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范文(精选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9:59:55 |
  • ZTFB |
  • 7页

每做一次总结,我们都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总结的方式和角度多种多样,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一

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感召下,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让他们掌握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和习惯。体育课堂作为运动技能方法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通往终身体育锻炼的桥梁作用,其地位不容忽视。然而现在初中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课上不能主动参与课堂练习这一现象日渐突出。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在石龙片区初中学校中随机选择几间学校,对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走访科任体育教师,反馈数据如下:

类型。

年级。

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堂。

喜欢运动又喜欢体育课堂。

不喜欢运动及体育课堂。

初一级。

21.3%(其中张扬个性类9.5%、闭锁心理类8.3%)。

73.2%。

4.2%。

初二级。

40.9%(其中张扬个性类16.2%、闭锁心理类15.4%体育课堂模式7%)。

50.6%。

7.3%。

初三级。

30.7%(其中张扬个性类8.7%、闭锁心理类9.3%体育课堂模式10%)。

65.4%。

2.9%。

三、透析成因。

数据表明:初中生不能主动参与体育课堂学习锻炼并非是某间学校的事情,而存在一个普遍倾向的现象,初中二年级不主动参与体育课堂人数比例为最多。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我认为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和贯彻中,教师除了转换角色定位做好引导者与组织者外,更重要是剖析当今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性以及现阶段下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从而有计划针对性调控课堂。

1、小学阶段学生上体育课很积极而到了中学阶段学生为什么不主动参与体育课堂呢?我们不妨从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角度探究起。少年期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初中生恰处于这个年龄段,在初二阶段表现最为突出,大约31.6%的比例。在运动方面我们根据表现把他们分为为张扬个性与闭锁心理两个显著的特性。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课堂,防止这两类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课堂表现在其他同学中扩展蔓延,让每个初中生平稳渡过这一运动时期而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

1.1、张扬个性类学生:

这类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反应快身体素质较好,接受能力强,学有余力。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幼稚与成熟的过渡心理,展现并强调自我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愿望比较强烈。一旦与实际不符,则为了满足一些个人需要,在体育课堂上他们就表现出不良信号和行为来寻求他人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导致不认真参加体育课堂的学习。他们以课堂不良行为来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及运动能力,这一相对成熟实则绝对幼稚的做法是初中生心理状况的一个特写。调查表明在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这类人数比例为最高,达16.2%。作为体育一线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1.2、闭锁心理类学生:

这类学生一般从生理素质方面看属于体弱型,因运动能力较差担心被同学笑话。一般情况下,从初二级上学期开始这类学生的比例在加大,为15.4%。到初三在体育会考或中考压力下,一部分人开始自觉克服这一心理,比例才有所下降,为9.3%。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课堂有别于其学科的课堂教学,场地开阔、项目繁多,学生的身体在不同的器械中进行活动,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得怎么样,可以立即展现在全体同学面前。因此体育课中即时直观的评价会使他们感到自卑,久而久之产生不愿意参与运动学习,产生自卑的自我封闭心理,怕上体育课也就无法谈及主动参与了。

2、另一方面从生理机制上看,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阶段和刚上初中时,他们喜欢蹦蹦跳跳,喜欢体育运动,爱做各种跑类游戏和表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转变为青少年,好动的天性表现为运动上在弱化,尤其是女生。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大部分女生进入青春期后,体重明显增加,皮下脂肪较多,肌肉内水分和脂肪含量相对较多,女生肌肉力量比男生弱,易疲劳,因此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较低。课堂中表现为不主动参与运动,对学习内容兴趣较低,对于一些难度高或运动量大的内容,往往以身体不舒服及生理期为借口尽可能得躲避运动,实在躲避不了的就去敷衍。自由活动项目时,比较消极不参与选择运动项目,喜欢“扎堆”聊天。

3、在现阶段初中体育考核制度下,体育课堂结构模式过于组织化、单一化。调查表明在初中三年级学生排斥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较为突出,所占的比例较多。为了提高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在初中阶段的实施,今年教育部门出台实施体育中考政策,然而体育考核制度立场和出发点却被我们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扭曲了。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未免不走应试教育老路子,身体素质练习课占了主角。体育教学只瞄准“让学生都能通过测试”“取得高分”的目标,一些教师为了出成绩,采用传统保守的练习方式,在体育课上一味的练习与考试有关项目,考什么练什么,更没有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在跑、跳、球类、游戏等相关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完全忽视学生的兴趣。

四、解决途径:

针对初中生不能主动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这一现象,教师必须从多方位着手,有计划针对性调控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提高身体素质。结合我校的校本课题,我们体育科组开展实施以下思路途径:

1、设置“环境”是前提。

营造适度宽松的课堂氛围,我们学校初一初二的`体育教师在营造宽松课堂氛围做得比较成功。体育教学课堂的独到之处就是教学场所大、学生活动范围大。如果教师事无巨细的都去管、就会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同时教师过于“独裁”,大部分初中生就会有抵触情绪,不利于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学生在进行分组或单个练习的过程,只要学生的行为不违纪,让学生在这时的活动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会觉得体育课堂严中有松,充满张力,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就不会从心理上排斥课堂,从而保持愉悦的心情。因此人人都愿意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训练。工作在一线的体育同行们,不妨尝试一下,让我们的学生在您的精心营造的宽松课堂氛围中爱上体育锻炼吧!

2、巧抓“两类”是关键。

2.1、创设舞台,因势利导张扬个性学生。我们从初一级引导,初二级重点培养。在体育课上这部分人如果得不到老师或同学的注意认可,他们就会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符合课堂规范的行为,展示个性扰乱课堂。对于这部分人,除了思想教育外,教师还要以宽容的心情控制好他们的行为,在课堂教学组织设计上多花心思,保证给他们适度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多作示范,指定帮助对象,使他们的行为冲动变为带动其他同学的动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成促进教学的动力。这样,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价值和成就感,因而会更努力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张扬个性类的学生问题解决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又帮带了一部分体弱型学生,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加强,体育课堂更加和谐了。那么整个班级团队的学习气氛浓厚了,大家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我们的教与学才能更加互动。

2.2、革新评价,积极转化体弱自卑型学生。在近一年校本课堂教学中,我们各科任教师的实践表明:分层评价在这类学生中应用收效较好。这类学生是体育课堂中的消极分子,他们不愿参与课堂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消削弱全班学生的兴趣参与度,对体育课堂的教与学有着很大的杀伤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是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给这类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因此转化他们采用分层评价,即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创设不同的标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用“行、强、厉害”三个不同的距离练习掷实心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场地练习,即掷过了“行”的距离后可以选择“强”的距离,同样,“强”的距离投过了选择“厉害”。依次类推,每次练习后,各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升一个组,个个表现的很积极,争先恐后地选择练习。这样既保护了差生的自尊心,也增强了其他学生的自信心。加上选择练习将随时同学生的成绩而改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谁也不想落后。大家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学习中,在初二级开展收效最为显著。

3、创新教学方式是宗旨。

3.1、革新传统完成型教学方式:传统完成型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现行的初中体育考核制度下一些被教师“扭曲”了的体育课堂。初中三年级更为严重,这样的课堂扼杀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剧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思想。只要留心我们不难发现:从初一下学期开始,体育课上以各种理由请假的人数只增不减的现象在升温。为了克服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改变单一的体能专项练习课堂模式,课堂上必须落实“创新教学方式”这一宗旨。如在教学途中跑时,一改往日重复练习跑圈的方式,不妨多采用往返接力、穿梭接力、直线追逐跑等合作竞赛形式进行。在培养快速反应能力训练中,可以采取听信号做各种姿势起跑和互相追逐游戏竞赛等,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乏味的进行发展腿部力量,培养正确跑姿,提高快速跑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在做游戏的竞争中尝试体育运动的乐趣,提高身体机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投入课堂,不知不觉地完成课堂训练任务。

3.2、因材施教——课堂“半边天”:随着生长发育,女生的运动机能在弱化,而变得不愿参与体育课堂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首先从初中一年级起开展女生生理讲座,阐述体育锻炼对女生的终身健康的重要意义,以引起她们的思想重视。如:讲述耐力跑可以提高女生心肺功能;仰卧起坐、仰卧举腿可减少腹肌的赘肉以及加强骨盆底肌对腹腔脏器的承受力,对女生的终身健康有益。其次,课堂上适当改变传统跑跳练习。根据女生在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艺术感、韵律感等方面较优越的特点,在教学上安排一定比例的健美操艺术体操等内容。这些内容适合女生的爱美特点,容易引起她们的兴趣,发挥她们的长处,这样既提高了心肺功能,也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如果教师能把女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话,课堂的“半边天”动起来了,往往能影响到全班的学生,那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实施成效。

经过将近一年的促进初中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的校本教学开展,就我校三个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发放1900份问卷调查,收回1868份,结果表明:

类型。

年级。

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堂。

喜欢运动又喜欢体育课堂。

不喜欢运动及体育课堂。

初一级。

10.3%。

86.2%。

2.1%。

初二级。

17.2%。

77.3%。

4.2%。

初三级。

14.6%。

81.7%。

2.6%。

学生明显感觉到体育课堂不再枯燥,变得宽松和谐了,两类学生分别体验到体育课堂上自我运动的价值,女生对体育锻炼更加重视并积极参与,在体育课堂中愿意发挥她们的运动特长了,初三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体育课堂模式化训练,大家都主动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投入到有趣素质练习中了,我们体育科组开展的“如何促进初中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的学习”校本课题初见成效。当然,以上课题开展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同仁们多给经验指导,让我们的初中体育课堂开展更顺利,结出更大硕果。

参考文献:

《现代生活环境方式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上海体院学报。

《试论现代体育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其对策》湖北体育科技。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二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某门学科充满了兴趣,他就会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反之,就会被动地学习,事倍功半。在初中阶段,由于目前地理学科与中考升学无缘,导致很多学生、家长甚至部分老师把地理学科看作是“副科”,觉得可学可不学,从而也导致了部分地理教师妄自菲薄,失去了教学的热情,最终又使得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科更加感到无趣、厌倦。这样,也就谈不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了。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广大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地理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巧妙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新课导入能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精力集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1歌曲导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不少内容可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长江”一节时,教师可利用“长江之歌”这首歌曲引入新课,可采用录音、教师唱或学生唱等形式进行。通过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从而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欲望。

再比如,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用“黄土高坡”这首歌曲中的几句歌词引入新课:“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通过歌曲,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黄土高原一带吹的是西北风和东南风?(地理教学论文)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入到“季风”这一内容上,而且同学们也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1.2谜语导入。

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他们即将学习地理这一学科。为了让同学们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在进行第一章“地球”的教学时,可先让同学们猜谜语:“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冷、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有的同学可能猜得出是“地球”,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通过谜语,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又比如,在教学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先让学生猜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船出长江口”、“碧波万倾”、“宝地”、“银河渡口”等,这些谜语,大部分同学可能猜不出来,这时,教师不必忙着说出答案,而是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课后再回答,这样,同学们便会带着迫不急待的心情,投入到教学之中。

1.3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在地理教学中,设问导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新疆”一节时,教师可这样设问:“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卖烤羊肉串或卖葡萄干时,你会想到什么地方?”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回答“新疆”,教师可接着问:“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可能会各抒己见,如“新疆的哈密瓜、歌舞、沙漠、绿洲……”等,在同学们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导入到新课。

再比如,在了解“东南亚”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出国旅游的中国居民也越来越多。就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居民出境旅游了。同学们是否知道,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热点地方是哪里?”问题提出后,会有不少同学回答“新马泰”。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政区图”,在图上明确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东南亚,从而导入新课。

2设置悬疑。

当我们在观看电视连续剧时,往往在最精彩、最悬念丛生的时候,故事就暂告一段落,让人兴趣大增,老在猜测之后的情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设置悬疑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东南亚”一节中,第一课时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状况,第二课时了解东南亚的人文特点。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疑:“假如你准备到东南亚去旅游,你会担心有语言障碍吗?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进行探讨”。这样设置一个悬疑,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促使他们自主地去进行学习、了解。

3教学中穿插诗歌、谚语、民谣。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西北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穿插古诗:“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风低见牛羊”。以此诗来把内蒙古草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既可让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的变化,以及树立相应的环境意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比如,在“新疆”一节的教学中,当了解到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时,可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新疆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再比如,在学习“青藏地区的交通变化”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解放前落后的交通状况,可穿插当时当地流传的民谣来说明:“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大山,淌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到新郎帐房。”这首民谣的引用,既可以生动地形容青藏地区解放前落后的交通状况,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音像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把这些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展示出来,便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再比如,进行“东南亚”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东南亚的自然风光、物产、人文景观等内容,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异国的风土人情。这样,既可让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并能在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况,自身素质以及学校实际等情况,不断探索、实践,寻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同学们满怀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下册《青藏地区》。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三

摘要:当前初中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剖析了当下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其发生根源,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就如何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及新时期下政治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政教学;对策;。

一、初中政治教学存在问题。

(一)对政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的教师和学生依然认为像是语文、数学、英语之类的主课才需要重视,并主观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采取题海战术提高成绩,而对政治这门课程明显轻视,自认为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就可以蒙混过关,这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观念陈旧转变不足。

目前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守旧并且固步自封。课堂教学已然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离社会实践。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还抓住“应试”不放,对政治教学目的与动机认识不纯,感悟偏颇。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教师仍主要采用讲课的方式进行政治理论灌输,还不全面使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对政治学习兴趣不高,不能轻松应对灵活自我发挥题目;在教学时,部分政治课教师有意地缩减课堂内容,让学生以自学为主,但并未发挥好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不理解重、难点,谈何知识内容的掌握;还有的教师为了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意提供或分享了课外的热度新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开展探讨占用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以上行为都未能很好地实现新教学大纲改革下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问题颇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手法和手段没有跟进时代的步伐。政治教学现状与未来发展,何去何从实在不容乐观,必须提升政治教学质量才是长久之计。

二、初中政治教学提升思考。

教师应当始终明确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不能只看重“分数”,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考试”的工具。

(一)转变观念树立初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仅以学生成绩来评判学生好坏的观念,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手段全面衡量学生,着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为人处事的情商情感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正确进行自身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双向互动的对话交流过程,加强与学生的思想、知识与情感沟通融合。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为人师表当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及与学生相处中点滴渗透德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态度和言行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教师也应当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修正完善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历练与升华,才能用自身的楷模形象影响学生,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政治教学导入环节。

教师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应该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时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提高学生的求知渴望,进一步采用互动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交流融合,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并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四)采用互动、多媒体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提升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与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结合当今多元化的资讯平台和信息媒介手段,合理采用互动、多媒体等多平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发展之大趋势。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络问卷等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与动手动脑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参与政治探索实践的能力。

(五)因材施教关注分层教学。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次教学能够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帮助教师对学生精准定位,有的放矢。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实施不同难易层次的教学与探讨,重点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政治教师培养之我见。

(一)政治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道德建设。

政治教师应当具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成为社会上道德水平较高的群体,才能在教育中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应首先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教化,才能实现“以德服人”、“以德育人”的教学目的。在学生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的领域里树立典范,对教育事业满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伟大的人格的力量感召学生,相信教师崇高的道德品德将永驻学生心中。

(二)学校应大力培养初中政治教师骨干。

在新教改的.当下学校更应该重视政治教师骨干队伍的培养,重点培养政治教师与时俱进的开阔思维与远见卓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与业务能力的综合全面考核,才能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学校、教师一起共同努力。

结束语。

政治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修养的同时,还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结合教改体制的新要求,在教学中转变理念与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氛围,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结,精心设计并上好每一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政治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初中政治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卿.初中政治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探讨[j].中华少年,2017.

[2]卢文婷.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导入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6.

[3]吕燕如.初中政治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探讨[j].中华少年,2016.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我们要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会有强烈的投入欲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依靠教师的诱导。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以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来有法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活思维兴奋点,培养情感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进行认知方面的学习,同时也进行情感的学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情感的`协同动能,在学生的学习氛围中,把认知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兴趣和快感,引向热情而张扬的思索和探索中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肯定,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快乐,坚持这样做,使他们获得重重有益的情感体验,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掌握所学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时,设计了一个师生对出题的训练形式。教师说:“我们利用刚才的知识对出题,得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两个乘法算式加起来要能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一位学生出:12x36教师出加12x66,教师接着出:62x660,学生立即出加上62x120…….于是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纷纷要求参加对出题,这种练习形式既能练习师生情感,有抓出了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经过反复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情感激励,主要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和语言评价来实现,其中语言评价是在学生解题中应用最广泛的激励机制。

当确定题目之后,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解题欲望。例如‘‘这道题看上去倒是不难,可是却容易出错’’,这道题有些难度,那些同学不要别人帮助自己能独立解答出来。,对学生来说,这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废话”,而是对解题活力激励作用的“妙语”。

当学生解题时,教师也应不失时机旁敲侧击或正面指导,如“xxx已经想出三条解题思路了”“你是要多想一步你有新的成果”,“噢,你的想法挺好,只是有些毛病”等,以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

二、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思维参与。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教学艺术来诱发学生思维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加入教学活动中来。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只是要善于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思维能力的发展,消弱主体的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提问,善于动口的习惯。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只是敢问和善问,学生才会勤思,才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可以用质疑问难的形式,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难”,尽管学生的提问有时显得肤浅简单,但可以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思维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学习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疑,质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心里趋同参与。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只有心里想通,才能情感相通,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儿童心理全面了解学生,把握其共性,这样才能多一些主力,引发学生的心理趋同及参与意识,比如,全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怎样?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哪些学生课堂上有情绪变化,需要怎样的声调,表情,眼神。手势给以暗示和提醒?哪些学生回答哪些问题能获的成功而产生的愉快体验?哪些学生自己会有困难需要个别辅导等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恰当安排,适时调整。这样,学生就会赶到老师最了解自己,从而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趋同心理和参与意识,就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参与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真正实践高效课堂,以有效的教,促进学生高效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五

摘要:现代社会的教学已经不是以前的生搬硬套了,而是更看重学生思维能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且现代社会提倡大家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因为有了思想大家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一个提线木偶。在教学中,尤其是地理教学,更看重思维教育,这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现代教学思维能力学以致用。

一、现代新课标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逐渐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大潮流的发展趋势,培养新一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渐渐地被新课改取代。如今社会所需要的接班人是能适应社会,赶超社会的,而不是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进则退。尤其是地理这一学科,更需要老师积极地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如果只是学习书本上理论知识,那么学生会停留在书本阶段,而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大家,在大家学习地理的阶段起到主导作用。说到地理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头疼,认为怎么学都学不会,刚开始看到书本的时候的确会有这种现象,但是当深入进去之后就会发觉地理其实是一门相当有意思的学科,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全都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走在路上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运用到地理知识,就会觉得地理无处不在了。新课标是怎样体现其“新”的:首先是老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前上课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讲,那到底有没有听懂,有没有理解呢?二者都会觉得这节课讲完了,学生听课也结束了,知识内容也就过去了,但是不一定进到了学生心里;其次是学生学习的转变,从老师带领着大家听课转变为老师主导下学生自己去讲、去交流、去领会,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领会。学生变成了主人,老师成为了辅助。

二、提高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

初中是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的阶段,如果在高中阶段不选择文科,那么可能只有短短两年接触地理的时间,有多少的学生因为地理而选择放弃了文科。这就要求老师发挥好学生学习地理的启蒙作用。首先学习地理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全部领会贯通的,要想学好地理,基础的地理知识要牢记,任何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都是建立在有大量知识累积的基础上的;其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翻开初中的地理课本,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图画,因为我们的`地球是立体的,并不只是一个平面图形,只需要我们记住就行了,这个需要的是我们的立体空间感,对于想象力比较差的学生,学习地理可能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但是任何学习都是有章可循的,这就需要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想象力。当大家都具备一定的思维之后,无论是初中的地理还是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对我们来说都会迎刃而解。这种思维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所以想象、空间能力差的同学,也不用灰心失望,这就靠老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大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选择反差较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用脑、敢于开口提问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读图、认图、记图、想象、推理的能力,充分应运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此在学生学习地理的启蒙阶段,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能力,一旦打开想象的空间,那么学习地理难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学以致用。

语出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孟子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本主义之所以为人不齿,过错不在于“本本”,而在于抱着“本本”不放的人。过度依赖书本,学生只能是学到很浅薄的书面知识,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且现在的考试并不是只要学好课本就一定能拿高分,在很多考试中都会牵扯到时事热点的题目。因此在学习中,无论是什么学科,都要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当老师讲完板块构造学理论以后,让学生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地理现象等。以前的中国式教育就是填鸭式方法,慢慢的中国的教育问题就落在了别的国家后面,然而学习就是为了学完之后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而中国的孩子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所以现在的新课改形势就是转变教学模式,转化学生学习思维。学习就是为了学完就可以用的,如果这个知识学完以后我们不会用到,那么就是做了无用功,或者我们学了不去用那就等于是浪费时间学习。在地理这个学科中学以致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我们生存在这个地球上,那么时时刻刻都是在与地理打交道的,我们的学习不可能是脱离实际生活的,很多知识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知识上我们的依托是课本,从课本中挖掘地理素材,因此书本为我们提供素材,那生活就为我们提供实践。在生活中可以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收集听到、看到的地理时事热点,现今也是一个信息时代,从各个渠道中都能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老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教授书本上知识的同时,不能脱离时代发展。

四、结语。

初中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拦路虎,只是需要的空间想象能力要强,但是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老师也在一步步跟随社会发展的趋势,摒弃以前的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到领导作用,而真正学习的主人变成了学生自己,通过交流让学生一步步地变成主动学习,而不是以前的被动接受的教学。因为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等着别人挖掘的,也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现代社会主张张扬个性,表现自己。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以前的课堂以老师讲为主,但是现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融入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者。

参考文献:

[1]徐淑宏.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

[2]黄世卿.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途径的探究,2015.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六

摘要: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激发生命活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怀特海过程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变革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目标引领、结构优化、合作学习、主动提问、动态生成等策略,创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实现师生生命活力的充分迸发,使学习过程充满激情、欢乐和智慧。

关键词:过程教育思想;怀特海;主动学习;课堂教学。

过程教育思想由英国过程哲学家怀特海所创立,主要反映在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世界著名过程哲学家、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任科布继承了怀特海过程教育思想,系统地论述过程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还通过在美国一些学校的实践,验证了过程教育思想。

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开展了以过程思想引领课堂教学创新的行动研究,其总体目标就是要在过程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通过教学理念、价值追求、实施策略等方面的变革,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实现师生生命活力的充分迸发,使学习过程充满激情、欢乐和智慧。

一、过程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十分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激发生命活力、培养创新精神。过程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有: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各种事件、各种实际存在物相互联结、相互包含而形成的有机系统。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2]。怀特海把教育看作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流动着的“事件”就是构成教育机体的基本要素。过程教育与一切有机体一样,具有活动性、生命性、创造性和整合性的特征。

在教育结构中,作为生命机体的人的关系有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成长的动力来自于主体和主体以及其他教育“事件”(或者称为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矛盾运动则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动力。在众多矛盾运动中,学生主体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学生主体发展的根本动力[3]。杜威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着学生来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做中学,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学,在探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过程哲学融合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身上”,“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以他们为教学的中心”[4]。

3.从教育的目的看,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成学生自我发展。

“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刺激和指导他们的自我发展”[5]。怀特海认为,“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发展”[6],“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现是由我们做出的,纪律是自我约束,成果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首创精神”[7]。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个体,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加以引导,从学生那里获得看法。这也是柏拉图所倡导的。创造性是怀特海教育哲学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教育要承担起服务人类、增进自由的重任,就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的思想,超越现代教育的僵化观念,强化首创精神。教师要坚决摒弃单纯以传授僵化知识为主的灌输教学,坚决反对没有思想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二、过程教育思想的价值导向。

怀特海认为,“过程即实在,实在即过程”。过程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连续生成、持续创造的过程,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学习过程的系统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学习过程性评价机制的构建。过程教育思想对于课堂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

1.强调学习过程的系统化设计。

怀特海把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受教育的全过程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三阶段[8]。浪漫阶段是开始领悟、自由畅想、浪漫遐想阶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而领悟原理的阶段,关键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阶段是摆脱知识细节而积极运用原理的阶段,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现实问题的能力。教育三阶段的不断循环构成“教育的节奏”[9]。

怀特海关于教学过程三阶段划分,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我们以“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为抓手,课前预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探究通过自主、合作、质疑、对话、展评等方式,侧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反思总结、作业练习等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凸显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像对待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10]。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

怀特海认为,“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11]。可见,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是只依据学业成绩,而是要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思想觉悟等。

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及时予以评价与指导。其次,要着眼学生主体发展,改变单一考试评价的方法,完善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观察要点和评价指标。第三,教师要建立实现学习成效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的学生学习水平综合评价机制。最后,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授课教师、听课老师、学生、同伴、家长等都要参与学生学习的评价。

三、过程教育思想的启示性策略。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的本质是创新。其过程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的目的并非追求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生命活力和发展变化过程,在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创新和生命的飞跃。过程教育思想对于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探寻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1.目标引领策略。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更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目标规定了学生到底学什么、用怎样的方法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等重大问题。因此能否设置契合学生实际的三维学习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整体效果。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目标缺失或不当,学习方向不明,学无趣味,方法简单,主动学习无从谈起,必然导致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明确提出“决不上一节无目标的课”的要求,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研究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确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精心提炼和设置每一学习阶段、每一学习单元和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用明确的行为动词如“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等表述学习目标,以此来引领各项教和学的活动。学习目标的设置不能单一、笼统,要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学生依据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课前预学、课堂探究、课后作业练习等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转向关注学生是否会学,更重要的是,教师十分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快乐和有情趣,是否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及学习是否具有创造性等高层次的情感体验,真正使学习过程变得充满温情和人文关怀。

2.结构优化策略。

结构决定性质,结构改变,事物的性质也随之而改变。人们习惯上把学生的大脑看作是一件工具,必须先把它磨锋利了,才能使用它;或者把学生的大脑看作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头脑中只有装满了知识,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这种的错误认识导致目前大多数课堂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的“先教―后学―再练”的被动灌输式教学结构。教师要激活课堂,触发学生思维,让课堂迸发生命活力,就必须革新先教后学的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先学―再练―后教”的主体探究性课堂教学结构。

首先,设计前置性作业,开展课前探究活动。课堂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学生高质量的课前自主探究活动。各学科备课组根据学习目标,设置相对统一的前置性作业,以学案的形式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自学课本知识和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限时完成前置性作业;老师及时批阅,掌握学生在课前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进一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设置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问质疑、对话交流、合作讨论、展示评析等主动探究活动,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最后,教师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归纳知识,总结方法,构建框架,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3.合作学习策略。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所开展的学习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合作性活动。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12]。建立学习共同体,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是实现“冲刺与挑战的学习”的前提[13]。而所谓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建设,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担任不同的职务,各司其职。然后,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在个人独学的基础上开展组内互学活动。第三步,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其他组的成员进行评析,教师适时引导、点评。这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的班级共学活动。师生根据小组展评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方式给予必要的奖励。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很自然地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每个组员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本组的优胜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得以实现。

4.优质提问策略。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主动提问质疑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前提条件。真正的主动学习,只有在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并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时才会发生。当一个学生开始就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时,他就积极地参与到意义建构中来了。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学习变成体验和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提升觉悟的过程。教学生怎样提出问题,这是“教学生学”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人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存在,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空间和丰富的可能性。而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就是生成的课程。

过度的教学设计会变成对人的一种控制和支配,最后限制人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让课堂由“预设”走向“生成”,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学习由从外界拿来知识走向自己完成意义构建。这就需要师生注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通过变革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实际与需要,把教学过程变为动态的、发展的和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要求师生把课程作为一种范例,实施校本开发,使课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可靠依托,而且还要让预设的教学过程含有灵活弹性的成分,准备接纳直接经验和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即兴创新,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减少对学生的约束,尤其是对学生思维的约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充足而善良的理由,对学生进行“统一约束”,导致学生“千人一面”,这样很容易桎梏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想象、思考和行动的自由交给学生。最后,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成为课堂生成的引领者和“助产士”,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生成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现代教学……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15],“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16]。海德格尔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即让学生主动地学。可见,教师教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学的过程。过程孕育结果,结果源于过程。确立过程教育思想,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实施减负增效、提高思维品质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更是超越教育功利主义,着眼学生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有效途径。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七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交流与合作。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师组织教学的行为方式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也要重塑,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主动的学习习惯,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等着教师“填鸭”的惰性学习习惯。

关键词:培养;主动;习惯。

培养和训练学生养成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的主动性学习习惯,是推进新课程中提高有效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已成为影响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仅将本人实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探讨。

一、创造适度宽松的课堂环境。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巧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使学生动静结合,手脑并用,既消除学生大脑的疲劳,又可使学生处于兴奋愉快的氛围。如,让胆大的学生做引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胆大的敢说,二是体现教师对学生平等,不歧视学困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我在上“骨传声”时,做音叉抵在前额、耳后、牙齿上辨别音叉响度的大小。我就让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上来与教师配合做,因为他胆大敢做,做完后敢说,效果非常好,经过后来考试验证,很少有学生在问题上出错。我在讲到“音色”时,知道学生对“音色”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于是巧设了一个情境:让四个学生(调皮学困生)到教室后面背对前面的学生,前面座着的学生不准反脸看后面的同学,然后让后面的四个学生分别朗读书上的一句话,让学生辨别发音的同学是谁。然后告诉学生,我们能辨别是哪位同学发音,就是因为他们的发音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声音特色――音色。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情境,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色。

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创设学生合作学习情境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和团队合作学习取得成绩是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愉悦感受,从而营造合作学习气氛。例如,开展小组学习提高评比、小组课外综合实践评比、实验协调配合评比等课内外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很多学习和实验单凭一个人很难完成,需要多人参与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经过多次训练,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团队,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需求,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比如,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实验、带有探究性的实验、综合趣味性的实验,这些实验单凭一个人很难完成,需多人参与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实验的成功率非常高,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心理肯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合作。例如,在做“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由于该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较多,且操作复杂,调节天平、测量铝柱质量、测量液体体积、制作记录图表等,需要小组成员做好内部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与协调做好实验,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这些良好活动氛围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三、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

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都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教师说对。

就对,说错就错,学生缺乏主动意识、主动思考,教师也习以为常,既然学生不愿主动,那教师就自问自答,也懒得去思考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学习习惯。其实,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是一件难事,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前作好思考与设计,从细节做起,点滴培养,教学中不迁就学生的惰性,经过训练使学生很快变得主动起来。如,教师的提问技巧。常听到有的教师上课提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等到无效提问,学生常常是随口就答:对、不对、是、不是。课堂很热闹,但哪有学生的主动思考?如,某教师出示一组关于力的示意图,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中有没有正确的力的示意图?全班学生当即就回答:“有”“没有”。一阵乱答。我认为若改成这样问:同学们看看图中哪些表示力的示意图,找出来与同学交流?学生就会主动去看、去识别、去交流,学生也不会不思考就回答,学生就会养成先思考、后回答的习惯,学习就会主动起来。因此,教师要从“教”的细节,学生“学”的细节入手,改变教师教的行为方式,学生学的习惯,注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培养与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战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从教与学的细微之处设计好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八茂中学)。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八

(一)理解能力薄弱的表现。

理解能力薄弱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需要理解的地理知识,在表达学习成果时不知从何谈起,不能准确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成了地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之一。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学生对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了解不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不善于观察地理事物的特征,对地理事物的感悟不深;二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头脑中没有一幅活的地图,因而也就不能把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解释其要义。

(二)理解能力薄弱的解决策略。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层次分明的具有系列性的设问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关键。该教学策略的基本操作要点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找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阅读地图与文字资料,观察景观图片或模拟实验,增加感性认识。

第三,提出质疑,深入探究,理解原理。

第四,释疑讨论,推理结论,巩固练习。

第五,反馈实践,验证提高。

该教学策略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找话题与创设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教师提供的景观图片、阅读资料要具有典型性和思考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三是教师要熟练把握课程标准,将教材转变成学材,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与系列化,将教学过程变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下面以“认识亚洲”为例加以说明。

(三)传统教学策略在“认识亚洲”中的运用。

传统教学策略中的讲授式完成亚洲地理的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阅读亚洲地形图,学生在图上找出亚洲主要的高原、山脉、平原等地形,师生共同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特点。

2.在亚洲地图上找出长江、恒河、鄂毕河等主要河流名称,指出它们注入的海洋。

3.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图,找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重点讲解亚洲东部和南部气候特点和成因。

4.巩固练习学生通过填图练习和回答问题等方式表述自己的学习结果。课堂检测结果证明,学生对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分布、主要河流分布及水系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说不清楚。

(四)改进后的教学策略在“认识亚洲”中的运用。

改进后的教学策略强调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把教材变成重要的学材,采用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亚洲地理的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猜想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提供两幅学生熟悉的图片,及长江三峡景观和黄河下游“地上河”景观;采用设问的方式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该话题上。你们谁能说出这两处景观是那条河上的?这两条河的流向有什么共同之处?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上来。进一步设问:除了长江和黄河之外,亚洲还有哪些大河?它们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翻书查图,大致找出了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印度河、恒河、湄公河等,但对于河流的流向却是七说八不一,找不出河流流向的共同特点。通过“猜想质疑,激发兴趣”这一环节,使学生达到了发现问题,感知地理事物的目的。

2.仔细观察深入探究。

亚洲各大河流流向各有不同,它们的发源地有什么共同点吗?各大河中上游与下游相比,地形有什么不同?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有何不同?教师提供一些景观图片,如青藏高原雪山及藏民生活景观,蒙古高原草原牧场景观,印度风情景观,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景观,西伯利亚针叶林景观等,以及相应的阅读资料。

学生通过查阅亚洲地形图能够逐一找到长江、黄河、恒河、湄公河等大河发源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以及鄂毕河、黑龙江大河发源的地形区――蒙古高原;各大河中下游的地形区学生也很容易找到,像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呢?各大平原又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呢?学生经过进一步观察与交流,就能归纳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分布在亚洲的中部,受地势影响,许多大河都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向四周分流,并在各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冲积成面积广大的平原。

3.释疑讨论推理结论。

既然不能从地形、河流等方面解释亚洲各大平原生产、生活特点的不同,能不能换个角度从其它因素考虑,比如气候因素等?学生通过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鄂库茨克、上海、孟买等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气候与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关系。即亚洲北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但适于针叶林生长,因此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林业生产。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适中,适合种稻米养鱼虾。恒河―印度河平原属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分明,旱、涝灾害频发,居民多从事种植业。

4.反馈实践验证结论。

学生通过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与地形、气候、河流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达到了知识运用与知识延伸的目的,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落到了实处。

二难于把握的拓展教学及其解决策略。

(一)拓展教学难点在于“度”的把握。

地理教学中运用拓展式设问,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拓展的“度”,一直是教学中很难处理好的问题。地理新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拓展学习成为可能,也使课堂更具有多变性和不可把握性,这些都增加了拓展教学的难度。学生的思绪像鸟儿,可以呼扇着翅膀在广袤的天地间翱翔,教师要使孩子的思绪像被牵在手中的带线风筝,随心所欲地收放。使其自由飞翔的同时,又能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想象和思维,使拓展教学有序、有质的进行。“放”和“收”看似简单的两个动作,但何时放?放到什么程度?如何收回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在拓展设问、拓展教学的过程中在“度”上下工夫。

(二)拓展教学难点解决策略。

1.把握拓展设问的角度。

在进行拓展式设问和教学时首先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角度”。角度选的好,教学效果就好,角度新颖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我国的人口”就可从“作为一个独生子女,你认为对自己的发展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切入点是学生自己,能抓住学生的心,很快就能引起学生热烈的反响、讨论和发言,也就把孩子的思绪放了出去。

2.夯实拓展设问的基础。

拓展设问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或者是运用工具获得信息的能力,教师的“放”就有了物质保证,就国家的人口基本国策来说,学生除了有生活的亲身体验外,对其了解也有一定深度,还可和自己的长辈进行多角度比较,每个学生都可参与到其中。

“独生子女”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更深层次的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起到的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正面影响和引起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培养等负面影响”,这里就有知识和能力迁移提升的过程,所以,在设置拓展式问题时还要注意,有一定“难度”和“跨度”。

拓展式设问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拓展起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为进一步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奠定基础,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是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尤其是在过程与方法上得到很好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4]王亚南.如何科学地运用地理图像发展学生的智能[j].林区教学,2006(05).

[5]常根宝,骆菊玲.新课标下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甘肃教育,2004(12).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九

【论文内容摘要】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为此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新课标下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即强调学生要动手、动口、动脑,要求学生去“做”,从“做”中学,从“做”中思,从“做”中去积累与提高。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为此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更新观念,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不再是主导者,教师是引路人、参与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者,师生双方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的课程改革是新课标的方向,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追求的目标;而“参与”则是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实施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下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调控者,更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观念必须更新,要树立以生为本之理念,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注重实际,因材施教,因课制宜。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让所有的学生在适当的教学程控下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但面对一个班集体,并不是所有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是相同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与习惯,针对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施展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得。有的放矢,才能命中靶心,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与行动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挫折,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塑造自己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因材施教,因课制宜,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三、重视活动,于活动中思考、感悟、内化自身。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表象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尤其像英语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一斑。因为空洞的说教往往不如真实的实践。“身教”重于言教。(这个身教不仅指教师的榜样示范,也指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而受到的教育。)。

因此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形成互动课堂的保证。问题的主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要考虑与学生所学教材的联系,还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知识水平、存在的问题。主题不可过大或过小,过难或过易;主题不能过于抽象,离学习者太远,摸不着边际;也不能过于具体,引不起学习者的思考和争论。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以主动积极愉快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便是教师教研的永恒主题。

因此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必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达,发展他的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自主参与。教学中,教师可多一点微笑,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可多一点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干涉,尊重学生的隐私,不随便宣扬;可多一点赞美,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鼓励,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创设“和谐的参与环境”是参与式教学的一个前提,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投身于教学,真正实现引导学生参与。

五、善待学生,宽容鼓励,以激励性的评价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默许的眼神都可以将平等、亲切、信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向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课堂上,允许学生在“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发言,自由站立举手等;有时学生会因思维的活跃或某种成功而手舞足蹈或发出声响,这都是人的情感的正常宣泄,而不能批评指责。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不要吝惜赏识和表扬,因为它们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都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心理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六、立足自身特点,不断学习,融会贯通,随机应变。

经常在听课中发现,当老师提出一个稍难的问题时,学生仿佛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可能一下子会从学习的.沸点降到一半。如果思考再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热情可能会降到零度(当然,除了一小部分尖子生在思考外)。我们在教学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或困惑。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下降,参与能力不够,无法实现主动参与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略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的实际情况,聪慧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考虑到这一点,他们的智慧源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在设计流程时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学生在阅读课新课开始前,预习文章时,在理解方面可能会有些难度。因为新的词汇较多,有些结构还没能掌握,有时绞尽脑汁也无从下手。所以我们教师要周全考虑,在设计训练点时,可以做一些方式方法的指导。比如,参与式教学中的“导学提纲”,就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学生有了点启示,立足于一点或几点展开分析,这样一些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当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教师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灵活机智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点拨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

也许你的漂亮的粉笔字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许你的标准的英语发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许你的机智幽默能让学生开怀大笑;也许你的聪明、灵活能让学生佩服之至。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立足自身特点,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以应付和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变化”,要能融会贯通,随机应变,用自己的优势来赢得学生的亲近与欢心。

有了教师的指引,就会有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会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通过参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自我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卢正芝著.《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6月第一版.

[2]闫祯编著.《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月第一版.

[3]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月第一版.

[4]闫学著.《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月第一版.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十

摘要:自“信息技术”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那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消极的或不受控制的参加课堂活动,这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更糟糕的是学生无心向学使得教学质量大幅下降。本文从该问题的产生原因、纠正该问题的必要性及该采取那些措施做了一较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字:信息技术主动参与原因剖析背景分析途径探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如:在《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一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配套光盘中的作品或者自己收集的一些更有意思的小程序,并辅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词。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们情不自禁想亲自动手制作,这就促使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在课堂上,适时地穿插一些与编程有关的趣闻逸事,并且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技术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程序的编制时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找一些简单小游戏的源代码,让学生自己试着做一些修改,并让他们试试修改后的效果。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他们对游戏程序的运行过程有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编程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

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爱所学的知识,更爱教这门学科的教师,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第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截然分开成绩与兴趣是不可取的。由于兴趣进而取得了好成绩,会强化学习兴趣,使兴趣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反过来,如果常常能取得好成绩,也会促进兴趣的产生。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特别是掌握技能比较差的同学时常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每一节课我们都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巡视辅导中,重点辅导、帮助那些程度较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被评选上。连续一个月被评上优秀作品的同学,由教师发给电子奖状,一学期结束,获得一定数量多电子奖状,由教师向家长发送电子贺卡,以示祝贺。这些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带来了希望,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兴趣越来越浓,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

二、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要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参与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一)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学生动手设编制程序前,要将一些基本的语句及编程的基本知识教给他们,然后再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而到了具体的算法设计阶段,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如何设计等问题了。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二)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程序编制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对编程知识一无所知,到认识编程的基本思想,了解编程的基本语句,从而去设计一些简单的程序,完成用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变过程,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创新”,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学生进行算法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演示学生作品的形式,暗示一下。如:有的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算法,但是却仅仅是教师所讲示例的一个翻版,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他们设计的与你们设计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提示一下:他设计的很有新意,你能不能设计更有新意的呢?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想到可不可以不根据教师的设计思路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这问题解决得更有新意呢?要相信,学生创新的潜力是惊人的。当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之间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将进一步提高。

(四)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五)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参与评价,学生更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这一教学宗旨。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研究》第4期.

2.赵艳辉,《发动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习主人》,《小学计算机教育》第二期.

3.靖国平,《修炼减负内功:由教师主宰到学生主动》,《中小学教育》第8期.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十一

摘要:生物,在中学阶段是一门必修科目,在卫生职业中等专业的科目中处于“副科”的地位。由于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生物;兴趣;主动发展。

一、精心设计好一堂新课的导言。

一堂新课的导言,是否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是学生对本节课是否感兴趣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段好的导言,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增加课堂趣味性,使学生的“胃口”大开。我经常采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而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来吊起、吊足、吊高学生的“胃口”。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时,我这样来导入:我们同学有这样的体会,在拌黄瓜菜时,在切好的黄瓜条上撒上盐,一会儿的时间盘子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水。我又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撒上盐之后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水呢?学生对此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我就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指出,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讲,也会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确实离不开生物学,这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会与日俱增。

二、上好实验课,做好演示实验。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所获得的实验能力、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学生必须具有的素质。由此可见,加强实验教学是全面完成生物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因而,凡是有条件或是难度不大的实验,我都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除了做好分组实验外,还特别注意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如在学习蚂蚁的通讯时,我给同学们准备好了砂糖、木屑、培养皿、放大镜。首先让学生在培养皿里的一侧边缘上放上一堆小木屑,另一侧边缘上放上一小堆砂糖,然后让学生极其小心地(不使其受伤)抓来活蚂蚁放入培养皿里,拿放大镜进行观察。过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将这两只蚂蚁的触角全部剪掉,再重新放入培养皿中,再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两次观察结果使学生很容易看出:未剪掉触角的蚂蚁很快利用触角找到砂糖而大吃起来,而剪掉触角的蚂蚁到处乱走,像迷了路一样,分辨不出砂糖和木屑。由此得出结论:触角是蚂蚁的嗅觉和触觉器官。这样就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且知识掌握得既牢固又灵活。

三、上好活动课,促进科技活动的发展。

有的.教师认为活动课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玩玩,让学生从思想上、身心上彻底地放松一下,以充沛的精力去迎接下一堂课。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生物学活动就是以生物科学为主要载体,以充分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在教师地指导下,以学生主体活动方式组织的一种课程。生物学活动课的开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毅力、发展经济、丰富感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而我把生物活动课摆在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有一堂活动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走一走、看一看,向他们介绍校园内各种各样的植物名称、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分类学知识等。当这堂课快要结束时有位同学看到一棵开着黄花的猫眼草,问我:“老师,据说这种毒性很大,我看到牛、羊等很多动物都不敢吃它,也不去碰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针对这个同学的疑问,我就对同学们说:“这种草叫猫眼草,毒性很大,但是我们能不能把猫眼草的毒性变害为利,为人类服务呢?”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对同学们的意见进行筛选后,指导他们开展科技活动,利用猫眼草浸出的液来杀灭苍蝇的幼虫――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指导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记好各种实验数据,并一一写出了很像样的论文。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都是枯燥无味的讲解和抽象的理解,学生是不买账、不感兴趣的。自从电化教学的手段进入课堂后,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新内容更快、更牢固,课堂气氛更活跃,能突出教学重点,很容易解决教学难点,这些是其它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如在学习观察鸡卵的结构时,以前只靠教师枯燥无味地进行讲述,恐怕讲上十分钟,全班能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能理解也算是非常好的效果了。而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利用鸡卵的vcd光盘,轻轻地一点鼠标,就将鸡卵的结构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即使看上两遍也用不上三分钟。而这一过程的重点加难点也被学生理解了,这一过程不仅直观,而且形象,还能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更快。

五、网络与联姻生物,显出无限魅力。

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的获取、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面对着网络的巨大冲击,网络的信息量是无与伦比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计算机上建立教师主页,并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提供相关课件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网站的网址。比如,在教授生态系统与生物链时,课本上的讲解并不系统,也不直观,而且例子也缺乏典型性,于是我对学生说:“这节生物课,我们去微机室上。”学生一听都欢呼雀跃,上课时,学生进入教师主页,阅读本节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然后利用教师提供的课件和网址浏览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主页所设置的聊天室和留言板上探讨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学生热情高涨,一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效果良好。为了上好这样的课,教师应找一些最新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方面的网站、主页做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把课件和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爱好留下发展空间。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十二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英语学科如何适应教育的'新形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呢?笔者认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英语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最佳途径.

作者:李继民作者单位:河北省蔚县西合营中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

文档为doc格式。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十三

作为一名在农村从事教学工作的数学教师,经过近十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笔者亲自感受到作为一名农村娃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他们一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也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急需改进教材和教法的紧迫性,笔者在这里只就初中教学学习以及对学生的作用谈些体会。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学海无涯苦作舟”,“题海战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是一个沉重打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显得尤其关键,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当然就是学习数学最大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应积极配合教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增强数学学习的视听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琅琅上口的诗歌算题、游戏题和押韵的口诀作知识归纳等等,适当地开阔学生的思维,适当的减少数学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沉重气氛。

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开展创造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等等多方面的培养,因此数学学习又是一门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里对学生的要求也会随之水涨船高,特别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新教材的试用,必将推动学生的各方面提高和发展。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十四

(一)各级团组织对利用新媒体开展青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指出,做好共青团网络宣传引导工作,是党交给共青团的明确任务,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年、公司生产经营困局带来的各种思想冲击着青年的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组织要做好青年工作,必须向网络新媒体领域进军,在网络上努力建设阵地、培植队伍、发出声音,把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的职能在网上履行,努力把网络环境建设得更干净、更清朗、充满正能量。

(二)新媒体发展给当代青年成长带来重要影响。

一是青年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各种不准确的舆论和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容易被思想波动的青年接受,造成青年的认知偏差。二是青年意愿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网上,年轻人会变得异常活跃,但对问题的实质却“想得少”、“问得少”,导致不理性表达较为突出。三是青年聚集交流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新媒体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吸引大量青年参与其中,彻底改变了青年的交往模式和群体参与模式。

(三)新媒体的发展给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高效率、广覆盖、低成本的新方式用传统方式发文件、开会、搞活动,是共青团组织的一贯做法,传统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青年学习交流、自我展示、表达意愿和反映问题等各方面需求。同时,各类移动app、微信服务功能已经渗透到青年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青年身心健康、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等普遍需求与网络新媒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运输部团委积极顺应时代要求,主动适应青年工作的新特点,不断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新媒体工作与青年成长成才相结合,不断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

(一)搭建新媒体平台,组建网络宣传员队伍,发挥好三个作用。

利用微邦,建立了覆盖各单位团支部书记和青年骨干的沟通平台,成为活动组织、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开通并运维铁运青年微博,并申请了腾讯官方认证,通过设置#时政要闻#、#工作动态#、#团情微讯#、#多学一点#等栏目。利用微邦、微信,及时共享团委发文、学习资料、形势任务宣讲等学习材料,实现了对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广泛凝聚。组建了覆盖各段、科室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引导他们积极做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青年思想的关注者、网络环境的净化者。一是发挥好网上正面声音的“放大器”作用。坚持正面宣传原则,用青年喜欢的网络语言在新媒体平台宣传青年典型,传播青年好声音,传递青春正能量。二是发挥好网上舆情信息的“采集器”作业。充分发挥网络宣传员深入基层、了解青年的.优势,及时主动掌握网上舆情和青年工作、生活动态,超前做好青年思想工作。三是发挥好网上负面声音的“消减器”作用。坚持上下联动和资源共享,积极撰写网络评论,抵制不理性言论,净化网络环境,抵消负面声音。

(二)加强形势任务宣讲,做到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

组织参加“转变观念,青年为先”网络征言活动,表达运输部青年在公司“转调创提”中的美好愿望和应该付出的实际行动。组织青年参加“最美莱钢人”微博大赛活动,积极发现身边优秀青年典型,通过微博发布并“@最美莱钢人701@莱钢铁运青年”的形式,广泛宣传。利用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网站,广泛宣传近年来在热线生产、设备维护、个人成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青年典型,树立青年好形象。

开展网络形势任务教育的同时,坚持开展线下活动。以段为单位,成立了7支青年形势任务宣讲小队,及时将公司下发的形势任务宣讲材料原原本本地传递到青年职工。组织召开“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年先模人物座谈会,让劳模分享奋斗历程,让青年自觉接受教育。坚持举行团干部成长论坛、“读书励志追梦”主题读书活动,引导青年加强业务知识、传统文化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三)借助网上学习系统,推动青年技能提升。

一是借助公司搭建的网上练兵平台,积极参与试点工作。在试运行工作基础上,相继开通了信号工、机车修理工、车辆修理工、线路工等工种,实现了对我部主要工种的全覆盖。二是出台运行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建立活动长效机制。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十五

摘要:时代在发展,如果在教育教学中依旧不转变观念,势必不能够更好地展开教学。就初中美术教学而言,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地进行个性化教学,也就成为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一个而重要的课题。围绕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这一主题,重点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个性化;实践;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育教学不应该在实践中将学生的个性特点抹杀,应该充分地让学生的这种个性特点得以张扬。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发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毅然如此。为此,有必要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主体意识,放开对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感觉的束缚,让他们在其作品中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个性特点,表达他们的自己的情感。相信只要这样,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践。

就传统美术教学来说,在美术教育中关注的最多的是学生的`绘画技巧,在教学中采用灌输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创作思想的关注过少。原本美术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对土木周边等社会、自然环境的一种想法和感受,本质就是一种情怀的抒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在新课标中,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们积极设置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1.应当在材料上呈现多样性。

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些材料,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他们的个性,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应当在材料上下功夫。比如可以选择花、草,或者树叶、蛋壳、玻璃等材料。在大自然中材料如此地丰富,这众多的材料都可以根据需要,用他们来表达学生们的情感。毕竟采用这戏而具有个性化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其美术作品也就具有了个性化特点。作为教师,不必要对学生的思维禁锢,只要能够充分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皆可以。

2.在表现技法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

学生的心理世界是一个特别美好而又新奇的世界,不是成年人所能够猜想的。如果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初中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就美术的表现技法而言,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比如,放开对绘画工具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在美术绘画中选用他们自己喜爱的工具进行创作,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现出来。

3.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特征。

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作型的思维,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比如,在色彩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对于色彩的偏好不一样,有的学生偏好暖色调,有的学生偏好冷色调,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会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学生在作品中更多的是暖色,有的学生则更多的是冷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只要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就应该放开对学生的过多约束,毕竟过多的约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4.在表现效果上的创造性引导。

不可否认,初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作为常年人用成年人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心理世界是不公平的。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存在着一种被关注的心理,他们会以标新立异的方式来体现这一心理,当然也存在一些新奇的想法,不论哪种状况,作为教师应该对此进行正确地引导,对于不符合教师的想法的创作就否定学生,正确的要给予积极鼓励,特别是学生的标新立异的东西中,有些东西具有创造性,且具有艺术的含量,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一点,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以张扬。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发展学生的个性。

初中美术教育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应该积极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黑格尔曾经说,绘画的实际上就是绘画者自我存在的一个主体性。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其中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效评价。何为有效评价?就教育评价而言是所进行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在初中美术评价中,应当从学生的作品中感受学生的思想,即有学生的思想内容者,我们应当给予肯定,而不能够仅仅看学生的作品像还是不像来评判。在进行评价过程中,宜根据实际的情况而确定评价的标准,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积极展开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展开个性化教学,应当在材料上呈现多样性、在表现技法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在表现效果上的创造性引导,希望能够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浅谈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08):93.

[2]罗蓉.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7,(18):102.

如何写浅谈初中地理小论文篇十六

现出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与方法。具体来说,教学反思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追求地理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反思不是一般性地回顾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城市化》一节,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比,内容简单易懂。用讲授法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选择本镇城市规划方案案例从城市人口数的变化、城市地域的变化等材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过程:通过阅读教材,自己画图的方法,从画出的图可直观的分析出城市化各个阶段的特征。(内容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原因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不合理的原因。学生处于动手动脑的状态,学习效果明显。

第二,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色彩。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但它有别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它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的研究。它的研究成果不仅仅表现为研究文本的撰写,还可以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等。如新教师上课常用讲授法,唱独角戏,常常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案例教学的实践。首先我们学习有关案例教学的文献,如对选择案例的原则、方法。然后备课组布置任务,四位老师分头准备材料集体备课。精选案例,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有贴近生活的、有近期发生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或乡土地理材料作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分析、判断和推理,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明显。通过案例教学的研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

第三,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反思的作用是对教学活动的监察、评价、调控。从反思活动发生的时间看,它可以发生在教学活动前、中、后。课前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的新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如台风对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传统展示录象,分析台风的成因、危害、防御从知识掌握方向也可以达到目标。对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意识方向、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则较欠缺。我们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以整体设计的课程理念进行开放教学和延伸教学尝试,先让学生观看或回顾台风灾害,然后鼓励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材、图书、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的自主探究,形成独特见解,并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进行整理后,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最终使自己建构起对台风的全面认知。教学过程:(内容略)。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实践教学时,有时会发觉教学过程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设计教学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我们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运用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有些事例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理解不深刻。在第二次教学时我用了下列本地农业生产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学习的效果比原来好些。(内容略)。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