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精选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22:09:04 |
  • ZTFB |
  • 13页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主观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常见的历史误解有哪些,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事件?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总结案例,供您参考。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一

摘要: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其对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有合理的与不合理之分,不合理收入差距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平衡和社会的稳定。解决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必须作为全局的大事来抓。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各种产生不合理收入差距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缩小中国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收入差距;原因;对策;中国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贫富逐步分化的趋势,收入分配不公平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从改革开放前的绝对平均主义到改革开放之初的注重效率,适当拉开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现在部分社会成员差距过大这样一个过程的转变,使我们认识到,绝对平均不利于提高效率,而收入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公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当今社会上出现收入差距过大,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时候,就必须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那么,怎样才能够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呢?许多学者、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悬殊,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既要重视并努力解决,又要进行科学分析。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市场上的欺诈和投机行为。由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存在法制不健全和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诱惑下,以钻法律空子和管理空子为手段获取收入,如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缺斤少两,坑蒙拐骗等。它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而且是明显的不合理的差距。

2.行业垄断。垄断企业凭借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控制产品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造成与竞争性企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中国的保险、电力、电讯、交通业等行业的职工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高出30%,与此相对应,非垄断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占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比重逐年下降。这种国有垄断单位与非垄断型生产单位之间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是不合理的。

3.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通过工业产品定价、农产品统购派购等政策,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提取了大量农业剩余价值;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又确立了以城市征收制度为一元、农村征收制度为另一元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税制结构,农民的税负偏重。这两方面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此外,中国教育投入主要投放在了城市和富裕的农村。广大的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所得到的教育经费是少之又少。当城市已在普及微机教育,实施网络教学的今天,有的贫苦山区的小学甚至买不起必需的课桌、粉笔教育状况的差距可见一斑。同时,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严格区分为两个难以逾越的板块。对于农村人来讲进入城镇公有制经济体系非常之难,这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城镇人口对公有制经济体系内各种位置的机会垄断并进而影响到整个资源分配结果。

4.有的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和寻租行为。政府官员以权谋私,一方面,金钱都流入腐败官员们的私囊,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持续地做出超负荷的付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也承担着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体制改革的代价,这些不仅拉大了其与普通社会成员的差距,也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使人们丧失对政府的信任,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此外,腐败可以让少数人或少数厂商以比市场低的成本获得稀缺资源,并利用这种稀缺资源谋取暴利,拉大了这部分人同其他大部分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创造财富获取收入的人的差距。这就削弱了人们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创造财富和收入的积极性,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

5.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实施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根据“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由此带动全国发展”的大思路,中国制定并实施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二十多年来,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政、税收、稀缺资源的优先供给以及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这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区、开放城市的建设成就斐然,经济飞速增长,同时带动了整个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开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距离,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对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冲击所产生的心理不平衡,主要来自于不合理收入差距的一面,它扭曲了人们的心理,从而产生的消极、不满甚至怨恨情绪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也有失分配的公平。对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矫正和打击,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的关系,平衡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的作用,尤其是明确政府应尽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使其把握一个合理的限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需要出台一整套治理措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监督,健全市场体系。对于垄断行业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对有些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要在一定范围内取消国家特许的垄断,允许国内外资金进入竞争,创造条件,让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以形成竞争的市场。消除高额垄断利润,同时对垄断产品价格进行控制,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工资收入的监控,合理确定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实行国家公务员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坚决打击不法收入,加强廉政建设。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法律制裁来威慑腐败现象的发生,增大其通过腐败,权钱交易等寻租行为带来不合理收入的成本。通过加强社会监督,让民众更广泛地加入到监管体制中来。出台更便捷的举报机制。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腐败的机会,而且还可以缓解人们心态的不平衡,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此外,对走私贩私、制毒贩毒、制造假冒伪劣的不法行为,要坚决打击;对部分个体、私营企业随意压低工人工资。过度剥削工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以此减少那些不正常的非法暴富机会所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制定了“多予少取”的政策,随着全面减征农业税及附加、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到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此,一要做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抓住重点,确立目标,因地制宜,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二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三要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四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让尽可能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通过城镇化来增加农民收入;五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2]。结合农村新一轮改革的发展,积极研究并建立粮食价格风险基金、粮食生产保险体系等,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继续减轻农民负担,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使得中国农业有长足的发展;并鼓励农村劳动力输出,妥善解决其留守子女的生活问题以及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

3.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国家可以进一步通过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调节各社会阶层的收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如进一步完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在适当的时候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并加强税收征管,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加大收入调节力度,形成收入再分配机制。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资助。首先,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者提供“低保”。现阶段受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广大低收入者,其生活、教育、医疗等得不到基本保证。对于这些人,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很难改善现状,政府必须向他们提供最低保障,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最低教育保障、最低医疗保障等。同时,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情况,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如增加对失业下岗人员的生活补贴、扩大低保和医保的覆盖面、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减免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杂费等。此外,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计划的将农村居民纳入养老、医疗保险体系,逐步使农民享受社会保险的“国民待遇”。

其次,积极运用财政政策,适度进行转移支付。认真落实参保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援助,确保养老金、基本生活保障金、低保金、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在运用财税手段时,不仅要重视收入上的再分配。还要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把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和补贴的发放与各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3]。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其他弹性就业、非正规就业,拓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渠道。

5.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捐赠制度。让社会公众在自愿基础上,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其实质是通过高收入阶层的自愿捐赠,利用社会机制来援助低收入阶层和不幸者,让有钱人广泛地、自觉地参与到贫富同舟共济、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二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前一季度居民收入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各地xx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数据陆续出炉。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6日,全国至少已有25省份公布了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北京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568元、36047元,是目前仅有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大关的地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京沪超3万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

在全国数据出炉后,各地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也相继公布。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0月26日,除了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西、西藏外,其余25省份均已公布了当地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所谓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入和财产性净收入。

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位居前两位的为上海和北京,其人均收入均突破3万元。其中,上海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568元,北京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047元,这两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大关的'地区。

在城镇居民收入方面,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山东这8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在已公布数据的25个地区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39686元;北京排第二,为39142元;浙江位列第三,为33464元,这三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的地区。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排在末位是甘肃省,仅为17638.5元。

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苏、山东、辽宁、福建、海南、河北这10个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在已公布数据的25个地区中,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19237元;浙江排第二,为17004元;北京位列第三,为16450元。

而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来看,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相比,新疆、陕西、广西、云南、贵州、宁夏、青海、甘肃这8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超过了全国水平。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三

摘要: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和预期寿命的增加,我国出现了以增速快、地区分布不平衡、未富先老等为特点的人口老龄化。本文通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消费、储蓄、养老等因素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发展老龄产业、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家庭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多种养老模式、适当调整劳动年龄范围、利用老龄人才资源等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影响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别于其发达国家。首先,我国老年人增速快,人口基数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加之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加大,夫妻生育孩子的意愿下降,导致生育率也在下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达,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致使老年人口的增速加快。其次,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分布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由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其老龄化程度也不同,表现为:东南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要高于西部地区,城镇的老龄化要大于农村的老龄化。最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一致。按社会正常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伴随的是经济同步增长,但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处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富未老,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生产率。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和质量的劳动力支持,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导致适龄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劳动力供应不足,将丧失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从而在吸引外资方面不占优势,会减少我国的出口贸易。同时老龄化还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由于人的生理机能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年纪大了,体力下降,大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在衰退,虽然其技术熟练,但是与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思想保守,跟不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从而会降低劳动的生产率,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制约产业的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但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却制约了产业的技术创新。因为随着高龄劳动力的年龄不断增长,其生理机能在不断下降,伴随的是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衰退,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速度放缓,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技术创新能力的下降。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创新与推广,才能适应新兴行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高龄劳动力的这种状态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从而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退出劳动者的行列,离退休职工将不断扩大,社会用于养老、医疗、退休及相应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会急剧增加,导致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导致现在一个家庭里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小孩,家庭经济负担十分沉重,一旦家庭中某两个或三个老人生病,这对夫妇便无暇顾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年轻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需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是家庭的经济、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

(四)人口老龄化将对提升内需带来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消费行为受年龄、心理和个人收入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青少年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于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低,加之收入水平的相对减少,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随衰老逐渐减少,对住宅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消费具有特殊性,比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由于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开始退化、脱落,因而老年人比较喜欢吃方便、质软的食品;在住、穿、用方面,老年人更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更需要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服务、锻炼身体的医疗器械服务等。老年人口的剧增和与之伴随的特殊消费,使得社会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急需出现一批专门为老年人生产消费品、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

(五)人口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储蓄的影响。

在养老金制度的推广下,一方面,由于有养老金、退休金、补贴津等的保障,老年人更倾向于当前的消费,减少个人的储蓄或不储蓄;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的收入较少,在养老和医疗上的花费使得老年人储蓄有限或者无力储蓄。因此,老年人的增加势必会导致个人储蓄的减少,同时还会导致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负担加重,从而减少企业储蓄,最终使整个社会的储蓄都减少,根据西方经济原理有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减少,必然会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现行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化储蓄为内需。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老年保障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严重存在城乡不平等,表现为:城市保障金高,覆盖面低,农村保障金低,覆盖面窄。为此,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扩大社会养老医疗的覆盖面,实现城乡平等;建立一种基金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将收缴上来的养老保险金成立一个养老保险基金,聘请专业人士用该基金进行机构投资,使养老金增值,获取更多的资金为老年人服务。

二、建立新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化政府养老为全民养老。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特点,政府无法提供向发达国家那样全方面的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体系,而且家庭养老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的模式。另一方面,发展社区、养老院为辅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院等的文化、教育、卫生功能,提供多元化的精神慰藉、兴趣化的学习交流、休闲式的生活,从而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服务。这种将家庭养老与其他方式养老结合而成的多元化养老模式课减轻政府、社会的养老压力。

三、适当调整劳动年龄范围,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减少,数量的减少削弱了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对于吸引外资不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和预期寿命有所增加,因此,可适当延长劳动者的退休年龄,起到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四、充分利用老龄人才资源,发挥老年人余热。

老龄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原因,无法像青年人那样工作,但他们拥有自身独特的技能优势和经验优势,这种技能和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积累下来的,非青年劳动者所能立即掌握和替代的,是我国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因此,可充分挖掘、利用老龄人的这种资源,建立各种专家信息服务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等,通过老龄人向青年劳动者提供技术、经验、信息等的方面的服务,既可提高老龄人的收入,增加其储蓄,又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洪鸽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05)。

[2]张桂莲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05)。

[3]张媚u.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2010,(11)。

[4]卢明名.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06)。

[5]许寅.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市场论坛,2008,(05)。

[6]陈景.浅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黑河学刊,,(02)。

[7]于长永.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8]数据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四

本文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些影响因素,从计量意义上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城乡差距过大原因的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黎泉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09“”(8)分类号:关键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五

本文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些影响因素,从计量意义上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城乡差距过大原因的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黎泉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六

一、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探讨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应采取的对策。

三、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到xx年我国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扩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32,二者的差距绝对值扩大到11020元。实际上这个结论还不能完全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真实差距。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住房、公费医疗和实物收入再扣除农民必须支付而城镇居民一般不用支付的生产资料费用,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如果再考虑到住房、城乡公共设施、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1、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根本原因。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依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工业化实现过程中也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的过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应由非农产业部门来提供。但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和工业本身发展的不稳定,既定目的没有达到,而且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随着我国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一些高风险、高科技企业的职工收入远高于从事一般性行业的职工。而在农村,由于粮食品质不高,而成本却是很高,加之农产品本身又进入了买方市场,因此农民收入基本上只能维持温饱,大部人被迫进城务工,这样城乡居民之间这收入差距自然拉大。

3、户口限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禁止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根据政策规定,只有少数几种特殊情况才有资格申请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非农业户口并迁入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务工,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而他们大部分是处在城市中的最下层,待遇和工资都是最低的,而且常常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国家干部或国家职工编制。

4、负担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要交的税却远远高于城市居民。多年来,广大农民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的代价是收入一直低下,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这是多么不平等的国民待遇。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不能再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应该给农村居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广开渠道,千方百计想办法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让广大农民切实从发展中得到实惠,让农村居民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逐步使城乡居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把广大农民也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同时在农村也应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救济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农民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第二、三产业中就业。其次、加快城市化步伐,重点是发展小城镇,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第一、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二、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新模式。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第三、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第四、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经费投入,建设现代新农村。第五、走科教兴农之路,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应该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其次应大力发展农村实用职业技术教育。再次应该加快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xx”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新的区县功能定位、新的规划实施以及城乡统筹力度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将在加快建设新城市的同时,着力做到城乡统一规划,全面推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改造农村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发展农村产业、创新村庄管理机制、改变农民精神面貌,促进农村向社区化、城镇化转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进一步影响了国家内需的扩大。本文基于山东省1980-的年度数据对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造成这一差距产生的各方面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25.45亿元增长到20的33896.65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7.55%。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并已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然而,伴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就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者间的差距由1980年的237.98元扩大到2009年的11692.27元,扩大了49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中国居民分配结构中最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山东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剧山东省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混乱,对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现选取《山东省统计年鉴》中1980-2009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参考数据。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两个指标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不能准确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但毕竟是比较直观的分析指标,是现在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经常使用的指标。图1表明了1980-2009年间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80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在逐年地增加,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处于高水平的`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增长之上,而且两者的绝对差值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山东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抽样调查推算结果表明:全省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49元,农民收入水平仅占城镇居民的43.9%,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48.21元到2009年的17811.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210.23元到2009年的6118.77元,两者的差距由1980年的237.98元扩大到2009年的11692.27元,收入差距扩大了49倍多。

而且,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收入也有很大差距,下面用2009年各市的数据来说明。

从图2可以看出,山东省各地区的收入差距还是很大的。就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最高的济南市和最低的菏泽市相差10387.83元;而在农村居民方面,收入最高的青岛市和最低的菏泽市相差6786.75元。而且,从总体来说,山东省东部地区的收入要高于西部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无疑是山东省现阶段的一大严峻的挑战。

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为72.33%,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63.73%,是其最主要的来源,工资性收入仅占28.75%。而工资性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率要远远大于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再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增多,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我国目前仍是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先进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依然主导着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集中体现。

首先,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城市的产业发展迅速,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增加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就不够,使得农村发展动力不足。

其次,各种基础设施完善,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向城市流动,可是户籍制度又使得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就业和享受各种待遇上比不上城镇居民。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于城镇居民,进城后就算从事一样的工作,收入仍然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农民在各种福利、补贴、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和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这些制度性因素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待遇的差异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还会延续到下一代的身上,使农村孩子的起点就比城市孩子低很多,这将不可避免地促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三)城乡文化教育水平不同。

从下面的表2和表3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占城镇居民的一半以上;而农村居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少数,2009年中专以上学历的只占7.28%,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是比较低的。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欠缺。

邓小平曾经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应该承认,省内现有的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龙头企业和部分大户方面的贡献确实不小,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服务一般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上的力度却很不够。

(一)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发展我省农村经济,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发展科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深专家,了解国内其他地方和国际市场,实现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和质量。其次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出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的层次。最后,还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升级,从而提高产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适宜环境。

政府应尽可能地改变城市倾向性经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的发展动力。

同时还要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就业机会,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提高他们在各种福利、补贴、社会保障及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和权力保障,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公平发展的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更多地创造价值,增加自身的收入。

(三)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村居民提供足额的金融服务。

积极进行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经济生活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主要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使民间借贷法制化。并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存款要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信贷投资,确保农村投资总额。三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端明,蔡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8(03).

[2]聂维亮,黄宜广.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00(11).

[5]高彦彦.城市偏向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农业增长[j].中国农村观察,2010(05).

[6]梁淑英,杜程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理论学习,2010(12).

[8]王越,李玉江.基于arma模型下的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2010(05).

[11]周虹,方天堃.我国经济开放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2006(01).

[12]章国荣,盛来运.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及对策[j].调研世界,2003(08).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做了对比。其次,从城乡产业、二元经济体系及其他体制和政策方面分析了影响城乡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劳动力转移、金融财政体制变革、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九

由于高尔夫运动的快速发展,有关学者发现高尔夫运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大力开展青少年高尔夫运动,通过高尔夫运动的自身魅力与特别的运动精髓,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游戏,学会为他人着想,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等等,对青少年礼仪、青少年学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和作用。

1.对高尔夫运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联系。

高尔夫球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当时的人们只是通过棍子击打石子,比赛击得远和准,然而这项被当地人玩耍娱乐的活动演变成了后来风靡世界的高尔夫球运动。与足球运动、羽毛球运动、排球运动等其他球类运动不同得是,高尔夫运动更加注重爱好者的专注力,培养为他人着想的习惯。高尔夫运动的运动形式是,击球者们需在一片草坪地上,用专门的高尔夫球杆击球,并将高尔夫球从起点击入到数百码外的小洞中。此外高尔夫运动礼仪也可谓是很讲究的,包括其守时,保持安静,保护球场,为他着想。随着中国走向富强的同时,我国对于青少年所重视不单单只是其学习方面的高就,而是更加倾向于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当代青少年所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对于身边很多不良习惯和网络错误资讯导致其心理对整个人生产生误区,进而消极的人生思想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一面。因此,通过开展高尔夫运动,能让青少年对户外体育运动更加感兴趣,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2.高尔夫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能成为高尔夫运动的主要人群之一,不单单是依靠高尔夫运动独特的魅力,也因为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2.1高尔夫球运动帮助青少年锻炼身体。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户外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因此,它能充分让青少年们在运动中增强自己的身体本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打高尔夫球的运动量并不像打篮球、踢足球那样剧烈,相对而言是一项较为轻松户外运动,爱好者通过球杆把球击打出去,上杆、下杆、击球、收杆整个动作的连贯性对爱好者身体的协调能力、瞬间爆发力等条件也需要有较高的要求。完成一个标准的18洞需要走6、7km的路程,对爱好者而言,这项有氧运动的锻炼比任何的场所都要好。这也正是青少年在发育阶段所需要提高的能力,在锻炼自身身体的时候,也消除了其内在的心理阴,选择面向阳光,面向健康发展。

2.2打高尔夫球能帮助青少年摒弃不良爱好。

电子游戏的快速发展拉拢了不少当代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许多青少年变得萎靡不振,身体素质变差,受网络不良风气影响增多,学习成绩退步等。高尔夫的`英文名是“golf”,其4个字母的分别的意思是,green绿色,oxygen氧气,light阳光,friendship友谊。即充分表明了高尔夫运动独特的环境魅力与良好的起气氛十分有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增加青少年对户外运动的热爱,带领青少年走向大自然,摒弃网络游戏的爱好。

2.3打高尔夫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怀。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门具有绅士风度的运动,对于高尔夫球手的内心素质修养有着一定的帮助。众所周知,现在的青少年比较容易烦躁,急躁,做事情静不下心来。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进步太猛烈了,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容易被外界的很多复杂的感情,迷乱的事情而影响。而高尔夫运动不像其他运动那样需要参与者做很多剧烈的动作,十分有利于青少年心态的培养,助长青少年的运动情怀,帮助青少年在繁华的世界当中沉静下心来。

2.4高尔夫球运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因为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个体运动,不像篮球、排球那样过多需要队友的配合与帮助。高球运动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参与者一个人战斗,学会独当一面。在面对好似人生的十八洞时,学会在面对成功的欣喜与失败的烦恼的同时,不断地增强自身独立性的养成。让爱好者在准确的判断和谨慎的思考中学会独立成长。打高尔夫球的青少年们普遍都得到了这方面的锻炼,使得他们比一般其他孩子多了几分自信与成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青少年打高尔夫从中收获的启示。

3.1从高尔夫礼仪看青少年自身修养。

高尔夫运动不单单教会青少年击球技术,也教会了青少年为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爱护环境等优秀习惯。

在高尔夫礼仪当中,尤为被看重的就是守时,如果你和球友约好打高尔夫球,却迟到了,则会被列为最不受欢迎的球友。在正规比赛中,则有可能会直接被取消比赛资格。这点很好地锻炼了青少年守时这一观念,对青少年日后走入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帮助。此外学会为他人着想,在球友击球时,不该大声喧哗,甚至连电子设备的声音都需提前静音,以免干扰球友击球的状态与心情。爱护场地也是尚尔夫礼仪当中的一点,尚尔夫绿地大都种植的是果岭草,这种草极易破损,但是对高尔夫球的滚动却十分有帮助,所以,爱好者在果岭上绝对不能奔跑,走路也需要将脚完全抬起,这些都在考验青少年的自律能力,青少年们也将从高尔夫运动中收获到今后的为人处事的技巧。

3.2从高尔夫精髓看青少年思想素质。

与其他项目不同,高尔夫球运动大多是在没有裁判员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所以,这项运动需要每个参与者为球员着想,自觉遵守比赛规则,诚信比赛,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礼貌和谦让。这便是高尔夫运动最为主要的精髓,对青少年今后的自控能力、诚信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

3.3从高尔夫技巧看青少年学习能力。

高尔夫不仅仅可以从内在锻炼青少年的气质,也从技术这外在因素磨练着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因为高尔夫运动并非是一项轻易掌握的运动,如何在远距离将球击入小洞中,是一项如何让青少年用心、细心、专心地把高尔夫运动技巧掌握并实际运用。

4.青少年高尔夫的发展。

高尔夫运动最初是出现在19世纪,由于的英美两国联合举办的高尔夫“沃克杯”,使得高尔夫呈现在世界人民的眼中,被大家所知晓。中国在高尔夫领域算是一个后起者。中国于20世纪的时候引入高尔夫运动。虽然作为一个高尔夫后起国家,我国在高尔夫的发展速度上一点也不怠慢。从20世纪80年代的寥寥无几的高尔夫运动选手到现在已经有几百万的高尔夫人口,从最初仅仅几家高尔夫球场到现在的约为600家高尔夫球场,从最初定位的贵族运动慢慢走向大众化。在赛事方面,著名的四大满贯:美国大师赛、美国公开赛、英国公开赛、pga锦标赛;在青少年高尔夫赛事方面:美国高尔夫青少年巡回赛、亚太地区青少年高尔夫锦标赛等;在中国,青少年高尔夫赛事的推广也非常迅速,如,汇丰全国青少年高尔夫赛,观澜湖青少年系列赛,“张连伟杯”国际青少年高尔夫邀请赛、费度亚洲杯青少年锦标赛等。这些比赛的开展都明确表面高尔夫运动在世界、在中国的发展都是十分积极的;近10年,我国也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青少年高尔夫选手:如,胡牧、封悦、关天朗等。在中国,高尔夫运动要走向大众,在青少年中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程度上锻炼了青少年的性情,礼仪,为人素质,运动精神,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5.结语。

高尔夫运动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一守时、诚信自律、为他人着想;都是青少年阶段需培养的良好习惯。在高尔夫运动本身发展的同时,青少年的推广的高尔夫球运动持续、有效发展的根本,高尔夫球运动本身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积极向上的影响。该文做了一些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对于高尔夫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启示和影响提供一些贡献。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论文篇十

近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发改、统计等10个部门组成调研组就增加全市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和绝对水平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42元和397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8.0%和17.2%,高出全省4.3和2.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65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9元,增长2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

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构成特点是:

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增加,国家大型基建项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12670元,较上年增长19.6%,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763元,较上年增长29.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工资性收入占据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地位。

经营性收入呈大幅增长趋势。各级政府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特色农业起步良好。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幅较大。2011年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占5.8%,较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34.8%,较上年增长23.8%;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2.4%,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4个百分点。

转移性收入拉动效应明显。国家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同步上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津补贴,实施了城乡养老保险、五保供养、退耕还林、家电下乡补助、四项农业生产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促进了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11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22%,较上年增长20.1%;农村转移性收入占8%,较上年增长11.8%。转移性收入有效拉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新渠道。城乡居民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理财手段日益多样化,加之房租上涨,特别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趋活跃,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带动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2.6%,较上年增长11.3%。农民财产性收入占2.0%,较上年增长26.9%。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与全省及部分市对照表。

二、存在的问题。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虽大幅提高,但存在总量偏低、城乡以及行业差距持续拉大、收入构成欠合理、增收后劲不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提升;其次是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在全省十一个市(区)中,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九,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十,位次明显靠后;三是城镇居民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占比超过90%,而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到国家政策严格调控,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反映出在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深刻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城镇居民依赖工资、津贴等政策性收入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全民创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氛围还远未形成。农村居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两项占比达到90%,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市场影响较大,不定因素难以预料和控制,波动起伏难免;四是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相差3.31倍和3.09倍,且仍呈进一步拉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逐年拉大,城乡收入比为3.55,年为3.68。

三、影响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1、自然灾害多发,增收基础不稳固。安康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平均海拔较高,坡陡沟深,土壤瘠薄,人均耕地只有0.8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加之气候多变,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住在中高山区的居民,经常遭受冰雹、雨雪、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扰。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十年有八年受灾,全市因灾返贫人口总计达40万人,常年返贫率在40%左右。

按照省上新确定的2500元贫困标准,经核实,全市十县(区)全部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计有1269个贫困村、116万贫困人口,分别占行政村和农业人口的51.97%、47.74%,有22.6万户88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中高山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极大,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工业实力较弱,增收主力不坚挺。金融、科技、信息、产权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主要集中在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传统产业上,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馈乏,产业集群尚未形成。2011年统计的29类主要工业产品中,80%都是初级产品,资源利用率很低。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5:39.6:39.9,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7.13亿元,仅占全市gdp的3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较弱。全市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约23个,低于全国平均的28个,其中80%以上为平均规模只有2-3人的个体工商户,传统型产业多,新兴科技含量产业少;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多,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少;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少。一些领域难以进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企业负担较重,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本应在居民增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小企业没有稳健发展。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增收门路不宽广。基层政府技术干部奇缺,不能很好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功能。村干部中“双带”型干部较少,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有能力有激情的领路人,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村经营仍处于小而散的落后状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农技人员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较少,茶叶、食用菌、畜牧等优势项目,难以在产业化上形成大气候。受农资价格涨幅增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依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实现增收难为久计。加之面临融资难、信息不畅、公共服务不到位,基础设施欠账多等共性问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难以迅速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难以与市场高效对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弱,农村居民增收的门路很狭窄。

4、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增收渠道不通畅。就业市场的供需直接影响居民正常增收。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是全市劳动力资源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必然反映。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全市的劳动力不能很好适应这个转变。一方面,就业难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大问题,全市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滚动存量约70万人,就有6.8万人难以转移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引导有条件的35万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至2011年底,全市在外地从业人员达到68.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从事采掘、建筑、装卸、搬运等低收入劳动行业的约占72%,创办自己的企业和实体、进入各类企业中级以上管理层的人员很少。就业竞争能力差,报酬待遇偏低,影响就业稳定性;另一方面,招工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瓶颈。全市制造业所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悉营销人才招聘困难,而大量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就业困难群体,受普通体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冲击,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5、政策变化因素多,增收预期不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购买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效应,是增加各类津补贴以及工资福利的政策使然,这些政策虽然可望得到延续,但从国家政策上直接增加收入的空间必定受到限制,期望值不宜过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