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优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0:46:55 |
  • ZTFB |
  • 12页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自我提高。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激发你写作的灵感,让你在总结中获得更多成长和进步。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一

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洁行之士,无疑是伯夷和叔齐。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洁身自好的隐士许由。尧做皇帝的时候,听说许由是贤人,就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听到这一风声,赶忙隐遁到颍水之阳的箕山。箕山在今天的河南登封,紧邻着天下之中的中岳嵩山,因为许由死后葬在这里,箕山又称许由山。尧又召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这次连听都不愿听了,跑到颍水之滨洗耳朵去了。这时,刚好巢父牵着牛犊来饮水,就问许由何以洗耳。许由说:“尧召我做九州长,我痛恨听到这件事,所以洗耳。”谁知巢父讽刺许由说:“你如果住在高岸深谷之中,与人不相往来,谁能见到你?你本性就浮游,想用这种方法沽名钓誉而已,别污了牛犊的口。”说完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了。

伯夷、叔齐是辽西小国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父亲欲立叔齐,父亲死后,叔齐不愿继位,要让给伯夷。伯夷也不愿继位,逃走了。叔齐步伯夷的后尘也逃走了。国人遂立二子。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就投奔他而去。到了周的都城岐下(周原,今陕西扶风),西伯刚死,周武王继位,把父亲的木制灵位载在战车上,正准备东进,讨伐以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的纣王。伯夷、叔齐不顾安危,勒住武王的马缰劝谏说:“父亲死了不葬,却发动战争,能说是孝吗?以臣弑君,能说是仁吗?”姜太公称许伯夷、叔齐是义人,派兵丁搀扶着他们离去了。

伯夷、叔齐指责武王伐纣是不孝不仁。武王以正义战争胜利者的名义,荣登大朔,谥父亲周侯西伯为周文王,中国史上正统的谱系确立了。“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在伯夷、叔齐眼中,周王朝是不孝不仁得来的天下,因此他们以周王朝为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靠采薇维生。采薇而食的日子并不好过,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采薇》这篇小说中甚至给伯夷、叔齐列了一个薇菜的食谱:薇汤,薇羹,薇酱,清燉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蜀汉谯周在《古史考》中记载了一个伯夷、叔齐饿死的传说: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这是一个尖锐的指控。薇也是周朝的草木,你们不食周粟,却食周的草木,性质有何不同?面对这个尖锐的指控,伯夷、叔齐的道德优越感现出了巨大的裂痕,不能两全之下,只好饿死了事。

死前,伯夷、叔齐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强盗来代强盗呀不知道这的不对。神农虞夏一下子过去了,我又哪里去呢?唉唉死罢,命里注定的晦气!(鲁迅译文)孔子曾经评价过伯夷、叔齐的品行,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稀。”意思是伯夷、叔齐不记旧仇,怨恨自然就少了。可是孔子的下一句评语—“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却有些一厢情愿,因为伯夷、叔齐临死前作的这首歌,明明是一首怨歌,尤其是尾句“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怨恨的意思清清楚楚,所以司马迁才会觉得二人的情绪异样。可惜司马迁没有深入追究下去,只是发出了“好人早夭,坏人长寿”的慨叹。

在我看来,伯夷、叔齐的“洁”类似于许由洗耳的“洁”。虽然伯夷、叔齐一眼就看穿了中国史循环论的弊病—“以暴易暴”,但是避开“以暴易暴”的途径,却并非庄子所说的根本性的“洁”。就像颍水根本不可能洗净许由已经被污染的耳朵一样,首阳山的薇菜也仍然是“周薇”。伯夷、叔齐的道德困境证明了他们方法论的错误。所以鲁迅先生说:“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女吊》)“以暴易暴”的非法性不能以“不念旧恶”为前提,“不合作”的义举也决不能以身体的饿死为旨归。毛泽东也反对伯夷的行为:“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别了,司徒雷登》)冬天,我曾经登上过洛阳以北的首阳山。雪后初霁,密密麻麻的梯田在视野里伸展开去,伯夷、叔齐的小庙就简陋地建在山顶正中。满山寻找薇菜,找到的却是梯田里种的麦子和小米。小米,是的,今日的首阳山上遍种的小米,正是三千年前伯夷、叔齐不食的周粟!站在山顶,迎着即将降临的暮色,仿佛仍然能听见采薇的怨歌还在首阳山上回荡着,回荡着,也许永无消歇的一天。

【个性点评】。

伯夷、叔齐最后被一把周粟逼死,也许有人以为不值。遇到这种情况,你看孔子的态度多么潇洒:“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干吗非要食你的周粟?我出国去!向东向西都能通往大海,伯夷、叔齐却只会钻山,这不是典型的小农思维模式吗?其实,伯夷、叔齐的意义在于,我偏不出国,我偏不食周粟,我就用这样一种自虐的方式表达自己信念的坚定,表达自己信仰的执著。无他,我就是要让你难堪,看你怎么着!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二

钟鸣鼎食、暗度陈仓、白虹贯日、首鼠两端、兔死狗烹。

正襟危坐、靡靡之音、鸡鸣狗盗、危如累卵、期期艾艾。

酒池肉林、萧规曹随、胯下之辱、一言九鼎、一字千金。

前倨后恭、不寒而栗、百步穿杨、刎颈之交、胶柱鼓瑟。

歃血为盟、怒发冲冠、博闻强识、得意洋洋、强弩之末。

抱薪救火、流言蜚语、鸿鹄之志、作壁上观、无可奈何。

独当一面、身先士卒、因势利导、平易近人、侧目而视。

周公吐哺、一饭千金、不遗余力、碌碌无为、死灰复燃。

助纣为虐、孺子可教、三令五申、杀妻求将、屡见不鲜。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三

庄子,蒙地(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名叫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官吏,史称“漆园傲吏”,是地方官吏的楷模。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人。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他不愿与其他的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的学问广博,各个方面都有涉猎。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因此他著述的十多万字,大体上都是类似寓言。此外,他还写了《渔父》、《盗跖》等文章,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也用来阐明老子的学问。但是像他写的《畏累虚》、《亢桑子》这样的书,都是空谈而没有事实根据。

然而庄子善于编织文字、分析词句,善于描摹事物、抒发情感,故意捏造事情,以攻击儒家、墨家的学说,即使是当代有名的学者,也难免受到他的批评。他的言辞潇洒自如、随心所欲,因此上自王公大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有学问且贤能,于是派使者携带厚礼去邀请他,并且许诺让他做国相。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两黄金确是非常厚重的薪金,卿相也是十分尊贵的职位。但您难道没见过大王祭祀时所用的牛吗?饲养它几年后,给它穿上带花纹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实就是把它送进太庙作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只想做一只安分平凡的牛,恐怕也没法做到了!我如果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就会是那样的下场了!您赶快走吧,不要在这里打搅我清心修道!我宁愿在污水沟里戏水,享受快乐,也不愿让国君束缚我自由的生活;我宁愿一辈子不做官,享受平凡带来的那份平静,也不愿放弃我现在安宁、快乐的日子。”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四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乾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五

汉文帝时期,匈奴的首领是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即位的时候,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匈奴的政策。

这一次派去护送公主的使节是宦官中行说。因为中行说是燕人,生长朔方,熟知匈奴情状,派他去也有窥探匈奴虚实兼收集情报的任务。中行说不想远行,就借故推辞。汉文帝不肯换人,定要中行说走这一趟。中行说再也无法推辞,只好悻悻起程,临行前私下对人说:“我本来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别怪我将来为害汉朝。”听到这句话的人一笑置之,心想你不过只是一个阉人,能成什么大气候?大言不惭罢了。

一到匈奴,中行说就归降了老上单于,成为单于的亲信,开始兑现他的誓言了。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赠给匈奴许多缯絮(丝织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游牧民族,哪里见过这些精致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中行说进谏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强大,独霸一方,是因为衣食都和汉不一样,不需要依赖汉朝供给。现在单于您变更旧俗,爱穿汉朝的衣服,爱吃汉朝的食物,长此以往,恐怕汉朝的物品输入匈奴不过十成中的一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动心降汉了。”

单于和众人都将信将疑,中行说又举例说明:“穿上汉朝的丝织衣服,骑马在杂草和荆棘丛中奔驰,衣裤全都挂破了,哪里比得上我们的毡裘耐用?汉朝的食物虽然精致可口,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乳酪方便美味?”这番话说服了众人,从此就放弃了汉朝的衣食。

中行说又教单于左右学习数算,用以计算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

汉朝皇帝和单于所通的书简,历来长一尺一寸,上面写着“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的字样,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书简,定为一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汉简宽大,称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样样都要压倒汉朝。

汉朝的使节看不惯匈奴和汉朝不一样的风俗制度,中行说就亲自出面和汉使辩论。

汉使讥讽匈奴不尊重老年人,中行说辩论道:“按照汉朝风俗,征兵出发时,父老岂有不置办衣食,欢送子弟的?匈奴素来崇尚攻战之事,老弱不能上阵打仗,因此才把优渥的衣食供给给少壮子弟,这样才能打胜仗,这是保家卫国,怎么说得上轻视老年人呢?”

汉使又说:“匈奴父子都睡在一个帐篷里。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为妻;兄弟死了,娶兄弟的妻子为妻,逆天乱伦。也没有冠带之类的服饰礼制,又缺少朝廷上的礼节。”

中行说辩论道:“匈奴的风俗是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乳汁,穿牲畜的皮毛衣服。放牧的时候要随时转场,才能保证牲畜按时吃草喝水。所以战事紧急的时候人人都练习骑射,战事缓的时候人人享受和平生活。人们的约束既轻,生活也就简便易行;君臣关系简单,国家事务再繁杂,也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好使。哪像你们中国,虽然自称礼义之邦,君臣之间却相互猜忌;而且大量使用劳力去修筑宫廷楼阁,以至耗尽民力。老百姓耕种本来是为了衣食丰足,建造城郭本来是为了保护自己,可是这样一来,战事紧急的时候没有时间练习攻战之事,和平的时候又不能休养生息,还要出劳力。至于匈奴的风俗,父子兄弟死,娶他们的妻子为妻,是为了保全种姓。因此匈奴虽然伦常紊乱,但是一定要立本宗族的子孙。哪像你们中国,虽然遵守伦常,可是亲属关系疏远的时候就互相残杀,竟而至于改朝易姓。你们这些只会在土屋里生活的汉人,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得不承认中行说对中国这个假“礼义之邦”的指控是尖锐的,是有道理的。类似的指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从此之后,汉使再想和中行说辩论,中行说高挂免战牌,而且斥责汉使:“别说了!但教你们汉朝送来的衣食等物品数量充足,尽善尽美,就是你们尽职尽责;否则等到秋高马肥,就要大举南侵,铁骑践踏了!”

老上单于对中行说言听计从,在中行说的谋划下,匈奴屡屡侵入汉境,杀伤百姓,掳掠牲畜,成为汉朝最大的边患。汉朝也没办法,只好照例和亲。

老上单于死后,他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中行说仍然辅佐他,匈奴也仍然不断给汉朝制造边患。直到汉元帝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汉匈战争,匈奴才开始衰落下来,不仅属国都已背叛,而且内部也分崩离析,不再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了。

【个性点评】。

中行说虽然是地地道道的“汉奸”,可他也是汉文化最早的反思者,最早的反传统斗士。他对汉朝礼义制度的抨击,句句在理,一针见血,难怪汉使都不是他辩论的敌手。

阉人的卑贱身份也刺激着中行说要去建功立业。“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这句着名的誓言,一定也是中行说的心声。

中行说后来就在史书中消失了,不知所终,也不知最终的命运如何。他的个性,昙花一现。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六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七

司马迁。

是西汉史学家、

散文。

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所以才有史记那么精彩的书籍。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前99年,汉武帝由于匈奴扣押了汉朝使臣苏武等人,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前去攻打匈奴,但是,他这次却打了个打败仗,差点儿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利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八万骑兵团团围困住李陵的步兵。虽然李陵的箭法精准,手下的兵士也都骁勇善战,他所率领的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却越来越多,最终,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有援兵,最后只有四百余名兵士突围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朝廷之后,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汉武帝便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牢问罪,并且召集群臣,讨论李陵所犯下的罪行。

大臣们都指贵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当汉武帝问到太史令司马迁的时候,司马迁说:“李陵所带去的兵士不过五千人,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他此次打了败仗,但是却杀了如此多的敌人,也能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我认为他一定有自己的苦衷,他肯定心中还想着日后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听了司马迁这番话,汉武帝认为他这是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如此为投降敌人的人辩解,岂不是有心要违抗朝廷吗?”于是,汉武帝一声令下,就让人将司马迁拉下去,关到监狱之中,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最后的结果,给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破坏生殖器的刑罚)。司马迁家中无钱赎罪,只好受了这耻辱的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乃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他曾经为此想到自杀。但是,他想到自己有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不能就这么死掉。因为当时他正在投入全部的精力来写一部史书,这就是《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数代都担任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来到了长安,继承家学,从小就读了大量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幵阔。从20岁开始,司马迁就开始游历祖国各地。他曾经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去过长沙,在汩罗江边凭吊了爱国诗人屈原;他还曾经去往曲阜,考察。

孔子。

讲学的遗址;他还去过刘邦的故乡,在此听沛县的父老讲述了刘邦当年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积累r大量的历史知识,同时,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自己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之后,司马迁便当上了汉武帝刘彻的侍从官,曾跟随汉武帝到全国各地巡查,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便继承父亲,担任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司马迁正准备着手写作史书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而得罪了汉武帝,被关人监狱,并受了刑。为此,司马迁十分痛苦,他认为自己的身体受了腐刑,已经毁了,没有用了。

于是,司马迁就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宏大历史之作《史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他对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还表现出了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的同情。司马迀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通俗的文字。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方面,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可以说,《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他终因郁郁寡欢而死。但司马迁和他的历史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

鲁迅。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思想。

老子。

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天文。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马迁又总结了战国以来的天文学的基本原则,表述如下:“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裁,考察历史上的事变,发现在120xx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现象。五星在逆行时,往往变得特别明亮。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都是位置不变的,它们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这是天文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八

秦穆公的仁义(下)。

穆公十四年,秦国发生了饥荒,穆公于是派使者到晋国去借粮。晋君夷吾与大臣们商量此事。大臣虢射说:“我国如果借此机会发兵攻打秦国,将会取得很大成功。”夷吾利令智昏,听从了虢射的意见。第二年,晋国发兵攻打秦国。秦国知道后,穆公也发动军队,委任丕豹为将军,并亲自率军前往前线迎击晋军。九月壬戌日,秦军与晋军在韩原进行了一场大会战。晋君急攻心切,脱离了主力部队,但是,在回归途中,晋君的马车陷入泥中,动弹不得。秦穆公发现战机,率领麾下军士急追晋君,不仅没能将其俘获,反而被晋军包围了,穆公也受了伤。在此危急关头,曾经受过穆公恩惠的三百个岐下人冒死围,解救了穆公,而且将晋君也活捉了。

当初,穆公丢失了良马,居住在岐下的三百名野人将其捕获并吃掉了。秦国的官吏捕得了这些野人并要依法惩治他们。穆公知道此事以后,宽容地说:“君子是不会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他的人民。我听说吃了良马的肉而不饮酒对人体有害。”结果,穆公赏赐这些野人酒喝,并且赦免了他们的罪过。后来,这些人听说秦军反击晋军,都要求从军。在此次战斗中,他们看见穆公处境艰难,就都不避刀枪,争先死战,来报答往日穆公的恩德。

穆公俘获了晋君夷吾,下令国中说:“大家都斋戒独宿,这两天我将要用晋君祭祀上帝。”因为晋君与周天子有亲缘关系,所以周天子得知此事以后,为晋君求情。而夷吾的姐姐是穆公的夫人,她听说此事以后,便穿着丧服、赤裸双脚为弟弟求情。穆公叹息说:“唉!我自认为活捉了晋君是大功一件。可如今却是周天子为其求情,夫人为此而愁苦。”于是,穆公与晋君订立了盟约,答应将他放还,并把他安排到上等的馆舍去修养,还馈赠给他牛、羊、猪各七头作为食品。十一月,穆公释放夷吾归国。夷吾回到晋国以后,把河西的土地献给了秦国,并且让太子到秦国去做质子。秦国则把宗室的女子嫁给晋国太子为妻。此后,秦国的境域向东发展到了黄河一带。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九

夏朝末年,暴君夏桀残暴无道,天下人对他恨之入骨。商汤关心民众疾苦,深受天下人的爱戴。他任用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

有一天,商汤在外面巡行,看到有人正在张网捕捉鸟兽。网刚张好,那人口中便念念有词:“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兽,全都落入我的网中。”

商汤听了那人的祷告,对他说:“唉,你这么做太残忍了,天下的鸟兽岂不要被捕尽!除非像夏桀那样残暴的人,谁会做这样赶尽杀绝的事!”

商汤把那人架好的网收起三面,只留下一面,教那人重新祷告:“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兽,愿意往左就往左,愿意往右就往右,愿意往上就往上,愿意往下就往下,我只捕捉那些不要命的东西。”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天下,汉水以南的诸侯纷纷说:“商汤太仁慈了,连鸟兽都得到了恩泽。”很快,又有四十多个小国归顺了商汤。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十

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十一

“小人”一词是中国儒家定义“君子”的反义词,诸如:“君子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的品德基本上是一样的,但小人是各有各的坏。

“小人”一词是很难诠释的,小人也是很难辨别的。

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心狠手辣,这些词语基本都适合小人。

何谓“精品”?此词释义为:“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提炼出来的物件。”在小人渣中有一历史人物可谓博采众坏,堪称“精品”,他就是——费无忌。

费无忌,春秋末年楚国佞臣,当时费无忌讳是太子少傅,太子太傅是伍奢。因为费无忌对太子不够忠心,而没得到太子的赏识,为此费无忌一直就怀恨在心。

楚国国王楚平王为了联秦制晋,让太子建与秦女联姻。本来是让费无忌去秦国为太子娶亲。费无忌见秦女美貌如花,在迎亲途中想出一个一般坏人思想不可达到的坏主意。把此女献给楚平王。

于是,费无忌快马加鞭在迎亲队伍之前先赶回楚国面见楚平王,把秦女的容颜如何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大肆渲染一番,并建议楚平王自娶秦女,以后再给太子另外娶妻。想必楚平王也是好色之徒,在费无忌的蛊惑之下,竟然娶了秦女。

费无忌用秦女向楚平王献媚后,就离开太子去侍奉楚平王。他又担心那天平王死了,天子建继位,太子一定会杀了自己。于是常常在楚平王面前诋毁太子,诬告太子因为秦女之事对楚王有谋反篡位之心。

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把太子的老师伍奢召来审问。伍奢据理力争奉劝楚王不要听信小人谗言而疏离骨肉至亲。

费无忌又对楚王说:“大王现在不制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了,大王就要被逮捕了。”楚王大怒,就把伍奢囚禁了起来。同时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司马奋扬派人把这个消息提前告诉了太子建。后来太子就逃到宋国去了。

太子建逃走后,费无忌向楚平王提议除掉伍奢父子,伍奢有两个儿子分别是伍尚,伍胥,两人英武神威非等闲之辈。费无忌向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了他们必定成为楚国的后患。”

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囚禁了伍奢,并逼诱他两个儿子回到其父身边。后来,伍尚回去了,伍胥跑了。

结果伍奢与伍尚父子被杀。伍胥辗转逃到吴国。

因为费无忌的诬陷导致太子建逃亡,伍胥辅助吴国多次讨伐楚国,楚国几乎灭亡,费无忌的种种劣行招至楚国民众的不满。

昭王元年(5)楚国令尹子常杀死了费无忌,以平民愤。

多行不义必自毙,“小人”费无忌终将没能逃脱命运的裁决!其“小人”的恶名注定遗臭万年。

史记的故事汇总简短篇十二

秦始皇嬴政,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秦庄襄王的名字叫异人,年轻的时候一直在赵国做人质。异人是秦昭公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的宠爱,所以异人被送到了赵国。

异人在赵国认识了吕不韦,吕不韦为他出谋划策,用重金贿赂华阳夫人,使华阳夫人在安国君面前说了许多溢美之辞,终于让异人做了太子。

秦昭公去世,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一年后,秦孝文王去世,异人继位,就是秦庄襄王。

当年,秦庄襄王被作为人质羁押在赵国时,吕不韦请他到家里做客,酒宴之间,吕不韦一时欢喜,就让自己的小妾赵姬出来跳舞助兴。秦庄襄王一见赵姬,十分喜欢,非要讨她做妻子。吕不韦顺水推舟,便把赵姬送给了他。

不久,赵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政,这就是日后的秦始皇。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得病死了,吕不韦拥立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做国王,人称秦王政。

秦王政继位的时候,年龄太小,难以处理政事,大权完全落在太后赵姬和吕不韦的手里。吕不韦不仅为相,而且还以秦王政的父亲自居,号称“仲父”。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还召集了三千名文人,模仿孔子作《春秋》,主持编撰了一部《吕氏春秋》,公布于天下。

吕不韦名声大振。

在太后赵姬的身边还有一个宦官,名字叫嫪毐。本来,按照规定,宦官都是要被阉割的,可是,嫪毐只拔了胡子就混进宫中,深得太后的喜爱。嫪毐仰仗着太后的势力,为所欲为,专横跋扈到了极点。秦王把山阳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焦作市东边一带的地方,赐给他作为封地,他还嫌不够,后来,还把河西太原郡改为了毐国。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二十二岁了,依照秦国的制度,这一年的春天,他要举行加冕礼。举行加冕礼意味着秦王政已经长大,可以亲政了,太后以及吕不韦等要把权力交还给他。

吕不韦当然不甘心,他趁秦王政不在咸阳的机会,暗中怂恿嫪毐发动了一场叛乱。

秦王政举行加冕礼之后,便留宿在蕲年宫里。嫪毐假造了秦王的御玺和太后的玺印,调动山阳地区的军队、侍卫、官骑、舍人等,准备攻打秦王政。秦王政得到报告之后,马上调集军队,迎头反击。结果,双方在咸阳大战了一场,嫪毐的军队被击溃,嫪毐和他的余党仓皇出逃。

秦王政发出命令:“生擒或诛杀嫪毐的人有重赏!”

几天的工夫,嫪毐就被解往咸阳,车裂而死。

第二年,通过调查,秦王政发现吕不韦与嫪毐有牵连,就免了他的职务,打发他到他自己的封地洛阳去了。可是,吕不韦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他又暗中勾结六国的诸侯,和他们打得火热。秦王政怕再出什么乱子,就写信警告了吕不韦,并削去了他的封地,让他到偏远的蜀地居住。

吕不韦见大势已去,便畏罪自杀了。

秦王政消灭了吕不韦、嫪毐两大势力,掌握了秦国的大政。内部矛盾解决了,终于可以朝着统一中国的目标迈步前进了。

为了消耗秦国的实力,以求保全自己,韩王安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前往秦国,劝说秦王政挖一条大渠,把泾水和洛水连接起来。秦王政接受了他的建议,可是,水渠挖到一半的时候,郑国的阴谋被发觉,秦王政气愤异常,他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把六国来的豪杰和贤士都驱逐出去。

李斯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写了一篇《谏逐客书》,陈述了秦国历史上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别的国家的人为秦国作出的贡献,批驳了“逐客”的错误。秦王政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李斯说得在理,便收回了逐客令。

后来,李斯成了秦国的丞相。

在魏国都城大梁有一个叫缭的兵法家,他懂得秦王政统一天下的心思,就赶到秦国来游说。他对秦王政说:“秦国强大,其他诸侯就像郡县的首领一样,秦国想攻打哪一个国家,都易如反掌。可是,六国要是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那秦国的情况就不妙了。”

秦王政问:“依先生的意见呢?”

缭说:“我希望大王不要吝啬钱财,贿赂六国的贵族,破坏他们联合的计划。六国的联合一破,大王的事业就成了。”

秦王采纳了缭的建议,收买各国的贵族,再配合以离间计,只几年的时间,六国就乱了。

公元230年,秦王政感到一切准备就绪了,便开始向东方的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

首先,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接收了韩国的大片土地,设立了颍川郡。

紧接着,派大将王翦率军攻打旱情严重的赵国。赵国派大将李牧率军抵抗,王翦一时难以得手。这时,秦王政就使用离间计,让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造谣,诬告李牧谋反。结果,赵王迁杀了李牧,改用赵葱做大将。王翦抓住这个时机,一举大败赵军,攻占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迁被迫投降。他的儿子公子嘉不甘心做亡国奴,带着几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

在取得节节胜利之后,秦王派兵攻打燕国。燕国的太子丹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派了一个叫荆轲的壮士去刺杀秦王政。未果,荆轲被肢解而死。秦王政大怒,急令王翦猛攻燕国,燕军大败,随即,都城被破,燕王喜逃到了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军引黄河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魏王投降。魏灭。

公元前223年,楚灭。

公元前222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远征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又回师攻代,俘虏了代王嘉。燕灭、赵灭。

公元前2,王贲率军进入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齐灭。

就这样,秦王政终于兼并了韩、魏、燕、赵、楚、齐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国。

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可以比得上三皇和五帝,就把尊号改为“皇帝”。因为他是第一个皇帝,所以,又在前边加了一个“始”,即“始皇帝”,人们称他为秦始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