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大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5:43:39 |
  • ZTFB |
  • 10页

教育总结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的重要方法,能够提高教育质量。总结应该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罗列式的描述。下面是一些写作范文和练习题,供大家进行写作训练和提高。

北宋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一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象“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样对待你。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三个关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的小故事吧:

古时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爷吼叫着问路,这位老大爷不但没给他指路,还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很有礼貌地施礼并问路,这位老大爷见岳飞很有礼貌,便给他指路。

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板上,被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看见了,小学生连忙抬脚,向女青年道歉,女青年并没和他计较,反而说了声“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师傅不小心在周总理的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还安慰他。

这些内容其实都是《谈礼貌》这篇课文里的,它告诉我们:礼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矛盾。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正如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晋国智氏,魏氏,韩氏联军进攻赵氏居城晋阳,引汾水灌城。赵襄子苦不堪言时,三家领导同志居然还在乘船欣赏他们的杰作。智伯同志(三人中的no.1)见破城指日可待,心情大好,得意洋洋的说道:“我现在才知道一条河可以毁灭一个国家啊。”身后韩康子狠踩了魏桓子一脚,后者则捏了前者一下。当然咯,智伯是不知道两个家伙在他身后的小动作的,他知道的只有几天后倒淹了他的大营的大水,还有和大水一起冲过来的.赵魏韩三家的战船。(可怜的智伯同志,到死可能都没想起来,魏氏和韩氏的居城都建在河边上呢。不先灭了你难难道还等你去灌啊!!)赵氏恐怕被大水淹怕了,仗一打完就马不停蹄的把都城迁到不靠河的邯郸去了。而魏氏的反应好象就没那么快,等到百年后秦军掘开黄河大堤灌了大梁城才想起来:都城千万别建在大河边上。

公元前682年,宋国讨伐鲁国,鲁国活捉了宋国的南宫万。经宋国官方请求,鲁国放回了南宫万。第二年秋天,宋闵公和南宫万外出打猎时玩争道游戏,宋闵公争不过南宫万,就生气了,伸出双手做鄙视状说:“以前我很敬重你,而现在你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鲁国俘虏。”南宫万非常生气,从怀里掏出棋盘砸死了闵公。大夫仇牧听说了这件事,来讨伐南宫万。南宫万迎击仇牧,仇牧打冲锋的时候门牙撞到了门扇上就死了。南宫万又杀了太宰华督,改立公子游为国君。(事见《宋微子世家》)。

点评:不要跟玩不起的人玩游戏,另外,注意处理好门牙和门扇的关系。

康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昭王瑕即位,昭王做人有问题,做老大问题在更大,于是王道衰落。他到南方去巡视,这一去便没有回来。原来是因为当地人憎恶他的确所做所为,给了他一条胶水黏合的船,船到江中间开胶了,昭王于是溺毙于江中。

北宋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二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七岁时就能写诗。

作文。

在当地被人称为“神童”;十三岁时他已学贯古今比许多成年人还博学多才。这一年朝中重臣张知白奉旨前往晏殊家乡视察旱灾他发现晏殊极有文采就将他带往京城举荐给了宋真宗赵恒。

当时,正赶上进士殿试,宋真宗就让晏殊与其他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试卷发到手后,晏殊仔细阅读试题,结果他发现试题上要求作的赋自己十几天前刚写过,当时他写的这篇赋还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一致的评价是文辞华丽、想象丰富、内涵深刻。

晏殊知道,只要将这篇赋原封不动地默写在考卷上,一定会得到宋真宗的青睐。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给他。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当场任命晏殊为秘书省正字,特许他进入皇宫读书。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可是晏殊每日办完公事后,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宋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陛下,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没有这样做。所以我是有愧于皇上夸奖的。”

宋真宗称赞他既有真才实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几年之后便让他当了宰相。

换位思考:

成长感悟:

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北宋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北宋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四

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的。

成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秋时期,陈国的国君将太子御冠杀死,公子敬仲见势不妙,抽身往齐国而逃。齐国之主齐桓公不但不轻视这个落难之人,还非常器重他,想封他为卿士。可是敬仲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非常客气地辞谢道:

“我是逃奔而来的客人,如果您能够宽宏地饶恕我,把我置于您的政治庇护之下,使我免于一死,这就是对我的极大恩惠。我怎么还敢接受贵国的高官呢?如果我不知足而应承您的要求,齐国官员们一定会看不下去,会起来谴责我,所以我请您收回成命!”

齐桓公听罢敬仲一席话,觉得他说得句句在理,就更加喜欢他了,于是封他为工正之职,负责。

管理。

各种工匠。敬仲觉得自己刚刚拒绝做高官,现在对较低职位的任命再也不能推辞了,也就接受了下来。

齐桓公对敬仲非常好,两人常在一块饮酒作乐。一次,敬仲请齐桓公到他府中饮酒,两人的酒量都很大,再加上聊得痛快,所以一直喝到天黑。齐桓公还觉得没喝够,就给仆人下达命令:“点上蜡烛,我们还要再喝几杯!”

敬仲懂得礼仪,知道再喝下去就与礼仪不合,会招来群臣的非议,就委婉地说:“国君,我只占卜过白天饮酒,并没占卜过晚上饮酒,不知是否吉利。我实在不能再陪您喝酒啦!”

齐桓公本想接着喝下去,但敬仲的几句有理有节的话让他感到无话可说,只得登车回宫,敬仲将国君送到门外,礼数甚恭。

以后,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敬仲做得对,并对他大加称赞:“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饮酒怎么能一点儿限度都没有,与君主饮酒更不能唆使国君喝起来没够,待君有礼才是真正的仁义双全呀!”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威德广播四海。周武王经常派使臣出使边远地区,许多小国慑于武王的威名,先后派人到镐京向他称臣纳贡。

当时来自西方的一个使臣进贡了一条犬,叫做獒,獒体形庞大,威猛善斗,与周朝的犬大不相同,看到武王还会蹲下去行礼。武王很喜欢它,重赏了使者,以后天天喂养这条犬,简直爱不释手。

这件事被太保召公看见了,他觉得事情虽小,但是不可忽视。退朝以后,他写了一篇《旅獒》呈给周武王,文中说:“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其力……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意思是说:德行高尚的君王是不会轻视侮慢官员的,不然的话就没有人替他竭心尽忠了;轻视侮慢百姓,人民就不会拥戴他……如果沉迷于女色,就败坏了高尚的德行;迷恋于自己所喜爱的物品,就会丧失进取的方向。

武王读了《旅獒》,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的劝告是对的,于是把收到的贡品分赐给诸侯和有功之臣,自己则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

萧嵩是唐朝开国老臣萧瑀的曾侄孙,他身材魁伟高大,容貌秀美,还留着一把漂亮的胡子,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非凡。在唐明皇的近臣中算得上是名美男子,甚得明皇宠爱,开元初年被任为中书舍人(宰相助理)。

唐明皇对苏瑰的儿子苏珽也十分器重,想拜他为相。事前,曾向宰臣征询意见。萧嵩他们回答道:“任用贤能,皇上自有好眼力,非臣等所及。”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唐明皇决定任命苏珽为宰相,第二天早朝宣布。

时间。

紧急,于是派侍从去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明皇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然后叫他写一道任命苏珽为宰相的诏书。萧嵩不敢怠慢,就到一个书房里去起草文书了,过了一会儿,他把诏书草稿送给明皇审阅。

古人讲话、

作文。

最忌直接犯用君王或父辈的名字免获不敬之罪。明皇见文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对萧嵩说:“苏珽是苏瑰的儿子颁给苏珽的诏命中不应干犯他父亲的名讳你得修改一下。”萧嵩这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唐玄宗于是让人撤出帐幕中的屏风给萧嵩使用。萧嵩万分恐惧又着急又害怕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他躲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道怎样修改才好。

唐玄宗以为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应当是很周详了,就走到萧嵩的坐席去看,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换成“国之珍宝”,其余的文字根本没有变动。明皇生气地让他离开,萧嵩只好羞愧地走了。

等萧嵩一走,皇上就把草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地上,说道:“此人真是虚有其表,根本没有用!”左右的人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

其实,萧嵩也还不是那么窝囊。他虽然缺少学术,可是处理行政公务却很慎密周到。后来出镇边关,又为朝廷立下许多军功。唐明皇终于改变看法,不再说他“虚有其表”。

开元十七年(公元720xx年),萧嵩被任为中书令(即宰相),他的儿子萧衡也被明皇看中,招为附马,匹配新昌公主。每逢萧嵩夫妇进宫谒见,明皇总是亲切地称呼嵩夫人为“亲家母”,赐赠珍贵礼品。萧嵩晚年名位虽高,可是后人在使用成语“虚有其表”时,仍不免会牵扯到他,甚至误以为他是个毫不中用的角色。

北宋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五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北宋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六

这个故事史料记载如下:“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便是成语“超群绝伦”的由来。

中国影视文艺作品的皇帝,经常是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很稳重,缺少像西方历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一类的政治:既是统帅和政治功业的开创者,自身又是具备崇高武德和天才战斗技艺的武士,项羽是大家知道拥有高超战斗技能的例外,但他本身战略思维的水准以及政治智慧的不足,却又降低了他作为伟大士兵的声望,而他对俘虏的残忍,更是一件败坏武德的不名誉行为。回顾中国历史,要说在这方面足以与世界上那些伟大武士政治家媲美的人物,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

陈寅恪先生谈李唐开创的核心力量及其族群特征,曾用“胡化的汉人和汉化的胡人一语,”这一论断可谓精准钩划出唐太宗时代与地区精英族群的文化及个性特征。当时李家所在的太原是北方不同族群势力交错,战争为生活主要内容的地区,按民国军事家蒋百里的说法,生活方式与战斗方式高度一致,这就决定了唐太宗年幼时代所受的教育是一种武士化的贵族子弟教育,骑射、战斗技能以及战略的知识,乃成为其日常的功课,而由于战乱时期,有防卫的城市为各种躲避战火的游民聚集之地,而好行动与向往功业的性情则又使其对不同的底层人群有接触的兴趣。这些再与其得天独厚的天才相结合,于是,一个既有天下大局观,又有高超战斗技艺的少年武士就诞生了。

史书中记载他第一次参加战斗,并发挥重大作用是十六岁。当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一个既有天下大局观,又有高超战斗技艺的少年武士就诞生了。

史书中记载他第一次参加战斗,并发挥重大作用是十六岁。当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围困,李世民参加了一名叫云定兴的将军的部队,前往救援。他向主帅提出:突厥敢于围困中国皇帝,必定是基于大规模救援不及的判断,如此小规模的救援部队,直接投入战斗,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不如让部队分成不同的分队,多张旗帜,拉开行军间距,令敌人认为是大规模部队来援,如此,突厥人必定认为自己判断错误,因此就会自动撤军。主帅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判断。

军事极为罕见的。

读过隋唐演义的人都谙熟尉迟恭单骑救主之类故事,与一般毫无根据的历史人物演义不同的是,这些故事都有真实的战史原型,而且,历的故事远比演义精彩。在演义中,是由于唐太宗游园之类原因,导致对方偷袭,而事实上,这是太宗常见的战斗方式。公元621年,在围攻洛阳王世充的最后战斗阶段,他多次带少量骑兵部队或侦察敌情,或诱敌来攻,或直接带头突击、贯穿敌阵,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左右开弓,与他经常配合战斗的是后来那位门神尉迟恭,后者的武器是马槊,一种骑兵使用的长矛。他专门编练了一支千余人的骑兵突击分队,号称玄甲军,各小队分别有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率领,这种矛头部队经常是他战役计划的核心,也成了其百战百胜的秘密武器。与亚历山大一样,他不仅亲自参加战斗,而且也是古代骑兵战略的大师,堪称闪电战的`古代前驱。

正如后世有所谓三大战役的说法,紧接着东都的围攻,窦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大军倾巢而来,除了史书记载的太宗在战略和战役战法上的精妙之外,在决战当日,太宗率领的骑兵特种部队,率先对溃逃中临时反身结阵的河北大军展开中央突击,其势如奔雷,锐不可当,一战阵擒窦建德,因此也使得东都负隅的王世充开城而降,为李唐王朝扫平了统一天下的两大障碍。

唐太宗自16岁正式参加战斗,直到29岁通过政变成为皇帝,这种辉煌武士的青春时代对他的一生事业也有决定性的影响。漫长的战斗岁月使其僚属成为政治利益一体化的团体,而长期战斗中形成的战友感情也给传统的君臣关系注入了一种难得的伙伴色彩,这也是唐初政治空气相比其他王朝远为宽松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战斗的残酷和战略思维的务实、严谨与冷静也给予他与众不同的人格和个性训练,使他的统治更富于人性与理性色彩,可以说,他统治的年代也是中国漫长帝王专制历罕见的思想相对宽容、个性化和文化上开放的年代,这是他作为伟大的帝王经常被后世人们怀念的重要原因。

北宋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七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宋国,宋王便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出去的人回来说:“齐国的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我国的国民都惊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的‘肉腐烂了自然就会招惹虫害’啊。现在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军的弱小,是不可能到达这种地步的。”

宋王于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杀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的情况,派去的人的报告同前面那个人的一样,宋王又大怒,把第二个人也屈杀了。

就这样,宋王一共派了三个人前去,三个人都被杀害了。接着,宋王又派了一个人前去查看。这次被派去的人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问他:“国家已经非常危险了,你还要到哪里去?”

派去的人说:“是国君派我来察看齐军的情况的。原来齐军已离我们这么近了,国民已经如此恐惧。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情况的人都因为报告齐军迫近而被国王处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实报告的话,也难逃一死。如果不如实报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该怎么办呢?”

他的`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你又将先于死者死,先于亡者亡。”

派去的人听后,就回去向宋王报告说:“我根本就没看见齐军在哪里。国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兴。左右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的确该死。”

于是,宋王赏赐给这个人许多钱。

后来,齐军大兵压境,宋王抵敌不住,就自己跳到车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个被派去的人则跑到了别的国家,过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点拨:作为一个领导,千万不能像宋王那样,一定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这样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单听一方面的话,不但自己糊涂,事情也会弄得很糟。

北宋的历史小故事怎么写篇八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进攻,企图一统天下。燕国实力较弱,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太子丹就找到了刺客荆轲假装投降秦国,实际上是想趁机刺杀嬴政。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秦王嬴政见到燕国主动前来投降,非常高兴,并没有想到来的'使者竟然是来刺杀自己的刺客。秦王召见了荆轲,荆轲把燕国地图拿到嬴政面前,打开地图,当地图展到最后时,出现一把匕首。嬴政一见匕首,大惊。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按道理说荆轲是专业的刺客,力气很大,秦王很难从他手中逃脱,他应该会一击而中的。

可是这时发生了第一个转折。可能是嬴政的求生欲望太强烈了,他挣扎着站起来,竟然扯断了袖子,从荆轲的手中逃脱了出去,导致荆轲一击未中。荆轲一击未中,只好追逐秦王。

可是这时又出现了第二个转折。当时殿上有个医官,危急之下,他拿着药包就朝荆轲扔去,刚好击中荆轲的头部。与此同时,大臣们突然意识到大王身上佩戴着长剑,就赶紧提醒秦王拔剑反击。秦王嬴政恍然大悟,赶紧拔出身上的宝剑,朝荆轲砍去。此时荆轲刚好被药袋击中,秦王的宝剑又长,秦王一下子就砍在了荆轲的大腿上。荆轲受伤了,就把匕首朝秦王掷去,却没有击中秦王,他反而又被秦王狠狠地砍了七八下,最后被前来救驾的侍卫杀死。

本来荆轲离秦王咫尺之遥,周边又没有侍卫,刺杀秦王本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转折,最后使荆轲刺秦失败,命丧秦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