。俯仰无愧天地,不是听不懂赞美与诅咒,而他无言。

斧锯横在晚秋的腿部,锐利,寒冷。这铁的快蹄,一层层踏践月下的伤口,断切后路和前程。斧头起落处,玉骼飞雪;锯齿来回间,冰肌流溪。于伐木的低哑鸣叫之中,听一片骨肉的清脆。双唇含着被割离的铁证,而他无言。

至终不歇的年轮奔流成一段平阔的书案,让心怀四方的少年做了舟子。从此漂泊遐迩,醉醒古今。涉水,涉水,吟大江东去,读逝者如斯……夜色灯影里,新笔摇桨,涛声一寸寸透染襟袖。纵观却似千山重叠,其中多少深幽,是否可闻鹧鸪?丝弦长长,这一张古琴可惊天地,而他无言。

鸟在星空里飞啼,为那株背负过大地的碧树鸣叫。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二

那时我还在浙江大学任教。因为宜山每天两次警报,不胜奔命之苦。我把老弱者六人送到百余里外的思恩县的学生家里。自己和十六岁以上的儿女四人(三女一男)住在宜山;我是为了教课,儿女是为了读书。敌兵在南宁登陆之后,宜山的人,大家忧心悄悄,计划逃难。然因学校当局未有决议,大家莫知所适从。我每天逃两个警报,吃一顿酒,迁延度日。现在回想,真是糊里糊涂!

不久宾阳沦陷了!宜山空气极度紧张。汽车大敲竹杠。"大难临头各自飞",不管学校如何,大家各自设法向贵州逃。我家分两处,呼应不灵,如之奈何!幸有一位朋友,代我及其他两家合雇一辆汽车,竹杠敲得不重,一千二百元(一九三九年的)送到都匀。言定经过离此九十里的德胜站时停一停,让我的老弱六人上车。一方面打长途电话到思恩,叫他们整理行物,在德胜站等候我们的汽车。岂知到了开车的那一天,大家一早来到约定地点,而汽车杏无影踪。等到上午,车还是不来,却挂了一个预报球!行李尽在路旁,逃也不好,不逃也不好,大家捏两把汗。幸而警报不来;但汽车也不来!直到下午,始知被骗。丢了定洋一百块钱,站了一天公路。这一天真是狼狈之极!

找旅馆住了一夜。第二日我决定办法:叫儿女四人分别携带轻便行李,各自去找车子,以都匀为目的地。谁先到目的地,就在车站及邮局门口贴个字条。说明住处,以便相会。这样,化整为零,较为轻便了。我惦记着在德胜站路旁候我汽车的老弱六人,想找短路汽车先到德胜。找了一个朝晨,找不到。却来了一个警报,我便向德胜的公路上走。息下脚来,已经走了数里。我向来车招手,他们都不睬,管自开过。一看表还只八点钟,我想,求人不如求己,我决定徒步四十五里到怀远站,然后再找车子到德胜。拔脚迈进,果然走到了怀远。

怀远我曾到过,是很热闹的一个镇。但这一天很奇怪:我走上长街,店门都关,不见人影。正在纳罕,猛忆"岂非在警报中?"连忙逃出长街,一口气走了三四里路,看见公路旁村下有人卖团子,方才息足。一问,才知道是紧急警报!看表,是下午一点钟。问问吃团子的两个兵,知道此去德胜,还有四十里,他们是要步行赴德胜的。我打听得汽车滑竿都无希望,便再下一个决心,继续步行。我吃了一碗团子,用毛巾填在一只鞋子底里,又脱下头上的毛线帽子来,填在另一只鞋子底里。一个兵送我一根绳,我用绳将鞋和脚扎住,使不脱落。然后跟了这两个兵,再上长途。我准拟在这一天走九十里路,打破我平生走路的记录。路上和两个兵闲谈,知道前面某处常有盗匪路劫。我身上有钞票八百余元(一九三九年的),担起心来。我把八百元整数票子从袋里摸出,用破纸裹好,握在手里。倘遇盗匪,可把钞票抛在草里,过后再回来找。幸而不曾遇见盗匪,天黑,居然走到了德胜。到区公所一问,知道我家老弱六人昨天一早就到,住在某伙铺里。我找到伙铺,相见互相惊讶,谈话不尽。此时我两足酸痛,动弹不得。伙铺老板原是熟识的,为我沽酒煮菜。我坐在被窝里,一边饮酒,一边谈话,感到特殊的愉快。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有其温暖的一面。

次日得宜山友人电话,知道我的儿女四人中,三人已于当日找到车子出发。啊!原来在我步行九十里的途中,他们三人就在我身旁驶过的车子里,早已疾行先长者而去了!我这里有七十二岁的老岳母、我的老姐、老妻、十一岁的男孩、十岁的女孩,以及一岁多的婴孩,外加十余件行李。这些人物,如何运往贵州呢?到车站问问,失望而回。又次日。又到车站,见一车中有浙大学生。蒙他们帮忙,将我老姐及一男孩带走,但不能带行李。于是留在德胜的,还有老小五人,和行李十余件,这五人不能再行分班,找车愈加困难。而战事日益逼近,警报每天两次。我的头发便是在这种时光不知不觉地变白的!

在德胜空住了数天,决定坐滑竿,雇挑夫,到河池,再觅汽车。这早上来了十二名广西苦力。四乘滑竿,四个脚夫。把人连物,一齐扛走,迤逦而西,晓行夜宿,三天才到河池。这三天的生活竟是古风。旧小说中所写的关山行旅之状,如今更能理解了。

河池地方很繁盛,旅馆也很漂亮。我赁居某旅馆,楼上一室,镜台、痰盂、茶具、蚊帐,一切俱全,竟像杭州的二三等旅馆。老板是读书人,知道我的"大名",招待得很客气;但问起向贵州的汽车,他只有摇头。我起个大早,破晓就到车站去找车子,但见仓皇、拥挤、混乱之状,不可向迩,废然而返。第二天又破晓到车站,我手里拿了一大束钞票而找司机。有的看看我手中的钞票,抱歉地说,人满了,搭不上了!有的问我有几个人,我说人三个,行李八件(其实是五个,十二件),他好像吓了一跳,掉头就走。如是者凡数次。我颓唐地回旅馆。站在窗前怅望,南国的冬日,骄阳艳艳,青天漫漫,而予怀渺渺,后事茫茫,这一群老幼,流落道旁,如何是好呢?传闻敌将先攻河池,包围宜山;柳州。又传闻河池日内将有太空袭。这晴明的日子,正是标准的空袭天气。一有警报,我们这位七十二岁的老太太怎样逃呢?万一突然打到河池来,那更不堪设想了!

这样提心吊胆地过了好几天,前途似乎已经绝望。旅馆老板安慰我说:"先生还是暂时不走,在这里休息一下,等时局稍定再说。"我说:"你真是一片好心!但是,万一打到这里来,我人地生疏,如之奈何?"他说:"我有家在山中,可请先生同去避乱。"我说:"你真是义士!我多蒙照拂了。但流亡之人,何以为报呢?"他说:"若得先生到乡,趁避乱之暇,写些书画,给我子孙世代宝藏,我便受赐不浅了!"在这样交谈之下,我们便成了朋友。我心中已有七八分跟老板入山;二三分还想觅车向都匀走。

次日,老板拿出一副大红闪金纸对联来,要我写字。说:"老父今年七十,蛰居山中。做儿女的糊口四方,不能奉觞上寿,欲乞名家写联一副,托人带去,聊表寸草之心,可使蓬荜生辉!"我满口答允。就到楼下客厅中写对。墨早磨好,浓淡恰到好处,我提笔就写。普通庆寿的八言联,文句也不值得记述了。那闪金纸是不吸水的,墨渖堆积,历久不干。门外马路边太阳光作金黄色。他的管帐提议:抬出门外去晒,老板反对,说怕被人踏损了。管帐说:"我坐着看管!"就由茶房帮同,把墨迹淋漓的一副大红对联抬了出去。我写字时,暂时忘怀了逃难。这时候又带了一颗沉重的心,上楼去休息,岂知一线生机,就在这里发现。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三

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是“文学研究会丛书”的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笔者收藏的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的“国难后第一版”。

2、《稻草人》。

《稻草人》是2008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叶圣陶。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3、《倪焕之》。

《倪焕之》是201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圣陶。该书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小学教员倪焕之身上,较典型地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

4、《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作者叶圣陶。

《古代英雄的石像》到诉我们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才是石块最有意义的生活。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瞧不起人,只是我对大石块当时“心理”的揣摩而已。我写小石块看见大石块骄傲以后怎么想,也只是对它们当时的感受所作的随意揣磨。

5、《未厌居习作》。

其中既有对重大政治斗争题材的记述和感受,旗帜鲜明,爱憎强烈;也有对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的描摹,态度亲切自然,体情人微,状物真切;既有富于哲理性的议论,也有轻柔畅达的抒情;既有激愤的鞭笞和诅咒,也有细微的描写和亲切的赞颂。

1929年单行本出版。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埋头教育改革到参加群众革命运动,由自由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曲折道路,被誉为“扛鼎”之作,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四

今天立夏,昨天晚饭时间婆婆打来电话,儿子接的。挂完电话儿子传达电话精神明天每人都要吃一个鸡蛋!

如果不是婆婆提醒,我们都忘了立夏,连鸡蛋都没准备。等我们反应过来时第一个共同问题是冰箱里的鸡蛋还有没有。

打开一看,还有两个,安静的躺在那。

老公说明天你们俩一人一个吧,我就不吃了,这会不至于再出去买吧,我觉得也是。

反正明天他要去宝应玩,怎么的也会吃上鸡蛋的吧。即使不是整个的,只要吃了就行了。本来就是意思意思的交易。

一早他就起来了,我和儿子还睁不开眼睛,他却精神抖擞。坐在床边上说这说那。见没人理会,出去了。

后来明白他是去厨房了。

烫了早饭,煮了鸡蛋。自己静悄悄的洗漱,吹早饭。没再影响我们睡觉。不过,我们已经醒了。

母子俩躺在床上商量今天的何去何从。

儿子的意见很坚决,坚决如铁。不去宝应,肯定不去。

我无所谓,去不去都行。去,可以和朋友们聚聚玩玩。不去,可以待在家里安安神,休息休息。毕竟这两天太热了,气温天天飙升。

临走前,老公又问一遍去不去啊

不去了儿子的声音比我大得多。看小东西的情形,我似乎有点想不通,以前一提回宝应或射阳,高兴得直跳。现在怎么了,是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还是另有其因。没问,随他就是了。

两个小小的草鸡蛋被留在厨房里。我和儿子一人拿一个,儿子提议我们敲蛋,看谁的蛋厉害!好啊,我也正有此意。

结果,是我的鸡蛋赢了。他的被我敲得稀碎,小家伙不服气,抢过我的,对着桌子敲了两下,直到碎了才安心吃早饭。

吃过早饭,收拾收拾,打算出门。

觉得待在家里太无聊了。不如到外面转转。再说中午我也不想做饭。

天气虽然有点热,但是挡不住我们外去的动力。毕竟地表温度还没上来,只是阳光直射下的躁热。遇见阴凉地,和窜巷风,还是很凉快的,甚至有添衣服的欲望。

阳光下,太阳帽,骑着电驴,带着儿子,飞行在大街小巷。有风景,也有人,目不暇接,风儿吹吹,还是挺惬意的。

第一站章福元,买了两根鸭脖子。

第二站乐天玛特,买了一些夏季日用品和吃的。

第三站沙县小吃,买了一份臭豆腐,两碗青菜肉丝米粉,两笼饺子。儿子对那饺子特别赞,吃了一笼还要吃。同时埋怨以后再也不吃臭豆腐了!这次吃够了!

第四站楚秀园,买了一只石膏熊,和儿子两人开始涂色。这是我以前一直想干的事情。一直没干成。今天就是奔这个来的。

色彩的搭配,粗细笔的交叉使用,落笔的力量,别看这小小的涂色运动,还真蛮磨练人的。

平时好动的儿子,这会能坐着,提着画笔轻轻的蘸色浆,静静的涂,一笔一笔,真是不容易。我也算是顺便看看他的耐心与细心。

孩子的天性包括玩具和色彩,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

不过,本性还是本性。男孩子一个,哪里能静坐老半天。完成不到一大半的时候,失去兴趣与耐心了,忽地扔下笔,站起来,喝了几口水,说妈妈,我去玩了,就那边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有一个类似于幼儿园的小游乐场所,是免费的。离我很近,一抬眼就能看到。所以,点头答应了。

剩下的工作虽是接近收尾,但是却很繁琐。修补色彩,填充色彩,边边角角,都是些细枝末节的事。多溢出一点点颜色都要重涂,一边涂一边等风干后再涂,再等风干,渐渐地,我的手臂都开始酸了。

不过,并不埋怨。虽不是兴趣所致。但倒是一种享受。徐风中,阴凉下,矮桌矮凳,面对王彩斑斓的颜料心情也别样。

很静心,享受这心静时刻,好几回有都一种被催眠的感觉。

身心如宗教般宁静,在这初夏的躁动中。

接近三点时,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打包自己的作品。小心翼翼,生怕磕坏了。这可是好半天的功夫和心血呢。

返回时,带儿子顺道路过以前的住处,八二新村。

看那里,正在修装地下管道。沿河一带也在搞什么工程。到处都是灰尘。也到处是人。

印象中,这里是人密度很高的地方。

儿子说,好多地方已经记不得了,只有住所还有记忆。那是正常了。

到家时,在楼下一家理发店,给儿子理了发。

上楼,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狂喝水。咕咚咕咚,一人一大杯。喝完了还不忘感叹一句哎英哇,渴s了!

上午临走时就备好了一壶冷开水,防止回来时口渴。

真是英明!

晚上,下了面条,煮了饺子。儿子只吃了面。他说中午的饺子太好吃了,家里的暂时不想吃。我无语。前两天父子二人还一个劲的夸我饺子包得越来有味呢。难道是鼓励?不像......

不吃我吃。

洗完澡。儿子睡了,我坐下来,写一篇。今天的流水帐。

边写边瞄着电视,非诚勿扰,百看百厌,百厌百看。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五

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只见塔心是一个木桩,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夕阳西下,朔风凛列,整的塔群十分凄凉。

有一座塔,显得比较完整,大概是修建年代比较近吧?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王圆箓既是小个子,又是小人物。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莫高窟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溶的,王圆箓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由他来管管这一片冷窟荒庙,也算正常。

但是,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惊人蕴藏,使王圆箓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的落差。这个落差,就是黑洞。

我曾读到潘絜兹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画。

这些记述的语气都很平静,但我每次读到,脑海里也总像被刷了石灰一般,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一直晃动着那些草刷和铁锺。

“住手!”我在心底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我甚至想低声下气地恳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六

这是公元1218年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很偶然的事件改变了成吉思汗的军事方向,也改变了世界的命运。

天下最大的烈火,总是由最小的草梗点燃。

据记载,那年成吉思汗派出一个四百五十人的商队到中亚大国花剌子模进行贸易。不料刚刚走到今天哈萨克斯坦锡尔河边的一座城市,就出事了。商队里有一个印度人是这座城市一位长官的老熟人,两人一见面他就直呼其名,没有表示应有的尊敬,而且还当场夸耀成吉思汗的伟大。那个长官很生气,下令拘捕商队,并报告了国王摩诃末。国王本来就对成吉思汗送来的国书中以父子关系形容两国关系十分不满,竟下令杀死所有商人、没收全部财产。

成吉思汗从一个逃出来的骆驼夫口中知道了事情始末,便强忍怒火,派出使者质问事件真相。结果,使者被杀。成吉思汗泪流满面,独自登上一个山头,脱去冠冕,跪在地上绝食祈祷了整整三天三夜。他喃喃地说:“战乱不是我挑起的,请佑助我,赐我复仇的力量!”

于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征服战,开始了。

耶律楚材,跟在成吉思汗身边。他会占卜,这在当时的军事行动中非常重要。除了占卜,他还精通天文历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提供天气预报,成吉思汗离不开他。

他是积极支持成吉思汗的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这从他一路上用汉语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他写道:

关山险僻重复重,

西门雪耻须豪雄。

定远奇功正今日,

车书混一华夷通。

阴山千里横东西,

秋声浩浩鸣秋溪。

猿猱鸿鹄不能过,

天兵百万驰霜蹄。

这些诗句表明,他认为成吉思汗西征的理由是“雪耻”,因此是正义的,他还认为这场西征的结果有可能达到“华夷通”的大一统理想。这个理想,他在另外一首诗中表述得更明确:“而今四海归王化,明月青天却一家。”

看得出来,他为成吉思汗西征找到了起点性理由“雪耻”和终点性理由“王化”。有了这两个理由,他心中也就建立了一个理性逻辑,跨马走在成吉思汗身后也显得理直气壮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两个更大的感性原因。

第一个感性原因,是他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他曾在金朝任职,看够了那个朝廷的外强中干、腐败无效、沮丧无望。现在遇到了成吉思汗,只见千钧霹雳,万丈豪情,一切目标都指日可待,一切计划都马到成功。不仅如此,耶律楚材又强烈地感受到成吉思汗对自己这个敌国俘虏的尊重、理解和关爱。这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他被彻底溶化了,无条件地服从和赞美成吉思汗的一切意志行动。

第二个感性原因,是他作为契丹皇族后裔的本能兴奋。这毕竟是一个生来就骑在马背上纵横驰骋的民族,眼前的世界辽阔无垠,心中的激情没有边界。更何况,作为几代皇族,骨子里有一种居高临下的统治基因,有一种睥睨群伦的征服欲望。尽管这一切由于辽国的败落而长久荒废,但现在被成吉思汗如风如雷的马蹄声又敲醒了。这种敲醒是致命的,耶律楚材很快就产生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回归感和舒适感。因此,参加西征,颂扬西征,有一半出于他的生命本性。

但是,战争毕竟是战争,一旦爆发就会出现一种无法节制的残酷逻辑。

这就是由无数“必须”和“必然”组成的战争逻辑。这种逻辑显得那样严密和客观,简直无法改变。

在这种客观逻辑之中,又包藏着另一种主观逻辑,那就是,成吉思汗在战争中越来越懂得打仗。军队组织越来越精良,战略战术越来越高明,谍报系统越来越周全,这使战争变成了一种节节攀高的自我竞赛,一种急迫地期待着下一场结果的心理博弈。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无法终止的动力。

鉴于这些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战争只能越打越遥远,越打越血腥,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失控行为。

这就是说,种种逻辑组合成了一种非逻辑。

战争,看起来只是运动在大地之间,实际上在大地之上的天际,还浮悬着一个不受人力操纵的魔鬼,使地面间的残杀沿着它的狞笑变得漫无边际。它,就是战神。

在人类历史上,大流士、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十字军,都遇到过这个战神。现在轮到成吉思汗了,事情变得更大,超过前面所说的任何战争。

于是,骑在马背上的耶律楚材不能不皱眉了。

他的诗句中开始出现一些叹息——

寂寞河中府,

声名昔日闻。

城隍连畎亩,

市井半丘坟,

这里所说的“河中府”,就是花剌子模国的首都撒马尔罕,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东部。这么一个声名显赫的富裕城市,经过这场战争,已经“市井半丘坟”了,可见杀戮之重。对此,耶律楚材不能接受,因此深深一叹。他的好些诗都以“寂寞”两字开头,既说明战争留给一座座城市的景象,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一个曾经为万马奔腾的征战场面兴奋不已的人,突然在马蹄间感受到了深深的寂寞,这个转变意味深长。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七

常常觉得幸运。

六十年代成长的女性不是不能走出一条路来,可是她们多数明敏聪慧,有些特别会得做人,家有靠山,或者干脆是个美人,又一早大学毕业,自然逮得住机会。

家境普通,资质平凡,容貌泛泛之辈,就不得不屈服制度之下,选择无多,泰半要放弃个人理想。

还记得一般想法,最佳去向是做小学教师。

该份正当职业并无不妥,性质温和,收入稳定,只可惜有些人不喜欢教小学,就是不喜欢教小学,于是尝试走其他的路。

处世,欠缺。坐办公室,成绩平平无奇。读书亦并非九优生。

用功?香港六百万人,谁敢不勤力,这是基本条件,不计分。

也不见得特别比谁更肯作肯为,或是敢作敢为。

天无绝人之路,万幸喜欢写作,且不管成绩如何,收入若干,先有了精神寄托,相信没多少人可以把嗜好当工作,先娱已,后娱人。

工作时间自由,不用交际应酬,实事求事的一份职业,而且,没有退休年龄。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八

青春如风,年华若水,转瞬间,我们视乎已经走过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但对于青春,不只是我们这个年纪,好多人都期待着一个《月光宝盒》回到过去,即使当时没有什么令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只是期待,青春永不朽。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其实每一间寝室都藏有一些秘密,或大或小,或深或浅。而每间寝室也都有一个最能闹的、一个最能吃的、一个最能玩的、还有一个最能睡的,毫不避讳,我就是那个最能睡的。有的时候,有些人让人看见就莫名的讨厌,有些人让人看见就莫名的喜欢,比如老师的面孔和美女的笑容。如果说学校里没有老师,我想,学校一定是个最美丽神圣的地方,而关于美女,那都是高手之间的对峙,我永远都在望尘莫及。

有些人很忠贞,不求最好,只求安逸,最后把生命献给了最浪漫的青春。有些人很现实,深谋远虑、走马观花,很有城府,最后把未来给了一个只能陪自己半生的人。有些人很要面子,决不允许别人对自己人格的半点践踏,空有一腔正直的热血,最后落得连朋友都不敢认。有些人很有钱,为了爱,兄弟反目,打架斗殴,贵公子变成了流氓富二代。有些人很迷茫无措,永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别人,最后真的成全了别人。有些人心很大命胆小,怀揣着对别人的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一样,从来都不敢把自己暴漏在光天化日之下,最后却说甘愿做配角。有些人很有心计,从不甘心失败,自己得不到的,不息牺牲前途,也不能让别人好过,最后嫁给了情敌的追求者,真是冤家路窄。还有些人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经不起重大考验,不敢去面对现实的变故、人情的冷暖,唯利是图,把生活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最后悔不当初,想重新找回丢失的东西。更有一些人很固执,为了爱可以已死相拼,片甲不留,把最爱给了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最后一些人很顽强,天生丽质,敢爱敢恨,机智灵敏,把人生给了一段美好的回忆,自己却孤独一世、忧郁半生。

我们的青春不狗血也不煽情,唯一让我们怀念的是,它再也回不去了。陈孝正说“你神经病啊”笑死很多人,但却一语惊醒梦中人,不管干什么事情,真正投入某件事情的人都是神经病。他还说“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很现实,但却很傻,你的人生再精确无比,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喜欢你的,误差再大也是一栋完美的大楼,这个视乎更现实。离开大学最后说“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我习惯了贫贱,我没有办法让我爱的女孩子也忍受贫贱”前半句的确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观,后半句的确说出了一个男人心底最想要给她的幸福。

每个人都会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回来。郑微说“你喜欢我,我喜欢他,光凭这一点你就永远的输给他了”有些人就是莫名的喜欢,没有原因,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些人就是哥们,真心的哥们,也没有原因。她还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有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实在让我们这些男人无法琢磨,或许是相隔两地,不同的生活习惯,给予了不同的你我他,相同的是同有一片痴情,就看敢不敢轰轰烈烈一场。离开他最后说“我想知道,我和你的前途是必然不能共存的吗?其实你一早告诉我,我未必会阻挠你”就是这么天真、坦率,我们应该知道,青春是有保质期的,而爱情可以永远存放,等不起就结婚吧。

每个人对青春的理解不同,感受也不同。那些所谓的不良少男少女,也包括我在内,对青春保有永远的回忆,它是我们最无知、单纯的开始。很难想象,当年网吧老板坚持让我出示身份证才能进入上网,门口烟摊把我拦在柜台前,饭店老板不同意让我喝啤酒,执意给我拿果汁,国家颁布严谨上学谈恋爱,那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一句话“今天我们在学校是好学生,明天我们在社会上就是好栋梁”

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九

因为我是苏州人,望道先生要我谈谈苏州的说书。我从七八岁的时候起,私塾里放了学,常常跟着父亲去“听书”。到十三岁进了学校才间断,这几年间听的“书”真不少。“小书”如《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如《三国志》《水浒》《英烈》《金台传》,都不止听一遍,最多的听到三遍四遍。但是现在差不多忘记干净了,不要说“书”里的情节,就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姓名也说不齐全了。

“小书”说的是才子佳人,“大书”说的是历史故事跟江湖好汉,这是大概的区别。“小书”在表白里夹着唱词,唱的时候说书人弹着三弦;如果是双档(两个人登台),另外一个就弹琵琶或者打铜丝琴。“大书”没有唱词,完全是表白。说“大书”的那把黑纸扇比较说“小书”的更为有用,几乎是一切“道具”的代替品,诸葛不离手的鹅毛扇,赵子龙手里的长枪,李逵手里的板斧,胡大海手托的千斤石,都是那把黑纸扇。

说“小书”的唱唱词据说是依“中州韵”的,实际上十之八九是方音,往往()()不分,“真”“庚”同韵。唱的调子有两派:一派叫“马调”,一派叫“俞调”。“马调”质朴,“俞调”婉转。“马调”容易听清楚,“俞调”抑扬大多。

“小书”要说得细腻。《珍珠塔》里的陈翠娥见母亲势利,冷待远道来访的穷表弟方卿,私自把珍珠塔当作干点心送走了他。后来忽听得方卿来了,是个唱“道情”的穷道士打扮,要求见她。她料知其中必有蹊跷,下楼去见他呢还是不见他,踌躇再四,于是下了几级楼梯就回上去,上去了又走下几级来,这样上上下下有好多回,一回有一回的想头。这段情节在名手有好几天可以说。其时听众都异常兴奋,彼此猜测,有的说“今天陈小姐总该下楼梯了”,有的说“我看明天还得回上去呢”。

“大书”比较“小书”尤其着重表演。说书人坐在椅子上,前面是一张半桌,偶然站起来,也不很容易回旋,可是像演员上了戏台一样,交战,打擂台,都要把双方的姿态做给人家看。据内行家的意见,这些动作要做得沉着老到,一丝不乱,才是真功夫。说到这等情节自然很吃力,所以这等情节也就是“大书”的关子。譬如听《水浒》,前十天半个月就传说“明天该是景阳冈打虎了”,但是过了十天半个月,还只说到武松醉醺醺跑上冈子去。

说“大书”的又有一声“咆头”,算是了不得的“力作”。那是非常之长的喊叫,舌头打着滚,声音从阔大转到尖锐,又从尖锐转到奔放,有本领的喊起来,大概占到一两分钟的时间:算是勇夫发威时候的吼声。张飞喝断灞陵桥就是这么一声“咆头。”听众听到了“咆头”,散出书场来还觉得津津有味。

无论“小书”和“大书”,说起来都有“表”跟“白”的分别。“表”是用说书人的口气叙述;“白”是说书人说书中人的话。所以“表”的部分只是说书人自己的声口,而“白”的部分必须起角色,生旦净丑,男女老少,各如书中人的身份。起角色的时候,大概贴旦丑角之类仍用苏白,正角色就得说“中州韵”,那就是“苏州人说官活”了。

说书并不专说书中的事,往往在可以旁生枝节的地方加入许多“穿插”。“穿插”的来源无非《笑林广记》之类,能够自出心裁的编排一两个“穿插”的当然是能手了。关于性的笑话最受听众欢迎,所以这类“穿插”差不多每回可以听到。最后的警句说了出来之后,满场听众个个哈哈大笑,一时合不拢嘴来。

书场设在茶馆里。除了苏州城里,各乡镇的茶馆也有书场。也不止苏州一地,大概整个吴方言区域全是这批说书人的说教地。直到如今还是如此。听众是士绅以及商人,以及小部分的工人农民。从前女人不上茶馆听书,现在可不同了。听书的人在书场里欣赏说书人的艺术,同时得到种种的人生经验:公子小姐的恋爱方式,何用式的阴谋诡计,君师主义的社会观,因果报应的伦理观,江湖好汉的大块分金,大碗吃肉,超自然力的宰制人间,无法抵抗……也说不尽这许多,总之,那些人生经验是非现代的。

现在,书场又设到无线电播音室里去了。听众不用上茶馆只要旋转那“开关”,就可以听到叮叮咚咚的弦索声或者海瑞、华太师等人的一声长嗽。非现代的人生经验利用了现代的利器来传播,这真是时代的讽刺。

名家叶圣陶的经典散文简短篇十

我是从很近的地方过来的,就是以往那老地方走过来的,徒步也要不了几分钟时间,在今天似乎经历了千山万水,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和荆棘,身心已经很是疲惫。我一向自认为是一个经得起折腾的男人,我不像花瓶子那样脆弱,一向是能扛的,今天又是怎么了?唉,只是现今的路并不好走,今后的路也肯定并不好走。昨夜为了什么丢失了睡眠?只是丢失了曾经拥有过的辉煌。现实一点吧,不再虚荣,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从快乐出发的......心底里如此想着想着,就不知不觉到了每天要来的荷塘了。微风不知什么时候把一池荷花点亮,看着荷花那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我也抖落身后的疲惫。长长吁了一口气,在抬头看天,天也蓝了......

荷呀,我承认,在我很困惑的日子,就靠你的诱惑与幻臆度日的,所以隔三差五总来看你,但是总没有发觉你像今天美得如此让人眩晕,在那水的中央的,撑着倾情的伞儿,碧碧的伞儿,开着袅娜的花儿,多愁而又悠闲的花儿,摇呀摇,把世间潇潇洒洒的内涵都表达的淋漓尽致,总能让多情还是无情的人儿来一段清丽委婉的歌唱。吟一首遥远的诗歌吧,把美好的旧忆再捋顺捋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含羞的这一朵是你,应为有着太多的矜持;怒放的那一朵是他,他总是那样纨绔;请你告诉哪一朵是我呢?是不是被昨天黄昏那场雨里凋零了的那柄残荷就来着?残了就残了,我也不算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个人呀,不怕你笑话,因为我打小起就没有胸怀大志,只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为别人还是自己开开花,结果自认为好了就足以。残荷有残荷的美,记得在春节联欢晚会,那曲《我是你的眼》吗?那歌者心中有一双明亮的眼,比常人还要明眸善睐;记得舞台上那轮椅和拐杖的搭档吗?那瘸腿失臂者的风采,还是那样亭亭多姿,还是那样玉树临风!

总怪幸福不来敲门,没办法幸福总是包在纸里,经不得风吹,经不起雨淋,见不得日晒,容不得火烤,如此弱不禁风的东西,谁能为他买个保险呢?谁能把他放进保险箱里呢?幸福就如着出泥不染的荷花,需要鱼儿温软的拥抱,需要蜻蜓轻盈的呵护......细心的心,温情的情,就是幸福外面的那张纸,只要那张纸不变质,就过不了保质期。

我不知道外国有没有荷花,那外国画家们怎么就没有画过荷花呢?难道只有中国画家们才拥有这样的天赋吗?千姿百态的荷点缀着这方摇晃的世界,支撑着这晃荡的船,画家的笔下也许就没有如此复杂的风险。在荷丛中我没有听到歌唱,没有看到莲花间飘逸的裙舞,没有看到收获的笑脸,只听到老板吆喝那些采莲人把靠近岸边的荷包先采摘的呵斥声:“每天有那么多人看荷花,都烦死了,赶都赶不走......”荷花池里,我只看到几个采莲的女人,一身的泥水,满头的大汗,脏兮兮的脸庞写满疲惫,坐在船头忙忙碌碌,风吹乱她的秀发,她们没有多余的功夫理一理,她是帮老板也是为了自己的生计采莲。在荷塘的岸上,一对对卿卿我我的情侣在拍照,把远远近近的采莲船作为背景,一群天真的少年在追逐蜻蜓,那天真的笑声传得老远老远,岸上的生动给予了我无限的安慰......

我跟儿时远方的友人电话:荷花朵朵开了,来看看不?他说:最近很忙,不就是看荷花吗?以后吧......其实,我是想见见他,就是迫切想见见他,不再让自己孤单。我知道,那“以后”至少是明年,也许遥遥无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