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大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5:42 |
  • ZTFB |
  • 8页

做好总结,能够让我们迅速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继续前进。总结要紧扣主题,突出重点,避免在总结中出现无关紧要的东西。这些范文中包含了不同领域的总结,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一

实施高效课堂以来,通过听课、考试、与学生聊天和亲自找学生过关,我发现“学困生”根本没有得到转变。从理论上讲,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优等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生可以脱颖而出,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但实际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理论和实际总是大相径庭。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反思一下:

2、我们认为传统教育扼杀了学生发展潜力,抑制学生个性特长。传统教育让我们困惑、担忧,而现在的学困生、问题生让整个社会困惑和担忧。时下的教育,张扬了学生个性,尊重了个体发展,又出现了放纵,肆意妄为,目无师长,荒废学业,甚至是危害学校,危害社会的现象。有些现象让我们教师去改变只能是一种愿望与理想。

在高效课堂中,对于学困生的教育,我们负责任的.教师常常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方法和帮扶上。方法与帮扶固然重要,可也容易做到。但在没有激发和启动学困生内驱力的情况下,所有的帮扶与方法都会苍白无力。因为,我们忽视了激发和启动学困生的内驱力,没有点燃学生的兴趣和自信。

1、对于学困生的教育,我认为没有完全相同的教育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每一种教育方式也都是唯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2、时时刻刻想办法,随时激发和启动学困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兴趣和自信。

3、情感投资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应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把爱作为教育的底色,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从爱出发又回归到爱,才是教育的心法。爱是前提,关注、亲近、信任、沟通是根本。

4、对于学困生我们需做到,低起点,小步伐,降低要求和标准,实行分层教学,量身设计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5、课前预习中,向学困生明确学习任务,限定学习时间,给与帮助和指导。可采取提前预约方式,为他们提供机会。把导学案中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交给他们,明确这些问题课堂中一定要展示,同时,鼓励他们超越自我,勇于探索。这样,迫使他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6、课堂展示中按照“全员参与,照顾学困”的原则进行。可采取:限制机会制。优等学生发言适当限制,学困生发言适当增加。机会谦让制。优生、学困生同时要求展示,优生谦让学困生。临时点名制。教师根据课堂中学生反应情况,学习投入度,针对性的指明某生展示,以防个别学生游离于展示之外。随机抽取制。随机抽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为避免抽出后展示不了的尴尬,就会全力投入到互学研讨之中。进行临时点名和随机抽取制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学困生。二是展示内容是学困生已解决,或经过学习能解决的问题。

7、课后辅导中,教师要把精力和重心放在学困生的帮扶上,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纠错、辅导和过关。

8、学习评价中,采取纵向对比,让他们与自己比,过去与现在比。不要过高奢望他们能往更深的知识领域探索,只要有细微的进步和变化都是成功。

9、在合作学习中,采取组内分工制。让学困生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充分的体验和感受自己在组内的地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参与意识。在活动组织中,有意识的让学困生发挥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不同的舞台上赢得别人的赞许和尊重。

学困生进步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要指靠一周两周就能收到成效。教师要经常性的鼓励和帮助学困生实现内化的自我教育,适时、适当的为他们量身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凡一切有利于学困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学习习惯养成的事情,都适当让他们体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最合适的事情,交给最合适的学生,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二

上周五,我校举行了“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大赛共分为“诵读展示、书写展示、知识素养现场答题展示、才艺展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展示都发挥着他们独特的风采。每一位选手的精彩展示都赢得了观摩教师们的片片掌声。

一、出色的朗读。

四位老师分别朗读了自选的朗读材料,每个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二、规范美观的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选手要求在三分钟内完成所给内容。每位选手的字用笔都很到位,每个字的力度很到位。

三、精彩的.才艺表演。

最精彩的就是才艺表演了。有的老师表演了古诗朗读,印象最深刻的是郭淑芬老师表演的丝网花制作。五颜六色的丝网花在郭老师的手里朵朵绽放,赢得大家的一阵阵掌声。

四、知识素养现场答题。

深厚的文学底蕴是一个好语文老师的基础,这部分的展示就真正看得出一个语文老师平时知识储备能力和分析能力。观摩的老师都觉得很有难度,但是参赛的老师从容淡定的进行简答,选择,判断。

通过本次观摩活动,我感受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一定要博览群书,不能只知道重视教学,教学外的广阔天地都要涉及,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重视识字和写字教学,重视孩子的阅读、自由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重文本、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同时读书要注重整体感,切忌支离破碎,要重视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有机结合,发挥好各自的功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三

近年来,播音主持专业逐渐成为艺考的热门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就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高能素质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尤其是播音主持专业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旦播音主持的高能素质不足,势必会严重影响节目质量和收视率,因此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高能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高能素质。

所谓高能素质,主要侧重于内在素质,与我们平时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存在一定差异,内在素养主要包含自信心、努力、动力、创造力和责任心等,还包括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专注的态度等。将这些优良的素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高能素质。相关专家表示,高能素质是影响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并且对于一个人能否成功往往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是人生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高能素质作为培养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满足社会公众对播音主持的多元化期待。

2培养播音主持人高能素质的必要性。

2.1岗位的特殊性。

广播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引导意义,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播音主持人具有重大的责任,他们的素质将对节目的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关系到节目的收视率。所以,播音主持人要具备良好的高能素质。

2.2行业中播音主持人的现状。

目前,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除了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播音主持人缺乏高能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效果。例如,很多播音主持人只重视表面形象,忽视了语言的多变性以及个人素质的提高,所以在节目中一些主持人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在语言的表现上比较粗俗,没有经过细腻的处理,缺乏良好的润色和斟酌,拉低了节目的档次,影响了节目的收视率。因此,这就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帮助他们提高对设计问题的分析水平,强化他们的道德素质。

2.3大学时期的特殊性。

大学是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当前很多高校教育更注重知识方面的培育,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而过渡时期的学生很多都会对未来产生迷茫,如果这个时候对他们疏于心理引导和情感沟通,很可能导致学生误人歧途。因此,在这个阶段,更要注重学生高能素质的培养,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将来都是从事广播电视行业的,都有机会成为一名肩负社会责任的播音主持人。通过加强高能素质培育,能够使他们在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时,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淡定自若。

3高能素质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3.1促进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以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为依据,并且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以高能素质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内驱力,切实提高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能素质培养应当体现于教学细节上,比如在学生稿件模拟练习中,应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分析,合理选择模拟练习稿件的内容,对稿件措辞进行适当修改和纠正,并结合学生模拟练习的效果对学生进行指导,尤其是要从语言和形式上正确指导学生,通过高能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能素质的培养也体现在鉴赏作品方面,在专业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并引导学生鉴赏优秀艺术品来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合作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在增强个人自信心的同时,建立团队信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研究表明,高能素质培养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对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能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强化其自身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促进学生在专业领域不断进步,从而在对新闻现象进行分析时,能够基于客观视角加以看待,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更专业的水平和更优秀的素质投入到播音主持工作中。

3.2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旦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质量不足,节目质量有限,观众换台的频率就高,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以及收视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高能素质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若能够以高能素质培养为侧重点,有助于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优化节目形象,进而提高节目关注度。国家广电总局已经明确指出,要重点培养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不可选用备受争议的主持人以免影响节目质量。因此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从高能素质角度出发,全面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高播音主持人的整体形象,从而为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显示出自身独特的鉴赏能力。

通过高能素质的训练,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价值观,高能素质不只要求学生按照常规的思路对问题进行剖析,而且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显示出自身特有的鉴赏能力。因此,在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时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避免千篇一律,有利于学生从众多的人选中脱颖而出,获得现众的认可。

4结论。

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也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高能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播音主持的高能素质,更好的满足广播电视行业对播音主持的综合要求,切实提高节目质量,真正让高能素质成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魏春山.论高能素质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j].西部广播电视,(8):131.

[2]许婷.浅析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高能素质[j].才智,2015(9).

[3]徐伟.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高能素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2).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四

摘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学无止境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行课改,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改革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渊博知识;文学作品;课程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影响着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决定着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转变过程就会给语文教师带来许多困难与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随着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变化调整而不断发展。语文教师要有素养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渊博的知识。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要想做好本职教学工作,除了有丰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更高语文教学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强烈,在课堂中却有很多的问题,有的是我们平时想都想不到的。教师只有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学生的尊重。推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间的间隙,吸收各学门课程的精华,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适应新课标大容量、高难度的教学。学无止境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行课改,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流畅的语言。

在语文课上,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任务。教师的语言不仅词汇丰富、逻辑严密,而且需要语速流畅、语音纯正。紧密联系教材,准确传达出语文课中文学带来的独特美感,让学生不仅在思想情感上受熏陶,更受到美的感染,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情感,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反应。教师是通过口头语言来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我们要多读文学作品、观摩名师讲座,汲取其中的精华,积累语言,丰富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语言需要简练、准确,字逻辑严密,条理性强。语文是情感的语文,一个教师要充满激情的关注孩子,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们共享着学习的快乐。点燃激情,需要教师的不断自我完善。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小学教师还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影响、陶冶和启迪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把最亮丽的自己展现在孩子面前。

3、热爱的激情。

语文课不仅教学生学语文知识,更要传承祖国文化。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一首意境悠远古诗,一句蕴含哲理的名言,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说,语文是情感的载体。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解读文章、用一颗爱心去感染、熏陶学生,训练语言文学的同时,对思想教育也进行渗透。我们要有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于对作品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更是来自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改革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增强学习的毅力。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教书育人‘须能做到以情激情。老师用一颗爱心感染孩子,孩子学会感恩、用优异的成绩、优秀的品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那将是教师最高兴的事。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学,热爱学生才能教好语文。

4、专业的技能。

组织与管理好学生进行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使语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创设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教师要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必须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深入了解,随时随地观察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启。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会反思,要从自己亲身教学实践和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这些现象挖掘出这些问题的实质。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人员,更要力争成为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进,只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就一定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五

语文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和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才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语文教育使命。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而语文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还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工作成果无疑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来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正确、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只有用新的教学理念诠释新课程,才不会yan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质,确立明确的专业理想,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自我。

重要。其三,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1]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几乎天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求型,由道德的灌输者变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教育教学工艺的操作者变为教育科学成果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因而,作为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民主法制建设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从而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

二、通过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来发展专业素养。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很明显,从宏观上说,它可以使教师原有的旧观念、旧方法、旧技术得到更新,进而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轻视对教材的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一般的教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准确无误地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内容、精深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内容往往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

其次,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走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再次,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研究性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始终不渝地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这些方面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专题性研究,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基础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三、通过不断强化人格力度来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着他能否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格力度就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对于好教师的个性修养,都做过很多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譬如,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等人通过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在事业上有强烈的成就欲,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坚信自己工作的收获和价值;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满怀一片爱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又能够虚心求教,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能沉着果断地妥善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能自始自终地认真执行已经指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有独立见解,不会轻易受别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具有自我调节、应付挫折的能力,注意从知识、兴趣和个性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教师人格修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养成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且能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要理解别人,就需要有豁达的心胸。这就要求能够不报任何偏见地容纳同行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和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关切身体、智力、社交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和积极地同情学生的需要、情绪反映、情感冲突和各种困难。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待人以诚,不以个人的权威和职业地位对待学生,同时也不伪饰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与短处、缺点,要充分注意扬长避短;要不断地增强自信,积极进取,体验成功。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提高修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范围内有更多机会和先贤大师对话,语言直接将其引领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又给其打开了一个具有心理时空的情绪化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些独特的领域中遨游,语文教师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古今中外的丰厚的精神营养,用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无论是作为教师和个人,都增长了更多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不断培养情感艺术来强化专业素养。

“文以载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作品相沟通,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情感。要达到学生与文本情路的通畅,教师要能投入和驾驭自己的情感,用充满美感和激情的信息流,导引学生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淡漠的语文教师是不完全称职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师情感艺术的培养,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神圣的职责。有了这种爱,自然就有钻研业务的热情、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热情必然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交流必然顺畅。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过硬的“说、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好的口才,能说会道。而能够做到“口若悬河”的前提则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用词准确,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擅长朗读和抒情,读的功夫不过关,情感就不能充分释放,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动,情感交流的渠道自然受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情感艺术发挥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不断打造风格特色来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的风格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打造的过程。打造风格品牌,就是有目标的追求、有步骤的实践、有标准的锤炼、有规范的量度,这些就是风格品牌形成的要素。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教师要对自己既往的教学经历、发展水平、教学方式、认知特点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注意典型事例的积累,如对教材的新认识、启发学生的新手段、教学环节的新链接。然后,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形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进行有辨别力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目标的追求。

形成风格的重要步骤是进行理论概括,要通过经常性的概括使经验的操作逐步上升为理论的阐说,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把它分类、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系统化、理论化。这样,自己的教学活动自然就有了风格的影子,经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

在形成风格品牌的过程中,对教师创新潜质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树立创新意识,要敢字当头,敢想、敢说、敢试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呼吁广大教师,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语文教师应该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种“告别”就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和明天,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接受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努力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重任。当然,光有敢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学习、巧于实践。一位哲人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意补充新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学科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这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停地把时代新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的充电就不仅为教学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创造的灵感,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全球掀起的“学习革命”,给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命学习”、“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状态”、“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了”,这些新颖的学习理论对肩负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正是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充实自我的一个好形式。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做到闻道在先,术业精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才能拥有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才能与现代教育接轨,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总之,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难以胜任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刘杰.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六

姓名方丽。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单位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

手机13512807198。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梨园头九十五中学。

邮编300381。

掌握一门外语,就多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英语语言的美丽及英语的“工具”作用,是广大英语教师最衷心的希望,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存在一部分不喜欢英语,害怕英语甚至讨厌英语的学生,即我们所谓的“英语厌学生”。调动英语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愿学直至乐学是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思考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内驱力一词是r.s.伍德沃思于1918年首先提出来的,以表示激起行为机制的原动力。后来c.l.赫尔认为内驱力是一种既能减退又能强化的普遍存在的能量或动力,即把内驱力逐渐扩展到包括行为的心理动力。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内驱力的原理是指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构成三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种需要一旦引起,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此,基于内驱力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人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调动英语厌学生的三种内驱力具体做法及思考。

第一,激发兴趣,创新教法,创设情境,让厌学生体验成功,诱发认知内驱力。

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身对学习失去了推动力。英语学科对学生的记忆力,表达力,创造思维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但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增长速度上较慢,不善于去记忆一些单词,词组,句子,更懒得背诵课文,课堂上怕羞,不敢大声说英语,他们把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在英语学习上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成绩一直未见提高,便产生了我不是学英语的料的想法,开始对英语失去信心,并发展到一上英语课就瞌睡,有时甚至到害怕的程度。丧失学习上的推动力,产生厌学行为。这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广大英语教师不仅要思考组织英语学习的课堂及课外学习的内容与组织形式,还要注意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在课堂上,教师应本着“求趣”,“求奇”与“求新”的设计思路,激发各层次的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认知活动。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应时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与创新的教学思维。英语是一门语言,生活是语言的土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我们的单词教学,阅读教学及语法教学紧密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探究的欲望。

以学习单词为例,英语词汇量的大小对英语成绩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恰恰困扰大部分英语厌学生的问题就在于词汇记忆难并且容易混。我们不让同学们死记硬背单词。我们创设各种单词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文章中猜测含义,并让他们说出来;我们可以开展各种语单词竞赛相关的活动,(例如,两位同学,一人背对黑板描述或表演这个单词,他的搭档猜测单词等活动。);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用英语去解释这个单词或启发学生思考它的近义词,反义词,形似词或意义相近的词的活动,使学习单词的形式丰富多样。(例如,在学习“aboard”这个单词的过程中,我启发学生这样来学习:首先,blackboard----board----aboard---abroad----broad.在所有学生已会单词blackboard的基础上,引出board为“板子,甲板”的含义,a+board=aboard,引出aboard为“登上,上”的含义;再来看两个形近词的特征:abroad=ab+road(不走寻常路----“出国”)。最后,用一句话呈现“iwillgoaboardthebroadboardtogoabroad”(我不就会登上宽阔的甲板去留学)。诙谐的讲解,绕口令似的语言,学生的内驱力得到激发。并且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我让一部分学困生制作英语26个字母的模板,让他们在记单词的过程中,动手去组合这个单词,虽然有些幼稚,但是,效果不错。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环境,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教学活动,实施分层的课外辅导并实施分层的教学评价,可以诱发厌学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采取小组合作形式,鼓励他们先在小组中进行朗读、对话、表演……成功后在全班亮相,借以表扬他们,不仅帮助他们树立“我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而且降低了厌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同时,学生取得成功的机会更多,积极性就更高,学生自我实践、跃跃欲试的想法就更坚定,从而实现“参与--成功--参与--成功……”的良性循环。

第二,支持提高预期水平,运用多种内驱力源泉,激发英语厌学者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既是手段,又是愿望。

每位学生最初都是带着希望来上学的,他们对达到学习目标或高或低、或清晰或模糊都有自己的“预期”。英语厌学生在每节课的期初,也有自己的模糊的预期,我们要善于发现、利用、引导、强化和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使进步较快的英语厌学学生将他具体的“预期”传达给其他厌学同学,要比简单地表扬他的行为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使用过去常给学生带来失败体验的教学模式。及时、由衷地欣赏后进生表现出的才能,可以促进学生发现并提高自己的预期水平。教师可以采用作业批改激励法,給学生以改正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采用作业或练习自选法,使厌学的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进而才会想说;转化评价方式,例如,可采用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法:如采用默写,背诵的自我评价法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让厌学学生逐渐实现预期设想,主动的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采取成功激励法,表扬肯定英语厌学生一点一滴的努力与进步(如,一次背诵的出色完成或哪怕英语写作中有一句正确句子,也要全班展示,给予肯定),这样不断给与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强化,增强他们的信心与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地位,给与他们尊重,从而减少他们对英语的排斥,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

第三,教师要与厌学学生的家长取得一致,与厌学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让家长或老师的赞许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它之所以能激发学习,是为了要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提倡学习型家长,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减少斥责,减少唠叨,更多的对孩子提出希望并给与孩子爱的表示。

“亲其师而信其道”体现的学生对教师情感上的认可会激发其学习的附属内驱力。所以,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到心里去”。所以,我们要真诚的毫无功利的去关爱后进生,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多鼓励,多赞赏。这样,他们会不断地通过努力来获得赞许,从而,慢慢取得进步。

基于教学实践,探讨了激发英语厌学学生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手段与做法。三种内驱力互相作用,从而转化厌学生的驱动源也是无穷的,转化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路上,教法改进,气氛营造和思想教育配合应用,且要不急不躁,因为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智慧和足够的耐心,绝不能急于求成。不但对症下药,还要随时更改处方,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明明.弗洛伊德著作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5.

(3)迟宝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的启迪[j];。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七

论文摘要:文学创作动机包含自觉的和谐追求和外在的利益导向两个方面。前者是自由人自觉的和谐追求;后者由私有角度出发,使文学依附于利益,导致文学自身应有价值的丧失。推动文学创作的和谐发展,就要抵制外在的利益导向这种异化的动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营造社会和谐。

论文关键词:创作动机;和谐;利益导向;全面发展。

传统意义上认为,作为能思主体的作家触景、触物生情,在极度的感情汹涌之下或激烈的思想交锋过后,一种强烈的、急于表达的、要求改变外在世界的欲念便喷薄而出。在这股驱动力的驱迫下,作家不断的去劳动、去创造。事实上,文学创作动机包含自觉的和谐追求和外在的利益导向两个方面。前者遵循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本质去创造,体现了文学的最高追求;后者则由私有角度出发,使文学依附于利益,导致文学自身应有价值的丧失。

优秀作家在创作的发生阶段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挣扎,呈现出处于矛盾旋涡中的心灵苦难,其间也经常伴有观念、思想的转变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对象的整合要求。笔者认为,这种情感的迭宕或者矛盾的苦难不过是对作家思维情感的状态描绘,更深层的原因是作家本身对和谐的自觉追求。毕达格拉斯学派认为和谐是人体小宇宙与外在大宇宙的契合,一旦契合状态被打破,势必引起人的悲伤、痛苦乃至煎熬,使其力图以某种方式来维系这种契合,作家的创作就是如此。

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是有着自由自觉性的人,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属于“自觉”范畴。通常认为外在世界―包含自然、社会生活和人―经由感官进入大脑,再通过艺术加工才成为我们所见到的文学样式。这种艺术加工实质是向和谐复归的过程,作家天生具备自觉的和谐追求意识。研究表明,人类产生之初,原始人与其所处的周围世界是一种被动的和谐共生态,“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换的、人的身体”。人的任何行动都在自然界进行,主体思维和客体交融,在某种意义上是物与物的互渗,有着必然的共性联系。人物互渗的直接结果就是主客体的契合,是和谐状态的表现。这种状态历经长期积淀进入到了人的无意识领域,成为一种“和谐潜意识”,到创作者那里,一旦受到触动,这种“和谐潜意识”就会萌生出来,成为一种作家自觉的和谐追求。并且,人不同于动物,尤其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的实践能力大大加强,人同自然界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作为活动的对象,自然界又成为人意识的一部分,进而成为清醒的意识对象。理性时刻在提醒着创作者,无论在物质抑或在精神领域,人必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以维持自身的更好生存。如果说早期人是被动的去适应以换取和谐生活,那么当人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当人一步步理性地意识到对自然的破坏势必危及自身的时候,这种自觉的和谐追求就会愈加强烈。此可以成为为什么现代社会类似“生化危机”等关注环境为主题的小说大量涌现的一个原因。

同时,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创作是个体性劳动,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的个体,个体身上必然显示着群体的意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存在主体,作家的创作必然体现着社会关系。“创作主体的主动状态导源于主体和群体的和谐统一关系”。从本体论上讲,作为一个有机体,和谐根植于人的本质构成,人的和谐存在的实现只能是以群体和谐的实现为前提,这就要求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照,即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文学作为个体作家的作品,显现出的是群体性寓于其中的个体意识,它追求的是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鲁迅,一位以匕首投枪面对所处社会的革命作家,实质更是一位伟大的自觉的和谐维护者。意识到“我从自身作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作出的,并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的作家,其身上所显现的主体力量必然是自觉的和谐追求。

利益导向是和自觉和谐追求伴生的异化的创作动机。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私有观念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氏族解体,集体主义在个人贪欲面前不再是一统天下。当私有观念成为一种趋势,“自我”凸现出来的时候,经济基础已经开始发挥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并进而扩展到了意识领域的各个层面。攫取的感性冲动强烈冲击着理性意识,和谐的自觉在私有利益面前往往失掉自我,作家创作成为为利益的制作,利益导向在创作动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于是我们不断看到文人为了生计舍弃尊严,永不满足到手利益的笔墨政客则为权势而疲于奔走。利益导向会导致文学独立性的消亡。物质生产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的生活,市场经济带来了“竞争”这种“贪欲及贪婪者之间的战争”,极大的影响着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同时,稿酬制度的产生,也为文学创作附上了生产的色彩。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作家同时具备了劳动工人的角色,当“需要”―尤其是对基本物质的需要变的足够迫切时,自觉的和谐追求势必为利益导向所压制。于是,一个异化的、非我的'时代宣告来临。

作为精神生产者的人不得不被物质驱使去做有悖于自己精神追求的劳动。在作家这里,自觉的和谐追求受到压制,他的创作动机是外在条件强行赋予的,不再属于他自身。而长时间的物质追求又可能形成扭曲的观念,“需要”让位于“享受”,利益成为诱惑,引诱着作家为了更多的获得去创作,为了物质利益俯首听命于他人。上述情况下,作家丧失了人的自由自觉性,“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丧失了作家主体性的文学作品也必然丧失其内在的主体性,成为一种经济领域的交换价值。用金钱来衡量作品,审美成为了次要的东西。

利益导向同样以权利意志的形式存在,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为此付出代价。对利益的追求导致人与人竞争式的对立,在面对他人的时候,人只能是被迫地力图使自己比对方更为强大,以避免受到对立的损害。他不得不去寻求强力的庇护,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对权力意志的依附。与此相应,某一权力集团一旦掌握政权,为了统一意识形态、维护社会稳定的统治需要,当权阶级有可能采取一种强力介入的方式作用于文学创作,导致作家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或可能把精力投向于政治的迎合。作家主动或被动向主流意识形态的依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文学成为权利意志的传声筒,丧失其自身的美学意义,成为了失去自我发言权的工具。如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掌控一切,文学成为说教工具陷于漫漫长夜。作家一旦放弃对和谐的追求,余下的就只有痛苦。

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时说:“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的自我的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人的复归”“矛盾的真正解决”实质指向了一种存在的和谐状态,也就是说,和谐是人类的最高追求。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无疑也要遵循这种最高的追求取向。当前而言,需要的是对异化创作动机的扬弃,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应当“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应当是自由自在的、身心和谐的存在,即人是自由的完全人,具备人的全部感觉和思想意识,是全面发展的人。

自由和全面发展不是要突破自然,超然于世。而是要实现向自然、社会、自身的复归。人通过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占有对象,这种对象化本身就是一种和谐追求,它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这是自觉和谐追求的基本前提。同时人要在社会中体现自己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全面发展需要对社会的和谐接纳。创作不是和社会意识背道而驰,而是要努力排除外在私利的诱惑。只有作为一种和谐的存在,“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的时候,人才能在对象的世界中确证自身。作家同样如此。

重视和谐追求,最终是对利益导向的彻底抛弃。现代社会利益导向作为和谐的一个层面存在,如何把握利益导向,更好的发挥和谐追求的作用,是当前作家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年的巴尔扎克投入创作的一个原因是为金钱债务所逼迫,但他却成功的在作品中实现了对金钱的扬弃。毋庸置疑,自觉的和谐追求动机充分发挥了其内驱力的作用。这是值得所有当前和以后的作家们认真借鉴的。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八

1.1要有对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感。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因此,热爱儿童是一个儿童文学作者的基本品格。每个有志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有一种崇高的爱心和责任心,当你看到儿童的孤单时,当你看到城市儿童的夜晚只能看到城市的灯火,到当你看到今天的孩子每天洗得干干净净的小手,而不能去郊外玩泥巴时;当你看到城市的孩子拥有很多高档的乐器,而不能到苇塘边去折一节芦苇做苇笛时等等都会有冲动,这就是爱心和责任心的产生,这就会有文学创作的冲动,这样就会激活自己的童心。

1.2要有独特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般地说,儿童文学作者的生活敏感区应该是少年儿童的生活领域。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便是学龄儿童,天天泡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情感,可以了解和熟悉各种各样的少年儿童,可以把握儿童世界方方面面以及他们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许多优秀的儿童文作家一直是或曾经是小学语文教师。

1.3要有儿童的审美意识。

在儿童文学的创作心理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审美意识:一种是作者自我的成人审美意识,另一种是来自接受者的儿童审美意识。这两种审美意识的协调作用,构成了儿童文学作者独特的双向结构的心理视角和心理层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也存在着这样的双向结构。对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努力提高,深化和引导儿童审美意识往成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浓厚的兴趣和宽容的态度,保护、调动儿童审美方式的积极性。

1.4要儿童化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的。”这是对所有艺术创造而言的儿童文学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儿童文学作者想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的可接受上,即具体性和活跃性,明快感和新奇感。儿童文学作者还应该具有适宜于儿童接受的'艺术表现力,包括情节结构、细节描写、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表现力。对于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顽童、自然,小学语文教师这类群体接近的机会比较多。所以,我们有优势也有责任把自己打造成一名业余儿童文学作者。

2如何指导儿童进行创作。

儿童文学创作,也是学生习作的一部分。加强学生儿童文学创作的指导,可以反过来增强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发展创造精神和想象能力,提高儿童对写作的兴趣促进良好人格的养成,有效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这里以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儿童诗和童话两类体裁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儿童进行创作。

2.1儿童诗的创作指导。

儿童本身就带有诗性,是一种缪斯性存在,是富有灵性与诗意的。每一个孩子,天然的就是一首诗。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洋溢着浓浓的诗意。著童诗创作跟所有的创作一样,需要有丰富的表象贮备。童诗从根本上来说是“生活的折光,是某种比喻”。因此,指导儿童写儿童诗,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

2.2童话的创作指导。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童话中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能造就自然奇迹的理解。著名童话作家洪汛涛就曾说过:“要开发少年儿童的幻想智力,就要提倡孩子们写童话。”如何指导儿童写童话呢?应该抓住儿童对童话浓厚兴趣的契机,通过儿童听童话、读童话、看童话、写童话,从而把他们引上爱写之路,引人爱写之门。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九

欧洲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而史诗和悲剧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帝王将相或者是勇敢无比的英雄人物。史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荷马史诗》,它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主题”,围绕着特洛伊和希腊之间的战争,主要描写了英雄阿基琉斯、赫克托耳以及联军的首领阿伽门农这些贵族人物,在《奥德赛》中同样也是围绕着贵族人物奥德修斯来写的。古希腊产生了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彼得斯,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俄瑞斯特亚》《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阿尔刻提斯》《希波吕托斯》《疯狂的赫拉克勒斯》等,所描写、突出、刻画的都是贵族化的人物及其活动。

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中贵族化的倾向也比较明显,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主角的论述:“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引起的……此外还有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狄浦斯、堤厄斯特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家族的著名人物。”“出身于他们这样家族的人物”主要是指贵族阶层的人物。

10至11世纪的欧洲各国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那时的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城市文化,出现了非教的学校和反教会的“异端”运动。于是,教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垄断被打破,非教会的世俗文化形成,城市文学也应运而生。城市文学是在民问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作者大多是城市街头说唱的人,“作品也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法国是当时城市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很多作品表现市民们的机智、灵活和重实际的特点。农民也是笑谈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他们的机智和讲究实际的特点使自身得以摆脱困境,获得令人称好的结局,如《神父的母牛》《农民医生》等。城市文学的作者大多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普通人,不知道希腊史诗和悲剧,也不知道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所以他们在写作时不受古典传统中陈腐规则的束缚,在作品中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法国闹剧《巴特兰律师》中描写巴特兰律师与羊倌捉弄布商,最后巴特兰被羊倌捉弄。该闹剧揭露了商人的贪婪和法律的腐败,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困苦处境,表现了作者的市民阶级意识。但像这样的作品在当时为数不多,因为教会文学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封建社会中特有的骑士文学等还都是贵族化的文学,所以从中世纪开始才产生了平民化文学的意识。

发展。

在13世纪前后的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形态——城市市民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不同于教会文学的市民文学,它反映着中世纪城市市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了强劲的发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市民文化适时发展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文学形态。例如,在彼特拉克、薄伽丘、乔叟和拉伯雷等人的创作中,就蕴含着大量的市民文化因素,包含着许多市民文化情趣。资产阶级是一个新兴阶级,同时他们也是市民、平民的代表。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戏剧对后继者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典范。作为一位出身平民的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以及中期的悲剧,都表达了他的平民情怀。尤其是在其著名的四大悲剧(《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中,尽管主要故事情节都发生于宫廷或贵族上层,但他在剧作中肯定了下层民众的智慧、美德与力量,流露出不少平民情怀。如在《奥赛罗》中,我们从为揭露真相而勇敢赴死的伊米利亚身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下层人民勇敢、诚实、不畏强暴的美德。他的平民情怀也表现在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之中。如在《李尔王》中,作者通过李尔王发疯似的呼喊,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赤贫的人们,不管你们是在哪里,你们忍受着风吹雨打,你们光着的脑袋,没填饱的肚皮,褴褛洞穿的衣裳,如何能在这样的天气中保护你们昵?啊!我是太不留意民问疾苦了。豪奢的人,吃点药吧;你来尝受贫民所尝受的,你就会把你的过度的供养分给他们一些,表示上天是公道的。”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是具有平民情结的,但他的戏剧(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传奇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出身高贵,尤其是以帝王为主的历史剧;传奇剧的主角也大多是贵族人物,如《暴风雨》的主人公就是米兰公爵。因此,可以说莎士比亚只是在平民化上前进了一步。

启蒙运动可以说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运动。古典主义重要的理论家布瓦洛要求艺术形式规范化,提出了艺术创作的“三一律”,还要求作家遵循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能混淆二者,悲剧只能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人公,而喜剧也只能将市井小人、卑微之徒作为主角。启蒙主义文论家对古典主义的反抗表现在市民戏剧上。狄德罗提出了市民戏剧的理论,他认为在市民戏剧中有关家庭的题材与宫廷的题材相对立,“表现自然中发生的一切”;认为应该以市民的形象取代贵族人物,以市民的高尚道德鞭挞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从而为市民阶级树碑立传,描绘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肖像,描写市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理想人物。市民戏剧必须自然、真实,这里的“自然”不同于布瓦洛提出的“都市”“宫廷”高贵典雅的上流社会的“自然”——他认为这是一种过分雕琢的“自然”。真正的、质朴的“自然”要到教堂、乡村小酒店、街道、公园、市场乃至家庭中去找。他运用此理论进行了创作实践,完成了《私生子》和《一家之主》。市民戏剧虽较之前的作品在平民化道路上前进了不少,但是也没有实现完全的平民化,这表现在市民戏剧所描写的人物只集中到市民这一个阶层,生活环境大多也只是集中在城市当中,没有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十

世界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语文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所以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一方面,我们要纵览古今、放眼世界,分析总结过去,明确应试教育的利与弊;另一方面,我们应明确高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为了考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正确认识语文,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单纯地把语文看成一门工具学科,实行功利主义应试教学,以练代讲,以考代练,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因此变成了应试的机器。其实,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修养,把育人成人放在第一位。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压迫、威吓学生,这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师还应主动完成由知识权威向对话伙伴的角色转变,积极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学生才会亲近老师,才会喜欢语文。

西方的“知识折旧定律”称:“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会折旧80%。”更有资料显示,以每年6%到10%的速度更新知识、更新思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人才学的`“蓄电池理论”也说,一块高能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进行周期性充电,才可能持续地释放能量。而在一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陌生领域越来越多、对创新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一说法仍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本领恐慌”正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常态。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低于50%,每年每人平均阅读图书不过4.5本。一位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透露说,中国人从学校出来以后,平均每年读书不超过三本。很多教师也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学习,学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给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很少,致使教师的知识储备很难满足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丰富的学识和宽广的视野去引导教育学生。

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以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以至于许多高中生对语文学习态度冷漠,认为可学可不学。但从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来看,高中生应该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自觉、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成绩。

(一)教师要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不会高,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精心选择教法,激活自己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激情导入、分角色朗读、巧设疑问、多媒体教学、课本剧编演、辩论讨论、声情并茂的讲解、联系现实生活的引申探究、作文竞赛等不同的教法,使语文课堂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多样、有序的,所以教师应不断优化教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和学情选择适当的教法。

语文教材选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教材特点不同、目标不同,教师的教法也应不同。另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施教时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对于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他们是因为基础差而成绩差,教师就应给这类学生系统地补充基础知识,并结合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高成绩的目的;如果他们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成绩差,教师就应时时关注、积极引导并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跟踪,然后个别辅导,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其实教师的人格魅力包含很多因素,它也许来自饱经风霜的沧桑经历,也许出于对事业的执著,是对工作的投入,对人生的乐观、淡定和从容,这些都对学生有着难以言说的吸引力,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并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喜欢你教的学科。

文学创作论文2范本篇十一

(一)教育目标:从“精英”到“大众”

出于政治和科技竞争的原因,“做个科学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科学教育的目标,美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水平、呈现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小学科学教材;与教材内容改革同步,引进“发现教学法”和“过程”观念,试图以此两者为核心,为社会发展培养科技精英奠定基础。然而,只适合20%的学生的精英教材,对80%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应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普通民众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渐由培养“精英”转移到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教育目标的转换,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能力构成了挑战。在“精英”模式下,教师需要传授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知识,教学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和教学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在“大众”模式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以及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探究的实践和能力,仅靠书面化的知识系统,显然难以胜任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从“过程”到“探究”

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的“过程”性。与“知识”取向所秉承的静态知识观不同,基于“过程”取向的科学课程反对科学教学中静态、僵化的知识灌输,希望中小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结构。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观仍然以“静态知识”为主流,“探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体验“过程”与“探究”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课程依然难以跳出唯“知识”的窠臼。伴随着对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探究”将“过程”取而代之。建构主义珍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过儿童与他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建构知识,让儿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更现实的观念。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儿童科学知识建构的价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协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科学中人性的一面”。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贯注了极大的活力与创造力,但也因过度强调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导致科学教育的形式繁荣和实际教学质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科学的探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科学的探究”与“探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探究不仅仅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个基本的规范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界的代表”,如何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讲授与活动、动手与动脑之间形成平衡,让儿童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应对与建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没有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已被反复证明。在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的教师素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在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等系统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层次。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结论性知识,更要关注对科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个人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经历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形成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才有可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贯穿于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

第二,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他们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学教学还旨在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积极参与中,理解现象、探究本质、交流观点、建构知识。毫无疑问,把科学探究简化成课程上的.科学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正如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阿瑟a卡琳所说:“虽然探究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职业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中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学生在探究中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学探究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准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讲解、解释———教师要为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做科学探究进行各项准备。这些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所负的责任。”

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将前科学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的机制和特点。一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同时对学科课程中不同分支学科间关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生成和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高水平的小学科学教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新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积淀,包括新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观、科学教育观,同时关注有关儿童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关心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纯粹的系统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难直接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和性质结合起来,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成教师对学生、学科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基于教育理论建构自己对小学科学及其性质的理解,形成恰当地处理知识的确定性与教学现实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

第四,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学习与把握。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纳入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体系之中,是当今国际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如何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核心话题。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课程,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科学性质理解的基础学科。正如论者所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轨迹,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的洞察力。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性质以及科学教育性质演变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理解科学史、科学哲学对科学性质和小学科学教学产生巨大作用的清晰画面。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也逐渐明朗化并被各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提倡: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拓展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加大小学科学教育的整合力度,总体来说,小学科学教育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取向,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渗透在科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美国的科学课程体系把科学教育的内容分为八类,其中包括“科学的历史与本质”。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加强科学发展历史的教育”,也成为课程改革的追求目标。

第五,学科教学知识(pck)。它是教师在知识学习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等的整合和提升。对于个人来说,它涉及个体对学科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包含着对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偏见和误解、相应的教学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具体环境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知识主要体现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对这一学科内容的理解来设计教学情境、表征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体现专业特征的基础性保障,是他们进行专业性活动的条件和依托。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处理专业知识与教学情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打好理论学习的基本功,更要使之理解和体验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在情境性教学事件中依据理论进行问题诊断和恰当处置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增长和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是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机构的重要任务。使“静”态知识进入“动”态,把“死”的知识变“活”,推动教师实现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创造型”的转变,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自身的实践以及基于实践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建构,高质量的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社会和教师教育机构持续的帮助与支持,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