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文化故事(汇总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20:06:55 |
- ZTFB |
- 13页
总结是一种对事物逻辑关系的整理和概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总结要写得客观中带有一些主观评价,该如何衡量呢?总结范文是对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的集中评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一
唐明皇时,有个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把大地照得晶亮。寂寞的嫦娥在广寒宫中,凝望人间,见到杭州西湖风景胜似天堂,游人尽情欢乐,禁不住舒展广袖,翩翩起舞。吴刚手击桂树为她伴奏,震得“天香桂子落纷纷”。此时,杭州灵隐寺中的德明师傅正在厨房烧栗子粥,无数芳香扑鼻的小粒飘落粥中,众僧尝了这种粥,都说特别好吃。德明师傅很高兴,便把散落在地上的桂子拾起来种在山上。很快这些桂子到第二年中秋就成树开花了,从此西湖四周就有了各种馨香的桂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就成为古都杭州的美称。桂花栗子粥经不断改进,也就变成桂花鲜栗羹而流传下来。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二
王皇山半山腰的那个紫来洞,原先叫“飞龙洞”,因为那辰光洞里面住着一条飞龙。这条飞龙才怪哩,每隔十天,到晚上,它总要飞出洞来,在天空中飞腾翻舞,吐出火珠,吹呀吸的。火珠一忽儿远,一忽儿近,飞龙就追逐着,扑打嬉戏。这样,火珠就纷纷散落下许多火星星来,火星落到哪里,那里就火烧。因此,飞龙出来一次,杭州就有许多人家遭殃。
大家都恨死了这条可恶的飞龙,但又没法子治它,只好计算着它飞出来的时辰,男女老少都爬上屋顶,在屋顶上浇水,整夜整夜地守着。一面又敲锣打鼓地恐吓飞龙,想叫它飞得远一点。虽然这样,杭州还要常常闹火灾。
这一天,杭州城里来了个老铁匠,手里提着一把铁锤,来到一家小客店投宿。可巧这天正是飞龙出洞的夜晚,店主全家都爬上屋顶去啦,没人招呼他。老铁匠见到这情景很奇怪,也爬上屋顶去。他问明白了这回事后,就不言不语地爬下屋顶,提着铁锤,走啦。
这天飞龙在天空翻舞很久,火珠的火星,纷纷散落下来。等到老铁匠回到小客店时,那店屋也烧掉了。店主人一家正围着抢救出来的一些破烂,在嚎陶大哭。老铁匠见了难过极啦,对店主人说了些劝慰的话,又把身边的一些零碎银子都给了他,并且说:“你们不要难过啦。刚才我在玉皇山上亲眼见到飞龙了。”店主人谢过老铁匠,听他说到玉皇山见过飞龙,惊骇极啦,忙问道:“这是真的吗?”老铁匠说:“是真的。我看见飞龙从洞里飞出来,在天空中拍打火珠,还见着飞龙飞回玉皇山在飞龙洞口睡觉哩!”店主人听了更加惊骇。因为玉皇山是飞龙盘踞着的地方,没人敢上去。老铁匠想了一想,忽然用手敲敲脑袋说:“有法子,有法子,我有办法降伏住这条飞龙!”店主人听了,忙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法子?”老铁匠说:“只要杭州城里每户人家能给我一把莱刀,我就能降伏住飞龙。”店主人望望老铁匠,不象是个说大话的人,相信他是有办法的。这消息传开后、人们听了既惊又喜。为了灭火消灾,谁不愿意出一把菜刀呢!没几天工夫,送来的菜刀就堆得象座小山。
老铁匠请来全城铁匠,砌了个炼铁炉,把菜刀都放到炉里熔化了,大家齐心合力,三天就铸成了七只大铁缸。许多人都聚拢来看这七只大铁缸,感到很奇怪。老铁匠请大家来抬抬看,有些青年人就卷起袖口上来试试,一抬,哈哈!足足要十九个人才能抬起一只铁缸哩!于是,老铁匠独自跑上玉皇山,到飞龙洞口一看,嘿,飞龙还在“呼呼”睡大觉哩!他飞快地跑了回来,大声叫道:“大家快跟我去降伏飞龙呀!先来一百三十三个年轻力壮的人抬铁缸,十九人抬一只,跟我上山,后面的人都得提满一桶水跟着,听我招呼。大家不要怕,我有铁锤,飞龙如果动一动,我会跟它拼命的!”
大家跟着老铁匠爬上玉皇山,到了飞龙洞口,那飞龙还“呼呼”睡得正香甜呢。老铁匠悄悄叫大家用铁缸把飞龙的两条须子、四只脚、一条尾巴压住,因为都压在须毛上面,所以飞龙还没觉着,老铁匠举着铁锤对准飞龙脑门,如果飞龙惊醒,便一锤打下去。老铁匠又招呼后面的人把桶的水倒进铁缸里。到第七只铁缸的水也快要倒满的时候,不料有个人提着水桶绊倒了,桶里的水泼开来,泼进飞龙鼻孔里,惹得飞龙打了一个喷嚏,却把老铁匠喷得人都看不见了。
飞龙觉得须须被什么东西拉着,仰不起头,一挣,才知道被压住啦,于是一声大吼,就地一翻滚,挣伤了须毛,身子一转,一头栽进飞龙洞里。从地底下,一直钻到安徽境内才钻出来,抖抖身子,飞往天空逃走啦。从那个时候起,就再也没见飞龙回来过。传说杭州的飞龙洞是直通安徽的。
飞龙逃走了,那七只镇压飞龙的大铁缸还在飞龙洞洞口,排列得象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因此人们就称呼这七只缸为“七星缸”。据说如果当时七只缸都装满了水,那条飞龙将永远彼钉在玉皇山上动弹不得了。
直到如今,杭州人还有句老话,“七星钉飞龙,只差水一桶”,就是指的这个故事。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三
火诞生的那刻起,福祸便相伴而生。所以,如何管理好火也成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黄帝时,已经有掌管火事的部门。《史记》说,黄帝在安排国计民生时,明确提出要有节制地用火,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叫“火政”。
商朝,有几座粮仓被烧,火势不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记载,这也是文字出现后最早有关火灾的纪录。商朝看到火的厉害,制定了火规,对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复燃后酿成火灾的,要处以断手的刑罚。
周朝规定,仲春二月,宫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员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提醒大家防火。
这也是更夫喊火烛的由来——每到冬天,时近黄昏,街上就会传来一阵阵“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的呼喊声。周朝禁火期大多吃冷食,不让做饭。春耕了,老百姓不能饿肚子干活,所以禁火期前就得备好足够的干粮。
春秋战国时,管仲说管理好“火”是关系到国家贫富的大事之一,并提出了修定火宪的意见。那时举行仪式的人,需用左手举火把,以减少明火乱动的危险。右手捧碗随时接灰烬,以防残火落地乱溅。举火人要坐屋角,因为屋角不是活动的中心,还不准跟别人打招呼,不准讲话,不准唱歌,做到专心守职。可以说,对火的管理达到了一定高度。
汉代,水火盗贼不分家,统一由武官执金吾负责。“金吾”是两端带鎏金的铜棒,对付难管理的社会问题是很有威慑力的。《汉书》中说,西汉长安“每街一亭”,有16个街亭;东汉洛阳24街,有24个街亭。街亭和现在的派出所差不多,街亭里有大鼓,有房间,有广场,可以驻扎军警,大的可容纳几千人。东汉史学家荀悦对于火情的看法是“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防患于未然”是从这儿来的。
唐代负责火情的组织叫“武侯铺”,分布在城市、坊间,布置的消防兵从一二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在全城形成一个火情传达系统。灭火工具大多是用猪、牛、羊等动物的皮编织的袋子。据说,唐以前都是用这些简单的工具灭火。
到了宋朝,火好像不那么恣意妄为了,世界上的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了,组织形式很像现在的消防队。负责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叫厢使。当时开封等地火禁很严格,半夜就要灭掉一切烛火。假如有的人家后半夜烧纸,必须事先告知。灭火的兵叫防隅军,都经过严格训练,专门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熄灭油灯、蜡烛等。地势高的地方有瞭望火楼,白天黑夜不离人。一旦有火情,扑救的各支队配合密切,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纹丝不乱。
北宋仁宗时,已经有了水袋、水囊、麻搭等比较先进的灭火工具。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升级了灭火队员的配置工具,有棚索、斧、锯、火笼、火背心等灭火装备。
明朝,一些城市组建了火兵,主要是防御敌军火攻引起的火灾和防范其他火患。火兵驻扎在城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员流动多的地方,配有水桶、藤斗、麻搭、唧筒、竹梯、斧、锯等救火器具。皇帝的东西是不能有闪失的,盛放銮驾仪仗等器物的仓库除沿护城河设置外,还建造了绝对可靠的防火隔墙。防火隔墙其实是每隔7间房屋空出的一间房,无门无窗,里面都是夯实的土,厚度达5米。
另外,居民的白壁青瓦马头墙有防火和防风双重作用;寺庙、祠堂等建筑屋脊上怪兽嘴里吐出的曲折铁舌头,防雷火的,也就是避雷针。
清朝,对于火的管理更科学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朝,每个防火班人数不下两百人。防火班又叫机桶处,机桶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引水灭火工具。这种国产的救火器又称“水龙”,一般放在防火班人员的宿舍里,行动时便于携带。
在不少清宫影视剧中,有些火势是很大的,让人一看就发毛。比如《孝庄秘史》中有个镜头,火光冲天,烟雾浓浓的,要是灭火的工具不先进,没准皇家园子就不保了。
同治年间,民间自发成立了消防组织“水龙局”。清代诗人吴东发看了“水龙”表演后,写下“数人并力动枢机,呼吸纵送在复右”的诗句,从中看出这个灭火工具不同寻常啊!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四
“古瀛洲”即在现在的沧州境内,沧州人纪晓岚在《滦阳消夏录》中记到:“余家距海,仅百里,故河间古谓之瀛洲。地势趋东以而高,故海岸陡,潮不能出,水亦不能入,九河皆在河间,而大禹导河,不直使入海,引北行数百里,自碣石乃入”。地势较低的地理环境使洪水更加肆虐无忌,素有“九河下梢,鬲津最南,徒骇为北”之称的沧州由此被清代钦定为“泛区”,即是皇上亲自划定的水灾区域。僧可无在《送吕郎中赴沧州》词中描述了他看到的情景:“路遥经几郡,地尽道孤城,拜庙千山绿,登楼遍海清。河人共东望,日向积涛生。”
每到洪水肆虐,沧州大地上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四处望去,剩下的只有盐碱滩,还有浸漫在洪水中摇摆的芦苇和茅草,所以,沧州还有一别名—长芦。
水灾的连绵不断造就了古代沧州人特殊的民居风格和。
生活。
习俗:房屋依河坡而建,以平顶房居多,纺车一般都挂在树上。洪水一来,人们和家养的牛羊可以很快地爬到平顶房上去,挂在树上的纺车同样可以不被洪水冲走,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杨翥在《长芦道》诗中曰:“屋室鳞鳞傍水边。”当年,纪晓岚的高祖纪椒坡从应天府上元县北迁时,中途曾遇到一个算卦的先生,告诉他:你们走到牛上房、车上树的地方就是安身立命之地了。当他们走到沧州时,看到牛上了河坡,也就轻而易举地上了房顶,应了“牛上房”的。
寓言。
而这里的农家人丵大多都把纺车挂在树上纺车也是“车”这不就是“车上树”吗?于是纪晓岚的高祖就在沧州安家落户了。
在沧州吴桥县城南有一古堤,岁久河涸,但堤址犹在。周围村庄的名字皆以此堤为名,如“堤口崔家”、“堤南宋家”、“桃花岭”、“堤头姚家”、“堤南赵家”。明朝万历吏部尚书杨巍在《桃花岭诗序》中如此描绘这一河堤:“土岭高可丈余。余昔赴关陕,此岭延袤至魏境之南始尽,秦汉以来障九河者。”这就是沧州境界的古黄河堤。
远古时,古黄河至冀州分布为九河。九河者,乃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絮、钩盘、鬲津之河也。下至沧州,更。
合同。
为一大河,名为逆河。王莽时,将汉的渤海郡,即今沧州更名为迎河郡。王莽好复古,他的改名有着历史依据,古文中“迎”“逆”二字互通。逆河流经沧州,并在沧州地界入渤海。据《尚书r26;禹贡》、《汉书r26;地理志》记载推定,古黄河在沧州有两个入海口。一个在今黄骅市东部,一个在黄骅与无棣县分界的月河口一带。
由于气候干旱,加上农业对土地的过度利用,至元代时,远古的黄河故道已成了千里良田。元代蒙古诗人萨都剌登临此堤时,感慨而言:“迢迢古河堤,隐隐若城势。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邑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堤长燕麦秀,不见筑堤人。”此诗不仅是河堤沧桑变化的写照,更是沧州城丵市的历史变迁。
早在春秋时,齐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攻打山戎就发生于沧州一带。战国时,沧州地处燕赵边境,更是。
战争。
发生的热点,燕国曾联合多国部队攻打齐国,就是路经沧州攻打的。苏秦合纵六国时,燕国成了列国合纵同盟的首先发起国。秦国为攻击燕国,离间燕赵,燕国在战国后期与赵国结为世仇。两国在沧州地界争战不休。频繁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燕赵两国民众在战争中知晓了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而燕、赵贵族也多收养行侠仗义之门客,以备不测。燕国义士荆轲堪称慷慨侠义的典范。为挽救于燕国,入质秦国的燕太子姬丹收留刺客荆轲,准备刺杀秦王嬴政。经过一番准备,荆轲在公元前220xx年带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夹裹淬毒匕丵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来到咸阳进献嬴政。在献图时,图穷而匕丵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杀于秦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成为慷慨悲壮的绝响。故史称“燕赵多慷慨侠义之士”。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至宋朝,沧州富贵之家尚存收留侠客的上古遗风。在《水浒传》中的柴进为了搜罗侠客武士,专门在路边小饭馆向店小二留下关照,遇有流配的犯人,皆可免单或径行其庄上,以资助之。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五
爬上玉皇山半山腰的紫来洞,往下望去,就可以望见山下有块八卦田。八卦田齐齐整整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个圆圆的土墩,那就是半阴半阳的一个太极图。传说,这八卦田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
那年,南宋那个没出息的皇帝丢掉了汴梁京城,带着一大群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逃到了杭州。他们看看西湖这块地方风景好,便留下来,在凤凰山脚下建造起宫殿和花苑,仍旧是吃、喝、玩、乐,过着豪华糜烂的。
生活。
杭州的老百姓,见皇帝这样昏庸无道,都大为不满,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风声一传两传,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怕老百姓要作乱,心里有点慌,便召集文武百官来商量文武百官商量来商量去,一时想不出一个应付的办法后来,有个文官想出一个主意来,他说:“皇上呀,百姓的风言风语,无非是怨宫廷里生活过得太舒服只要皇上开辟一块籍田,说是亲自领头耕种呢,老百姓知道后,就会心服口服了”皇帝听听有道理,立刻发下一道圣旨说:“寡人深知民间疾苦,甚为不安今后开辟籍田躬耕,当与庶民共尝甘苦……”
没几天工夫,在玉皇山下,果然开出来一块籍田。籍田四周,齐齐整整地打下八个大桩,竖起八根粗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围起一道厚厚的牛皮帷幕。规定皇帝在里面耕田种地,平民百姓不许观看。过了一些日子,籍田开好了。里面共有八丘田,种着稻、麦、黍、稷、豆……八样庄稼。在八丘田当中,留着圆圆的一个土墩。
老百姓知道皇帝也和他们同样耕田种地,议论也就慢慢少了下去。到了庄稼该要锄草浇肥的季节,皇帝又要出宫来“躬耕籍田”。照例先出告示,贴满天下,然后在那八根粗柱子上,又张起了牛皮帷幕,方圆十里路上,都有御林军把住,不准老百姓走近一步。当时,有个种庄稼的老汉,他不相信皇帝真的会亲自耕田种地,这天他半夜三更起来,乘着天黑,悄悄避过御林军,三步一跌,五步一跤,爬上玉皇山,躲在半山腰上的紫来洞里。
等呀,等呀,慢慢地,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那老汉朝山下望望,老百姓都下田干活啦,可是在这牛皮帷幕之中还是空空的没有一个人。一直等到太阳升到三竹竿高啦,才见有群人从皇宫里出来,到了玉皇山旁,走进牛皮帷幕里去了。不久,他看到有人锄草啦。老汉再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原来只是几个太监在那儿锄草,而皇帝和妃子们却坐在中间的土墩上饮酒取乐哩!老汉见了憋着一肚皮闷气,好容易耐到天黑,仍旧悄悄地摸下山来。
第二天,他就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情形讲给人们听。从此,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全城老百姓都知道了。皇帝见到自己的把戏已经被人戳穿,后来索性也不再去“躬耕籍田”了,但这一块齐齐整整的“八卦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很早很早以前,在西湖边宝石山脚下,有个小村庄。村里住院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刘春,女的叫慧娘,男耕女织,勤勤俭俭,日子过得很甜蜜。前村后村的乡亲们都夸他们是一对好夫妻。
有一天早晨,东方现出一片朝霞,通红通红的太阳长起来啦。刘春背起锄头,下田去干活;慧娘也理好丝,坐到机上去织锦。这时候,忽地刮起一阵狂风,天上黑云滚滚,刚升起的太阳一下又缩回去啦。
从此,太阳就不再升起来了。没有太阳,又黑又冷的,树叶不绿了,花朵不红了,庄稼不长了,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趁着黑暗,到人间来行凶作恶。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呀?人人都发愁来。
太阳哪里去了呢?只有那一百八十岁的老公公才知道。他说,东海底下有个魔王,魔王领着许多小妖,这些妖魔鬼怪最怕太阳,太阳一定是被这个魔王抢去了。
刘春看见大家在黑天黑地里过日子,心里很难过,他天天摸着黑,走前村走后村,挨家挨户地去问寒问暖。他走到这家,这家说:“刘春呀,没有了太阳,我们快要冻死啦!”他走到那家,那家说:“刘春呀,没有了太阳,大家都快饿死啦!”刘春听了这些话,心里象刀割一样难过。他回到家里,对慧娘说:“慧娘呀,世上没有太阳,人们都快要冻死饿死了,我打算去把太阳寻回来!”慧娘听了,想了想说:“你要去就去吧,我不留你。家里的事你不用牵挂,只要你能把太阳寻回来,大家就有好日子过啦!”
慧娘从自己头上剪下一绺长发,和在麻丝里打成一双草鞋,又缝了一件厚厚的棉袄,给刘春带着。她把丈夫送到门口,忽见天边金光一闪,远远飞来一只金凤凰,落在刘春的肩膀上。刘春抚摸着金凤凰说:“金凤凰呀金凤凰,跟我一道去寻太阳吧!”金凤凰转了转眼睛,点了点头。刘春又拉住慧娘说:“慧娘呀,寻不到太阳我就不回来。即使死在路上,我也要变成一颗明亮的星星,给下一代寻太阳的人指引道路!”
刘春带着金凤凰走了。慧娘天天摸着黑,爬到宝石山顶上了望。盼呀,望呀,不知道盼了多少日子,可是世上还是墨黑墨黑的,不见一丝阳光。有一天夜里,慧娘忽然看见一颗亮晶晶的星星,飞起来挂在天空上;过不一会儿,金凤凰飞回来了,垂着头停在她的脚边。慧娘一看,就知道刘春在路上死了,她心里一阵难过,不觉昏倒在地上。
慧娘醒来的时候,她怀着的孩子已经生下来了。这婴儿见风就长,一阵风吹来,会说话啦;二阵风吹来,会跑路啦;三阵风吹来,就长成一丈八尺高的彪形大汉!慧娘见了真欢喜极了,她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做“保淑”。
慧娘领了保淑回家,望望儿子,想起丈夫,不觉扑簌簌地掉下眼泪。保淑见了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慧娘忍不住悲痛,就把他阿爸寻太阳死在路上的事讲给他听。保淑听了,就说:“妈妈,让我去把太阳寻回来吧,”慧娘看看儿子,舍不得离开。但又想到世上没有太阳,人们都在受苦受难,总得争个出头的日子。想到这里,就点点头答应了。
慧娘又从头上剪下一绺长发,和着麻丝打成一双草鞋,再缝一件厚厚的棉袄让保淑穿上。保涉走到门口,那只光灿灿的金凤凰又飞来了,停在他的肩膀上。慧娘指着天上那颗亮晶晶的星星,对保淑说:“儿呀,那颗星是你阿爸死后变的,你只要朝着它指引的方向走,就不会走错路了。”保淑点点头,慧娘又指着金凤凰对保淑说:“这只金凤凰曾陪伴你阿爸去寻找太阳,你还是跟它一道去吧!”保淑点点头,说:“妈妈,我走后,不论。
时间。
过了多久,你千万不要难过呀!你要是一掉泪,我的心就会颤抖起来,再也没有力气去寻太阳了!”
前村后村的人听说保淑要去寻太阳,都赶来送行。有的送衣裳,有的送干粮,一直把保淑送到好远好远。
保淑带着金凤凰,出发了。一路上,他不顾黑暗和寒冷,朝着东方那颗明星一股劲地往前走。走呀走呀,他拐过一弯又一弯,翻过一山又一山,攀上了十八层陡壁,越过了十九道悬崖,荆棘把他的棉袄扯成布条,刺柴在他身上划了许多血口,棉袄越来越破,天气越来越冷,一天,保淑走进一座村庄,村里的人见来了个远客,都围上来问他:“孩子,你要往哪里去呀!”保淑说:“我寻太阳去!”大家听说又有人要去寻太阳,都很高兴,千呆叮咛,万嘱咐,叫他一路上多加小心。人们看保淑身上的棉袄很破烂,挡不住风寒,就每人剪下自己的一块衣角,缝成一件“百家衣”送给他,保淑穿上这件“百家衣”,从心底里感到暖和,再也不怕寒冷了。他辞别乡亲们,继续上路。
保淑不停地往前走,走呀走呀,他游过一河又一河,涉过一滩又一滩。一天,他来到一条大河边。这条大河一眼望不到边,就是老鹰也飞不过去,河里的水又旋又急,跟房子一样大的石头也会被冲跑!勇敢的保淑,一跃跳进大河,咬紧牙,屏住气,使劲地朝对岸游。小浪没头没脑地打他,漩涡把他卷来卷去,可是保淑还是使劲地游。游呀游呀,眼看就要游到对岸了,忽然一阵寒风吹来。河水全都结成了冰,保淑给冻住在河当中,金凤凰也冻死在冰上了。
保淑身上穿着“百家衣”,再寒冷也冻不死他。慢慢地,他身上的热气把身边的冰融化了,他先把金凤凰紧紧地抱在怀里,然后捏紧拳头,使劲往冰上一砸,“哗啦”一声,满河的冰都裂成块块啦。河底的水卷着冰块向保淑冲来,保淑赶快跳上一块冰,接着又从这块冰跳到那块冰,终于跳上了河岸。保淑怀里的金凤凰得到他身上的热气,也活过来了。
保淑过了冰河,又进了一个村庄。村里的人把保淑围住,大家听说他是去寻太阳的,都很高兴;又听说他在路上经受了许多困难,心里更是尊敬。有一个白胡子老人说:“孩子呀,自从没有了太阳,我们的日子一天难似一天,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你了。我们每人送你一把泥土吧!这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用汗水浇过的泥土呀,你带上它会有用处的。”老人拿来一只布袋,全村人每人都抓起一把土放进口袋里,装满了一袋,送给保淑。
保淑背起这袋泥土,继续朝着东方寻颗亮晶晶的星星走去。走呀,走呀,他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游过九十九道大河,走到一个三岔路口。保淑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才好,正在犯愁,路边走过来一个老婆婆,老婆婆问保淑:“孩子,你要往哪里去呀!”保淑说:“我去寻太阳!”老婆婆说:“寻太阳的路还远得很哩!我劝你还是趁早回家去吧!”保淑说:“不管路有多远,不管路上多么艰难,我一定要把太阳寻回来。寻不到太阳决不回家!”老婆婆听了他的活,就朝右边的路一指,说:“你顺着这条路走,就能寻到太阳了,前面不远有一个村庄,你进去歇歇再走吧。”保淑和老婆婆说话的时候,金凤凰拚命地朝老婆婆扑去,用翅膀打她的头,用爪子抓她的脸,还用嘴啄她的眼睛。保淑以为金凤凰是见了生人的缘故,就把金凤凰赶开,谢过老婆婆,往右边的路上走去了。
保淑上了路,金凤凰又飞到他面前拦住他,不让他走。保淑又把它赶开,大步向前走去。这条路越来越平坦,没有风沙,没有荆棘,没有陡壁,也没有悬崖。保淑觉得有些奇怪。他走了不多一会,走进一个村庄。这村庄里的房子都很高大男人都长得肥胖,女人都生很窈窕。村里的人听就他是寻太阳去的,都乐得围住他又跳又笑,一齐向他伸出大拇指,夸他是英雄,称他是好汉。一时,东家提酒,西家端菜,男的拉、女的扯,要请保淑吃喝。保淑心里疑惑了:他一路行来,所过的村庄都是破破烂烂的,所见的乡亲们都是受冻挨饿的,为什么这里的人过得这么好呢?他正端着酒碗出神,猛不防金凤凰飞到头顶上,“啪啦”一声,把一只草鞋摔进他的酒碗里。草鞋掉进酒碗,马上就“呼呼”地烧起火来。保淑仔细一看,这草鞋和他脚上穿的一样,也是头发和着麻丝打的,他立刻认出这是他阿爸寻太阳时穿过的草鞋。保淑一下子明白了,他把酒碗往地上使劲一摔,大吼一声。突然,村庄不见了,村里的人也不见了,只见许许多多眨着眼睛的妖魔,一下子逃得无影无踪!保淑惊走了妖魔,就回过来,走到三岔路口,朝着左边那条路走去。
妖魔没有害死保淑,就变成许多座大山,挡在路上,保淑没理会这些,都翻过去了。妖魔又变出无数条大河,保淑也都游过去了。妖魔想把保淑冻死在冰河里,没有。
成功。
;想把他骗到迷魂村去害死,也没有成功。它们害怕极了,就刮阵风,一窝蜂地拥到宝石山下来纠缠慧娘,骗说保淑摔死在悬崖上;又说保淑淹死在大河里。他们用尽各种方法,想使慧娘伤心掉泪,使保淑没有力气再去寻找太阳。可是慧娘听也不听,她紧紧咬住牙,不让自己掉下一滴眼泪来。
慧娘自从保淑走了以后,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儿子寻到太阳,早些回来。她每天都和乡亲们到山顶上向东了望,每次都要搬一块大石头垫脚,好让自已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盼呀盼呀,望呀望呀,不知过了多少个月,也不知过了几个年头,慧娘脚下的大石头,已经迭成了一座高高的石台,但是天空还是墨黑墨黑的。
保淑一直往前走,他到底翻过多少座高山,记不清了;渡过几条大河,数不清了。一天,他翻越过一座半天高的大山,听见远处有“哗啦,哗啦!”的声音,原来他已经来到东洋大海。保淑走近海边,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那么大的海洋,谁知道太阳在哪里?又怎么渡过去呢?保淑站在海边想呀想呀,忽地记起路上乡亲们送给他的那袋泥土来了。于是他解开布袋,把泥土往海上撒去,一阵狂风吹过,海上立刻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保淑高兴极了,跳进海里,游过一岛又一岛,往大海中间游去。游呀游呀,寻呀寻呀,他游到很远很远的一个地方,寻到顶深顶深的海底,看见一个大岩洞。
保淑游到岩洞口,见魔王率领着大小妖魔,已在那里摆开阵势等着他了。保淑就和魔王大战起来:一会儿从海底杀出海面,一会儿从海面杀到海底,打得海水翻腾,波涛汹涌。魔王渐渐支持不住了,一不小心,被金凤凰啄瞎了一只眼睛,痛得它后捂住院脸嗷嗷直叫。金凤凰乘机以飞上去吸瞎了它的另一只眼睛。魔王没了眼,就乱碰乱撞,一头撞在岩石上,撞死了。魔王一死,小妖魔一下子就逃得干干净净。
保淑连气也没歇,就用力推开岩洞口堵着的大石头,找到了太阳,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托着太阳往海面上游。游呀游呀,好不容易太阳在海面上露出半个头,不料保淑的力气用尽了,怎么也不能把太阳托上海面。这时,金凤凰飞过来,用背脊托着太阳,展开翅膀用力往上一飞,就把整个太阳托出海面。太阳一离开海面,立刻升上了天空。
这天,慧娘和乡亲们正在宝石山顶的石台上了望,那些逃出来妖魔又来缠她了。忽然间,东方的天边射出万道金光,出现一片彩霞,太阳升起来啦!接着,头顶上传来一声长长的凤鸣,报讯的金凤凰先飞回来了。金凤凰停落在山顶上翩翩起舞。
“呵,太阳寻回来了!”慧娘和乡亲们高兴得一齐欢呼起来,欢呼的声音震得地动山摇。围在慧娘四周的妖魔给太阳光一照,被欢呼声一震,都吓得变成了石头。
从此,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来,西方落下,人们重新过着光明。
幸福。
的日子。
直到如今,每天太阳升起以前,东方有颗亮晶晶的星星闪闪发光,那就是刘春变的,人们都叫它“启明星”。太阳升起时,总是金光四射,彩霞万道,那是因为金凤凰张开翅膀托着太阳缘故。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六
王皇山半山腰的那个紫来洞,原先叫“飞龙洞”,因为那辰光洞里面住着一条飞龙。这条飞龙才怪哩,每隔十天,到晚上,它总要飞出洞来,在天空中飞腾翻舞,吐出火珠,吹呀吸的。火珠一忽儿远,一忽儿近,飞龙就追逐着,扑打嬉戏。这样,火珠就纷纷散落下许多火星星来,火星落到哪里,那里就火烧。因此,飞龙出来一次,杭州就有许多人家遭殃。
大家都恨死了这条可恶的飞龙,但又没法子治它,只好计算着它飞出来的时辰,男女老少都爬上屋顶,在屋顶上浇水,整夜整夜地守着。一面又敲锣打鼓地恐吓飞龙,想叫它飞得远一点。虽然这样,杭州还要常常闹火灾。
这一天,杭州城里来了个老铁匠,手里提着一把铁锤,来到一家小客店投宿。可巧这天正是飞龙出洞的夜晚,店主全家都爬上屋顶去啦,没人招呼他。老铁匠见到这情景很奇怪,也爬上屋顶去。他问明白了这回事后,就不言不语地爬下屋顶,提着铁锤,走啦。
这天飞龙在天空翻舞很久,火珠的火星,纷纷散落下来。等到老铁匠回到小客店时,那店屋也烧掉了。店主人一家正围着抢救出来的一些破烂,在嚎陶大哭。老铁匠见了难过极啦,对店主人说了些劝慰的话,又把身边的一些零碎银子都给了他,并且说:“你们不要难过啦。刚才我在玉皇山上亲眼见到飞龙了。”店主人谢过老铁匠,听他说到玉皇山见过飞龙,惊骇极啦,忙问道:“这是真的吗?”老铁匠说:“是真的。我看见飞龙从洞里飞出来,在天空中拍打火珠,还见着飞龙飞回玉皇山在飞龙洞口睡觉哩!”店主人听了更加惊骇。因为玉皇山是飞龙盘踞着的地方,没人敢上去。老铁匠想了一想,忽然用手敲敲脑袋说:“有法子,有法子,我有办法降伏住这条飞龙!”店主人听了,忙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法子?”老铁匠说:“只要杭州城里每户人家能给我一把莱刀,我就能降伏住飞龙。”店主人望望老铁匠,不象是个说大话的人,相信他是有办法的。这消息传开后、人们听了既惊又喜。为了灭火消灾,谁不愿意出一把菜刀呢!没几天工夫,送来的菜刀就堆得象座小山。
老铁匠请来全城铁匠,砌了个炼铁炉,把菜刀都放到炉里熔化了,大家齐心合力,三天就铸成了七只大铁缸。许多人都聚拢来看这七只大铁缸,感到很奇怪。老铁匠请大家来抬抬看,有些青年人就卷起袖口上来试试,一抬,哈哈!足足要十九个人才能抬起一只铁缸哩!于是,老铁匠独自跑上玉皇山,到飞龙洞口一看,嘿,飞龙还在“呼呼”睡大觉哩!他飞快地跑了回来,大声叫道:“大家快跟我去降伏飞龙呀!先来一百三十三个年轻力壮的人抬铁缸,十九人抬一只,跟我上山,后面的人都得提满一桶水跟着,听我招呼。大家不要怕,我有铁锤,飞龙如果动一动,我会跟它拼命的!”
大家跟着老铁匠爬上玉皇山,到了飞龙洞口,那飞龙还“呼呼”睡得正香甜呢。老铁匠悄悄叫大家用铁缸把飞龙的两条须子、四只脚、一条尾巴压住,因为都压在须毛上面,所以飞龙还没觉着,老铁匠举着铁锤对准飞龙脑门,如果飞龙惊醒,便一锤打下去。老铁匠又招呼后面的人把桶的水倒进铁缸里。到第七只铁缸的水也快要倒满的时候,不料有个人提着水桶绊倒了,桶里的水泼开来,泼进飞龙鼻孔里,惹得飞龙打了一个喷嚏,却把老铁匠喷得人都看不见了。
飞龙觉得须须被什么东西拉着,仰不起头,一挣,才知道被压住啦,于是一声大吼,就地一翻滚,挣伤了须毛,身子一转,一头栽进飞龙洞里。从地底下,一直钻到安徽境内才钻出来,抖抖身子,飞往天空逃走啦。从那个时候起,就再也没见飞龙回来过。传说杭州的飞龙洞是直通安徽的。
飞龙逃走了,那七只镇压飞龙的大铁缸还在飞龙洞洞口,排列得象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因此人们就称呼这七只缸为“七星缸”。据说如果当时七只缸都装满了水,那条飞龙将永远彼钉在玉皇山上动弹不得了。
直到如今,杭州人还有句老话,“七星钉飞龙,只差水一桶”,就是指的这个故事。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七
鱼圆的产生传说与秦始皇有关。始皇酷爱食鱼却又怕刺,不少御膳名厨师,因此而沦为励怒之下的冤鬼。有位御厨名师,眼看厄运临头,他把对始皇的愤恨发泄于鱼,用刀狠剁案板上的鱼块,却意外地发现鱼刺从斩击成茸的鱼肉中披露出来。传膳声中他急中生智,将鱼茸一团团地挤入将沸的豹胎汤中,洁白鲜嫩的鱼圆飘浮汤面,食之鲜美异常,这位厨师也因祸得福受嘉奖。此后,这个方法辗转传到民间,老百姓称为“鱼圆”、“鱼丸”等。据说杭州的斩鱼圆也缘于此,由于制作讲究、鱼圆颗粒大,入口松嫩,更富有特色。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八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才学出众,对烹饪也颇有研究,他在谪居湖北黄冈时,时常亲自烧肴,与众人品味。曾作诗介绍他烹肉的经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宋元祐年间(公元约1090年)苏东坡出任杭州做地方官,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灌田、造福人民。节日将百姓送来的猪肉、绍酒,吩咐家人烧好连酒一起送给民工。家人误以为酒肉一起烧,结果烧出的肉,特别香醇味美,别致可口,一时传为佳话。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为人,仿效他独特的烹调方法。从此以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名的“东坡肉”也就成为杭州传统名菜。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九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天河东边的石窟里,住着一条雪白闪亮的玉龙;在天河西边的大树林里,住着一只彩色绚烂的金凤。
玉龙和金凤是两邻居,每天早晨,它们一个钻出石窟,一个飞出树林,总要打个照面才分开来,然后忙着各自的事儿去了。有一天,它俩一个在天空中飞,一个在天河里游,飞呀,游呀,不知不觉就来到一座仙岛上。在岛上,它们发现一块亮闪闪的石头,金凤很喜欢,就对玉龙说:“玉龙玉龙,你看这块石头多好看呀!”
玉龙也很喜欢,就对金凤说:“金凤金凤,我们来把它琢磨成一颗珠子吧!”
金凤点头答应,它俩就动工了。玉龙用爪子扒,金凤用嘴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过去了,它俩真的把这块亮闪闪的石头琢磨成一颗滚圆滚圆的珠子。金凤高兴地飞到仙山上含来许多露珠儿,滴到珠子上;玉龙快活地游到天河里吸来许多清水,喷到珠子上。滴呀,喷呀,滴呀,喷呀,……慢慢地这颗珠子就变得明光闪亮的啦。
从此以后,玉龙喜欢金凤,金凤也喜欢玉龙;玉龙和金凤都喜欢它们的明珠。玉龙不愿回到天河东边的那个石窟里去了,金凤也不愿回到天河西边的那座树林去了,它俩就住在天河当中的仙岛上,日夜守护着自己的明珠。
这颗明珠真是一颗宝珠呵,珠光照到哪里,那里就树木常青,百花齐开,山明水秀,五谷丰登。
这天,王母娘娘走出宫门,一下见到这颗宝光闪耀的明珠,心里爱慕极啦。到半夜辰光,她就派一个天兵,乘玉龙和金凤睡熟的时侯,悄悄地把这颗明珠偷走了。王母娘娘得到明珠,喜欢得不得了,连看也舍不得给人家看一看,就赶忙藏到仙宫里头,一道又一道地关起九重门,锁上九道锁。
玉龙和金凤一觉醒来,发觉明珠不见啦,多么着急呀!东寻寻,西找找,玉龙找遍了天河底下的每一个石窟,没有找到;金凤寻遍了仙山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寻着。它俩伤心极了,可还是日日夜夜地到处寻找,一心想把心爱的明珠找回来。
王母娘娘生日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赶到仙宫来祝寿。王母娘娘摆下盛大的“蟠桃会”来宴请众神仙。神仙们喝着美酒,吃着蟠桃,齐声祝贺王母娘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王母娘娘见了这样,一时高兴,就对众神仙说:“各位仙长,我请大家看一颗珍贵的明珠,这真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的宝珠啊!”
说着,她就从衣带上解下九把钥匙,打开九道锁,走进九重门,到仙宫里面取出了那颗明珠,放在金盘里捧到厅堂中间。这颗明珠儿果真亮晶晶,光闪闪的,神仙们看了,都满口啧啧叫好。
这时,玉龙和金凤正在到处寻找它们的明珠呢。金凤突然发现了明珠放出的毫光,就忙着叫玉龙道:“玉龙玉龙,快来看,快来看,那不是我们的明珠放出来的毫光吗?”
玉龙从天河里钻出头来,看了一看,说道:“是呀,这一定是我们的那颗明珠了,快,快去把它找回来!”
玉龙和金凤立刻依着明珠的亮光找去,一直找到王母娘娘的仙宫里,那些神仙们正在伸头探脑围着明珠叫好呢。玉龙走上前去说道:“这颗明珠是我们的!”金凤跟着也说:“这颗明珠是我们的!”
王母娘娘一听火啦,冲着玉龙、金凤张口就骂:“胡说我是玉皇大帝的亲娘,天上的宝贝都该是我的!”
玉龙、金风一听来了气,一齐向王母娘娘说:“这颗明珠不是天上生的,也不是地下长的,是我俩辛辛苦苦,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琢磨出来的!”
王母娘娘听了,又羞又恼,伸手护住放着明珠的金盘,大声喝叫天兵天将快把玉龙和金凤赶出去。金凤见王母娘娘不讲理,扑过去就抢明珠;玉龙见王母娘娘不讲理,也冲过去抢明珠。三双手都抓住金盘,谁也不肯放松。你拉我扯,金盘一摇晃,明珠就“骨碌碌”滚下来,滚到阶沿边,从天上跌落地下去了。
玉龙和金凤见明珠往下掉,怕摔破了,急忙翻身跟下来保护。玉龙飞着,金凤舞着,它俩一忽儿在前,一忽儿在后,一忽儿在左,一忽儿在右,保护着这颗明珠,慢慢地慢慢地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颗明珠一落地,立刻变成了晶莹碧透的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化成为一座雄伟的玉龙山来守护它;金凤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化成为一座青翠的凤凰山来守护它。
从此,凤凰山和玉龙山就静静地伏在西湖的旁边。直到现在,杭州还流传着这样两句古老的歌谣:
“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十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立储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很长时期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其生母必须被赐死,这项看起来很残忍的制度对北魏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立太子前,先赐死其生母。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史学界称之为“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
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拓跋氏。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却在北魏沿袭成势。
在看宫廷剧的时候,大多的剧情:都是后宫的女人为了生儿子巩固地位而使出各种手段。
当然,在古代历史上的宫廷中,也是普遍存在母凭子贵的现象,后宫女儿的地位往往与是否能为皇上诞下皇子有很大的关系。若自己的儿子可以当上皇帝,自己的地位也一定可以大大提升,例如王政君、武则天、孝庄太后、慈禧等。
当然凡事也有例外,有的妃嫔却偏偏不愿意生儿子,因为诞下皇子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荣耀,有时候也会带来杀身之祸。
最先执行这个律法的是汉武帝,当年的汉武帝年迈,自知无法再管理朝政,准备立年幼的刘弗陵为皇帝,而当时刘弗陵的母后钩戈夫人还年轻气盛,汉武帝担心自己死后,钩戈夫人的势力会变强大,夺走自己的江山,使吕后的事件再次上演,于是便下令将她处死。
当时,钩戈夫人还曾苦苦哀求,但是并没有打动武帝,就这样,钩戈夫人死在了小小的刘弗陵眼前,这队刘弗陵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创伤。
到了北魏时期,这样残酷的继承制度被写进了律法,如果某位妃子诞下的儿子成为了皇帝,那么这个妃子就要自杀。
从道武帝开始,凡是儿子被立为太子的妃子都被处死了,此制度一实行就实行了七代,有许多正值大好年华的女子无端死去。例如道武帝的宠妃刘氏,生了长子拓跋嗣,后来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刘氏便被杀掉了。后来,拓跋嗣因为过于想念母亲,经常悲伤不已,后来竟被道武帝赶出了皇宫。
可以说,到北魏时期,“立子母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与拓跋古老的旧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北魏还没有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继承制度,而是以来与母亲家族的势力,即“母强子立”。
但是到了道武帝的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道武帝用战争手段强硬离散了母族的部落,后来先后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太子的母亲。不过杀母立子的制度虽然打破了旧制度,但是也因此牺牲了许多无辜母亲的生命。
孝文帝拓跋宏的父亲信仰佛教,因此在拓跋宏五岁的时候就退位,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了他。但是由于拓跋宏的母亲在立太子时按照制度被赐死,因此拓跋宏只能由冯太后抚养。
可想而知,冯太后对待拓跋宏非常之不好,经常体罚他,甚至有一次大冷天把拓跋宏关在黑屋子里面三天不给饭吃。后来,孝文帝的宾妃们都希望自己生孩子是个公主,而都不愿意生男孩,以免到时候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
好在这个制度到了宣武帝元恪时得到了废除,因为宣武帝深信佛教,不忍杀生,于是便废除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宣布立太子时,不需要再杀太子的母亲。
始于天赐六年(409),止于延昌元年(512),“子贵母死”在北魏沿袭七代,历经百年,见证了拓跋鲜卑的兴衰。
这一制度,是氏族社会碰撞封建专制的产物,是北魏推进制度转型的催化剂,所以,它只是一时的权宜之举。它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人干政问题。事实上,北魏出现了很多女强人,如窦太后、常太后、冯太后、高皇后、胡太后等。细细数来,这一时期的妇人干政现象,要比北魏建国前还要严重。
笔者认为,封建专制制度一日不除,妇人干政的现象就不会断绝,这也正是西汉“立子杀母”一代而终的根本原因。而那些别有用心之人,不顾制度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将其变成“妇人参与国政”的工具,这不仅违背了拓跋珪的初衷,同时也加速了北魏政权的衰败和分裂。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十一
沧州故事你知道哪些?沧州都有哪些典故?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的向前转着,转着,沧州有着它历尽沧桑的一面,关于沧州的历史故事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讲述沧州历史文化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沧州是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这里,海碧天蓝,气候温和,人们勤劳善良,日子过得非常美好。就连飞禽、走兽也愿意到这里落落脚。
有一年秋天,水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风,卷着水浪,像虎叫狼嚎一样咆哮着直扑沧州城,房倒屋塌了,满洼的好庄稼也被洪水吞没了。老百姓仓皇逃离,来不及逃离的纷纷被洪水卷走了。人们的哭声、叫喊声一片。原来是一条恶龙在兴妖作怪。它看着沧州这地方好,就一心想独吞这地方做它的龙宫。就在恶龙兴妖作怪、残害黎民百姓的时候,人们猛地听到一声像山崩地裂一样的怒吼。只见一头红黄色的雄狮,从海边一跃而起。它像鹰抓兔子一样,嗖的一声冲向大海,直取恶龙。海面上顿时水柱冲天,狂风大作,龙腾狮跃。雄狮和恶龙从天黑一直厮杀到黎明,恶龙招架不住,掉头就跑。它边跑边想:“我占不了这块地方,也叫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边跑着一边吐着又苦又咸的白沫。雄狮在后面紧追不放,一直到东海深处,逼着恶龙收回了淹没沧州的海水,这才罢休。
恶龙跑了,海水退了,沧州一带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又能安居乐业了。人们为了感谢为民除害的雄狮,就请一位叫李云的打铁名匠,带领着九九八十一个手艺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吨钢铁,铸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在当年雄狮跃起的地方,铸成了这尊活灵活现非常雄伟的铁狮子。那条恶龙虽然没死,但一听到铁狮子的吼声就浑身发软,爪子发麻,人们把狮子视为瑞兽,又把这尊铁狮子叫做“镇海吼”。
在沧州历史上,“镇海吼”确实吼过。沧人刘树鑫游赏旧州铁狮记到:“时孟冬天寒,白草萧萧满地,夕阳将落,北风吹入狮腹作吼声。”(《古沧铁狮记》)这应是残破的狮腹所导致的。《万历野获编》记当时传说:“曾有盗叛伏其中,搜捕不获,后知其故,铲破其腹。”海啸大潮常伴有狂风,而残破的狮腹恰好是个自然的发声器。
古人认为,“兽为坤象,坤为土,土生水。”铁兽能镇水灾成为一种风俗。北周时期,即公元953年,沧州人铸造了铁狮。当时,犯人李云上书周世宗,请求铸造铁狮子以镇水灾,周世宗应允,并带头捐款。李云召集当地铸铁匠人数百人,在开元寺前动工。《沧州县志》中记载,“铁狮,在旧州城开元寺前,高一丈七尺,长一丈六尺,背负巨盆,头顶及项下各有‘狮子王’字样。右项及牙边皆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腹内牙内字迹甚多,然漫灭不全,后有识者,谓之为。
金刚经。
文……相传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铸此,以镇州城。”沧州人把这种希望寄托给了铁狮,也赋予了它不屈不挠的精神。清人李之峥在《铁狮赋》中曰:“此狮飙生奋鬣,星若悬眸,排爪若锯,牙利如钩。即狰狞而蹀躞,乍奔突出而淹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
乌丸(亦作乌桓)是。
生活。
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按照《三国志》裴注引王沈《魏志》的说法,乌丸是东胡的后裔,东胡在汉初被匈奴单于冒顿灭国,余部的一支逃到鲜卑山,以山为号,称为鲜卑,而另一部分族人逃到乌丸山,也以山为号,这便是乌丸。乌丸部落以幽、并两州为主要聚居地,在北方分布的范围相当广,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东汉末年,诸郡乌丸部首领各自称王,位处东北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落形成同盟关系,故称之为三郡乌丸。三郡乌丸的首领辽西乌丸大王丘力居死后,因为儿子楼班尚小,由颇有武略的侄子蹋顿代立,总摄三王部。蹋顿在袁绍与公孙瓒交战时主动遣使与袁绍和亲,并帮助袁绍与公孙瓒作战,作为回报,袁绍不但与乌丸部诸王和亲,还遣使诏拜乌丸三王为单于。史书记载: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所以,袁尚、袁熙在穷途末路之时前去投奔,希望借助外族的力量杀回冀州。他们投奔至乌丸后,乌丸骑兵多次进入幽州腹地进行掠夺,骚扰曹操的北部边境。
为了能彻底解决三郡乌丸之患,清剿袁氏残余势力,平定北方局势,曹操决心北征三郡乌丸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古代。
战争。
取胜的重要策略,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最主要的就是偷袭袁绍的粮草。为士兵、战马提供足够的粮草,是曹操最为注重的。于是,在征战三郡乌丸之前,曹操接受董昭的建议,征用百万余河北民众开凿了平虏、泉州两条渠道以利交通。史书记载:“公将征之,凿渠,自呼沲入水,名平虏渠;又从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平虏渠即是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的雏形,它完全是在战争背景下开凿形成的。
西汉以前,今河北平原上主要河流如黄河、滹沱河、河、河、治水等都是独流入海的,诸水渐次交汇。至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开凿了一条自滹沱河入弧河的平虏渠(即今京杭大运河自青县北至静海独流镇一段)后,河北平原上主要河流都会流天津入海,海河水系遂告形成(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在曹操旧渠的基础上,开挖了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与江南运河、通济渠等构成了纵贯南北2500余公里的大运河。沧州段运河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成为海河水系的一部分。人工开凿的运河造成了众河汇流天津的局面,这也给海河流域的排涝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当六至九月的夏秋的多雨季节,每遇漳河、滹沱河、卫河同时涨水,整个河北平原几乎都要遭受水灾。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州达220公里,沧州成为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丵市,更是运河造成最大危害的城丵市。每遇涨水之时,运河成为河水暴虐发泄的重要渠道。由于运河“水大渠狭,更不开泻,众流壅塞”(北齐r26;魏收撰《魏书》卷56《崔楷传》),河道常常决堤。宋代河北地区的御河曾被黄河北流所袭夺,长达五六十年之久,致使御河屡浚屡淤。元代御河在沧州一带,“水面高于平地”,以致“水无所泄,浸民庐及熟田数万顷”(明r26;宋濂《元史》卷64《河渠志一r26;御河》)。到嘉靖年间,河道遭淤塞,南北诸水,“流经千里,始达直沽。每遇大雨时行,百川灌河,其势冲决散漫,荡析田庐,漂没粮运”(清r26;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114引《明世宗实录》嘉靖十四年七月癸未)。漫天的洪水如发疯的野兽扑向沧州大地,所有的树木,所有的庄家、所有的房屋都浸泡于海水中,沧州刹那间成了一片荒凉之地。于慎行在雨中路过沧州时,如此写道,“广川城北倚扁舟,寒色萧萧对驿楼。过雨菰芦惊午梦,乘波凫鹭激中流。长天积水千帆暮,斜日林五月秋。指点津亭问前路,居人为说古瀛洲。”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十二
说起杭州就会想起那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景这么好,关于他的民间故事当然不会少。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杭州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爬上玉皇山半山腰的紫来洞,往下望去,就可以望见山下有块八卦田。八卦田齐齐整整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个圆圆的土墩,那就是半阴半阳的一个太极图。传说,这八卦田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
那年,南宋那个没出息的皇帝丢掉了汴梁京城,带着一大群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逃到了杭州。他们看看西湖这块地方风景好,便留下来,在凤凰山脚下建造起宫殿和花苑,仍旧是吃、喝、玩、乐,过着豪华糜烂的。
生活。
杭州的老百姓,见皇帝这样昏庸无道,都大为不满,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风声一传两传,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怕老百姓要作乱,心里有点慌,便召集文武百官来商量文武百官商量来商量去,一时想不出一个应付的办法后来,有个文官想出一个主意来,他说:“皇上呀,百姓的风言风语,无非是怨宫廷里生活过得太舒服只要皇上开辟一块籍田,说是亲自领头耕种呢,老百姓知道后,就会心服口服了”皇帝听听有道理,立刻发下一道圣旨说:“寡人深知民间疾苦,甚为不安今后开辟籍田躬耕,当与庶民共尝甘苦……”
没几天工夫,在玉皇山下,果然开出来一块籍田。籍田四周,齐齐整整地打下八个大桩,竖起八根粗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围起一道厚厚的牛皮帷幕。规定皇帝在里面耕田种地,平民百姓不许观看。过了一些日子,籍田开好了。里面共有八丘田,种着稻、麦、黍、稷、豆……八样庄稼。在八丘田当中,留着圆圆的一个土墩。
老百姓知道皇帝也和他们同样耕田种地,议论也就慢慢少了下去。到了庄稼该要锄草浇肥的季节,皇帝又要出宫来“躬耕籍田”。照例先出告示,贴满天下,然后在那八根粗柱子上,又张起了牛皮帷幕,方圆十里路上,都有御林军把住,不准老百姓走近一步。当时,有个种庄稼的老汉,他不相信皇帝真的会亲自耕田种地,这天他半夜三更起来,乘着天黑,悄悄避过御林军,三步一跌,五步一跤,爬上玉皇山,躲在半山腰上的紫来洞里。
等呀,等呀,慢慢地,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那老汉朝山下望望,老百姓都下田干活啦,可是在这牛皮帷幕之中还是空空的没有一个人。一直等到太阳升到三竹竿高啦,才见有群人从皇宫里出来,到了玉皇山旁,走进牛皮帷幕里去了。不久,他看到有人锄草啦。老汉再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原来只是几个太监在那儿锄草,而皇帝和妃子们却坐在中间的土墩上饮酒取乐哩!老汉见了憋着一肚皮闷气,好容易耐到天黑,仍旧悄悄地摸下山来。
第二天,他就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情形讲给人们听。从此,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全城老百姓都知道了。皇帝见到自己的把戏已经被人戳穿,后来索性也不再去“躬耕籍田”了。但这一块齐齐整整的“八卦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早年间,杭州有心灵手巧的老石匠。这老石匠凿了一辈子的石头,雕了一辈子石头,胡须头发都白啦。别的什么也没有,只落下一身好手艺,在杭、嘉、湖三府出了名。
老石匠年纪老了,背驼啦,眼也花啦,但他仍旧天天上山。有一天,老石匠在南山脚下发现一块白花花的石头,那石头仿佛映着一株树影子,老石匠疑心自己眼花,揉揉眼睛再仔细看看,可不是!清清楚楚地映着一株梅花影子,就象长在石头一般。老石匠伸手在石头上摸摸,平平的,光光的,那石头好比姑娘媳妇剌绣的白绫,才描上花样儿还没动手绣呢。老石匠越看越喜爱,越看越舍不得离开,便使出全身力气,把那块石头挖起,一步一踉跄地背回家来。
老石匠对着石头看石头看三个月,摸了三个月,又想了三个月,才动手在石头上雕刻起来。这石头好坚硬呀!一凿下去只崩起一粉未,一锤下去只冒出几颗火星。但是老石匠不灰心,没馁气,只管一锤一凿地雕下去。锤呀凿呀,十日雕个瓣,百日刻朵花,过了一月又一月,过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白日黑夜地刻,终于把那株梅花雕在石头上了。
梅花雕成了。多美的梅花啊,迎着春风,向着朝霞,白玉似地开满一树。老石匠的心血呕尺了,老石匠死在梅花边。
老石匠没有儿女,也没有产业,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块公地里,将他最后雕成的这块梅花碑竖在坟顶。
年代过得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现啦!石碑上的梅花变得会开会谢,每年春天,别的树上梅花才含苞,石碑上的梅花却已经盛开;夏天,别的树儿刚青,石碑上梅树早已一片葱郁;秋天,别的树上叶儿落得一片不剩的时候,石碑上的梅树才开始落叶;冬天,西北风把别的梅树乱和七歪八斜,只有石碑上的梅树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块石碑还能预报天气:天要晴时,石碑上明晃晃、亮光光的;天将阴时,石碑上雾雾、潮卤卤的;天快要下雨时,石碑上阴沉沉、湿漉漉的。人们从这块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时令节气,天睛落雨。有了这块石碑,农家犁地下种就不会错安排;出门人该歇该行心里有定准。大家都很喜爱这块石碑,把它当做宝贝。
有一年春天,杭州来了一个大官。大官早听说过这块奇妙的石碑。他到杭州不久,便带着一群手下人,一到了老石匠的坟地,一看,雕在石碑上的梅花果然盛开着。他高兴极啦,回去和狗头师爷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坟地旁边造了一座衙门,筑起一堵围墙,把那块石碑围进后花园里,还堂而皇之地贴出布告说:这是一块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进入。
说奇怪也真奇怪,这块石碑被围进大官的花园里,不到两天,碑上的梅花便渐渐隐谢了。以后,不论天睛落雨,石碑上始终是阴沉沉、湿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满了青苔,不但没有一丝光彩,而且变得难看极了。为了这事,大官闷得饭不想吃,悉得觉睡不着,整天在石碑前后打转转。狗头师爷见了,便过来献计:“老爷,我看这是地气潮湿的缘故,如果在石碑脚下架起火来烘一烘,烘干潮气便会好了。”大官听听有道理,边忙叫人搬来干柴木炭。在老石匠地坟顶上烧起来。
火苗一舐到石碑,轰的一声,便爆裂开来,熊熊的火焰喷射得好远好远;一霎工夫,衙门和花园都烧了起来。大官和师爷想逃也逃不及,便烧死在里面。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衙门烧成一片瓦砾,只在大门前面剩下半截焦烂的旗杆。
这块奇妙的石碑是就这样毁掉的!如今,在杭州东城还留下两处地名:一处叫“梅花碑”;另一处叫“焦旗杆”。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十三
说到杭州人们都会想到西湖,有谁会想起杭州历史那些名人故事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杭州历史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岳飞被杀,不仅是陆游的伤心事,也是一个民族的伤心事。他的《满江红》壮怀激烈、浩气长存。“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正是让人感慨的杭州人的“杭铁头”精神。
“杭铁头”是古往今来杭州人内在的一种精神品格:外柔内刚,不惧磨难,坚韧不拔,决不低头!外人大多不知道,在吴侬软语的后面,有这样一种“杭铁头”精神。杭铁头,硬骨头。“杭——铁头!”钱学森面对记者,曾用杭州话拖长音念出这三个字,笑眯眯地说:我们杭州人头硬,叫“杭铁头”。北宋杭州人沈括,是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文化人,他孜孜矻矻执着写作《梦溪笔谈》,成了“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里讲到同时代的毕昇,通常也被认为是在杭州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搞科研终归是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的。
“杭铁头”的精神品格,深入民间,深入生活,从杭州小吃“葱包桧”里可见一斑。杭城本土特色的小吃不算多,但有一种很有名,街巷里弄时有所见,它就是“葱包桧”,里头包的就是“油炸桧”——油条。当年杭城百姓,以面团捏成秦桧夫妇人形,入油锅炸,称“油炸桧”,也叫“油炸鬼”。
与岳飞“还我河山”一样,生于杭州清河坊祠堂巷的明朝兵部尚书、“救时宰相”于谦,是杭州人至为骄傲的民族英雄。明英宗时,瓦剌入侵,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于谦率师二十余万,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于谦青年时代写下《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的“粉骨碎身浑不怕”,正是典型的“杭铁头”精神。
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的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是浙东义师的领袖,曾与郑。
成功。
联手作战。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兵败被清军从宁波押解回杭途中,写下了“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的诗篇,给西湖山水注入阳刚之气,黄宗羲因此将张苍水比。
作文。
天祥。
1869年生于杭州余杭的。
国学。
大师章太炎,更是一个典型的“杭铁头”。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章太炎一生孤鲠,半世佯狂,虽经历磨难,七次遭通缉,三次入牢狱,仍矢志不渝。
近代以降,与西湖结缘的文人墨客、与杭州亲近的名人才俊越来越多。
西湖是博大的,杭州是包容的。浙江两个地域群星荟萃、名人最集中:一为杭州,二是绍兴;绍兴多出产,杭州多吸纳。
孤山南麓,西泠桥畔,1920xx年创立了西泠印社,百余年发展,凝聚了大批印学和书画的名家,成就了“天下第一名社”之誉。随便说几个名字,都是如雷贯耳:吴昌硕、李叔同、经享颐、黄宾虹、沙孟海、赵朴初、吴作人、叶浅予、李苦禅、黄胄、王个簃、启功、程十发、郭仲选……首任社长是艺术大师吴昌硕,后来当过社长的有沙孟海、赵朴初等,现任社长是饶宗颐。
民国之教育,从大师辈出可见其成就,杭城更是出了好多教育家,经享颐、马寅初、竺可桢、李叔同……杭州马寅初故居在庆春路,是很漂亮的百年老房子。李叔同在这里教书六年,直到1920xx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这是一位大师教育生涯的黄金六年,培养了丰子恺等优秀学生;同时也成就了李叔同非同一般的诗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送别》即巅峰之作。
另一位因病英年早逝的“雨巷诗人”戴望舒,1920xx年生于杭州一条悠长的“雨巷”——大塔儿巷,1950年逝世,享年仅45岁,真是天妒英才。1920xx年他写的《雨巷》,充满“杭味”,氤氲于江南意境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最值得一提的归葬杭城的名人是司徒雷登。1876年6月24日,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耶稣堂弄,他父母都是虔诚的牧师,在他出生前两年就已定居杭州传教。司徒雷登在这里前后一共生活20xx年之久,杭州话说得溜。他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一开篇就这样说:“我一生中大部分的。
时间。
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不但出生在那个国度里,而且还曾在那里长期居住过,结识了许多朋友。我有幸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后来又回到那里当传教士,研究中国文化,当福音派神学教授和大学校长。”
这学校就是燕京大学,司徒雷登在1920xx年就任首任校长。燕大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1952年这个大学被停办了。司徒雷登的服务,因在1946年出任驻华大使,也终止了。这一年司徒雷登来杭祭扫其父母之墓,杭州市授予他“杭州市荣誉公民”称号。
1962年,司徒雷登在美国逝世,葬礼是在中国民族乐曲《阳关三叠》中结束的。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如是客居杭州,与才子钱谦益相遇,同游西湖,吟诗作赋,后来她就嫁给了他。柳如是让很多后人心动,可她终究是远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多少西泠才女,像柳如是那样,徜徉在西湖边,她们想的应该是——“我见西湖多妩媚,料西湖见我应如是”。
西湖上最早出现的才女是苏小小。苏小小不是苏小妹,她是公元5世纪南齐时的钱塘第一名妓。倾颓又复建的苏小小墓,就在孤山西泠桥边。历朝历代无数文人以诗纪念她,让传说的色彩越来越文化。苏小小的出现,奠定了一种“红颜基调”:低到尘埃,照样能够开出花来。
“尘埃里也开花”的西子红颜,真是不少:樊素,诗人白居易的家姬,能歌善舞;琴操,北宋钱塘歌妓,文才出众,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云,西湖美女,诗艺流芳,她与苏轼共同生活了20多年,由侍女而成侍妾;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作品丰盛,因夫妻不睦,抑郁早逝;冯小青,明朝才女诗人,嫁给儒商冯云将——成为小妾,受到妒忌,落于孤寂,“卿须怜我我怜卿”,18岁告别人世,形似黛玉,美若昙花;林天素,明代杭州西湖名妓,能诗能画;她的好友杨云友,亦是江南名妓,“以诗书画三绝噪于西泠”。
与“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不同,有诸多西子才女是“寒梅高格出风尘”:“千古第一才女”、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虽不是杭州人,但她在西湖边生活了近20xx年,目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慷慨悲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于杭州书香之家的清代女诗人、文学家汪端,写诗“幼即高雅”,扫尽脂粉气。清代杭州另一位女诗人吴藻,方到及笄之年,诗书琴画样样精通;与她同时代的杭州才女沈善宝,工于。
诗词。
著述甚丰编撰《名媛诗话》而成女性文坛的领袖。吴藻读《名媛诗话》和诗曰:“多少西泠名媛作环花阁外更何人?”
再后来,成为“寒梅高格”巅峰的女子出现了,她就是来自绍兴的“鉴湖女侠”秋瑾——女侠本色是诗人,她有“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迈;她写西湖孤山的梅花:“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秋瑾就义后,魂归西湖,葬于孤山西泠桥畔,今有著名立像,气宇轩昂。
杭州自古多才女,以作品论,巅峰之作非《再生缘》莫属。这是清代杭州女诗人陈端生的长篇弹词,讲述孟丽君的悲剧故事,凡60万言,却未完篇。陈端生是否住在西湖边的“勾山樵舍”,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著书唯剩颂红颜”的史学大家陈寅恪,说《再生缘》是弹词体中的“空前之作”,而陈端生是“无数女性中思想最卓越之人”。
诗一样的西湖,养育诗一样的女子。西子才女多诗人,还真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整整100多年前的1920xx年,在6月10日这一天,林徽因在杭城陆官巷的老宅出生——如今这条巷子都已湮没在历史的时光里了。与其他杭州美女形象的模糊相比,徽因亭亭玉立的美丽影像是最清晰的——她是杭州美女加才女的最好象征。作为大才女,她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建筑学家;作为大美女,她的追求者众多,迷倒徐志摩、金岳霖等一干才子,最终她嫁给梁思成,是谓志同道合,还真是“且行且珍惜”。
在西湖边的花港观鱼公园里,在一棵百年樟树下,一座镂空的碑形雕塑,刻着青年林徽因穿着旗袍的美丽剪影,以及一段“光影恰恰可人”的文字。这个名为《林徽因意象》的铜雕作品,是西湖对林徽因表达的爱的留恋。
而在那个时代,她是被许多人尊称为“先生”的。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十四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杭州西湖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传说古时候,在天河东边的石窟里,住着一条雪白的玉龙,在天河西边的大树林里,住着下只彩色的金凤。
玉龙和金凤是邻居,每天早晨他们一个钻出石窟,一个飞出树林,打个照面就忙着各做各的事了,有一天,他俩一个在天空飞,一个在天河游,飞呀,游呀,不知不觉就来到一个仙岛上,在岛上他们发现了一块亮闪闪的石头。金凤很喜欢,就对玉龙说:“玉龙玉龙,你看这块石头多好看呀!”玉龙也很喜欢,就对金凤说;“金凤金凤,我们把它琢磨成一颗珠子吧?”金凤点头答应,他俩就动工了。玉龙用爪子抓,金凤用嘴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过去了,他俩真的把石头琢成了一颗滚圆滚圆的珠子。金凤高兴地飞到仙山上衔来许多露珠,滴到珠子上;玉龙快活地游到天河里汲来许多清水,喷到珠子上。滴呀,滴呀,喷呀,喷呀,慢慢地这颗珠子就变得明光闪亮了。
从此以后,玉龙喜欢金凤,金凤也喜欢玉龙;玉龙和金凤都喜欢他们的明珠,玉龙不愿回天河东边的石窟去了,金凤也不愿再回到天河西边的那个树林,他俩就往在天河中的仙岛上,日夜守着自己的明珠。
这颗明珠真是一颗宝珠,珠光照到哪里,那里的树木常青,百花齐放,山明水秀,五谷丰收。王母娘娘走出宫门,一下就看见这颗明珠的宝光,心里非常羡慕,到半夜辰光,她就派一个亲信的天兵,乘玉龙和金凤睡熟的时候,悄悄地把这颗明珠拿走了。王母娘娘得到明珠,喜欢的不得了,连看也不舍得给人看一看,就藏到仙宫里头,外面关起九重门,锁上九道锁。
玉龙和金凤,一觉醒来,发现明珠不见了,他俩真着急呀!东寻寻,西寻寻,玉龙找遍了天河底下的每一个石窟,没有找到;金凤寻遍了仙山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寻着,他俩伤心极了,可还是日日夜夜地到处寻找,一心想把心爱的明珠找回来。
王母娘娘生日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赶到仙宫来祝寿。王母娘娘摆下盛大的蟠桃会请众神。神仙们喝着美酒,吃着蟠桃,祝贺王母娘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王母娘娘一时高兴,就对众神:“各位仙长,我请你们看一颗珍贵的明珠,这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的宝珠啊!”说着,就从衣带上解下九把钥匙,打开九道锁,走进九重门,从里面取出那颗明珠,用金盘端着放在厅堂中间,明珠亮晶晶,光闪闪,神仙们看了都叫好。
这时,玉龙和金凤正到处寻找他们的明珠,金凤发现了明珠放出的亮光,就忙叫玉龙;“玉龙玉龙,快一来看那不是我们明珠放出来的亮光吗?”
玉龙从天河里钻出头来,一看;“是呀,一定是我们的那颗明珠,快把它找回来!”
玉龙和金凤立刻朝着明珠的亮光长去,一直找到王母娘娘的仙宫里,那些神仙们正在伸头探脑围着明珠叫好,玉龙上前说;“这颗明珠是我们的!”金凤也说;“这颗明珠是我们的!”
王母娘娘一听火了,冲着玉龙,金凤张口就骂;“胡说!我是玉皇大帝的亲娘,天上的宝物都有是我的。”
玉龙和金凤一听也来了气,一同向王母娘娘说;“这颗明珠不是天上生的,也不是地下长的,是我俩辛辛苦苦,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琢磨出来的!王母娘娘一听,又羞又急,伸手护住放着明珠的金,喝叫天兵天将,把玉龙和金凤赶出去。金凤见王母娘娘不讲理,扑过去就抢明珠;玉龙见王母娘娘不讲理,也冲过去抢明珠。三双手都抓住金盘,谁也不肯放松。你拉我扯,金盘一摇晃,明珠就滚下来,滚到阶沿边,从天上掉到地下去了。
玉龙和金凤见明珠往下掉,急忙翻身跟下来保护。玉龙游着,金凤飞着,他俩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保护着这颗明珠,慢慢地慢慢地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颗明珠一到地上,立刻变成了清清的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雄伟的玉龙山一守护它;金凤也舍不得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青翠的凤凰山来守护它。
从此凤凰山和玉龙山就静静地站在西湖的旁边。直到现在,杭州还流传着两句古老的歌谣;“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
从前,西湖是叫做金牛湖的。
那时候,这湖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着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田地。周围的老百姓都在地里种着庄稼,用湖水来灌溉。稻穗儿长得沉,谷粒儿长得圆,象一串一串的珍珠,真叫人喜欢。农闲了,大家就到湖上打鱼捞虾。人们和睦相亲,过着安乐的日子。
在这湖底,住着一头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浅下去,湖里的金牛就会出现了:老远老远的就能看见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头和翘起的双角,它嘴里吐出一口口清水,这样,湖水立刻又涨得满满的了。
有一年夏天,算起来已经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啦,直旱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都硬得象石头,缝裂得有几寸宽,嫩绿的秧苗都枯黄了。老百姓干渴得眼睛凹进去,浑身没劲。他们天天盼望有金牛出现。
这天早晨,大家正在湖边盼望,突然传来“哞”的一声,哈,果然看见金牛从湖底破水而出。它摇摇头,摆摆尾大口吐水,霎。
时间。
湖水又涨满起来。老百姓见了,个个喜得拍手叫好,流出了泪水,感激金牛。又见那头金牛抬起头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哞”的一声,慢慢地,又没人湖中去了。
这样的情景很快就传开了。钱塘县官听到后,捧着肚子笑呵呵他说:“这真是件活宝贝呵,要是把它拿来献给皇帝一定能升官发财!”当下就吩咐手下人,赶紧去把金牛捉来。那些衙役、地保一个个都急匆匆地跑到湖边,抬头望望,眼前却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儿还有金牛呵?问问附近百姓,大家见是衙门里的人,不是说没见着,就是悄悄地避开啦。衙役们只得回报了县官。县官心里生气,拈着八字胡须,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条绝办法。
他对手下人说:“既然金牛不见了,沉人湖底,那你们就把老百姓都叫去,把湖水车干。谁不去,就斩谁!”
住在湖边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被赶到湖边。他们在县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车车湖水。车啊车的,一连车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到了最后那一天,终于把湖水车干。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明地亮。
县官走去看看,也被金光照得连眼睛都张不开,但他还吆喝着衙没们赶快下湖去抢金牛。说也奇怪,那金牛好象生了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动。老百姓都暗暗打从心里高兴。
县官一看搬不动,就对百姓说:“谁能抬起金牛,赏白银三百两!”可是老百姓都站着不动,气呼呼地不睬他。县官见老百姓不理,就大声怒吼道:“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将你们统统杀头!”这县官的话则说完,只听那头金牛大叫了一声,真象晴天炸了个霹雳。但见飞沙走石,地动山摇,那县官吓得面如土色,双腿发软,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挪不动。这时,那金牛转着圆溜溜的眼睛,站了起来,又仰天长叫一声,从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冲县官、衙役,一下子把他们全都卷入巨浪中去啦。立刻,湖水又满了起来。
从此以后,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干过。人们忘不了金牛,就在湖的旁边城墙上筑起了一座高高的城楼,天夭爬上城楼去盼望金牛。
这座城楼,就是后来的叫“涌金门”。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十五
想要了解长城的历史故事吗?跟着我们来看看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关于范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此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下定决心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范喜良。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范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
时间。
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生命。
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十六
每一个神奇的地方总有一段神奇的神话或者传说故事,那么,杭州西湖有着什么样的传说故事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杭州传说故事集锦,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西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像“断桥残雪”中的断桥,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邂逅之处。
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
青春。
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但是金山寺的法师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许仙将信将疑。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护卫拼命恶战,护卫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
可是法海还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间。
生活。
他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强迫他出家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愤怒,率领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许仙她们不断作法,引发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围,这就是传说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显法力,白娘子因为临产,打不过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护下逃跑当她们逃到断桥时,正遇上从金山寺逃出来的许仙许仙与白娘子二人经过劫难,又在初逢的断桥相见,百感交集,不由得抱头痛哭白娘子刚生下儿子,法海就赶来了,他无情地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诅咒说,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则白娘子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人间。
多年后,小青修炼得道,重回西湖,她打败了法海,将西湖水吸干,将雷峰塔掀倒,终于救出了白娘子。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绸缎巧裁剪。走,跟我去做新衣。”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走,跟我去绣锦被。”鲁妹摇摇头。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乐得享清福哩。”说着,伸手来拉鲁妹。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正好拿它来收供养!”鲁妹拉过阿哥商量了一阵。鲁班对黑后生说:“东是水,西是水,怎么办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动手。”
黑后生张开阔嘴巴一吸,满城的大水竟飞了起来,倒灌进他的肚皮里去啦。鲁班指指山上的一块悬崖问黑后生:“你看,你看,把这座山劈下来凿只香炉怎么样?”黑后生说:“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凿,凿得越大越风光!”
鲁班说:“香炉高,香炉大,重重的石香炉你怎么搬呢?”黑后生说:“喏喏喏,只要我抬抬脚,身后就会刮黑风;小小的石香炉算得了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动!”逃难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鲁班他们便爬上那倒挂着的悬崖。鲁班抡起大榔头,在悬崖上砸下第一锤:他一百八十个徒弟,跟着砸了一百八十锤。“轰隆”一声,悬崖翻下来了。
从此以后,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悬崖真大呀,这边望望白洋洋,那边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凿成滚圆滚圆的石香炉呢?鲁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长绳子,站在悬崖当中,叫妹妹拉紧绳子的另一头,“啪嗒啪嗒”绕着自已跑了一周,鲁妹的脚印子便在悬崖上画了一个圆圈圈。鲁班先凿了大样,一百八十个徒弟按着样子凿。凿一天,又一天,一共凿了七七四十九天,悬崖不见啦,变成一只顶大顶大石香炉。圆鼓鼓的香炉底下,有三只倒竖葫芦形的尖脚;尖脚上,都有个三面透光的圆洞洞。大石香炉凿成了,鲁班朝黑后生说:“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妆已办好,现在就请你搬下湖!”
黑鱼精终于闷死在湖底了,石香炉也陷在湖底的烂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只葫芦形的脚。
从此,西湖留下一个奇妙的景致:每年中秋节夜里,人们划船到湖中央去,在炉脚上那三面透光的圆洞洞里点烛火;烛光映在湖里,就现出了好几个月影。后来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事,撩拨着游人的情怀,使得西湖更加令人难忘。
传说,龙王住在钱塘江里,他性情暴躁,把潮水弄得涨落无有定时,沿江两岸的田地常常被淹没,害得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那时,江边住着一户穷苦的渔民,夫妻俩带着一个儿子六和。六和五岁的那一年,他爸在江上打鱼翻了船,淹死了。
没有渔船打不成鱼,从此六和一家更加穷苦了。娘儿俩用两支竹竽,上面各拴上个小圆网,趁潮来的时候,赤着脚跑在潮头前面捞潮头鱼。捞潮头鱼是很危险的,跑得稍慢一步就会叫潮水卷去。娘儿俩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冒这个危险。
有一天,娘儿俩正在捞鱼的时候,不料这次潮水来得特别快,特别凶,六和看看势头不妙,牵住娘的手拔脚飞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一个浪头打来,把他娘卷进旋涡里去啦。
六和没有了娘,更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了。他又伤心又愤怒,就一面哭着,一面尽他的力气把江边小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搬下来,用劲地丢进江里去。他发誓要用石块把钱塘江填满,不让潮水再横冲直撞,到处害人。他手里丢着石块,嘴里不断地咒骂着:
“可恶的潮水呵,该死的龙王!我要把山搬下来,填没你这钱塘江!”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十七
爬上玉皇山半山腰的紫来洞,往下望去,就可以望见山下有块八卦田。八卦田齐齐整整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个圆圆的土墩,那就是半阴半阳的一个太极图。传说,这八卦田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
那年,南宋那个没出息的皇帝丢掉了汴梁京城,带着一大群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逃到了杭州。他们看看西湖这块地方风景好,便留下来,在凤凰山脚下建造起宫殿和花苑,仍旧是吃、喝、玩、乐,过着豪华糜烂的生活。杭州的老百姓,见皇帝这样昏庸无道,都大为不满,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风声一传两传,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怕老百姓要作乱,心里有点慌,便召集文武百官来商量。文武百官商量来商量去,一时想不出一个应付的办法。后来,有个文官想出一个主意来,他说:“皇上呀,百姓的风言风语,无非是怨宫廷里生活过得太舒服。只要皇上开辟一块籍田,说是亲自领头耕种呢,老百姓知道后,就会心服口服了。”皇帝听听有道理,立刻发下一道圣旨说:“寡人深知民间疾苦,甚为不安。今后开辟籍田躬耕,当与庶民共尝甘苦……”
没几天工夫,在玉皇山下,果然开出来一块籍田。籍田四周,齐齐整整地打下八个大桩,竖起八根粗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围起一道厚厚的牛皮帷幕。规定皇帝在里面耕田种地,平民百姓不许观看。过了一些日子,籍田开好了。里面共有八丘田,种着稻、麦、黍、稷、豆……八样庄稼。在八丘田当中,留着圆圆的一个土墩。
老百姓知道皇帝也和他们同样耕田种地,议论也就慢慢少了下去。到了庄稼该要锄草浇肥的季节,皇帝又要出宫来“躬耕籍田”。照例先出告示,贴满天下,然后在那八根粗柱子上,又张起了牛皮帷幕,方圆十里路上,都有御林军把住,不准老百姓走近一步。当时,有个种庄稼的老汉,他不相信皇帝真的会亲自耕田种地,这天他半夜三更起来,乘着天黑,悄悄避过御林军,三步一跌,五步一跤,爬上玉皇山,躲在半山腰上的紫来洞里。
等呀,等呀,慢慢地,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那老汉朝山下望望,老百姓都下田干活啦,可是在这牛皮帷幕之中还是空空的没有一个人。一直等到太阳升到三竹竿高啦,才见有群人从皇宫里出来,到了玉皇山旁,走进牛皮帷幕里去了。不久,他看到有人锄草啦。老汉再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原来只是几个太监在那儿锄草,而皇帝和妃子们却坐在中间的土墩上饮酒取乐哩!老汉见了憋着一肚皮闷气,好容易耐到天黑,仍旧悄悄地摸下山来。
第二天,他就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情形讲给人们听。从此,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全城老百姓都知道了。皇帝见到自己的把戏已经被人戳穿,后来索性也不再去“躬耕籍田”了。但这一块齐齐整整的“八卦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杭州历史文化故事篇十八
据《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公元1171年)3月15日,宋高宗赵构乘御舟闲游西湖,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自称是东京开封人,随皇上南迁到此,在西湖边以制鱼羹为生。高宗命其上船,吃了她做的鱼羹,十分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予金银绢匹,从此,声誉鹊起,富家巨室争相购食,宋嫂鱼羹也就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肴。“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时人信值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信息咨询服务合同免费(汇总15篇)
- 最新消防安全宣传的演讲稿范文(精选12篇)
- 最新建设美丽乡村倡议书(精选18篇)
- 汽车新能源技术的概论论文通用 新能源汽车专业导论论文(四篇)
- 辩论赛高一汇总 高一学生辩论赛主题(9篇)
- 2023年学校学生证明书范文(通用12篇)
- 最新交警辅警个人年终总结(汇总15篇)
- 最新交警辅警个人年终总结(大全20篇)
- 2023年观察天空的变化日记简短(优秀20篇)
- 工作总结结束语范文(大全18篇)
- 申请报告范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