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优秀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18:06:52    小编:ZTFB
最新高中地理教案设计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优秀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8:06:52 |
  • ZTFB |
  • 11页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掌控,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精神。这里有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教案编写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篇一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篇二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与第一章的联系不大,但用两课时讲完显得时间上较紧,内容覆盖面不全,深度不够。可以将第一节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特点留到下一节课,与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合并为一节。再用一课时来讲解板块的运动,因为板块的运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不仅需要记忆同时要求学生理解,并且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火山和地震等)。

教学过程上,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但活动的设计还应该更巧妙些,活动的准备应该再充分些,活动的.开展才会更加顺利。一些情景的创设吸引力不够,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感兴趣的情景和表达方式等。

总之,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篇三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本节课涉及到比较多的地质构造和地理原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和山地的形成过程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褶皱山和断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并能够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让通过读图、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太行山、华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篇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4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

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

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

板书:

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总结:人员的死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与地表环境的破坏。

师:(转折)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还有?下面来学习一下泥石流灾害,

板书: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篇五

1、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读图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

3、进行知识的迁移---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陆地的五种地形及海底地形。

重点和难点。

各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用书、高考图册、资料书等。

教学方法。

引导读图法、讲授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等。

课时:5课时。

一、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完成导学案008基础知识梳理部分(15分钟)。

老师归纳总结: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洲900。

(三)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第二部分: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导学案008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大陆与大洲。

一、学生通过导学案009,掌握。

常见的五种地形。

温馨提示:从海拔、地势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来掌握。

六大陆的经纬网和轮廓特征(查地图册)。

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完成导学案部分),对照地图册。

二、课堂练习—导学案课堂研究、随堂练习。

三、作业布置(见导学案009)。

第三课时世界各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一、学生分组展示,然后点评。

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洲名地形主要特征对气候的影响亚。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基本情况。

了解与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基本概念。

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大小。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及组成。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能力目标:绘制简易的大洲、大洋经纬分布图。

构建大洲、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

根据经纬网图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的重要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与陆地、海洋相关的基本概念。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及组成。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难点:构建大洲、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

教学方法:设疑---观图---叙述---绘图---识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设问:地球表面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展示幻灯片:地球表面海陆的立体空间分布)。

转入新课:今天通过平面地图我们学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一节《七大洲和四大洋》(幻灯片展示课题)。

新课教学:

一海陆分布。

1、设问(幻灯片展示问题):

a.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各占多少?陆地主要集中在哪半球?

b.海陆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c.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布的是陆地还是海洋?

2学生看书并回答(课件展示结论)。

二陆地。

1、陆地基本概念。

a大陆、半岛、岛屿、群岛、地峡、大洲(课件展示概念名称)。

b学生看书。

c看图巩固识别基本概念(课件展示亚洲地图)。

2、七大洲。

1七大洲分界线(课件展示问题)。

a学生看图查找。

b看图巩固识别分界线(课件展示世界地图)。

2七大洲的位置。

a宏观把握七大洲的位置(课件展示问题及要求)。

a学生看图并叙述(课件展示世界经纬网图)。

b绘图(方格经纬网图上绘制)。

b具体把握各大洲的组成及重要的经纬线(课件展示问题要求)。

a学生看图并叙述及组成(课件展示各洲经纬网图)。

b识别并标注重要的经纬线及地理事物:

亚洲范围:中高东经,中高低北纬。

经度:60°e———东西经180°30°e(西亚土耳其)—120°e(中国)。

纬度:10°n(西亚、南亚)—70°n、10°——70°n。

600e经线: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阿拉伯半岛东侧。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篇七

《陆地和海洋》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第一节《大洲大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复习掌握的重点。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则侧重于科学观念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内容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教材通过大量实例说明海陆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运动学说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概念差,有关分布的知识并不容易掌握。同时,本章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对七大洲地形的特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世界的气候、自然景观、自然资源以及分区地理等整个世界地理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复习过程中建议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牢固掌握本章基础知识。

按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由于是复习课,因此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实现知识重现,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记忆,掌握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建议安排学生读图探究、回顾知识的活动较多。建议老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特别要多鼓励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分层教学,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比较简单的内容给中下层次的学生做,做对了及时肯定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练习肯定少不了,建议练习形式多样,可以小测,可以小组互相问答。当然测试练习选择要精,不要太滥。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篇八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