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优秀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7:27:34 |
  • ZTFB |
  • 8页

生活是充满了各种经历和感悟,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活的真谛。在写作之前,我们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或参考资料,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和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小编精心挑选了以下几篇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篇一

对善者愈宽,其人愈善;对恶者愈宽,其人愈恶。

靠赞美声活着的人很少不是虚假的人。伟大的事业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完成的。行佛道也并非一帆风顺。

艰难给我成长,信任给我责任,爱心给我奉献,无私给我魅力,无我给我幸福,诚信给我成功,无战给我不败。

既便饱学之士若没有明确的理想,也必将一事无成。三藏十二部无非是告诉大家,见地,修证,最后还是要落在行愿上。

佛菩萨一直都是有求必应,只是众生看不淸佛菩萨的回应方式。只有开悟的人才理解明师和佛菩萨度众生的方式。

快乐平安,上进无私这是众生对佛菩萨最好的回报。

能够随遇而安是践行因果的体现,是解脱自在的'体现。

世上最讨厌的话是失败者的理由。找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不是懦夫,却不用一个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个勇士。学佛心里想的,口上说的都不算,要身体力行才算。

仅仅怀才是不可能遇到知音,还必须具备谦虚谨慎、忍耐奉献、敬上爱下等等,单凭一个才字是无法具足因缘条件的。

智慧为人简单,知识处事复杂。位高打动小人心,徳高打动君子心。

凡是大成就者,百折不改其志,千苦不退其愿,最后才能万花丛中惟你笑。

内心没有觉照的人,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也做不成事,惟有内心变成觉照,无明才会消失,轮回才会停止。

烦恼断在烦恼中,智慧出在烦恼中,菩提成在烦恼中,福报修在烦恼中。

刚闻起七又解七,生死未了永在七。出家不了个中意,不如回家抱娃去。

內心没有树立正念才会招感外面的恶缘与自身相应。内心生起的善念不够强烈,所以才无法产生外界的善缘。

欲成佛,莫染一物。心即佛,不悟自屈。非戒不禅,非禅不慧。道本无心,无心入道。佛是假名,道也妄立。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中。

佛门不是保险公司,只知道一味的求佛菩萨保佑,但是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能会有好报呢。

佛子行:耐得住寂寞、挻得住痛苦、挡得住诱惑、经得起折腾、受得起打击、丢得起面子、忍得住污辱、顶得住压力、杠得起责任、放得下生死、此时正是修行时。

微笑招感阳气(正面能量)严肃招感阴气(负面能量),微笑可以与万物对话,严肃则是把自己和万物封闭切断开。

如果你的心态总认为自己很不幸,会接二连三招来更多的不幸,时常认为自己很幸福,便会接二连三招来幸福。负面的心态无法招感正面的力量,正面的心态从不会招感负面的力量。

责任心也是信仰,当你越是有责任心的时候,你越会觉得没有责任需要你承担,当你具备了全部的信仰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没有信仰,一切都是自然的,本能的,本来就应该如是的。

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篇二

“天地无边,道亦无穷,各有所悟,不求从于他人,道有千万,我取其一!”

“盖天地间皆道矣!至于技渺矣!技也而进于道亦寡矣!”

道穷则变,物穷则反!

道德菩萨非正果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枯而明珠现云散而皓月当空。

心似浮云常自在意似流水任东西。

世事正如两分,有阴便有阳,有善便有恶。有仁义便有伪诈。那人间伪圣孔孟,伪教儒道,立言标榜仁义道德,企图灭尽伪诈,也正如标榜仁慈,要灭尽大恶大魔一般,实乃妄谈。也正如阴阳消长,吾只知天数或是阴戚阳衰,或是阳戚阴衰。不曾闻得阴戚阳灭,阳戚阴灭。

立大仁义,必有大伪诈;立大慈悲,必有大魔。人间曾有人言语:满纸仁义道德之间,只有二字,为“吃人”。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

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

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

遥细来时路,蜜语共婵娟。可怜当时月,无语寄缠绵。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骨。

身为化外之人,却六根不净,今日终遭天遣,贫道替天行道,却也奈何不得……。

所言是,盗跖之语不可为非;所言非,虽尧舜之语不可为是。

古来仁德专害人,道义从来无一真!

秋风未动蝉先觉,暗送无常死不知。

牝鸡司晨,徒乱天数。

吾明心见性,吾礼敬如来!吾以大智慧灭痴、贪、嗔三昧!吾终得见观自在!

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篇三

进入三月,花树一株一株地接踵开放,连大蒜也长出了长长的绿芽,又一个春天到来了。

昨日,3月16日清晨,7点钟,迷糊中,我听见客厅里的电话铃响,迷糊中感觉夫过去接听电话,他习惯性地说:“……杨莹还在睡觉,你留下电话,等她醒来我让她打给你……”夫还未来得及记下电话号码,却听他的语气开始变化,“……啊,那让我赶紧叫醒她……”他刚走进卧室叫我时,我已披上睡袍准备接听这个电话。

这是王式俭的爱人打来的一个报丧电话,电话那端的王夫人哭着说:“王式俭昨晚8点不在了……”

我握着听筒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一时连句安慰王夫人的话也想不起,只想着,王式俭,上次看他时才要退休的样子,准确地说,过几天,到了4月1日,他才61岁啊。

今日,在省作协门口,等着创研部副主任许如珍先生的时候,碰到一些熟人经过,问我干什么去,我说去送送王式俭,他们听后急急地走了,有人说:“哦,他一直就有病的……”有人不知道王式俭是谁。

今日,在三兆殡仪馆一号告别厅前的电子牌上,显示着等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遗体名字,我在陌生的名字里看见了三个熟悉的字:“王式俭”,那是我们诗社的诗友的名字呵!那是常常与我交流诗歌的王式俭啊!在这里排队的王式俭,他的名字排在一串遗体名字的最后。王式俭的独生女王元今年上初二了,王元抱着爸爸的遗像,眼望着天空,眼角挂着泪。

送人,是令人伤心的,这里的场面比电影里的镜头更真实,更刺激人的感官,一场接一场放映着永不重复的内容,所以,我很怕送人,尤其怕看见亲人间生离死别的场面,此时,溢出的泪不敢擦,只怕一擦越发收不住了。

一号厅是这里最小的一个遗体告别厅,里面只可站立一二十个人。今天,来这里送诗人的,除了他的遗孀亲属,除了他生前单位里的几个同事,除了许如珍和我,没有看到别的诗友,王夫人说,她也给我们诗社的另两位诗人打过电话,一位电话有变,一位家里没人。

在这小小的告别厅里,听王式俭生前所在的单位铁三中一位领导讲着王式俭——一位好教师、一位好诗人的生平简介,一个很小众的故事。诗人走得孤独而安详,如静静落着花瓣的一株丁香树,一路开着,散发着淡淡的体香,含香而去。

殡仪馆的院子里,白色的玉兰花,一株,一株,烟花般寂寞地盛开着。今年丁香花开的日子,还未到来,可是,就要到了呀。

往年,春节期间我会去看一些文朋师友,今年春节因外婆去世,便谁家也未去了。每到正月十五,我也会收到一些朋友的贺卡、电话或短信,其中就会有王式俭的一个贺卡或电话,虽无礼物,能被诗友这样记得,心里已很感动。今年十五我未接到王式俭的电话,我只怪自己与诗友们疏于联络,也没往别处想。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诗人王式俭与中学生的我同在西安市文联主办的刊物《长安》(《美文》前身)编辑部里帮忙,那时,在文联和杂志社举办的一些文学活动中我们常常碰到,却很少说话。他看上去很清瘦,很文弱,但五官清秀,脸膛白皙,高高的鼻梁上架一副金丝眼镜,背脊如圆规画出的弧,更显谦恭。

当时,王式俭在《长安》杂志上发表了一组题为《丁香小辑》的小诗,小诗写得清新而秀逸,我很喜欢,它使我想起海涅的一些诗,正是那组诗的缘故,我称他“丁香先生”,并想看看他的其他诗,王式俭便写了个地址给我。他的字小而方正、清秀,似一朵朵丁香花朵。

我拿着他写的地址,找到了紧贴着北城墙的一个小院,那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小院。推开未拴的小木门,眼前,花叶扶疏,馨香阵阵,绿茸茸、青幽幽的世界里点缀着紫丁香、红玫瑰、白槐花,仔细看,竟还有石榴、梨树和柿子,我疑心自己是到了植物园某个幽静的角落。脚下的石阶连接着通往几间房屋的小径,我正欲迈步走过去,不知从何处窜出一条大黄狗来,吠叫着直扑我脚下,吓我一跳,我一边拉拉背着的书包,一边想着是进是退,正狼狈不堪时,旁边厢房里出来一位大嫂牵走了狗,小院很快又恢复了宁静。我又要迈步往前走,丁香先生从小径上走过来了,他告诉我刚才牵狗的那位大嫂是他的三嫂,然后转过身——他转身很慢,比一般人要困难一些,他走在前面,带我向那个主屋走去。掀起竹帘,看见地上蹲着的一只黑白相间的花猫,正定睛看着走进来的我。屋里八仙桌旁坐着一位慈祥的白发老奶奶,也正微笑看着我,王先生介绍说老奶奶是他的母亲,他给我倒了一杯白开水后坐下来,屋里霎时静了下来,是能听到银针掉到地上的那种静,他的母亲默默地坐着,那只大花猫也没有声音。

我终于知道了他的故事。他是他们家里最小的孩子,却也赶上了上山下乡,1968年,他到陕西乾县杨汉公社北倪大队插队落户,三线建设时他主动请战,1971年,他响应祖国的召唤,主动要求参加了5850x队学兵连,投身到襄渝铁路建设之中,并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令他一生引以自豪的成绩,同时也因此不幸身患类风湿疾病,落下了拖累一生的残疾。1974年,他调入西安铁三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由于残疾,四十来岁时还未娶妻生子,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一生淡泊清闲而又充实,身残志坚,倒使我们身体健康的人从他身上得到了自信、鼓励和力量。如今像他这种境界的人是不多了,很多健康的人都活得不如他。

一个人是一个世界,“丁香先生”生活在他那个与世相对隔离的世界里。写诗的人慢慢地聚在一起,那是很自然的事情。没过多久,当我再次去“丁香先生”那里的时候,诗人艾路先生和王琰女士已经在那里了,我们四人诗歌风格靠近“新月派”,皆喜爱徐志摩诗意,于是,在“丁香先生”的倡导下成立了“新月诗社”(后改名为“菩提树诗社”),四人轮流担任社长。这样,四个世界合成一个世界了。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仅仅因了一种共同的爱好,四人每隔两周聚一次,读各自的诗,谈各自的诗,交流感觉,交流诗坛信息,当日本诗人、汉学家前川幸雄来西安时,诗人田奇先生把我们诗社推荐给前川幸雄,前川幸雄后来把我们四人的诗选入他在日本出版的推介陕西诗人的《西安的诗人》一书中。回忆起来,我们诗社在当时有过那么一点影响,然而,我们却从未坐在一起吃过一顿饭,每次活动时,包括邀田奇、杨争光、杨绍武等诗人来与我们一起活动,我们都是各自提前在自家里吃过饭才奔集合点的。后来我们自编了一本诗集书名为《四人集》,也曾跑了几家出版社,虽未能出版,但我们仍感到很有意义。后来我陷入恋爱结婚的事,便很少去参加诗社活动了,再后来,渐渐地诗社活动不再坚持,不知不觉彼此间断了走动。有几年未见到“丁香先生”。其实,那时四个人活得都很艰难,满心的不得意,艾路先生的妻子身患重病,离异的王琰女士独自带着孩子挣扎,我一边上学,一边勤工俭学在《长安》编辑部里帮忙,四人虽一直疲于奔命,虽都找不到写作最舒服的状态,却仍都满含着希望和激情,孩子般一片纯真,持自己的一种本色追求着精神,热爱着诗歌,热爱着生活,把眼前的苦淡忘后一点一点地熬过去,相信太阳总会出来,坚守着心灵的家园,坚持为灵魂写作,哪怕写得很难、很慢,至少可待在诗的理想里寻找一份温暖,于苦难中向往美好、表达美好。一个个孤独的漂泊者,一朵朵小花,相互靠在一起才温馨、才好看。

忽然一天,接到了“丁香先生”的一封信,说他主编的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陕西诗人四十家作品选》来了,其中收进了我的两首诗,让我抽空去取样书。当我捧着油墨味很重又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样书时,不禁对面前这位体弱多病的诗人肃然起敬,为他伟大而朴素的人格。我感觉他以质量选入了本省诗人的诗作是一件不易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是以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的,在盛产诗歌的上世纪80年代,它更显出了丰富性。我想象着他是怎样在平日里悄声地从刊物上搜集着大家的诗,把它们剪贴在一起;想象着他是怎样费力地在编辑出版成书的过程里奔波,不禁想起他的两句诗:“在荆榛树间/你忍受着垂死的剧痛/完成自己毕生的绝唱”,丁香树虽纤弱,但影响不了它开花和散发自己的幽香。如今读着《陕西诗人四十家作品选》里录入的胡征、田奇、玉杲、毛錡、梅绍静、贾平凹、杨争光、胡宽、沈奇等这些诗人的诗文和评介文字时,感觉已具有一种历史感。

有几个诗人在过河时遇到了桥?又有几个口渴时遇到了泉呢?哪个不是独自苦苦寻找到了桥,还得交那过桥费,交不起折回者大有人在呵;找到了河,还得交那买水钱,否则你就得渴死,还徒劳自己白白跑了那么远。眼下,那普洱茶如国画价格一样被炒得热烫,然而,何时何物有真必有假,假在何处,人们是懒得去管的,真在何处也无人出来说清楚它,喜欢喝的人只管自自在在、糊里糊涂地喝着,总是有人受益。如今,看不起“哭穷”的人,更看不起“真穷”的人,不如快乐往返在“乡间的小桥”上,只要满足,随时可享到幸福,人这一生,要强,只有把自己先做强才行。当下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度已大大降低,存在一种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文学严重边缘化,但像王式俭这样通过写作和着书立说体现自己人生价值者大有人在,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专心写作上,王式俭的诗集《第一次的丁香》、《重放的紫丁香》都是他自费出版的。后来再见时,他的母亲已经老去,他也已娶妻生女,沉醉在“乡间的小桥”上。我感觉这棵丁香树虽瘦弱,心中却充满了开放的欢乐,没有幽怨,只是一味地抽出自己心里蕴了很久的春芽儿,让一层层的花儿静悄悄地尽情开放,散发出蕴藏很久的幽香,那小小的花朵看似片片脆弱,却从不见沮丧,总是那么自信和坚强。纤瘦的“丁香先生”在路上踽踽独行,不急不徐地走着,我看见那株弯弯的丁香树自自然然地生长在安静的小院里。

丁香看上去不艳丽,也不壮观,瘦细的枝上生长着紫色的白色的碎花儿,还有心形的叶子,它们在路边的树丛里默立无语,悄悄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而正是这独有的芳香吸引着很少经过那里的路人。别致的松柏、古槐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丁香、木樨也会使人驻足观望。

残疾的身体使王式俭无法在课堂上授课,虽已是病魔缠身,他仍自强不息,妻子没有工作,一边在社区里做家教,一边充当了丈夫的“秘书”,他们从不怨命,一个爱文学,爱到发痴,一个爱丈夫,爱得无悔无怨。在妻子的细心照料下,王式俭继续在病床上笔耕不辍,完成了《诗的自述》、《关于诗的诗》、《略论21世纪诗歌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等文学着作和学术专着,获得各种奖项三十余种,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

每次去王家,我都碰上他们吃面条,于是,我感觉他们家的每顿饭几乎都是面条似的,蔬菜和副食很少,精神上丰富无比,生活上却如此简单。我在想,他去世前患了糖尿病,与他多年的饮食习惯也多少有些关系的吧。我知道他是自尊的,爱面子的,一次聊完文学话题后,我小心翼翼地婉转地问一些他们生活上的事。当我说想把自己和女儿的一些旧衣旧物送给他的妻女,他不是拒绝而是客气地说“你自己留着穿吧”,我就知道他们不嫌弃,回来便整理一些送了过去。

王式俭的一生,是为诗歌而活的一生。诗歌,小众的诗歌,是王式俭的宗教,一种文字精神支撑着他拖着病体一直顽强地活着,长年累月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与艺术的探索里。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61年,却也是无怨无悔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一生,也是勤恳奋斗的一生,清贫朴实的一生,自强不息的一生。这株生长在苦难中的丁香树,开满了一树诗意的花儿,永远的丁香花弥漫了诗人的一生,那是一种爱诗的情结。

我在想,一些人一生里并未写出什么,却很舒服地当了一辈子所谓的“专业作家”,他们是真正的作家吗?其实,真诗人、真作家并非被标明的,即便他们的书不被出版,他们满心的诗情与文章也会弥漫他们的一生,他们尽管很傻,一生省吃俭用自费出版几本诗集,他们一直在追逐心中自认为是伟大的目标,但又刻意地在和心中的梦想保持着距离,他们放弃梦想,回到十分真实而时常会很残酷的地面,在煎熬中成长和成熟,尽全力应对生活,他们得打点好现实而具体的生活,当他们打点好了许多“具体的现实”,然后才能再次拾起自己搁置多年的做一个真诗人、真作家的梦想,然而,这时已没有多少精力,人生奋斗的目标到底在哪里呢?在我们活得越来越明白时,自然也看到了一种追求文学的精神。而那些一生都生活得很舒适,一直在用诗歌、用文人身份来附庸风雅的人,他们与这些以生命来爱诗歌的人,怎能一样?于是,如今的诗坛,我不再看诗人诗名之大小了,我只看这个人的诗是否可以打动自己敏感的神经。如果论诗情、论真假、论艺术水准,王式俭是“论”得起的,王式俭至少该是个真诗人。

遗憾的是,在我副刊编辑期间,他给我寄过很多诗稿和诗集出版书讯,皆因无合适版面而未能刊发。2008年,终于有了适当的机会,在我多次努力下,副刊终于以春天的名义举办了一次有诗人参加的诗会,3月27日,我在《华商报》副刊“‘春天诗歌’征文优秀来稿选登”栏目里编发了他的一首写春天的诗《采撷》:

你说:

春天了

你采些什么

我说:

我要采撷石竹

和月桂

我还要采一支苇笛

送给我的老师

因为他那支

已经枯黄破碎

你说:

春天了

你采些什么

我说:

我要采撷春鹃

和野薇

我还要采一束丁香

送给我心爱的姑娘

因为去年那束

早已凋谢枯萎

你说:

春天了

你采些什么

我说:

我要采撷兰草

和望春

我还要采一株灵芝

送给我慈爱的母亲

因为那早生的白发

已布满她的双鬓

春天里,当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的时候,我们自然想起了丁香,想起了诗集《第一次的丁香》、《重放的紫丁香》,想起城墙的一角,那个安静的小院,我们自然要怀念不为很多人知道的一位叫王式俭的诗人,想起他在临终前还自费出版了《中华新诗英华》和《王式俭诗学论集》两部着作,他临走的前一天,在病床上终于见到从印厂拉回来的他最后出版的一本书《王式俭诗学论集》。他一生痴情于文学,以生命相托于文学,他该是欣慰的。可见,朴实而强大的文学可给人带来多么大的力量。

生与死,不由我们支配的,人生多么的渺小,真如一朵小小的花,他走得时候,给家人什么也未来得及说,他那是不想走呵,他只是沿着清香花瓣的小路往温馨的诗国走去,让自己成为诗路上一朵含笑离去的小花。他是一块燃尽的煤,他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理想,在岁月中,不知不觉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如此寂寞的命运,也许他是早已料到了的,他是乐在其中的。

以前,我们都过于“透明”,在冰凉凉的世界里不懂得“迂回”,不会处事,常常吃了亏说不出什么,只能放在心里伤自己,当被人欺负时,我们相互鼓励,我们不能去和一些人争辩什么,也不能避免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只能做到“独善其身”,佛教里不是讲“烦恼即菩提”么,当你战胜了烦恼,你就获得了菩提心。我常怕见人,因为我依然怕碰上一些让自己忽然不快乐的人和事,怕让自己情绪忽然低落,如今,周围又少了这样一位可相互鼓励的诗友,如今,我们已天各一方。

临别,王夫人问:“你还写么?”

“写呵。”我说。

她竟笑了,叹口气道:“唉,你们这些人啊……”她这一笑,使我倒有些黯然。

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篇四

3.相濡以沫,未若相忘于江湖!

4.你是个务实的人。无论是学什么东西,都要入迷进去,才能学出效果来。

5.老子革了你的命!

6.心如赤子,意如刚铁。

7.“你的拳法白练了。”王超看着周雨馨,叹了口气:“其实拳术最终目的不是杀人,也不是养生。而是给弱者受辱的`时候能有以命搏命,血溅五步的机会。练拳的人没有这点儿血性,练得再高,也是个懦弱的弱者。

你看似很狠,其实骨子里面真的是个懦弱的女人。练拳的,胸怀要能容忍,但不能受辱。受辱怎么能不报?你自己受辱了,不敢血溅五步,却来报复别人,实在是………….哎!”

8.秋风未动蝉先觉,暗送无常死不知。

9.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檀兮。

10.你自己还在迷雾之中,其实今天地这一拳,能打出来,这是必然。我和你结交这么久了,你地人我也多有了解,不会看错的,你地心意坚定,而且蓬勃,有一股默然能御的意境,显然,有一股浩然磅礴的大气,对你感触很大,你被这股磅礴浩然的大气影响,举手投足,一拳一脚,都带有这股气势。

越是集中精神,遇到强敌,你的心意勃发,这股气势就越能发挥出来。就算功力比你强的对手,遇到了你,也要被你拳脚的气势缩震慑,处在下风。

你只要面临强敌,就一定能够超出自己平时的水平,这是你心意中蕴藏的东西,平息不受刺激,不显露罢了。练拳人,一味苦练,那是不行的,还要配合到心意的感动,一感动,人就会投入,忘记生死痛苦,爱恨情仇。这样的拳法,才是真正的上乘拳术,你显然以前专门修炼过心和意。

不然,也不会屡屡在强敌压境之时,爆发出身体内蕴藏的最强力量。

11.说把司徒光喂鲨鱼,要是被鳄鱼吃掉了,那以后在唐门之中,还有什么威信存在?

12.那一吻的沉沦`那一吻的相濡以沫。

13.“姐姐,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神仙,我能飞升,也不为了长生,只为了保佑你生生世世都平安。”

14.国术打法一打就犯法。

15.练法要学老子,心中空虚。养法要学孔子,循规蹈矩。打法要学魔鬼遇神杀神。

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篇五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但凡山清水秀的地方,绿树红墙,梵音缥缈,不时会纳入眼帘传入耳鼓,这些大隐于市小隐归山的佛堂,道观,与青山相伴,与绿水并存,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给游历山水的人们,给名山秀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没有探讨过庙宇道观隐在深山的原因,就觉得它肃穆庄严,就觉得它脱俗清逸,假如您行在山水间,眼中充满了单一绿色,正觉得乏目时,忽然出现了绿树掩映的红墙,还有那高耸入云的塔尖,那是什么感受,疲惫的眼睛豁然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再游走起来定是另番感受。

西游记家喻户晓,鉴真东渡历尽风浪,唐三藏,鉴真,这些历史上确实有名的大德高僧,把中华的历史打上了中外交流的印记。老子的紫气东来青牛出关为道家仙踪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眉山的普贤菩萨,四大佛教名山是他们各自的道场,这些去处,无疑都是山水的精华所在。

洛阳白马寺戴着中华第一寺的桂冠,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以其久远的历史昭示着释迦佛祖的落户远征,更有那说不清的玉皇大帝各路道教神仙,在五岳之巅俯视莽莽群山。在海之南,南山寺面对大海的波涛,一百零八米高的观音法像遥看南海,他们在清幽的大山里,在大漠的深处,在黄河岸边,在大海潮涌的沙滩,在九州知名的山水间,接受世人的敬仰与香火。

追寻历史,华夏五千年造就着自己的神仙,供奉着自己的'祖先,更有那好学的先皇请来了佛祖释迦牟尼,光大着真善美,与中华的儒教、道教结合起来,为自己的王朝统治堆砌着理论基础,渐渐的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三教共存的局面。

山水清幽适于供奉,山水发于自然更适合高贤居住,山水神秘更适于大德享用。在悠悠历史中,佛、道、儒已经融入了华夏文化,以形成了历史的标识,嫉恶如仇,惩恶扬善,道德真经,扶危救困深得百姓称道,于是,一个有着深远渊源的宗教,与华夏道德信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人们把他们高高在上的供奉着,与自己的信仰互为补充的完善着,以自己的虔诚希望得到护佑,在膜拜先哲的同时祝福着自己。

在浑厚的大山里,在白云飞度的山之巅,伸出了飞檐的一角儿,寺庙是那么自然的与大山融为一体,在悬崖绝壁上,在大山的深坳里古刹是那么神秘的被人们接受,在深邃的山洞里,在幽静的溪水旁,本土道观是那么虚无缥缈的洞察着人世间。

行走山水间,不时会有镶嵌在大山陡峭之处的石阶,不时会有铺墁在清溪水边的小径,把你引向环境清幽的庙宇道观,你可以得到片刻的身心休息,抚慰你烦躁的心情。看着威严的法像,听着晨钟暮鼓,跟随布纳青衣的和尚尼姑出没于庙宇回廊,袅袅梵音,寥寥青烟,凡夫俗子是否也体会到天上人间的味道。你再品一品佛家道长的斋饭,就着那山水间的天籁之音,一袭脱俗之感悠然而来。

山水庙宇结合的这样的天衣无缝,似乎少了谁都不是完美的。自然与人文点缀着山水,心情在这里得到安慰,这不正是我们旅途追求的安逸吗,山水庙宇不都是不可缺憾的风景吗,人们都是向往山水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尽人流涌向山水之间,人们吸纳山水沁出的灵气,享用山水带来的天功造物,欣赏山水现出的千变万化,拜会山水雕凿的鬼斧神工。这真是:佛家参禅需静心,道家得道求安逸,山水天生好去处,一柱清香缘分聚。

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篇六

喜欢旅游,喜欢在大地上行走,不知觉萌发了对土地的探求。

自然万物深不可测,悠悠天地物竞天择,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几大要素水、阳光、空气就是天麟人选的结果。最终,水流淌在大地上,阳光照射在大地上,万物孕产的空气同样产自大地上,这一切的自然造物,都与土地发生着直接或必然的联系。

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人们把它命名为地球,看来地球的存在是针对依赖土地而言的。我们住在土地上建起的房屋内,我们每天行走在土地上,我们每天吃着土地里生产的粮食,我们四季轮回的耕耘在土地上。放眼环顾,土地托举着山脉,土地包容着水流,土地上还生存着除了我们人类以外的其它植物生灵,万物都在土地上脚踏实地的生存、生长、索取。

山水是美丽的,人们往往顾及山水的美丽而忘记了土地的存在。细细的品来,山水的风光秀丽只不过是匍匐在土地上的张扬。

这山,隆起于大地高高在上。

山清水秀是人们的向往,穷山恶水是人们的厌恶,秀丽的山峰美丽的山峦还得依赖植物的.装点。山的表面可能是岩石,这只能彰显山的突兀雄浑,没有绿意的装饰,这样的山可能被人们打入另册了。就是山表皮那么一点点的植被土,就是山缝里那么一点点贫瘠的土壤,让植物有了落脚生根的地方,至此,山川青黛峰巅插花焕然了大山的容貌,让大山有了生机。这样的风景才备受人们的推崇,才称得上是景区。从山脚下一直向上延伸的绿色,不同层次的生长着乔木,荆棘,树木、花草,把大山打扮得花团锦簇郁郁葱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落叶归根,积少成多浮尘变土化腐朽为神奇。正是人们忽视的土,在做着毫无疑问的不求彰显的默默表白。

那水,流淌在土地上缠绵。

有山无水不风景。江河湖海是水的王国也是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我们明明看见,土地大度的把自己豁开让出了河道,更是涵养的把自己沉淀变成了海底和湖泥。澎湃的大海缠绵的水流与土地相依着,脾气大的时候土地还得忍受冲刷蚕食的肤痛。有了忍让才有了水乡泽国,有了沉稳才现出了大海汪洋,就地球而言是‘三山六水一分田’就是这一分的土地,美化着、划分着、阻隔着、积淀着山川河流,养育着万物生灵。

水本身是柔美的,但发起脾气来势不可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往往土在水的面前是那么的无能为力又不堪一击。发洪水了,汹涌的水流裹挟着泥土下泄,咆哮的黄河,即使在平常也是浊浪滔天泥沙俱下,把好端端的土地剥离、沉积成了高于地面的悬河。有失就有得,水流在搬运土地,岁月在造就奇迹,沧海桑田的变迁又营造出多少的肥沃农田粮仓平原。黄河的冲刷让入海处的土地面积在不断地扩大,在失去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新的收获。这其中黄河具有代表性,其他的大江大河亦然。当然,现实中也有土战胜水的时候,那是人为的效力,水涨堤高,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也不足为奇。

在自然界风对土也是侵略者。土顺着风势悄然的移动着,狼烟滚滚的沙尘暴更是让土壤快速的移动脚步。这些土尘飘扬在天降落在地,降落在山巅,降落在缝隙,做了一次无奈被动的旅行,对于大山来讲,似乎降土比降雨还来得更踏实些,水土流失毕竟是大山的切肤之痛。土尘的到来,无疑成就了大山物种的生长光大了山峰的美丽。

山水图画的组成离不开土的功绩,细想起来就是如此。我们应该感叹,这皇天后土,这万物仰赖的大地,这大地母亲造就了天地空间。您看,地平线上刚刚升起的朝阳把土地映衬得那么美,宇宙中阳光的大美与土地的绝美融在一起了。

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篇七

又有人以为,山却正是坦途上的碑刻,你越过了它,它为你赞叹,设想登上山峰时的欢乐,又是另一种的豪迈;所以不可无山。更何况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你何妨仙它一仙: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裁,今天有我在,万方朝天拜…。

殊不知,水恰是山轻吟的诗,山以水养颜,水以山壮志,你即然在路上,岂可没有诗情画意?如若不然,你何必一条道走到黑?有谚云:“一生都在路上,一路都在爬山。不是山无尽头,是路绕着山走”。

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篇八

深山古庙里,有一口钟。据说,撞响它,声音清越得能驱散瘟疫。

但在这座庙里,只有一个僧人,能撞得出这样的钟声。浑厚悠远的钟声飞出寺院,回荡在青山碧水之间,一圈一圈的无形的涟漪,似乎一直荡到了天国。

大家都认为这个撞钟的人定是位得道的高僧。

终于有一天,这位得道高僧告诉了大家一个惊天的秘密。他每次撞钟,心里都念着一个女子。这清越的钟声,是送给那已经遥隔阴阳、生死两茫茫的爱人听的。他用了心中所有的思念和挚爱撞出了最动听的钟声。

众人愕然:原来,他不但不是什么得道的高僧,甚至还是一个未绝红尘俗念的槛内之人。

故事中痴情的僧人已经远去了,但那不绝的钟声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得道”,“道”是什么?谁人又能“得”?

若说“道”是天地万物之法则规律,那么,“得道”便是对这法则规律的'洞察敬畏,从心所欲,而不逾这最高贵的“矩”。而在这所有的法则与规律之中,于人而言,最神圣与纯洁的莫过于人之本性与真情。

怀抱真情、秉持本性的人,才有可能得道;而对人生最美好的情感——爱——的真诚与执着的追求,恰恰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真情与本性。

世上本无佛,佛皆来自红尘。来自红尘的佛并非是弃了红尘、绝了俗念,正相反,莲花台上的佛,正是对俗世有了太多太多的照拂,对红尘有了太深太深的悲悯,才把那小小的拥抱一个个体生命的爱,升华成了普照天地、温暖乾坤的大爱。

那个撞钟的僧人,心中有一位美丽的女子;俯视苍生的佛,心中有整个浩渺无穷的宇宙。而我们每个有幸为人、愿意以真诚的心灵歌唱的生命,心中皆有一个佛。

每一支动听的歌,每一首隽永的诗,每一章传世而不朽的乐曲背后,皆静立着一座佛。

为他吟诵,为他咏唱,心有澄明圣洁之感,恰似静悄悄、清朗朗的夜里,高悬一轮皎洁的月亮。

佛、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通用篇九

人类历史早已证明,大凡一个民族或种族,皆发源兴盛于某一水系。滚滚江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一样哺育了人类,也孵化出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最典型的当属发端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孕育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河、黄河滋养下的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正因如此,各民族才会不约而同地将这些河流亲切地誉为“母亲河”。

我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条“母亲河”,她的名字就叫象峪河。我的“母亲河”旧称“小涂水”,民间又俗称为“向阳河”。她属于汾河支流与乌马河北岸的支流,全长六十三公里,流域总面积达三百四十多平方公里。作为山西省太谷县境内的第二大河流,史上并无记载她发源于哪朝哪代,只知她的上游有东、南、北三源,而其正源――东源,发源于太谷、榆次、和顺三县交界之处的八赋岭。象峪河的上游,植被郁郁葱葱,形成了古老的区域性原始森林,而河谷大多呈v型,谷深、坡陡、水急。遇到雨季,千流竞发,呼啸而下,银花碎玉撞击于巨石之上,乱似飞雪,巨大的轰鸣声常常响彻山谷。千百年来,一泻而下的象峪河并无固定河道,常夺旧官道渲泄洪水,甚而会如脱缰之野马,汹涌澎湃,向两岸四处漫溢。民国二十一年(1932)之后,经自然冲刷与历代百姓人工开挖,才逐渐固定成为今日之河槽。

我的家乡――范村,一处黄土覆盖的丘陵地区,居于象峪河的中上游。河水如莽撞的壮汉一样,从上游奔腾而来,行至范村,却转而变成了一位温润的少女,只缓缓流动在厢形的开阔河槽中,并一路向西,逶迤奔向了远方。

我的祖辈就在象峪河水冲击而成的河谷两侧,栉风沐雨,耕耘收获,养儿育女,生生不息。象峪河水与南岸巍峨的南山遥相呼应,不仅灌溉着百亩良田,默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憨厚朴实的乡民,而且,还赋予了乡民几多灵气,使得这里钟灵毓秀,造就了许许多多传奇人物与他们的传奇故事。

就在象峪河上游北岸,有一个行政划分隶属于范村镇的明清古村落,名叫“上安村”。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居然祖祖辈辈人才辈出――入仕做官者竟繁若星辰。在山村中散落的一百多块庙碑和墓碑上,无言地记载了这个小村落曾经辉煌的历史印迹。在现有家谱所记载的不足家族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就有品级官员六十余人,而石碑上记载的仅七品县官则多达七百多个。更为神奇的是,在这里,明清时还出过数位阁老以及若干一品大官和一品诰命夫人。而最具代表性的,莫属牛先年与牛天畀两人。牛先年早年曾是乾隆皇帝的老师,而牛天畀在乾隆年间,官至湖广总督兼总兵。就是这样一位牛总兵,位列满清王朝一百二十位功臣之一,生前战功赫赫、位极人臣,即便死后,也是殊遇有加。乾隆皇帝按照旗员一品大臣之礼下令例赐,并亲自为其撰写了祭文和碑文。时至今日,太谷县档案馆依然保存着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御制青石碑文,而他的画像则保存到了故宫紫光阁。

源远流长的象峪河不仅哺育了我的祖辈,而且也是我儿时伙伴们的天堂。夏日的象峪河就像斜卧在南山脚下的一位慵懒的少女,只把那长长的秀发流泻而成了清粼粼的河水。象峪河的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有余,浅处更是清澈见底。一丛丛深绿的水草随了回旋的溪流来来回回摇晃着头脑,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偶有几十尾小鱼儿成群结队,轻快地穿梭于水草与石子之间,似乎是与那一群大脑袋细尾巴的蝌蚪在嬉戏打闹。河水冲过鹅卵石,昼夜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就像母亲哼唱的催眠曲,这首曲子与一起一落的蛙鸣应和着,直引得河岸两侧密林中的各色雀儿也不安分起来,纷纷扑啦啦飞到葱茏的草叶间,一边觅食,一边叽叽喳喳乱叫个不停。

就在这广袤的蓝天下,一群野孩子光着脚丫,穿林过草,嘻嘻哈哈哈跑到了河水边。也不管周围有没有人,三下五除二就能褪下“二股筋”背心与小裤衩,就如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一个接一个跃入了清洌洌的河水中。河水激起几朵浅浅的浪花,似乎在敞开胸怀迎接这群快乐的小伙伴。小伙伴们其实并不会游泳,但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狗刨”还是会的。有几个伙伴玩累了,就会光着屁股立在那里,双手掬起河水,恶作剧地向同伴泼去。这下不打紧,大伙儿瞬间欢腾起来,这边的人惊叫着,那边的人就又组织起了反击――你泼我,我泼你,身上、脸上、头上,水淋淋地往下滴,都弄不清哪滴是河水,哪滴是汗水了。有体力不支败下阵去的小伙伴,会呼啸着逃向河岸。河岸上遍布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在阳光照射下微微有些发烫,而且踩在上面多少有点烙脚,但就是这样的温度,却是那样地暖,那样地贴心,仰面躺在上面,不消一会儿,就能把身上的水滴烘干。

有几个淘气的伙伴一刻也闲不住,他们就如灵巧的猴子一样,三下两下就爬到了河岸边粗壮而直立的白杨树上。伴随着咔嚓咔嚓几声脆响,一根根树枝儿被折断后,瞬间就能在小伙伴手中编织成一顶顶“草帽”。这“手艺”是从电影里解放军叔叔那里学的,帽子虽说简陋了些,却是足以遮阳。就这样,一人一顶“草帽”,顺便再从河水中捕得几尾小鱼,装进预先准备好的罐头瓶里,三五成群,打闹着、嬉笑着、浩浩荡荡地,就像凯旋的军队一样一溜烟奔回了镇子。

冬天的象峪河相比于夏日时分,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已变得沉静了许多。河水早就结成了厚厚的冰,远远望去,冰面反射着冬日的阳光,明亮得晃人的眼。河岸边高大的白杨树光秃秃的',喜鹊把窝高高地建在树杈上,就那样立在枝桠间“嘎嘎”地鸣叫着。夏季里郁郁葱葱的芦草也已枯萎,顶端却开出了串串如棉絮一般的芦花。只须把芦草杆齐刷刷地扎在一起,就能做成有如道士手中拂尘一般的物件。然而,更让伙伴们欢喜的是,这个季节正是溜冰的大好时候。取两根等长的四棱木条,分别在底面上打两个孔,然后找两根粗粗的铁丝,将铁丝两头弯曲后,钉进孔中。而后用锯条锯几块薄木板,钉在四棱木条上面,这样,一个简易的滑冰车就做好了。光有滑冰车那是不够的,还需找来两根尺把长的粗钢筋,在炉火中烧红后,一头用锤子敲打出尖尖来,另一头还要弯出手柄。这样,滑冰的用具也就一应俱全了。

就这样,伙伴们一人一套滑冰车,纷纷将滑冰车放到冰面上,然后盘腿往冰车上一坐,双手紧握钢筋手柄,一扎一推,冰车就会如离弦的箭镞一样,“倏”地一声,向远处疾驰而去。冰面宽阔,平如明镜,冰车儿前逐后赶,还有撞在一起的,只惹得伙伴们哄笑起来,那爽朗朗的笑声惊跑了鹊儿,也惊艳了温馨的冬岁。

欢乐自不待言,但偶尔也会有意外发生。遇到河水结冰较薄的地方,一不小心,冰车就会陷落于冰窟之中,直把棉衣棉裤都弄了个透湿。这样的尴尬,是逃不掉母亲锐利的眼睛的。遇到她老人家心情好,无非责备几句;若恰遇老人家心烦之际,屁股是免不了要遭点小罪的。家里的扫炕笤帚是母亲常用的“家法”,只待屁股被打红了之后,母亲就会含泪催促着让换上干衣,而后默默地把打湿的棉衣棉裤晾到火炉边,一边烤着,一边翻腾着,只待细细地把它们烤干后才会放心。

欢腾的象峪河给了童年无尽的欢乐,伴随着她潺潺的浅吟低唱,匆匆流逝的日子也就演绎成了一首首轻快的歌谣。在这首歌中,没有物质匮乏的愁绪,没有岁月艰难的苦涩,唯有轻灵灵的音符始终在耳边回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