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大全13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1 20:59:48    小编:ZTFB
最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大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0:59:48 |
  • ZTFB |
  • 8页

人生中总是有许多需要总结的时刻。6、提炼出关键信息是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以下是几篇经典总结范文的摘抄,以飨读者,也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一

一米阳光,明媚而温暖。周飞虎特地将病情更重的患者安排在南向病房里,因为阳光代表着希望。

阳光是否与救治效果有必然联系,似乎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医生温暖的关怀和精心的救治,是这里康复率维持在高水平的“秘诀”之一。

或许是因为决策压力沉重,大多数时候,周飞虎神情严肃。面对患者时,他总能绽放出暖心的笑容。不论是在icu病房,还是在抗震救灾一线,抑或是在病毒肆虐、蚊蝇横行的埃博拉抗疫现场,都是如此。

我不禁好奇: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如此切换自如?在他讲述的几段榜样故事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奠基人叶慧方教授,一辈子省吃俭用,自己用旧矿泉水瓶装水喝,却把价值数百万的祖宅捐了出去。“她可以把患者带到家里来吃饭,却不肯接受我们帮她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去世前,她不吃不喝,只为能捐献出一具洁净的遗体……”

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在救治一位重症胰腺炎患者时采用了一种新方法。耄耋之年,他依然坚持每天到诊疗一线,亲自记录患者腹压变化。诊疗完毕,还不忘指导后辈:“今天有时间吗?我知道你们都很忙,要是有时间我给你们讲讲。”

汶川地震时,年过七旬的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教授宋少柏,冒着余震不断、大雨滂沱,凌晨1点颤巍巍地出现在病房里。周飞虎问:“您不是刚走吗?回去休息吧,病房有我们看着就行了。”老爷子回应:“我不放心,你们不是也没走?”

苍生大医,一脉相承。周飞虎说:“每个时代,都有战士负重前行。”而以叶慧方、黄志强、宋少柏为代表的一代代人民军医,就是那些负重前行的人。

战争年代,他们不仅救治伤员,还是激励官兵的精神力量。当年在华北抗日战场,官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到白求恩,打仗就放心。”和平时期,当疫情发生,当灾难来临,他们“白衣执甲”的逆行身影,依然是守护生命、稳定民心的“压舱石”。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这一脉相承的精神风骨,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人民军医的工作初衷,激励他们永远奋斗。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二

作为一名军医,周飞虎多年来在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__国际维和救援、特大安全事故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使命召唤即能“冲得上、救得下、治的好”。多年来,他努力让思想紧跟战场、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治官兵,矢志成为“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卫勤尖兵,仅2016年就多次执行一些重大事件的官兵救治任务。

1、__爆炸维和伤员救治:2016年6月,随军委工作组赴__救治我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作为重症医学专家,该同志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在随后的20余天里,包括端午节期间,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x方医院、我驻x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__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相关事迹多次被包括各大媒体报道,并作为全国老中青三代党员典范的代表在人民日报七一特刊及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刊播。

2、__遇袭维和伤员救治:当地时间2016年7月10日18时39分(北京时间7月10日23时39分),中国第二批赴__x维和步兵营担任难民营哨位警戒的1辆轮式步战车遭炮弹袭击,造成我维和士兵伤亡。该同志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与总医院其他科室专家一起参加远程会诊指导救治,并结合自己在马里的救治及转运伤员经验,向随后被派往非洲接送伤员的专家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方案,确保伤员转送的安全。

3、泉州180医院救治伤员:2016年3月,某特战旅发烟罐吸入十余名伤员被收治到福建泉州180医院,3月24日该同志接到命令后紧急赴180医院,参加救治包括icu内3名重症伤员(均进行了ecmo支持治疗)在内的10余名伤员,在随后40余天救治中,二赴泉州,清明、五一小长假均在180医院渡过,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除一名伤员去世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

4、驻马店159医院救治伤员:2016年9月12日该同志接到命令后紧急赴驻马店159医院,参加救治某炮兵团3名重伤员,中秋佳节不休息,经过7天的不懈努力与精心治疗,参与救治的重伤员中,2名转危为安,1名病情稳定,受到陆军部及基层部队领导的表扬。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三

2000年8月,一营执行任务。何贤达干的是普通号位。此前他多次完成任务,参加过1999年国庆阅兵,在阅兵村火线入党。

结果,不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模拟操作、常见故障应对,何贤达都对答如流,手到擒来。谈副营长和几位资深号手又惊又喜。就这样,何贤达毛遂自荐,解了燃眉之急。

原来,何贤达的这些本事,都是悄悄学来的。他在普通号位任务不重、时间较多,又兼着营里保密员。于是他利用这些条件,自学了“一号手”所需的全部专业基础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这也是该部第一次由士官代替干部走上这一岗位。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四

“面对敌人疯狂扫射的枪口,老班长黄继光挺起胸膛,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站在黄继光铜像前,军队人大代表、空降兵某旅“模范空降兵连”指导员余海龙,向刚下连的新兵讲述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枪眼的故事。

用讲连队荣誉和传统的方式,为每一名新到连队的官兵“接风”,是连队的传统。余海龙告诉记者,当英雄连队指导员这几年来记忆最深刻的,就是2014年10月作为空军唯一一名基层代表参加古田全军政工会,在同吃“红军饭”时,并语重心长地嘱托“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带动官兵传承好红色基因、保持老红军本色”,让他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余海龙说:“回到连队的那一晚,我失眠了,独自一人来到荣誉室黄继光老班长的铜像前,思索如何落实好主席的要求。”他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官兵重温了连史。余海龙告诉记者,学习英雄事迹和重温连队战史,就是要让一代代官兵永远铭记英烈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浇注的根和魂,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余海龙认为,要回答好新时代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这个时代课题,就是要时刻牢记领袖嘱托,守好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让英雄精神接续传承发扬下去。

针对战士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点,余海龙牵头成立创客团队,以“弘扬英雄精神、争当英雄传人”为主题,制作推送微电影、宣传片以及h5,《渴望光荣》《模范的连队,英雄的传人》等原创mv,一经推出网络点击率就达数百万次,原创歌曲《写封信给黄继光》获全军第九届战士文艺奖一等奖。

篇十九。

1995年的高考季结束以后,何贤达开始跟着朋友前往广东打工,2年离乡背井的生活让他对未来产生了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是这个时代许多年轻人的主要问题之一。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县武装部的预备役民兵训练时,何贤达才明白,自己果敢坚毅的性格很适应军旅生活,或许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就这样,何贤达入伍成为了一名炊事兵。

入伍后,何贤达常自嘲自己“平平无奇,愚笨憨厚,可能要当一辈子火头兵了”嘴上虽然这么说,但私底下的何贤达却非常努力。何贤达入伍前就拥有非常厚实的电气知识基础,入伍后又经常趁着空余时间学习导弹部队的相关知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覆盖,何贤达入伍没多久便被调去做了一名转载号手。

成为了转载号手后,何贤达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发射导弹的号手,当了发射炮手后,又想成为指挥发射单元的指挥员。就这样,何贤达持续拓展自己的业务知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发射单元指挥员。何贤达常将自己比作一块生铁,需千锤百炼之后方成精钢。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部队基层士兵埋头奋斗的缩影。

入伍二十三年以来,何贤达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次次的荣获殊誉。他曾连续三年被评选为优秀士兵,也曾荣立过个人三等功两次、个人二等功两次以及一等功一次。获得过的各类荣誉称号更是不胜枚举。

如今的何贤达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懵懂青涩的“火头兵”了,作为导弹部队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何贤达将自己的技术经验汇总,编撰了一本共计一万余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为导弹部队的许多新兵理清了诸多问题的头绪。

值得一说的是,何贤达非常擅长与基层战士沟通,用连里指导员的话来说就是“他非常善于用年轻人的方式与年轻人沟通”。训练或演习时,他是严厉肃穆、一丝不苟的何老班长。私下生活里,他又是和蔼谦逊,让战士们如沐春风的何老哥。对于带班训练,何贤达总是主张“训练起来像老虎、平时关心像父母”。

为了能够带好自己的战士班,何贤达充分了解了每一名战士的性格和理想,并且把这些事情记录在自己的记事本里,也正因为如此,每当战士们出现问题时,他总能又快又准的解决问题。

翻开何贤达的军旅履历,他金灿灿的成就和荣誉几乎从他入伍时起便一直延续到现在。他的一生平淡却不平凡,这名其貌不扬的共和国卫士,总是能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给别人一个巨大的惊喜。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五

一台不间断运行的普通台式电脑、一个躺下连腿都伸不直的小沙发、摆放在显眼位置的战备包……这间狭小的空间,是周飞虎第二个“家”。

不仅仅是他的办公室,整个重症医学科走廊每隔约10步,都有一张简易沙发床。累了,医护人员就在这里小憩。

以岗为家的背后,是他们在扮演儿子、丈夫、父亲角色上的“失衡”。

“明年除夕一定陪您吃晚饭……”周飞虎总是对母亲许诺。但每一个春节除夕,他都留在病房陪伴病人直至深夜,再回家陪老人吃饺子。

“忙完了这段日子就一定……”他常常这样告诉妻子。但妻子知道,丈夫“忙”是常态,“这段日子”是永远。

一次次“失约”家人的同时,周飞虎一次次奉命出征。

在闻“埃”色变的利比里亚,他和战友们冒着酷热天气、穿着3层厚重的防护服与埃博拉病毒搏斗,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参与救治我国赴马里维和受伤战士时,他作为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临危受命留守塞尔维亚,顶住医疗设备不足等巨大压力,保障4名伤员平安回归祖国。

2020年4月,周飞虎和战友们再次披上“战袍”,远征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疫情任务。

一次,专家组奉命前往中部和南部疫情最严重地区协助抗疫。为避免乘坐普通飞机被感染,当地特意派遣一架小型专机接送。这种飞机飞行极易受气流影响,安全载重重量要严格控制。

从10名队员中选出4名,周飞虎面临艰难选择——。

“队长,我去吧!”

“我们都行,没有问题!”

那一刻,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这些战友,有的孩子还小,有的亲人刚因重病去世,有的自己身体也不好……”

并不炎热的机舱里,周飞虎的衣领浸满了汗。“出发前‘打胜仗,零感染’是一句口号,但真正踏出国门之后,才知道这是怎样沉甸甸的责任。”既要看好病,又要平安回来,这是军人周飞虎对国家、对战友的承诺。

“她经常自己去小药店买药,怕影响我的工作。”提起母亲,长期“欠账”的周飞虎语气中充满歉疚。

“我也不敢有病,也不敢说有病。”提起儿子,母亲眼中满是体谅。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六

洗手,消毒,换上深蓝色内穿衣,罩上白大褂,调整口罩并压紧塑形条……周飞虎在科里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此时是6点40分。他要赶在8点交班之前,查看患者诊疗记录,整体把握最新病况,想想“哪位患者今天可以转到普通病房?哪位患者情况不够理想?哪位患者要调整治疗方案?”

病房内,大多数患者被各种监护设备包围着。一位患者的心电监护仪发出“嘀嘀”声,值班医生马上小跑过去。前一天,这位患者的情况还比较乐观,但一夜之间病情急转直下。

这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不免让人感到沮丧。交班会上,周飞虎为大家打气:“哪怕只有一线机会,我们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重症医学科这个被称为“生死驿站”的地方,他和同事们用精湛的医术和爱,追逐生命之光。

“患者面部严重外伤、血红蛋白低、血压不稳定,注意感染防控,托住器官功能……”在记者到访的前一天深夜里,一位做完外科手术的患者被转接到重症医学科。周飞虎迅速起身,快步走进病房,一边紧盯着设备上处在危险值的各项指标,一边指导医护人员紧急处理。

几个小时后的清晨,周飞虎向记者叙述救治过程,这种“生死时速”的紧张感,被一句“我们没有时间点儿”轻易带过。

周飞虎早已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在他看来,重症医学是与死神的赛跑,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很多时候,这里的每分每秒甚至会决定重症患者的生死。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现场,周飞虎巡诊时发现四川女孩唐钰岚陷入昏迷、嘴唇发紫,颈动脉停止搏动。他当即进行心肺复苏,将女孩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有时候,情况更加复杂。重症患者大都患有多种疾病,与快速施救相矛盾的,是重症医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反复权衡——既要衡量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要考虑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icu医生有时像是一个哲学家。”周飞虎说。

一位28岁的小伙子,刚转入重症医学科时存在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查不出病因。救治过程中,小伙子的病情多次反复,先后经历3次气管插管。病情错综复杂,周飞虎带着同事把握主要矛盾,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生的机会,“走钢丝”一般调整用药量,一次次将年轻的生命挽救回来。

“不抛弃,不放弃。”周飞虎指导的博士后毛智告诉记者,从学术角度判断很多患者希望渺茫,但周飞虎总是选择坚持,有时就在“再努力试一试”中迎来一线曙光。

生命仿佛也在以“奇迹”的方式,回应着他的坚持。

按照常规救治手段,唐钰岚需要截去受伤严重的下肢。看着女孩父母绝望的眼神,在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院士、陈香美院士等老专家的指导下,周飞虎决定冒着风险保守治疗,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保住了她的双腿。13年过去,唐钰岚走起路来,已与常人无异。

那位3次气管插管、九死一生的年轻小伙,如今已病愈出院,重新开启新的人生。

从事重症医学18年来,周飞虎参与救治的患者超过1万例,康复率达95%以上。许多患者转院过来的时候情况危急,经过周飞虎团队精心救治后,大多转危为安。

“关注最不起眼的细节,抓住最后的机会,有可能带来顶级效果。”这是以周飞虎为代表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生们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承诺,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工作追求。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七

余海龙在六连的第一堂光荣传统课,就走了麦城。那一堂课,余海龙作了精心准备,奇怪的是官兵们听得很认真,反应却平淡。事后,一名老兵悄悄告诉他:“指导员,认真听讲是六连官兵的基本素养,但你讲的内容我们都听过了,而且你说黄继光是右大腿被打断,应该是左腿。”

“如果连基本的史实都没有核实清楚,讲传统又怎能深入人心呢?”余海龙打起背包,搬进了“黄继光班”,沉下心来学习了解连队的英雄事迹。他渐渐懂得,正是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为连队注入的那股血性,才是官兵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精神之源。

找准了源头、理清了脉络,余海龙开始搭建“有形”的“精神之阶”。“新官上任”的他没有急着烧“三把火”,而是扎扎实实续好六连的基因血脉:每当新干部报到、新兵下连,都要上好寻根塑魂“第一课”,组织参观连队荣誉室、与黄继光铜像合影、在连谱上签名、学唱黄继光之歌、观看电影《上甘岭》、点名呼点“黄继光”集体答“到”,让官兵一进门就打下英雄烙印。

四川籍战士程强,那个在汶川地震后部队回撤时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的男孩,18岁时入伍来到六连。如愿当上空降兵、进入“黄继光班”、参加预提士官集训……军旅途中的顺利让程强飘飘然,逐渐放松了要求,训练成绩一度下滑。

余海龙得知后,把程强拉到连队荣誉室黄继光铜像前。“老班长直到牺牲都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六连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不能丢掉这个光荣的传统。”一番话说得程强低下了头。

从那以后,程强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训练,凭借过硬素质当上了“黄继光班”副班长,兑现了“长大后就成了你”的诺言。一段时间,网上出现抹黑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论调,对六连官兵触动很大。“精神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必须打好舆论主动仗,守住网络‘上甘岭’!”余海龙结合“我们和英雄在一起”网络名人进军营、《三八线》剧组走进英雄连、参与拍摄《真正男子汉》等活动,打响“保卫英雄”的主动仗。

余海龙还在连队成立创客团队,以“弘扬英雄精神、争当英雄传人”为创作主题,制作推送微电影、宣传片和动漫作品。他们创作的《渴望光荣》《模范的连队,英雄的传人》等原创mv一推出,网络点击率就达数百万次,原创歌曲《写封信给黄继光》获全军第九届战士文艺奖一等奖,让官兵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荣誉感,也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英雄连队、英雄传人。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八

2015年1月,周飞虎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为期两个月的援利抗埃任务。

由于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当地40℃高温炎热天气下,周飞虎穿着三重厚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他全身湿透,汗水顺着衣服直往下流。

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病人mulubah(穆鲁巴),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家里已有两名亲属因埃博拉疾病死亡。mulubah刚转到治疗区时,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她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糖高达22mmol/l。

当时,治疗埃博拉的疫苗还没有问世,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为了给mulubah治疗,他们多次进入病区,进行会诊,并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一边控制她的基础病,一边从重症医学的角度出发,改善她受损的脏器功能,慢慢度过这段病毒感染期。记得mulubah出院时,高兴地竖起拇指为中国军医点赞,感谢中国军医的精湛医术与救治。

每一名患者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没有肤色、种族和国界之分。他都坚持用心治疗、用心护理、用心服务。

2016年6月,周飞虎赴西非马里救治受到恐怖袭击而受伤的维和战士。飞抵马里后,周飞虎发现任务比预想的艰巨。他回忆说:“爆炸导致多发伤,身上炸骨折了,脸上炸烂了,但这些肉眼可见的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的爆震伤,把内脏都震坏了。”

马里医疗条件有限,伤员被迅速送往塞内加尔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医疗组中唯一一位从事重症医学的专家,周飞虎临危受命,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

意想不到的困难也接踵而至:由于医院设备不足,重病患者多的时候,不能做到每一名伤员都有监护仪等设备使用。没有监护仪的时候,周飞虎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20多天时间里,几位伤员陆续度过危险期,从重症监护转入普通病房,病情最终稳定下来。

回国的飞机上,周飞虎担心伤员突发血栓和呼吸问题,仅凭一个听诊器一遍又一遍听诊、观察,帮助伤员活动……最后,伤员们平安地回到了祖国怀抱。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哪怕只有0.1%的希望,我们也会尽100%的努力。那一条条被救活的生命,就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人民军医,医的是疾病,担的是使命!”这是周飞虎的人生格言。

18年从医路,周飞虎不辞辛劳先后参加多项国内外重大救援任务,不畏生死、向险而行,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联勤军医守信践诺、服务人民的生动篇章!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九

杨友刚,男,汉族,1985年9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2005年11月入党,现任武警西藏总队第二支队四大队特勤中队狙击班班长,四级警士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14年5月,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2015年11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2016年7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总队第三届“十大感动警营人物”;2016年8月,被武警部队评为第三届“十大标兵士官”;2017年7月被评为第二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来自贵州大山沟的杨友刚,从一出生就流淌着军人的血液。爷爷是老一辈的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还立过战功,父亲也是一名准军人,只是种种原因而没能走进部队。

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着杨友刚,从小听着爷爷讲部队故事长大的他,有一种很强的军人情结!当兵,不仅成了杨友刚从小到大的一个梦想,也是全家人对他的期待。

2003年12月,刚满18岁的杨友刚怀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的希望参军入伍,从山沟到高原,在辗转了3300公里后来到了西藏,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来到部队后,杨友刚突然发现理想中军人英雄形象与现实的差距是那么大。新训生活开始还不到一周,他心中的英雄梦想就被枯燥的直线加方块所代替,每天队列、擒敌、内务的训练节奏完全颠覆了杨友刚对部队的认识,他感到沮丧,才入军营,梦想与现实就发生了强烈的冲撞,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当好兵还是混日子,杨友刚开始了军旅路上的第一次抉择。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很快自己的训练成绩在新兵中脱颖而出,在新训考核时,以总评第一的佳绩,获得了军营的第一次”嘉奖“,同时被选为特勤中队后备狙击手。

选择军营,就是选择了奉献。14年的军旅生活,杨友刚切身体会到军人的不易——子女之孝难尽,顾家之责难负。虽然心中万分愧疚,但作为一名军人,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十

当兵第三年,何贤达就当了班长,这一当就是十年。

当年何班长带的新兵、如今已是上士的张国胜说,有一回轮到一班楼道卫生值日,战士们清扫厕所时以为够干净了,可是何班长走进来,一眼就看见墙壁瓷砖有水渍,“他没说话,回到宿舍把自己的洗脸毛巾拿上,愣是用它去擦瓷砖!”战士们赶紧乖乖地取来毛巾跟着擦拭。最后班长并没发火,而是语重心长地说他只是想让大家记住,在一班干任何事情,都得用一班的标准!

进了一班,训练要比别人苦,劳动要比别人累,熬夜也比别人多。为什么一班的士兵还那么“死心塌地”地愿意呆在一班,追随他们的班长?这当然跟何贤达的带兵方法有关,跟他的个人魅力有关。

战士小方曾在营部当通信员,因为恋爱问题未处理好,放到一班来“锻炼”。小方成天无精打采。何贤达介入这事,向小方问明情况后,主动和女方联系,劝说对方面对现实,感情这东西是不可强求的,当断不断,终受其害。女方终于被打动了。小方得知后,感激不已,振作精神投入到工作训练中,再也不拖全班的后腿,内务评比还拿过几回第一。后来复员回乡时,他搂着班长哭成了泪人儿:班长你放心,不论我到了哪里,一定要给咱一班争光,给大哥争气!

这些年为了当个好兵,为了带好一班,何贤达最感到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父母。和妻子恋爱时只通过电话和书信交流,好不容易休假去了她在重庆的家,见面还不到两小时就接到部队急电,连夜赶回。定下婚期,还是因部队需要两次推迟。说起这些,何贤达眼睛含着泪花。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十一

2015年1月,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利比里亚地处非洲西部,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非洲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蚊蝇成群,尤其是医务人员奇缺,由于埃博拉病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使当地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利比里亚期间,周飞虎与队友们一起,在当地40度高温炎热天气下、穿着三重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全身湿透,每次进出病房仅出汗就达到1-1.5公斤。

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确诊埃博拉病人mulubah,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由于埃博拉疾病的流行,家里已有亲属死亡。病人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刚入病房时一般情况非常差,血糖高达22mmol/l。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一次次进入病房,一次次会诊讨论病情,从重症医学角度改善受损脏器功能,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出院那天,mulubah别提多激动了,她不停地向周飞虎和同事们竖大拇指,感谢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医生。随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周飞虎作为重症救治专家,共参与接诊患者61例,收治埃博拉疑似和可能患者38例、埃博拉确诊患者5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

对于埃博拉防治来说,除了积极的救治病人之外,预防与防控措施也非常重要。援非期间,周飞虎充分利用自身曾留学美国、英语好的优势,作为临床专家积极与在埃博拉治疗中心的当地医护人员交流诊疗体会,同时每次查房时除常规治疗病人外,还积极与病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从各个方面积极救治病人,同时,根据埃博拉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医疗队统一部署,作为主要教员之一,完成对利比里亚当地社区人员的卫生培训及宣教的教学任务,并结合救治经验,完成3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首届国际埃博拉大会录用,并在大会上做专题英文发言,提高了我军在埃博拉救治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相关事迹如《抗埃博士的情感账单》等多次被包括《解放军报》等媒体报道,被评为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和军队首长接见。

完成任务归国,周飞虎每每说起这段经历,总是轻描淡写,仿佛从未与那些致命的病毒打过交道,而是去异域风情的非洲游玩了一趟。“就算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去非洲。”周飞虎说。但他当时也没有料到,自己的第二次非洲之行很快就来了。

2016年6月,周飞虎随军委工作组赴西非马里及塞内加尔救治受到恐怖袭击的我国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重症医学专家,他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在完成伤员救治任务的同时,还与塞内加尔中央医院、联合国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领域交流学习,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帮带培训当地的icu同行。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塞方医院、我驻塞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塞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十二

一句承诺有多重?一名医生的承诺,关乎生与死,更体现责任与担当。

每年5月12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都会收到四川女孩唐钰岚发来的信息。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周飞虎将身受重伤的唐钰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恢复意识后,听到可能要截肢的消息,当时才24岁的唐钰岚感到“天都快要塌了”。

尽管希望渺茫,周飞虎还是决定保守治疗,尽最大努力保住患者的伤腿。知道唐钰岚喜欢吃榴莲,周飞虎经常开导:“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等痊愈了我给你买榴莲吃。”周飞虎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悉心救治,终于保住了唐钰岚的双腿。

2020年5月12日,唐钰岚给周飞虎和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寄来两箱家乡水果表达感谢之情,并报告喜讯:当年对面病床的黄梅花已完成硕士学业,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这个小姑娘当时双腿不得不截肢,我们谁也不忍心告诉她。”周飞虎回忆,每次换药时,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用床单遮挡,幻肢感让黄梅花以为自己双腿还在。周飞虎还和战友们一起帮黄梅花重拾生活信心,逐渐变得开朗起来的她对周飞虎说:“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像你们这样的人。”

一个不经意的约定,多年后成为现实,让周飞虎无比欣慰。“生命相托,永不言弃。”周飞虎总是给患者带去信心和勇气,并为这个诺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救治危重症患者万余例。

“尽全力救治你”,是周飞虎对生命的承诺,而“坚决完成任务”,是他作为一名人民军医,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

2016年,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遇袭,战士申亮亮不幸牺牲,多人受伤。上级命令,由周飞虎担任医疗组组长,赴海外救治受伤战士。

马里医疗条件有限,伤员被送往塞内加尔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医院设备数量不足,没有监护仪,周飞虎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20多天时间里,几位伤员陆续度过危险期,病情稳定下来。回国的飞机上,周飞虎担心伤员突发血栓和呼吸问题,一遍又一遍地听诊、观察……最终,4名伤员全部平安回到祖国怀抱。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周飞虎多次参与军内外重大抢救任务。他还多次赴朱日和等地培训指导基层军医、驻训官兵和即将执行援外任务的官兵。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某重点项目主要成员,他两赴西藏阿里,参加野战医院监护病房建设,为高原官兵提供医疗卫勤保障。

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危重症患者,哪里就是周飞虎冲锋的“战场”。走进周飞虎的办公室,记者看到迷彩战备包放在显眼位置,简朴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荣誉证书——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得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荣誉。这是他一次次拯救生命、践行承诺的见证。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汇总篇十三

在六连,官兵们最佩服余海龙的,不是他体贴关心战士,不是他把思想教育讲得深入浅出,而是他过硬的军事素质。

作为一线带兵人,余海龙努力学军事、学指挥、学科技,率先在全空降兵部队成为“两个行家里手”。日常训练,他不厌其烦地练动作、抠细节;体能考核,他和小自己10来岁的战士比速度、拼耐力……还是在空降兵某师改革前,在全师200多名营连职干部和优秀班长参加的“四会”教练员比武中,余海龙一举夺魁。

2016年4月,六连赴西北高原进行实战化训练,不少战士出现高原反应,训练质量徘徊不前。余海龙带着支部“一班人”,组成试训“第一班”,率先完成高原5公里武装越野、20公斤负重往返跑等课目试训。在整建制高原跳伞试训中,余海龙和连长刘堃带队跳出机舱,摸索出一套在缺氧、大风等不利条件下高原跳伞组训实跳方法,为兄弟部队普及高原跳伞蹚出一条新路。

在余海龙的影响带动下,“当兵就当能打胜仗的兵”成为全连官兵的价值取向。战士汪文博新兵跳伞时小腿骨折,打着石膏分到六连,一直担心拖连队的后腿。余海龙到卫生队看望他,“进了六连门就是六连人,连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战士。”

汪文博伤好后,余海龙为他量身定制训练计划,汪文博的训练成绩突飞猛进,先后在师(旅)组织的兵王争霸赛、“三手”评选中,荣获“兵王”“战术标兵”“神枪手”等多种称号,成为一名全能型特战尖兵。

3年来,六连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官兵,“黄继光班”两任班长郑瑞宇、李鹏超双双作为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战士刘毅带伤比武荣获特设的“战斗精神奖”,先后有3人荣立二等功、10人荣立三等功、1人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

余海龙,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传承着英雄部队的红色基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